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勸學 >

關於勸學教案模板彙編9篇

關於勸學教案模板彙編9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那麼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勸學教案9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勸學教案模板彙編9篇

勸學教案 篇1

一、導入

既來(升入高中)之,則安之。—— 學習的重要性?學習的方法和應有的態度?——進入課文

二、作者簡介

“性本惡”→“明禮而化之”

三、釋題

關鍵字:勸——何解?

學——學什麼?

四、朗誦

五、理清思路,內容分析

1、作者開門見山,引用了什麼觀點?

2、荀子為什麼強調學習?

△變)(書與人、獲得教養、學習改變一生……)

△怎樣變?(比喻)

3、學習的意義與作用又何在呢?

4、學習應採取怎樣的態度與方法?

5、結構梳理:

第一段: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提高自己(兩喻)

第二段:學習的意義:(五喻) 改變自己(三喻)

第三段: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五喻) 積累(四喻)

第四段:學習的方法、態度(十喻) 堅持(四喻) 正反對比 專心(兩喻)

六、分類歸納總結文言文知識

1.詞類活用 (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中的“水”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中的“日”

2.特殊句式

(1)介詞結構後置 A 青出於藍,而青於藍。 B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2)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3.一詞多義

絕 強 假 望 聞

七、小結

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並積累文言文部分重要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

2.學習本文運用設喻、對比的論證方法來闡述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等道理

3.探究“學習”的現實意義

【教學重點】

探究詞義,理解文意

【教學難點】

學習設喻論證方法

【教學設想】

《勸學》是先秦儒家思想的最後代表人物荀況及其門人言論的著作《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旁徵博引,娓娓説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其中“學不可以已”這一觀點對今人仍有教育意義

文言文教學的基本內容應該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文言,二是文章,三是文化基於這樣的認識,教學本文,擬從這三個層面入手:文言——文章——文化

文言文語言層面上通過誦讀,識記課文通假字,掌握“已、中、參省、假、生”等文言詞彙,初步理解文言語句的含義

文章層面上通過理解課文的語言特色、設喻論證來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中心

文化層面上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內涵,探討“學不可以已”對於今人的意義並獲得生活啟迪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由“青出於藍而青於藍”、“鍥而舍之”導入

二、解題:

《勸學》,勸,勸勉;學,學習

三、讀課文,作文言積累

一讀,讀準字音:(方法指導:通假字、易錯字、生僻字、多音字)

請學生朗讀

二讀,讀準節奏:(方法指導:以字為詞,理解詞義,準確譯句)

教師範讀

三讀,讀出語氣:循循善誘、諄諄勸勉

請學生朗讀

四讀,讀出語勢:(排比、對偶句,使句式整齊,節奏和諧、變化流暢)

感知句式整齊、讀來琅琅上口的特點

四、析手法,理文章思路

1.在文章中,我們能看到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平常事物或現象這些語句是想講什麼道理?

體會比喻句的作用

2.這篇文章運用什麼樣的論證方法?

明確:以喻代議、寓議於喻的設喻論證

3.這篇課文的思路是怎樣的?

4.小結(見板書)

五、近荀子,明文化內涵

1.簡單介紹荀子

《勸學》主張“學莫便乎近其人”

2.“學不可以已”在當時有什麼先進意義?

通過比較,介紹諸子百家對待學習的觀點的異同

3.“學不可以已”對今人有什麼啟發?

六、佈置課後作業:

請你寫一個比喻句,闡述知識的重要性

再請你運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學習要勤奮或謙虛

附板書設計: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孟、斷、織、推、今、呢、堂、呆、念、逃、眼、淚、改”等13生字,會寫“改、就、機、淚、呆、今、怎、念”8個字及本課的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演一演。

3.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恆,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能正確書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恆,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恆的道理。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掌握生字、詞語。

教具準備:生字卡 收集關於孟軻的資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出示課件1)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由於思念父親,就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着孟子搬到集市旁邊去住。到了集市 ,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這裏,孟子天天看到先生教學生唸書,也跟着他們學了起來。有一天,孟子對媽媽説:“媽媽,我要讀書,你把我送進學堂裏去吧。”孟母終於發出了舒心的微笑??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二、自然銜接,導入新課

