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馬説》教案彙編9篇

《馬説》教案彙編9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馬説》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馬説》教案彙編9篇

《馬説》教案 篇1

韓愈

.知識教學點

1.掌握重點文言實詞虛詞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訓練點

1.訓練學生的口譯能力

2.訓練學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美育滲透點

討論對人才的看法,樹立價值觀觀念,爭做“千里馬”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介紹作者、文體

1.以伯樂相馬導入。(幻燈片展示) 同學們知道“伯樂相馬”的故事嗎?(教師簡單講故事)

2.作者介紹。古往今來寫馬的文章中,以韓愈的《馬説》最為著名。

韓愈:字退之…… (幻燈片)

3.文體介紹説是古代的一種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寫法靈活,奇巧而言辨,與現代雜文大體相似

幻燈片展示 愛蓮説 蓮--人 託物言志 馬説 馬---人 託物寓意

二.正音(學生聽,注音 劃出通假字)

學生讀,找出錯誤,結合意思簡單講(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給學生兩分鐘時間按照課下注釋注音,點學生讀課文,有錯誤的地方大家喊停,講解後換人讀)

祗 駢 槽櫪 一食或盡粟一石 邪通耶 食馬者 (幻燈片 顯示注音)

聽錄音

三.學生初讀,領會課文內容

四.疏通文意

學生自己按課下注釋嘗試翻譯,遇到問題就提出來,先看有沒有程度較高的同學能幫助解決,若沒有,則老師講解

處理完字詞後,給兩分鐘時間重新梳理課文。然後翻譯

翻譯採用分組“開火車”的方式,比如第一組,一人翻譯一短句,負責第一段。二組,負責第二段。三組負責第三段 以達到比較大的活動面積

完成後,教師評價,再讀課文

可能遇到的字詞障礙

馬之千里者 (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語後置的標誌) 是馬也 (是,這 也,表判斷) 才美 (才華和美好的素質)鳴之 (之,語助詞,延長音節 同《狼》久之) 其

五.把握結構,疏通文意

1.説 是一種説明議論的文體。作者要借馬來表明自己的觀點,請同學們在結尾處找找,哪句話最等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那麼作者何以會發出這樣的感慨呢?我們一起回過頭來看看前面的課文。

2.先看第一段,我們請女生先把第一段齊讀一遍,聲音要洪亮

作者以開篇就亮出了一個觀點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真的是先有伯樂,然後才有千里馬嗎? 那麼沒有伯樂,千里馬就怎麼樣了呢?我們繼續往後讀

“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第一段寫了千里馬和伯樂的關係,(展示幻燈--無伯樂則名馬不名)

看看第一段還有什麼問題,自由讀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無伯樂則名馬不名。為什麼説沒有伯樂,千里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韓愈是如何進一步闡述他的觀點的。男生讀第二段,找出體現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的句子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堂堂千里馬,怎麼會“食不飽,力不足”啊?因為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結果就是: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問,把責任歸結到食馬者不知馬。讀的時候要讀出憤慨的感情。

這段寫無伯樂,千里馬被埋沒(幻燈)

散讀

4.最後一段是對上文的總結,齊讀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點,是什麼句式?(三個不連用構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還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把不識馬者的虛妄無知的嘴臉刻畫的入木三分。最後發出感慨。

最後寫 並非沒有千里馬,而是“不知馬”

齊讀

四,背景介紹

根據文意,你覺得韓愈是在什麼背景下寫這篇文章的?

韓愈當時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寫下此文(幻燈片)

六. 遷移

作者認為伯樂決定了千里馬的命運,你同意他的觀點嗎?説説理由

1.千里馬和伯樂究竟誰更重要

2.如果你懷才不遇 你學哪位古人?

