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關於勸學教案模板彙編7篇

關於勸學教案模板彙編7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於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勸學教案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勸學教案模板彙編7篇

勸學教案 篇1

第一課時

同學們,下面我們上《勸學》。

《勸學》是我們這個學期要上的最後一課文言文,這一課是我們特意留下來的,對於我,是早有預謀的,對於大家,不知是否是有備而來?-----(回答可能是:是或不是)

(回答是):既然大家是有備而來,那麼我們就給眾多的領導教師檢閲我們的成果!

(回答不是):既然大家沒有準備,或者準備不好,那就讓我們使出渾身數解,希望我們能不讓各位領導老師失望!

1、 誦讀課文

下面我們先大家先將課文下面的注音及通假字移到正文上,然後讀一下課文,注意停頓: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3分鐘)

2、解題:

①下面我們看題目《勸學》是什麼意思?

勉勵學習,勸是勉勵、鼓勵的意思。

我們以前學過這個意思嗎?--學過,“果行,國人皆勸。(《勾踐滅吳》,課本P90,註解第22)

為什麼要勉勵學習呢?

--學習可以提高自己,改變自己:(時尚口號:知識改變命運)

--學習可以彌補先天不足;

--學不可以已

②作品作者簡介

本文節選自《荀子勸學》

《荀子》是部什麼樣的著作?(--見《創新設計》文學常識及學法指導之課文導讀)

--戰國末期思想家荀況(約BC.313-BC.238)所著,一小部分出自其弟子之手。現存32篇,勸學是《荀子》開篇之作,本文節選部分出自文章開始幾個段落。

荀況是諸子百家的哪個流派?其思想如何?

儒家,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一位大師,也是儒家的集大成者,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家。

(另兩位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西漢董仲舒,南宋朱聖人朱熹)

他是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稱之為荀卿,漢時因避漢宣帝劉洵之諱,寫作孫卿。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

有人曾評價,莊子、荀子瓜分了中國文化:

荀子在其兩大弟子手上贏得了廟堂中國--韓非成了帝國的教父,李斯成了秦帝國的宰相;

莊子贏得了江湖中國,成為中華文化尤其是中華藝術的宗師。

荀子的思想主要有哪些呢?(--見《創新設計》文學常識)

1)認為人定勝天。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但人可以認識掌握它,利用它。

《荀子天論》中説,"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認為: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主張“制天命而用之”、“應時而使之”

2)他主張與時俱進。“與時遷徙,與世偃仰”,萬物得宜,事變得應,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貨渾渾如泉源。

"法后王"、"王道""霸道"並用,兼用“禮”“法”“術”實行統治。

3)主張“性惡論”,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此與孟子的“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相對。

強調後天的環境與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惡的本性,主張“明禮義而化之”。“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3、課文講析

正因為後天的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惡的本性,所以要“勸學”。

下面我們來看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請同學們再齊讀一下課文。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

已:停止,成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

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

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結合完成“練習一”,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

下面請一個代表上來板書一下練習一,把提示的比喻句也一併寫上,並標上序號,中間的字可用省略號表示。

再請一個同學上來給二、三、四段的比喻按練習一提示的分論點進行分類。

組內就練習一及兩位同學的板書進行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師:請同學們根據填寫好的練習一背誦本文

(生集體背誦)

師:自讀全文,然後合上書背誦全文

師:下面分析第二段,本段一共用了5個比喻,論述了什麼內容?

本文作者運用了5個比喻,從兩個角度論述了學習的意義。

①作者以青勝於藍、冰寒於水兩個比喻,説明了什麼道理?

(板書:青青於藍,冰寒於水)

生:説明事物經過一定的過程會發生變化。

師: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發展。

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句式特點:a.+於=比較,可譯為:比……a.

成語溯源: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②師:對。作者又以“直木為輪”為喻,説明什麼道理呢?

(板書:直木為輪)

通假字:有,同“又”,用於整數與零頭之間的“有”,常通“又”。

如碑文上常有的“享陽某十有幾”《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生:説明事物可以後天改造。

師:對。誰能説得更全面、更具體些?

生:比喻説明人的資質可以通過學習來改變,一旦提高和發展了,就不會回覆到原來的狀態,即一個人如果不斷地學習下去,會發生質的變化。

師:很好。“金就礪”“木受繩”兩個比喻引出什麼結論?

