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通用7篇)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通用7篇)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通用7篇),歡迎大家分享。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通用7篇)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1

在沒有接觸李希貴這個人之前,我就已經聽過他的“語錄”,比如“當學校把教師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教師也會把學生放在第一位”、“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沒有倉庫的學校是一種理想,它其實是想告訴人們,學校裏不應該有庫存起來的資源”、“跳出教育看教育,需要擦亮我們的第三隻眼睛”等等。這個暑假裏,我從《面向個體的教育》裏真真切切地領略了李希貴博大的教育思想,並從中得到了不少的震撼和啟發。

李希貴是現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歷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評估中心主任,同時也兼任國家督學、中國教育學會理事等等。他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級課題,其中《語文實驗室計劃》被列為國家教育部、人事部“特級教師計劃”,並獲山東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但縱使頭頂着這麼多閃光的頭銜,卻反而使得他的師生觀和教育觀更加矚目。

一、師生觀

北京十一學校裏,李校長高舉“學生第一”的大旗。為了創建孩子們嚮往的理想學校,他們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班主任成為了主任導師,和其他幾位擔任導師的相關老師組成一個教育團隊,分別負責學生的人生導航、心理輔導和學業指導。而教師在學校的辦學目標實現過程中處於第一位,才會協助校長落實他心中教育理想。“我認為關注學生應該先從關注教師開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業,塑造學生美好的人生。這個目標,只能通過教師來完成。”“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關愛,只能通過人的傳遞,才顯得真切、動人,誰都沒有辦法改變。一位教師,在校園、在課堂舉手投足間,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他可以春風化雨,也可以讓學生‘近墨者黑’。”

二、教育觀

一次,在高一新生的錄取中面臨着一個兩難選擇,一位在馬術方面已經很有造詣但中考成績差距很大的學生報考了十一學校。是錄取還是放棄?學校校務會經過討論,打破常規錄取了這樣一個“特殊的孩子”。他們的想法就是寧肯放棄百分之百的重點率,也要為各類不同個性的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要為老師們的教學創造更加寬鬆、和諧的氛圍,將學校真正建設成一所屬於孩子們的學校。“教學大綱、教科書規定了應給予學生的各種知識,但是沒有規定應給予學生的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這就是:幸福。我們的教育信念應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裏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自己的一生。”這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也是讓李希貴至今感到震撼的話。

身為一名幼兒園老師,我也應該從關注孩子本身開始。我們要用一雙慧眼發現那棵樹,那棵樹一定與這棵樹不太一樣,有的需要在天空挺拔,有的則需要在河邊茁壯,有的習慣於雲山霧罩,有的卻渴望陽光普照……發現那顆樹,需要我們提供適宜的土壤、水份、氣候、養料,需要一個適宜的生態環境,需要我們的教育情懷。“我深切地感受到,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這是李希貴校長的切身體會,我想,《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定會讓我們換一種理念、換一個思路,換一個視角來看我們的孩子,放大教育的的智慧和力量,以塑造孩子美好的人生為方向而奮鬥!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2

《面向個體的教育》記錄了李希貴校長在學校管理工作中的一些實踐、感悟和思考,

2010年9月,北京十一學校全面實施走班上課,他們試圖通過不同學科在不同的學科教室上課,實現教學資源與學習過程的有效對接。全校4000多名學生有4000多張課表,他們組合成1430個教學班,因材施教的命運從過去教師的手上轉到了學生自己的手上,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喜歡的老師,喜歡的學科進行上課。在不斷的選擇與調整之中,孩子們漸漸生長出了責任性和使命感。

學校裏每天中午有個活動叫“校長有約,共進午餐”。餐費是學生自費的,李校長説,有時他也會把學生應付的餐費一起付了。這個活動中,李校長耐心傾聽學生的想法,他和學生一起探討:諸如晚睡時間應該提前還是拖後。經過三個多月的調查研究、思想交鋒和觀點碰撞後,最後形成了一個開放式、選擇性的解決方案。學校確定三個晚睡時間,讓有着不同習慣和需求的學生自由選擇。選擇不同晚睡時間的學生分配到不同的寢室、不同的樓層或者區域。這樣就滿足了不同個性學生的需求,又避免了相互干擾。學校還提出允許每個學生每週有一次申請晚睡一定時間的制度,受到了學生們的熱捧。

