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蘇軾詞兩首語文教案

蘇軾詞兩首語文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軾詞兩首語文教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軾詞兩首語文教案

蘇軾詞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瞭解蘇軾及蘇軾詞作的寫作背景,掌握蘇軾創作的有關知識。

2、掌握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藝術風格。

過程與方法:

1、反覆誦讀,整體感知詞作所要表達的思想領袖人物 情感,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韻律美。

2、鑑賞詞的寫作技巧,學習烘托的手法和從生活小事中提練哲理的方法。

3、通過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引導學生體例詞作中的“畫面美”,品味詞作豪邁、雄渾、壯闊的意境美。

4、通過激發學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理解詞作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的英雄氣概。

5、通過“知人論世”的鑑賞方法,進一步理解蘇軾及其豪放的詩詞風格。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首詞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蘇軾,瞭解其曲折起伏的人生經歷,感受他即使面對打擊、身臨困境,也能保持豁達、超然、灑脱、樂觀的人格魅力,培養學生他倆的人格和麪對困難保持樂觀通達的精神狀態。

教學重點

有感情的熟讀並背誦兩首詞,理解詞中體現出來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態度,感受蘇詞的豪放風格。

教學難點

通過景物描寫與人物形象塑造來抒情表意的寫作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討論、比較、合作交流探究。

教具準備

PPT課件。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第一課時

【知識預熱】

(參見《優化探究》第37頁“雙基集萃”。)

辨別字形,辨識詞義,分析掌握詞中特殊句式,積累名句。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大家還記得《赤壁賦》中描寫曹操的句子嗎?我們一起來背誦:“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橫槊賦詩,因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寥寥數語,一位縱橫馳騁的政治家、詩人曹操的英雄便躍然紙上。我們驚歎一代文豪蘇軾非凡的筆力和同樣不俗的氣概。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合稱“三蘇”。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對王安石新法,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等地,最後北還,病死常州,追諡文忠。蘇軾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他在散文、詩歌、書畫方面均有成就。

背景資料:北宋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台詩案”之後,被貶到黃州任軒練副使。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為三國時期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曾兩次到此遊覽,寫下了兩篇遊記和這首詞。其實,蘇軾所遊的並非三國時期周瑜大破曹軍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魚東北的赤壁。作者只是觸景生情,採用當時的傳説,借寫古蹟,記古人、古事,以古比今,言志抒情。

三、誦讀賞析、探究

1、放錄音。

2、初讀“感基調,明詞意”——反覆誦讀,理解詞意

整體感知性誦讀提示:全詞給你的總體感受是什麼?(即情感基調如何?)全詞該用高昂激起的語調來讀,不是用沉鬱舒緩的語調來讀?上下闋有沒有區別?最後一句呢?

指名學生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學生自由誦讀,同時結合課文註釋理解詞作,然後概括詞的主要內容。

【明確】

詞的上闋詠赤壁,以寫景為主,描寫了大江、故壘、亂石、驚濤等壯麗景色,引發以古代英雄人物的懷念;詞的下闋主要刻畫了周瑜年輕有為、氣宇不凡、從容瀟灑、指揮若定的英雄形象,併發出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慨歎。

3、再讀“品語言,入意境”

(1)詞的開篇“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奠定了全詞怎樣的感情基調?是怎樣引起下文的?應該以怎樣的語速、語氣、語調去讀?

【明確】

①詞的開篇“大江東去”,即將一條浩浩蕩蕩、不捨晝夜、奔騰不息、向東疾逝的長江推到了我們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們胸中的豪邁之情,奠定了全詞雄渾大氣、壯闊磅礴的感情基調。

②“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中“淘盡”一詞與“千古風流人物”搭配,飽含對時光易逝、歲月無情、人生短促而事業難成的喟歎,於豪邁雄渾中又融入一絲“蒼涼悲歎”;同時將下文“周瑜”的身份歸入“英雄之列”,自然而然引出對他的歌頌。

③“大江”二字應緩勢低起,“東去”重讀且拖長,“東”字音調漸揚至高,“去”字音調本為仄音,應慢慢轉入降調,似有極目遠眺、不捨逝去之戀;“浪淘盡”語速稍快,“盡”字重讀,似有無力挽狂瀾之勢,“千古風流人物”一句,“千古”“風流”二詞漸漸加重語氣,“風流”拖長,應充滿對英雄的歌頌、緬懷之情。

(2)“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一句屬於哪種表達方式?在全詞中起什麼作用?應該怎麼讀?

【明確】這一句屬於表達中的記敍,點出了作者懷古的內容,交代出詞人心中的英雄——周瑜,確定了本詞要塑造和歌頌的對象。這兩句中速、較為平直、客觀的敍述性語氣朗讀即可。

(3)“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一句中,哪些詞最具表現力?請你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説説作者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營造出怎樣的意境?對下文周瑜形象的刻畫有何作用?該如何朗讀?

