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登岳陽樓(人教版八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登岳陽樓(人教版八年級必修教案設計)

 課題 登岳陽樓(賽課教案)

三維目標 1、背誦本詩。

2、學習如何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來體會和品味詩歌的意境美。

3、通過學習瞭解杜甫詩歌的意境和創作風格,並進一步探究中國古典詩歌的不同風格。

4、學會通過反覆誦讀、聯想想象去置身詩境,通過意象聯綴、補充聯想、煉字煉句緣景明情。

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學習本詩瞭解鑑賞古典詩歌要置身詩境,緣景明情。

難點:

“坼”“浮”字妙處的理解。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課時計劃 1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複習導入

在必修三這一冊教材中,我們學習過杜甫的《登高》一詩,大家還能背下來嗎?(學生齊背)對,背得很好。哪一位同學能不能説説看,這首詩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意象: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歸鳥、落木、長江

意境:沉鬱悲涼(蕭瑟淒涼),雄渾開闊。

情感:長年漂泊,老病孤愁,時世艱難,憂國傷時。

今天我們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來學習他的另一首詩--《登岳陽樓》,看看這首詩又選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抒發了作者什麼情感。

朗讀背誦(先教師範背,再學生個人朗讀,集體齊讀,試背)

登岳陽樓        

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賞析指導

(一)知人論世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冬,杜甫由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陽,此詩是詩人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而望故鄉,觸景感懷之作。時年五十七歲,距生命的終結僅有兩年,患肺病及風痺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聾,靠飲藥維持生命。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詩人會有怎樣的感情呢?

(二)初知意象

這首詩用到了哪些意象?這些意象分別帶給你怎樣的感受?

洞庭水、岳陽樓--遼闊雄偉              

吳楚、乾坤日月--開闊博大

孤舟--孤單漂泊

(三)置身詩境

過渡:有的詩歌意象常見,且通篇基調一致,這樣的意象所構成的意境和表達的情感相對容易把握,可是杜甫的《登岳陽樓》,用到的是比較少見的意象,而且這些意象之間,具有較大的跳躍性,尤其是從開闊博大的“吳楚、乾坤日月”一下子跳到狹小的“孤舟”。怎麼理解呢?這就要求我們在欣賞詩歌的過程中,藉助聯想和想象,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得到審美享受。這就是置身詩境的方法。

現在就讓我們藉助聯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話將詩人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描述出來?

參考:早就聽聞洞庭湖水的波瀾壯闊,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陽樓來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見吳楚兩地被廣闊浩瀚的湖水一分為二,分佈於東南兩邊,蒼茫無際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過一浪,向天邊洶湧而去,大地長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裏浮蕩着,景象壯美極了!回頭想一想自己,親朋故舊竟無一字寄給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隻小小的舟船上。透過這浩渺無邊的洞庭湖,遙望關山以北,那裏仍然是兵荒馬亂、戰火紛飛;一想到這,靠在窗軒之上的我不禁涕淚交流。

(四)緣景明情

1、從首聯“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樓的感情怎樣呢?

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悦,其實此時的詩人,經歷了歲月的滄桑,面對山河破碎的祖國,自己壯志未酬,國家前途渺茫,可謂百感交集。

這種情感是怎麼表現的呢?

虛實交錯,今昔對照。用“昔聞”為“今上”蓄勢,為描寫洞庭湖醖釀氣氛。

2、“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 讓你聯想到了誰的詩句?由此感受到了怎樣的意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曹操《觀滄海》)(比較:曹操的詩句通過寫滄海吞吐日月,寫出了自己博大的胸襟。杜甫此詩也有異曲同工之妙,讓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的浩翰無邊、吞吐日月,同樣壯闊。)(意境:博大壯闊)

比較一下:“吳楚東南坼,乾坤日月浮”與孟浩然的“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比較,各有怎樣的妙處?

比較:孟浩然的詩句寫出了洞庭湖豐厚蓄積,澎湃動盪,極為有力,不僅寫出其廣大浩渺,還充滿了活力。杜甫這一句詩的氣象則更為闊大,其氣度胸襟可説是“雄跨古今”。)

這兩句中表現力最強的詞語分別是哪個?(坼、浮)你能説説這兩個詞的妙處嗎?(可與“列”“映”比較)

“坼”字,詩人下得有力,彷彿洞庭萬頃波濤、千層巨浪,把吳、楚兩地的廣袤區域衝開、分裂,顯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氣勢。而“浮”字,具有十分鮮明的動態感,在詩人的筆下,洞庭幾乎包容了整個天地萬物,並且主宰着它們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隨着湖水的波動而漂盪起落,一派雄渾壯闊的圖景展現在讀者眼前。

這兩句寫景,有沒有表現作者的情感?