A韓愈 懷才不遇寫文學 B蘇秦 懸樑刺股發憤

C董邵南 另尋高就發展 D.陶淵明歸隱田園樂悠悠

《馬説》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認識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礎上,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通過多種形式的誦讀,訓練學生的文言語感,逐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達到當堂背誦的效果。

教學重點:

1、有步驟的誦讀訓練。

2、託物寓意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引出課題。

二、初讀課文,疏解文意。

1、教師範讀。

2、學生對照課文註釋小聲讀。

3、指名學生朗讀,要求讀得通順,語音正確,不讀破句。

4、針對學生朗讀情況,教師適當點撥。

5、學生齊讀。

三、再讀課文,推究文理。

1、教師提出討論題,學生分組討論。

(1)文章一開頭,作者是如何闡述'伯樂'和'千里馬' 之間的關係的?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2)沒有遇見伯樂,千里馬的命運會如何?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3)千里馬的才能為何被埋沒?其根本原因是什麼?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馬因肚飢而無法發揮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與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馬者'的'不知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6)文中的哪句話點明瞭中心?

——其真不知馬也。

2、學生交流討論結果,教師從旁指導。

3、在此基礎上,再讀課文,要求讀得流暢,語氣、重音、停頓和速度得當。

(1)同桌間互相聽讀。

(2)指名學生朗讀。

(3)全班學生齊讀。

四、三讀課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個'也'字收住,它們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無限痛惜;憤怒譴責;深刻嘲諷。

2、作者所説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僅僅是指傳説中的人和物嗎? ——食馬者比喻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伯樂比喻善於識別人才的統治者。

——千里馬比喻人才。

3、簡介寫作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本文所表達的見解。

4、揭示'託物寓意'的寫法。

5、學生讀課文,要求讀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鏗鏘悦耳,抑揚頓挫,聲情並茂。

五、要求學生背誦全文。

六、教師小結。

七、辯論:當今社會還需要'伯樂'嗎?

《馬説》教案 篇3

韓愈散文中,抒發不平之鳴的篇章不少,《馬説》便是其中之一。“説”是古代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雖是議論文體,卻講究文采。《馬説》通篇用的就是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作者的這些見解和感慨,都是通過具體的形象表現的。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説,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薄、不識人才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得其用的遭際,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埋沒的原因等等,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有才之士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着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二、問題研究

1.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現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要發現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於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發現人才的人。所以説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2.本文在結構上有什麼特點?本文雖短,結構卻十分精巧。先從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然後筆鋒一轉,“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從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和伯樂的依賴關係是如此密切,而伯樂卻不常有,千里馬被終身埋沒的命運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寫到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現的原因,對無知的“食馬者”發出強烈的譴責,進行了辛辣的嘲諷。本文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以“伯樂不常有”開始,中間以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馬“才美不外現”寫食馬者的無知及其造成的惡果,然後對食馬者的無知進行痛斥,最後歸結出“其真不知馬也!”這一貫穿全文的中心句。

練習説明

一、背誦課文,説説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託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設計此題,意在落實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説的練習,要求學生口頭説出作者在文中寄託的思想感情,即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既練習了口頭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不同學生的説,還有相互啟發、深入思考的作用。

二、翻譯下面一段文字,注意劃線的詞的意義或用法。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理解關鍵語句。譯文見“有關資料”中的“參考譯文”,教案《教案設計《馬説》》。加點的字“策”和“其”的用法,弄清每一處的含義即可,至於語法意義,可以不要求學生掌握。

三、當今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怎樣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盡其才?這些話題是常談常新的,請你聯繫現實談談自己的看法。這是一道完全開放性的練習。意在引導學生聯繫當今的社會現實,用現代觀念重新審視這篇作品的思想內容,以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此題設計的幾個問題,都是“常談常新”的,所以沒有標準答案,學生只要説出自己的理解,談出自己的看法即可,即使個別同學的觀點有些偏激也不要緊,儘量讓學生暢所欲言,相信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多數學生是能夠明辨是非的。教學建議本文篇幅短而可讀性強,文字也不算艱深。根據以往的教學實踐,學生不僅愛讀,而且易於成誦,關鍵是教師要仔細而認真地指導學生誦讀。可以讓學生反覆朗讀,當堂成誦。內容也要講講,但不宜過深,要認真考慮學生在現階段的生活閲歷和接受能力,以粗知大意為標準。教師講述應當簡而明,不旁徵博引,以免剝奪學生誦讀的時間。從長遠觀點看,能夠熟練地背誦這篇短文,才能使學生真正受益。