【明確】①動詞“穿”“拍”“卷”與形容詞“亂”“驚”“千堆”等最具表現力。我們面前似乎出現了似千軍萬馬在奔騰、百萬雄師在咆哮的壯闊江面,聳入高空的懸崖峭壁擋住了長江的行程,一層又一層的滔天大浪被激起,它們氣勢磅礴地衝擊着兩岸的礁石,又被一層層地擊碎成千堆萬堆的雪沫,寒氣撲面而來,轟鳴聲震耳欲聾,大地瑟瑟顫抖……

②作者為我們描繪出了一幅雄奇險峻、驚心動魄的畫面,營造出雄渾壯闊的意境;而這恰恰就是英雄當年活動的典型環境,作者也是用這些誇張了的景物來渲染氣氛、襯托人物的英雄氣概。

③這三句動詞重讀,語速急促,充滿氣勢,語調慷慨激昂,很好地渲染出了那種雄渾、壯闊的意境。

(4)“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一句在全詞中起何作用?如何朗讀?

【明確】①本句對景抒情,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江山如畫”是對前面所寫景物的總括,將這些具體景物收攏起來,成為一幅雄渾壯美的圖畫;“一時多少豪傑”啟下,由寫景轉為寫人,引出對周瑜的具體刻畫。

②本句緊承前句急促緊湊的語速之後,漸漸轉入舒緩,充滿豪邁之情。

(5)小結上闋。

3、三讀“展想象,塑形象”

(1)“遙想”的內容有哪些?

【明確】遙想一直到“灰飛煙滅”。

(2)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刻畫他心目中的英雄的?

【明確】先從生活細事上烘托周瑜的年輕得意,以美人襯英雄,突出他年少風流、奮發有為。“雄姿英發”是刻畫周瑜形象的關鍵句,突出其英姿勃發的氣質;“羽扇綸巾”描繪他的服飾裝扮,現其儒雅嫻靜之風度;下闋“談笑間”寫其神態,突出他大敵當前的胸有成竹、指揮若定、從容瀟灑;“檣櫓灰飛煙滅”與前面的“談笑間”又構成了時間短而戰績豐的鮮明對比,突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豐功偉績。

(3)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周瑜的形象及赤壁之佔的場面,仔細體會作者為我們塑造的這位古代英雄形象。

【明確】請學生自由展開聯想和想象,描述“赤壁之戰”時周瑜的形象。若有讀過《三國演義》的同學更好,可結合小説與詞作以及自己的理解去描述。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上諸方面進行充實,可適當地加入一些戰爭場面的描繪,力求生動、具體、形象地再現周瑜的英雄形象。

(4)“遙想公瑾當年,……灰飛煙滅”幾句該如何讀?

【明確】“遙想”二字為領起詞,故應稍緩、延宕,有追憶之感;“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以比較平直、舒緩的敍述性語調語氣朗讀;“雄姿英發”語調上揚,重音在“雄”和“英”上,充滿仰慕歌頌之情;稍事停頓之後,“羽扇綸巾”漸入平直,到“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時,語調漸升,充滿豪情與歌頌。

4、四讀“析主題,悟情感”(探究交流)

對主題的理解以探究為主,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

(1)赤壁之戰中,有那麼多的英雄,包括我們在《赤壁賦》中作者極力歌頌的“一世之雄”曹操,作者為什麼只對周瑜鍾愛有加?這寄寓着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與最後幾句的感慨有何關係?

【明確】作者沒寫劉備,是因為劉備太嚴肅,年紀也不小了;沒有寫曹操是因為曹操在這次戰爭中最終以失敗告終;沒有寫諸葛亮是因為諸葛亮太完美了,完美得叫人無法望其項背,此外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悲劇性結局,既不符合前面雄壯的景物描寫特徵,其傷感與悲涼也會超越後文的“一尊還酹江月”。作者通過周瑜這一形象,可以很自然地使讀者聯想到作者本人,壯志未酬、貶官黃州,兩鬢斑白、無所建樹,不免悲從中來,發出“人生如夢”的感慨。

(2)“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與《赤壁賦》中的哪些語句表達的情感有相似之處?聯繫全詞內容及作者的生平,談談你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你覺得作者此時悲觀消極嗎?

【明確】這兩句與《前赤壁賦》中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有,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子與子之所共適”所表達的感情有相似之處。聯繫全詞內容來看,詩人在上闋中描繪了一幅雄偉壯麗的赤壁江山圖,字裏行間飽含着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其實更是作者曠達胸襟的體現;下闋又集中筆力刻畫出少年英雄的.周郎形象,抒發了作者對功業早成的周郎的仰慕、嚮往,藉此表達自己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和悲歎。

在這種意義上,“人生如夢”不是一般虛無的消極,而是對時光疾逝、功業不成、“早生華髮”的感喟,多少有些低沉,但與其説是消極,還不如理解為作者借“酹江月”尋找到了一處宣泄苦悶的出口。最後的這一舉動,傳達出的是一種與山河、明月、自然完全融合的達觀、超脱、豁然情懷。

(3)最後幾句應該怎麼讀?

【明確】語速放慢,語調稍低沉,充滿感慨、缺憾、喟歎之情,但不可太過低沉悲傷。

5、五讀“評詞作,知手法”

(1)教師提供以下詩論,引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蘇軾“豪放”的詞風。

①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

②蘇辛,詞中之狂。

③東坡之詞曠,稼軒之詞豪。無二人之胸襟而學其詞,猶東施之效捧心也。

④讀東坡、稼軒詞,須觀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風。

(以上②③④則摘自王國維《人間詞話》)

(2)《念奴嬌?赤壁懷古》是怎樣營造出這種豪放、壯闊的意境的?

