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大班社會我説説教案

大班社會我説説教案

隨着社交網絡的普遍使用,越來越多人熱衷於在社交平台上發佈説説,用以記錄每天的生活,寫作和思考。你在發説説的時候總是不知道該怎麼組織語言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大班社會我説説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班社會我説説教案

大班社會我説説教案1

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對發生在自己周邊的事物很感興趣,他們也非常樂意去了解大人們經常談論的一些熱點新聞,在日常活動時也會互相談到"亞運會""劉翔"之類的話題。因此,想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幼兒關注新聞,關心周圍人、事、物;激發他們探索獲得新聞的各種方法。將之視為一種教育契機,引導幼兒有意識地關注社會及周邊事物。

活動目標:

1瞭解獲得信息的途徑。

2培養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情感,激發探索周圍事物的慾望。

3提高幼兒完整連貫的表述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制新聞錄像(中班正在進行"母親節,愛媽媽"的主題活動)。

2幼兒收集一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

3"我説説"愛心榜、愛心貼紙若干、皺紋紙、膠水等。

活動過程:

一我説説

1以談論會的形式讓幼兒自由發言,講述自己採集到的新聞。

2教師幫助幼兒完整清楚地講述。

3教師小結:小朋友説的這些事都是最近發生的事,我們稱它們為新聞。

二瞭解新聞獲得的途徑

1讓幼兒説説自己通過什麼方法瞭解這些新聞。

2教師負責記錄和整理幼兒獲得新聞的途徑(電視説的、爸爸説的、媽媽説的、報紙上……)。

3啟發幼兒: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傳遞新聞?(手機短信、網絡……)以此拓寬幼兒的視野。

三分組製作新聞

1讓幼兒觀看教師自制的新聞錄像:幼兒園裏中一班正在開展手工製作課,只見中一班小朋友們的小桌面上擺放着五顏六色的皺紋紙,他們和老師一起正在認認真真地剪、認認真真地卷,認認真真地貼,經詢問了解,原來母親節快到了,中一班的小朋友們要為媽媽做一份禮物,給媽媽一個驚喜。所以他們正在進行的是"母親節,愛媽媽"的主題活動。

2按照教師整理後的新聞獲得方法,幼兒自由分組,將老師的錄像製作成不同形式的新聞(影像記錄、文字記錄、圖片記錄)。

3三位教師各帶一組幼兒進行新聞製作活動。

電視新聞:教師輔導幼兒做新聞播報員。

文字新聞:教師記錄幼兒的講述。

圖片新聞:幼兒將錄像上的內容繪畫出來。

注意事項:

(1)要標明新聞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2)表達要確切。(可以引起幼兒的爭論,在爭論中解決問題。)

(3)形式要新穎,能夠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四作品交流

各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製作成果,師生共同評判。

五教師小結

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幹,不僅分享了自己的所見所聞,還通過電視、文字及圖片的方式展示了自己本小組的製作。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的方法可以傳遞消息,這個任務就教給我們的小朋友,回家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其他的叔叔阿姨一塊討論。明天再把你們討論的結果告訴老師,老師要看看那位小朋友最愛開動自己的小腦筋,想出其他不同的方法。

活動延伸:

1剪報區:幼兒可以將自己獲得的新聞內容張貼出來。

2愛心榜:表揚發現新聞、關心周邊事物的幼兒,並在其姓名欄貼愛心標記。

2.大班社會活動教案:我愛我家教案

活動目標

1、進一步感受家的温暖,產生愛家的情感。

2、樂於和同伴説説愛家的理由,分享家庭的快樂。

3、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4、發展幼兒思維和口語表達能力。

5、願意與同伴、老師互動,喜歡錶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幼兒前期蒐集的相關資料課件《家是什麼》。

2、音樂《讓愛住我家》、《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活動過程

(一)引導幼兒説説自己愛家的理由,分享家庭的快樂。

教師出示“家”,提問:“你喜歡自己的家嗎?”“你最喜歡家裏的什麼?為什麼最喜歡它?”請幼兒逐一講述自己愛家的理由,分享家庭的快樂。

教師小結:小朋友都有自己最喜歡的人或寵物或物品或玩具或房間。小朋友都愛自己的家,我愛我家。

(二)教師演示課件,幼兒通過欣賞詩歌《家是什麼》,產生愛家的情感。

教師邊演示課件邊朗誦詩歌《家是什麼》。

提問:“你聽到了什麼?”“你還聽到了什麼?”幼兒回答。

“詩歌中的話小朋友有沒聽明白的地方,想問一問嗎?”引發幼幼互動、師幼互動,互相解答,提升自己的理解和認識。

教師小結:媽媽用勤勞的手把家裏整理的乾淨、漂亮,讓家人感到很温暖;爸爸用堅實的肩膀撐起一把保護傘,為家人擋風遮雨,讓家人享受幸福和快樂。所以説:家是媽媽温暖的手、是爸爸寬闊的肩膀。