(板書:金就礪、木受繩)

生:“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板書:知明而行無過)

推理方法:類比推理, 以類比排列的方式,引物連類,取譬設喻,從而非常生動形象地説明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知識能力

類比例證:蝴蝶花開蝴蝶飛,鷓鴣草長鷓鴣啼。門前種得相思樹,落儘想思人未歸。

師:此句與本段哪句相照應?

生:“學不可以已。”

師:對。荀子提出人性本惡的思想,認為只有用教育來陶冶,用禮法來約束,才能把這種生而具有的“惡”轉變為“善”。這裏作者運用5個比喻闡述學習的重要性。學習是人發展的過程,如果不停止地學習,人的知識、才能、品德會不斷地增進、提高,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界。

第一課時結束前佈置作業:

背誦全文,完成練習二三,下節課抽查

第二課時

1、 抽查兩人檢查課文背誦情況

2、 請不點名由五個小組各派一名代表上黑板完成練習二五組加點詞的辨析

3、 請7位同學自覺得上黑板完成練習三的通假字

4、 分析課文三至四段

1)、分析第三自然段

先請一名學生背誦第三自然段。思考一下本段寫了幾層內容?

生:分三層。第1句為第一層,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

第2、3句為第二層,具體闡述“假於物”的重要

第4句為第三層。得出結論:“君子善假於物”

師:第二層與第三層是什麼關係? 分總關係。

師:思考“善假於物的”“物”暗指什麼? 外物,各種客觀條件,這裏指學習,學到的知識。

師:第二層用什麼方法闡述學習的重要性? 類比: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

(板書: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善假於物,可以成就自己

善假於學,可以彌補己之不足)

師:第一、二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在寫法上最大的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比喻、類比,從各個方面對中心論點加以闡釋,使論點既鮮明又生動。

詞語分析:而:①表修飾:終日而思, 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

②表並列: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③錶轉折:而青於藍,而見者遠,而聞者彰,而至千里,而絕江河。

④表假設:鍥而舍之,鍥而不捨,恂恂而起,而吾蛇尚在。

2)分析第四段

師:請同學們齊背第四段。

本段主要論述什麼問題?分幾層?

生:這段主要論述學習態度。

分三層:第一層,從“積土成山”到“無以成江海”,闡述學習要善於積累;

第二層,從“騏驥一躍”到“金石可鏤”,闡述要有持之以恆的態度;

第三層,從“蚓無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闡述學習要專心。

(板書:學習態度-積累、恆心、專心)

師:很好。作者是用什麼方法論述問題的?

生:比喻。

師:第一層的前面兩個比喻句與“積善成德”一句是什麼關係? 類比關係。

第二、三層主要用什麼論證方法進行論證?對比論證。

師:為什麼要專心?一心不能兩用,專心致志,才能把事情辦好。

作者在課文節選之後作了明確回答: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特殊句式: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句)

特點:n.+ 之 + a.(句末)=a.+ n.,又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詞類活用: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詞活用為狀語)

3)小結:

師:活到老,學到老,學無止境,故曰:學不可以已。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成就人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所以,我們需要學習。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一口不能吃成胖子,一眼不能看遍九州。一心不能兩用。

所以,學習需要積累,需要堅持,需要專心。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少年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希望我們的同學好好珍惜現在,以學廣才,立志成學,爭取做一個於國於家於己都有用之人。

4)作業佈置

①課外收集一些古代有關勸學的名言名句;

②寫一篇200字左右的勸學文字

③有條件去閲讀荀子的《勸學》全文。

勸學教案 篇2

文言文教學,尤其是高一文言文教學,要把重點放在交給學生學習文言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的習慣上。以下是“勸學教案課件”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一、知識教育目標:

1.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 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於、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複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

2.掌握課文出現的“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等通假字、詞類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

3.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在理解基礎上熟讀成誦的能力,培養閲讀文言文的語感。

2.理解文言詞語和句式的能力。

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的能力。

三、德育教育目標:

借鑑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和學習態度的論述。

教學設想

一、抓住文眼,定好教眼。中心論點是本文的文眼,它分三個分論點從三個角度論述、體現本文的思想性和邏輯性,這是本文的教學難點;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以及比喻論證,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抓住提示論點的關鍵語句和用以論證的比喻,不僅可以明確本文論點和論證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寫作特點,而且一些文言詞句的重要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二、本文的教學難點和教學重點,與分析段落層次相結合,以利於學生理解論述的角度和設喻的幾種形式。

