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內經五行學應用

內經五行學應用

《內經》包括《素問》和《靈樞》兩大部分,各有文章81篇,內容非常廣泛。下面是內經五行學應用,隨小編來看看吧。

【原文】

帝曰:五臟應四時,各有收受(1)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於肝,開竅於目,藏精於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上為歲星(2),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3),其數八(4),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5)。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故病在五臟;其味苦,其類火,其畜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臭焦。中央黃色,入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在肉也,其音宮,其數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於肺,開竅於鼻,藏精於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數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故病在溪;其味鹹,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故善為脈【6】者,謹察五臟六腑,一逆一從,陰陽、表裏、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於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註釋】

(1)收受:此處指通應。

(2)歲星、熒惑星、鎮星、太白星、辰星:分別指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

(3)角、徵、宮、商、羽:古代五音的名稱。

(4)八、七、五、九、六:古代以數表示五行的生成,其生數為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土為萬物之母,五行非土不成,即五行生數只有加上土的生數五,五行才可以成,這樣五行的成數便為水六、火七、木八、金九、土十。因五行以土而成,盛數為十,故文中木、火、金、水均言其成數八、七、九、六,唯土言其生數五。

(5)臊、焦、香、腥、腐:此稱五臭,亦稱五氣,實指五種氣味。

(6)脈:此指診法。

【白話詳解】

黃帝説:五臟除與四時相應外,它們各自還有相類似的事物可以歸納起來嗎?岐伯説:有。比如東方青色,與肝相通,肝開竅於目,精氣內藏於肝,發病常表現為驚駭,在五味為酸,與草木同類,在五畜為雞,在五穀為麥,與四時中的春季相應,在天體為歲星,春天陽氣上升,所以其氣在頭,在五音為角,其成數為八,因肝主筋所以它的疾病多發生在筋。此外,在氣味為臊。南方赤色,與心相通,心開竅於耳,精氣內藏於心,在五味為苦,與火同類,在五畜為羊,在五穀為黍,與四時中的夏季相應,在天體為熒惑星,心的疾病多發生在血脈連及五臟,在五音為徵,其成數為七,其氣味為焦。中央黃色,與脾相通,脾開竅於口,精氣內藏於脾,在五味為甘,與土同類,在五畜為牛,在五穀為稷,與四時中的長夏相應,在天體為鎮星,脾的疾病多發生在舌和肌肉,在五音為宮,其生數為五,其氣味為香。西方白色,與肺相通,肺開竅於鼻,精氣內藏於肺,在五味為辛,與金同類,在五畜為馬,在五穀為稻,與四時中的秋季相應,在天體為太白星,肺的疾病多發生在背部和皮毛,在五音為商,其成數為九,其氣味為腥。北方黑色,與腎相同,腎開竅於前後二陰,精氣內藏於腎,在五味為鹹,與水同類,在五畜為彘,在五穀為豆,與四時中的'冬季相應,在天體為辰星,腎的疾病多發生在四肢關節與骨骼,在五音為羽,其成數為六,其氣味為腐。

所以善於診脈的醫生,能夠謹慎細心地審查五臟六腑的變化,瞭解其順逆的情況,把握陰陽、表裏、雌雄的對應和聯繫,並把這些精深的道理,深深地記在心中達到融會貫通。但是這些理論,至為寶貴,對於那些不是真心實意地學習而又不具備一定條件的人,切勿輕易傳授,這才是愛護和珍視這門學問的正確態度。

【按語】

本節以五臟為中心,按自然事物的五行歸類,闡明瞭人體五臟系統外應五方、五時、五味等五臟與自然界各有收受的理論,是五行學説應用於醫學的範例,也是重點闡發“四時五臟陰陽”理論的重要篇章。

【應用舉例】

耳者腎之竅,足少陰之所主。人身十二經絡中,除足太陽、手厥陰,其餘十經絡皆入於耳,惟腎開竅於耳,故治耳者以腎為主。或曰:心亦開竅於耳,何也?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因寄於耳,此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爾。(《醫貫論耳諸病》)耳者腎之候。腎乃宗脈之所聚,其氣通於耳。腎氣和平,則聞五音而聰矣。腎氣不平,則耳為之受病也。醫經雲:腎氣通耳,心寄竅於耳。風寒暑濕燥熱,得之於外,應乎腎;憂愁思慮得之於內,生瘡,或為聤耳,或為焮焮腫。六淫傷之調乎腎,七情所感治乎心。醫療之法,寧心順氣,欲其氣順心寧,則耳為之聰矣。宜用《局方》妙香散,以石菖蒲煎湯調服,以順心氣;參、丹、蜜、砂,以寧心君。(《濟生方耳論治》)

標籤: 五行 內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knozd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