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三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三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那麼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三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三篇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三篇1

教學目標

掌握詩歌誦讀的基本方法。

瞭解詩歌常見的表現手法,景物描寫對揭示詩歌主旨的作用。

把握詩歌的景與情,學會鑑賞詩歌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古典詩歌相關知識複習。

二、我們剛感受了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風格,其中大膽的想象和誇張所塑造的華麗神奇的景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得印象,接下來我將要認識的是一位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時期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通過他的作品,去解讀他的思想。

杜甫,字子美,世稱杜少陵、杜工部,自號“少陵野老”,他的一生正好趕上了安史之亂,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這也使他形成了憂國憂民的思想,並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體現。可以説他把自己的生活狀態都寫進了詩歌,所以他的詩歷來被稱為“詩史”,而他則被稱為“詩聖”。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是安史之亂期間作者在成都時所寫的一首《蜀相》。

三、確定《蜀相》一詩的形式,七律詩,有八句,四聯,即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詩歌的學習,誦讀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讀書百遍,其意自現。又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我們今天雖然不提倡寫古體詩,但是經常誦讀,對提高閲讀古詩文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無疑會大有好處。今天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從基調、格律等方面來學習古詩的誦讀。

四、誦讀指導:如果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感傷的、歎惋的,那我們在誦讀時讀得慢,低沉些,讀出點感傷。反之則相反。就如剛剛學過的《夢遊天姥吟留別》應該要輕快些。

請一個學生,再請學生評,再讓評的學生讀,再集體朗讀全詩。

五、《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詩,七言句的節拍有兩種方式:X X一X X一X X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請同學們據此給《蜀相》的詩句劃分節拍。學法指導二:要懂點格律,讀準節拍。集體朗讀。

六、讀準了音節後,接下來我們需要的是感情了

記得在學《威尼斯》的時候,我們重點分析過其中的景色描寫,透過這些景色描寫我們體會到了作者的心情,還記得王國維對此概括的一句話嗎?在寫作中,景色的描寫很重要,他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我們寫作個簡單的練習,大家來寫寫“雨”。

中國古代的詩歌中也十分注意景色的描繪,以此寄託作者的情。我們説詩歌中寄託了作者感情得景物叫意象,而這些意象所形成的氛圍就是意境(以《沁園春長沙》作示範)。所以我們發現要理解一首詩歌對於對於意象的把握很重要。

七、接下來,我們看這首詩,很明顯也有景的描寫和主旨的揭示,哪幾聯在寫景?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簡要分析,“自”“空”:該怎麼理解? 改為 盡,皆 有何不同)

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奠定了本詩的感情基調)

八、分析本詩的關鍵句。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1、頸聯兩句詩中寫誰?寫了什麼內容?

明確: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偉大功績(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2、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3、尾聯簡要分析,談談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歎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4、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九、以此類推,用詩歌的景與情,感受品味詩歌的意境的方法,分析兩首杜甫其他的兩首詩。《春夜喜雨》《春望》

十、背誦

十一、作業佈置,背誦,抄寫四遍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三篇2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個一類字,3個二類字。

2、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詩文。

3、體會詩人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對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讚揚。

教學重點:

結合歷史背景,體會“老臣心”是怎樣的一種情懷。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的痛惜和對他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精神的讚揚。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解題

1、同學們,請看課題,誰能説一説“蜀相”是什麼意思?齊讀課題。

2、指名朗讀這首詩。指導朗讀,注意把調值讀夠,把音讀飽滿。

3、齊讀古詩,注意要讀標準。

二、解大意

1、指名説這首詩的大意。

2、解釋“長”、“頻煩”詩中的與我們現在所寫的“頻繁”意思相同。“自”、“空”。

3、誰知道作者寫這首詩的背景,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介紹寫作背景。

4、遙隔520xx年,作者來到武侯祠又輕輕地呼喚了一聲“丞相”,從這一聲丞相當中,你體聽到了什麼?(思念、崇敬、仰慕)

三、理解詩文前四句,感受武侯祠的景象。

5、看武侯祠的'圖片,當年詩人來到武侯祠,這裏是一番怎樣的景象。讀詩的前四句,邊讀邊想象,當年的武侯祠是什麼樣的。伺機指導學生朗讀。

6、作者也許在問丞相“丞相啊,這悽悽的碧草你還看得見嗎,這婉轉的聲音你還聽得見嗎?”我們帶着作者的這種思念再來讀讀前四句。

四、理解詩文後四句,感受丞相的“老臣心”