(三)幼兒根據自己的感受,説説家是什麼,感受家的温暖。

“除了詩歌裏所説説的,你感覺家還是什麼?”

幼兒自由思考,教師請幼兒回答家是**,儘量理解它的寓意。

教師小結:家是**,家是**,……。爸爸媽媽愛寶寶,寶寶也愛爸爸媽媽。

(四)教師和幼兒共同欣賞歌曲《讓愛住我家》,進一步感受家的温暖,加深愛家的情感。

(五)理解廣義的家,引導幼兒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

“一家人在一起特別的温馨,小朋友們和老師在一起組成了大一些的家——大二班。”“所有的中國人團結在一起組成了更大的家——中國。”由小家聯繫到班級、國家,將感情昇華到新的高度。

引導幼兒關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幼兒相互擁抱,感受相互的愛。

教師小結:我們愛自己的小家,也愛我們的大家。我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我愛我家!

活動延伸

為家人、老師、朋友説一句話或給一深深的擁抱。

附詩歌:家是什麼

小兔子説,家是温暖的地方,

小老鼠説,家是安全的地方,

小鳥説,家是幸福的地方,

小朋友説,家是媽媽温暖的手、是爸爸寬闊的肩膀。

3.大班社會活動教案:我和爸爸教案

設計意圖:

爸爸是幼兒非常熟悉和親近的人。繪本《籮筐》描寫了一位温柔的父親形象,温暖得像太陽。本活動設計中,首先讓幼兒通過分段欣賞,再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談論自己和爸爸之間的故事,並嘗試用語句來讚美自己的爸爸,從而激發對自己爸爸深深的愛。

活動目標:

1.根據繪本中出現的生活情景,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2.在理解故事基礎上,大膽講述自己和爸爸的故事;

3.感受爸爸對我們的愛,萌發愛爸爸的情感。

4.瞭解爸爸的工作及工作的辛苦。

5.願意向別人介紹自己的爸爸。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籮筐》繪本、PPT、爸爸的照片

經驗準備:幼兒與爸爸之間的故事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介紹《籮筐》繪本。

師:小朋友,看看這是什麼

二、幼兒自主閲讀,談談自己的想法

師:這本書上你看到了什麼

三、出示典型的PPT圖片

師:你看到爸爸的籮筐裏裝了什麼——PPT1

師:那現在籮筐裏又裝了什麼——PPT2

小結:爸爸把滿籮筐的蘿蔔、芹菜、土豆賣了,又買回來了家裏所需要的東西。

師:空了的籮筐又變成了什麼——PPT3

師:你覺得這是個什麼樣的爸爸

四、説説自己和爸爸的故事

師:那你的爸爸呢分享一下你和你爸爸之間的故事(並説説自己的`感受)。

師:你想對你的爸爸説些什麼呢

總結:在成長的過程中,爸爸總是給予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給予我們幫助和鼓勵,時刻陪伴在我們身邊與我們共同成長,寶貝們,你們愛你們的爸爸嗎

4.大班社會活動教案:我愛我家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背景

“我愛我家”主要讓幼兒感受家的温暖,體驗家的温情,一方面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的機會與父母合作,從中感受父母對自己的關心,對自己的愛,另一方面也是從幼兒的實際情況出發,幼兒紙盒製作的經驗較少,從我班上次製作交通工具的情況來看,幼兒對糊紙盒,改變紙盒造型有一定困難,因此,幼兒在成人的幫助下更容易體驗成功。

