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通用7篇)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通用7篇)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1

在最近的工作中學校領導的為我們每個教師推薦了一本教育書籍。當我看到書的名字的時候《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就給了我耳目一新的感覺。帶着熱情我開始了對於這本書籍的閲讀之旅,一開始我從前面開始閲讀,感覺文字很枯燥,但是我的學習熱情很高,所以堅持讀了幾十頁,始終是因為枯燥而沒有堅持下來。

後來李老師跟我要書,想想沒有讀完,挺可惜的,於是我決定先看看後面的教書育人的篇目。這個章節的內容讓我有種清新的感覺,也對於之前自己的教育思想是一種衝擊。突然發覺自己的教育理念,自己的教育視角是那麼的狹隘,總是把目光盯在學生的成績上面,盯在學生的一些小小的細枝末節錯誤上面。其實我們應該把教育的重心放在關注孩子本身,關注孩子自身的提升,關注孩子的自身世界,平等尊重的對待每個孩子,從孩子自身的需要出發。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我們最為老師應該揚長避短,讓每個孩子的優點都能夠得到發揮。

教育與我們每個人都是息息相關的,同時也是我們民族,我們國家的大事。就像這本書中談到對於教育的重視一樣。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肩負着神聖的使命。我們要做的就是加強自身素養的提升,不斷地學習,更新教育理念,這樣自己才不會落伍,才會有長流水。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2

假期裏,有幸拜讀了顧明遠老先生寫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感觸頗深。書中精選了數十篇顧明遠老先生的教育隨筆,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看完之後,令人深思,給人啟迪。

書中談到顧先生在參加成都市“減輕課業負擔”的座談會上,一位小學生髮言説到,希望國家定一天“無作業日”,就像“無煙日”“無車日”一樣,另一位小學生説到,作業還是要的,但希望老師不要佈置那種枯燥的、反覆練習的作業。顧先生談到,這是學生微弱的聲音,要求並不高,我們很少聽到學生的聲音。社會上炒得熱鬧的、媒體反映的,往往是教育者的聲音、家長的聲音,都是大人的聲音。我們的孩子在想什麼?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大人們一概不知、一概不理,只要他們抬頭做練習,考出好分數,考上所謂的好學校。這樣能引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嗎?能培養人才嗎?

看到這裏,回想我們的教育,我們總是想着用我們想當然的方法來教育自己的學生和孩子,總是以長者的身份對他們説,老師(爸爸媽媽)都是為了你們好,我們的經驗比你們多,你們就得聽我們的,這樣就會少走很多彎路等等諸類的話語。可是,我們卻忽略了孩子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忽略了孩子們的想法,讓他們在我們的殷殷期盼的目光中揹着沉重的包袱進行學、學、學……

蹲下來傾聽孩子們的聲音,他們的要求並不高,就像前面提到的,也許就是不寫那種枯燥反覆的作業而已。我們為孩子們安排好的道路,也是不是他們想走的,太過一帆風順的人生就會失去生命中本該有的五彩斑斕。有些事情只有自己親身經歷了,才會真正成長起來,而我們的家長、老師就是起到引領的作用,而不是進行大包大攬。不管我們作為家長,還是老師,在我們以後的教育中,我們要學會多傾聽、少説教、善引領,這樣才能知道孩子們真正的心聲,才會引導他們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

總之,讀了顧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我茅塞頓開,它不僅讓我對當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認識,同時也讓我瞭解了自己的教育觀念有哪些偏差,並及時作出調整。我會把從顧先生那裏學到的教育理論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讓我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3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這是顧明遠老先生的教育倡導,我特別喜歡這四句話,四年前學校裝修會議室的時候我就把其中的前兩句以大標語的形式寫在了學校會議的後牆上,無論是教師大會,還是家長大會,每次進入會議室首先印入眼簾的就是顧明遠老先生的這句話,我希望我們所有老師我們所有家長都能牢記顧明遠先生的勉勵,如果我們的教育真正做到了這樣四點,我想那一定是孩子們喜歡的教育,是幸福快樂教育。顧老用樸素的語言道出了教育的真諦。