為了滿足學生的需求,校長在聽取學生的真知灼見後,採納了許多管理建議:在學生公寓大廳安放了手機充電裝置,並在每一樓層設立了專門的吹風間,以方便學生……我想,因為校長能尊重和信任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想法和需求,親近他們,面向每一個學生,所以才有了這些創新的做法。羅斯福有句話值得品味:他説,沒有自由的秩序就沒有秩序的自由,同樣具有破壞性。可喜的是,“十一學校”的領導和老師,時刻把孩子放在第一,珍視每個孩子的想法,重視孩子個性化的需求,他們在網站上開發了若干個互動平台,校長的手機號碼公佈給全校學生,他們把班級、學校各類活動的策劃權交給學生,與學生密切相關的資源配置方案設計及設備設置招標也讓學生參與其中,甚至由學生來親自主持,每月一次的校務會議中必有一項學生的議題並由相關的學生參與討論、審定……學生成了學校裏真正的主人。

管理學的一個重要原理就是你希望看到什麼,什麼就會越來越多。我想,只有學校裏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等真正民主平等、和諧融洽了,校園裏才能生長出學生的許多想法來!

談到學校管理,學生管理,我們自然會聯想到許多制度、考核、評估。是的,很多學校裏因為有一系列所謂嚴格的規章制度,一切好像顯得秩序井然。但是,在這樣嚴格、規範的管理之中,學生、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發揮得如何,就不得而知了。被譽為全球第一CEO的美國通用電氣前總裁傑克遜·韋爾奇創造了許多商業奇蹟,那個時候的通用電氣已經是有幾十萬員工,業務遍及幾十個國家、市場超越5800億美元的商業帝國,當有人好奇地問他,面對如此紛繁複雜、遍佈全球的管理重任,如何分配自己的管理時間時,韋爾奇卻異常輕鬆地説,在通用,他只當教練,他把最主要的精力用在對經理人的培訓上了。韋爾奇簡單的回答背後,透視着對人的高度關注。

北京十一學校裏,李校長高舉“學生第一”的大旗。為了創建孩子們嚮往的理想學校,他們讓選擇成為學校的主題詞,幫助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的CEO。學校實施走班制後,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班不存在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面臨着新的挑戰,老師們的工作方式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他們有自己的學科教室,上課、備課、輔導學生,教室已經成為他們的主陣地,而辦公室裏則鮮見他們的蹤影,班主任成為了主任導師。和其他幾位擔任導師的相關老師組成一個教育團隊,分別負責學生的人生導航、心理輔導和學業指導。

如何真正讓學生成為第一,學校關注學生的學習管理,把活動與讀書聯繫起來。請欣賞十一學校富有特色的活動之一——“開學典禮”。如何改變傳統的開學典禮形式,真正讓每一個孩子參與其中,不僅僅是形體上的參與,更有情感上的參與,學校設計了“開學護照”,讓師生在30分鐘的開學典禮上,相互交流,簽名留念,且有簽名教師與學生行“擁抱禮”,師生情在擁抱之中變得更加醇厚。此外,開學典禮上,還有校長的“鞠躬禮”。這個鞠躬禮既有拜謝,也有感謝,更有敬重。

活動之二——“擊掌禮”:2011年4月,經過十一學校學生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學生會,學校選擇了一種“形式”——命名為“擊掌禮”。校長上台與當選的學生一一擊掌,其中包含着祝賀之禮,信任之情和期待之意。另外,學校每年6月要舉行潑水節。目的是為了讓孩子們放鬆。在師生的智慧裏,誕生了潑水節開幕式上的“洗禮”:由校長向全體參與的學生潑一盆消除大家的疲勞、煩惱的“智慧之水”,成為孩子們嚮往的事情。形式往往承載着內容,顯現出巨大的能量。由此,校長的一盆水裏,居然有了讓孩子們放鬆心情、摒棄同伴間的前嫌,以健康的心態迎接新生活的豐富內涵。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3

