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易經》不難

《易經》不難

《易經》中有十二闢卦,揭示了一天十二時辰中,人體十二官陰陽消長的運行規律,也可以對應一年十二個月,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

《易經》不難

為什麼中國古代説“不知易者不足以為醫,不知易者不足以帶兵,不知易者不足以為政”。

《易經》是最質樸而不玄虛的經典

2008年12月,劉力紅老師讓我去桂林封閉學習15天。事前我完全不瞭解學習內容,只是出於對劉老師的信任,他説好,那我跟進學習就是了。就是在那次學習過程中,我有了好像和學習內容無關的重要收穫,人生第一次悟到:原來儒釋道各家學説是一體的,進而知道,原來《易經》闡述的內容是“活的”,是“立體的”,是“道不遠人”的。

在《論語述而》篇中,孔子説:“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我顯然比孔夫子幸運,在三十多歲時就接觸到《易經》。可是,孔夫子學《易經》勤奮到“韋編三絕”,把穿木簡的牛皮繩翻斷了三次,而我學《易經》懶惰到“三年一望”,偶爾想起來才翻一下,所以始終不得真髓。即使如此,也已經讓我受益匪淺、敬畏有加了。

《易經》起源於伏羲畫卦,距今至少6400年了,所以常見“7000年左右”的説法。神農時期的《易經》叫“連山易”,艮卦開始;黃帝時期的《易經》叫“歸藏易”,坤卦開始;文王以來的《易經》叫“周易”,乾卦開始。《易經》這種變化正説明了“易”的道理:變易,世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易經》揭示的就是變化的道理和規律。

除了“變易”,還有“簡易”,就是大道至簡的意思。泰戈爾在一本詩集中寫道:“在生命裏,一化萬象;在死亡裏,萬象歸一。”世間的所有現象稱為“萬象”,如果不掌握其內在的奧妙和規律,就會看得眼花繚亂莫名其妙。伏羲的偉大貢獻就是把萬象的規律揭示出來,簡化為八種,稱為“卦象”。卦者,掛也,掛在天地宇宙中的現象,相當於現代科學所研究的“觀察對象”。通過八種卦象的推演,可以揭示世間事物發展變化的趨勢。每一卦象都包含陰陽兩種基本因素,有形質的為“陰”,看得見;沒有形質的為“陽”,看不見,陰陽運轉就是“道”的顯化,就如孔子在《易傳》中揭示的: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庸》上説“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説明萬事萬物離不開“道”,離不開陰陽轉化的規律,正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説:“萬物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古代説的“萬物”,就是我們今天所説的“一切事物”。現代物理學揭示物質原子的結構,彷彿有着“廣闊的空間”,帶正電原子核和帶負電的電子之間似乎就是“充氣以為和”,使人不能不猜想:當現代物理學達到“極致”境界,會不會發現原來中國的經典已經在那裏等待多時了?不管怎麼説,以《易經》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經典,其實早就對自然物理世界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只不過由於所使用的語言不是“科學語言”,其智慧的“科研成果”不被廣泛認識和了解。

《易經》是貫通天地人變化規律的`經典

既然“道生一乃至萬物”,那麼《易經》所揭示的“道的規律”就貫通地適用於“天地人”。天地物理世界先不談,以人舉例,有形的身體為“陰”,生命的能量為“陽”;肌肉為“陰”,肌肉裏藴涵的能量為“陽”;五臟實心不中空為“陰”,六腑虛空為“陽”,依靠呼吸運轉陰陽,一團和氣,則健康無病。如果一個人面色陰沉,心理陰暗,行為陰邪,則與天地之間陰氣感應,由“陰虛”導致“陽虛”,由“陽虛”導致“陰實”,死路一條。簡單地説,“陰虛”就是形體和器官過勞,形容枯槁,瘦弱無光;“陽虛”就是生命的能量下降,吃不下,睡不着,行無力;“陰實”就是形象上長東西了,發生“器質性病變”,就是腫瘤,“無中生有”地長出“病”來。相反,一個人如果面色和善,心理陽光,行為舉止光明正大,則與天地之間陽氣感應,五行順轉,和氣致祥,如《黃帝內經》所言,“精神內守,真氣從之,病安從來”。陽氣充滿,內心祥和,是不會得“陰實”病的。例如,誰聽説過心臟癌?誰聽過小腸癌?心和小腸陰陽表裏,五行屬火,火代表生命的能量,温化一切,所以不長陰性的腫瘤。由此可知,保護和扶助生命的陽火能量,是世界上預防癌症的唯一方法。

