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三篇評論文章的綜合學習與探究(蘇教版九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

三篇評論文章的綜合學習與探究(蘇教版九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三篇評論文章的綜合學習與探究(蘇教版九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

1.能找出三篇評論的獨特觀點,認識它們的共同特點和個性特點。

2.能掌握簡單的文學評論的寫作方法,並對具體作品進行評價。

3.能挖掘父母、同學、老師身上“被忘卻”的美,並以此寫一篇作文

課時安排: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讀一篇文章,理解作者寫的是什麼,為什麼這樣寫,好在哪裏,這些都很重要。但是,一篇好的文學作品傳達的不僅僅是這些一般的信息,更為重要的是,它是作者人生狀態的沉澱,是社會思想價值的體現。因此,讀一篇文章,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獨立地思考,品出自己獨特的感受。本單元學習的三篇課文,作者從自身創作的實踐體驗出發,説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在領略完三位名家的風采之後,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他們“從平凡中發現美”的獨特視角,做一個會讀書、善發現、懂生活的人。

二、重温課文,學會評論(1課時)

1.思考下面兩個問題,並帶着問題再次閲讀三篇課文,然後形成自己的觀點,並與同學討論、交流。

(1)三位作者從各自的創作體驗出發,寫出了自己對作品的獨特的感悟。請找出作者對三篇作品的獨特評論。

(參考答案:“這篇散文,用非常精彩、極其簡練的文字,抒寫了作者對白鷺的獨特的感受和獨到的認識,絕妙地描繪出白鷺‘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的美”(《散文家談散文》);“作者把這兩者(指‘展開故事和塑造人物’)結合得很好,而且儘量讓讀者通過故事發展的細節描寫獲得人物的印象……不但描寫出了人物的風貌,也描寫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説家談小説》;“詩人是對於時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這裏的詩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僅是指他自己”(《詩人談詩》)。)

(2)請結合各篇作品的內容,分析三位作者為什麼能寫出這樣獨特的評論。

(參考答案:①三位作者都對作品進行了反覆、專注、投入的閲讀,並開展獨立、深入的思考,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感受、獨到的見解。②三位作者都選擇了恰當的角度,以此集中、具體地展開評論,如散文重在寄託的感情和思想,作者就對白鷺進行“形”和“神”兩方面的把握和理解,認識白鷺“被人忘卻的美”;小説重在情節和人物,作者就從人物的言行入手,抓住細節描寫,把握人物的性格;詩歌重在意境的體味,作者就結合背景,展開合理的想像和聯想,透過詩的意象去把握詩人的內心世界。)

2.結合本單元的三篇課文,你能説説該如何評論一篇文章嗎?

3.借鑑本單元三篇評論文章的寫法,閲讀下面魯藜寫的《泥土》,寫一篇250字左右的簡短評論。

注意:①帶着詩歌的感覺認真閲讀,讀出自己獨特的感受。

      ②評論抓住恰當的切入點,中心集中,有條理,不偏離話題。

附:                     泥土    (魯藜)

                 老是把自己當做珍珠

                 就時時怕有被埋沒的痛苦

                 把自己當做泥土吧

                 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

三、練就一雙慧眼,挖掘生活的美(2課時)

1.郭沫若説:“白鷺卻因為它的常見,而被人忘卻了它的美。”事實上,高明的作家總能從“常見”的事物中發現它的美;優秀的文學作品總能寫出“常見”事物未被人發現或“被人忘卻”的美。這是因為高明的作傢俱有一雙發現美的慧眼。《白鷺》《百合花》《一個深夜的記憶》這三篇作品的作者,都以自己的獨特眼光,從“常見”事物或人物身上發現了美,你能説出他們發現了怎樣的美嗎?

(參考答案:見《語文教學參考書》)

2.其實,不僅作家有慧眼,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發現美的慧眼。讓我們睜大“慧眼”,找一找生活中“被人忘卻的美”,並用美的語言告訴大家。

3.作文

(1)我們與父母、同學、老師生活在一起,對他們身上的“美”本來應有獨到的發現和深刻的感受,可是他們的“美”卻常常“被忘卻”。因此,在作文中,寫父母,往往只有生活上對自己的照顧;寫同學,只有刻苦學習;寫老師只剩下帶病工作之類。你能分析出這樣“老生常談”的原因嗎?

(參考答案:對他們太熟悉了,認為他們所做的事情是理所當然,沒有好好地觀察過他們,更沒有用心去感受過;缺少發現美的“慧眼”和敏感的心靈,不能從平平常常的事件和細節中發現美的心靈和美的情感,人云亦云;寫作文缺乏真情實感,為了完成任務……)

(2)“慧眼”在心中,只要我們用美好的心去發現,用感恩的心去體會,用激情的心去感悟,你會發現,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就讓我們從最熟悉、最親近、最值得我們去探索的父母、同學、老師開始吧,挖掘他們身上的美,你會有豐厚的收穫的。

(3)寫作練習(《綜合學習與探究》第五題1)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oevm2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