作為一名班主任,要會處理在教育教學中的突發事件。以前總以為學生在學校最重要的是學習。最近,發生幾起事件讓我不得不去思考、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深知無論是在對學生思想管理上還是在教育教學方面都迫切地需要我去學習、進步。在課餘事件,我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頗有感觸。

這本書讀起來通俗易懂,裏面有很多教育案例,其中説到這樣一個事件:一位曾經做過二十多年的班主任不當班主任以後與學生用了整整一下午的時間進行談話,可沒有多大的效果,這名學生仍然沒有從談話中反思、改正,於是他們預定明天繼續交談,第二次的談話中那位曾經的班主任首先向學生道歉,而且帶着一定要説服那位那位學生的想法進行交談,師生之間的對話也應該在平等的基礎上。見到老師的態度有轉變,學生立刻向老師賠禮,不應該對老師出言不遜,這樣接下來的談話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是啊!縱觀當今教育,有幾個班主任能做到以平等的姿態和學生進行平等的對話呢?這不禁讓我想起前不久發生在我們班裏的一件事:一天中午放學後,英語老師氣憤的過來對我説:"羅老師,你們班XX簡直無藥可救了,作業不寫,單獨輔導他也不學,今天還跟我犟嘴。"聽完,我感到吃驚,以前從沒遇到過這樣的事情呀!雖然有個別學生頑皮了一點,但從沒有發現有學生跟老師對着幹,我認識到事情的嚴重性,在一個午自習時間我悄悄把XX帶到操場上找他聊天,瞭解他最近的心理狀況,期初他不什麼也不願意説,擔任我班三年班主任基本上對每個孩子都很熟悉,我明白XX是一個喜歡被誇的孩子,於是我改變策略,從生活中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出發以朋友的身份跟他聊天,慢慢地,他對我不再有戒備心,道出了事情的緣由,我表揚了他願意坦白事實的態度,進而分析問題,加以正確引導,很快認識到自身存在的問題並對今後如何處理與老師之間的關係有深刻的認識。曾經聽過一句話:"教育的力量可以使石頭開出美麗的花。"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都要發揮教育的積極力量去提升每一位學生。

美國著名管理大師德魯克説道:"每一位知識工作者,都是一位管理者。"管理學生學習不能忽略一個重要的環節----激勵評價。激勵評價不是課堂上的一個附屬品,它應該貫穿教學的始終,讓激勵評價在每個孩子身上都應有所體現。

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學習上表現的優勢各不相同,李希貴説:"教育永遠不可能讓每個孩子在同一個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樣的機會讓不同的孩子贏得同樣的成功。"在教學中,我們不應該以同樣的標準來對待不同的孩子,避免"一刀切"的教學方式,那就要求教師不能再以傳統的分數論長短,而應該全面的去看待學生,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這讓我想起上次青年教師素養大賽表彰會上李校長對我們青年教師説過這樣一段話:"精確的分數不一定是準確的評價,不要死死盯住學生的分數,很多老師每次模考算出評分,為了那零點幾分的差距爭得面紅耳赤,非得分出高低,這樣不僅傷了老師之間的和氣,同時分數過多的壓制學生,那一分可能會打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讀完《面向個體的教育》這本書,有很多章節給我很深的啟發,讓我認識到,要想做一個合格的教育者,應該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多革新教育教學方式,多看書,多向身邊優秀有經驗的教師請教,提升個人教育素養,儘快讓自己成長起來。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4

閲讀《面向個體的教育》彷彿是武陵人闖進了桃花源,在桃花源裏生活,“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是封建社會作為一個文人的理想國。而我們作為一生奮戰在普通高中的教育人,我們仍然是遵循孔夫子的教導,尊奉“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為自己的教育理想。在李希貴先生所著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中,我們彷彿來到了一個屬於我們教育人的理想國——北京十一學校,觀摩到在一所班級授課制的中學裏,實現因材施教的一種理想的教育範式。

這種教育範式不是李希貴先生的原創,而是國家教育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明確要求,2004年在廣東省的深圳中學,我就已經參觀了這樣的類似範例。李希貴先生是作為一名校長,通過這本著作將其新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中的體會和發現精彩的展現出來,幫助我們解讀國家教育部實施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我們必須清楚的認識到:深圳中學、北京十一中學的教育範式類型,也是國家教育部對我們的要求,也是我們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教育範式的發展目標!我們絕不能學武陵人,到桃花源中一遊,感歎一番,登船還家,依然故我。而應當通過閲讀《面向個體的教育》明確目標,對照反思,發現差距,奮起直追。