在孟軻進入學堂以後,發生了一件事,讓孟軻的母親非常的生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孟母又是怎樣教育孟軻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7.斷織勸學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並讀準字音。

2、師範讀課文。

3、學生再讀課文,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

四、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1、學生自主識字。(出示課件2)

2、形近字比較:黨——堂 稚——推 繼——斷 桃——逃(出示課件3)

3、加一加: 皿——孟 口——呆

4、強調易錯字:念(不要少寫一點)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自主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師範寫。

3、指導書寫:“改”字的左邊是“己”的變形,右邊是“攵”。 “就”字的右邊是“尤”,不要寫成“龍”。“念”上面是“今”不是“令”。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2.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恆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上下銜接

1.(出示課件4)抽卡認讀生字,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2.齊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進入情境

1.小組討論:(出示課件5:孟軻與孟母的話)

孟母聽了孟軻的話,做了些什麼?説了些什麼?

孟軻聽了孟母的話,心裏想些什麼?説了些什麼?他以後會怎麼做?

2.全班彙報,師生評價。

三、分好角色,指導朗讀

1、指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 重點指導學生準確地讀出語氣。先確定角色,明確角色的關係,聯繫實際想想母親、兒子交談時各是什麼樣的神態、心情、語氣。

2、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3、全班彙報表演。

4.分角色演課本劇。

安排好出場順序,觀眾同學注意安靜,演完後,找同學來評價。

四、總結全文,思想教育

通過學習這個劇本,希望大家能學習孟軻知錯就改,努力學習,將來才會有所成就。

勸學教案 篇4

導入新課:大家認真品讀這段文字,注意它表達上的特點。

投影顯示:平淡是一枚青橄欖,初嘗時,似沒什麼滋味,細細咀嚼,卻回味悠長。

平淡是一本宂長卻富含哲理的大百科全書,每天翻閲它,都會有新的收穫,而用心讀它越多,心靈的幽潭就越是充盈多彩。

這段文字讀起來感覺如何?

生1:很形象,生動。生2:意味深長。

師:説得很好。但是,平淡是一種感覺或者説是一種境界,應該是比較抽象難以表述的,但這兩段話卻沒有這個感覺。原因何在?注意表達上的特點。

生3:用了比喻修辭。把平淡比成青橄欖,比成一本大百科全書。

師:非常正確。意義因比喻而精警,文段因比喻而連貫有勢,可謂文采煥發。假如,用比喻來證明不易理解的事物或深奧的道理會有什麼效果呢?好,我們言歸正傳。

大家考慮:《勸學》是一篇什麼性質的文字?生4:説理性散文。

師:好。這類文駕馭不好很容易流於枯燥單調,但這篇文卻形象清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傳誦不衰。比喻的論證方法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今天,我們就把比喻論證作為解讀此問的一把鑰匙。

板書:學習重點:1、理解思想內容。2、學習論證方法,突破比喻論證。

大家先齊讀課文。注意節奏。比如:學/不可以已。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齊讀課文。)

師:這篇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生:(大聲齊答)學不可以已。師:是作者直接提出的嗎?

生5:不是,是借“君子”之口提出的。師:有什麼好處呢?

生5:(遲疑地)好象更有點説服力吧。師:不是“好象”,而是“就是”,君子是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那麼這樣的人説出來的話是不是更有權威性,更有説服力呢?當然如此。

師:同學們再考慮,“學不可以已”,這句話包含哪些意思呢?(一分鐘考慮,找一箇中等學生回答。)

生6:學習很重要。生7:學習應該有的態度和方法。

師:這兩位同學談的都對,如果把他們的回答結合起來就更完整了。這個觀點裏包含着這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習意義很大,所以不可以已,一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可以已。

師:再考慮,課文有幾個分論點?

