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精選橋邊的老人教案3篇

精選橋邊的老人教案3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橋邊的老人教案3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選橋邊的老人教案3篇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海明威及其創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 3、能説出小説的敍述視角和敍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敍述人稱的運用,並能試着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

學情分析

學生對外國經典小説的瞭解十分有限。對小説的構成也不熟悉。

重點難點

敍述的簡潔和繁複在小説中的特殊運用及對主旨呈現的不同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第一課時

一、【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小説家。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海明威代表作有《老人與海》、《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憑藉塑造聖地亞哥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硬漢性格”的《老人與海》獲得1953年普利策獎及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被譽為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並且是“新聞體”小説的創始人,他的筆鋒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海明威的寫作風格以簡潔著稱,對美國文學及20世紀文學的發展有極深遠的影響。

2、文學常識

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説:“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説《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於是“迷惘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

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於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麼辦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國一批初登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年齡相仿,經歷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藝創作傾向也約略相同,他們帶着玫瑰色的幻想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但他們所看到的盡是殘酷的廝殺和恐怖的死亡。他們的幻想破滅,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他們憎恨戰爭,但不知如何才能消滅戰爭,心情苦悶,對前途感到茫然。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動盪不安和社會危機,又加重了他們心靈的空虛和苦悶。他們沒有明確的社會理想,只能消極逃避現實的鬥爭,躲到個人的小天地裏去,企圖用愛情、友誼、尋歡作樂來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動中使自己振奮起來。

冰山理論

海明威曾在《午後之死》中提出:“冰山在海里移動很是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八分之一”是讀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雖然沒有寫出來,但能為讀者所感受到,從而使作品內容給人以充實、含蓄和耐人尋味之感。對於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幹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説創作後,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説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3、寫作背景

小説取材於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衞民主、反法西斯鬥爭,而且作為戰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長篇小説《喪鐘為誰而鳴》。

二、【自主學習指導】

1.閲讀小説,通過人物對話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在你思考的人物對話下面做記號。

2.思考:你的閲讀感受和小説的寫作手法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使你產生這樣的閲讀感受?)

三、【自主學習成果檢測】

1、正音和正字:

騾(luó )車 腳踝(huái ) 撇(piē )下

躑(zhí )躅(zhú ) 彳(chì )亍(chù ) 躊(chóu )躇(chú )

神mì (祕)莫測 烏雲mì(密)布

2、默讀課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按提示填空。

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生的_環境_ 。主體部分由__對話 構成情節。最後一段交待_結局_,既是對 背景 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徵意義。

四、探究一 研讀文章的主體部分。

細讀小説的主體部分(對話部分),主體部分是“我”與老人的對話,可歸結為“四問”。它隱藏了一些內容。閲讀主體部分(對話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看看作者隱藏了什麼?

一問:家鄉

“你從哪兒來?”我問他。

“從聖卡洛斯來,”他説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鄉,提到它,老人便高興起來,微笑了。“那時我在看管動物,”他對我解釋。

“噢,”我説,並沒有完全聽懂。

“唔,”他又説,“你知道,我待在那兒照料動物。我是最後一個離開聖卡洛斯的。”

老人為什麼會“露出笑容”?

明確:老人提到故鄉便暫時忘記了眼前艱難兇險的處境並微笑了起來的這一細節,告訴我們他是多麼愛他生活的家園。“微笑”就是一處減法,作者隱藏的是:老人暫時忘卻身處艱難兇險而微笑,是因為談起了故鄉,因為熱愛故鄉,因為故鄉有他温暖的回憶,包括對這些動物的回憶。從“微笑”中我們可以看出他對家鄉的愛戀。同時也表現出老人被迫逃離的苦澀和悲哀。

呆在那兒照顧動物直到最後離開的這個細節,説明了什麼?

明確:説明他對它們是多麼不捨。“最後一個離開”也是一處減法。作者隱藏的是:老人因為戰爭,不得不離開,最後才離開是因為實在不捨,但是讓自己心愛的動物留下遭受炮火的摧殘又是多麼無奈、被迫和悲哀。

二問:動物

老人多次嘮叨的語言是什麼?

