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科學教案彙編9篇

科學教案彙編9篇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藉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科學教案彙編9篇

科學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初步感知和認識溶解現象可以發生在多種狀態的物質之間(液體和固體,液體和液體,液體和氣體);

過程與方法:能借助實驗進一步觀察多種物質之間的溶解現象,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徵區分一些常見的溶解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觀察、交流中,將看到的新的“溶解”現象與已知的作比較,在這個過程中產生探究更多溶解現象的慾望。

【教學重點】根據溶解的主要特徵區分其他更多的容易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教學難點】觀察和感知水中溶解有空氣

【教學準備】

小組觀察實驗用:玻璃杯、滴管、酒精、食用油、其他一些非水液體;雪碧(汽水)、注射器、試管、試管夾、酒精燈、火柴等。

【教學過程】

1、引入

教師準備一杯水和一袋咖啡。學生觀察咖啡放入水中攪拌之後的現象。

咖啡在水裏怎麼啦?你觀察到的什麼現象説明咖啡在水利溶解了?

我們已經知道食鹽、砂糖、肥皂、咖啡等固體物質在水中能被溶解。那麼其他的液體、氣體能不能溶解在水中呢?

2.觀察液體之間的溶解與不溶解

在水裏滴幾滴酒精,觀察酒精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酒精裏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酒精中溶解?

在水裏滴幾滴食用油,觀察油是否在水中溶解?

在食用油中滴幾滴水,觀察水是否在油中溶解?

問:酒精和水相互溶解嗎?食用油和水相互溶解嗎?

運用同樣的方法,觀察更多的液體與液體之間的溶解解現象。

問:哪些液體能相互溶解,哪些不能容易相互溶解?

3.觀察溶解在液體中的氣體

(1)觀察溶解在雪碧(汽水)裏的二氧化碳

打開雪碧(汽水)瓶蓋,觀察液體裏逸出的氣泡。這就是溶解在飲料中的氣體。

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體,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後慢慢地往外拉(往裏推)注射器的活塞,觀察注射器裏的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怎樣解釋注射器裏氣體和液體的變化?

(2)觀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氣

這杯水裏有空氣嗎?你是怎樣想的?(生活經驗的提取)

用試管裝1/3的清水,在酒精燈上稍微加熱。觀察試管壁上是否有小氣泡出現。

怎樣解釋這種現象?

4、課後繼續觀察還有哪些物體也能互相溶解。

三、課後總結:

四、課後作業;

1.膠水在水中會(下沉)。

2.牛奶帶入水中會(溶解)。

3.你能區分液體之間的溶解或不溶解嗎?請舉例來説明。

五、課後反思;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過程設計:

新課引入

複習設疑:

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物體不受力時物體將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實際上不受力的物體是不存在的,那麼物體受力其運動狀態是否一定改變呢?力的作用到底是什麼?

1、二力平衡定義

學生讀圖:

分析吊燈、貨物的受力和運動情況

教師引導分析:

吊燈——受到兩個力:一是重力,方向豎直向下;二是細線的拉力,方向豎直向上,吊燈處於靜止狀態。

貨物——受到兩個力:一是重力,方向向下;二是鋼索的拉力,方向豎直向上,貨物處於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得出結論:

物體受到力其運動狀態並不一定改變,我們把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我們就説這兩個力是平衡力。

學生舉例:

請舉出兩個二力平衡的例子,並分析受到的是那兩個力,小組交流。

教師講解:

現實生活中物體不受力的情況是不存在的,如物體在幾個力的作用下,處於靜止狀態後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我們就説這幾個力是平衡的,二力平衡的力的平衡中最簡單的情形。

設問:兩個力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平衡呢?或者説二力平衡的條件是什麼呢?

2、二力平的條件

教師講解:

由於在實驗中判斷物體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比較困難,我們先討論物體處於靜止狀態時,所受的兩個力之間應該滿足條件呢?

設計思想:

本實驗的研究對象是塑料板。要研究的是塑料板兩邊繩子受到的兩個拉力之間的關係。

受力分析:塑料板受到幾個力?

學生:三個力:重力、兩邊細繩的拉力。

教師:如果要忽略重力的影響,對塑料板有什麼要求?