生:(齊答)三個。一是學習的意義,一是學習的作用,一是學習應有的態度和方法。

教師同時板書:意義;作用;態度和方法。

師:下面我們就具體討論課文是如何運用比喻論證來證明這些分論點的。找同學背誦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學習的意義”。(生大聲背誦。)師:大家説她背的好不好?生:(很高興地)好!

師:字正腔圓,聲音洪亮。熟讀成誦對我們培養語感提高閲讀能力大有好處,希望同學們都能養成背誦名篇的習慣。下面我們看這段都用了哪些比喻?是從哪些方面來論證的?

生9:青,冰,輪,木,金等五個比喻。

師:這五個比喻是不是從同一個方面論證的?這些比喻之間有什麼聯繫?

生9:青和冰的比喻之間用了分號,它們兩個之間是並列關係,説的是一個方面。

師:(鼓勵地)好,那你看看講的是什麼問題?

生9:青和冰經過一定的變化都比原來有了提高。

生10:也就是説,客觀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之後,比原來有了提高,有了發展。

師:説的非常正確。那麼,它比喻學習中的哪個問題呢?生6:人經過學習可以提高自己。

師:講中要害。(板書:提高自己)輪、木、金的比喻又説明什麼問題呢?注意它們前後的變化。

生11:(急不可待地)客觀事物經過人工改造可以改變原來狀況。人通過學習可以改變自己。

師:(高興地)很好,這個同學由前一個推論的得出馬上就能聯繫到這個推論的得出,觸類旁通,很不錯。對,這三個比喻談的就是這個道理(板書:輪、木、金──改變自己)下面結論的得出就是水到渠成了。大家齊讀。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師:荀子認為人的知識品德才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後天不斷改造獲得的。表現了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同學們齊背第三自然段,看看學習有什麼作用呢?

“吾嘗終日而思矣”預備起──(生齊背,教師巡視,並和學生一起背誦。)

師:看來同學們都下了一番功夫。背得不錯。不過個別同學明顯地信心不足,課下還要下功夫。

同學們看,這段文字句子形式有何特點?

生12:結構差不多相同,(有點猶豫),兩兩相對。老師,你看──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其他生皆笑了。)

師:你看,有理有據,答得很好,大家鼓勵一下。(生齊鼓掌。)

我們句子形式着手,看看,此段用了幾個比喻,這些比喻有什麼關係,是不是論證了同一個觀點?

(給一分鐘時間。)

生6:五個比喻。“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談的是同一個問題──“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3:我覺得第一個比喻好象與其它四個不太相同。和它對稱的句子不是比喻句。

師:這個同學觀察得很細緻。其它四個比喻兩兩相對,只有這個與眾不同。這個比喻是和前句話聯繫緊密的。

生5:是比喻證明第一句的吧?

師:非常正確。“望不如登高,終日思不如須臾學”,從形式上就可以推斷出來。

下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寫“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者”“假舟楫者”這四個比喻為什麼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生沉默,思考。)

師:(提示)這四種做法取得了什麼效果?生:(齊答)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師:教師出示投影:

登高而招 見者遠

順風而呼 聞者彰

假輿馬者 致千里

假舟楫者 絕江河

師:臂、聲、足、水屬於哪方面的因素?生:(恍然大悟)是人的主觀能動性部分。

生13:否定它們是想説明這些效果的取得不是因為人的本質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憑藉外界客觀條件。

師:概括得非常好。外界客觀條件彌補了人某方面的不足。由此得出結論──

生: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師: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這“物”至關重要。這“物”是什麼?

生:(齊)學習!

投影顯示:人──物

學習──君子

師:人通過學習,豐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還可以彌補不足,那麼對學習應採取怎樣的態度和方法呢?