我校新課程實施以來根據學校自身特點,設計了自己的以因材施教為目標的新課程體系建設目標,確立“以人為本,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辦學理念;“尊重差異,包容發展”的育人理念。“弘毅致和,追求卓越”的沭中精神。其建設過程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是構建“定向——結構——活動”主體性課堂教學範式,並開發各個學科、各種課型的教學模式和操作規範,打造符合新課程精神的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先展後評的高效課堂。

第二步是加強學科建設,按照新課程建設的要求,強化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學科實驗室建設,新建成語文(印鹹書屋)、歷史、地理等學科教室,數學、生物學科分別申報並被確立為江蘇省和宿遷市的課程基地。

第三步是強力推進我校的校本選修課程建設,從學校自身發展出發,借鑑儒家經典《中庸》中關於“中和”的論述,提出通過打造“致和課程體系”實施“致和教育”,其體系包含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校本化實施、校本課程開發等,這些課程在社會實踐、人生體驗、科普知識、傳統文化、工藝製作、學科興趣等諸多方面為學生提供可選擇的、多樣化發展平台,“尊重差異,包容發展”,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和諧而有個性的發展。本學期以來的工作重點是依託我校的省市課程基地硬件設施和網絡平台,發揮教科研的導向引領作用,強化落實,將工作目標分解細化到高一、二年級具體學科備課組。

三個步驟同步推進,目標就是建設具有我校個性特色的在新課程背景下的以因材施教為目標的教育範式,通過學習李希貴先生的《面向個體的教育》,如同聽取一位先行者、過來人的言傳身教,其中鮮活的探索經驗、案例解讀、教學感悟對於我們都極具啟發和導向作用,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和各級管理人員深度閲讀、反覆揣摩,以便更加明確我們的工作目標、堅定我們的工作信心、提升我們的工作效率。我們每一位同志都應當結合自身的工作職責積極投入此項意義深遠、刻不容緩的偉大工程中去,並在內心經常問自己,因材施教,我們已做到了第幾步?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5

一晃來咱們學校都已經好幾個月了,每天備課,教課,忙忙碌碌,每天的各種情緒都和一個詞一幫人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他們有的時候是讓人煩的“熊孩子”,有的時候又是給我驚喜,讓我富有成就感的乖學生。作為一名新老師,每日課後走在回家的路上,我都不自覺的進行反思,反思自己做的不夠的地方,反思如何才能做的更好。這樣的反思太有必要了,但是除了反思之外還需要向老教師們學習一些他們優秀的學習經驗。讀書便是最好的一種學習,也是一種最廉價的學習方式,我甚至都不需要上繳學費就能學習到李希貴校長多年積累的教學感悟。下面我就談談我讀了《面向個體的教育》之後的一些感想。

一、放手也是一種教育

我非常喜歡書中第二章《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也非常贊同其中的觀點“不要把學生培養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學生本就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擁有着自己獨立的個性和獨立的愛好,也會擁有屬於自己的人生,綻放屬於自己的美好。他們不是流水線上的零件,按流程拼裝起來就好,適度張揚自己的個性本就是教育所應該帶給學生的。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應該明白放手也是一種教育,當然放手並不是説讓學生放任自如,而是指充分尊重並相信學生,給學生更多的時間、空間,更多的自主權,讓學生觀察、思考、發現、創造,體驗活動的樂趣,同時老師把握大的方向,在方向方面給予學生指導。