學生:應使塑料板受到的重力遠遠小於兩邊細繩的拉力。

教師:怎樣才能滿足上述要求?

學生:塑料板的重力要比鈎碼的重力小得多。

教師:我們就用重力比鈎碼的重力小得多的塑料板,這樣就可以它近似看成只受到兩邊繩子的拉力。

實驗探究:

當兩邊的拉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條直線上時,塑料板處於靜止狀態;反之,當大小不相等時,塑料板不能保持靜止;

學生:觀察到什麼現象?得到什麼結論?

結論:

要使兩力平衡,必須使兩力的大小相等。

再設問:

只要兩力的大小相等兩力就一定會平衡嗎?

當兩邊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將塑料板扭轉一個角度,即使兩力不在一條直線上;

學生:觀察到什麼現象?得到什麼結論?

結論:

要使兩力平衡,還必須在同一條直線上。

再設問:

只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一定平衡嗎?

當兩邊的力大小相等、在同一條直線上,但兩個力方向不相反。

學生:觀察到什麼現象?得到什麼結論?

結論:

要使兩個力平衡,還必須方向相反。

學生歸納兩個力平衡的條件是什麼?

二力平衡的條件:

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3、應用——問題討論

例1、二力平衡條件的應用:已知一個物體只受兩個力的作用,而處於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又知其中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就可以知道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學生舉例分析:小組討論。

例2、二力平衡條件的逆應用:即如果一個物體受到兩個力的作用時,當這兩個力滿足二力平衡的條件時,判定物體的運動狀態;當物體不滿足二力平衡條件時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又如何?

小結:

板書設計

第八節二力平衡的條件

1、二力平衡定義

我們把一個物體在兩個力的作用下,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

我們就説這兩個力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的條件

實驗探究:

結論1:要使兩力平衡,必須使兩力的大小相等。

結論2:要使兩力平衡,還必須在同一條直線上。

結論3:要使兩個力平衡,還必須方向相反。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物體上的兩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條直線上。

3、應用——問題討論教案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觀察,描述斜面構造上的要素;

能夠就斜面要素與用力大小的關係提出疑問,瞭解問題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過實驗驗證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識與技能

知道斜面是簡單機械之一,瞭解它的結構特徵及組成;

知道斜面及其變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瞭解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科學實驗活動,體驗和感受科學探究的樂趣;

關注身邊的簡單機械的應用。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⑴演示材料:盤山公路、橋樑的引橋等圖片和電教課件、斧子、葡萄酒開瓶器、瓶子上的蓋子、水龍頭、螺絲釘、一段圓木等。

⑵分組實驗器材:一個封閉的重盒子、長短不同的木板、鐵架台或其他支架、彈簧秤、滑輪組、書、各種螺釘、各種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紙片。

2、學生準備:拉鍊、帶蓋子的塑料瓶等實物。

教學過程設計

一、設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問:我們已經學過了哪幾種簡單機械?這些簡單機械各有什麼作用?

2、談話:假如有一個沉重的機器要你從低處搬到高處,你會怎麼做?小組討論,並利用身邊的現有材料操作演示搬運活動。

3、交流,比較:哪一種方法搬運起來更容易些呢?

4、小結:利用斜坡,搬運工作會簡單許多。用了斜坡,將沉重的機器用手推車推到高一點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難了。(畫示意圖)

二、觀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體出示盤山公路、橋樑的引橋、樓梯等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些事物有什麼共同的特點?

2、交流、歸納總結:都可以將物體提升到一個高度;都具有一個傾斜面。

3、揭示:像盤山公路、橋樑引橋這樣的斜坡或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與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書:斜面)

4、討論: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來調整斜面的傾斜度?(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因素有兩個方面:一是斜面的長度,二是斜面的高度。這也是斜面的兩個要素。)

5、圖片出示兩座高度相等、引橋長度不等的拱橋的圖片。提問:如果你騎自行車上橋,上哪一座橋比較輕鬆些呢?説説你以往的體驗和感受。

6、談話:為什麼同樣高的拱橋,騎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氣不一樣呢?當引橋變得更長些時,引橋這一個斜面的坡度變得更小了。

三、實踐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對力的影響。

1、出示問題:一個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長短)到底是如何影響小車運動時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學生提出假設。

