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佛學經文 >內經 >

《黃帝內經》論針刺補瀉

《黃帝內經》論針刺補瀉

針刺補瀉是影響治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黃帝內經》對針刺補瀉問題非常重視,並有較詳盡的論述。

1 制定針刺補瀉原則

《靈樞・九針十二原》曰:“凡用針者,虛則實之,滿則泄之,宛陳則除之,邪勝則虛之。”又曰:“虛實之要,九針最妙,補瀉之時,以針為之。”《靈樞・經脈》曰:“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者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補虛瀉實是《黃帝內經》鍼灸治療原則。虛實補瀉要妙,以九針針具最為理想,補瀉的功效取得,可以用針刺手法來解決。《黃帝內經》制定的針刺補瀉原則,為後世鍼灸醫學家所竭力遵循。

2 創立多種補瀉手法

2.1 迎隨補瀉:《靈樞・小針解》:“迎而奪之者,瀉也。追而濟之者,補也。”《靈樞・九針十二原》曰:“逆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針道畢矣。”《靈樞・終始》也説:“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指出迎着經氣循行的方向而針刺,是瀉法,順着經氣循行的方向而針刺,是補法。

2.2 徐疾補瀉:《靈樞・九針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虛。”《靈樞・小針解》解釋説:“虛而疾則實者,言徐內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虛者,言疾內而徐出也。”這是以進針、出針過程的快慢來區分補瀉。慢進針而快出針,為補法;快進針而慢出針,為瀉法。

2.3 呼吸補瀉:《素問・離合真邪論》雲:“吸則內針,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針,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針,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名曰瀉。”“呼盡內針,靜以久留,以氣至為故……候呼引針,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這是在進針出針時配合患者呼吸來區分補瀉。患者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為瀉,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為補。

2.4 提插補瀉:《靈樞・官能》曰:“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靈樞》中沒有出現“提插”二字,但上文中所説“伸”即提之意,“推”乃插之意,這就是説瀉法以向外提引為主,補法以向內按納為主。

2.5 捻轉補瀉:《靈樞・官能》説:“瀉必用員,切而轉之……補必用方……微旋而徐推之……”這是以針的捻轉方法不同來區分補法和瀉法。瀉法用力較重,捻轉幅度大,頻率快;補法用力較輕,捻轉幅度小,頻率慢。

2.6 開闔補瀉:《靈樞・官能》雲:“瀉必……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補門,真氣乃存。”《靈樞・終始》又曰:“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虛,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無使邪氣得入。”是説出針後速按針孔為補法;出針後搖大針孔或不立即揉按為瀉法。

2.7 導氣補瀉:《靈樞・五亂》:“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導氣補瀉又稱導氣法,是慢進針、慢出針,以導引逆亂的經氣,使其恢復正常。這種補和瀉,手法輕巧無形,其目的在於調和精氣。因為這類病證,並不屬於有餘的.實證和不足的虛證,而僅是氣機一時的混亂而致違逆。

2.8 方員補瀉:《靈樞・官能》説:“瀉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搖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穴,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靜,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穴,蓋其外門,真氣乃存。”“‘方’、‘員’是一種複式補瀉手法,主要由提插和捻轉兩種單式補瀉手法組成。‘方’是由淺入深,先天部後地部,以插針為主,並配合左轉;‘員’是由深至淺,先地部後天部,以提針為主,並配合右轉。”《素問・八正神明論》:“瀉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補必用員,員者,行者,行者,移也……”可見《素問・八正神明論》“方”、“員”二字的含義已脱離了針刺手法的具體內容,只是對針刺手法技巧的形容而已。

2.9 三才(三刺)補瀉:古代醫家常將腧穴的針刺深度分為淺中深三層,淺層為天部,中層為人部,深層為地部,天、人、地合稱三才。《靈樞・終始》曰:“凡刺之屬,三刺至谷氣。”“一刺則陽邪出,再刺則陰邪出,三刺則谷氣至,谷氣至而止。”《靈樞・官針》又曰:“所謂三刺,則谷氣出者,先淺刺絕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絕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谷氣出。”先淺刺於皮部(天部)驅出在表之陽邪,二刺至肌肉(人部)疏泄陰分之邪,最後刺至分肉(地部)間,引導谷氣。正如《靈樞・刺法》曰:“始刺淺之,以逐邪氣,而來血氣;後刺深之,以致陰氣之邪;最後刺極深之,以下谷氣。”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發展為燒山火、透天涼、陰中引陽、陽中引陰等複式補瀉手法。

3 闡述針刺補瀉徵象

3.1 醫者指下針感:《靈樞・終始》曰:“邪氣來也緊而疾,谷氣來也徐而和。”“所謂谷氣至者,已補而實,已瀉而虛,故以知谷氣至也。”針刺得氣後,若邪氣來時針下覺得堅緊而疾速,應該施用瀉法;施用瀉法後,若谷氣來時針下覺得徐緩而柔和,可以中止手法。如用補法,針下虛軟無力變為和緩有力,可知谷氣至,“谷氣至而止”(《靈樞・始終》)。谷氣至是指用了補法而正氣已有充實的表現,用了瀉法而邪氣已有衰退的表現,才讓事實説明谷氣已至。

3.2 患者針下感覺:《素問・針解》:“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刺實須其虛者,留針,陰氣隆至,針下寒,乃去針也。刺虛須其實也,陽氣隆至,針下熱,乃去針也。”針用瀉法,患者感覺針下寒涼時,説明邪氣祛除,已達到瀉法目的,應出其針;施用補法,患者感覺針下發熱時,説明正氣來複,已達到補法目的,也應出針。

3.3 臨牀症狀變化:《靈樞・終始》:“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矣。”補法能使正氣充實,瀉法能使邪氣衰退,病痛雖不能隨針立即消除,但病勢必會減輕,臨牀症狀大為改善。《素問・刺熱》曰:“熱病始於手臂痛者,刺手陽明、太陰,而汗出止。熱病始於首頭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熱病始於足脛者,刺足陽明而汗出止。”説明治療熱病,針刺有關腧穴,施用瀉法後,見病人汗出,可結束手法,疾病即告痊癒。《靈樞・終始》雲:“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雖言快,病未去也。”這段經文進一步闡述了針刺補瀉與脈象變化的關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foxuejingwen/neijing/e9ykr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