1.領讀,即由教師(或選擇1~2名學生)帶領全班學生一句一句地讀,目的是使學生從感性上體會文章的語氣。領讀者事前應有充分準備,能流暢地背誦全文。

2.結合文中的虛詞仔細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見“有關資料”中《〈馬説〉中的五個“也”字》一文),一邊討論,一邊誦讀。還可以用比較的方式加深學生對這些虛詞的體會,例如下列劃線的字句如用括號裏的字句來替換,效果就不一樣了: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是馬雖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乎)其真不知馬也(矣)

3.逐層分析語調的變化,輕重分明。

《馬説》教案 篇4

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1、利用工具書掃除字詞障礙,讀準字音,熟讀全文

2.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 的用法。

4.翻譯並背誦全文。

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主、合作學習,瞭解託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瞭解作者懷才不遇、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

重點:

翻譯並背誦全文

難點:

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

學法指導:

1、結合註釋,解決重點字詞。(小組內共同提出並解決)

2、用多種形式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3、運用聯繫和想象,理解課文中的白描寫法。

教學方法:

讀 議 展 點 練

第一課時

一.引導探究

1.讀寫字詞:

駢死pián 槽櫪cáolì 粟sù 外見xiàn 食馬sì 祗zhǐ 邪yé 一石dàn

2. 用“∕”標出下面句子朗讀的語意停頓,每句標一處。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3.查找資料,瞭解“説”的相關知識,瞭解作者的相關文學常識和寫作背景。

①“説”是古代表示 的一種文體,用來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看法、見解和主張,講究文采,相當於今天的雜文。

②韓愈,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 ”之一,曾倡導古文運動。初入仕途時,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均未被採納。

4.朗讀課文,用課文原句填空。

①伯樂對千里馬重要性體現在“ ”。

②沒有伯樂,千里馬悲慘的命運是“ ”。

③千里馬有異於常馬的特徵是“ ”。

④造成千裏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 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

⑤作者對千里馬命運的惋惜和對“食馬者”無知的強烈譴責表現在“ ”。

⑥食馬者的淺薄愚妄體現在“ ”。

⑦揭示食馬者埋沒千里馬才華的句子是“ ” 。

二.優選精練

(一)基礎演練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 ②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④駢死於槽櫪之間( )

2. 用“∕”標出下面語句的節奏(每句標兩處)。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3.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和意義。

①才美不外見 _ __通__ _ 含義:___ ____。

②食之不能盡其材 __ __通___ 含義: 。

__ 通__ _含義:_ __ __ 。

③其真無馬邪 ___ _通___ _ 含義:______ ___ 。

④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 ,含義是

⑤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通 ,含義是

古今異義詞

①一食或盡粟一石 古義: 今義:

②是馬也 古義: 今義:

(二)能力提升

1.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

③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④其真無馬邪?

2.填空。

①“説”是古代表示 的一種文體。

②《馬説》運用了 的寫法,用“千里馬”比喻 ,用“ ”比喻聖明君主,把不能識別人才的統治者比作“ ”。文章借“千里馬”被埋沒的現象揭示了封建統治者 的現實,抒發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

③“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才能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

④《馬説》的主旨句是“ ”。

三.拓展延伸

1.閲讀寓言《趙人賣馬》,自選角度,説説你受到的啟示。

一個趙國人牽了一匹馬到集市上去賣,賣了三天,無人問津,便想了一法,請名人伯樂到市場上將他的馬看上兩眼,做一個“活廣告”。伯樂欣然而至,圍着馬轉了三圈,離開時還回頭看了三看,於是馬價漲十倍。

2.封建社會有很多人才被埋沒,同樣是懷才不遇,他們的做法卻不一樣。你贊同誰的做法?為什麼?

A.韓愈—— 牢騷滿腹痛罵當局

B.蘇秦——刺股苦讀發奮成材

C.韓信——另尋明主開創大業

D.陶淵明——歸隱田園孤高自傲

3.當今社會,仍然有很多人才得不到重用。你認為怎樣才能避免人才被埋沒?