本月我們小組統一閲讀的書目是雷玲主編的《打開教育之門》——顧明遠教育觀啟示錄。這本書選取顧明遠先生在教育改革、學校管理、教書育人、課堂教學、教師發展、學生髮展等方面在不同場合的教育箴言、教育思想和經典的教育理論,為了更直接的感受顧老的教育思想,我同時還閲讀了顧明遠的原著作《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在此基礎上再來分享《打開教育之門》這本書中137位一線中小學名師、校長的教育反思和讀書心得,和他們一同與顧明遠先生進行心靈對話、思想碰撞,更能引發我們對教育的思考。

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顧老強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裏的愛是尊重、是理解、更是信任。他曾經問過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你們最不喜歡的是什麼樣的老師,孩子們回答説:最不喜歡的是説話損人的老師”。所謂損人,就是不尊重人。所以做為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這是愛的核心,人都有多種需要,我們不能僅僅只注意孩子們的生理需要,要吃要喝,安全需要,怕受到傷害,更應該注意孩子們有與人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價值的需要。所以我們的愛不應該只是權威的體現,更應該讓孩子們感受到平等、自由、選擇和尊重。這讓我想到了學校最近師生家長討論熱烈的科學懲戒辦法。參加了幾個班級的學生討論會,孩子們在討論中對選擇懲戒的辦法爭論的'熱火朝天,正如楊局長説的那樣給孩子們選擇權,這就是對孩子的尊重。這樣建立在尊重平等基礎上的要求學生才會認同服氣。當我們的教育觸及孩子心靈的時候,我們收穫的將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如何愛孩子這應該是我們每位教師都應該思考的話題,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師生間有了愛才會有信任,親其師、才會信其道。在這裏顧老也提到了學生如果嚴重違紀,老師用心努力也不見成效,適當的懲戒是需要的。在這個過程中如何做到民主、靈活、不過激,身為教師一定要心中有愛,這是做好教育的核心,一定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用教育的智慧成就孩子的人生是我們做為教師時時刻刻需要研修的一門課程。當然這裏的愛還包括教師對職業的熱愛,如果沒有敬業精神,又何談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愛。所以做為一名教師首先要熱愛自己的職業,要有職業榮譽感。

二、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

“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這是教育的核心問題,也可以説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不僅顧明遠老先生多次論述,我們也常常掛在嘴邊,可真正要落到實處還真的需要我們潛心研究。現實中的問題是我們的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習變成了完成父母,老師的任務,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是我們做為教師最重要的一項基本功,或者説是我們做為一名合格教師最重要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需要教師終身學習,不段修煉。學記中説:能喻則為師,一個老師如果能把一個複雜的事情通過生動有趣的比喻讓學生認識,就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是人行動的內驅力。興趣是可能培養的,蘇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閲讀來引發學生的興趣,他常給學生講故事,講到有趣的地方就不講了,讓學生自己讀下去,慢慢的學生對學習閲讀就產生了興趣。這也讓我想到了我們學校幾位教師自己開展的小課題研究,如繪本故事微課堂,朗讀每天秀一秀,自主識字我能行等等。只要老師用心研究,肯定會有成效。事實證明,最容易培養學生興趣的是在實踐中,如顧老講到的案例,為培養學生寫作興趣,老師帶學生放風箏,老師帶學生捉蟲子等等,再如顧老師講自己女兒小時候不願意學習英語,一次顧明遠先生帶她起陪外國人遊故宮,讓孩子和外賓對了幾句話,回家後孩子就自覺的學起了英語。可見通過實踐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師瞭解學生的身心特點,尊重教育規律,站在孩子的視角去思考教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敢於大膽置疑,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學習的自信心。

