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目標擇定】 

《記念劉和珍君》導學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1.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2.把握作者感情發展的脈絡,領會本文的寫作目的。 

3.理解文中關鍵句子的含義。 

【擇定理由】 

對文章內容和情感的把握是散文教學的中心,要內容,先思路,要情感,先脈絡,最後得出文章的寫作目的,目標1、2直指這一目的。理解句子的含義是高考考綱對散文閲讀的要求,用魯迅先生的作品,訓練學生的理解句子的能力,不失為有益之舉,目標3體現這一要求。 

第一部分【探究一徑】 

【主問題】魯迅寫作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 

1.“君”是對人的尊稱,劉和珍是魯迅的學生,魯迅卻稱她為“劉和珍君”,劉和珍的哪些事蹟令魯迅尊敬?這些事蹟表現出劉和珍怎樣的品質? 

2.閲讀第二節中的“真的猛士--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一段話,説説“真的猛士”“哀痛者”“幸福者”“庸人”指的是什麼人?“慘淡的人生”“淋漓的鮮血”又指的什麼? 

3.文中有一些看似矛盾的話,如作者一方面説“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説“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説”,請找出類似的話,聯繫當時的社會背景,説説作者為什麼這樣寫。 

4.在第六節中,作者寫到:“人類的血戰前行的歷史,正如煤的形成,當時用大量的木材,結果卻只是一小塊,但請願是不在其中的,更何況是徒手。”結合對這句話的理解,聯繫全文思考:作者對劉和珍等人的“請願”是什麼態度?本文的寫作意圖是什麼? 

【再問再新】 

助學資料】 

三一八慘案相關資料 /sc/html_doc/

第二部分  必修①第三單元第7課《記念劉和珍君》對應檢測 

一、語言積累及應用 

1.下面加點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確的一組是(     ) 

A.寥落(liáo)         洗絛(dí)   躊躇(chú)     桀驁(jié  ào) 

B.徘徊(pái huái)   噩號 (è  hào)          喋血(dié)     黯然(àn)  

C.一字不落(là)       浸漬 (zì)              攢射(cuán)    緋紅 (fēi) 

D.長歌當哭(dāng)     菲薄(fěi)              屍骸(hái)     屠戮(lù)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 ) 

A.桀驁鋒利   無端喋血  殞身不恤  當之無愧 

B.百折不撓     初露端倪    按排工作     人才搖籃 

C.篳路籃縷     磨鍊意志    波瀾壯闊    永葆青春 

D.懶散作風    毛骨聳然    毫不氣餒     競爭激烈 

3.下面加點的成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     ) 

A.魯迅先生憤怒地控訴反動政府殺害愛國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卑鄙無恥的流言。 

B.這是一個理想的世界,在這個新世界裏,沒有暴力,沒有侵略,沒有紛爭和流言蜚語,人們安心地勞動和讀書,幸福地做人。 

C.驚心動魄的劉和珍君,給革命者以無畏的勇氣和信心。 

D.魯迅所寫的眾多革命者形象,必然鼓舞人們前仆後繼去開創美好未來。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 )(5分) 

A.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出,全球經濟復甦力度強於預期,但發達國家復甦力度相對疲弱,確保財政正常運行是許多發達國家目前的當務之急。 

B.近幾年,我市在高考中全部取消之前制定的加分等照顧性政策,並堅持公開公正原則,做好特殊類型考生的資格審查工作。 

C.在區政府和好心人士的幫助下,萬州區的農民工終於在今年春節前向施工單位討回了工資和利息兩萬多元,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年去了。 

D.紅葡萄酒中的抗氧化劑,不僅具有抗老防病的作用,而且能有效地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防止正常細胞癌變。 

5.文中引用陶潛《輓歌》的目的是(     ) 

A.批評庸人,表在對庸人的不滿。 

B.給烈士親屬以安慰。 

C.有青山埋忠魂之意,寄託了作者牢記死者遺願,死者當與青山同在的深摯感情。 

D.表達了作者反對徒手請願,對無謂犧牲的遺憾。 

二、課文探究檢測 

閲讀下面文段,回答6~10題 

我已經説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①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我目睹中國女子的辦事,是始於去年的,雖然是少數,但看那幹練堅決,百折不回的氣概,曾經屢次為之感歎。至於這一回在彈雨中互相救助,雖殞身不恤的事實,則更足為中國女子的勇毅,雖遭陰謀祕計,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的明證了。倘要尋求這一次死傷者對於將來的意義,意義就在此②罷。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 

嗚呼,我説不出話,但以此③記念劉和珍君。 

6.文段中①②③處的“此”分別指的是什麼? 

