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詩人談詩教案

詩人談詩教案

這是一篇精悍的評論詩歌的文章,作者對魯藜的詩《一個深夜的記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那就是“寧靜而又深沉的意境。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詩人談詩教案,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詩人談詩教案

篇一:詩人談詩教案

教學目標

1.瞭解新詩的特點,理解詩歌中的思想感情。通過朗讀《一個深夜的記憶》,能理解詩文藴含的內涵及意境,説出作者抒發的感情.。

2.理解《寧靜而深沉的意境》的內容,學習作者評論的方法。

3.談談自己對這首詩歌的獨特感受和見解,學會欣賞新詩。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詩歌評論,在理解文章前首先要研讀《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如何在詩歌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理解這首詩的意境,這是教學本文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嘗試通過朗誦,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用形象的語言引導學生去體會詩歌的意境。

引導學生學會在賞析中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品味詩歌中體現的詩意,培養高雅的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教案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階段研讀魯藜的《寧靜而深沉的意境》,第二階段對評論進行討論,循序漸進,便於學生理解記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詩歌講析

1.簡介作者

 魯藜(1914-1999)原名徐圖地,筆名流痕、怒隸、魯加、許懷榕等。他的詩富於哲理,詩風純真清麗,是我國“七月詩派”的卓越代表。因所謂“胡風反革命案”而蒙難二十多年後,歷任天津市文聯副主席、作協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從1932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詩集《醒來的時候》、《兒時的歌》《鵝毛集》《魯藜詩選》等。

2.解題: 這是一首現代詩,詩歌詩人通過對月光產生的錯覺描寫,表達了詩人內心對黎明的渴望,對光明的殷切期待(寫此詩是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階段)。

3.學生反覆朗誦原詩,把自己對詩的理解在書上標註一下。

4.分析詩歌結構 : 第一節:盼望長夜結束新課標

第二節:渴望黎明到來

第三節:回到現實中來

5.賞析第一節

詩的第一節只有三行,十八個字,第一句是客觀敍述,“月光流進門檻”,一個“流”字,富有動感,使得一幅靜止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第二句“我以為是陽光”是一種錯覺,這裏的陽光一語雙關,既指現實中的陽光,又表示詩人內心對光明的追求。第三句“開門還是黑夜”,是對錯覺的糾正,但又頗含深意。因為詩人寫此詩是中國還處在抗日戰爭時期的艱苦階段,他此時雖在延安,但是整個中國還在黑暗之中,因此這一句也是詩人真實的感受。  這一節的十八個字裏,詩人卻藴藏着多麼豐富的內涵。這就是語言精練所具有的藝術魅力。

6.賞析第二節

在第二節詩中的“彷彿”一詞,它不是一種明確的概念,只是一種“好像是”的感覺,但是用在這裏正是地方。“好像是”風吹動月亮的弓弦,於是他聽見了黎明的音響。這是詩人的想象。如果是寫實,反而令人難以置信,因為“彷彿”,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現出來了。可見準確的使用詞語對增強使詩的藝術表現力之重要。

7.賞析第三節

詩的最後一節中,“河岸被山影壓着,”有“星”流過曠野去,中的“流”字,都是精練與準確的高度結合。

 這首詩的寄寓也是非常豐富而深刻,詩歌通過精練準確的語言,營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了詩人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難以言述的思想內涵。

8.體味詩“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1)讀完這首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句子?為什麼?

(2)“月光流進門檻/我以為是陽光/開門,還是深夜。”第一節詩寫月光引發的錯覺,你覺得哪個詞語用得好?説説你的理解。

明確:詩的第一節只有三行,十八個字。第一句是客觀敍述,“月光流進門檻”,一個“流”字,是詩人的主觀感受。用了這個“流”字,,使畫面富有動感,讓月光照在大地上的一幅靜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詩的第二句,“我以為是陽光”,這可能是詩人在瞬間產生的錯覺,月光從字面上看是現實中的“陽光”,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光明殷切期待的心情。詩的第三句,“開門,還是深夜”,這是對錯覺的糾正,但又是頗含深意的(因為詩人寫此詩時還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這句話是在另一層次上對現實的真實感受。

 (3)第三節詩寫月光下眺望所見景物,你能用準確優美的語言描述出其中的意境嗎?試試看。

河岸被山影壓着

有星流過曠野去

我感覺到,萬物還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

明確:詩人獨自面對大地,感到自己是最初醒來的人。這裏用了“感覺到”這個詞,就使這句詩有了更深一層的含意:詩人是對於時代最敏感的人,是盼望黎明最迫切的人,這裏的詩人不是指他自己,至少不僅是指他自己。 當時還處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詩人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經受過戰鬥的洗禮,但是整個中國還處在黑暗之中。最後兩句詩,作者盼望黎明以後發現夜還正深,這是冷靜和成熟的理智。

