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教育讀後感(通用31篇)

教育讀後感(通用31篇)

讀完一本書以後,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讀後感(通用31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育讀後感(通用31篇)

教育讀後感 篇1

幾年前曾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我在四年前始得此書的日譯本,記得曾流了淚三日夜讀畢,就是後來在翻譯或隨便閲讀時,還深深地感到刺激,不覺眼睛潤濕。這不是悲哀的眼淚,乃是慚愧和感激的眼淚。除了人的資格以外,我在家中早已是二子二女的父親,在教育界是執過十餘年的教鞭的教師。平日為人為父為師的態度,讀了這書好像醜女見了美人,自己難堪起來,不覺慚愧了流淚。"我一直想拜讀這本讓夏丐尊先生如此感動的書《愛的教育》,這個寒假終於如願以償了。

《愛的教育》,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雖然我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其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偉大。《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於愛的一些思索。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帶着這個思考,我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使人讀之,尤如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每天在我們身邊,因其無影無形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可是我們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實他的意義已經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卻最容易忽略,正如這博大的愛中深沉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無法感受到。愛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與情緒。《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要求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們從出身到性格都有迥異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對自己的祖國意大利的深深的愛,對親友的真摯之情。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講話。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薰陶,同樣讓我這個外國讀者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面對我們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礎。夏丐尊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鬆,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教育讀後感 篇2

今天我讀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故事,是《愛的教育》這本書上的一個故事。

一位帕多瓦的少年被父母賣給了戲班子,飽受困苦。又碾轉法國,西班牙,後來逃出來。得到意大利領事館的幫助,登上回家的船。船上的乘客同情他,給了他一些錢。少年起初很高興,後來聽到有些乘客辱罵自己的國家,他立刻將錢砸還給他們,捍衞了祖國的尊嚴。

讀了這篇文章後,我的心裏掀起了巨浪。一個少年還是一個窮小夥子,卻拋棄了金錢,捍衞了國家的尊嚴。真讓我大吃一驚,我敬佩這位少年,他那愛國之心深深震撼了我,他的身軀裏流淌着英雄的血液!

這位多值得我們學習呀!

同學們,如果你遇到類似的事情,你會怎麼辦呢、是摟住金錢不放,對國家的尊嚴置之度外?還是視金錢如糞土,捍衞祖國的尊嚴?我希望大家都能選擇後者。因為只要全世界的人類都有一顆愛國之心,這個世界會更加美好,富強。

教育讀後感 篇3

對教師工作來説,沒有什麼比愛心更重要。讀完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我被他的愛心所感動;被他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的行為所震撼,讓我深深體會到“當一個好老師最基本的條件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

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須把自己當做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愛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我自己是非常贊同這話的。假如沒有愛學生的心又何來的教育好學生呢?假如沒有愛心和童心,又何來與孩子打成一片,更好地教育孩子呢?説愛心和童心是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再恰當不過了!

李鎮西老師對愛的執著深深打動了我。李老師毫不掩飾自己對學生的愛,他也收穫着學生的愛。李老師做的許多事情都很普通,其實許多老師都做過。為什麼李老師能成為名師,我們卻在日常工作中變得越來越平庸,工作越來越沒勁?這當然有本身素質的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對教育的執著,對愛的堅持。正如李老師所説:“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職業。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老師對待萬同同學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