3、如何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小組討論,設計實驗。

4、交流:你是如何設計實驗的?需要什麼材料?(鼓勵學生儘量使用身邊現有的材料來做簡單的實驗)。

5、評點學生的實驗設計,並作指導。

可以分別從影響斜面傾斜度的兩個因素去考慮並實驗操作:斜面的長度和斜面的長度。各組同學在實驗操作時要保持其中一個量的不變。

6、學生按假設的不同分組實驗,收集相關數據,填寫活動記錄。

斜面的坡度大小對小車拉力影響的實驗記錄

斜面坡度

(書本數) 豎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長度對小車拉力的影響的實驗記錄

斜面的長度 豎直提起 60釐米、 90釐米 、120釐米 所需的拉力

7、彙報實驗現象,交流實驗收穫。

8、提問:比較全班同學測得的數據,你有什麼發現?

9、小結:如果斜坡的長度不變,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車運動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變,增加斜面的長度,斜坡越長,小車運動時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盤山公路的圖片,提問:通往山頂的公路為什麼不修成滑梯一樣的斜面?公路繞着山盤旋而上,與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變?盤山公路為什麼要修成這樣呢?

四、認識變形的斜面。

1、實踐操作活動:從紙上剪下一個直角三角形,將三角形的一條直角邊貼在一支鉛筆上,然後將紙圍着鉛筆繞起來。你發現了什麼?

2、出示螺釘,組織觀察並討論:螺釘上的螺紋與斜面有什麼關係?

3、小結:螺旋是一種變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長,繞在圓柱形物體上的螺紋就越密。

4、討論: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嗎?為什麼要把釘子做成螺旋狀的?

5、出示一段圓木,你可以把它掰開嗎?藉助於什麼工具可以把這段圓木分開?(出示:斧子)觀察斧子的剖面結構。我們把這種形狀叫做“楔形”。楔形是兩個背對背的斜面。

6、指導一學生操作實踐,利用斧子的楔形結構將圓木劈開。説説感受。

7、還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組織學生觀察拉鍊:你是否嘗試過用手把拉鍊的兩邊扣到一起?怎麼樣把拉鍊的兩邊分開或者合上呢?

實踐操作,體驗拉鎖的重要作作用。

9、小結: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變形。

五、學習應用,遷移拓展。

1、利用多媒體出示多幅圖片,解釋一下它們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應用了斜面和螺旋,它們的作用各是什麼?

科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瞭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斷變化的。

2、能夠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大膽的想象,並應用類比推理對溶洞以及鐘乳石等的形成進行推測。

3、探究中能夠與人合作、積極交流,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

4、通過研究溶洞,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從而更加熱愛大自然。

教學準備

1.學生準備:(1)滴管、燒杯、稀鹽酸、澄清的石灰水、吸管、酒精燈、三角架、石棉網、石灰石、鵝卵石等。(2)收集一些溶洞圖片資料,有條件的可以讓學生課前參觀當地的溶洞。

2.教師準備:(1)有關溶洞的聲像資料。(2)溶洞及鐘乳石、石筍、石柱的成因課件。

教學過程

一、認識溶洞及其內部地貌特點。

1、教師提供生動、豐富的聲像資料,引導學生認識溶洞。

2、深入仔細地觀察並結合已有的經驗,使學生認識溶洞內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石花,並充分描述其特點。

二、研究溶洞的形成原因。

介紹溶洞存在的地理位置。人們經過考察發現,溶洞大多位於石灰巖構成的山中。

1、提出問題:溶洞大多位於石灰巖構成的山中,溶洞的形成與石灰巖有關嗎?有什麼關係?

(1)學生分組討論。

(2)提出假設。

2、指導學生做巖石腐蝕實驗。

(1)提出實驗要求及注意事項。

(2)分組實驗。

(3)師生交流。①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什麼現象?②你們從實驗中發現了什麼祕密?(石灰巖的巖石都能被鹽酸腐蝕)

3、利用類比推理分析溶洞的形成。

三、研究鐘乳石、石筍、石柱的成因。

1、學生根據鐘乳石的形態特點和溶洞的形成過程推想其成因,讓學生充分討論生並利用實驗驗證。

問:當酸性水流經石灰巖表面或沿裂縫滲透到巖石後,流走的水中會增加什麼物質?