明確:“唉,只得把它們撇下了。” “沒家,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貓是不要緊的,我拿得穩。不用為它擔心。可是,另外幾隻呢,你説它們會怎麼樣?”

“可是在炮火下它們怎麼辦呢?”

“恩,當然會飛。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罷。”

從中你讀到了什麼?

明確:老人對動物如數家珍,我們不但瞭解了老人平日的生活狀況,動物在老人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還了解到老人離家時的無奈和被迫。①讀出老人的生活現狀,老人的孤獨。他沒有家,只有幾隻小動物相依為命,晚年生活很淒涼。可戰爭卻要他離開他的家園他的親人,連最後一點温情也要抹去。②讀出了戰爭的殘酷,戰爭給百姓帶來的苦難和痛。③讀出了老人的善良,在大家都自顧自己的逃命中,老人還能想到可憐的動物。④讀出老人內心的痛苦,不能安度晚年,要在戰火中逃離家園。⑤讀出他的茫然,對未來生活的迷茫和無把握。他顧及動物不關心自己,不想走。

三問:家

“你沒家?”我問,邊注視着浮橋的另一頭,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

“沒家,”老人説,“只有剛才講過的那些動物。貓,當然不要緊。貓會照顧自己的,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我簡直不敢想。” 他疲憊不堪地茫然瞅着我。

你從“那兒最後幾輛大車正匆忙地駛下河邊的斜坡”句中讀出了什麼?

明確:“最後幾輛大車”沒趕上,就意味着老人要留在戰場上了。平靜而簡潔的敍述中隱藏的是作者對老人命運的深深擔憂。

四問:政治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説。

其中隱藏了作者什麼觀點?

明確:挑起戰爭的是政治家,人民是無辜的受害者,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挑起戰爭的政治家。

與老人命運相關的句子還有哪些?

明確:“謝謝你,”他説着撐起來,搖晃了幾步,向後一仰,終於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坐了下去”也就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來。

8)文章多次寫到老人“坐”在那裏,請找出相關語句,並思考:明知此處即將成為戰場,老人為什麼卻“坐”在那兒呢?

明確:①老人太累了,體力不支,疲憊不堪,走不動了。②老人對故園的留戀,對家鄉愛戀,對動物不捨。③家沒了,他不知該去何方,老人對未來的生活茫然,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而使求生的慾望減退了。

“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説,可不再是對着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

(1)為什麼不對我講了?

明確:或許以中斷談話的方式來謝絕年輕人的好意;或許他不再期待別人來分擔他的憂慮;或許表明他決定聽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2)這個句子中老人強調的是哪個詞?隱含了怎樣的意思?

明確:我只是在照看動物,招誰了惹誰了?(冤)為什麼要毀了這一切?(怨)“只是”中隱藏着的是對戰爭的控訴。

教師小結 “海明威冰山理論”的表現

通過以上的閲讀和討論,我們知道作者的敍述運用的是減法,隱去了一些內容,力求簡潔明快,這正是作者“冰山理論”的表現:

海明威認為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所謂

“冰山理論”,就是用簡潔的文字塑造出鮮明的形象,把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思想情緒最大限度地掩藏於形象之中,使之情感充沛卻含而不露、思想深沉卻隱而不晦,從而將文學的可感性與可思性巧妙地結合起來,讓讀者通過對鮮明形象的感受去發掘作品的思想意義。因此,“冰山理論”應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文本的簡潔,即“少”;二是敍述者的不動聲色,即“靜”。

五、探究二 研讀文章的結尾段

討論:小説的結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結局,還有什麼表達作用?

