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准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那麼優秀的教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登高》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登高》教案

杜甫《登高》教案1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宏偉、沉鬱頓挫的藝術特點。

3.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

【教學重難點】

1、背誦全詩。

2、鑑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導語設計]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棗這時,一位老人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老人步履蹣跚,跌跌撞撞。他已經滿身疾病,有肺病、瘧疾、風痺。而且已經右臂偏枯耳半聾。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是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

[詩人簡介]

(712-770),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衞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脱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敍,而又着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着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背景簡介]

這首詩是杜甫大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於長江之濱、矍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詩中抒發的不只是詩人個人的不幸。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隙而起,相互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在這種形勢下,詩人只得繼續“飄泊西南天地間”。他的鬱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裏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的相繼辭世。為了排遣濃雲一樣時時壓在心頭的鬱悶,他抱病登台,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2、學生自讀感悟

自讀全詩

悟主旨

根據註腳,解讀詩歌的內容與結構

(問題,本文寫了哪些意象?和哪些內容?)

(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重在寫景,以天、風、沙、渚、猿嘯、鳥飛、落木、江水構圖;後四句依景抒情,

寫詩人

(揭示了哪些情感主旨?)

個人長年飄泊常作客

老病孤愁繁霜鬢、停灑杯,獨登台

國家憂國傷時艱難苦恨

壯志難酬繁霜鬢、落木蕭蕭下,長江滾來

韶光易逝

品意境

思考情景間的聯繫

感悟沉鬱頓挫的美學風格。

1、師生討論:前四句所繪的秋景圖是一幅什麼樣的圖畫,

(是一幅淒涼的秋景圖。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

2、溶鑄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和意境?

A體會“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意境

意境:淒涼,悽清、

高遠,廣闊

情感:“猿嘯哀”之聲,使頓生悲情,悲傷

B體會“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接“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雄渾,壯闊,遼遠、

沉鬱,悲涼,綿邈

情感:着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一種韶光易逝、壯志難酬、憂國傷時的感愴

——師生討論:後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內化為整個民族的苦難與艱辛的?

(第三聯從時空着筆。由異鄉飄泊到鑫病殘生,“萬里、百年”呼應上聯的“無邊、不盡”,使悲秋具體而沉痛。第四聯從白髮日多寫到護病斷飲,使人聯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時世的艱難。這樣,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操,便躍然紙上。)

鑑賞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C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十四個字包含了多層含義,詳述了人生悽苦的境況,“悲秋”二字,使人深感悽愴之情。“常作客”則表明作者飄泊淪徙的生活。“豐年”指暮年,面對蒼涼寥廓的秋景,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獨登台”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

意境:蒼涼寥廓

情感:長年飄泊、老病孤愁

品藝術

A對仗工整

——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為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先讀體會文章的意韻美

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

(例句: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

——比較閲讀感悟與王維的《山居秋暝》比較,感悟兩位詩人不同的風格特徵。

(兩詩均以“秋景”為描寫對象,但景物特點、繪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較大差異。)

B情景交融

A上四句寫景,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鋪墊,情景交融。

B詩人想到自己客居他鄉、老邁多病的處境,悲涼之情頓生。

“獨登台”將悽清的景物和悲涼的心情結合起來,令人頓生同情。

C尾聯含義深刻,概括了當時整個社會的現實,發現了詩人的衰歎。

“艱難苦恨”導致了詩人“多病”和“繁霜鬢”的境遇。特別是因多病而斷酒,詩人的悲情更難以排遣,這些都道出對時世“艱難”不滿,對自己人生之秋的悲歎。

總結:

詩人雄俊奔放的筆勢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悲壯豪邁、心胸闊大的感覺

情感藴藏:

首聯哀婉孤獨

頷聯沉鬱高昂

頸聯愁苦沉痛

尾聯憂憤無奈

探問題

a、杜甫為人何愛特愛喝酒,

答: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

杜甫客也喝酒,憂也喝酒。惟有酒能夠淋漓盡致地表達或喜或化的感情。而此時是重陽節,按習俗應該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卻不能喝酒了。因為他有肺病等多種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還因為窮困,他也不一定能夠有酒喝。借酒才能澆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悶的情緒。可是卻不能喝酒,這愁悶可怎麼了卻,怎麼疏解呢?——只能鬱結在詩的結尾,鬱結在杜甫老人的心頭。

b、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國難,是連年的戰亂。

這樣更表現出杜甫的憂國憂民。

壯志難酬,

杜甫想為國家出力,平定戰亂,但是由於年老多病而不能為國家出力了。是一種憂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髮叢生,兩鬢染霜。心有餘而力不足。“艱難”也不僅僅指國家艱難,更主要的還有個人艱難。因為杜甫此時已經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渾身是病,他估計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時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應該是自己艱難的不容易的一生。顛沛流離,坎坎坷坷——幾乎一直伴隨着杜甫老人的一生。這裏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二者都有。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應該特別強調杜甫的一個獨特之處,就是:古代許多知識分子常以“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作為處世準則,而杜甫卻是無論窮達,都是兼濟天下。

