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荀子《勸學》優質教案

荀子《勸學》優質教案

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荀子《勸學》優質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背誦默寫全文。

②瞭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習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過程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點,並學習掌握本文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背誦默寫全文;

2、瞭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會本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1、學習運用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2、勸勉學生勤奮學習;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討論法、交流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疏通文意,掌握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課前佈置預習:

讓學生提前疏通文意並分類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有不明白的地方標註在課本上。

一、導入:

古樂府詩《長歌行》有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培根説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説,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呢?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有勸勉、鼓勵之意。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點文言知識點:

1、首先,聽教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槁gǎo,暴pù,礪lì,參省cānxǐng,知zhì明,須臾yú,跂qì,輿yú,生xìng,蛟jiāo,跬kuǐ,騏qí,驥jì,駑nú,鍥qiè,鏤lòu,螯áo,鱔shàn。

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學生展示自己歸納的文言知識點,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並翻譯下列重點句子,注意要“直譯”: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10分鐘後老師觀察學生交流的結果,看是否還有疑難字詞未得到解答,進一步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檢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翻譯情況)

1、梳理文言知識點: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知”通“智”,智慧雖有槁暴,不復挺者。“有”通“又”。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生”通“性”,資質,稟賦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輮”通“煣”,使彎曲。

②古今異義

假輿馬者。

古義:藉助,利用今義:不真實。

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今義:兩個膝蓋着地的一種姿勢。

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製的刀劍等今義:黃金的簡稱。

用心一也。

古義:因為心思今義:專心、認真。

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③重點實詞:勸、學、青、中、極、致、假、絕、興、功、強、用。

④重點虛詞:於、者、而(課堂上只講解“而”,其他兩個字要求學生課下歸納)。

而:連詞,錶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並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連詞,表並列,可翻譯成“和”“與”:蟹六跪而二螯。

⑤詞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名詞作狀語: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斷句:青,取之於藍。

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冰,水為之。

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翻譯重點句子: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行為也不會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善於走路,卻可以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善於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五、小結本課時:

本節課的重點是疏通並歸納了文章重點的文言知識點,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請在理解的基礎上認真記憶、積累。並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嘗試背誦文章。

六、佈置作業

1、梳理本文“於”、“者”的用法。

2、背誦第一、二段。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知識導入

提問一些重點的實詞和句子的意思,如勸(勸勉、鼓勵),絕(橫渡)翻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二、整體感知全文

1、讀課文,根據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中心論點明確了以後,第二三四段與第一段是什麼關係?它們分別在談什麼?明確:二三四段是對第一段的分説,即是全文的分論點:

第二段: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段: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第四段:學習要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3、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動探討課文分析: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第一層“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為輪”,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説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

幾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4、分析第三段: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説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説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説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説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説理請指出來,並説説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5、分析第四段: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並説説這些比喻句是為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麼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説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三、歸納文章的論證層次: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四、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瞭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説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説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説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説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説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説服力。

五、小結全文

標籤: 勸學 荀子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d9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