三、要求學生重點掌握的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工具書,結合課文語境,理解其意義和用法,然後通過課堂點撥、課後“練習”、補充練習以及熟讀、背誦等反覆訓練,才能切實掌握。

四、引導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文言實詞的古字通假、古今異義、單音詞和雙音詞等現象。

教學時數

二課時

第一教時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 313—前 238),名況,當時人們尊重他,稱他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洵諱,寫作孫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六、佈置作業:

1.認真閲讀註釋,正確理解課文中的通假字、重點文言常用虛實詞和難懂的句子。

2.書面作業:“練習”二、三。

3.背誦課文。

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積累“勸、中、假、絕”等文言實詞的含義及“於、而、焉、之”等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

2、通過探討,使學生認識到自主學習是一個人獲得教養的重要方法;

3、學習運用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來説明道理的方法,提高説理的能力。

課時安排

2課時

預習要求:

1、 熟讀課文,藉助書下注釋與工具書,疏通字詞、文意並劃出不理解的部分與同學討論;

2、 完成《學習與評價》“學習過程評價”相關內容和“積累與評價”1-4題;

3、 結合文章內容,思考課本“問題探討”第1題。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作為學生,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什麼?

我們不僅現在要學習,將來走向社會還要不斷地學習,建立終身學習的理念,正如荀子所説:“學不可以已”,那麼荀子是如何來“勸學”的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勸學》。

二、解題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諸子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風格。

三、簡介《荀子》及作者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後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説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説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四、整體把握

1、聽錄音,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黑字注音,並找出通假字。

(1)、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2)、吾嘗跂而望矣

(3)、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4)、其曲中規

(5)、輮以為輪

(6)、雖有槁暴

(7)、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8)、君子生非異也

3、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要重讀,有時還需要讀後稍作停頓。例如,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同學們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三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4、指定三名學生朗讀課文

思考: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明確:“學不可以已”。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五、具體研習

(一)研習第一段。

1、誦讀第一段,討論並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翻譯下列句子。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譯:即使又曬乾了,也不再挺直,是因為人工使它彎曲成這樣。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譯:君子廣泛的學習而且每天檢查自己,就會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4、歸納“於”的用法。

5、討論。

這一節作者是怎麼闡述學習的重要意義的?

6、學生齊讀第一段。

(二)研習第二段。

1、誦讀第二段,討論並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解釋下列詞語。

跂:提起腳後跟。致:達到。絕:橫渡。假:憑藉。

4、歸納“而”的用法。

5、請同學們找出最能説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請同學翻譯)

6、討論。

這一節作者是怎麼闡述學習的重要意義的?

7、學生齊讀第二段

(三)研習第三段。

1、誦讀第三段,討論並解決不理解的文言句子。

2、質疑。

3、指名解釋下列詞語。

焉:。之:。

4、討論。

這一段作者闡述學習應持有的正確態度有哪些?請用簡明的語言加以概括。

5、學生齊讀第三段

六、問題探討

荀子説,“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如果我們把這句話理解成自主學習、從師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超越前人,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説説理由。

提示:超越前人什麼要先弄清楚,自主學習,從師而學的最終目的是對“教養”的追求,超越前人的核心是道德境界的提升而不是知識的擁有。

七、課堂小結

1、荀子主張“學不可以已”,這個“學”當然指“學習”,但是他到底“勸”什麼學習什麼呢?

明確:課文中,荀子説:“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從上句的“故”字看,這是荀子通過一組比喻得出的結論。從這一點看,荀子勸學是“勸”人們首先要學習做人。另外,“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一句同樣着眼於品德的養成。在荀子看來,學習可以改造人惡的本性,可以提高人的品德修養。所以,學習的對象是明確的,也就是品德的學習。

歷史和現實無數的事實證明,只有立德才能立人,只有尚德才能治國。時至今日,先賢的宏聲巨音仍迴響在現代都市和鄉村的上空,引領着人們求善、求美。

2、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大體內容,作者連用很多比喻,反覆論證學習的意義和作用,妙語連篇,具有激盪人心的力量,不愧是語言大師。請同學們根據板書試背課文。

