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易經到底難在哪裏?

易經到底難在哪裏?

大家都説《易經》是羣經之首,一切學科的源頭。加上曾仕強與南懷瑾這些人的忽悠,更把《易經》搞得神奇的不得了。有個《易經》的小説,還把梅花易數寫成有一個口訣的東西,更讓人哭笑不得。萬物唯心,其實只要你覺得它不神奇,它就不神奇。

易經到底難在哪裏?

首先我們看關於《易經》的書時,不要受別人的影響,先把它想得簡單起來。大家會問,如果看不懂那些關於《易經》的書,怎麼辦?好辦,不看。總有一本書你會看懂的。這不是我們的智商有問題,也不是《易經》太複雜,是出版人的問題。大家想一想那些算卦瞎子,人家一本書也不看,怎麼就會懂《易經》,師傅怎麼説,他怎麼算。就這麼簡單。

《易經》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在最早,只有“易”,沒有“經”。“易”的意思有三層:1.變易。易的上面是日,下面是月,以日月生落、陰陽交合表現宇宙和人世的無窮變化;2.簡易。即用最簡單的概念去解釋最複雜的世界;3.不易。變中有不變。《易經》的“經”則是指經典的'著作。儒家奉《易》、《詩》、《書》、《禮》、《樂》、《春秋》為《六經》。

那麼,在所有的這些之前,《易經》是什麼樣子?我們不用後來的包括孔子解釋《易經》的文字來表達,《易經》原文裏,其實只有 “吉、兇、悔、吝、厲、無咎”、“孚、志、尚、喜、慶”、“利有攸往、利涉大川、利見大人”等這樣的核心詞。由此不難看出,《易經》不過是中國古代一部用於“算卦”的工具書。

著名學者馮友蘭先生為“山東國際周易學術討論會”寫的賀信中曾説:“我有個建議:研究《周易》當然以《周易》哲學為主,但《周易》本來是一部筮書。《周易》的哲學思想有些與筮法有關,因此對筮法也要作調查研究工作。”南宋大儒朱熹也説:“《易》乃卜筮之書。”康熙大帝在《周易折中》序言裏也提到,“或有議論己見,漸至啟後人之疑”。我們讀的書與見過的世面肯定不如以上這三個人,既然這三個人已經説《易經》是“算卦”的書了,我們姑且就認定它是本“算卦”的書,不必多疑。

我們做個簡單的遊戲。首先,我們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在當時的社會中,誰來算卦?《洪範》説“選擇建立卜筮的人,從而由他操作卜筮”,建立卜筮的人是“祭司”,他怎麼建立“卜筮”的呢?肯定是從最神祕的地方尋找答案,燒龜甲、動物骨頭等物,從其顯示出的形狀來分析,用以通天地、愜鬼神、定吉凶。他們將燒出來的形狀分為“陰(一橫)”“陽(兩橫)”,“八卦”就產生了。這個聰明的“祭司”確定了最初的遊戲規則。

到了商朝末期,又有一個聰明人出現了,這個人就是周文王。周文王因為政治的原因被商紂王囚居里,沒事幹,每天看日出日落,看四季變化,心有所悟,將八卦“因而重之”,即通過重複組合,使每個卦由三個爻變成六個爻,推演而成六十四卦。這時候,商紂王還不放他出來,周文王趁閒於是就又給各個卦加了名字,排好順序,每演一卦,就把自己演卦得出的結果寫在上面,也就是所謂卦辭。周文王的兒子周公旦也是個聰明人,看了父親寫的卦辭,覺得還不夠全面,就命令“祭司”將每次演出的卦記錄下來彙編到一起。碰巧有個“祭司”也是個聰明人,覺得這三百八十四爻可以組織成一個規律,就對以前演過的所有卦以及最後的結果進行整理,這就形成了所謂爻辭。

“祭司”究竟發現了什麼規律?這個“規律”肯定是從那個時候到現在都未產生變化的東西,説來也只能是“四季”與“天地”了。有了這個永恆不變的“規律”,以後的聰明人就完全可以將所有的事物變化都囊括進去了。

所以,簡而言之,《易經》是一部描述事物變化規律的工具書。

從孔子開始,這些聰明人分成了兩派:易理與象數。依前理,我們肯定不如歷史上這些聰明人聰明,也不如他們博學。那麼我們就暫且放棄對易理的研究,從最初的“算卦”來看待《易經》,就簡單了。近代易學大師尚秉和先生説:“未學易,先學筮。”讓初學者從象數入手,先培養對《易經》的興趣,再去研究易理,會更接近《易經》本質。

正本清源,還《易經》以本來的面目,我們發現,它實在是一本簡單到極致的書,是中國古代樸素唯物論的經典。天、地、人,春、夏、秋、冬,這些人類生活中看似永恆不變的東西,其實始終處於運行變易之中。易理原來這麼簡單。

那麼,就是這麼一本簡單的書,為何一再被認為是算命先生搞“封建迷信”的讀本呢?究其根本,還是因為人們無法準確洞悉隨時處於變化中的自然萬物,進而產生不可解釋的神祕感,從而將之附會在《易經》上。因為,《易經》本來就是一部描述事物變化的書,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的“天賦王權”、人類暫時無法解釋的“天象”、生老病死……都可以堂而皇之地附會在《易經》上,並作出有利於自身的看似合理的解釋。

標籤: 易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8j0n9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