7、武侯祠的冷寂,肅穆該勾起作者多少的哀思啊。你看看後四句你讀懂了什麼,哪些沒讀懂,哪些地方似懂非懂,一會兒可以把問題提出來。(學生默讀)

解讀“老臣”,字典中並沒有這個詞,書下注釋也沒有,能不能通過讀,感受到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老臣。再前面我們聽到了作者輕輕地呼喚了一句“丞相”,在這裏他又深情地讚歎了一句“老臣”。藉助“開濟”瞭解“老臣”,請了解蜀漢知識的同學説説丞相是如何輔助先帝開創基業,又是如何輔佐幼主繼承大業。

出示《三國志》裏的文字,看你能不能理解“老臣心”是一種怎樣的情懷。

丞相的心裏,放不下的是什麼?

看畫面,雖然丞相已經離開我們1700多年了,但是人們還是要到他的祠堂前表達自己對他的崇敬。請同學們閉上眼睛,在心裏默讀“老臣心”直到你腦海裏不只是這三個字。誰來説説你腦海中出現了什麼樣的情形。

8、英雄為什麼會“淚滿襟”?

齊讀詩的後四句。英雄都指哪些人?老師為大家講一位這樣的英雄。岳飛到武侯祠看到《出師表》,抄錄下了這篇表文。

聽到這個古詩你是否又生出很多疑問,追念丞相,履行忠誠,那是我們一生都要做的事。齊讀《蜀相》

板書:

蜀相

老臣心 淚滿襟

小學六年級語文《蜀相》優質教材教案三篇3

教學目標:

1.在反覆閲讀中瞭解古詩內容,體會語言的妙處並背誦古詩。

2.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3.結合作品的時代背景感悟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

1.初步理解詩句的意思,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的意思。

2.背誦古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1.組織學生課前預習杜甫的詩文,並歸納整理。

2.師生查找關於詩人杜甫的資料。

3.多媒體、幻燈片、自制課件。

教學過程:

一、落實字詞

頻(頻繁、頻率、捷報頻傳)

蜀:1.國名,三國之一,劉備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後來擴展到貴州省、雲南省和陝西省漢中一帶。

2.四川省的別稱。

丞相:古代幫助皇帝進行統治的一級官吏。

祠堂:封建制度下供奉祖宗、鬼神或有“功德”的人的廟宇或房屋。

二、瞭解詩人

1.複習以前學過的杜甫的古詩。

《絕句》、《春夜喜雨》、《春望》、《登高》、《江畔獨步尋花》

2.學生介紹杜甫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由於他在長安時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稱少陵野老,在成都時被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又稱他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被稱為“詩聖”,他的作品被成為“詩史”。

3.補充知識

“三吏”:《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

三、學習古詩

(一)練習朗讀古詩,提出問題。

(二)小組合作學習,一邊朗讀,一邊理解詩意。

諸葛丞相的祠堂到哪去找?就在城都南郊柏樹成林的地方。碧綠的春草掩映着台階,黃鶯藏在樹葉後面歡唱。諸葛亮自從三顧茅廬起得到劉備知遇,為蜀國制定開創基業完成統一的大計,費盡了心機,最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可惜北伐未成便以身殉職了,常使後代英雄未為之惋惜落淚。

(三)在朗讀中學會鑑賞、品味。

開頭兩句一問一答,自開自合。開門見山,灑灑落落。

三、四兩句詩,“自”與“空”兩字使句意相反相成寫出祠中淒涼,冷落的景象和氣氛,滲透着作者瞻仰祠堂時無比感傷的內心感受。寓情於景,耐人深思。

五、六兩句詩不但將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歎惋悼念之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出來,而且還寫進了詩人自己壯志難酬的痛苦心境,由詠古而抒了懷,感情充沛,具極大的感染力。

(四)你能想像出詩人杜甫寫這首詩時的心情嗎?

杜甫一生不得志。他慨歎自己未能像諸葛亮那樣得遇明主,不能像諸葛亮那樣去建功立業,所以常常弔古抒情,懷古寄志,通過對諸葛亮的讚揚和惋惜,表達自己憂國憂民,盼望為國立功的心情。

四、課後作業

1.背誦古詩。

2.瞭解三國演義中有關諸葛亮的故事,準備“三國故事會。

板書設計:

蜀相 [唐]杜甫

第一部分:武侯廟之所見(碧草、黃鸝)

第二部分:武侯廟之所感(悼念、崇敬丞相;詩人壯志難酬)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24oy7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