【明確】先是描繪一幅雄偉奇峻的赤壁江山圖;接着塑造了英姿勃發、才華過人、建立了赫赫戰功的古代英雄周瑜的形象;最後直抒“人生如夢”的蒼涼慨歎,以及“一尊還酹江月”的豪舉,融景物描寫、人物刻畫、情感抒發為一體,營造出一種壯闊、雄渾的和諧意境,不愧為“豪放派”的代表作。

(放錄音,師生齊背全詞。)

四、佈置作業

1、背誦這首詞,仔細品味詞作雄渾壯闊的意境。

2、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將詞作中描繪赤壁景物的句子擴寫成一篇寫景散文,或者將刻畫周瑜的句子擴寫成一篇寫人的記敍類短文。字數200以上。

第二課時

一、複習、交流、檢查

1、檢查背誦《念奴嬌?赤壁懷古》。(指名背誦)

2、交流“聯想與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與打擊,正是不幸的人生閲歷與體驗,成就了一代文豪蘇東坡。在出世入世之間,在“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筆,為我們書寫了不少勵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為我們跌入人生低谷、無路可走時的座右銘。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他被貶黃州時的另外一首詞《定風波》。

三、放錄音,交流初讀印象

1、請翻譯前面的“小序”,瞭解這首詞的寫作緣由。

2、請學生交流預習閲讀本詞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問。

四、自由朗讀詞作,並結合註釋瞭解詞意、內容

【明確】詞的上闋寫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闋寫雨後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鑑賞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能夠體現出作者對途中突然遇雨這件事怎樣的態度?

【明確】面對突然的變故,毫不在意、坦然處之的瀟灑、平靜、曠達、超脱。

2、詞的上闋中,哪些詞語和句子能夠體現出作者的這種態度?

【明確】“莫聽”“何妨”“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3、詞的下闋結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僅僅是對雨過天晴之後自然現象的一種概括嗎?請結合蘇軾的人生經歷和寫作背景,談談你對這句詞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樣的人生哲理?表達出作者怎樣的人生態度?

【明確】不是。這是一句飽含人生哲理意味的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自然界的風雨既屬尋常,社會人生中的政治風雲、榮辱得失又何足掛齒?句中“蕭瑟”二句,意為風雨之聲,與上闋的“穿林打葉聲”相應和。“風雨”二字,一語雙關,既野外途中所遇風雨,又暗指幾乎將他置於死地的政治風雨和人生險途。“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好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過。不管是風吹雨打,不是陽光普照,一旦過去都成了虛無。這反映了蘇軾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曠達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態度。

4、學生自由討論:你自己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首詞對你有何啟迪?

【明確】從內容與寫作方法兩方面去談。寫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闡發人生哲理。

蘇軾詞語文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繼續感受、品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

2.瞭解不同時期詞作者的創作風格。

二、能力培養目標

1.初步瞭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滲透目標

體會詞人豐富的思想感情和曠達豪放的意境,在詞的藝術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淨化自己的情懷,樹立愛國、報國的宏大志向。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初步瞭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課書的重點和難點。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

1.初步瞭解豪放派的藝術特點。

2.從詞句入手,體會煉字煉句的妙處,進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

詞到蘇軾,是一大轉變。他以灑脱曠達之氣入詞,詞體也由形式的解放進而為內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詞派,對南宋愛國詞人的影響尤其顯著,留下了更為豐富多彩的詞篇。

(板書課題)

2.寫作背景

蘇軾出獄後被派往黃州,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其實要受地方官員的監督管制,形同囚犯。為了排遣內心鬱悶,他在住地臨皋東面的山坡上蓋了房子,取名“雪堂”,自號東坡居士。每天早飯後他就到那裏去讀書,跟朋友們談論,或瀏覽風景。有時也到稍遠的地方走走,到過赤鼻磯(當地人誤以此為“赤壁”)、岐亭等地。

蘇軾遊赤鼻磯,據前後《赤壁賦》所記,共有兩次,都在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這一年裏。這首詞大概是這期間寫的。當時他已45歲,所以詞中有“早生華髮”一語。

3.關於《念奴矯·赤壁懷古》

《念奴嬌》是一首懷古詞,主要是通過對古蹟的描寫和對古人、古事的記敍,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首詞寫於神宗元豐五年(1082),作者在“烏台詩案”之後被貶到黃州時期。黃州附近有個“赤鼻磯”,相傳即三國時周瑜大敗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詞中寫的就是遊覽這個“赤壁”的所見、所想,借詠史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豪傑的緬懷和對功業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聯繫到自己的現實處境,遂產生了年歲將老,壯志難酬的無限感慨。這首詞寫古蹟、記古人、古事只是一種藝術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頗有遠大的政治報負,但是在黨爭激烈的環境中屢遭貶斥。來黃州之前,因寫詩諷刺新法曾經下獄,險遭殺身之禍。但是他畢竟是個曠達的人,儘管政治上失意,卻從未對生活失去信心。這首詞就是他複雜心情的集中反映,詞中抒寫的是鬱積在他心中的塊壘,然而格調是豪壯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題作品顯然不同。