2、分組實驗

(1)用吸管往少量澄清的石灰水裏吹氣,會發現什麼現象?

(2)繼續往裏面吹氣,又會發現什麼現象?

(3)用酒精燈給再次變清的石灰水加熱,直到水分蒸發,有什麼現象發生?

3、分組彙報並分析實驗結果。

4、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推想鐘乳石的成因。

5、播放鐘乳石形成的課件,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鐘乳石的形成過程。

6、引導學生根據鐘乳石的形成過程,推想石筍、石柱的成因。

7、播放石筍、石柱的形成課件,讓學生進一步認識石筍、石柱的形成過程。

四、拓展。

1、大便器用久了,表面會形成一種難以除去的物質,你們有什麼辦法除去它嗎?

2、炊壺底部的水垢是怎樣形成的?

科學教案 篇5

目標預設

1.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瞭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徵。

2.積極探索,用表格記錄實驗結果並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

3.體驗合作探究影子的快樂,萌發對科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影子的存在,初步瞭解影子形成的原因和特徵。

難點:積極探索,用表格記錄實驗結果並大膽交流自己的想法。

活動過程

一、出示手影,引起興趣。

教師:噓,聽。有小動物在和我講話呢,她説,今天是她的生日,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她是誰呀?我們把她請出來吧。(小朋友們好,今天是我小貓的生日,歡迎你們來到我的生日聚會。)哦,原來是小貓啊,她還請了其他小動物來呢,看看,這是誰呀?(小狗)這時又來的一個動物,他説,要帶大家到天空中去瞧一瞧。(老鷹)

二、自我探索,初步感知。

教師:原來呀,這些小動物都是用手的影子變成的,那小朋友們你們發現過你們的影子嗎?仔細找找你自己的影子。(幼兒回答)

教師:你找到你的影子了嗎?你是在哪兒找到你的影子的呢?(地上,桌子上等等)

教師:那誰來説説,你的影子是什麼樣子的呢?(我站着它也站着,我動它也動等等)

教師:那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形狀不同的影子呢?

三、操作實驗,記錄表格。

教師:老師為你們提供了電筒,長方體,三角形積木,電筒還有記錄表

教師:認識這個記錄表嘛?是什麼意思?

教師:四人一小組,分工合作,去找找物體的影子。

幼兒操作。

四、討論交流,得出結果。

教師:實驗有結果了嗎?説説你們的成果吧。

教師小結:表格一中,可以知道影子的樣子隨物體的變化而變化,而且影子的樣子和物體的形狀是很相像的。表格二中,可以知道同一物體電筒位置的不同影子也會變。表格三中,可以知道燈光越強,影子越清晰。

教師:影子可真有趣,在有光的地方呀它一直跟着我們,就像好朋友一樣,形影不離。

五、有趣的皮影戲,生活遷移。

教師:這麼有趣的影子,老師這兒還有有趣的東西呢,我們再來看看吧。(播放皮影戲片段。)

六、延伸活動

教師:這麼有趣的影子,我們到外面的陽光裏找找自己的影子,一起來玩踩影子的遊戲吧!

科學教案 篇6

一、活動名稱:魚兒遊呀遊

二、活動目的:

1、認識魚的外形和生活習性。

2、 學習部分和整體的配對。

3、認讀魚字。

4、幼兒喜歡集體遊戲,體驗其中的快樂。

三、活動準備:

節奏卡、各種各樣的魚、魚兒歌、大整塊的魚兒圖板和部分圖板。

四、活動過程:

(一 )開始部分

師生互相問候,可採用視唱的形式。出示節奏卡,先與幼兒一起復習卡上生字並引出“魚”字。按節奏卡打出節奏。

(二 )中間部分

(1)和幼兒一起到自然角觀察魚,請幼兒一邊欣賞魚兒游泳的姿態,一邊描述魚兒的外形特徵,觀察魚兒是怎樣睡覺、怎樣吃東西,吃啥東西,並模仿魚兒的游泳動作。

(2)出示大的魚兒圖板,和部分魚兒圖板,並學習配對。

(3)自編故事(邊講述邊操作)—有一條美麗的小河,藍藍的河水清澈見底,能看到水底有光滑的鵝卵石、柔柔的水草,看,游來了一條漂亮的黃色魚兒,一條魚兒多孤單,它很寂寞。沒關係,這時又游來了一條紅色的魚兒,“你好!美麗的朋友。”“你好,咱們一起玩吧!”不多久,又有來了各種各樣五彩斑斕的魚兒,河水裏頓時熱鬧起來,大家開開心心的做了朋友。