三、教書育人在細微處

我們經常説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書育人在細微處”道出了教師和學校培養學生的關鍵所在。“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所以要關注細小的事,要關注細節,要特別注重從日常行為習慣等細微處開始培養學生,一點一滴積累,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課堂學習中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傾聽每個學生的發言,生活中要關注每個師生的情緒、身體、心理等等,在此基礎上給予恰當的引導和點撥。在管理上也要注重細節,以免出現“蝴蝶效應”,對學校和師生中出現的小的問題要及時處理,避免大的問題產生。實踐證明,課堂上要關注細節,生活中更要關注細節,在小事中育人。

四、學生成長在活動中

“學生成長在活動中”道出了學生的成長規律,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讓我們回憶自己學生時代最難忘的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多數都會回答是和老師或夥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我對自己小學記憶最深的就是和老師和小夥伴瘋了似的在塵土飛揚的操場上踢足球的樣子,跑得小臉紅樸樸的,現在如果問我們的學生一學期最難忘的是什麼,多數回答的也是與老師與小夥伴一同玩耍的情景,如打雪仗、六一兒童節、遊戲等內容。仔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班級,年級,或學校組織的活動,這説明活動才是孩子們的最愛。“學生成長在活動中”是顧明遠先生活動育人的`最通俗的表達。好動,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孔子早就提出過“寓教於樂”的觀點。學記中也提到了“藏、修,息、遊”,藏、修指課堂上的內容,息遊指的是課外活動,學記是我們古代的教育聖典,從古代其實就倡導孩子們要有活動,要走進自然,走進社會,而到了今天我們確因為各種原因減少了學生活動的機會,這是最大的教育問題。活動教育不僅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遵循教育規律,而且也切中了當前教育改革的命脈。我們現在很多孩子不會玩,我們教育沒有給孩子更多玩的機會和環境,把時間還給孩子,為孩子搭建各種活動平台,在活動中培養孩子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創新能力,這比學習知識更重要。只有經歷過程才能形成能力,在活動育人方面雷夫給我們做出了榜樣。雷夫在各種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務,協用能力,謙讓能力,實踐證明活動是最好的老師,在活動中我們可以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克服困難的能力,對自己行為負責的意識,和小夥伴交往的能力等等,説教永遠不如學生自主的發自內心領悟奏效。因此顧老強調讓學生在快樂體驗中成長遵循了教育的規律,值得我們每個教育人反思。

因為能夠站在孩子的視角思考教育,所以顧明遠先生才會有這樣的教育理念,這次去北京參加校長論壇我終於見到了精神矍鑠的八十多歲顧老,在激動中聆聽了他的講座,在講座中他談到了教師的三重境界和五個修煉,他講到我們對教育的要求不是讓人人都優秀,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讓學生成長,這就是最後的成功,看到學生成長了教師才會有成就感,教師才會幸福。我想如果我們做到了顧明遠先生説的這樣四點,教育一定會呈現別樣的精彩!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4

最近,有幸獲得了顧明遠先生著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這本書。其實對於專業是教育類的我來説,顧明遠先生對於我來説並不陌生,他的著作一直伴隨着我的大學和研究生的學習生活,我也多次接觸顧老先生的教育思想,其思想也影響着我。現在已經參加工作多年,當看到了《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這本書,首先被題目吸引住了,產生了頗多的感觸,開始在腦海裏尋找自己的教育實例,找尋自己站在孩子視角考慮問題的案例。可喜的是,自己也能從自己的教學經歷中,找到很多自己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的事例。不過,有時自己也會考慮的不全面,沒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而在讀完《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這本書之後,自己也有了很多收穫,而且我也相信,在今後的教育工作之路上,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我會做的更棒,會讓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問題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常態行為。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分為5個部分,分別從教育理念篇、素質教育篇、教書育人篇、教師發展篇和童心與教育闡述了作者對教育的態度。我依據自己的理解將這5部分,歸為兩大類:一類為教師自身學習成長篇;一類為教師與學生相處篇。