《馬説》教案 篇5

複習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歸納這一類懷才不遇的文學作品的共同特點,做一點初步的文學探究。

 一、複習導航

1、韓愈,字 , 朝著名文學家,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倡導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唐宋八大家有韓愈、元、自謂郡望(郡裏的顯貴家族)昌黎,世稱 ,《馬説》是其《 》中的第四篇。我們曾學過他的詩<< >>,默寫此詩:

2.對照註釋鞏固重點詞釋義。

(1)故雖有名馬 (2)駢死於槽櫪之間 (3)才美不外見

(4)策之不以其道 〔5〕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執策而臨之

(7)一食或盡粟一石 (8)安求其能千里也

3.查找有關馬的成語

 二、合作探究

温馨提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1.本文通過描寫千里馬的遭遇,表達韓愈怎樣的思想?

2.本文通篇不離千里馬,難道只是説“馬”嗎?

3.本文中“伯樂”“千里馬”各比喻了什麼樣的人?

4.本文的中心論點句是: ,全文的主旨句是:

 三、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閲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1.千里馬的悲慘遭遇是: 2.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 3.千里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是: 4.食馬者“不知馬”的具體表現是: 5.對“食馬者”的無知發出強烈的譴責的語句是: 6.表現“食馬者”以“知馬者”身份歎息的語句是:

7.能夠表現統治者平庸淺薄,愚妄無知的語句是: 8.表明作者對千里馬被埋沒的感歎的句子是:

 四、拓展延伸

比較閲讀:臣有二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數鬥,飲泉一斛,然非精潔則寧餓死不受。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餘里,始振鬣長鳴,奮迅示駿,自午至酉,猶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無事然。此其為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遠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戰甲。 ② 褫(chǐ):解除。 (節選自岳飛《論馬》)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1)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餘里( )

2、翻譯下列句子。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馳,其初若不甚疾

3、本文中,直接描寫作者的馬“才美”“外見”的句子是:

4、這兩文表面談馬,實則議論如何對待人才。它們都闡述了一個什麼道理?

四、課堂檢測

1.翻譯下列句子

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2、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馬”,而尚未被“伯樂”發現,你該怎麼做?

《馬説》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理解短文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3.認識封建社會不識人才、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

過程與方法:

指導朗讀,領會虛詞,品味情感,逐層分析語調變化,當堂成誦。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短文《馬説》所闡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古今異義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請學生彙報查找到的有關馬字的成語。就其中的“伯樂相馬”,給學生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解題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 “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並掌握重點實虛詞的含義。

1、通假字:

1)食:通“飼”,餵養 2)見:通“現”

3)材:通“才” 4)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於“嗎”

2、古今異義:

故 雖 稱 等 安 策 道 通 臨 是 或

3、虛詞:而之其以也

而A 轉接可以譯為“卻,可是” B 順接可以不譯

之A 結構助詞“的”B代詞,代人或物 C無意義,句中停頓

D幫助構成倒裝,無意義

其 A 代詞,代人或物B代詞他的它的C指示代詞那種

D反問語氣詞難道 E推測語氣詞恐怕

以 A介詞因為 B介詞按照

也 A肯定語氣B反問語氣C推測語氣D句中停頓

4、實詞:

見教材及資料

5、學生生讀課文,結合註釋,疏通文意,理解重點語句的含義。

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1、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説明伯樂對手裏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2、讀了這篇課文,你對千里馬的遭遇有何感想?請你談一談。

(學生可根據自己對課文意思的把握進行敍述)

3、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伯樂”和“馬”有沒有別的含義?它們各比喻什麼?

(韓愈當然不是在僅替馬鳴不平,他寫這篇文章旨在抒發自己的感情,伯樂指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結合作者的當時背景,指封建統治者,而且應該是指能夠識別賞用人才的所謂明君。)

3、“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句話寫出了一個怎樣的社會現實?