7.中的“中國人”、“苟活者”和“真的猛士”分別指代的是什麼人? 

8. “苟活者在淡紅的血色中,會依稀看見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奮然而前行”這句話有什麼含義? 

9.下面對“以最壞的惡意”和“出於我的意外”這兩句話的意思理解最恰當的是(    ) 

A.反動派及其走狗文人兇殘下劣的程度令人髮指,出人意外。 

B.中國女性如此之臨危不懼真是出人意外。 

C.反動派及其走狗文人兇殘下劣和中國女性臨危不懼的精神均出人意外。 

D.作者是向來從壞處看“中國人”的,但對反動派及其走狗文人的兇殘下劣還是沒有料到,中國女性的臨危不懼的精神也出人意料。 

10.對“我説不出話”的主要原因分析最恰當的是(    ) 

A.因痛失優秀青年而傷心得説不出話來。    

B.因“出離憤怒”而説不出話來。 

C.跟段祺瑞反動政府無理可説。

D.並不是無話可説,而是此時並不想説。

必修①第三單元第7課《記念劉和珍君》參考答案 

【探究一徑】 

1.預定《莽原》--要求進步,追求真理;反抗校長--堅持正義,敢於反抗;為母校憂--有責任感,有遠見;參加請願--熱愛國家,勇敢堅強。 

2.“真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哀痛者”--為人民的苦難而哀痛的人,“幸福者”--以能為人民謀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庸人”--有是非觀,但容易忘記烈士鮮血的民眾;“慘淡的人生”--反動統治下的黑暗生活,“淋漓的鮮血”--反動統治的殘暴行徑。 

3.第一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可是我實在無話可説”;第二節,“我也早覺得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寫一點東西的必要了”;第四節,“我還有什麼話可説呢?”;第五節,“但是,我還有要説的話”;第七節,“嗚呼,我説不出話”。這些看似矛盾的話,正表現出作者哀痛、憤怒、失望的複雜情感。他説不出話,也許是因為太痛苦、太憤怒;但正義感、責任感、復仇意識使作者情不自禁要張口説出。所以,“不説”是假,“説”才是真。 

4.在魯迅看來,人類前進需要付出很大代價和犧牲,但請願是不在這種需要付出代價和犧牲之列的,向反動派請願難以換來人類歷史的前進,這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鬥爭方式;魯迅不贊同情願的方式,但他仍堅定地站在請願學生一邊;魯迅先生寫作此文,除了要悼念在慘案中犧牲的愛國者劉和珍等人外,更深遠的意義是在於評述 “三一八”慘案的教訓和意義,以此來鼓勵生者、激勵猛士,揭露敵人,喚醒庸人。 

【對應檢測】 

1.C (A項“絛”-“滌”。B項“號”-“耗”。D項“當”dàng。) 

2.A (B.按-安;C.籃-藍;D.聳-悚。) 

3.C(驚心動魄:形容使人驚駭緊張到極點。用於此處不當。) 

4.B ( A.“目前的當務之急”重複贅餘;C.“工資和利息兩萬多元”有歧義;D.遞進關係複句不合邏輯。) 

5.C 

6.①指學生請願是受人利用;②指證明中國女子的勇毅,雖壓抑至數千年而終於沒有消亡; ③指寫這篇文章。 

7.“中國人”泛指所有的中國人,尤指統治者;“苟活者”指有一定是非觀念但沒有行動起來的人們;“真的猛士”指“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的人。 

8.恰當地評價了“三一八”慘案死難烈士對於將來的意義。“苟活者”也將從壯烈的事件中看到一點希望,“真的猛士”將更加勇敢地去鬥爭。 

9.D   10.B                                           

 

惜緣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20lld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