(三)結束部分

“大家在一起是多開心快樂的一件事情,讓我們一起聽一段音樂吧!幼兒可以分組,按音樂做動作,做遊戲。從而體驗集體遊戲的快樂.老師,我愛您(幼兒園中班活動)

科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是活的植物,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裏,是有生命的物體。

過程與方法:

初步認識真正的觀察應該是有目的的,制訂觀察的方法和步驟有利於觀察的進行;

用各種感官觀察大樹;

藉助放大鏡、皮尺等簡單的工具對大樹進行觀察和測量;

用簡單的詞語記錄觀察的結果。

情感、態度、價值觀:

懂得從圖片上獲得的信息是有限的,親自觀察事物會對事物有更多的認識;

發展觀察大樹的興趣,體會到生命體給我們帶來的生機勃勃的感受;

在觀察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的習慣。

【教學重點】瞭解觀察的目標和方法,認識到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能夠學會記錄和學會討論、學會傾聽。

【教學準備】

一些觀察用的測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鏡等),觀察記錄本。

【教學過程】

一、直接出示課件(梧桐樹的照片)

1、你看到了什麼?這是一棵什麼樹呢?(這是一幅梧桐樹的照片)

2、請大家仔細地看圖,你能發現有關這株梧桐樹的哪些特點?

3、學生彙報:(要求仔細傾聽,並大膽説出新的發現,同時區分哪些是真正從照片上獲得的信息)

二、回憶中的大樹

1、引導:照片拍得很清楚,可是我們從照片上發現的東西並不多,剛才很多發現都是大家平時看到大樹時留下來的印象。那麼生活中你曾經看到過的大樹與這照片上的有什麼不一樣嗎?

2、學生彙報:(補充圖片上沒有的知識)

3、激發興趣:同學們的彙報內容真豐富,有的內容大家都看見過,有的內容有人還從來沒看見過,而有人可能從來都沒真正看過一棵大樹呢?想不想去仔仔細細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樹呢?

4、學生合作交流:為什麼想看真正的大樹?(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內容!會不會也有樹瘤?是不是也有小動物?是不是還有其它東西?)

5、小結:這樣帶着目的去仔仔細細看大樹的時候,我們的觀察活動就開始了。

6、小組合作交流:如果現在來到一棵大樹下,你想觀察什麼?我們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三、觀察真正的`大樹

1、交流彙報:引導孩子們交流在頭腦中制訂好的觀察大樹的個人計劃。(觀察內容、觀察方法、需要藉助的工具等)

2、觀察注意事項:進入到草叢中,觀察大樹時,我們要注意什麼?把觀察到的信息,我們該怎麼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簡短的詞語、畫畫等方式記錄在觀察記錄本上)

3、研討:回教室後每小組互相交流各自的觀察內容,説説從不同的記載中如何體會到觀察的大樹是一個生命體。同時推選一位同學的記錄單張貼於科學活動專欄內供大家欣賞,其它同學的記錄單上交給老師閲讀欣賞。(張貼的記錄單要有典型特色)

四、課外延伸

1、總結: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獲得了這麼多的信息,觀察一棵樹讓我們發現了一個生機勃勃的生命世界,那麼,觀察更多的樹呢?

2、課外作業:觀察跟課堂中不一樣的大數並做好記錄。

3、準備材料:記錄本、一張紙,一支鉛筆(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板書設計】

1、我看到了什麼

觀察內容:樹枝、樹幹、樹瘤等等

觀察方法:看、摸、聞、聽

藉助工具:繩子

科學教案 篇8

【教材簡析】

《發現物體的特徵》是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下冊《我們周圍的物體》單元起始課。我們周圍存在着各種各樣的物體。這些物體是物質存在的具體形式。小學生需要從發現物體的特徵開始認識各種材料,再從物質的角度認識物質世界,這個過程是符合他們的認知需要和年齡特點的。在這一課,學生將通過觀察和描述特徵來探究常見的物體,利用感官觀察8種常見的物體,初步學習用對比的方法來觀察、描述並記錄物體的基本特徵。