處境悲涼,年老多病,漂泊無依

杜甫《登高》教案2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鬱苦痛的思想感情。

2.誦讀並改寫詩歌,學習杜詩語言凝練內涵豐富的特點。

3.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教學重點、難點

1.賞析首聯中的.意象為本文奠定的沉鬱悲涼的基調。

2.賞析情景交融、氣象恢宏的藝術特點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創作背景(代導語)

重陽節,是登高祈求長壽的節日。可杜甫這位老人,一生坎坷,窮愁潦倒,似乎已經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時,國家正處在戰亂之中,他遠離家鄉,孤獨地一個人在外漂泊。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老人百感千愁湧上心頭,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無心遊賞,觸景傷懷,寫下了這千古傳唱的著名詩篇《登高》,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無限悲苦。

2.作品特點: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屬於近體詩。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詩只有中間兩聯對偶的寫法,而是四聯皆對偶,被譽為“古今律詩第一”。

二、自讀全詩

1.誦讀課文

先聽配樂朗誦錄音,再正音正字,然後誦讀課文。

2.注音

渚(zhǔ)清作(zu)客霜鬢(bìn)濁(zhuó)酒

3.詞語註解①渚:水中的小洲。②落木:落葉。

③蕭蕭:落葉紛紛的肅殺淒涼景象。

④作客:客居他鄉。

⑤百年:猶言一生。

⑥潦倒:猶言困頓,衰頹。

⑦苦恨:甚恨,心中的恨事很多。

⑧繁霜鬢:形容兩鬢頭髮斑白。

⑨新停:剛停。這時杜甫正因病剛剛戒了酒。

⑩濁酒:未過濾的水酒。

4.詩歌翻譯

風急天高猿嘯哀,——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悽清,

渚清沙白鳥飛回。——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歸鳥在飛旋。

無邊落木蕭蕭下,——無邊無際的落葉在蕭蕭地飄落,

不盡長江滾滾來。——流淌不息的長江水在滾滾地奔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離家萬里面對秋景悲歎自己常年漂泊他鄉,

百年多病獨登台。——一生多病今天在寒秋中獨自登臨高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艱難困頓可恨白髮長滿了雙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病苦潦倒只好停了澆愁的酒杯。

三、自主賞析

1.整體感知

提問: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從景和情兩方面看,全詩是怎樣的內容層次?

明確:全詩分兩層:

前四句寫景,描繪了一幅雄渾高遠而又悽清悲涼的秋景。

後四句抒情,抒發了詩人感時傷世的愛國情感和長年飄泊的孤苦愁緒。

2.自主鑑賞。(給每聯寫一段不少於100字的賞析短文)

首聯兩句,描寫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的景象,指明瞭時節和環境,渲染了濃郁的秋意,構成一幅登高遠壯闊而又蒼涼蕭瑟的秋景圖畫,為全詩定下了哀婉淒涼的基調。對仗工穩,句法嚴謹,語言極為凝練。

頷聯從大處落筆,仰頭寫山景: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俯視寫江景:奔流不盡的長江,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索之聲,長江洶湧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悲愴。同時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恆。透過沉鬱而又高昂的精工對句,顯示着詩人出神入化的筆力,歷來被視為千古佳句。

頸聯是詩人一生顛沛流離生活的高度概括。先橫寫“萬里悲秋常作客”,再縱説“百年多病獨登台”。一橫一縱,承上啟下,點出了全詩感時傷世、羈旅飄淪的主旨;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沉鬱悲抑的感情。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自登台。極為沉鬱頓挫。宋代學者羅大經在《鶴林玉露》評説:“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處也;獨登台,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可見詩人內心深處是何等的愁苦沉痛。