二、關於評論《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1.簡介作者

曾卓(1922—2002 ),原名曾慶冠,當代詩人,其詩富於感情,有較深的'內涵,詩風樸實、醇厚,雖然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熱情卻未因生活的艱辛而退卻。出版的詩集有《門》、《懸崖邊的樹》、《老水手的歌》

2.解題

這是一篇精悍的評論詩歌的文章,作者對魯藜的詩《一個深夜的記憶》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那就是“寧靜而又深沉的意境,這句話也是作者對詩歌的概括性的評價,這在一般新詩中是少有的。它反映了生活在自由的土地上,經受過戰鬥洗禮的詩人的純淨、樂觀的心。”

所謂意象,既指敍事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則是指詩歌中所描寫的景或物。 所謂意境,就是詩人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與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有機融合而形成的一種耐人尋味的藝術境界。“意”是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境”是詩中所描繪的事物或畫面。

3.瀏覽全文,明確大意。

第一部分(1),表達自己對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獨特之處。

 第二部分(2—5),作者對詩歌的意境進行闡發,對詩人內在的情感世界進行探索。

 第三部分(6),寫作者對這首詩的總體評價,“寧靜而深沉”的概括簡練而準確。

體現作者主要觀點的句子:“我歡喜這首小詩的寧靜而又深沉的意境,這在一般新詩中是少有的。”

4.賞析指導:曾卓對此詩的評價有什麼獨到的體會和見解?首先,他指出“劃破夜空的流星,被風吹響的月亮的弓弦,既反襯了夜的沉靜,又使夜有了動態感”,這裏對“夜的沉靜”和“動態感”的評説,就是他的獨到的見解和體會。

流星和風聲,一有形無聲,一有聲無形,但曾卓用自己的聯想豐富了詩的意境,使動者成為反襯夜的沉靜的參照物,而夜則因它們的存在而變得有動態感。

其次,在曾卓的筆下,“夜在沉靜中行進,黎明即將到來”,這是原詩在字面上沒有出現的意藴,是曾卓對它的發揮想象。這個發揮可以説恰到好處,使詩的主題意藴進一步深化了。

5.評論特點

⑴篇幅短小、結構嚴謹

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詩歌評論。文章的開頭,作者就表達出自己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自己獨特的眼光、獨特的感受,以及獨特的理解。 文章最後一段,表達了對這首詩的總體評價,簡練而準確地概括出這首詩的特點,同時也表明了作者的見解“寧靜而深沉的意境”。 文章的中間幾段,都對詩歌的意境進行了闡發,探索了詩文內在的情感世界,同時又進行了合理的想像和分析,為最後得出結論打下堅實的基礎。

⑵見解獨到、新穎

這是一篇讀後感式的評論,對讀者有一定的啟迪作用,因為它是有所感悟、有所發現而寫的。“人們談論魯藜的詩,一般都沒有提到這一首”,因此作者才因“偏愛”而把它作為議論的話題。這是所提到的偏愛,也許是出於他個人的興趣、愛好、審美品味等,也許還包含了這首好詩被人忽略了的意味。從古到今,好詩被忽略的很多,問題是詩的本身是否真是好詩。從作者對《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的評論來看,詩人那種因“錯覺”而產生的聯想,受到了他的重視。所以闡述自己獨到的見解和主張,説出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和見解,才是文學評論所追求的境界。

6.課後閲讀誦讀篇章中《鄉愁》一詩,學寫詩歌評論

參考:《鄉愁》首先呈現給讀者的是四幅鮮明而又具體的生活畫面。第一小節:幼年求學,母子分離,借書信以慰別情;第二小節:成年後,告別新婚妻子,離鄉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節:生離死別,母子不得相見;第四小節:同胞難得相聚,國家不能統一。詩人的鄉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説出來的,而是通過聯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藝術形象,使之呈現在讀者眼前。作者把對母親、妻子、祖國的思念、眷念之情熔於一爐,表達出渴望親人團聚、國家統一的強烈願望。

閲讀此詩,使我們感到回味無窮。本詩集單純美與豐富美於一體,物象集中明朗,如郵票、船票、墳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遠深邃,內容豐富含蓄,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  詩的結構:以時間為順序(即小時候、長大後、後來、而現在),以感情為線索,以大體相同的詩句和格式,反覆詠歎,使情感逐層加深,由思鄉、思親昇華達到思念祖國。詩歌的結構寓變化於統一之中,既有各小節的均衡、勻稱,又有小節內長短句的變化,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詩歌有迴環往復,一唱一歎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複,即“我在這頭……”有疊詞:小小、窄窄、矮矮、淺淺;有變換的量詞:枚、張、方、灣。作者採用這些藝術手段加強了此詩的音韻之美。