教科書共3頁,分為3個部分。

l.聚焦

這部分內容有兩個問題,前一個問題是為了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後一個問題既是為了引發學生的思考,又是為了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研究主題——觀察自己周圍的物體並描述它們。這些問題,即可以幫助教師在探究活動開始前調查學生對物體的原有認識,又可以為學生接下來認識物體的特徵奠定基礎。

2.探索

這部分內容主要包含一個觀察活動,引導學生對8種常見物體進行觀察和描述。教科書首先出示要觀察的物體: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塊、紙片、木塊、一次性塑料杯。隨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用自己想到的詞彙或短語描述自己看到了什麼,這樣可以瞭解他們已經知道的描述性詞彙。在後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些兒童的語言使之發展成為科學詞彙。

接着,教科書提示了科學觀察的步驟和方法——選擇一個物體與其他物體進行觀察、比較。教科書中的4幅圖分別提示了4種比較和觀察的方法:通過看,比較顏色或形狀;通過聞,比較氣味;通過看和摸,比較是否透明或光滑;通過掂,比較輕重等等。這些方法將會貫穿整個單元的學習活動。通過這樣的比較,學生能較為全面地從各個方面描述物體,並用文字或圖畫的形式記錄在活動手冊的表格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描述加以規範和提煉,最後在記錄表中呈現科學詞彙。必要時,教師要對一些比較難懂的詞彙進行解釋。另外,教師要特別提醒學生在未經教師允許的情況下,不能用嘴接觸任何物體。

3.研討

這部分內容主要包括兩個討論問題。第一個問題,主要提示學生回顧自己是如何觀察物體的。學生可能會説出利用感官來觀察物體,即看、聞、摸、掂等,也可能會強調是通過對不同物體進行比較來觀察的。此時,教師可以進步詢問學生是通過什麼方法找到物體的特徵的。第二個問題,主要提示學生反思描述物體特徵的角度,從這些角度可以更好地描述物體,比如可以從顏色、形狀、輕重、是否粗糙、是否透明等方面進行描述。學生提到的描述物體的角度可能不同於教科書中所提示的,但只要是合理的,教師都可以將其彙總在班級記錄表中。另外,這張班級記錄表將貫穿整個單元,隨着探究的深入,不斷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科學詞彙。在描述物體的特徵時,要引導學生使用輕、重、粗糙、光滑等科學詞彙。

【學情分析】

學生們每天都會和各種各樣的物體打交道。所以,他們對這些物體已經積累了許多感性認識。同時,他們也能夠用一些簡單的詞彙或短語描述這些物體的特徵,比如顏色、氣味、輕重、形狀等。但是,學生對於可以從哪些方面全面地描述物體,如何科學地運用詞彙,仍存在很多困難。比如,怎樣判斷物體是輕還是重,用什麼描述形狀,什麼是粗糙或光滑……在對物質世界進行科學認識的伊始,學生會產生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科學課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來幫助他們克服和解決。

經歷一個學期的學習後,學生具有了初步的觀察能力,但是在描述物體特徵的時候,很大一部分學生會將物體特徵和用途混淆起來。比如描述鉛筆盒,學生較多描述有裝文具的長方形盒子,裝文具是用途,長方形才是形狀特徵。所以在這節課中,首要讓學生分辨特徵的描述不能混入用途;其次,學生在描述物體特徵時,往往只關注一兩個點,在其他同學描述完以後才能去尋找未被發現的特徵,所以本課還需要針對一個物體,讓學生從多維度描述特徵,並記錄下來,提升學生的綜合觀察能力。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目標

我們的周圍存在着很多物體,物體具有形狀,大小,輕重等特徵。

2.科學探究目標

用各種感官觀察和描述不同的物體。

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

3.科學態度目標

願意傾聽他們的意見,樂於講述自己的觀點;樂於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物體,它們具有一定的特徵,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能較準確地描述出物體的特徵。

2.教學難點:用兩兩對比的方法對物體進行觀察。

【教學準備】

1.小組: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塊、紙片、木塊、一次性塑料杯每組一套

2.全班:《發現物體的特徵》班級記錄表

3.個人:“輕重”兩字打印

【教學過程】

一、聚焦(預設5分鐘)