尾聯兩句是悲歎自己窮困潦倒孤苦寂寞的境遇和心情。出句寫詩人備嘗艱難之苦,白髮叢生;對句寫自己困頓潦倒,疾病纏身。國難家愁,只有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不得不放下這澆愁的酒杯。“艱難”,既有國家的艱難,又有個人的苦難。他既憂國,憂民,又憂身。全詩就在這憂憤無奈的感歎聲中收筆,悲憤深沉,而又寄意深遠。

杜甫《登高》教案3

【學情分析】

這首詩是高一學生即將學習的一篇課文,他們剛從初中升入高中,過去的學習更偏於感性片段,未形成系統的知識和學習方法。高一學生注意力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記憶以有意記憶為主,能做到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能夠初步完成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為主的過渡;思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但往往會以偏概全。情緒體驗較初中階段強烈,情緒內容廣泛,充滿了青春的熱情。教師需利用這些特點,讓學生理解詩歌,體驗詩情,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

一、教學目標

1、瞭解寫作背景,學會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

2、分析文中的意象,學會意象分析的賞析方法。

3、朗讀品味詩歌,着重理解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

4、品味杜詩借景抒情的手法、音韻美的特點和沉鬱頓挫的整體風格。

二、教學重點

1、詩歌鑑賞的一般方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引導學生以分析詩句為突破口,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意之豐、詩情之深。

2、讀懂這首詩,把握律詩的特點。

三、教學難點

全面把握這首律詩的豐富意象、深遠意境、深沉情感。

四、教學工具

課件。

五、教學方式

講授式、誦讀式、提問式。

六、教學課時

1課時。

七、文本分析

詩歌背景:759年,杜甫為避“安史之亂”,攜妻兒由陝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765年,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夔州位於河之濱,瞿塘峽口,以水急、風大、多猿著稱。《登高》就是杜甫在夔州期間的傑作,寫於767年的秋天。“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隙而起,爭奪地盤,造成社會動亂,民不聊生。詩人只得繼續漂泊西南天地間。這一年的重陽節,杜甫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感慨萬千,獨自登高排遣鬱悶,但悲涼蕭瑟的江峽秋景反給他增添了悲哀。國家動盪、家道艱辛、個人多病、壯志未酬、好友離世(李白、高適、嚴武)的痛苦一時全湧上心頭,寫下了這首即景傷懷的七言律詩。

《登高》這首詩描繪了一幅壯闊的河秋景圖,抒發了詩人對時世艱難、國事衰微的憂慮及對自己暮年多病、淪落不振的感慨。詩中寫到天高風急,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鷗鷺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人到晚年,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台。時世艱難,生活困苦,詩人常恨,鬢如霜白;濁酒消憂,卻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和抱負無成的悵恨,慷慨激越,動人心絃。

八、教學過程

(一)材料準備

1、鑑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1)抓住詩中的意象,體會詩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領會詩人通過寫景所表達的感情。

(3)賞析詩歌的寫作技巧、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

2、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他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24歲應試不第,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在長安寓居,長達十年,卻進取無門。安史之亂起,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脱險後,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759年,他棄官西行,曾在西川節度使嚴武幕中任職,定居成都浣花溪畔。768年,攜家出峽,漂泊湘、鄂一帶,後死於赴郴州途中。十年長安的困守和長期的流離失所的生活,使杜甫深入接觸到了人民的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情緒。所以,他的詩歌廣闊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聖”。其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著有《杜工部集》。

(二)導入

這節課,我們要學習杜甫的一首律詩《登高》。學習之前,先把這首詩朗讀一遍,讀的過程中注意幾個字的讀音。猿嘯、渚清、霜鬢(長在臉兩側耳朵前面的頭髮)、潦倒、濁酒。大家看到第一個註釋,這首詩選自《杜詩詳註》,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767)秋天的重陽節。

(三)走進課文

1、解題

(1)問:大家知不知道重陽節是哪一天?

明確:重陽節是農曆九月初九那一天,二九相重,稱為“重九”。古代認為九是陽數,重九也叫“重陽”。因為這一天有登高的習俗,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2)杜甫在重陽節約他的一個遠親吳郎來飲酒,不想吳郎因事沒有來,杜甫只好獨自登高。登高,看見眼前的景象,有感而發,就寫下了這首詩。

2、知人論世

(1)問:大家瞭解作者杜甫嗎?我們一起來回想一下。

明確: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曾居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一度任劍南節度使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唐朝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歌廣闊地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被稱為“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為“詩聖”。風格多樣,而以沉鬱頓挫為主。代表作有“三吏”“三別”(即《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著有《杜工部集》。(這些文學常識在選擇題中容易出現)

杜甫前半生懷才不遇,後半生漂泊流浪。這首詩就作於他流落夔州期間,夔州就是現在的重慶奉節縣。(談談夔州)

3、朗讀

杜甫一生坎坷,他漂泊期間作下的詩,必定有濃厚的情感。我們再來朗讀一遍,儘量讀出感覺來。

4、鑑賞品味

(1)《登高》這首詩,各聯分別寫什麼?