李老師説:“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是啊,愛是我們的語言,和學生相處,只有愛是打開學生心靈大門的鑰匙,只有愛才能換來學生的真心和信任,成為真正受學生愛戴的老師。作為老師,你將你內心深處的愛心傳遞給你的學生了嗎?自省過後,我發現自己做得的確不夠。身為一名數學老師,由於帶多個班,周課時也多,所以平均與每班孩子相處的時間並不多,常常是這節課進這班教室,下一節又要到另一個班級上課。很少有時間和學生交流、談心,所以學生對我也並不是特別親近和了解,其實我是很愛他們的,我由衷地為他們的進步而高興,為他們的失敗而難過。但作為老師,我總是在潛意識裏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可能太過追求在學生面前的威嚴了。其實,“師生在人格上應是絕對平等的,教師不應自視比學生‘高人一等’。因此,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應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從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擁有一顆愛心,真心付出,孩子們也同樣對你真心喜歡。愛心還表現於對學生的讚美與寬容,尊重孩子的成功,哪怕只有一點點的成績,不要吝嗇讚美,你會發現他們臉腮甜甜的微笑讓人陶醉,這種無名的愛融入彼此,也教育了他們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犯了過錯,要細心教導,讓他們感受老師是因為愛他們才教導他們的,這種愛不需要言語來表達,他們也能感受到老師的一顆愛心,於是,他們就會注意下次類似的錯誤。因為有了愛心,讓孩子努力爭取,改錯,會發現,這樣的教育更有意義,也讓人更容易接受!也就是説,我們不僅需要有顆愛人的心,更要的是一顆智慧的愛心!

但是,教育僅有愛心也是不夠的。

這一點,李鎮西老師多年以前就意識到了。這些問題值得思考,然而正是這些問題,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偉大,反襯出了李鎮西老師的人格魅力!而我在思考這些問題的時候,也在想,其實這本書裏面記載的許多案例,都有它具體的背景甚至特定的時代背景,而現在的社會又發生了許多的變化,刻舟求劍,膠柱鼓瑟式的閲讀或許並不聰明,重要的是這本書裏所體現出來的教育者的愛心,教育者對教育這一份深沉的思考,教育者對大寫的人的張揚,應該成為我們從事教育的這個羣體的出發點。

教育的愛心是空氣,是陽光,是土壤,是水源,是食糧,是布匹……你可以把它比喻為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少的一切,而且絕不過份。所以,老一輩教育家夏丏尊説: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

教育讀後感 篇4

朱爾斯·亨利講述了一個男孩一一鮑里斯的故事。他在化簡分數12/16時卡住了,在他化簡到了6/8時就無法再繼續化簡了。(如果發現了阻礙他的因素後,着實很有趣。他會認為,如果你想在上一題目中再除以2,人們不會允許你再這樣做一次吧?新奇的事情會在數學課堂上突然出現。)另一個孩子佩吉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享利評論道,“鮑里斯的失敗使得佩吉的成功成為可能”。

許多孩子並沒有認真看待這些小失敗,但是這些事件會偶然導致真正的苦惱,有一種方式可以減輕這些問題。首先,我們拒絕去打冷不防的電話,即去叫那些不情願參加活動的學生。但是,盡責的教師可能會反對説:我們想將所有學生都包括進來,而有些學生可能從未自願過。那會是怎樣的呢?我們會讓許多組學生去努力,去提出問題。在我的數學教師職業生涯後期,我偶然發現了這個策略:我讓幾組學生在黑板上來做這些題,讓其他同學在座位上做。我確實被絆住了,我常常幫助幾組學生來解答他們的問題。因為其他人很忙,我從一個小組轉到另一個小組,沒有人對我的介入在意。令人吃驚的是,要去接受一個大家共同犯的錯誤(而非被認為是教師的失誤)是多麼容易。成功似乎不會由於和另一個人共同分享而減少。

一些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發言都會報以“好”的評價,然後叫另一個學生回答,去評價時也説“好”。這種策略可以迴避遭受痛苦,但它對提高學生的競爭力毫無裨益,發展理智能力是個人幸福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必須找到一種更真誠的迴應方式。一個人會説,“不太充分”,“讓我們再探討一下”或者“這種想法很不錯但你得到的答案卻是錯的”,或者“你能問得温和一點嗎?”或者“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它需要每個學生具有一些藝術和知識才能找到一種真誠的、支持性的並且對全班學生都有幫助的迴應方式。沒有哪個教師會在這些關鍵工作中做到完美的地步。