八、佈置作業

1、背誦課文。

2、結合文章內容説説運用比喻、對比等論證方法的好處。(課本第39頁第3題)

3、完成《學習與評價》第25-26頁,第5-6題。

九、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認識“孟、推、剪”等8個字,會寫“母、淚、孩”等7個字及本課的詞語。

2、能力目標: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演一演。

3、情感目標: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恆,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恆的道理。

教學準備:生字卡片、課文錄音、收集關於孟子的資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學方法:講授法、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小組合作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開門見山,直接入題

師述: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一篇和我們平時不大一樣的課文,它就是24課。(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時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1、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並讀準字音。

2、師範讀課文。

3、學生再讀課文,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啟發學生認識與以前學過的課文的不同之處,初步感知劇本的特點。)

三、識記生字

1、學生自主識字。

2、形近字比較:黨——堂稚——推繼——斷桃——逃

3、加一加:前——剪子——孟口——呆

4、強調易錯字:念(不要少寫一點)

四、寫字教學

1、自主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師範寫。

3、學生描紅、臨寫。

【第二課時】

一、故事導入

以“孟母三遷”的故事導入。孟母是一位對孩子要求很嚴格而又講究教育方法的母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另一個關於孟母教子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小組討論:

孟母聽了孟子的話,做了些什麼?説了些什麼?

孟子聽了孟母的話,心裏想些什麼?説了些什麼?他以後會怎麼做?

3、全班彙報

三、指導分角色朗讀

1、指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

重點指導學生準確地讀出語氣。先確定角色,明確角色的關係,聯繫實際想想母親、兒子交談時各用什麼語氣。

可把課文分為三個情節:孟子逃學——孟母斷織——孟子悔悟。並確定對話的基調:母詢問、兒作答;母斷織、兒驚訝;母述因、兒悔悟。

2、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

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3、全班彙報表演。

四、分角色演課本劇。

五、擴展練習

收集孟子的故事並講給同學聽。

【附】《孟母斷織勸學》教學反思

小學二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文《孟母斷織勸學》是一個劇本,講的是孟子逃學回家後和孟母的一段對話,孟母知道孟子逃學回家不想讀書後,沒有罵他也沒有打他,而是以剪斷快要織好的布來激勵他,告訴他,剪斷了的布是沒有用的布,逃學的孩子是個沒有出息的孩子。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我總會遇到這樣的尷尬局面:一堂課下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總是不太深刻;對文中出現的語言不會加以運用。那麼究竟如何做才能很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徵和他們活潑好動而又具有極強的模仿性和表現慾望的普遍特點,如果把課本劇引入語文課堂教學中,會不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於是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注意挖掘課本中那些語言生動形象又藴含人物的動作描述,內容生動有趣的課文組織學生分小組編演課本劇。例如教學《孟母斷織勸學》這篇課文是以劇本的形式呈現的,括號裏的話提示了場景、人物動作、神態;括號外的內容是人物的對話。講述了我國古代大學問家孟子的母親教育他學習要持之以恆、不能逃學的事。孟母以剪斷布無法再接,比喻學習如果間斷,將-無所獲。剛開始編排時,絕大多數的同學雖然已經搞懂了文章的內容,但只會照着書來念所謂的台詞,根本就沒有自己的獨特創造。

如何讓學生真正學會創造性地使用語言文字,而把他們認為平淡無味的課文變成有聲有色,生動形象的課本劇呢?學生們就自主地提出由他們自己去改編、排演。於是我就讓他們自主討論確定一篇聲情並茂的課文《孟母斷織勸學》作為劇本的題材,然後根據學習小組的編排方式進行表演。在這一次的表演活動當中,我很高興地看到每一個演員都是那麼像模像樣,對課文語言的理解是如此的透徹,就是連平時最討厭上語文課的萬通同學在扮演孟子時也是那麼投入,那麼專注;當其他組同學在表演時,每一個同學都看得那麼認真,每一個臉上都帶着燦爛的笑容。

在這節課上,我教的輕鬆,學生們更是學的輕鬆快樂,可以把課文在舞台上演出來,還可以讓自己當一當演員,他們真高興。就這樣孩子們自己説自己演,自己評論,自己説收穫,這節課比我預想的要好的多,也要順利的多。下課鈴聲響了,我和同學們似乎還留在演出中,都覺得不盡興,有些同學聽我説下課了,他們大聲喊着:“老師,下節課我們還來演好不好?看着學生喜形於色的表情,我身心愉悦的結束這節課,因為今天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演繹 一堂精彩的課本內容,發現了許多同學身上的閃光點,改變了 同學們對學語文的態度,也讓我看到了今後自己教學中新的思路。