明確:1、“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羅挺進” “天色陰沉,烏雲密佈”。點明故事背景,渲染了戰爭的氣氛,烘托了“我”焦急、憂慮、憤懣的心境。

2、“復活節”運用暗示和象徵手法表達了自己譴責戰爭罪惡,呼喚和平生活的強烈願望,揭示了文章主旨。

3、“對他毫無辦法”和“僅有的幸運”暗含着作者的無可奈何及對老人的同情和祝福。老人的命運是他自己無法掌握的,別人也無法改變,只能給予同情和祝福。

六、探究三 認識文章的主旨:

1、結合情節和對話概括小説主旨。

明確: 這篇小説刻畫了二戰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過他疲憊不堪地艱難逃離家鄉的遭遇,深刻揭示了戰爭的殘忍與罪惡,表達了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

2、文章的主題是要表現戰爭的罪惡,為何僅寫“橋邊的老人”一人的遭遇?

明確:其一,作者運用以點帶面的寫法,老人是飽受戰爭苦難的典型代表,老人的遭遇非常具有典型性。他人愛家鄉,被迫逃離家園。為了逃避戰火,他流離失所,疲憊不堪,這也正是所有人民遭受戰火的普遍表現。“橋邊的老人”一人的遭遇,也就反應了當時全體人民的`遭遇;老人的願望,也正是人民渴望和平的願望。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迴歸,斥責非正義戰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其二,寫作的切入點小,寫作過程更容易駕馭。以極為簡潔的筆墨,反映出一個大的主題,這也顯示出作者高超的寫作水平。

活動2【測試】檢測

文中刻畫的橋邊的老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試加以分析。

明確:文中刻畫了一個 年老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76歲,無家,只有動物為伴)。他熱愛自己的家鄉,一談到自己的家鄉,老人就高興地笑了,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溢於言表。他心地善良,充滿愛心。敵人入侵,他不得不逃離家鄉,但一直牽掛他養 的那幾只動物,對這幾隻動物能否避過戰火,一直放心不下。他不關心政治,他不理解敵人為什麼會入侵自己的家鄉,表達了對戰爭的厭惡之情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橋邊的老人》篇幅短小,筆法簡練,但是意藴卻很深刻,敍述角度也很具有代表性,所以結合單元要求和文本特點,把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設置為:

1.初步瞭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創作風格;

2.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與題旨;

3.能説出小説的敍述視角和敍述人稱;

4.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敍述人稱的運用,並能試着以第一人稱寫一段人物內心獨白。

二、教學過程

(一)準備與預習

1.查閲關於海明威人生經歷及創作風格的資料。

2.閲讀《諾貝爾文學獎文庫·授獎詞與受獎演説卷》(浙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中關於海明威的部分。

3.閲讀小説,能通過人物對話揣摩人物的內心世界,並且在你思考的人物對話下面做出記號。

4.不看課文,回憶課文的大致內容和閲讀時的感受。

5.試着思考一下:你的閲讀感受和小説的寫作手法之間有沒有什麼關係,換句話説,作者運用了什麼樣的藝術手法使你產生這樣的閲讀感受?

()體驗與建構

1.賞析作品

(1)想象你就是文中的敍事主人公"我",請你依據課文,以簡單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戰爭來臨前忙亂的畫面,進而品味小説語言簡約卻寓意深遠的藝術特色。

(2)依據課文中的對話,尤其是"我"與老人對話時"答非所問"的情景,説説你感受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3)在上述活動的基礎上,與同學一起思考、討論:

短篇小説不可能像長篇小説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那麼《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説的主題是什麼?

2.敍述分析

(1)介紹敍述視角。

小説一開始,就要給自己找一個敍述的身份和位置,這就是敍述視角,或者敍述角度,這是小説的立足點,它決定了敍述者以何種身份、何種角度來講述故事。"作者一敍述者一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關係,從而使小説的敍述方式產生不同的審美效果。

(2)介紹敍述人稱。

敍述視角可以分為全知視角和有限視角。全知視角基本上是敍述者等同於作者,他超越小説的所有人物和事件,瞭解小説的全部細節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運。全知視角的敍述一般採用第三人稱的敍述方式。

有限視角是現代小説的一大貢獻,這時敍述者只瞭解故事的部分情節,故事的敍述者往往是小説中的一個人物,採用的是第一人稱或者第三人稱的敍述方式。第一人稱"我"的運用將敍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小説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講述人,敍述者和人物重疊。