(生齊背第四自然段。)師:這段講了幾層意思?分別用成語加以概括。

生14:三層。講的是學習要積累,要堅持,要專一。可以用積少成多,鍥而不捨,專心致志來概括。

師:答得很棒。其他同學能不能再舉幾個成語?生4:第二個還可以用持之以恆來概括。

師:還有沒有其它的?生15:第二層還可以用堅持不懈來概括。

師:很好。看來第二層的很好概括是不是?我給同學們推薦幾個,第一層,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第三層可以用全神貫注,聚精會神。不過我覺得還是上位同學“專心致志”最好,有比較才有優劣嘛。

這個討論就到這裏,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再查查詞典,多瞭解幾個。時間關係不再多列舉。

下面思考:三層之間是什麼關係?生:逐層深入。

師:積是基礎,由不知到知,由量變到質變,是日積月累,就是堅持,還要始終如一,不可浮躁,層層推進。看看這段用了哪些比喻?這些比喻之間有什麼聯繫?

生13:“積累”一層用了四個比喻,“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不積跬步”“不積小流”正反對比,得出了一個小推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生14:用了四個比喻證明“學習要堅持”,騏驥和駑馬相對,朽木和金石對比。

師:用騏驥和朽木論證瞭如果一暴十寒,那麼──生:(齊)再簡單的知識也學不會。

生15:駑馬和金石的比喻則説明了如果持之以恆,再艱深的知識也可學會。

生14:蚓和蟹的比喻説明了專心的重要。學習要專心。師:同學們説的都很好。也都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這段在比喻中還有正反對比論證,這種論證方法有什麼好處?生12:正確的觀點鮮明。

師:對。對比中見真偽,使正確的觀點顯得更正確,錯誤的觀點更加明顯。

我們看全文用了約二十個比喻,從各個角度各個側面設喻,沒有煩瑣累贅的感覺。它在運用比喻時手法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無枯燥的學究氣。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説的深刻道理。比喻的作用用一句話概括,大家填空:(板書:化 為,化 為)深入淺出,觀點鮮明。

生16:化抽象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師:深入淺出,觀點鮮明。

綜觀全文,此文是以荀子樸素的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他認為人的聰明才智道德品質並非先天固有,而是後天獲得的。因此,他特別重視學習。課文中“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就是他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

3.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難點

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學習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學習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教學準備:

多媒體播音器

教學時數:

兩課時

一、 導入:

在學習方面,不少同學存在着疑惑。沒關係,荀子的《勸學》也許可以幫我們解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板書)

二、作者簡介、解題

1、關於荀子這個人和《荀子》這本書。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于山東蘭陵。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2、題目中“勸學”的“勸”是什麼意思?(提問)《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勸”在這裏有“勸勉”的意思。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朗讀,糾正字音。

2、教師領讀課文。

3、學生分組自讀。

四、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內在邏輯關係。

剛剛同學們讀得很好,説明大家對於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如果僅停留在理解字詞、能翻譯的層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華、文章精髓的。因此,我們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1、同學們課前已經充分預習過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個總觀點是什麼?

“學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強文章的説服力,就像我們寫文章喜歡用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一樣。提問:結合課文説説為什麼“學不可以已”? 明確:因為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節是寫學習的意義的?(第2節)第2節是不是直接談學習的?(不是) 下文哪裏第一次談到了學?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前面幾句又講了什麼內容?和這句又有何聯繫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引導:“青於藍”、“寒於水”兩個“於”表明前後二者不同,否則無法比較。青和藍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樣的變化?(前者較後者有提高) 彎木可以變直、直木可以變曲、金屬可以變鋒利,這説明它們的性狀發生了改變。

青要經過藍的提純,冰要經過水的降温,直木經輮才曲,彎木受繩才直,金屬就礪才利。無論是“提高自己”還是“改變習性”都是一種變化。物可以變,那麼人可以變嗎?(可以)物理變需要條件嗎?(需要) 那麼人的改變需要什麼條件?“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認為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的意義相當重大。 齊讀第2節。