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才很多,但是封建統治者卻很少有能夠真正賞識人才的明君,真正的人才不能做到人盡其才,很難發揮自己的才能,有才之人是壯志難酬。

4、找出文中描寫千里馬遭遇的語句

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學生當堂熟讀成誦

佈置作業:

1、默寫課文,完成課後練習。

2、根據自己的瞭解及查閲資料,談談中國現在的用人制度。

附:板書設計

馬説

正面提出問題: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

反面展開議論:千里馬常有,而伯樂有常有。

食之不能盡其材 表達:懷才不遇;

事例進行論證: 鳴之不能通其意 埋沒人才 控訴:埋沒人才

天下無馬 希望:重用人才

教後反思:對於文言文,仍然堅持朗讀與探究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在掌握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同時,又能深刻理解作者賦予“伯樂”、“千里馬”的寓意。通過練習設計,激發學生對國家實現人才問題的思考。

《馬説》教案 篇7

一、本節課的目標

1、引導學生積累與“馬”有關的成語,諺語及典故。為實現這一目標,我作為預習內容提前佈置給學生去準備。

2、在反覆朗讀誦讀中初步感知文意,感悟文章主題。為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預習時給學生泛讀了課文,並將主題的探究以問題的形式留給學生。

3、積累並掌握常用的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為落實這一目標,在預習中我特意引導學生回顧了前面古文中學到的實例,並總結了“其”,“而”,“之”的用法,然後讓學生在課下自己分析本文中這些虛詞的用法。這樣程度好點的學生只需在課堂上印證自己的判斷。

二、教學重難點

1、反覆誦讀,藉助註釋及老師的點撥,讀懂課文,初步感知文章的寓意,其部分已在預習中完成。

2、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將他們的意義及作用歸類。為突破難點,我課前引導學生預習時,回顧了常用虛詞“其”,“而”,“之”的作用,這樣就降低了難度,也便於學生將本文中的虛詞歸類。

三、教學方法

因為文言文篇幅較短,以讀為主,在讀中感知自然很重要,但它畢竟與現代文有區別,更何況學生的程度不一,所以在自主探討基礎上,老師的引導必不可少。

四、教學流程

1、導課:

因為韓愈仕途坎坷與本文的主題有關,因此也簡介了,不過因為有提前預習,所以將作者簡介,“説”文體的簡介及“馬”文化收集的任務交給學生,老師只作必要補充。

2、反覆朗讀,整體感知,只是為了檢測預習效果。

3、疏通文意,初步感知。

教師在學生結合註釋疏通質疑基礎上,重點是檢查補充本文“雖”“故”等實詞及“其”“之”“而”等的意義及作用,從而引導學生積累常用實詞、虛詞。

五、主題探討

視情況而定,若時間允許可進行,若時間不允許則留作預習作業。

六、作業佈置

既有對本節課鞏固的課堂作業,也有下一課時內容的預習作業。

《馬説》教案 篇8

一、導入

( “伯樂相馬”的成語,講關於伯樂的故事。)

相傳伯樂是春秋時代人,姓孫名陽。據説,有一匹千里馬拉着沉重的鹽車翻越太行山。在羊腸小道上,馬蹄用力掙扎,膝蓋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膚也受了傷;渾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艱難吃力地爬行還是拉不上去。伯樂 遇見了,就下了自己的車,挽住千里馬而對它淌眼淚,並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蓋在千里馬身上。千里馬於是低下頭吐氣,抬起頭來長鳴,嘶叫聲直達雲霄。這是它感激伯樂瞭解並且體貼它啊。

今天我們來學習《馬説》,一定會讓你對伯樂和千里馬的關係有進一步的.認識。

二、解題

《馬説》是通篇借物比喻的雜文,屬論説文體。“馬説”這個標題,是後人加的。“説”就是“談談”的意思,比“論 ”隨便些。從字面上可以解作“説説千里馬”或“ 説説千里馬的問題”。

三、通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帶讀全文,要求學生注意難字的讀音。

2.學生讀課文,並且討論、瞭解全文大意。

3.思考討論:

(1)文中千里馬指的是什麼? 你覺得作者是僅僅在替千里馬鳴不平嗎?