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2、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3、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説,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説,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5、分組齊讀課文(通過讀、聽,強化記憶)

三、課文分析

1、討論、分析全文的思路結構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闡述這個觀點的?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教師總結、點撥: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的。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為君子,説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2)引導學生理清全文思路結構。組內討論,全班交流,教師歸納板書。

四、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整理、歸納文中的多義詞、活用詞、特殊句式。

第二課時

一、檢查背誦

二、整理、歸納文中重要文言知識(用多媒體展示)

A、字詞解釋

(1)通假字

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君子生非異也

(2)詞類活用

①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為輪。

②名詞作狀語:a、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③名詞用作動詞: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詞用作動詞: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3)一詞多義

B、特殊句式(學生口譯,教師重點點撥翻譯註意點)

(l)判斷句

①青,取之於藍

②冰,水為之

③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

⑤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2)固定格式

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

(3)定語後置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三。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問題(小組討論,小組推薦發言人,以組為單位提問、交流)

(1)課文中心論點用“君子曰”引出有什麼好處?中心論點包括哪幾方面的意思?

點撥: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使觀點更具權威性。這個觀點包括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因為學習意義很大,所以學習不能停止;二是學習的態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學習。

(2)在論述學習的意義時,用“青”“冰”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用“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什麼問題?

點撥:“青”“冰”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輪”“木”“金”的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改造人的品性。這五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3)在論述學習的作用時,“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是論述什麼觀點的?(引導學生用課文原句回答)

點撥:這個比喻是論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強調了學習的作用。

(4)“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揖”這四個比喻為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點撥: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為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為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5)課文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可以分為幾個層次?是如何正反設喻論證的?

點撥:可分為三層。第一層論述學習要積累,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第二層論述學習要持之以恆,是反正、反正設喻論述的。第三層論述學習要專一,是先正面後反面設喻論述的。

四、鑑賞本文的論證藝術

引導學生回憶初中學過的比喻的有關知識,明確比喻的表達效果。引入對本文論證藝術的最大特點——採用大量的比喻進行説理的藝術特色的鑑賞。

點撥:

(1)本文運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見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説得明白、具體、生動,深入淺出,使讀者容易接受。比喻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有時用同類事物設喻,從相同的角度反覆説明問題,強調作者的觀點。例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積土成山,積水成淵。有時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照,讓讀者從中明白道理。如將騏驥與駑馬對照,朽木與金石對照。設喻方式有時先反後正,有時先正後反,內容各有側重,句式也多變化,讀來毫無板滯之感。有的比喻,單説比喻而把道理隱含其中,讓讀者思考,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有的先設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有的先設比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作進一步論證。

(2)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説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3)語言特點:多用對偶,夾用排比,也是一個特點。排比句使文章氣勢充沛,説理流暢。本文中排比句與大量對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齊對仗、節奏和諧,又參差錯落、變化流暢,反映了荀文議論透闢、筆勢雄健的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誦讀體會這一特點)

指導學生齊背課文,進一步體味本文的語言特點和論證藝術。

五、小結

本文作為《荀子》的開篇之作,是一篇論述學習的重要意義,勸導人們以正確的目的、態度和方法去學習的散文。文章以樸素的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旁徵博引,娓娓説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其中闡述的關於學習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同時,本文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勸學》是一篇説理性很強的文字,卻形象清新、膾炙人口,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

關鍵在於,它把深奧的道理寓於大量淺顯貼切的比喻之中,運用比喻時手法又極其靈活自然,生動鮮明而絕無枯燥的學究氣。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來闡述“學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稱雄辯奇才,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文中所用的喻體幾乎都是常見的、易懂的,這些彷彿信手拈來的通俗明瞭的比喻,都會使人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某些直觀、淺近的形象事物,進而連類比物,啟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説的深刻道理。所有這些,也是很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