第二課時

一、 複習導入

二、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理清文章內在邏輯關係

1、要成為“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那麼“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説的是學與什麼的關係?(學與思的關係) 孔子曾説“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麼荀子認為二者何者更重要?(學更重要)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可見學習的作用之大。 學習的作用在於什麼?(彌補不足) 作者是怎樣論述學習的作用的?(用了四個比喻)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不足,因為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於物也”。這裏“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荀子認為君子的天賦本性跟普通人沒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為君子就是因為他們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荀子勉勵人們學習,就是想讓人們通過學習改造自己、去掉惡劣本性從而成為君子。儒家有個觀點“人皆可以為堯舜”,儘管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截然相對,但在這個問題上殊途同歸。孟子認為人通過後天的學習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為君子、聖人。同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於學習、不善假於物。如:科學家們利用微型機器人進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祕。微型機器人是科學家們研製並加以利用的,機器人做的是人無法做的工作。我們普通人就無法發明出這種機器人幫我們工作。所以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齊讀第3節。 現在我們知道了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既然學習這麼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怎樣又叫做善於學習呢?這就涉及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問題,也就是第4小節講的內容。2、指名朗讀第4節,其他同學思考:這小節共講了幾層意思?概括一下每層內容。各層之間又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作者指出:學習的方法在於點滴積累(板書);學習的態度在於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板書)。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是做到積累的必要保證,因為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很多同學都懂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這正是學習的大忌。 這裏作者除了運用比喻論證(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具體明白,更易為人接受。)的方法外,還使用正反對比論證(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説服力)的方法。

齊讀第4節。 這小節對我們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課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相關句子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三、結合板書,回顧全文內容。 這篇《勸學》雖是節選,但相對完整。文章開頭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學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麼”(板書);接着講了“為什麼”(板書)因為學習有着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變習性,可以彌補不足;那麼應該“怎麼辦”(板書)呢?要注重點滴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文章思路相當清晰。

四、析特點

(一)、論證方法:

1、比喻説理,形象透徹

2、正反對比論證,靈活而富於變化

(二)、句式特點

氣勢充沛,説理流暢,多用排比、對偶句式

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分論點

比喻句

學習的意義:

提高自己改變自己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木受繩則 直金就礪則利

分論點

比喻句

學習的作用:

彌補不足

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分論點

比喻句

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積累

堅持

專心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積水成淵,蛟龍生焉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騏驥一躍,不能十步 。 駑馬十駕,功在不捨。

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五、練基礎

而:1 表並列關係連詞

2 表遞進關係連詞

3 表順承關係連詞

4 錶轉折關係連詞

5 表修飾關係連詞

(1)蟹六跪而二螯 (連詞,表並列)

(2)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連詞,表承接)

(3)吾嘗跂而望矣

(4)吾嘗終日而思矣

(5) 順風而呼

(6) 登高而招 (連詞,表修飾)

(7)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8)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連詞,表遞進)

(9)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10)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1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而至千里

(12)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連詞,錶轉折)

(13)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連詞,表假設)

六、聯美文

勸 學

三更燈火五更雞 ,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

百川東到海 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古樂府詩《長歌行》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陶淵明

發 奮 識 遍 天 下 字,立 志 讀 盡 人 間 書。 蘇東坡

七、總結

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是謂“學不可以已也”。

勤學、思考、積累、專心是學有成效的法寶。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3、通過本文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並瞭解學習應持的態度和方法。

教學重點:

1、積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本文嚴密的論證方式。

教學用具:

PPT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高中階段,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其重要性毋庸置疑,至於對學習所應持的態度和方法,相信同學們也都瞭解很多。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人對學習的重要性和對學習所應持有的態度及方法進行了闡述,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荀子,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感知他的觀點。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説,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説,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荀子和孟子是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孟子強調施仁政、行王道,強調以禮治國、民貴君輕;荀子強調“法后王”,主張選賢能、明賞罰,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孟子認為“性本善”,荀子認為“性本惡”,所以要“明禮而化之”。荀子是韓非子的老師,他承認儒家的基本思想,但事實上是法家思想的前奏者和培育者。

三、文本研討:

1、這是一篇議論文,課文既然是“勸學”,也就是勸勉人去學習,那麼,你覺得文中哪句話可以作為課文的中心論點呢?