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恆情結,追求幸福是推動人類發展的源動力。幸福的概念很寬,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於教育,我們要追求幸福的教育,幸福的教育不是簡單地通過教給學生有關幸福的知識來實現,還需要鼓勵他們去將所學的東西付諸實踐。培養一個幸福的學生,首先我們得關注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品德,充實的精神生活給學生帶來巨大的幸福,良好的品德培養,讓學生充滿善意。其次,不管是在學科教學還是實踐活動中,我們要關注學生的幸福感,幫助學生髮現生活中的愉悦,讓學生抱着興趣去學習,這樣也可以增進學生的幸福。再者,想要獲得幸福,還得培養學生創造幸福的各方面能力。最後,生活難免會出現苦難和不幸,面對這些,我們得教會學生理解生活中的不幸,提高受挫能力,有意義的挫折同樣可以增進學生的幸福感。看來,我們得有一個幸福觀,創造幸福的課堂、幸福的學校,讓幸福促進學習,通過學習獲得更多的幸福。可以説幸福和學習是相輔相成的。

教育讀後感 篇5

《愛的教育》主要介紹了恩里科的生活與學習。寫了發生在恩里科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的文章,及老師在課堂讀的“每月故事”。每張每節都把“愛”表現的精髓深入,淋漓盡致,大致國家,社會大我之愛,小至父母,師長,朋友的愛,處處扣人心絃,感人肺腑

這是一本日記體的小説,以一個學齡前男孩恩裏克的眼光,從10月份4年級開學的第一天寫起,一直寫到第二年7月份。記載了小學生安利柯整整九個月的四年級生活。愛是整篇小説的主旨,就在最平實的字裏行間,融入了種種人世間最偉大的愛:老師之愛、學生之愛、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同學之愛……每一種愛都不是驚天動地的,但卻感人肺腑、引人深思。整部小説以一個小學生最不染世俗的眼光審視着身邊的美與醜、善與惡。這裏有讓安利柯深以為傲的好友卡隆的俠義之舉,有品學兼優的班長代洛西的助人為樂;也有華梯尼的虛榮狹隘,諾琵斯的傲慢無禮;還有樸實可愛的“小石匠”,堅強不息的克洛西……完全在用愛去感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全書共100篇文章,包括髮生在恩裏克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10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

《愛的教育》是由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耗時近十年完成的偉大小説。作者於1846年10月31日生於意大利古利亞地區一個名叫奧奈季亞的小村鎮。他自幼酷愛學習和寫作,1868年發表處女作《軍營生活》,並由此出名。1886年,《愛的教育》出版,使他的創作生涯達到頂峯。

教育讀後感 篇6

回想從教以來,教學工作是任重而道遠的。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也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要根據社會的需要來塑造自己,要時刻對照現代教師職業道德標準,認真進行分析研究,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以便於克服困難提高自己的教學層次。通過自己平時的學習和同事間的交流,並對照自己的思想作風、教研的態度、工作時方法方式,要成為一名高效的教師,我覺得有許多地方還需要提高。特別是最近幾年我國教育形勢的巨大變化,使我認識到新時期的社會需要新的教師形象,開展新時期高效教育活動,是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現實需要,需要當代教師內練素質提高,外塑崇高形象,充分發揮教師在社會文明和知識發展中模範帶頭作用

一、理論功底不夠

理性認識源於感性認識,又高於感性認識,是事物規律性的集中反映。學習不只是一般知識的積累,而是手段和觀念的改造,認識到先進的教學理念水平提高了,看問題的能力也會提高,工作能力也同樣會提高。教學的效果會更加突出和明確,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才能保證優秀教師的先進性和明鋭性。由於理論功底淺,常常只看到現象而看不到本質,缺乏入理的分析。再是形勢在變,而頭腦的觀念和知識卻沒有大的變化。喜歡現在跟過去比,現在比過去好,今年又比去年進步了,於是沾沾自喜,盲目樂觀,以至於工作中難以創新,難以升位,研究起點不高,橫向比較—觀察才發現差距越來越大,自己已經越來越落伍了。理論學習不夠,對先進的教學理念知識學習不夠經常化,主觀上對學習比較放鬆。對學習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理論學習太死板、太空洞、不實用,除集中學習和完成規定要求外,平時比較強調客觀原因或忙於工作事務,而放鬆對自己的學習要求。久而久之必將影響素質的提高,影響到教學風格和處理事情的水平。切實加強先進的教學理念的學習,增強學習的自覺性,進一步明確今後發展的方向。澄清頭腦中的模糊認識,深刻認識到只有目標方向明確,才能保持對先進的教學理念學習的堅定性。