六、課後作業

以《勸學》為話題,結合當前實際,借鑑本文的寫法,寫一篇文章,600字以上。

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荀子》及相關知識。

2.掌握並積累重要的文言文實詞和虛詞。

3.掌握本文出現的通假字、詞類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比喻的含義以及比喻與比喻之間的內在聯繫。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鍥而不捨”是同學們早已熟悉的兩個成語,這兩個成語的含義是什麼呢?和學習有什麼關係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荀子·勸學》一文,領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勸學”的。

1.介紹《荀子》

學生看課本注①,教師補充。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時人尊稱為“荀卿”,漢代著作因避漢宣帝劉詢諱,寫作“孫卿”。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官祭酒,後為楚蘭陵令。韓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學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繼承了孔子學説,又能揚棄其消極成分,並批判吸收各學派的思想學説,成為先秦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説理透徹,氣勢雄渾,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縝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書共32篇,其中26篇為荀子所著,末6篇或為其門人弟子所記。

2.題解

《勸學》是《荀子》第一篇,“勸”是“勸勉”的意思。《勸學》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方法和態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確觀點,也體現了作為先秦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藝術風格。

二.課文誦讀

1.教師範讀課文

學生糾正自己預習時的讀音錯誤及斷句不當之處。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檢查學生字音掌握情況

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註明通假字

4.指名2~3名學生朗讀課文(分節讀)

教師作朗讀提示:

為了突出強調,有時需重讀,有時還需讀後稍作停頓。例,第一段:“學不可以已”,應重讀“學”“不”“已”,並且“學”後稍作停頓,即:“學/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據文意自己確定重讀,停頓情況。第四段,應注意一組一組的對比句,要把兩種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態度讀出來——嚴格按標點符號的停頓來讀。

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孟、斷、織、推、今、呢、堂、呆、念、逃、眼、淚、改”等13生字,會寫“改、就、機、淚、呆、今、怎、念”8個字及本課的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並能演一演。

3.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恆,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二)能力目標:

1.能正確書寫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情感態度目標:

通過學習課文使學生懂得學習、做事都要持之以恆,否則將一事無成的道理。

【教學重點】 學習生字詞語,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恆的道理。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掌握生字、詞語。

教具準備:生字卡 收集關於孟軻的資料以及孟母教子的故事

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出示課件1)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他四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由於思念父親,就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裏了!”孟子的媽媽就帶着孟子搬到集市旁邊去住。到了集市 ,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這裏,孟子天天看到先生教學生唸書,也跟着他們學了起來。有一天,孟子對媽媽説:“媽媽,我要讀書,你把我送進學堂裏去吧。”孟母終於發出了舒心的微笑??這就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二、自然銜接,導入新課

在孟軻進入學堂以後,發生了一件事,讓孟軻的母親非常的生氣。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孟母又是怎樣教育孟軻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7.斷織勸學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讀課文,畫出生字並讀準字音。

2、師範讀課文。

3、學生再讀課文,想一想:你有什麼發現?

四、多種方法,識記生字

1、學生自主識字。(出示課件2)

2、形近字比較:黨——堂 稚——推 繼——斷 桃——逃(出示課件3)

3、加一加: 皿——孟 口——呆

4、強調易錯字:念(不要少寫一點)

五、認真觀察,指導書寫

1、自主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老師範寫。

3、指導書寫:“改”字的左邊是“己”的變形,右邊是“攵”。 “就”字的右邊是“尤”,不要寫成“龍”。“念”上面是“今”不是“令”。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學習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

2.表演課文,在情景表演中明白做事要持之以恆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上下銜接

1.(出示課件4)抽卡認讀生字,師生共同評價糾正。

2.齊讀課文。

二、學習課文,進入情境

1.小組討論:(出示課件5:孟軻與孟母的話)

孟母聽了孟軻的話,做了些什麼?説了些什麼?

孟軻聽了孟母的話,心裏想些什麼?説了些什麼?他以後會怎麼做?

2.全班彙報,師生評價。

三、分好角色,指導朗讀

1、指導學生進行對話練習 重點指導學生準確地讀出語氣。先確定角色,明確角色的關係,聯繫實際想想母親、兒子交談時各是什麼樣的神態、心情、語氣。

2、同桌練習分角色表情朗讀。要注意括號內的提示。

3、全班彙報表演。

4.分角色演課本劇。

安排好出場順序,觀眾同學注意安靜,演完後,找同學來評價。

四、總結全文,思想教育

通過學習這個劇本,希望大家能學習孟軻知錯就改,努力學習,將來才會有所成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dlj0x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