(對洞庭湖的禮讚,對個人身世飄零的感歎、對國家命運的擔憂。)

3、“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4、面對浩渺的洞庭湖,詩人只是感歎自己的身世嗎?(不是)從哪句可以看出?(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如果説,前三聯是句句寫景,句句含情的話,那麼這一聯則是直接抒情。此時的杜甫不只是感歎自己窮愁潦倒、漂泊無依的身世,更為正處在戰火中的祖國“涕泗”橫流啊。

儒家説:“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此時的杜甫呢?他是“窮也胸懷天下,胸懷百姓”啊,他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你們還從他的哪些詩句感受到了呢?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bì)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xiàn)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杜甫《春望》)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杜甫《登樓》)

……

讓我們帶着這種感情,齊聲背誦《登岳陽樓》吧。

從意象、意境、情感上總結全詩 

1、意象:洞庭水、岳陽樓、吳楚、乾坤日月、孤舟

2、意境:沉雄悲壯、博大深遠  

3、情感:身世之悲、家國之憂 

自主賞析: 

通過《登岳陽樓》的賞析,我們又一次學習運用了詩歌鑑賞方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下面請運用這種方法自主賞析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完成後面的幾個題目。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      李白

樓觀岳陽盡,川迥洞庭開。 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

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後涼風起,吹人舞袖回。

【背景點擊】開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而作此詩。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李白登岳陽樓樓詩,留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陽樓更添一層迷人的色彩。  

1.頷聯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寫作“雁別秋江去”。你認為哪一句更妙,為什麼?  

2.第三聯“雲間連下榻,天上接行杯”所運用的藝術表現手法做簡要分析。  

3.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什幺?抒發了詩人的什幺情感? 

4.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説法。你認為本詩第二聯的兩句中,“詩眼”分別是哪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參考答案: 

1.“雁引愁心去”運用了擬人手法,寫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興心情。這一句寫大雁有意為詩人帶走愁心,下句寫君山有情為詩人銜來好月,愁去喜來,互相映襯。“引愁心”比“別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穎。

2.第三聯運用誇張手法寫出了岳陽樓高聳入雲的情狀,同時這兩句詩想像神奇,在雲間連榻,在天上“行杯”,寫出了詩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3.詩人筆下的岳陽樓最突出的特點是“高”。情感是歡樂喜悦,超脱豁達。  

4.“詩眼”分別“引”“銜”。“引”形象地寫出了大雁懂得人情,把愁心帶走的情境;“銜”形象地寫出了山懂得人的心意,把好月送來,與詩人共享歡樂的情境。 

佈置作業:

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自學並背誦默寫杜甫的《閣夜》《旅夜書懷》。

結束語:

詩歌鑑賞中最重要的莫過於通過對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詩歌特有的意境美,從而準確把握詩歌所表達的情感。這一堂課,我們進一步熟悉了賞析詩歌的重要方法--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只要同學們在學習中國古典詩歌時,重視反覆誦讀,置身詩境,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到自己的腦海中,體會詩歌所再現的意境,並抓住最富有表現力的詞語來進行賞析,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陶醉在中國古典詩歌所帶給我們的審美享受之中。

備課札記:

一堂賽課,不容易。這是在試教之後作全新修改的教案,應該説,試教過程中存在的一些教學設計方面的問題得到了較為滿意的解決。

回想自己參賽的歷程和歷次賽課所做的努力,我很高興自己一直有這麼一種執著的精神:要做就要做得最好。以前的第一是拿了不少,這次呢,我相信,第一同樣非我莫屬。不是説,“老將出馬,一個頂倆”嗎?呵呵。自信來源於充足的準備,望着這個教案,我可以自信地走進賽場了。

具體到教學設計,我想記下以下一些內容。

一是選修課教材的處理。我覺得,選修課的學習一定與必修課的學習有區別,而且,這區別應該就在選修課更要重視方法的傳授與規律的把握。這一堂課是學習杜甫的《登岳陽樓》,但我一開始就是把它當作一個例子,一個學習運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方法鑑賞詩歌的例子。在第一次備課過程中,我也是努力這樣去做的,但試教以後,發覺這一重點並未能突出。於是,再作這一次大的修改。原教案的幾個環節為“導入--朗讀背誦--背景介紹--探究學習--自主賞析--比較賞析--課堂小結--佈置作業”,從這幾個環節中感受不到“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方法的傳授。修改後的環節為“複習導入--朗讀背誦--賞析指導(知人論世--初知意象--置身詩境--緣景明情)--自主賞析--佈置作業--結束語”,這樣,如何“把握意象”,如何“置身詩境”,如何“緣景明情”,相對就更明晰了。雖然,這種教法不一定就是最佳的教法,但作為選修課教學的探索,我覺得我的這一變革是值得同仁借鑑的。

二是教學設計中的問題設計和過渡性語言的設計。我覺得,一堂精彩的課,應該是給人一種藝術的享受。要達到這一境界,就必須做到課堂教學中無廢話。而這一功夫,是需要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有意識地練就的,那就是儘量能考慮到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既備教材,備教法,更要備學生,備學法,這樣,作為教師就得事先考慮好每一個環節如何過渡,每一個問題如何設計才會具有啟發性,才會讓學生較快地進入學習的“憤悱”狀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wx4p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