作為一名年輕教師,要想快速適應自己的崗位,並在自己的崗位上有所成就,就需要不斷地提升自己的業務水平,那如何提升自身的業務水平呢?無疑就是多讀教育類的書籍,提升自己的理論認識水平,明確自己的教育理念。而《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中,恰恰用教育理念篇、素質教育篇、教師發展篇3部分內容,向我們闡述了很多教育理論和一些當下的教育大趨勢。教育首先要有高度,做教育要有國家情懷,教育工作者要懷揣着“中國夢,教育夢”的心情,做好教育工作,響應“辦一流的教育,建一流的國家”的號召。教育工作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是讓人的潛能得到充分發展,實現自我價值。教育推動一個國家的發展,全社會都來一起推進教育領域的改革。在素質教育的當下,我們應該給每一個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公平對待每一位孩子,用愛和熱情對待每一位孩子,為創新人才的湧現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作為教師,除了這些教育實事,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些教師發展的現狀和理念。面對信息時代的到來,新世紀都在呼喚教師培訓的新變革,教師應該有更新的教育觀念,時刻警記師德,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用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本職工作,教師要主動地多聽課、看課,多與有經驗的教師交流,學習育人方法。在當今時代,教師爭當終身學習的典範,做到“學為人師,行為世範”。

瞭解和學習了當代教育的先進理論,教師還需要將這些理論附着於實踐教育過程中來。在《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這本書中,教書育人篇和童心與教育兩部分內容來具體向我們闡述了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的如何與學生們相處。無論哪一部分,都滲透着:教師與孩子們的相處中最應該具備的就是愛。愛是教育的源泉,愛孩子們,愛每一位個性不同的孩子們。關愛孩子們,保護孩子們的童真,激發孩子們的童趣。愛孩子就要從孩子的立場出發,站在孩子們的角度考慮問題,瞭解孩子們的內心,成為走近孩子們內心的教師。而在我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做這樣的好老師,努力用自己的愛和個人魅力感化孩子們,並帶動班級每一位學生一起進步,快樂成長。如,在處理調皮淘氣的小機靈鬼們時,我常常會不經意的與他們交談,這些交談並不是在非常正式、嚴肅的氛圍中進行,而是在輕鬆的課間、走路隊時或吃飯的時候。我們的交談內容,並不是因犯錯的事件開始,而是用一些家常閒話開始,詢問最近我所注意到的一些現象,媽媽最近發了週末一起去哪裏的朋友圈等等。其實用這些家常閒話開始,是有意的,因為孩子們的一舉一動,有時也會與家庭有關係。而且這樣的談話,會讓孩子明白老師是關注他的生活的,把它放在心上。這樣一來老師既能瞭解清楚問題,又能讓孩子信任自己,並能敢於表達出自己犯錯的原因。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主動意識到問題,並有意識的知道去改正。這樣的做法,比老師一味的逼問,一味的教育,有用的多。所以老師蹲下來,陪伴孩子們一起來認識問題、解決問題,是教師處理學生問題的最有效的辦法。其實每一位孩子對待任何問題都有自己的想法,只有我們通過詢問,瞭解孩子們的想法,再正確的引導,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一位孩子都是善良的,內心都是單純的,只有我們教育工作者能夠處處以孩子們為重,替孩子們着想,站在孩子們的立場分析、考慮問題,我們的孩子們才能永葆他們的純真,擁有快樂的、美好的回憶。最後,還是以顧明遠老師的一句話來結束,“用大愛與善良譜寫育人華章”。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5

作為一名一線教師,顧明遠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給我非常深刻的感受。不管是在教育理念、教書育人、素質教育、教師發展方面,還是在童心與教育的方面,他都給年輕教師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財富。

在教育理念篇,他認為“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有了興趣,才能談如何學習,才能尋求學習的方法和技巧,才不會讓學習變成一種為了完成父母、老師的任務而做的被動的狀態,才能讓老師和父母有機會思考如何培養出創新人才。

