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走近莊子教案

走近莊子教案

一、導入新課

走近莊子教案

1、課題是什麼?

2、我們來看看莊子是誰,對中國人有什麼影響?

中國人的達觀有一部分和他有關。他很窮,大部分時間靠編草蓆為生。但他窮得很傲,有一次他向人家借………他很怪,老婆死了,他敲盤而歌。他給我們留下了33篇散文。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莊子,瞭解他,思考他。通過我們的質疑、思辨,思考莊子對於個體價值、文明社會的意義何在。

二、看一段文字,讀後説説莊子是個什麼人,你從哪裏看出。補充一句:課文就是由這段文字開始的。

幻燈片出示“曳尾塗中”一段。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

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

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

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約三分鐘後,學生開始發言:

針對他是個什麼樣的人:

生1:這是個隱士形象

生2:他和自然融為一體

生3:他很高傲

生4:自由、自然、不拘束

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不顧、吾將曳尾於塗中

三、作者怎樣看莊子,對莊子精神作何評價

要求學生速讀2-6段,劃出評價語句

1、清潔的精神:可以……

師:清潔什麼意思?

生5:可以抵禦一切的誘惑。

師:還是什麼?

生6:不同流合污。

師:這寄託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生7:對莊子的崇敬、激賞。

四、出示整理過的學生提問

(在這堂課之前,佈置學生自讀本文,並將發現的問題寫在紙上,上交。教師根據學生問題整理出最有價值的幾類問題,在課堂上呈現出來。)

第1段“他總在一些地方嚇着我們……落崖驚風”怎麼理解這句話,特別是“嚇”字?(餘均、楊瑜)

作者為什麼把莊子比作“一棵孤獨地在深夜裏看守心靈月亮的樹”?(陳春梅、馬鄭列)

在黑夜裏昧昧昏睡,“月亮為什麼沒有丟失”?

“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賴……”作者為什麼用一連串否定的表貶斥的詞語?

莊子為什麼不做官?為何能對做官之事如此釋然?

對這種充滿血淚的怪誕與孤傲,我們怎能不悚然面對,肅然起敬,油然生愛?後三個詞的順序能否掉換?

師:我們發現這些問題多集中在第4、8段和最後一段。現在我們分組討論這些問題。

生8:莊子的思想在當時比較叛逆,不合常理,所以“嚇”着人們。(結果呢?)給人帶來清新的感覺。

莊子的思想與當時社會比較矛盾。當時社會重權勢,而莊子不願同流合污。而當人們仔細思考他的意見時,發現他是正確的。

齊讀:朝暾夕月,落崖驚風。……

師:我們今天來讀讀莊子,會給我們展現一個廣闊的境界,柳暗花明。

師:齊讀第四段,來體會一下句子的含義。

生9:叛逆者。

生10:戰國時期,月亮是莊子心中的道德象徵。

師:一個“槁項黃首或”的老頭子,怎麼會嫵媚呢?

生11:精神嫵媚。人們一直以來都認為權力是很好的東西,但他只喜歡自由。

師:普天之下,能這樣做的人有多少?所以“孤獨”。

生12(接着):“嫵媚”是不被認同的美,不被常人理解,這種信念已不再被很我人堅守。

師:聽這位同學的發言,可以用一句古詩來概括她的話。吟誦《江雪》。

師:莊子的行為都是跟當時的情、理、邏輯相違背的。所以他好像在和這個世界比試誰更無理,誰更無情,誰更無聊,誰更無所顧忌,誰更無所關愛。

齊讀最後一段。

莊子怎麼會出現眼冷心熱?莊子眼前的`客觀世界是怎樣的?黑暗、殘忍決定了他的精神世界是怎樣的?偏激、反叛、哲學困境。於是就出現了“眼冷心熱”。“眼冷”是出世的,“心熱”是入世的。他的處世態度是反叛的。但僅僅讀出“反叛”,還不是真正讀懂莊子。

與之“周旋”什麼意思?周旋的目的是為了“外化”而保持“內不化”。

對第6個問題詞序能否掉換的回答:

生13:邏輯上看應該不能互換。

師:這代表我們走近莊子的一種規律。你們現在有無對肅然起敬?

下一個問題:莊子認為天下污濁,但為什麼他沒有做官呢?他只會用文字抨擊社會,但為什麼不想去做點什麼呢?如果去做官,不是更能體現自己的價值嗎?

莊子既然對世俗不滿,那麼他為何不做官,通過自己的努力雲改變社會的現狀?他只是為了自己的自由,這是不是很自私?

討論:你如何看待莊子的“拒絕入世”?你覺得莊子的精神對個體生命和社會文明的意義究竟在哪裏?

師提問:中國歷史上哪些人與莊子有淵源?

生:李白、陶淵明、蘇東坡、阿Q

其中一生問:阿Q怎麼會和莊子有淵源?

一女生回答,因語速過快,聽不清。

師:莊子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莊子的思想能救人,但能否濟世?請思考。

好了,我們的課就要告一段落了。今天,什麼是“無路可走”?在我們今天的社會,莊子又何來引導我們的精神呢?

標籤: 走近 莊子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l3qq4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