活動目標

1.知道房子的基本造型特徵,會用語言描述。

2.學會用紙盒製作立體造型的各式房子,充分發揮想象力,提高動手能力。

3.通過談話,製作、合作,感受家的温暖。

4.培養幼兒敏鋭的觀察能力。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從認知、技能、情感三方面來闡述,首先,從認知方面,讓幼兒用語言描述房子的造型特徵,在製作時更容易把握房子的特徵。其次,從技能方面,製作活動顯然是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立體造型的製作對幼兒來講,更是一種嘗試,一個挑戰。從情感方面,在這次製作活動中由始至終應貫穿一種親情,通過合作商量來體現,陳鶴琴先生就指出:“幼兒在與人的相互交往與作用中,實現着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重點難點

知道房子的基本造型特徵,會用語言描述。

學會用紙盒製作立體造型的各式房子,充分發揮想象力,提高動手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紙盒

2.白紙、剪刀、漿糊、抹布、筆

3.充分觀察各種房子的造型,聽過三毛的故事。

4.木偶三毛

活動過程

1.導入部分,

三毛哭着走進活動室,師:誰來了?小朋友猜一猜,三毛為什麼哭呀?

(他沒有爸爸沒有媽媽,沒有飯吃,沒有房子住。。。。。。)

師:我們小朋友和三毛比,可幸福多了,有爸爸有媽媽,還有漂亮的房子住。你們的房子是什麼樣的呀?

幼兒自由講述

導入活動以三毛這個流浪孩子作典型導入,同樣是小孩子,一個沒有父母,沒有房子,而他們卻擁有父母和温暖的家,一下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也激發了幼兒的同情心,及時切入了主題。

2.基本部分

(1)三毛更難受了,他也想有一個漂亮的家,我們一起來幫忙,好嗎?為三毛造一間漂亮房子!

(2)老師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紙盒,有大也有小,還有白紙、剪刀、漿糊、筆,那麼,你想造怎樣的房子呢?

幼兒自由講述。

(3)教師示範一下糊白紙的方法

我們要給房子刷上白粉才漂亮乾淨,那麼,怎樣讓你的房子也象刷上白粉一樣漂亮乾淨呢?要用白紙把盒子先糊起來。

(4)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一起商量,一起做,老師提供材料。

這個部分應該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創造力,讓幼兒有想象的時間,有講述的時間,但這時最好不要有父母的參與,不要約束幼兒的想象,幼兒的發揮,讓成人聽聽孩子的心聲,在製作時能以幼兒的意願為主,體現幼兒的自主創造。在製作前可以先對材料作一些簡單説明,糊白紙是製作中的難點,我以刷白粉作比喻,讓幼兒與家長明白,糊上白紙可以讓房子看起來更乾淨。

接下來是合作製作,是幼兒體驗與父母合作的愉悦,在這個環節中,應提醒家長尊重幼兒的意願,作幼兒構思的配合者。

3.結束部分

師:漂亮的房子做好了,我們來給三毛介紹一下你造的房子,好嗎?

三毛:謝謝你們,現在我擁有了一個美麗的家園,可是,我還有點不高興,剛才看到每個小朋友都有爸爸媽媽陪着,可是我只有一個人,我心裏真傷心。

師:怎麼辦呢?我們回家想辦法,下次再來幫助三毛,好嗎?

結束部分體現前後呼應,仍以三毛為主,一方面點評了幼兒的作品,另一方面,使本次活動有了延伸的可能。可以喚起幼兒的同情心,更進一步感受被人照顧的温暖。

4.活動延伸

在活動結束時,老師就以三毛的口吻引出延伸,讓幼兒想到父母給予自己的温暖,因此,活動結束後,可以以談話等方式講講父母是如何照顧自己的,自己可以如何幫助三毛,也可以設計其他有關活動,比如“我來當媽媽”“邀請三毛作客”等等,形成網絡來延伸。

教學反思

幼兒對同齡人總是比較容易接受的,因此,用三毛導入,應該可以吸引幼兒的興趣,而三毛又是個典型,以此作為陪襯,應該可以更好地開展活動,緊緊抓住活動的中心情感。有了成人的參與,幼兒成功的概率也是比較大的,應該説每個幼兒都是能獲得成功體驗的,但本次活動中最容易出現的不足也就是在親子合作上,雖説親子合作提供了合作機會,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父母的温暖,但由於一些成人觀念的陳舊,很容易扼殺幼兒的創造力,變配合者為操控者,如果這樣,那就有違本次活動的教育本意了,所以説“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要想成功開展此活動,我們首先要讓家長也有所準備,比如開一個家長會,作一份調查交流,讓家長轉變觀念,讓家長知道什麼是合作者的身份,如何讓幼兒體現一個自主性。

