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讀後感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讀後感

營養均衡的飲食其實也不需要花多錢,有營養的東西不一定是貴東西,而且主要在於搭配。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讀後感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讀後感一

俗話説,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俗話真準確,我一年到頭都覺得缺覺,死活想不明白這世上怎麼會有人失眠的,那該是一種多麼奇妙的感覺呀,當然我也不向往。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個要則,在睡眠上也頗需遵守。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春三月指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穀雨六個節氣。原來節氣是用來劃分季節的,而且,中國的節氣十分精確,精確到分。春天應該子時卧、日出即起,不得了了,春天每天就只能睡六、七個小時呀,幸虧春天就快過去了——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沒天理了,原來夏天還是不讓睡覺呀!唯一應該提醒的就是,無厭於日,不要滿足於太陽,該出汗時要出汗,這樣才能把體內積攢了一年的毒素統統排光,一年四季就指着夏天疏泄,最好不要開空調。呵呵,家裏好説,我要是在公司倡議不開空調,男士們就算不反抗,那幾個增之一度即嫌熱減之一度又過冷的嬌小姐們非把我捻出公司不可。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長出一口氣,總算可以早點睡了,不過,聽着雞叫就得起,可我哪知道雞啥時叫呢,嗯,我交着天價的物業費,回去要求物業養公雞去,有意思,想到物業的小美女小帥哥們都牽着小公雞,吼吼吼吼。書中還説,秋天使人燥,煩躁有個表現,坐着時抖腿,這是腎精不足的表現,相書上説“男抖窮”,表明,抖腿的男士身體不好,沒有革命的本錢,很難在工作上有建樹,建議老闆招人時不要招這樣的,以防其創造剩餘價值抵不過花掉的醫藥費。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怪不得我不喜歡冬天呢,原來冬天就該冬眠,得等太陽曬屁股了才起牀呢,嗚嗚,可我從來都披星戴月,沒機會晚起呀!書中提到雞屬火性,鴨寒性,火性的東東不能再用更火的辦法烹飪,所以我們吃烤鴨,不能吃烤雞,烤着會失飪,雞應該煮了吃。嗯,不知道五哥看沒看這書,五哥烤翅要不火了,定找曲黎敏索賠去。不過前些時朋友吃完變態辣集體全身長大包,照書裏的觀點,可能也未必是辣油或者調料不衞生,而是因為火氣太重了。

道者,聖人行之,愚人佩之。

針對目前的國學熱,總有人想着發揚光大國學熱,其實,還沒有理解國學的真諦的時候,如何能夠發揚能夠創新?這觀點看着像針對某些人的呢。

道,聖人用行動來證明,愚蠢的人背道而馳,摧殘自己。嗯,不愛護自己的身心健康,當然愚蠢了。佩和背通假。

黃帝內經養生智慧讀後感二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長期以來,他們承受的心理壓力比較大,我作為其中的一員,感同身受。由於長期的工作壓力,很多老師得了慢性病,比如頸椎病,失眠,咽炎,鼻炎等,雖求醫問藥,也只能是緩解了一時的症狀。平時,慢性病的折磨,苦不堪言。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電視節目中看了曲黎敏教授關於《皇帝內經》的.專題講座,她生動而又形象的講解把我帶領到《黃帝內經》這部奇書中來。以前我就知道有這本書,總以為自己不懂醫,會讀不懂,因此對它不感興趣。在曲黎敏教授的引領下,我認真閲讀了這本書,不禁被它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幾千年以來,它一直是炎黃子孫尋求健康養生祛病的法寶。《黃帝內經》養生祛病的智慧使我也受益匪淺。

《黃帝內經》基本上是採用對話的形式,記錄皇帝與岐伯等人的對話,以與岐伯的對話為主,基本上採用皇帝問,岐伯答的形式。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學經典着作。

《黃帝內經》是一部養生寶典,《皇帝內經》中説:“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治未亂。”就是説上等的中醫不去治療已經得了的病,而是在沒有得病之前,就讓它不得病。這在當今社會,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情況下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黃帝內經》對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調節情志也有很大的幫助,由於現在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很多人難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對人對事。《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要“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要“恬淡虛無,真氣從之”,從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體,才能更好的工作。

《黃帝內經》要求人們要順應四時休養生息,而不好的生活習慣在我們周圍人的身上隨時能找到。比如,經常熬夜,暴飲暴食。而《黃帝內經》強調:“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它表現在我們每個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們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俱。只有做到了這些,並把它變成一種生活方式,變成一種生活習慣,我們才會健康長壽。

我從《黃帝內經》中得到不少啟發,也希望它能給我及我周圍的人的生活工作帶來更大的幫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g9n4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