(3)根據上面的介紹,請你再次閲讀《橋邊的老人》指出這篇小説的敍述人稱,並結合"準備與預習" 第三題,與同學討論、分析這種敍述人稱的藝術效果。

學生討論分析,教師指導,得出觀點:

《橋邊的老人》中,第一敍述人稱"我"的出現將敍述限定在一個有限的視角中。

(2)《橋邊的老人》敍述視角分析:

首先,這種角度給了我們一種"親歷"的感覺,彷彿這是一篇來自戰場的報道,一個真實的特寫,可以增加一些真實感和親切感。

其次,採用第一人稱,可以避免作者的介入,更多的是顯示故事而不是講述故事,顯得比較客觀。具體説來,小説通過"我"之眼,通過"我"與老人之間的對話,尤其是老人三次嘮叨着"貓會照顧自己,可是,另外幾隻東西怎麼辦呢? "這樣的細節描寫,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儘管沒有一句帶有情緒化的語言,卻令我們感受到對戰爭的譴責和對和平的熱愛。

最後,"我"作為故事的敍述者講述的僅僅是"我"的所見所聞,對其他人物的感受只能推測,這對讀者而言,要求能挖掘人物的心理,玩味故事的內涵。比如,在小説末尾,當"我"再次催促老人離開,而老人卻無力起身時的動作描寫和語言描寫:老人"搖晃了幾步,向後一仰,終於又在路旁的塵土中坐了下去",那時我在照看動物,他木然地説,可是不再是對着我講了,我只是在照看動物。這一切都是客觀地呈現出來的,關於老人在戰爭中的命運和老人對現實的情感等,都需要讀者借小説的信息推導出來。

()應用與拓展

1.找出一篇採用全知視角寫作的短篇小説,並與《橋邊的老人》相比較,領悟不同的敍述方式產生的不同的審美效果。

2.完成課後"思考與實踐"第一題:《橋邊的老人》中,法西斯的威脅近在咫尺,老人卻還在掛念着自己看的小動物們,表現出人性的光輝。試用第三人稱或第一人稱,描寫老人的內心世界。

3.再找幾篇海明威的短篇小説來讀,體會他提出的語言"冰山"理論。

三、教學反思

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是新課程推進中的一個新課題。如何完成從必修課向選修課的過渡,實現延伸、拓展、補充和鞏固的目的,並且凸顯選修課的特徵,這一切還都在探索之中。上完《橋邊的老人》,結合學生和聽課老師的意見,筆者認為這節課大體上抓住了高中語文選修課教學的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學習過程中的專題意識較強。如前所述,教材每一單元所提供的小説文本,都是按照某一話題擇定的,而這一話題正是小説的某一基本元素。這節課的總體設計圍繞"敍述"這個專題,把教學重點和難點放在學習並瞭解小説的敍述視角和敍述人稱、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敍述人稱的運用這兩個方面。相比於必修課的教學,無論是對文本的賞析建構還是對文本的專題分析(包括練習部分),教學目標的指向性都更強,課堂教學的張力也有所增大,教學的效益有也所提高。

第二,關注學生的閲讀主體地位。在"體驗與建構"這個教學環節上採取了活動式學習的方式,以體驗、欣賞、探究、總結這些綜合性較強的學習活動為主,在一定程度上關注了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選修這門課程的同學大都對外國小説有一定的瞭解和興趣,大都具備了良好的閲讀能力,這時教師不能以自己的分析取代學生的閲讀實踐來完成教學活動。筆者在"賞析作品"這個環節設計三個問題,就是為了給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

第三,在教學設計上注重和必修課的連接,問題設計難度適中。選修課是必修課某一教學內容的延伸和拓展,難度和容量勢必有所加大,但同時也要考慮高中生語文學習的基本任務和特點,跨度不能過大。《橋邊的老人》教學設計,既把必須掌握的名詞術語,如“敍述視角”"敍述人稱"等交代清楚,又沒有過於糾纏這些概念,而是注意多結合文本進行分析,教學重點偏重在理解和運用上。另外,如"請你依據課文,以簡單的白描方法勾勒出一幅戰爭來臨前忙亂的畫面,進而品味小説語言簡約卻寓意深遠的藝術特色"等活動的設計,都是和必修學習內容十分接近的,這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沒有太大的陌生感和隔膜感,對以往的知識體系也是一種鞏固。