5.大班社會活動教案:我的名片教案

活動目標:

1、掌握人際交往的方法,激發幼兒自由交往的願望。

2、瞭解名片的功能,初步嘗試設計名片。

3、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發揮幼兒的創造力及想象力。

4、增強幼兒的口頭表達能力。

5、幼兒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話進行交流。

活動準備:

1、彩色卡紙、手工紙若干張,繪畫工具、膠水、廢舊材料、記號筆,小粘貼,照片每人一張

2、課件、磁帶、電視

活動難點:

初步嘗試設計名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找朋友的樂曲,帶領幼兒做律動入場

二、1、觀看課件

(1),引出主題,請幼兒觀察大人們是如何交往?

2、觀看課件(2),

①討論名片的用處、樣式(相同處和不同處)及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②並在每一幅圖片出示時,討論所持名片的職業。

③討論名片的內容。鼓勵幼兒用各種方式介紹自己。

3、總結大人的名片特點,(形狀單一、格式相同)。

引出課件3,(神奇王國的名片)鼓勵幼兒利用廢舊材料製作。

大班社會我説説教案2

設計意圖:

大班的幼兒對發生在自己周邊的事物很感興趣,他們也非常樂意去了解大人們經常談論的一些熱點新聞,在日常活動時也會互相談到"亞運會""劉翔"之類的話題。因此,想以此為切入點,激發幼兒關注新聞,關心周圍人、事、物;激發他們探索獲得新聞的各種方法。將之視為一種教育契機,引導幼兒有意識地關注社會及周邊事物。

活動目標:

1瞭解獲得信息的途徑。

2培養關注周圍事物的興趣和情感,激發探索周圍事物的慾望。

3提高幼兒完整連貫的表述能力。

活動準備:

1教師自制新聞錄像(中班正在進行"母親節,愛媽媽"的主題活動)。

2幼兒收集一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

3"我説説"愛心榜、愛心貼紙若干、皺紋紙、膠水等。

活動過程:

一我説説

1以談論會的形式讓幼兒自由發言,講述自己採集到的新聞。

2教師幫助幼兒完整清楚地講述。

3教師小結:小朋友説的這些事都是最近發生的事,我們稱它們為新聞。

二瞭解新聞獲得的途徑

1讓幼兒説説自己通過什麼方法瞭解這些新聞。

2教師負責記錄和整理幼兒獲得新聞的途徑(電視説的、爸爸説的、媽媽説的、報紙上……)。

3啟發幼兒: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傳遞新聞?(手機短信、網絡……)以此拓寬幼兒的視野。

三分組製作新聞

1讓幼兒觀看教師自制的新聞錄像:幼兒園裏中一班正在開展手工製作課,只見中一班小朋友們的小桌面上擺放着五顏六色的皺紋紙,他們和老師一起正在認認真真地剪、認認真真地卷,認認真真地貼,經詢問了解,原來母親節快到了,中一班的小朋友們要為媽媽做一份禮物,給媽媽一個驚喜。所以他們正在進行的是"母親節,愛媽媽"的主題活動。

2按照教師整理後的新聞獲得方法,幼兒自由分組,將老師的錄像製作成不同形式的新聞(影像記錄、文字記錄、圖片記錄)。

3三位教師各帶一組幼兒進行新聞製作活動。

電視新聞:教師輔導幼兒做新聞播報員。

文字新聞:教師記錄幼兒的講述。

圖片新聞:幼兒將錄像上的內容繪畫出來。

注意事項:

(1)要標明新聞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

(2)表達要確切。(可以引起幼兒的爭論,在爭論中解決問題。)

(3)形式要新穎,能夠引起其他人的注意。

四作品交流

各組派代表展示自己的製作成果,師生共同評判。

五教師小結

今天,小朋友都很能幹,不僅分享了自己的所見所聞,還通過電視、文字及圖片的方式展示了自己本小組的製作。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的方法可以傳遞消息,這個任務就教給我們的小朋友,回家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其他的叔叔阿姨一塊討論。明天再把你們討論的結果告訴老師,老師要看看那位小朋友最愛開動自己的小腦筋,想出其他不同的方法。

活動延伸:

1剪報區:幼兒可以將自己獲得的新聞內容張貼出來。

2愛心榜:表揚發現新聞、關心周邊事物的幼兒,並在其姓名欄貼愛心標記。

標籤: 大班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3nzd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