二、專業知識缺乏,業務水平不高

科學教學的知識涉及到物理、化學、生物、地理等等方面,而專業知識精、業務水平高是現行教育教學和信息時代的社會要求。在工作中有怕得罪人的“老好人”思想,並以嚴於律己,寬宏待人的為人準則思想的影響,常常會為別人着想,他這樣做有什麼理由,自認為不是什麼原則性事,都會為別人開“綠燈”。實際上,這樣做難免有失公平,沒能及時制止不良現象。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努力提高綜合素質。隨着形勢的發展,教學工作任務都將更為艱鉅,對教學水平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因而必須加強業務知識的學習,首先從實踐中學,向廣大的教師學習,學習他們先進方法和思想,即使是點點滴滴,同時勤於從書上學,學習自己工作的專業知識,學習教育教學理論,業精於勤,才使人信服。其次對於挫折和教訓,吸取營養,不斷改進和提高學習方法,以致完善自我,豐富人生。

三、教育方法單一,欠缺科學性

對待學生有時也是過去的嚴格要求,沒有時代感。如學生常規差多起來的現象,感覺學生越來越難教等。在業務上滿足於現狀,缺乏刻苦鑽研的精神,集中時間突擊瞭解學習一下,使得自己放鬆學習,難以真正的“沉”下去。首先在教學上,不要沉溺於以往的一點成績。要不斷開拓創新,把先進的教育理念轉化為教育實踐,積極投身於素質教育實踐中。要不斷地學習,把學習作為一種精神追求,一種思想境界來認識,來對待。新的時代帶給人更多的是機遇和挑戰。人們對教育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境界。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教改的不斷深入,對教育者的要求也更全面了。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更廣闊的視野上,增強搞好教育工作的歷史使命感。教學工作要勤鑽研,細推敲,虛心聽取別人的意見和建議,其次增強對不良現象鬥爭的勇氣,切實樹立良好形象。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學習,積極進行反思,在不足的地方加以改正。內練涵養,外憑實力,做一個能被社會認可和滿意的教師。

教育讀後感 篇7

閲讀了《不教的教育》之後,我深有感觸,以下我分享一下我的心得體會:

心得一:“蹲下來和孩子説話”很多父母總是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和孩子説話,覺得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孩子好,從來沒有想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只有蹲下來你才能看見孩子眼裏的世界是什麼樣的,只有蹲下來用孩子的思維思考一下,你才能切身體會孩子為什麼會有你不能理解的舉動。只有蹲下來在同一平等的位置上,孩子才不會覺得你是在拿家長的身份壓制他,命令他。蹲下來不但能拉近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空間距離,還能拉近和孩子心靈的距離。

心得二:我們要站在正確的立場上理解“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後能成為社會上的一名佼佼者,所以從小就讓孩子開始學習各種知識,並額外的學習很多才藝等等,而我覺得“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應該不讓孩子輸在能力的起跑線上,正如《不教的教育》裏面的一句話“一個人的智力絕對不僅僅是讀、寫、算等技能,更多的是包括解決問題的能力,應對挑戰的能力,以及與周圍環境溝通協調的能力和具有創新實踐能力等。

心得三:”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陪伴“在繁忙的城市,父母為了生計,大部分的時間都用在工作和應酬上,很少有人能抽出足夠的時間經常陪伴孩子,導致孩子普遍心理孤單和渴望父母陪伴,也有很多父母意識到照顧孩子的時間不多,心裏有愧於孩子,所以用物質彌補孩子,而家長卻沒有意識到再多的玩具,在漂亮的衣服,再好吃的零食都滿足不了孩子心靈上的需求,所以我覺得家長不應該以工作忙為理由疏於陪伴孩子,當你賺了大把的金錢後卻發現孩子和你的距離已經拉的很遠了,那時再多的金錢都無法拉近你與孩子之間的距離,因為你已經錯過了陪伴孩子的最佳時間。