這首詞的豪壯情調首先表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的曠達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不僅寫出了長江的非凡氣象,而且將自古以來和這裏有關的許多英雄人物都概括進來了,表達了詞人對古代英雄的緬懷之情。於是詞人開始尋找英雄的足跡:“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周郎是詞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這裏並不展開寫,而是轉而勾畫古戰場的險要形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的慨歎,將江山之勝和懷古之情融為一體。這樣的景物描寫,讀罷使人止不住內心情感的激盪,頗有“天風海雨逼人”之感。

詞中的豪壯情調還表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詞的上片將周郎和赤壁並提,已經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寫周瑜的才幹和功勛,英雄形象就格外鮮明瞭。“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指揮赤壁之戰時正是青春年少、春風得意之時,“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赤壁之戰對於吳軍來説,是一場以弱抗強的戰爭,而作為吳軍統率的周瑜不僅沒有絲毫的畏怯,反而從容嫻雅,沉着應戰,談笑間,巧用火攻燒掉了敵人的戰船。這種指揮若定的風度令詞人滿懷崇敬。

江山依舊,人事全非,多情自擾,徒增白髮。於是引發了“人生如夢”的感歎,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託壯志難酬的苦悶心情。中國古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種出世與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蘇軾是其中最達觀灑脱的一個。所以在他的詞中雖然也常有消極蒼涼的思緒;但是終究掩蓋不了其豪放曠達的精神。

4.關於《定風波》

《定風波》也是蘇軾貶居黃州時期的作品,記敍的只是出遊時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從中表述了作者灑脱、放達的人生態度,更寄寓了他對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擊的憤懣和故作曠達之情。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及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範背《念奴嬌 赤壁懷古》。學生劃出節拍,按範背提示標出韻腳,然後誦讀。

韻腳:物、壁、雪、傑、發、滅、發、月。

2.思考、討論:談談詞人在赤壁所見所想。

【明確】上片寫所見之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起筆開闊,大江洶湧奔騰,使人想見錦繡山河中產生的千古風流人物。“故壘”兩句點出赤壁所在,點出所想之人:周郎。“亂石”三句轉為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宵,洶湧的駭浪猛烈地搏擊着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把讀者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闊,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一句是在這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結論,“一時多少豪傑”又轉到寫人。

下片將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擴展。美景美女襯英雄,更見周瑜瀟灑英姿,“羽扇”三句寫周瑜戰場上的從容儒雅,詞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樣為自己的國家建功立業,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難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來扭轉乾坤。“多情”後四句,是詞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幾何,何苦煩憂,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位曠達明理、善於自解自嘲的詞人形象躍然紙上。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渾然為一。

3.【提問】《念奴嬌》最突出的寫作特點是怎樣的?

【明確】以景襯人,以他人襯自己,是這首詞中的兩層襯托。詞的主旨也在襯托中得以強調。

4.【提問】《念奴嬌》的上片説:“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為什麼特別提出“人道是”三個字?

【明確】赤壁之戰的戰場到底在什麼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説法,據考證,有人認為在現在湖北武昌的赤磯山,或湖北赤壁。而蘇軾寫這首詞時被貶黃州團練副使,他所遊的地方在湖北黃岡的赤鼻磯。用“人道是”這三個字,表示作者對於黃州“赤鼻磯”就是三國周瑜破曹處的説法是有懷疑的,是説人們傳説是如此,而自己並不堅信。

5.【提問】“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幾句的主語是誰?

【明確】對這幾句的理解歷來眾説紛紜,有些人認為主語是周瑜,因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詞人想像周瑜心戀故地,神遊古戰場,與詞人相遇,笑話他功業未成而華髮早生。大多數人認為主語是蘇軾。是蘇軾自己神遊故國,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華髮早生。細究詞意,我們還是認為第二種理解更為確切。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展開討論。

6.【提問】如何理解《定風波》所抒發的感情?

【明確】野外出遊,忽然遇雨,一般人都會慌張避雨,而詞人卻用平靜的口氣勸導道:“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在風雨中漫步徐行,吟詩長嘯,的確是一種不為環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腳踏草鞋,遠比官服車騎來得輕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裝束,誰還會害怕失去什麼?“一蓑煙雨任平生”,此時在詞人眼中呈現的,已經不是自然界的這場短暫變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風雨。這一句,充滿藝術的張力,一下拓寬了全詞的境界。蘇軾一生坎坷,屢經政治風雨洗禮,但是這也磨練了他的頑強意志,面對風雨,不驚恐,不逃避,不哀傷,泰然處之,瀟灑從容,這才是蘇軾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輝。

詞的下片寫雨過天晴後的心理感受。剛才還是風雨大作,轉瞬間,“山頭斜照卻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變化,反覆無常,如何面對這樣的現實呢?詞人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當他回首走過的風雨歷程時,竟達到了一種寵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曠達人生境界。

7.【提問】對《定風波》中“一蓑煙雨任平生”“也無風雨也無晴”兩句應如何理解?