明確: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抒情。

(2)寫了哪些景物,詩人分別用了什麼詞描寫?

明確:這首詩首聯寫了六種景物:風、天、猿、渚、沙、鳥;頷聯寫了兩種景物:落木、河分別用“急、高、嘯哀、清、白、飛回、無邊、蕭蕭、不盡、滾滾”來描寫。

(3)詩歌中的景物被用來寄託主觀情思而稱為意象,那麼這些意象有什麼特點?(強調錶達效果)

①風急──秋天的急風凜冽。

我們學過的詩詞有很多寫到風的,比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杜甫《春夜喜雨》)“潛入夜”得悄悄的,細無聲。“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和煦温暖,讓萬物復甦。

問:而秋風給你什麼樣的感覺呢?

明確:蕭瑟、淒冷、凜冽。

“風急”表示風剛烈、強勁而有力,富有動態,更渲染了一種蕭瑟的氛圍。試想一下,如果換成“風大”,似乎就沒有這種效果。

②天高──形容天高闊遠。

如果是我們的同學站在那裏,在茫茫天地間,會覺得自己特別的渺小而孤單。如果説風是動景,天就是靜景了。

③猿嘯哀──猿的啼叫是哀傷的。

同學們去過三峽嗎?聽過猿猴的叫聲嗎?那是一種類似嬰兒哭泣的聲音,非常哀傷。咱們初中學過酈道元的《三峽》:“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聽到猿叫便落淚沾濕了衣裳。杜甫聽到猿啼,也覺得悲哀。這個哀字,奠定了感情基調。猿啼,這是從聲音方面來寫的。

④渚清沙白——“清”“白”兩種色彩。

問:從色調上來看是冷色調還是暖色調?

明確:冷色調。

問:該色調給人的感覺是興奮歡快的,還是冷清寂寥的?

明確:冷清寂寥淒涼的感覺。我們過年的時候,特別是北方,要剪窗花、貼春聯。用的是什麼顏色的紙呢?(紅色)想象一下,如果換成黑色和白色,喜慶的感覺會頓失。

⑤鳥飛回──鳥兒飛舞盤旋。

問:這隻鳥為何要盤旋呢?

明確:可能找不到食物,可能是找不到家,可能是與鳥羣失散了。總之,它是一隻彷徨、孤獨失意的鳥。這是動態的景象。

⑥落木──綿延萬里,廣闊無邊,蕭蕭而落。

⑦河──沒有盡頭,洶湧奔騰。盡顯壯闊蒼茫之感,是動景。

落木和河形成了一組對比。葉枯而落,生命易逝,形容人的生命短暫;河不盡,宇宙無窮,更反襯出生命的短暫。

(4)大家有沒有從這些景物中,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這裏用了什麼手法,抒發了什麼樣的感情?

明確:

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抒情是詩歌的表現手法之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詩歌的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蜀道難》開頭,“噫籲嚱,危乎高哉!”就是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屬於間接抒情。這裏有聲有色、動靜結合地刻畫景物,構成一整幅生動的畫面。

風急天高,秋氣肅殺,猿啼哀嘯,十分悲涼;清清小渚,白白沙岸,鳥兒在低空迴翔;落葉飄零,無邊無際,紛紛揚揚,蕭蕭而下;奔流不盡的河,洶湧澎湃,滾滾奔騰而來。詩人面對這樣一幅景象,感歎長年漂泊的生涯何時才是盡頭?生命苦短,自己壯志難酬。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55歲,也就是他去世的前三年,何其悲哀呀。

補充材料:

詩人24歲考科舉沒考上,漫遊各地,與李白、高適等詩人往來酬唱。34歲開始住在長安,長達十年,但是進取無門。在唐朝想做官,除了考科舉,還可以寫文章打響自己的名聲,受達官貴人的賞識而被引薦入朝。李白就是常跟官員來往,吟詩喝酒,提高了知名度,被玄宗召入朝廷。杜甫就沒這樣的運氣,當時的宰相李林甫最痛恨文人和藝術家,因為這些人會任意批評朝政,對他們不利。幾次使壞,阻礙優秀文人入朝。杜甫就是其中一個受害者。玄宗晚年昏庸,受李林甫的矇蔽,很多事都不知道。