1.教師隨便拿起粉筆、課本等,告訴學生這就是物體,並板書“物體”。

2.提問:我們周圍還有些什麼物體?你會怎樣描述它?(比如鉛筆細長,橡皮白色,桌子很大等)

3.學生自由描述,教師隨機板書,記錄學生交流產生的詞彙或短語。

二、探索1:單個物體觀察(預設10分鐘)

1.認識幾種常見的物體

過渡:老師今天準備了8種物體,讓我們來看看都是誰?(出示幻燈)

根據圖片的順序,學生口答完成名稱連線,認識8種常見的物體。

2.激趣:老師今天把這些物體都帶來了,你們想不想好好觀察一下?

3.説明要求:每人選擇一種物體進行觀察。

討論:萬一幾個人要觀察同一種物體,那該怎麼辦?(引導:可共同觀察,但若能分類觀察更好。)

4.組長領取實驗器材,組員每人選擇一種物體進行觀察。

5.組織交流:怎麼觀察,發現什麼特徵?(板書揭題:發現物體的特徵)

三、探索2:兩個物體比較觀察(預設18分鐘)

1.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介紹主要觀察方法和能觀察到的對應特徵。

看一看:顏色、形狀、厚薄、是否透明、是否可見、是否流動等

聞一聞:氣味

摸一摸:粗糙程度、厚薄等

掂一掂:輕重

[説明:觀察方法後的特徵不要求全部羅列,只要根據學生認知程度的基礎上概括就可以了。活動手冊最後一面沒有“輕重”,老師可以提前做好打印,分發給學生

2.活動手冊指導説明

翻開活動手冊第1面,要求學生先寫上日期,再説明“水”和“空氣”這兩列以後再補充,然後指導貼圖,並提示可以更改物體的名稱,把“木塊”改成自己觀察的其他物體。

3.強調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比較觀察。

扶:抽2個學生進行對比觀察演示,並指導粘貼或書寫記錄。

4.學生進行對比觀察和記錄。

四、研討(預設7分鐘)

1.展示學生的活動記錄,填到全班記錄表上,有爭議的內容組織學生討論。

2.機動:你有什麼收穫?還想研究什麼?

【板書設計】

發現物體的特徵

看:較厚、較薄,有顏色、無色

聞:有氣味、無味

摸:粗糙、光滑

掂:較重、較輕

科學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傳熱比賽》是科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7課。本課是學生在認識了什麼是熱,熱在冷水和熱水中怎樣傳遞之後的基礎上為進一步認識熱傳遞的性質而設計的。這課與後面的《設計製作一個保温杯》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課的學習,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本課的重點和知識特點及熱傳遞的特徵和實際應用。通過難點有利於培養學生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和整理信息得出結論的能力。

學情分析

本課的教學,都是以生活經驗為線索來研究的。因此,根據學生喜歡自己動手,愛提問的情感和行為特徵,展開相應的活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制定計劃,觀察、實驗、蒐集整理信息,思考與歸納,表達與交流等方面的探究能力。

教學目標

1、瞭解熱傳遞的特點,並能區別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能理解熱傳導的特點。

2、能設計實驗要研究的問題,並能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結論。、能舉出生活中更多的熱傳導的例子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難點:指導學生認識熱傳導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1、教師出示一把小勺,讓學生摸摸勺把兒,有什麼感覺?

2、學生猜測後摸摸。

3、對比實驗:老師把勺子放到熱水裏,過一會兒在摸摸勺把兒,有什麼感覺?

4、提出問題:勺把兒是怎樣變熱的?

5、講述:熱水把熱傳到勺把兒上,那麼熱在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二)猜想假設 設計方案

1、猜想:熱在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

2、設計實驗方案

3、交流、完善實驗方案

(三)實驗操作 觀察彙報

1、出示實驗注意事項

2、實驗操作

3、觀察記錄

4、彙報交流

(四)討論分析 得出結論

1、分析:火柴為什麼從一端依次掉下?

2、討論:熱在物體中是怎樣傳遞的?

3、總結實驗結論

熱從温度高的地方傳向温度低的地方

4、播放課件:熱傳遞。

5、聯繫生活,解決問題

標籤: 彙編 科學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49zpl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