教育讀後感 篇8

寒假裏,我讀了《愛的教育》,懂得了很多的道理。其中最讓我感動的一篇是:《弗蘭帝的母親》。

文章講得是:有一天正在上宗教課,弗蘭帝的母親闖了進來,原來是她來求校長讓弗蘭帝繼續在學校唸書的,如果他不念書了,他的父親就會宰了他,經過弗蘭帝的母親再三懇求,校長同意了,讓弗蘭帝回到了座位,母親下樓時咳嗽了幾聲,可是,弗蘭帝卻還在笑。

弗蘭帝的母親當着大家的面,求校長能讓弗蘭帝繼續在學校唸書,因為她愛弗蘭帝,雖然弗蘭帝不聽話,但是她不願看到弗蘭帝的父親宰了他,更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回到校園,和同學們學到一些知識,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有所出息。母愛是偉大的,無私的,我們一定要孝敬父母,長大後要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小學生一個道理,在學校裏唸書一定要聽從老師的教導,遵守學校的紀律,上課的時候不開小差,認真聽講,不和同學上課講話,認真傾聽同學發言,會回答的問題就舉手回答。要好好學習,掌握好所學知識,為自己的目標奮鬥,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讓大家對我們刮目相看。

教育讀後感 篇9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的亞米契斯寫的,它通過一個小學生記日記的形式,記述了一個小學生——安利軻的所見與所聞,反映了社會各個階層的狀況,以高尚的愛心情感聯繫在一起,組成了一幅幅生動人生畫卷,帶給我愛與美的享受。

在《愛的教育》中有幾個人物讓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個是裘里亞,他家很貧窮,是一個12歲的小男孩,他爸爸為了貼補家用,就經常幫雜誌社抄寫訂户的姓名和地址,裘里亞見父親常抄到深夜。裘里亞很心疼,就在父親去睡覺後幫他抄。可是,這樣過了三個多月,裘里亞的學習成績一落三丈,父親也越來越對他不滿,最後竟然不理他了。可他為了這個家,繼續抄。直到有一個夜晚,父親看到了他在那盞發暗的油燈下抄寫時,頓時明白了這是怎麼一回事。父親眼裏充滿淚水,向小裘里亞道歉。

裘里亞為了這個家,寧可忍辱負重,説明他愛這個家,愛他的父親,他有着不犧一切代價的可貴精神。而我們呢,吃穿不愁,卻還這樣淘氣調皮。我們像温室裏的花朵兒,嬌生慣養,一點點兒小事就大喊大叫,好像自己怎麼了似的。一對比起來,就覺得恨不得打個地洞鑽下去呢。

《愛的教育》裏的人物、事情栩栩如生,讓人時而高興,時而傷心。它,使我懂得了要得到愛,就要有所付出。

教育讀後感 篇10

這幾天,我一直都在忙碌着。可能你會問,有什麼可忙的呢?我告訴你,我這幾天都忙着讀《愛的教育》這本書了!而且,還是在網上讀的呢!

《愛的教育》這本書我並沒有讀完。而在讀它時我並沒有流淚,可是我的心已經承認這是一本洗滌心靈的書籍。吸引我的,似乎並不是這本書的文學價值有多高,而在於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來的親子之愛、師生之情、朋友之誼、鄉國之戀……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這真的很令我感動!

首先《愛的教育》的書名使我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在這繽紛的世界裏,愛究竟是什麼呢?我帶着這個疑問,與這個意大利小學生一同去跋涉,去探求一個未知的答案。一個四年級小學生在一個學年十個月中所記的日記裏,包含了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這使人讀着就像在愛的懷抱中成長!