總之,本詩以樸素、簡明、雋永的語言,高超的藝術技巧,表達了台灣人民盼望海峽兩岸統一的願望,抒發了作者濃郁的鄉思之情。

三、板書設計:

寧靜——月光 沉睡   動中有靜

意境

深沉——深夜 流    靜中有動

四、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探究練習一、二

篇二:詩人談詩教案

教學目標:

1、能自主賞讀,體會詩人在《一個深夜的記憶》中抒發的感情。

2、能理解詩文藴涵的內涵及意境,煉字體會感情.

教材分析:

本文是詩人曾卓為魯藜詩作《一個深夜的記憶》所作的評論,這是一篇精悍的詩歌評論,篇幅短小,卻結構嚴謹,見解獨到。作者以簡練明晰的文字、深刻獨到的眼光對詩歌作了精闢的評論:寧靜而深沉的意境。詩作藴涵了豐厚、深刻的內涵。抒發了詩人對光明的摯熱追求。古語有畫龍點睛之説,曾卓的評論就是畫龍點睛之筆.詩文精緻含蓄,評論簡練嚴謹,都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和學習。

教學設想:

鑑賞詩歌的時候要注意一寫要點,一是分清類別,不同類別的詩歌在表情達意、節奏韻律等方面各有特點。按表達方式,可分為敍事詩、抒情詩和説理詩;按形式,可分為古風、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與民歌。二是要體味意境,因為詩歌的主題通常是藉助意境來表現的。通過學習本文,最終應該在欣賞文本的基礎上,初步掌握詩歌評論的一般寫法。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理清曾卓的詩歌評論的行文思路和他對魯詩的獨到的見解。這又必須以熟悉魯藜詩歌的思想內容為前提。因此,本課學習的起點應從反覆朗讀《一個深夜的記憶》開始。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新課

中國抗日戰爭已經過去很多年了,而我們依然難忘那段沉重的歷史。在歷史課上,大家已經瞭解了不少,今天,我們再通過誦讀詩歌《一個深夜的記憶》來緬懷那些戰鬥在黑暗中的勇士們。

二、走近詩人:

1.魯藜(1914— ),福建省同安縣人。三歲隨家到越南僑居,1932年回國,同年參加革命,開始寫詩。1938年去延安。解放前出版的詩集有《醒來的時候》《鍛鍊》等,解放後出版的詩集有《紅旗手》《星之歌》《時間之哥》《鵝毛集》《天青集》等,還發表過小説、寓言等作品。為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

2.曾卓(1902—2002),湖北黃陂人。1936年參加革命。當代詩人。其詩富於感情,有較深的內涵,詩風樸實、醇厚,作者思考生活,視野開闊。雖然長期遭受不公正待遇,飽受憂患,但是熱情卻未因生活的艱辛而退卻,而是充滿激情,充滿對生活的熱愛。代表作有《門》《懸崖邊的樹》《老水手的歌》等,尤其《老水手的歌》為作者的扛鼎之作。

3.七月詩派

七月詩派是以文藝理論家胡風主編的《七月》(1937年9月創刊)和《希望》(1945年1月創刊)等刊物為主要陣地而形成的一個現實主義抒情詩流派。它因《七月》雜誌而得名。主要代表詩人有:魯藜、綠原、阿壠、曾卓、牛漢等。該詩派以胡風的文藝理論為依據,在創作上堅持現實主義原則,主張發揚“主觀戰鬥精神”,要求作者“突進”到現實生活中去,並要表現出主觀的密切融合;他們強調藝術性而不作唯美的追求,要求詩人在生活中、鬥爭中去發現詩意,創造美。這是七月詩人創作的共同出發點和美學標準。

三、誦讀品味

1、 音讀:朗讀釋義

掌握字詞:1.讀分析評論,掌握下列字詞。

曾卓zēng zhuó  魯藜lí    門檻kn     曙光sh

乍然zhà     眺望tiào   籠罩lng zhào  山巒luán

曠野kuàng     弓弦xián    反襯chèn    洗禮

習慣       偏愛      敏感       純淨

先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然後邊朗讀邊嘗試分析詩句的含義,把行與行、節與節之間跳躍的空隙填補起來。