但是,這節課對某些問題的考慮也不充分,出現有的問題太淺的情況。如對"短篇小説不可能像長篇小説一樣對社會歷史作壯觀的描寫,它只能選取一個小角度、一個側面,以小見大地折射出有意義的主題來,那麼《橋邊的老人》這篇小説的主題是什麼"這一問題,大多數同學隨口就能説出"在殘酷的戰爭中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和平的渴望"等答案。其實筆者在設計這個問題的時候,更希望學生關注的是問題的前半部分,即小説是通過關注戰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來彰顯主題的, 進而引導他們體會內容和題旨之間的關係。如果把問題設計成..我"和老人的對話始終圍繞着"動物",有人説在這樣的戰亂之年,人人自危,只求自保,又何必去考慮動物的安危呢?你對這個問題是怎麼想的,談談你的看法。這樣,問題指向不僅是開放的,而且更能引起學生的思考和探索,同時也讓學生在思考中必然地體會到內容和題旨的關係,從而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橋邊的老人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有限視角中第一敍述人稱的運用。

2、閲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理解小説主旨。

3、瞭解海明威的人生及其小説的藝術特色。

 二、教學重點

1、閲讀小説,整體感知。

2、通過本篇小説掌握敍述視角在小説中的運用。

3、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和題旨

 三、教學時間 2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新課導入,瞭解相關知識

(一)作者簡介

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説家,一向以文壇硬漢著稱。生於鄉村醫生家庭。他的一生經歷豐富,富有傳奇色彩。18歲起進入報界,曾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出生人死以致傷痕遍體。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他的早期長篇小説《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和多種現代派手法的出色運用,在美國文學中曾引起過一場“文學革命”,許多歐美作家都明顯受到了他的影響。1954年,“因為他精通於敍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老人與海》之中,以及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開槍自殺,走完了他輝煌的一生。

海明威的文風一向以簡潔明快著稱,俗稱“電報式”,他擅長用極精練的語言塑造人物。他創作風格也很獨特,從來都是站着寫作。以至他的墓碑上有句雙關妙語:“恕我不起來啦!”他筆下的人物也大多是百折不彎的硬漢形象,尤以《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最為典型。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這類硬漢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蓋美利堅民族的性格:“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儘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美國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馬爾科姆?考利在一篇文章裏也稱海明威為“這頭老獅子”,以“老獅子”的稱號,生動地概括了海明威性格中剛毅、勇敢和堅韌的一面,給人留下永不磨滅的印象。

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要了解美國,你必須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國民族堅強樂觀的精神風範的文學長廊中來。

(二)文學常識簡介

1、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一個文學流派。這個名詞源出僑居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説:“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長篇小説《太陽照樣升起》的一句題辭,於是“迷憫的一代”成了一個文學流派的名稱。

所謂“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於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而不知該怎麼辦的一代。在20年代初期,美國一批初登文壇的青年作家,他們年齡相仿,經歷相似,思想感情相近,文藝創作傾向也約略相同,他們帶着玫瑰色的幻想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但他們所看到的盡是殘酷的廝殺和恐怖的死亡。他們的幻想破滅,身心受到嚴重的摧殘;他們憎恨戰爭,但不知如何才能消滅戰爭,心情苦悶,對前途感到茫然。戰後資本主義世界的動盪不安和社會危機,又加重了他們心靈的空虛和苦悶。他們沒有明確的社會理想,只能消極逃避現實的鬥爭,躲到個人的小天地裏去,企圖用愛情、友誼、尋歡作樂來解除精神的痛苦,想在富有刺激性的活動中使自己振奮起來。