比如我在教授留學生班的過程中有這樣一件事,剛開始教留學生時,紀律是困擾我的大問題,課堂裏總是向打地鼠一樣的,這邊的同學不説話了,那邊的同學又開始嘈雜了。有一天一個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同學向我提議,老師我們去活動室做PPT然後做Presentation吧。説實話,我當時的第一個反應就是NO,心想你們這幫孩子不就是不想上課然後藉此機會上網玩嗎?可是轉念一想,讓他們做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不錯。於是給他們制定了Presentation的題目和使用活動室的相關規定,比如不能玩遊戲,不能看視頻,不能大聲喧譁等就讓他們去做了。當他們完成PPT的製作之後我大吃一驚,他們中有的同學把PPT設計的簡直是非常的精美,並且也很遵守紀律並沒有隨便亂上網,雖然之後的Presentation還有些不足,但是那如同廣告一樣的PPT已經讓我很是讓我驚喜了。這件事讓我印象很深,也讓我學習到,教師作為主導,學生作為主體的重要性。作為教師應該要充分的信任學生,不要隨便的去給學生貼標籤,學生的紀律不行,坐不住,不代表他別的方面不行,不代表他不會創作,沒有創意。適時的給予學生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並且加以充分的發揮是非常有必要的。課堂教學應該要解放學生的思想,關注學生的體驗,讓學生敢説,敢做,敢研究,這樣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才能夠充分的發揮。

二、讀書是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

俗話説:多讀心中有主,多寫筆下生花;又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説: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些話都告訴人們應該多讀書。不言而喻讀書是受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可能有人會説學生天天在學校不就是在讀書嗎?這裏所説的“書”不是指的教科書,而是鼓勵學生閲讀他們有興趣並且能夠培養他們內在文化素養的書籍。但現在的學生總是抱怨作業太多,任務太重,不喜歡讀書的人越來越多,甚至有同學認為讀書不僅讀不出錢來,還是件耗時費力的事,更有甚者嘲笑不讀書的人掙讀書人的錢。不得不説這是一種教育的可悲。我一直認為,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實質上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而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

很多人一直以為學生讀書就是要讀好教科書,為什麼?因為考試考的是教科書上面的內容。一種功利色彩相當強的學習氛圍在全社會沒有得到很好的遏止。雖然現在已經不再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但是考上了好大學就會有好工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裏還是揮之不去的。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學生也在逐漸的喪失閲讀的興趣,也只去進行與分數相關的閲讀和學習,可是廣泛的閲讀,對構建學生健康的完善的人格,養成終身的學習習慣有着重要的意義。要改變這樣功利的行為我覺得營造一個好的閲讀氛圍,學校也應該多開展與讀書相關的活動。《面向個體的教育》中提到的十一學校開展的“閲讀都德”以及“閲讀法蘭西”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故事的傳播中,營造校園的書香氛圍,我也希望我們學校以後能夠多開展這種類型的活動。

三、幫學生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

在我看來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一種教育責任。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都是個性化存在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沒有哪一種學習方式對所有學生所有學習內容都是最佳的,只有適合的、有效的。不同的學習內容、不同的學生、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不同的學習方式。在教育的過程中要不斷的尋找並且完善,找到適合的教好他們的方法。所以,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應該注意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特點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悦的教學氛圍和各種教學情境,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和練習。

什麼是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呢,在我看來讓學生能夠產生興趣就是適合他的學習方式。興趣是動力,是源泉。因此要重視對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是我們大家的共識。

學生有興趣,必須留給學生學習的自由如同前面提到的那樣要作為老師要懂得放手。自由活動是人發展的內在依據,學生的學習也應如此。學生應當是主動的學習者。真正的學習並不是由教師傳授給學生,而是出自學生本身,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發地主動地學習,留給學生充分的自由,讓學生自己找到並發現、糾正自己的缺點。

不僅是這樣,如李希貴校長説的那樣“不同的學習內容應當選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在英語教學的課堂裏,可以試着以趣味性材料來創設問題情境。對同一個問題,如果我所提供、創造的問題情境不同,學生也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情境。從而達到不同的教學效果。這樣可以使學生不由自主地走進英語教學內容的情境,從而積極地主動思考、尋找解決的方法,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提高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

《面向個體的教育》所帶給我的感觸不僅僅有這三點,也讓我明白教育和學習一樣長時間的事,不應該帶有功利心去看待他,我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應該多看到身邊的榜樣,多拜讀經典,多向身邊的老教師進行學習,從那裏得到更多的智慧,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優秀的教師。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6