【明確】這兩句是説,雖然遇到突如其來的風雨,而自己卻像平時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樣坦然,一樣毫無畏懼。在作者眼中,風雨交加也好,晴天麗日也好,都是沒有什麼差別的。結合作者當時的政治處境來看,他顯然是用來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態度。

總結、擴展

句不離篇,並非一枝獨秀;篇不離句,篇因句而生輝。

蘇軾詞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闊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2.體會詩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感知豪放詞的抒情特點。

【教學重點】

1.詞所抒發的感情及抒情特點。

2.與詞人的身世聯繫起來體會詩歌的表情達意。

【教學難點】

1.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體會闊達渺遠的意境和作者豁達的胸懷。

2.感知豪放詞的抒情特點。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教學過程:

一、第一教學板塊――新課導入

我們高一學習過蘇軾的懷古詞《念奴嬌赤壁懷古》(試背);蘇軾,我們並不陌生,其詞豪放飄逸,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今天,我們再一次來感受他詞中闊達渺遠的意境和豁達的胸襟。今天一起學習蘇軾的一首詞《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二、第二教學板塊――瞭解作者,知曉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傑出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並稱“三蘇”。二十一歲中進士。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一零八零)因“烏台詩案”受誣陷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在黃州四年多,曾於城東之東坡開荒種田,故自號東坡居士。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沿書等職,並出知杭州,穎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被貶惠州,儋州。大赦北還,病死常州,葬於河南郟縣,追諡文忠公。在任地方長官期間,他關心民眾疾苦,做了許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眾擁戴。蘇軾的文學作品標誌着北宋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他博學多才,是著名的散文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為著名詩人,同宋代著名詩人黃庭堅並稱“蘇黃”,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傑出詞人辛棄疾並稱“蘇辛”,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為著名書法家,同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為著名畫家,工枯木竹石。此外,在農田水利,教育,音樂,醫藥,數學,金石,美學,烹飪等方面都有重要成就。

此詞寫於元豐六年(1083),寫得豪放而飄逸,是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之一。

三、第三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朗讀、背誦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註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教師正音,並巡迴答疑。

2.強調下列詞語的意思:

⑴快哉亭,在黃州。蘇轍《黃州快哉亭記》“清河張君夢得謫居齊安,即其廬之西南為亭,以覽觀江流之勝,而餘兄子瞻名之曰‘快哉’。”題一作《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張偓佺,即張夢得。

⑵濕青紅,青紅指油漆之色,濕字承上“新作”,形容油漆新塗,色澤鮮明。

⑶歐陽修《朝中措》:“平山欄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按:“山色”句本王維《漢江臨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⑷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峯:江水廣闊,明淨如鏡,倒映出兩岸碧綠的山峯。

⑸一葉白頭翁:一葉,指小舟。白頭翁,指舟上船伕。鄭谷《淮上漁者》“白頭波上白頭翁,家逐船移浦浦風”。

⑹未解莊生天籟:《莊子?齊物論》:“子游曰:“地籟則眾竅是已,人籟則比竹是已,敢問天籟。”子綦曰:“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已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莊子謂天籟”乃發於自然的聲響,此借指風。

⑺剛道:硬説,偏説。

⑻一點浩然氣:《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浩然氣”,指最高的正氣和人格節操。

⑼千里快哉風:《風賦》:“昔楚襄王從宋玉、景差於蘭台之宮,有風颯然至者,王披襟當之,曰:“快哉此風!”

3、整體感知

原文: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

解讀:展現出落日時分,水天相接,蒼茫闊遠的景緻。

用實筆描繪亭下江水與碧空相接,遠處夕陽與亭台相映的優美景象。“我”坐在亭上,捲起華麗的繡簾,從窗口俯瞰江面,看到亭連水,水連天,水天一色,景色壯而美。

原文:知君為我新作,窗户濕青紅。

解讀:再折回寫新亭初建,本是張夢得建亭,蘇軾遊賞,這裏卻反客為主,謂“為我新建”,豪爽而幽默。

點明亭的主人與作者的親密關係,説我自己知道你為了接待我而特意建造了這座亭台。亭台的窗户塗抹上青紅油漆,色彩猶新。

原文: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解讀:下面不再正面描寫快哉亭風光,而是回憶當年在平山堂上之所見,以迷濛虛景側面映襯當前的實景,把快哉亭與平山堂勝景聯繫在一起,擴闊了詞的時間、空間。

通過回憶和聯想來描寫眼前景色,是虛景實寫。

原文: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峯。

解讀:下片又回到眼前,這三句為靜景,寫江水之澄靜。

眼前廣闊明淨的江面,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峯倒映在江水中,呈現出一幅平靜優雅的山水畫卷。

原文: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解讀:與前文恰成對比,又順理成章地引出下面關於“風”的議論。

一陣巨風,江面急劇變化,波濤洶湧,一個漁翁駕着一葉小舟,在狂風惡浪中掀舞。這是一個動人心魄的驚險鏡頭,但是漁翁並不懼怕,他對這種與狂風惡浪搏鬥習以為常,這實際是作者面對政治禍難的泰然自若的人生態度的真實寫照。

原文:堪笑蘭台公子,未解莊生天籟,剛道有雌雄。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解讀:此五句,顯現了詞人坦蕩的胸襟。

化用宋玉《風賦》中的典故,借對風的議論,將作品的題旨進一步點明和深化。

作者在此卻故意在雞蛋裏挑骨頭,批評宋玉這位“蘭台公子”不懂得莊子所説的天籟。實際上是為了表明自己的觀點:只有具備這種浩然之氣,才能領略“千里快哉風”。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豪邁的胸襟,他與張懷民同被貶官黃州,他們都能“不以貶謫為患”,“不以物傷性”,“自放山水之間”(《黃州快哉亭記》),何等曠達!