2.生動描繪

先請一位同學在理解詩歌含義的基礎上朗讀詩歌。

然後請同學們用生動的語言,把詩歌中描繪的形象、圖景表述出來。

(温馨指津:從剛才的描述中我們發現,同學們用的語言很生動,也竭力將詩中的形象、圖景描繪出來了。不過,從大家剛才的評價中我們也發現,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描述雖生動,但似乎少了靈性,難以引起聽眾的共鳴。那麼,原因何在呢?我想,這或許與同學們沒有考慮到詩歌的意境有關。)

一首好詩問世,往往會不脛而走,萬口爭傳,洛陽紙貴。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的奧祕歷來為人所樂道。而詩的藝術真諦往往在可談與不可談之間,有隻可意會而不可言傳的妙處。那麼,妙處是什麼呢?這就應探索詩歌背後的藝術色彩。如何去探索詩歌背後的藝術色彩呢?這就得從詩歌語言上如手,從詩歌語言中找尋意象,去體會它給讀者帶來的某種境界或意境,從而在一種或幾種意境的基礎上形成心靈的空靈世界。

3、 情讀:

聯繫作者的思想、生平和創作背景,融入作者情感世界中。追求“意境”——這詩歌的靈魂,同學們的“再造想象”較之前動情多了。所謂“意境”的“意”就是指詩中抒發的思想感情。“詩言志”,“詩緣情”,這首小詩寧靜而深沉,既有理,又有情。請同學們結合詩歌相關內容以及“再造想象”時的感受一起來體情悟理。

(參考答案:1.在詩的第一節中,詩人這樣寫道“月光流進門檻/ 我以為是陽光”。詩人看到月光,以為是陽光,這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寫出這種“錯覺”,更顯示他對光明的殷切期待的心情。這充分看出詩人內心對光明的追求;看出了詩人對黎明的渴望。2.詩的最後一節中,“河岸被山影壓着”中的“壓”字,給人一種很沉重的感覺,讓人喘不過氣來。既寫出了現實的黑暗,又表現出詩人盼望黎明不到的壓抑心情。3.“我感覺到,萬物還在沉睡/ 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這兩行詩讓我們感受到:作者強烈地盼望黎明以後發現夜還正深(河岸被山影壓着/ 有星流過曠野去)以後的失望,但只是失望而不是絕望,這是看清現實以後的一種冷靜和成熟,從“只有我是最初醒來的人”也可以感受到詩人的執着。)

⑴歸納詩歌各個小節的意思

四、歸納大意:

(1)概括段落

第一節,通過對月光的誤解寫盼望長夜的結束。

第二節,通過由風聲引起的聯想表達對黎明的渴望。

第三節,寫又回到“萬物還在沉睡”的現實的夜中。

⑵理清詩人詩情流動的軌跡

歸納:現實→想像出的詩境→回到現實

(3)概述詩歌的中心

該詩通過對月光產生錯覺的描寫,表達詩人內心對黎明的渴望,對光明的殷切期待。

(4)推測詩歌創作背景

詩人寫此詩時還在抗日戰爭的艱苦階段,他身處的延安雖是解放區,但整個中國大地還處在黑暗之中。

(5)推敲字詞

①人們談論魯藜的詩,一般都沒有提到這一首。而我對他卻很有偏愛。

討論:表達自己對這首詩的“偏愛”,表現了眼光、感受和理解的獨特。

②月光流進門檻,我以為是陽光。

討論:“流”字帶有詩人強烈的主觀感受,它使一幅靜態的畫面變得生動有趣了。一個“流”字改變了一種場景,使人的感受變得豐富多彩。

五、探析特點: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各種文學體裁都不能脱離語言而存在。小説、戲曲還有故事和人物,但詩歌(抒情詩)甚至連故事和人物也沒有,它唯一給讀者的就是語言。我們已經體悟到了《一個深夜的記憶》這首詩歌的意境,觸摸到了詩歌藝術深處的靈魂。那麼,這首詩中作為構建詩歌材料、詩歌意境的物質外殼的語言有何特點呢?請同學們結合詩歌探討一下。

(參考答案:1.精練:第一節的十八個字裏,詩人卻藴藏着多麼豐富的內涵。這就是語言精練所具有的藝術魅力。2.準確:第二節中的 “彷彿”,就是把想象合情合理的表現出來了。可見準確的使用詞語對增強使詩的藝術表現力之重要。3.寄寓深刻:這首詩的寄寓也是非常豐富而深刻,詩歌通過精練準確的語言,營造了特定的意境,使讀者感受到了詩人豐富而敏感的內心世界,難以言述的思想內涵。)

六.指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背誦全詩。

標籤: 談詩 詩人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kq2zp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