每逢假期,便是培訓季節,從新入教師到班主任,培訓的名目應接不暇,然而培訓水平卻是良莠不齊,講課的專家也是有高有低,本着學習的態度參加培訓的同仁,甚多深感失望。大家歡迎的是務實的教育,是源於學情的教育,是迎合時代發展的真正的教育。《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符合了我們的要求,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最受教師喜愛”的稱號當之無愧。

書中對教育是服務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當教育成為服務業,研究學生的需求必然成為我們工作的前提、師生平等就成為校園生活的基本狀態,當教育成為服務業,就必然以客户的滿意度作為衡量我們工作的重要指標、我們就需要調整心態。教育不是萬能的鑰匙,教育不能包治百病,教育需要學會等待”。當我們面對這個問題時,不得不意識到:教育成為服務業對師生平等的要求,居高臨下的姿態、高高在上的架勢、教訓的口吻、已經無法立足,需要的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敞開心扉,以長者的責任和平等的身份與孩子對話、溝通、合作,在這樣的校園生活中,共同成長。

對於“平等對話”,作者認為“平等對話,教育才真正開始”。這個環節是給我們啟發最大的環節,全國課改,浙江省走在改革的前沿,走班制選修課成為常態,行政班的概念成為歷史,在這種變化中,“怎麼管”的問題的受關注程度超過了“怎麼教”的問題,作者在書中指出,當一個班級沒有班主任後,教師面臨的最大的挑戰來自平等。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個擔任班主任多年的教師覺得學生工作比以前難做了,是因為學生心中對學科老師和對班主任的看法是不同的,而老師的角色還沒有調整過來。“許多時候,學生在我們班主任的行政權力下被迫‘想通’了,其教育效果的真實性卻大可懷疑。”這句話很好地詮釋了面向個體的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思維。

那麼怎樣尋找“真實的學生”呢?作者在書中提出的想法是:努力在學校形成一種面向個體的教育生態,按照因材施教的想法,由學生自主選擇。“選擇之下,孩子們慢慢生長出了責任心和使命感;選擇之下,他們發現了自我,喚醒了自我,我相信,他們也必然最終成就自我。”這對學校的管理要求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從管理到教學,都有了新的要求。課程是學生的產品,學校在制定課程時,需要考慮學生的真實要求和真實能力,在發展階段需要有不同的激勵手段,在評價方面需要真實的評價結果和有效的評價機制。

書中的學校開發了203個校本課程,選修課程多達199個,甚至國家課程也分為多達5個不同難度的分層課程,充分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温州地區也在教改的春風中,緊鑼密鼓地進行着改革,各學校耳朵優質課程層出不窮。課程的選擇性決定了在我們的教育下,學生具有良好的未來規劃、自我評價和選擇能力。而選擇的能力,正是我們國家的孩子所欠缺的能力之一。讓學生學會選擇,就是讓學生成長。

與傳統教育相比,現在的教育既面對學生的整體,也面對每一個個體。作者認為:“在傳統的學校裏,教育的全部意義可能就是教給學生知識,當然,往好的方面延伸一些,可能還培養學生的能力。可是,如果我們從教育的終極目標來看,卻應該是通過挖掘他們的潛能,培養他們的人性,不斷推進孩子們的社會化,讓他們走向成熟,學會生存。”在心的教育中,我們儘量避開競爭後的淘汰,因為那些孩子“生而平等”,因此我們需要“發現每棵樹的生存價值”。而在發現每一棵樹的過程都是有要求的:發現那棵樹,首先要為之提供適宜的土壤、水分、氣候、養料,需要教育者的胸懷,需要去除校園裏的權威。需要我們教育者在心中都早已有了理想之樹的輪廓,但這個輪廓,絕不是一個條框化的標準,不然我們很容易走入傳統教育的誤區。這對我們提出的主要要求就是要用多元化發展的觀點去看學生,在動態的調整中尊重和滿足學生的需求。