明確:“學不可以已”。已就是停止的意思,這裏的“可以”和今天的“可以”有所不同,這裏是兩個詞,“可”即相當於今天所講的.“可以、能夠”,“以”僅作為起舒緩作用的語氣助詞。

2、那麼,作者是如何來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呢?我們首先來看第一段。課文大家都預先翻譯過了,下面同學們可以把這一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於”:介詞,第一個相當於“從”;第二個相當於“比”。

木直中繩。中:符合的意思。

輮以為輪。“輮”同“煣”,通假字。這也是一個省略句,“以為”中省略了賓語“之”。

雖有槁暴。“有”同“又”,通假字。

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斷句,“者……也……”判斷句的標誌。

金就礪則利。“金”,古今異義詞。這裏指“金屬做成的刀劍”。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作狀,每天、每日。“乎”同“於”,相當於“對”。介賓短語後置句。“而”連詞,表並列。

則知明而行無過已。“知”同“智”,“而”連詞,表遞進。

3、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意義,那麼,作者講到了學習具有哪些重要意義呢?其中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式呢?

明確:比喻論證。

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為輪。—— 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學習可以提高一個人。

總結:知明而行無過矣。

四、總結:

這節課我們瞭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瞭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下節課我們將繼續來感學習後兩段的內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瞭解了荀子的生平經歷,初步感知了課文內容,學習了一些文言文基礎知識,瞭解了第一段的論證方法,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課文的後兩段。

二、文本研析:

1、還是按照上節課的程序,同學們首先將第二段自己在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解決。

明確:吾嘗終日而思矣。“而”是表示修飾的連詞。

不如須臾之所學也。“之”相當於結構助詞“的”。

“所學”是“所字結構”,是一個名詞性結構。

登高而招。“而”表修飾的連詞。

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而”表示轉折的連詞。

非利足也。“利”為使動結構,“使……鋭利”。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假”:藉助。“水”名作動,游泳。

絕:橫渡。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生”同“性”,天賦、資質。

2、這一段講的是學習的重要作用,同學們思考,作者在這一段中講到了學習具有什麼樣的重要作用呢?運用的論證手法又是什麼呢?

明確:比喻論證。

登高博見;臂見者遠;聲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

學習可以彌補一個人的不足。

總結(和“人”聯繫到一起):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同學們將自己在第三段翻譯時遇到的疑難之處提出來,我們共同探討解決。

明確:風雨興焉。“焉”釋為“這裏、此處”。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是一個表承接的連詞。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鍥而舍之。“鍥”意為“雕刻”。“而”是一個表假設的連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句。

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為名作動,“向上”、“向下”義。

用心一也。“用”意為“由於、因為”。

蟹六跪而二螯。“而”表並列的連詞。

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特殊句式,判斷句。

4、這一段闡述的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同學們找一找,文中寫了哪些有關學習的態度和方法,用的是什麼樣的論證方法呢?

明確: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積跬步成千裏、積小流成大海 —— 貴在積累

騏驥一躍,駑馬十駕;鍥而舍之、鍥而不捨。——堅持不懈

蚓用心一也,蟹用心躁也。—— 專心致志

三、總結:

課文運用比喻、對比等論證手法,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面三個方面論證了“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生動形象、明白曉暢,論證嚴密,不愧為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

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1、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繫。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並翻譯。

二、導入新課

1、導語設計

培根説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説,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為自覺的行為,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2、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三、研習課文

1、全班齊讀課文。

正音,指出不足之處。

2、講解第一自然段。

提問: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麼?

明確:①是全文的文眼。②統領全篇,開門見山,引起下文論述。

3、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講解第2段。

青①,取之於藍② ,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③ ,輮④以為輪,其曲中規⑤ 。

①青:靛青,一種染料 ②藍:草名,也叫蓼藍,葉子可制染料 ③中繩:合乎拉直的墨線④輮:使……彎曲 ⑤規:測圓之器

雖①有②槁暴③ ,不復挺④者,輮使之然也。

① 雖:即使 ②有:通“又” ③槁暴:槁,枯。暴,通“曝”,曬。 ④挺:直

故木受繩①則直,金②就③礪④則利。

①受繩:經墨線量過 ②金:金屬製的刀劍等 ③就:動詞,靠近,接近 ④礪:磨刀石

君子博學而日參①省②乎③己,則知④明而行無過⑤矣。

①參:驗,檢查 ②省:省察 ③乎:相當於“於”④知:通“智”,智慧 ⑤過:過錯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加工 冷凍