在“興趣是學習的動力”一篇中,他不僅用牛頓、李比希等科學家的例子説明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還從心理學層面剖析了人的行為,他認為人的行為總是有一種動機在驅動。而動機有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之分。學生的學習作為一種行為活動也有動機在驅動。學生因為父母、老師的獎勵和懲罰而強迫性學習,這是外部動機。但這種動機是短暫的,獎勵得到了,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動力,或者沒有達到目標沒有得到獎勵,在當代孩子在各種保護措施下抗壓能力和遇挫能力都比較低下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就更沒有了。所以外部動機是容易消失的。只有內部動機才是持久的。而興趣,其實就是人的一種內驅力,是人的活動的內在動機。當然,外部動機也可以轉化成內部動機,經過多次獎勵和引導,可以使學生對學習本身感興趣。但這種獎勵應該是精神的,物質獎勵容易引起負面效應。

興趣的源頭往往是好奇心。好奇心是人之天性,他提倡父母和老師要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在小學教育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敢提問。他認為只有會思考、敢提問的學生對學習才能產生興趣。而這些建議不僅有深度而且在我們跟孩子的交往過程中非常有實用價值。

不同的孩子對外界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好奇心程度也不同,這是影響學生興趣的一方面。但是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蘇霍姆林斯基常常用閲讀來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閲讀發現自己感興趣的事物,提出對未知世界的疑問。在實踐中,最容易培養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作為老師,我們也可以從自己的課堂細節着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老師的課講得好,生動有趣,學生就會對這門課感興趣。此外師生關係的好壞也會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和孩子們在日常活動中以朋友的方式相處,也是激發孩子對課程興趣的一種策略。

托爾斯泰説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最強的動力。所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是老師的重要任務。我們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環境。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6

讀了顧明遠老先生寫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深有感觸。書中精選了數十篇顧明遠老先生的教育隨筆,內容涵蓋: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文章的選擇也主要是基於基礎教育和素質教育的視角,深入淺出,給人以啟迪,發人深思。

一、在教育理論篇裏,顧先生從宏觀的角度解析了教育過去的弊端,今天的變革,未來的發展,引領我們走出教育的誤區,用全新的視角看待今天的教育。説實話,在沒有讀這本書之前,我對教育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對今天教育的弊端看得見,但總認為是不可改變的,中國的高考制度不改變,一切變革都是空談,並且認為教育的變革是教育部的事,與教師關係不大,因此在學校轟轟烈烈的變革中是盲目的跟隨,並且心理上是有所抗拒的。讀了這本書,心中豁然開朗,頭腦中對教育的認識也越來越清晰,在書中我不僅看到了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們為改變教育的現狀所做的努力,同時也明確了作為普通教師的我們應該為改變教育的現狀做些什麼。顧先生説:21世紀的學生必須掌握以下四方面的技能:

1、思維方式:創造性、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決策和學習能力;

2、工作方式:溝通和合作能力;

3、工作工具:信息技術和信息處理能力;

4、生活技能:公民、生活和職業,以及個人和社會責任。

那麼作為教師,要成為為每個學生設計最好的學習環境的設計者,成為指導學生正確選擇和處理信息的指導者,成為幫助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幫助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地、積極地參與教育教學活動。

