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中班語言:白白的饅頭哪裏來

中班語言:白白的饅頭哪裏來

活動目標

中班語言:白白的饅頭哪裏來

1、樂意參與活動,體驗唱歌的快樂

2、理解歌曲的內容,知道饅頭怎麼來的。

3、唱準附點音符。

活動準備

音樂《白白的饅頭哪裏來》、饅頭(食物或模型)、麪粉的圖片、黃色小麥圖片、農民種地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音樂進場。

入室:聽二拍子音樂,幼兒腳步交替,按2/4拍節奏拍手入室。

二、活動導入。

教師出示饅頭,並請幼兒説一説它是什麼?在什麼地方見過?什麼味道的?

教師:知道饅頭是怎麼來的嗎?(依次出示圖片:饅頭面粉小麥農民伯伯。)

小結:饅頭是用農民伯伯辛苦種出來的小麥做成的,所以我們要養成愛惜糧食的好習慣。

三、學習歌曲。

播放歌曲《白白的饅頭哪裏來》,請幼兒欣賞。

教師和幼兒採用問答方式熟悉歌詞。(師:大大的饅頭哪裏來?幼:白白的麪粉做出來。)

教師帶領幼兒隨着琴聲唱歌,提示唱準附點音符。

教師帶領幼兒隨音樂唱歌,提示唱準附點音符。

多種形式練習唱:教師唱問的歌詞、幼兒唱答的歌詞;幼兒問、教師答;女孩問、男孩答;男孩問、女孩答等。

四、分組表演。

可以集體唱、分小組或個人表演的形式來進行。

活動應變

可以準備農民種小麥的視頻,感受農民的辛苦,學會愛惜糧食。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根據歌曲的旋律創編兒歌。(如:長長的麪條哪裏來)

區角活動

益智區:請幼兒用橡皮泥捏出各種各樣的饅頭。

音樂區:提供音樂和話筒,鼓勵幼兒演唱歌曲。

環境創設

主題牆展示區:張貼製作饅頭的過程圖片。

家園同步

1、為爸爸媽媽演唱歌曲《白白的饅頭哪裏來》。

2、鼓勵幼兒愛惜糧食。

隨機教育

當早餐吃饅頭的時候可引導幼兒唱《白白的饅頭哪裏來》。

附錄:麪食

麪食是指主要以麪粉製成的食物,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種類的麪食,中國主要有面條、饅頭、拉條子、麻什、燒餅、餃子、包子等,西方有面包、各種烤餅等,種類繁多。

麪食從熟制方法上可以分為蒸、煮、烙、煎、烤、炸、燜等幾大類。製作的方法不同營養素損失也有所不同。麪食的製作技術一般有三步。

一是攪拌,混合。攪拌的幾個特殊名詞與動作包括:

1、起泡:將固體脂肪與原料攪拌後產生泡沫,當混合物開始變軟或體積減少時應停止攪拌。對油脂於攪拌時能辦入空氣的稱為油脂的起泡值,起泡值的大小會影響蛋糕的體積與品質。

2、攪打:混合各種配料,可藉助攪拌器起泡,目的是使空氣打入麪糰並擴展麪筋。

3、摺疊:將底層翻到上層的混合動作,可用橡皮刀操作,使均勻混合,致使麪筋擴展。

4、揉:用手或攪拌鈎將各種配料混合,揉要視麪筋擴展的程度而定。麪糰攪拌的目的為加速麪粉吸水形成麪筋通過不停地攪打破壞麪粉表面的韌膜,使水分均勻浸潤麪粉顆粒,麪糰攪打的`程度除以手感覺及眼觀察外,沒有其他好方法決定時間的長短。

一般攪打的過程分成6個階段:

(1)起階段。

(2)捲起階段。

(3)麪筋擴展期。

(4)完成階段。

(5)攪打過程。

(6)麪筋打斷。

二是發酵與整形。攪打完的時間內,酵母菌可發酵作用,以產生二氧化碳,這些被釋出的二氧化碳因受限於麪筋的網狀結構而形成氣孔,使麪糰體積漲大。基本發酵後可割麪糰成固定的大小,再滾圓。分割後的麪糰因失去一部分的二氧化碳而柔軟性變低,宜直接整形,加以滾圓,而再發酵的二氧化碳也會消失。滾圓的目的就是使麪糰表面形成一層皮以防止氣體散失,也能使麪糰外表光滑好看。滾圓後再經中間發酵即可整形,藉由整形將麪糰中的氣體壓出,使其內部組織均勻。整形過後大部分氣體會散失,麪筋失去柔軟性,因此必須使麪糰重新再產生氣體,增加麪筋的柔軟,所以還有一道最後發酵的步驟。

三是做成。這是最後一道步驟,把麪食煮熟、蒸熟、炸熟、烤熟、燜熟。由於熱的作用使麪糊或麪糰變得鬆軟易於消化,同時澱粉、蛋白質受熱產生化學變化,微生物及酵素作用亦被破壞而停止作用,另外表皮產生新的化合物,賦予焙烤食品特殊的顏色及香味。

標籤: 語言 饅頭 白白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o8lky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