明確:藍----青 水----冰

勝於 寒於

輮 繩 礪

直木----輪 木----直 金----利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他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説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才能增長知識,培養品德,鍛鍊才幹,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4、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講解第3段。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①之所學也;吾嘗跂②而望 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③ ;順風而呼,聲非加疾④也,而聞者彰⑤ 。

①須臾:片刻 ②跂:提起腳後跟 ③見者遠:人在遠處也能看見 ④疾:強,這裏指聲音宏大 ⑤彰:明顯,顯著

假①輿②馬者,非利足③也,而致④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⑤也,而絕⑥江河。君子生⑦非異也,善假於物⑧也

①假:藉助,利用 ②輿:車 ③利足:腳步快 ④致:達到 ⑤能水:指游水,能,動詞 ⑥絕:渡 ⑦生:通“性”,資質,稟賦 ⑧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説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4)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説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説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説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四、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1-3段。

2、完成課後練習第3題。

第二課時

一、課前五分鐘

安排2名學生背誦《論語》片段,並翻譯。

二、檢查背誦情況

抽查(個別)背誦,集體背誦。

三、講解第四自然段。

1、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講解:“興焉”“生焉”“備焉”的“焉”--或注為“於是”,亦通。虛詞也可以活解,只要於文意無害。

“無以”--可與“河曲智裏無以應”作比較。這裏是“沒有辦法”的意思。

3、本段可分幾個層次,各説明什麼道理?

明確: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説明知識在於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説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説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四、總結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説理透徹的特點。

2、結合《優化設計》提供的相關材料及本文所體現的觀點,瞭解荀子“人定勝天”的思想。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3、設喻的運用。

提示:嚴格地説,通常所謂“比喻論證”是不確切的,比喻是一種修辭技巧,常用來説明事物的狀態、大小、色澤等等;設喻則是一種説明事理的方法,用於論證,應稱為“設喻論證”。

學生討論:

(1)從本文看,運用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

小結要點:

設喻的基本原則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也就是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説明深刻的道理。(附帶説説,寓言也是設喻的一種,上學期已學過,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劍”等,同樣也有深入淺出的效果。)

本文的設喻有兩大特點:一是方式靈活,有時從一個方面用同類事物並列設喻以加強效果,如“青,取之於藍……而寒於水”;有時從正反兩面設喻説明同一道理,如“騏驥一躍……功在不捨”。二是用一連串的設喻,而內容逐步加深,如“登高而招……而絕江河”。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完成《優化設計》練習。

【板書設計】

勸學(荀子)

(1)學比可以已--中心論點

提高自己

(2)學習的意義 比喻

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積累 對比

(4)學習的態度、方法 堅持

專心

勸學教案 篇8

邱龍濤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設喻論證的方法和“對舉”的行文方式。

(二)瞭解荀況關於學習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二、難點、重點分析

(二)作者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l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認為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為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為輪”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 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為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説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説,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説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為了把道理説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説明人借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的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3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説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説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説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説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説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才是學好的關鍵;又用“楔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説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才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説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説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分析: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lw/>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説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為喻體。如説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為喻加以説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為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木為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説明的道理説得更具體明白。③反覆設喻,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説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2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3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 “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一前238)名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lw/>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師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l.對照註釋,藉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註,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 複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於”、“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説,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和“為”是兩個動詞,“***”通“糅”,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為”,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句中“舟揖”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為“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為: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為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為”、“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為: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七)誦讀第l段。

1.誦讀的準備。

先給下列句子劃分節奏(學生試劃,教師糾正):

學不可以已 ***使之然也

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讓學生解釋下列詞語:

“已”——在現代語中有沒有相同用法?請舉例。(奔騰不已,不能自已)

“以為”——跟“自以為得之矣”(《石鐘山記》)中的“以為”用法是否相同?(不同。

“自以為”是自己認為之意;此句中的“以為”是“以之為”(用它做成)的省文。)

“雖”——這個“雖”跟下面兩句話中哪一個“雖”字的用法相同:①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不同)②雖大風浪不能鳴也。(相同)

“木受繩

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過程和方法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感

1、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2、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重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的聯繫。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讓學生熟讀課文,掌握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本節為第二課時

一、 複習上節課知識導入

上節課我們一起解決了《勸學》這篇課文中一些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翻譯全文,理解文意。

1、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1) 勸學中“勸”為何意?