二、在素質教育篇裏,顧先生提出的“給每個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的觀點讓我耳目一新,也讓我看到了自己在教育觀念上的誤區。以前我一直認為教育要公平,顧先生卻提出了教育既要公平也要差異,有了差異才能真正達到公平,他提出的口號是:給學生提供一個最適合他的教育,使每個學生都能成功,或者讓每個學生都能健康的成長。差異教育就是因材施教,就是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人為本。所以給學生提供最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也是最公平的教育。要達到教育的公平,教師就要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潛在能力,設計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最好的學習環境,指導學生能夠正確地處理不同的信息,同時還要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毅力,經得起挫折的品德。再次:在教書育人篇裏,顧先生把道德自覺作為教育的最高境界,既具有自己的行為準則並奉行不悖,不需要別人監督。他提出道德教育對學生來説首先是養成一種習慣,另外就是讓他們在活動中明辨是非。道德教育就是學生在實踐過程當中,在活動過程當中,通過一些矛盾,通過一些鬥爭,使學生的思想得到一個提升,矛盾解決了,他們的道德水平就會提高一步。同時在活動中學生能夠體現遵守規則、克服困難、對自己行為負責、和同伴的交往等能力。另外:在教師發展篇裏,顧先生要求教師走出知識越多越好的誤區,把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因為知識不等於智慧,書讀得多但不思考,不與實際相聯繫,就變成死讀書、讀死書,變成書呆子。知識要變成智慧,需要活學活用,在知識運用過程中產生疑問和矛盾,在解決疑惑過程中產生智慧。因此要多組織學生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成長,來激發他的思維,提高他的興趣。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們為了節省時間,用最少的時間灌輸給學生更多的知識,通常是不組織或很少組織學生活動的,這樣做的結果看似省時高效,但實際上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機器,只有老師講,學生被動地聽,把現存的結論告訴學生,學生記住了這些結論就算掌握了知識,實際上學生不知道知識產生的過程,不思考知識未來的發展,學生沒有活動,思維就激活不起來,學生的學習就會缺乏興趣。而活動能啟發學生思維,只有通過思考才能增長智慧。

總之,讀了顧先生的《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一書,我茅塞頓開,它不僅讓我對當前的教育改革有了更全新的認識,同時也讓我瞭解了自己的教育觀念有哪些偏差,並及時作出調整。我會把從顧先生那裏學到的教育理論用於自己的教學實踐,讓我的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讀後感7

在20xx年,作為明遠實驗學校聯盟成員校之一,我們在學校的組織下,年級組的安排下,我們拜讀了顧先生的數部著作,例如《雜草集》、《野花集》、《綠葉集》、《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其中,在閲讀《站在孩子的視角談教育》感觸頗深,書中集合了數篇顧明遠老師關於教育的點滴思考,內容涵蓋了教育理念、素質教育、教書育人、教師發展、童心與教育等方面。這些文章也從各個方面展示了顧老先生對於當下教育的觀點和態度,語言平實,易於理解,讓身在教育環節中的我深受啟發,受益頗多。

作為一名在不斷汲取營養成長的教師,在顧老的“教師成長”部分,有很多內容都我帶來很多新的思考。例如,“書齋裏不會產生教育家”,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家庭、學校、社會、學生四個方面綜合互動而成的結果,熟讀再多的理論,無法應用到具體的案例中,無法和教育“合夥人”形成有效的交流和溝通,都影響整個的教育過程的順利進行。就行顧老所説:“教育家只能從教育實踐中產生出來,教育家還要有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理念。”除此之外,顧老還提出:“教育必須從大處着眼,小處着手。”結合我自己的經驗,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將教育貫穿在學生學習、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一言一行當中來,“為學”和“做人”都是教育過程中的重要目標。所謂大處着眼,大概就是從養育“完整的人”的角度出發,教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書本上的知識,還是技能、態度和情感價值觀。

“書育人”的部分,顧老也有很多觀點讓我更加清楚地認識到了教育的含義。“愛是教育的源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正如顧老先生所説,沒有用愛滋潤的教育是沒有生命力的,也很難真正傳遞給學生和家長,而用愛去為學生創造成長的環境,哪怕是路上有磕碰,也能獲得家長的支持和學生的認可。作為一名年輕的老師,我既沒有豐富的授課經驗,也沒有養育孩子的經驗,但也是秉承着一顆“為學生眾生髮展奠基”的簡單心思,也收穫了許多“教育合夥人”的認同和支持。

曾説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書育人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在活動中。”讓我們在顧老的思想引領下,用愛去教育學生,用興趣創造學習的發生,關注細微之處的教育機會,為學生設計合適的活動去創造成長的機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rjkng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