四、第四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鑑賞形象。

1、朗誦全詞,討論、品析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妙處。

①“窗户濕青紅”

②“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

③“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提示:

①青紅指油漆之色,“濕”字承上“新作”,極言油漆之新,色澤鮮明。

②“沒”形象地寫出孤鴻在“江南煙雨”中漸飛漸遠,若隱若現的景象,表現了一種遙遠迷濛,開闊曠達的意境。

③“掀舞”表現了“白頭翁”駕着一葉扁舟在“忽然浪起”,波浪翻滾的江面上隨波出沒,無畏無懼的形象,隱有自喻之意,又順理成章地引出下面關於“風”的議論,顯現了詞人坦蕩的胸襟。

2.學生各自解讀,交流心得。

1整首詞以“快哉風”作結,那麼詞的開頭有無寫到風?何以見得?

(明確:有。從那個“卷”字可以看出。)

2上片第三句中説“認得”了醉翁語“山色有無中”的深意,那麼這個深意就是什麼?

(明確:所謂“山色有無中”的深意就是説,最美的風景其實就是在或有或無之中,也就説,對於自己人生境遇要善於變換角度去體悟,懂得禍兮福兮的道理,不要太在意一時一處的得失。)

3下片那句寫白頭魚翁駕一葉小舟出沒浪濤之中的形象,實寫還是虛寫,為什麼?

(明確:應該説是虛寫,這寫的是想象之景,而且這個魚翁的形象正是詞人自己從容應對社會風浪的象徵。)

4詞人認為宋玉把風分為雌雄是不懂莊生的天籟之妙,那麼詞人所謂的天籟之妙是什麼呢?

(明確:此人認為莊子所謂的天籟之廟就是在於它不會因為人社會身分而有不同的差等,只要你心中真正充滿浩然正氣,那麼無論你是帝王還是庶民都能享受到這風給人帶來的爽快。)

五、第五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1、“山色有無中”語出何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提示:蘇軾詞中此語借自歐陽修《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歐詞全文是:“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鍾。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山色有無中”又是王維《漢江臨泛》中的原句,全詩是:“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山色有無中”表現的是兩岸重重青山,迷迷濛濛,時隱時現,若有若無的情態。

2、“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用了什麼的典故,表達的意思是什麼?

提示:“浩然氣”語出《孟子公孫丑上》,“快哉風”語出宋玉《風賦》,這兩句的意思是説只要胸有“浩然之氣”,就能享此“快哉風”,並無“大王”、“庶人”各享“雄風”、“雌風”之別。

3、蘇軾貶官黃州是他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遭受到的沉重打擊,從《水調歌頭》詞中可以看出他面對政治禍難的態度。請結合作品進行分析,並談談你對他的這種態度的看法。

答:從詞中可以看出詞人身處逆境而能泰然面對的達觀情懷和博大的胸襟。如詞的上片寫景突出實景的“空”和虛景的“沒”,接着又説“認得”的“山色有無中”,這便表現出詞人那種超然物外的道家的世界觀。下片在寫出一片明淨的美景之後,緊接着就來一個驚心動魄的特寫,把魚翁掀舞浪濤的從容表現格外生動;而這魚翁的形象中正藴含着自己無懼政治風浪的精神。最後通過對“風”的議論,表明之所以能夠如此在逆境中泰然處之,就因為自己滿懷着浩然正氣。

六、教師歸納總結:全詞大開大合,有靜有動,有眼前實景,有回憶虛境,有形象的描繪,又有精彩的議論,行文酣暢淋漓,正如鄭文焯《大鶴山人詞話》所云:“此等句法,使作者稍稍矜才使氣,便流粗豪一派。妙能寫景中人,用生出無限情思。”

1、全篇貫注着超曠達觀的博大襟懷。作者貶官黃州,是他在人生道路上第一次遇到的沉重政治打擊,理想遭遇嚴重挫折,內心是非常痛苦的,政治上是非常壓抑的。面對這樣的政治禍難,他能處之若常,用睿智的思辨,維持心理平衡,不消極頹喪,對功名得失,不過於耿耿於懷。但是他並不是放棄了人生理想的追求,並不是盲目樂觀。這樣的人生態度,在今天仍有借鑑意義。

2、將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為一爐。虛實結合,通過聯想、對比、議論來寫眼前景。例如,用記憶中的平山堂的景色的聯想,來描寫眼下的快哉亭的景色。又如,用宋玉《風賦》中的感受和眼下在快哉亭的感受進行對比議論等。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水調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2.把下面的句子擴展成一段不少於200字的寫景文字,要求能表現此人的豁達胸懷。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峯。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3.談談你對“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的理解。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蘇東坡是在苦難中完成了自己的一個人物,他追求的是一個可以無侍(依靠)於外的完成。客觀上不得意,還能不落迂腐消極,能夠有積極的生活志趣,有操守的一種修養,這是蘇東坡了不起的地方。

