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六國論》蘇洵教案

《六國論》蘇洵教案

《六國論》是蘇洵政論文的代表作品。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六國論》蘇洵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國論》蘇洵教案

[教學目標]

1. 瞭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用意,領會作者關心國家命運,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抗擊的思想。

2. 結合單元知識短文,學習有關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譯知識。

3. 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方法逐層論證的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的妥協政策。

[教學難點]

瞭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教學方法]

多媒體課件以聲音畫面渲染氣氛,突出教學目標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 一 課 時

一、導入新課

以兩副對聯“:萃父子兄弟於一門, 八家唐宋佔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徵,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引入對蘇洵的介紹。

二、作者介紹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人稱“老蘇”,與兒子“大蘇”(蘇軾) 、“小蘇”(蘇轍) 並稱“三蘇”後人有詩稱讚:“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宋仁宗嘉右元年(1056)帶領兒子蘇軾、蘇轍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2篇, 《權書》10篇, 《衡論》10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振。

三、解題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於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這種文體的特點。《六國論》,談談六國滅亡的道理。分為兩種:一種是政論,主要用於發表作者對於時政的見解和主張;一種是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鑑。“六國論”在這裏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借古諷今。

四、寫作背景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專制集權,對外卑躬屈膝,內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投降,北宋為求苟安,年年割地納貢。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鋭,苟洵針對這樣的現實寫作此文,用於諷喻宋王

五、教授新課

1、聽錄音,校正字音

弊在賂(l ù)秦 思厥(ju é)先祖父

暴(p ù)霜露 如棄草芥(ji è)

洎(j 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 ài )盡

2、把握文章論證結構

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着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賂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後總結,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第2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第4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於北宋,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3、研讀課文第一段

1)、小組朗讀第一自然段

2)、落實重要詞句:

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互(交互,引申為相伴)喪,率(全,都,一概)賂秦也

蓋(副詞,表猜測原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3)、問題

提問: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問:從幾個方面説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以下議論。

4)、背誦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二、研習第二段

1、小組朗讀第二段。

2、重點詞語

秦以(相當於“於”,在)攻取之外

較(比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這)/實(實際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輩)/父(父輩) 暴秦之慾無厭(通“饜”,滿足)

至於(到了的結局)顛覆,理固(本來)宜(應該)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3、問題

提問: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問:本段從哪幾個方面説明賂秦的危害?

明確:A 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慾和擴張的野心。

B 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問: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三、研習第三段

1.齊讀第三段。

2. 重要詞句: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用)不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荊卿(表示對人的尊稱)為計

始速(招致,動詞)禍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國名愛其地

勝負之數(命運),存亡之理(道理)

當(應當)與秦相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3. 問題

提問:找出段中表述齊國滅亡的一句話。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提問: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提問:最後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

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4. 背誦這兩段

第三課時

一、複習已學知識

二、研習第四段

1. 齊讀本段

2.重要詞句

併力西向(進軍),則吾恐秦人食之(結構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嚥也。

為(治理)國者無(不要)使(讓自己)為(被)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3.問題

提問:前一層與上一段末句有怎樣的關係?後一層有什麼作用?

明確:上一段末句從消極方面來説,不該用什麼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説該用什麼策略。 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歷史教訓,“有如此之勢”——承上啟下。 提問:作者在本段連用了兩個歎詞,有什麼作用?

明確:嗚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國合力抗秦的主張。

悲夫——又回到歷史中,感歎六國破滅的可悲結局,抨擊六國的政策。提出“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才是賂秦之根源。

作用:表達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感慨,起到連接作用,在歷史與現實間快速自由轉移,引導讀者理清思路。

提問:最後一句語帶雙關,請説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後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三、研習第五段。

1.齊讀本段

2. 重要詞句: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苟(假如)以天下之大,而從(追隨)六國破亡之故事,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3.問題

提問: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論述中起了什麼作用?

明確:本段議論的基礎建立在作者自己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上,源於歷史,但又高於歷史,諷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4.背誦這兩段

[佈置作業]

1. 背誦全文。

2. 完成“思考和練習”。

[教學反思]

[板書]

大欲大患

固不在戰 強弱

勝負

賂秦力虧 奉之彌繁 不戰 韓 魏 楚

破滅之道 侵之愈急 已判

以地事秦

六國破滅 抱薪救火

非兵不利

戰不善 齊人與嬴 終繼遷滅

弊在賂秦 不賂秦者 不助五國 勢所不免

以賂者喪 燕譴刺客 齊 燕 趙

(蓋失強援 始速禍焉 智力孤危

不能獨完) 趙失良將 戰敗而亡

用武不終

標籤: 教案 蘇洵 六國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wnyd0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