斯賓塞説過,不要希望兒童有大量的美德,教育者的全部奧祕就在於如何愛護學生,如果你討厭學生,那麼你的教育還沒有開始實際上就結束了。作者在書中提出:“教育學首先是關係學。”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教師在研究學情時更應該把學生作為主體,從師生間的關係開始,營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從而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作者提出了:“一所學校,只有一大批優秀教師以教育家的情懷、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態和教育家的智慧影響學生成長、推動學校發展的時候,這樣的學校才真正實現了教育家辦學。”這讓我們想起了很多教育家對“過去的教育”的回顧,為什麼過去的教師隊伍裏可以湧現一批批的教育家,而教育家又總是熱衷於一線的教學,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在新的課改背景下,希望教育的評價體系更多地傾向於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更多地傾向於教室,而不是如現在般,一篇又一篇的學術論文榨乾了教師的大好精力,教師不得不拖着疲憊不已的身子走進教室。希望今年教育部能將中央對教師發展和減負的口號落實到每個學校,讓我們能真正地面對真實的教育。

適逢教改,我深切地感受到,用改革的思路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是最好的改革思路。在教學過程中,課程、課堂走在改革的前沿,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決不能忽略了我們身邊的孩子本身,像書中所説的那樣:當我們的孩子每一個都煥發自我潛能、發揮自我價值、成為最好的自我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就真的贏了。

《面向個體的教育》讀後感7

暑假期間,認真閲讀了北京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一書。此書為我這個站在班主任工作起跑線上的人指明瞭奔跑的方向,以下兩點感觸頗深。

發現非正式表揚的魅力

在所有的管理行為中,評價是一項需要每一位管理者特別小心的事情,因為它本身的高利害,也因為評價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需要慎用。而“非正式評價”尤其是“非正式表揚”的運用在教育教學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李希貴校長在書中講到了這樣一位領導,他常常在你做了一點什麼事情之後向你伸出他的大拇指,以至於被業內人士私下敬佩地稱為“大拇指領導”。你的一項變革、一點經驗,甚至一篇文章、一次發言,都有可能獲得他“大拇指”的肯定。雖説是沒有任何獎金、證書的表揚,卻激勵着大家不斷前行。事實上,這樣的“非正式表揚”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可以很好地運用。書寫生字時對學生個別筆畫的肯定,朗讀課文時對學生情感把握的褒獎,思考獨到時及時的鼓勵,都時時鼓舞着孩子們,激勵着孩子們。

印象最深的是身邊有這樣一位老師,堅持為每一位孩子過不一樣的生日。他和家長們一起,收集孩子從小到大的照片做成影集,讓班裏其他孩子通過各種形式為他留言送祝福。還會親手寫一張賀卡,將自己的愛都寫在了上面。不管過程怎樣,相信這份真情的力量是無窮的。雖然我們還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我們可以嘗試着選取真實、可信的一點,讓“非正式表揚”的潛能無限放大。

放手才有更多的教育機會

很多老師和家長都有這樣的感覺,對於學生初入學時的不知所措、不適應,他們表現出更多一倍的擔心和焦慮,那麼,隨之而來的是一手包辦,不給孩子留空間。這樣做,看似避免了無措的發生,其實只是將這樣的不適應、不成熟的狀態延遲而已。就像剛學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長始終不給予孩子獨自行走的機會,那他將永遠也無法長大。如自然也就喪失了培養他們自主、自立的機會。

我想最困擾老師們的就是學生的安全問題了,而“電梯”一詞最近一直是熱門搜索詞彙,這本書中就有這麼一個關於“電梯”的小案例:有些學校在屢禁學生乘坐電梯而不見效的情況下,在電梯上裝上了限乘裝置,只有持有刷卡權限的老師才能乘坐。硬件設施一改,似乎解決了長期以來讓學校擔憂的安全問題,但同時也失去了教育的機會。李希貴校長説,如果我們不能在乘梯和禁梯這一矛盾衝突的情境中,讓學生明白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該如何使用資源,不讓學生從內心明白在一個團隊中如何以合理的方式尊重應該尊重的人,有一天一旦遇到類似的問題了,他們將仍然是令人頭疼的一羣。試想,這樣的生命體驗怎麼能捨棄,很多能力的培養都在是問題中發展,在錯誤裏成長起來的。這樣好的教育機會,我們怎能錯過!

不管是“非正式表揚”還是“學會放手”,都需要我們去用心去理解每一位孩子,發現他們的細微變化,及時地引導,感受他們的需求,適時地幫助,相信孩子的能力,相信成長的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0n8z9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