(2) 荀子“人性惡”主張

明確:孟子提出“性本善”,荀子特別強調教育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勸學》就闡明瞭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方法。

(3)教師提問幾個重、難點的語句,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

二、齊讀課文。

注意一些通假字和其他一些易寫錯讀錯的字

三、師生共同研習課文

1、(1)讀課文,根據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已,停止.

(2)第一自然段中“君子”一詞應怎樣理解?“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

2、研習第2段

(1)學生齊讀第2段

(2)把握觀點:這一節主要談了學習的哪個方面?用什麼方法來論述的?

明確:學習的意義;比喻.

(3)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在已歸納的段落提綱的基礎上擴展增附詞語提綱。

明確:

青青於藍

冰寒於水

(以青青於藍、冰寒於水兩個比喻,説明了什麼道理?説明客觀事物經過一定變化會進一步提高、發展。

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説明什麼道理呢?説明客觀事物可以後天改造,改變

“木受繩”“金就礪”兩個比喻引出什麼結論?“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4)上面提到的五個比喻都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提高自己、改變自己。它們是平行並列的,還是依次排列的?請分析説明

明確:從論證思路可以看出,本段可以分層:①人只要不斷學習,就能得到發展、提高;②人只有博學,即達到“知明而行無過”這兩層不是平行並列的,而是延伸。

(5)學生齊讀第2段,以詞語提綱為線索背誦第2段。

(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②有③就④中。)

3、研習第3段。

(1)學生齊讀第3段

(2)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説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3)本段又採用了哪些比喻?

1登高之博見

2登高而招3順風而呼

4假輿馬5假舟楫

(4).要求模仿第2段思維推理模式,分組討論分析本段的推理過程。

明確:客觀事物通過善假於物可以彌補自身不足

引申出人通過善假於物可以彌補自身不足,“善假於物的”“物”暗指什麼?學習

(5)小結

本段談的是學習的作用,説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用幾組比喻句來説明,本段再次採用比喻論證。

(6)學生齊讀第3段,對照詞語提綱,嘗試背誦。

(教師強調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②致③絕④假)

四、師生共同研習第4段

1、 請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2、本段主要論述什麼問題?可分幾個層次,各説明什麼道理?

明確:主要論述學習態度與方法

可分為三個層次。

①開頭至“無以成江海”,説明知識在於積累。

②“騏驥一躍”至“金石可鏤”,説明學習貴在堅持。

③“蚓無爪牙之利”至段末,從正反兩方面強調説明用心、專心的重要性。

3作者是用什麼方法論述問題的?

明確:比喻、對比

4本段的三層內容都用對比設喻的方法闡述。這樣的寫法什麼好處

明確:使中心論點更生動更鮮明,即道理明白、具體生動。

5學生齊背第4段。(教師提示應重點掌握的詞語:①跬②鏤③一④焉⑤至。)

五、總結全文。

1、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分別從哪幾個方面進行論述?

明確:本文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及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方面進行論述。

2齊讀全文,體會本文善用比喻、正反對比論證、説理透徹的特點。

六、佈置作業

1、 結合荀子的《勸學》,寫一篇讀後感,題目是:學貴有恆――讀《荀子勸學》有感

2、 完成《創新設計》練習。

七、板書設計

勸學(荀子)

(1)學比可以已――中心論點

(2)學習的意義提高自己比喻

改變自己

(3)學習的作用――彌補不足

(4)學習的態度、方法

積累對比

堅持

專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uanxue/mkrg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