2.東坡先生非心醉於音律者,偶爾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王灼《碧雞漫志》

3.東坡的父親,喜歡到處邊四方去遊學,常常不在家,蘇東坡小時受他母親的教訓。有一次讀到《後漢書範滂傳》,範滂是東漢黨錮之禍時被迫害的一個人,而他不逃避,為了理想付出了生命。東坡問母親:他日兒要做範滂,母親能做範滂的母親嗎?他母親説,你如果能做範滂,我怎麼不能做範滂的母親呢!歐陽修的母親畫荻教子,岳母刺字教子。

4.烏台詩案。他被貶到湖州時寫了謝上的表文“臣愚不識時,難以追陪新進,老不生事,或可牧養小民”。表中的話被人摘取,以為他有誹謗朝廷之意。於是下到御史台獄,那裏有柏樹,所以也叫柏台,上有烏鴉,故稱烏台。他寫的詩中有“根到九泉無曲處,此心唯有蟄龍知”,差一點被處死。在這九死一生之後,東坡寫了《念奴嬌》(大江東去),在黃州寫了《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所以經過憂患苦難,蘇東坡還能寫出這樣飛揚,這樣瀟灑,這樣開闊,這樣博大,這樣超曠風格的作品來,這是蘇東坡的修養。

要以無生(忘記自己的得失利祿)的覺悟,才能夠成就更偉大的有生事業。

二、第一教學板塊――瞭解作者,知曉背景。

1、《定風波》是一首記事抒懷之作,作於元豐五年(1082)謫居黃州時。據《東坡志林》卷一記載:“黃州東南三十里為沙湖,亦曰螺螄店。予買田其間,因往相田得疾……”這首詞及小序雖然着力表現了吟嘯徐行、任憑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實際上瀟瀟春雨和料峭春風是使蘇軾得了一場病的。但蘇軾不提病事,而直寫胸襟。

2、注意詞前的小序

三、第二教學板塊――解詞釋句,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結合課文下面的註解,感知文本的意思,不明之處,舉手提問,教師正音,並巡迴答疑。

2.強調下列詞語的意思:

⑴芒鞋:草鞋。

⑵吟嘯:吟唱長嘯,表現泰然自若的情態。

⑶料峭:形容微寒。

3、整體感知

原文: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解讀:雨點打在樹葉上,發出聲響,這是客觀存在;而冠以“莫聽”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縈懷之意,作者的性格就顯現出來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嘯,吟詩長嘯,表示意態安閒,在這裏也就是吟詩的意思。詞人不在意風雨,具體的反應又怎樣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詩句,甚至腳步比從前還慢了些哩!瀟灑鎮靜之中多少又帶些倔強。

原文: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解讀:“竹杖芒鞋”三句並非實景,而是作者當時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誰怕,有什麼可怕的。作者當時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並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則此際必無披蓑衣的可能。所應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閒人或隱者的裝束,而馬則是官員和忙人用的,所謂的“行人路上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來作比。但竹杖芒鞋雖然輕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難免不拖泥帶水,焉能與騎馬之快捷相比?玩味詞意,這個“輕”字並非指行走之輕快,分明指心情的輕鬆,大有“無官一身輕”之意,與“眼邊無俗物,多病也身輕”(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輕”字亦同。詞人想,只要懷着輕鬆曠達的心情去面對,自然界的風雨也好,政治上的風雨(指貶謫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麼,有什麼可怕的呢?況且,我這麼多年,不就是這樣風風雨雨過來的嗎?此際我且吟詩,風雨隨它去吧!

原文:一蓑煙雨任平生。

解讀:點明瞭詞中所説的風雨,並不是單純的自然界的風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風風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氣度來面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政治風雨的考驗。現在所面臨的政治禍難又算得了什麼?一個“任”字,見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原文: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解讀:具體落實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這是眼前實景實寫,也暗示對未來際遇的一種自信的預測。剛才是帶酒冒雨而行,雖衣裳盡濕而並不覺冷。現在雨停風起,始感微涼,而山頭夕陽又給詞人送來些許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見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讓這暫時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這也就是他的曠達之處了。

原文: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解讀:再説心中事,含藴深邃。向來,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來蕭瑟處”,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處,也是對自己平生經歷過的

宦海風波的感悟和反思。詞人反思的結果是:“歸去”。陶淵明的退隱躬耕,是詞人所仰慕的,但終其一生,詞人從未有過真正意義上的

退隱。詞人以“也無風雨也無晴”收束全篇,精警深刻,耐人尋味。方才遇雨時,詞人沒有盼晴,也不認為風雨有什麼不好;現在天雖晴了,喜悦之情也淡得近乎沒有。因為自然界和仕途上有晴有雨,有順境有逆境。

4、背誦課文。

四、第三教學板塊――品味語言,鑑賞形象。

1.首句“莫聽穿林打葉聲”寫雨,抓住雨怎樣的特點來寫的?

明確:雨驟風狂。

2.“徐行”且“吟嘯”,描寫了詞人怎樣的心態?

明確:閒適、坦然的心態。

3.討論:“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刻畫了怎樣的抒情主體形象?加點的詞語表現了詞人怎樣的精神?

提示:這幾句話描寫了一個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風驟雨,緩緩而行,時而吟唱時而又長嘯的瀟灑曠達的抒情主體形象,“莫聽”、“何妨”、“誰怕”是關鍵詞,寫出了詞人在“同行皆狼狽”,其“獨不覺”,欣然前行的獨立人格精神。

4.“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見大的?