要點提示:比喻人才。韓愈當然不是在僅替馬鳴不平,他寫這篇文章旨在抒發自己的感情,伯樂指能夠識別人才的人,結合作者的當時背景,指封建統治者,而且應 該是指能夠識別賞用人才的所謂明君。

(2)伯樂指的是什麼?

要點提示:比喻識人才的人。

(3)歸納:本文就是通過千里馬和伯樂,隱喻人才和識人才的人的。

四、再讀課文,深入探究

(一)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世上到底是先有馬還是先有對馬的認識?

要點提示:

(1)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

(2)先有馬,再有對馬的認識。就一般的馬來説,應該是這樣的情況。然而對千里馬來説,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從普通的馬羣中識別出來,只有一般對待,發揮不出它的特長來,那就等於它不是千里馬,就沒有千里馬。在這裏,識馬就成為前提了。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跟常馬一樣都達不到,豈不是千里馬不如常馬了嗎?

要點提示:

(1)無識 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

(2)通常數量的餵養,常馬吃飽了而千里馬遠沒有吃飽;沒吃飽的當然比不上吃飽的,本領自然發揮不出來。這正是説明,千里馬餵養不得法,便無法顯示它的本領。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思考討論:

(1)概括本段內容。

(2)“策之”“食之”“鳴之”是什麼句 式?

(3)三個“之”字,用法是否一樣?

(4)你是怎麼理解“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的?

要點提示:

(1)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

(2)排比句式。總括不識馬者不按照千里馬的特性來對待它。

(3)前兩個“之”,代詞,指千里馬,分別作動詞“策”(驅使)、“食 ”(喂)的賓語。第三個“之”卻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如同我們在第一冊中讀到的“久之”的“之”一樣。(見蒲松齡的《狼》)這裏“鳴”是(馬)鳴,而不是鳴(馬)。這樣用使句式整齊而又靈活富於變化。

(4)表現了作者對統治者不能識別人才,摧殘埋沒人才的不滿和憤慨。

1.策 2.之

①策之不以 其道 (用鞭子打) ①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指馬)

②執策臨之 (馬鞭子) ②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 在主謂之間)

3.其

① 策之不以其道 (代詞,它。馬)

②其真無馬邪? (句中語氣詞 )

③其真不知馬也。 (其實)

4.通假字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飼”,喂)

才美不外見 (見,通“現”)

(四)歸納課文。

1.讀了本文請你 談談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你如何看待這一問題的?

要點提示:

1.本文圍繞着有千里馬還是沒有千里馬的問題反覆論述,慨歎世無伯樂致使千里馬陷於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沒人才,並抒發了作 者懷才不遇的心情。(作者在文中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壯 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2.閲讀本文的現實教育意義:讀了本文能認識到舊社會封建統治者埋沒、扼殺人才的可惡,深感生在新社會的幸福。我們應當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鍊自己,使自己成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有用 之才。

五、拓展探究

1.你還知道哪些懷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寫了些什麼作品?

2.他們作品大多寫些什麼內容?

3.如果你懷才不遇,你學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結果,寫成一篇小短文,下節課交流)

資料鏈接

一、作者及寫作背景

《馬説》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儘管如此,他仍然聲明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

跟《馬説》同期的作品還有《龍説》(即《雜説一》)。文章以龍喻聖君,以雲喻賢臣,借“龍噓氣成雲”,然後“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宇宙間)”的傳説,闡明賢臣離不開聖君任用,聖君也離不開賢臣輔佐的道理,可以視為《馬説》的姊妹篇。

二、關於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韓愈,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軾、蘇轍、歐陽修、王安石、曾鞏

《馬説》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瞭解本文託物寓意的手法,理解文章內涵。

2.理解文章脈絡清晰、中心突出的特點。

3.掌握一些常見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問:我們現在常用“千里馬”來比喻什麼?(比喻有才幹的人才)“伯樂”(“伯”,讀bó音)比喻什麼?(比喻善於發現和選用人才的人)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寫“千里馬”的文章。