安史亂起,詩人被叛軍所俘,獲救後做過官,之後又被貶。杜甫很生氣,後果很嚴重。“我不幹了”,棄官不做,流亡顛沛,進入四川,寓居成都,依靠四川節度使嚴武等親友的接濟維持生活。後來嚴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於是離開成都,經重慶等地到了夔州(今重慶奉節),住了兩年左右的時間。58歲的時候結束了孤苦、漂泊的生活,病死於赴郴(chēn)州途中。

5、朗讀

(1)大家把前兩聯再讀一遍。

(2)範讀與朗讀。

開頭我們説了,這是一首律詩。《登高》全詩運用對仗(對偶),比如,“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無邊”對“不盡”……讀起來富有節奏感。而且首聯第一句強勁有力,要讀得高亢激昂,第二句迴環婉轉。頷聯的“無邊落木”和“不盡河”要一氣讀出,體現無邊無際之感。師範讀後學生朗讀。

6、把握感情

(1)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頸聯、尾聯。(結合註釋)

明確:詩人萬里漂泊,常年客居他鄉,對此秋景,更覺傷悲;到了晚年,百病纏身,今日獨自登臨高台。國家動盪、生活困苦,厚重的鬢髮霜白;濁酒消憂,卻因衰頹、多病需要停杯戒酒。

(2)我們已經知道,頸聯、尾聯抒情。大家找到了哪些帶有感情色彩的關鍵詞?

明確:“悲、常、多、獨、艱難、苦恨、潦倒”。(合理即可)

(3)從這些關鍵詞,你能體會到怎樣的情感?結合前兩聯的分析和詩歌背景來思考。

明確:這兩聯或者説整首詩的感情全集中在這個“悲”字上。為了更好的理解,我們看到“研討與練習”第三大題:宋代羅大經指出“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這聯詩含有八層意思,你能讀出幾層來?

明確:羅大經指出詩中“八意”,即八大可悲。我們知道它可悲,但不知道竟有八大可悲之處,我們一起來數數。離家萬里,一可悲;時逢蕭瑟的秋天,二可悲;他鄉作客,三可悲;常年他鄉作客,四可悲;年已遲暮,一事無成,五可悲;百病纏身,六可悲;親朋亡散,無人作伴,七可悲;登高遠望,徒惹憂愁,八可悲。“萬里”和“百年”從空間和時間上把“悲”無限地延伸開來。

國家動盪,家破人亡,極度痛心遺憾。“苦”是很、極的意思,“恨”不是仇恨,是遺憾的意思。愁得兩鬢都是厚重的白髮。詩人衰退失意,百病纏身,才不得不戒了酒。

問:為何是“新停”,而不早早戒酒?(病多並非一日爆發,何不為了健康早點戒酒?)

明確:借酒消愁,有太多的悲哀需要消解,怎戒得了酒。

“濁酒”是未經過濾的酒,口感不如清酒,檔次比較低。更襯托出杜甫淒涼的晚景。“艱難”“苦恨”又“潦倒”,這幾個詞連用,彷彿是詩人的惆悵無法一次説清,連連感歎才能表達出無限的悽苦,真是悲到了極點。

7、反覆朗讀

(1)有感情地把頸聯和尾聯朗讀一遍。

(2)師範讀。

“悲”“常”“病”“獨”這些帶有強烈感情的字要重讀以示沉重。尾聯要慢讀,讀出自憐的悲哀。

8、小結

本來為了過重陽節,興意盎然地登高望遠,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愁。“悲”字是全詩的詩眼。俗話説,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一首詩裏,有時候會有一句非常關鍵的話或關鍵字,聯繫全篇脈絡或揭示主旨,這就是詩眼。這首詩處處都在體現着“悲”。

這首詩首聯、頷聯寫景,頸聯、尾聯直接抒情。百感交集的心情盡展無遺,國運衰微、壯志難酬、漂泊無依,含無限深沉、淒涼意於言外。

9、誦讀

這首詩很短。學到現在,我相信很多同學已經能背誦了。我們把書合上,試着背一遍。

九、課後作業

1、背誦《登高》。

2、完成練習冊上《杜甫詩三首》一課的習題。

標籤: 教案 登高 杜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3rxz2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