青少年為什麼很少有長腫瘤的?因為年輕人火力旺盛。為什麼當今時代得腫瘤的年齡越來越小?因為青年人“吃冷飲、熬夜場、黑白顛倒、任性發脾氣”的生活習慣殺伐生命陽氣太劇烈,使身體狀態迅速地由陽虛導致陰實,幾乎沒有例外。所以,《易經》的道理質樸而不玄虛;學習《易經》,明白陰陽之道,對於青年朋友來説,是“一生之計在於學《易》早”,就是“自知者明”,就是“愛國”,就是“敬業”,就是“文明”,就是“自由”,就是為自己負責,為家庭負責,就是為國家負責。

推而廣之,可以明白,為什麼中國古代説“不知易者不足以為醫,不知易者不足以帶兵,不知易者不足以為政”。我就是悟到卦象在身上,才明白“天人合一”觀念的。《論語為政》篇第一句“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的闡述,道破了“天人合一”世界觀在人類社會中的應用。“天人合一”觀可以説是中國古代版本的廣義相對論:人這種“物質”,決定了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也就是決定了自己的世界。

《易經》是為我們趨吉避凶的經典

自古常説“《易》為君子謀”,謀什麼呢?謀“趨吉避凶”。怎麼謀呢?明白天地和人體運行這個“道”的規律就差不多能做到了。如果人瞭解自己不難,則《易經》不難。如果人瞭解自己很難,則《易經》很難。“明”是“一日一月”,代表“一陰一陽”,真正瞭解自己,就是“明道”,人的身體就是道的顯示器,順道而康而健,悖道而衰而亡。組織、民族乃至國家,莫不如此。西方亦有箴言:“瞭解你自己。”説明了解自己不那麼容易,而《易經》可以幫助我們瞭解自己和周圍的世界,其揭示的內容,是中國文化的基本,能夠掌握這個精神,就可以做到《黃帝內經》所説的“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與道相合,趨吉避凶。

《易經》中有十二闢卦,揭示了一天十二時辰中,人體十二官陰陽消長的運行規律,也可以對應一年十二個月,與十二地支一一對應。具體是:子時(夜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對應復卦,對應器官為膽;丑時(一點到三點)對應臨卦,對應器官為肝;寅時(三點到五點)對應泰卦,對應器官為肺;卯時(五點到七點)對應大壯卦,對應器官為大腸;辰時(七點到九點)對應卦,對應器官為胃;巳時(九點到十一點)對應乾卦,對應器官為脾。到此時,由子時的一陽來複,到巳時的六爻皆陽,陽氣生髮達到頂點,陽極陰生,所以午時(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對應卦,對應器官為心;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對應卦,對應器官為小腸;申時(下午三點到五點)對應否卦,對應器官為膀胱;酉時(晚五點到七點)對應觀卦,對應器官為腎;戌時(晚七點到九點)對應剝卦,對應器官為心包;亥時(晚九點到十一點)對應坤卦,對應器官為三焦,此時卦象純陰,接下來陰極陽生,周而復始。天地一年之內的春夏秋冬十二月二十四節氣變換,也是這個道理。明白了這個道理,才會知道“天人合一”是樸素的物理事實,才會知道如何順應四時變換,免於病患災禍。例如,如果一個人長年後半夜一點醒來,三點之後才能入睡,超過一年的時間,那麼根據十二闢卦對應的時間與器官,幾乎可以斷定這個人的肝臟出了類似腫瘤這樣的問題。其他可以依此類推。

以孔夫子的天縱英才,仍然後悔讀《易經》太晚了,我們做後輩學生的中國青年,是不是可以聽一句老人言,避免吃虧在眼前?

標籤: 易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wzozr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