二、解題、簡介作者

“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體裁,用以陳述作者對社會上某些問題的觀點,標題既突出了文章的體裁,又強調了本文是借“千里馬”及伯樂為喻,來表達中心的。

簡介作者略。

三、熟讀課文:

做到讀準、讀通、讀熟,然後進一步達到“美讀”。要求學生至少讀五遍課文。

(一)初讀。

第一遍默讀:對照註釋,正音,解詞,試譯個別難句;實在不能理解的字、詞、句,請劃上記號,準備質疑。作好朗讀的準備。然後,教師答疑。

抽三人分段朗讀:讀的人要儘量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讀出感情,讀出輕重緩急的變化來;聽的人要注意聽,看讀得好的地方有哪些,不足在哪裏。朗讀後,師生共同評議:肯定其優點,指出其不足;由學生評定其中讀得最好者。

再抽三人分段朗讀後,教師點示: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説過:“敍事敍情的文章最好還要‘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葉老講的“美讀”,是一種聲情並茂的吟誦,是以聲傳情、以情動人、能給人以美感的朗讀。要做到美讀,必須經過讀準、讀通、讀熟三個階段。準、就是不讀錯音,不讀破詞語句子(“讀破”可適當解釋),不添、漏字;通,就是讀明白,正確把握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思想內容;熟,就是讀得連貫流暢,且有一定的速度。剛才朗讀得不好的同學,就是因為沒有讀準、讀通和不熟的原因。現在我們來看看文章寫了什麼,解決“讀準”“讀通”的問題。

(二)初步分析課文,結合詞句瞭解段意。

抽學生翻譯:從“故雖有名馬”到“不以千里稱也”。翻譯後,師生評議。然後,教師補充強調:“雖”,即使;“名”,可譯作“出色”“雄健”;“駢”,本義為兩馬並駕一車,引申為並列、一起,“駢死”,可譯作“(和普通的馬)一起死”。

提問:第一段中的“故”字什麼意思?(所以,表結果)那麼原因是什麼?(是前兩句)這第一自然的段意是什麼?(闡述伯樂對千里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抽學生翻譯第二自然段中“且欲與……其能千里也”。翻譯完評議後,教師補充強調:朗讀時,這兩句詞語間短暫的邏輯停頓應是這樣的: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注音本段中“食”字的讀音:“一食,,(‘食不飽”,均讀shí;“食馬者”“而食也”(下段中的“食之”)均讀sì音,通“飼”。“是馬也”的“是”,代詞,可譯作這些、這。

提問:這些馬指什麼馬?(千里馬)千里馬為什麼不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引導學生由“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推及“食馬者”的無知,並由此得出第二自然段的段意是: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食馬者”的無知)

教師點示:第二自然段,從全文看,這是承開篇句而來,是從反面論證“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的道理,但作者的意圖在於譴責“食馬者”。

又提問:“策之不以其道”,這句話的主語應該是什麼?(食馬者,但翻譯時不必補出)那麼,“鳴之”句的主語應該是什麼呢?(翻譯時也應該把“食馬者”當主語,作“聽它叫……”譯)“執策而臨之,日:‘天下無馬!’”這句話寫得很形象,表現了“食馬者”的什麼?(無知之極)那麼,這第三自然段的段意是什麼?(着力寫“食馬者”的愚蠢無知)

然後,抽學生翻譯最後兩句。

翻譯完評議後,教師點示:“其真不知馬也”是全文的中心句。“不知馬”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全文圍繞“不知馬”這一中心逐層展開論述。首段指出只有伯樂知馬,而“伯樂不常有”,所以千里馬“不以千里稱”是必然的了;第二段從千里馬的特點(一食,或盡粟一石)出發,進一步揭示千里馬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仍在於“食馬者”的“不知馬”,揭示了問題的實質;第三段痛斥食馬者的淺薄愚妄,由此導出“其真不知馬”這個結句,點明瞭中心。

(三)再讀課文。

仍抽第一次朗讀的三人分段朗讀課文。讀後,師生評議:肯定比前面所讀有進步,但仍沒有讀出最好的效果,主要原因是感情還沒有讀出來。

教師引發:要真正朗讀好一篇課文,達到“美讀”的效果,先要確定朗讀的基本浯調,有的課文應以莊重、嚴肅的語調讀,有的應以活潑、愉快的語調瀆,有的是貶衝、斥責的語調……這篇文章的基本語調應該是什麼呢?要確定它,必須要了解文章更深層次的寓意,理解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四)進一步議論、分析課文寓意。

教師激發:結合作者。寫作此文時的境況和“預習提示”,大家議議,這篇文章是不是隻寫“千里馬”?是不是表現出作者更深層次的見解?這個見解是什麼?全文抒發了作者什麼感情?