2、冰山理論

海明威曾在《午後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中有數,那麼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讀者呢,只要作者寫的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經寫了出來。冰山在海里移動很莊嚴宏偉,這是因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論”。

對於海明威的“冰山理論”,研究者們注意到了海明威的文體風格,認為海明威早年從事新聞記者工作,練就了簡約幹練的文體風格,在從事小説創作後,他還是提倡簡練的電報體寫作風格。海明威的小説使用的是最普通的詞和日常用語,摒棄了空洞詞藻。

(三)文題解讀

小説取材於20世紀30年代西班牙內戰。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爆發,共和政府軍和法西斯佛朗哥的叛軍展開激戰。海明威不但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一起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的捍衞民主、反法西斯鬥爭,而且作為戰地記者三次深入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長篇小説《喪鐘為誰而鳴》。與前兩部反映戰爭的作品不同,《橋邊的老人》關注的不是英雄、正義,也不是“主義”、政治,而是戰爭中的小人物和弱者。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殘酷的戰爭來了,將家園、親人都無情地撕碎。在這裏,戰爭成了作者的譴責對象,對生命價值的珍視更令小説充滿了悲憫的力量(四)理清思路

這篇小説雖篇幅短小,但構思精巧,選材典型。

小説首段進行場面描寫,介紹故事發生的環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通過對話,將老人的內心之痛刻畫入微;最後一段交待結局,既是對背景的再次點明,又有一定的象徵意義。(首段介紹環境,主體部分由對話構成情節,最後一段交待結局)文章的構思和取材是巧妙和獨特的,它不是以戰火紛飛,血腥殘酷的戰爭實景來表現該主題,而是以在戰爭即將到來前,一個相對平靜的環境下,一個孤身老人當人們競相逃命時的內心世界,冷靜而逼真地揭示出了戰爭的殘忍、罪惡。

在小説的情節安排上,作者通過將撤離人羣的逐漸稀少、遠去,戰爭越來越近的緊張感與老人從始至終的緩慢平和的語調,與戰爭毫不相干的談話內容衝突着,把小説一步步推向高潮,讓人不禁為老人的安慰擔憂,也更深刻的感受到主題。

 二、解讀文本

1、閲讀第一段,討論敍述語言的特點

問題1:本段交待了哪些內容?

明確:交待了主人公及故事發生的環境:橋邊的老人、避難的人羣、運送物資的士兵、躑躅的農夫。

問題2:本段語言幾乎一筆一景,為什麼惟獨對老人着重筆,且分置首尾?

明確:注重語言的輕重勻稱,結構的錯綜,與下文的過渡照應。

問題3:由本段看,小説的敍述語言有何特點?

明確:語言簡約,不事渲染,淡化主觀色彩;但包藴豐富的內容,給人強烈的視覺感受。

2、 閲讀主體部分,揣摩人物內心世界,理解小説主旨

問題1:“我”與老人的問答有多處矛盾,試舉例説明。

明確:如“我”問老人的家及政治態度時,老人的“敷衍”;老人問“我”動物能否捱過炮火,“我”的心不在焉。

問題2:為什麼會產生“答非所問”的對話?

明確:兩人身份不同。我作為反法西斯戰士,關注自己的戰鬥任務,最多也只是對老人境況關心;而老人遠離政治與戰爭,內心關注的是與自己相伴的動物的生命。

問題3:老人的形象與故事的主題有何關係?

明確:老人充滿愛心,其形象閃耀着普遍的人性的光輝,與踐踏人類生命的殘酷戰爭形成鮮明的對比。作者旨在呼喚人性與愛的迴歸,斥責非正義戰爭給世界帶來的災難。

3、閲讀最後一段,討論結尾的表達作用

問題:小説的結尾除了交待故事的結局,還有什麼表達作用?

明確:(1)點明故事背景(法西斯挺進)

(2)渲染氛圍,烘托心境(天色陰沉,烏雲密佈)

(3)象徵手法,暗示中心(復活節、僅有的幸運)

 三、佈置作業

1、仔細閲讀全文,感受文中形象

2、瞭解敍述的相關知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2dg7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