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易經 >

易經:無所在無所不在

易經:無所在無所不在

導讀:實際上無所在,根本就不在這裏;無所不在,就是説本來就在這裏沒有動過。

易經:無所在無所不在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之下賾”,“賾”就是奧祕。宇宙中有個奧祕,有個看不見的東西、看不見的功能。我們知識上要了解它,並不是眼睛看到了,而是智慧上知道了,這就是“見”。

宇宙間那個看不見、摸不着的東西,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我們用什麼方法來説明它、表示它呢?“而擬諸其形容”。“擬”就是理解到了形而上的複雜功能,當它將動未動的時候,像我們開關電燈,當我們的手摸到這個開關,將要按下還未按下時,亮光將要出來還沒有出來的剎那之間,可以説是由這個形而上的能,轉變為形而下的萬有之用,動而未動那個空、有之間,“而擬諸其形容”。

就是這樣,瞭解它那種形象,所以畫卦“以象其物宜”,以便大家研究、瞭解這種卦象的符號邏輯。這個符號代表了萬事萬物,這就是所謂的“象其物宜”,也可以説是差不多,有一點象,很象的意思。這句話很重要!“是故謂之象”,這樣一個卦就叫卦象。

由這幾句話,我們就可以理解到:一切的宗教、形而上的道,或都是萬物的主宰,同形而下的關係,最高的形容説法,只能達到“象其物宜”,就是説差不多而已,沒有百分之百。所以古時釋家翻譯過來的佛,也可以説是一種卦象。佛就是如來,如來就是代表修道有成就的人。

他已經達到了生命與宇宙合一的境界,那就是佛,就是如來。更明白地説,如來就是好像來啦。來了沒有?沒有來。去了沒有?沒有去。不來也不去。所以佛家的《金剛經》説:“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

其實,其他的宗教也是一樣。你問上帝在哪裏?它會告訴你,上帝是無所在,無所不在的。教人聽了以為這就是上帝,這就是道。尤其那個神父傳教時的表情:啊!萬能的主啊!上帝呀……臉仰着,眼閉着,兩臂向上張開:啊!無所在!無所不在!那個動作就是“象其物宜”。

實際上無所在,根本就不在這裏;無所不在,就是説本來就在這裏沒有動過。那兩句話不是説了等於沒有説?但是佛也是這麼説。其他宗教也是這麼説的,大家硬把它套上一個“神”的外衣,已經等而下之了。所以我們老祖宗這個文化,將宇宙最初這個功能的奧祕,變成萬有的作用,這中間只用四個字來形容它,大家要特別注意,就是“象其物宜”。

所以《易經》的卦,究竟代表了什麼?它是個符號邏輯、通用的符號邏輯、廣泛的符號邏輯,可以適用於萬事萬物。譬如説我們現在日用科學的聲學、光學、化學、電學,乃至生物學、遺傳學、醫學等等一切,始終沒有逃出我們老祖宗《易經》的'範圍。昨天晚上我為了查一個遺傳學上基因變化的問題,結果發現終究還是六十四,沒有超過八八六十四卦這個範圍。當時我看了以後,又是一種感慨。

化學的公式,也是六十四位;醫藥上我教他們畫那個跟烏龜殼一樣的,也沒有超過六十四位,很怪很怪的問題。我們老祖宗怎麼知道的呢?但是這些東西,都是“象其物宜”。所以我們算命呀、看相呀、看風水呀,算得最靈最靈的,也不過是“象其物宜”,差不多而已,不會百分之百的。

換句話説,我們今天坐在這裏的各位,是不是上個星期上課時的各位呢?上星期的你,是不是今天的你呢?都不是的,因為你分秒都在變。雖然你覺得現在還坐在這裏,你還是你,但你已經不是昨天的你,更不是上個星期的你了。《莊子》裏就有“交臂非故”的話。

兩個人對面走來,當他們交 臂而過的一剎那,便已經不是原來的兩個人了。天地間的事物,分秒之間都在變化。“交 臂非故”,手臂這樣揮一下,再揮一下,第二次便已經不是第一次時的那一揮了。所以事物的變化,只是“象其物宜”而已,沒有真正的相同,“是故謂之象”。好了,如果我們要考試問伏羲氏,為什麼要畫八卦?答案就是:“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

聖人們希望來了解宇宙的奧祕,“而擬諸其形容”,想把它形而上不可見、不可知、無聲無象的功能表示出來,“象其物宜”,跟原來的差不多,“是故謂之象”,所以就叫做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

大家先要注意這個“斷”字的發音,截斷的斷與判斷——法官斷案的斷,發音上稍有不同。像漲與脹,很多人把漲念成脹,聽起來很彆扭;斷續、斷絕的斷,與斷案、判斷的斷,略有不同。前者讀入聲輕音,後者讀入聲重音。“繫辭焉以斷其吉凶”,掛在卦的下面就叫做“系”,解釋卦的話叫“辭”。這是做什麼的?是“以斷其吉凶,是故謂之爻”,因此就叫做爻辭。什麼叫做爻呢?爻者交 也;爻字是上下兩個××,也就是彼此交 通的意思。

標籤: 易經 無所不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yijing/dqdn2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