學生議,老師評,邊議邊評,直至弄清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幹。作者抒發的感情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悲憤之情。

接着教師點示:借“千里馬”的遭遇來表達自己的見解,這是採用了一種託物寓意的寫法。文章借有關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説,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做“食馬者”,將人才比做“千里馬”,集中地闡述了封建社會中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對統治者有眼不識英雄和摧殘人才的現象進行了抨擊。這種寫法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於具體形象之中。那麼,這篇文章朗讀的基本語調應是什麼?(悲憤)基本語調確定後,要貫穿全篇,但並不是説語氣、節奏等方面就沒有變化。隨着內容的展開,語句的變化,語氣可有急有緩,聲調可有高有低,速度可有快有慢,節奏可有強有弱。還要讀出詞語、句、段間的邏輯停頓和邏輯重音。現在我們來聽聽課文朗讀錄音。

(五)聽朗讀錄音。

要求學生認真聽,邊聽邊體會: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體會錄音朗讀的語調、語氣、節奏等。

(六)再朗讀全文。

集體朗讀全文一遍,接着,分小組分段朗讀。然後,要學生評議推選一位朗讀得最好的朗讀全文一遍。

四、佈置作業。

在做好課文後的練習的基礎上,再補充兩道練習如下:

1.文中五個“也”字都為語氣助詞。在課後朗讀的基礎上,體會五個“也”字的語氣有些什麼不同?

2.找出文中所有的“之”字,弄清其意義和用法。

朗讀,確實是幫助學生領會課文內涵,體會作者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情感薰陶,使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得以提高的有效途徑和方法。本設計以朗讀為主線,以此開展教學,正是基於以上認識。

要學生朗讀,在現時的語文教學中,是個普遍採用的方法。然而,因種種原因,對朗讀的具體指導還略顯不足。本設計以葉聖陶先生提出的“美讀”去高標準要求學生,並給予切實的指導和有效的引導。首先,是方法上的指導。

如本設計提出要達到“美讀”,必須先經過讀準、讀通、讀熟三個階段,接着,提出“美讀”的第一步,是確定朗讀的基本語調,然後,提出“美讀”還要注意語氣、聲調、速度、節奏、邏輯停頓、邏輯重音等方面的變化,從理論上給予指導,使學生明白朗讀好的過程,掌握怎樣才能朗讀好及怎樣才算好的方法和理論依據。其次,結合朗讀實踐,給予具體指導,進行有效的朗讀訓練,使理論認識指導與朗讀實踐結合,使之落到實處。

本設計囿於篇幅等限制,不可能將具體指導一一點明寫清,這就不得不提醒一下:在具體的操作中,執教者應結合本課,在自己反覆朗讀和反覆聽錄音的基礎上,體會朗讀時應注意的方方面面,預測學生朗讀時可能出現的種種不足,設計出準確無誤的糾正、改進方法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裏有底,在要求學生朗讀時,給予準確無誤的切實有效的具體指導。再次,把朗讀和分析課文有機地結合起來。

在學生“初讀”後,對學生講清要朗讀好,達到“美讀”的效果,必須切實弄通、理解課文的內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結合朗讀訓練的需要,分層次逐步引入對課文的分析,如設計中就安排了“初步分析課文”和“進一步分析課文”兩個階段。最後,要學生反覆朗讀,這時的朗讀,既是學生進一步體會本課內容、感情的過程,又是朗讀訓練深化的過程。

標籤: 教案 彙編 馬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rkvmx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