明確:詞人竹杖芒鞋,頂風衝雨,從容前行,以“輕勝馬”的自我感受,傳達出一種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鬆、喜悦和豪邁之情。“一蓑煙雨任平生”,此句更進一步,由眼前風雨推及整個人生,有力地強化了作者面對人生的風風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懷。

5.思考:“一蓑煙雨任平生”表現了怎樣的品質?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種各樣的風吹雨打都是無所畏懼的,表現了詞人無懼苦難,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質。

6.過片到“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三句,給我們以怎樣的人生啟示?

明確:

(1)陽光總在風雨後;

(2)也許正當我們感到絕望的時候,希望和轉機已經在前面等着我們了;

(3)失敗和成功是一對孿生兄弟,失敗來了,成功還會遠嗎;

(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5)E陰雨之後必有陽光,生活中要充滿樂觀和希望;

7.“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風雨”和“晴”的?這三句是此篇的畫龍點睛之筆,道出了詞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獲得的頓悟和啟示,請談談是怎樣的一種頓悟和啟示?

明確:

(1)“風雨”比喻詞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種政治打擊和人生險途。“晴”比喻春風得意的順境。

(2)人生有順逆,有成敗,有榮辱,有福禍。但無論處於何種境地,我們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態去對待,勝不驕,敗不餒,福不喜,禍不悲,這樣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修養。風雨改變不了蘇東坡,也改變不了我們。

五、第四教學板塊――學習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效果。

1、“莫聽”句是祈使,那麼它是針對什麼人説的?意味着對什麼的否定?

(明確:是針對“序”所交代的那些在雨中表現狼狽的“同行”,意味着對他們那種面對風雨極力逃避態度的否定。)

2、“一蓑煙雨任平生”中的“煙雨”有哪兩層雙關意?

(明確:這“煙雨”既是指實實在在的自然現象,又指詞人已經遭受或還將遭受的各種社會挫折。)

3、“春風”本來是暖意的,可詞人為什麼要用表示微寒的“料峭”來形容,這反映了他怎樣的世界觀?“酒醒”二字又有什麼意味?

(明確:之所以這樣形容就是因為事實上,早春畢竟還有寒潮的襲擊;這也反映了詞人把世界看成是多面的世界觀。“酒醒”既意味着詞人先前也有過借酒澆愁的行為,同時一個“醒”字又表現了詞人對這種行為的否定。)

4、“蕭瑟處”即指“風吹雨打”的地方,既然説此時“無風雨”,為什麼又要説“也無晴”呢?

(明確:這正反映了詞人多元的世界觀,反映他對非雨即晴那種二元世界觀的否定,在詞人看來,這種“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一種常態的風景,也就是最好的風景,正所謂“山色有無中”。)

5、討論,“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表層含義和深層含義,説説這樣寫的好處。

提示:這句話的表層含義是回頭看狂風大作,驟雨肆虐的情形,現在一切都歸於平靜;其深層含義是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會成為過去。這是一語雙關的手法,以曲筆直抒胸臆,從生活小事件中見出人生大哲理。

6、用輕鬆的生活小事為題材來表現嚴肅的人生主題,是蘇軾詞的一大特色。細讀《定風波》,説説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答:《定風波》通過遇雨這樣一件生活小事的描寫,揭示了這樣的人生哲理:世界是多變的,生命有不測的,生活的道路崎嶇曲折而沿途風景又多姿多彩的;因此,不應被一時一地的境況左右自己,逃避,遠不如“遇禍不驚笑對蒼茫”的從容更能獲得人生的快意。

六、教師歸納總結:

1.這首詞中,詞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請結合詞句簡要回答。

詞人是一個吟嘯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頂風冒雨、不畏艱難、鎮定從容、曠達樂觀的形象。

2.有人評價此詞是“於簡樸中見深意”,請聯繫全詞,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詞中記敍了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描寫了“春風”“山頭斜照”等雨後天晴的平常自然之景,但在這些簡樸的描述中卻表現了無論人生遭遇多少苦難,只要坦然面對,一切苦難都將成為過去的人生哲理。

此詞寫眼前景,寓心中事,從習以為常的自然現象,生髮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體現了作者藐視禍難、達觀自信的智者襟懷。

3、本課兩首詞都是屬於豪放詞。請聯繫這些作品,並參閲本單元導語《漫步宋詞》談談豪放詞的主要特點。

答:與婉約詞相比,豪放詞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特點:第一,取景成象,與婉約派多近小細膩相比,豪放派多遠大壯闊。如“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峯”,這畫面比那“執手相看淚眼”壯闊多了。第二感情格調,婉約派多注重個人男女,相戀相思,追求愛情生活;豪放派多關注社會國家,憂國憂民,實現政治抱負。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豁達豪放的格調自然要比那“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怨,暗暗生天際”高昂多了。第三遣詞造句,婉約派多用纏綿悱惻的詞語,柔腸寸斷,豪放派多用飽滿有力的詞語,氣勢磅礴。如“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這“掀舞”二字要比“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中的“悔”“消”顯得更有力度得多了。

七、佈置作業:

1.背誦默寫《定風波》。

2.完成課後練習第二、四題。

附:教學反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wlmd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