愛,像空氣一樣,每天在我們身邊出現,可是它是那樣的渺小、無影無形,所以常常會被我們所忽略,但是我們的生活卻少不了它,其實愛的含義已經融入了生命之中。就如父母的愛,恩里科有本與父母共同讀寫的日記,而現在很多學生的日記上還掛着一把小鎖。最簡單的東西是最容易被人所忽略的東西,正如這博大的親子之愛,很多人都是無法感受到的。愛之所以那麼的偉大,是因為它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更是以整個民族為榮的尊嚴。

《愛的教育》一書中描寫了一羣充滿活力,積極上進,如陽光般燦爛的少年們。他們有的家庭貧困;有的身有殘疾;當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的陽光中的。他們雖然從出身到性格都不一樣之外,但他們身上卻都有着一種共同的東西,那就是對自己的祖國深深的愛,對親友真摯的情懷。這裏面不能忽視的是每個月老師讀給那羣少年聽的“精神故事”。這一個個小故事,不僅使書中的人物受到陶冶,同樣讓我也被其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情感所震撼。而我們現在的教育,愛應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夏丐尊老先生在翻譯《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感覺到很輕鬆,每天也會因為有對新事物的感悟,學習從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的走下去,甚至投入生命,不在乎它將會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熱愛。讀《愛的教育》時,我深深地融入了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着對於生活的追求。

《愛的教育》中,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些,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雖然如同空氣般的愛有時會被“污染”,“稀釋”,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樸實語言中深厚的愛,我想這部好小説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更多的人!

教育讀後感 篇11

閒暇在賀老爸老媽領着兒子在動物園玩時,老爸看着外孫提醒我説,孩子得賞識,不能打罵,給孩子樹立信心,你們小時候我們沒有意識到。

不久翻出好久之前一的一本書《賞識教育》,賞識教育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模式,但已經過時了。看這本書的出版年代,初版是2000年,聯繫當時的社會環境,正是對教育重新開始重視的時候,幾千年的封建教育,導致了中國普遍的家長制風格,而這本書卻提出對孩子要捧而不是壓,鼓勵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讓孩子喜歡上學習,由興趣引發成績的不斷提高,儘量地博覽羣書,開闊自己的眼界。多看書,就能多瞭解情況,掌握更多的信息,瞭解最新的教育動向,不會鼠目寸光,眼光只放在自家孩子身上。正面、反面的都瞭解一下,孰優孰劣,比一比就知道,或者説各有千秋,那麼我就取精棄粕。每個孩子都是個體,沒有一種教育方法適合所有的孩子,在不斷的摸索中,提煉出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這才是目的。緊跟潮流,才能跟自己的孩子有共同語言。

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動向,首先你得跟孩子交流,孩子願意把心裏話告訴你。而要交流,那麼首先你們得有共同語言。所以做家長的也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緊跟時代的潮流,看看最近在流行什麼,俗話説,一年一個代溝,等代溝真形成了,要消除就比較難了。小孩子中間潮流動向很快的,不要説你家孩子在熱議殭屍和巴拉巴拉小魔仙,你不但不知道這些東西為何物,還要跟他講什麼貓和老鼠這種小兒科的(當然在一代人心中這是經典,但在另一代人心中卻未必如此),他對你説的我看興趣不會很大。或者你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看一下問題,玩一玩他玩的遊戲,或者你就會理解那些你認為“幼稚到極點”的遊戲,也有它吸引人的地方的。

你理解了孩子理解的東西,那麼你們就有了共同語言了,你説的話在他身上才能有起效果的作用了。

教育讀後感 篇12

老師教了我們很多人生哲理,但是我印象最深的是偉大的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雕刻的大衞。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衞,都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獨一無二的大衞。我們都是為了心中的那個大衞而奮鬥、而努力。雕刻家米開朗基羅還未雕刻這個大衞的時候,在外人眼中這只是一塊很普通很普通的大理石,但是在雕刻家米開朗基羅眼中,這塊大理石中就藏着一個大衞。在雕刻大衞的途中需要什麼?對了,需要耐心、智慧和想象力。就是應為有了這些,我們心中的“大衞”才會出現,才會實現。這個“大衞”不分高貴貧賤,人人都是平等的。只要你敢想,那麼你就得敢做,你不試試怎麼知道能不能成功?

除了大衞,老師還教了我們很多學習的方法。比如學習累了的時候可以休息5—10分鐘,這樣既放鬆了自己,也不會讓我們討厭學習。你也可以做一個學習表,做這個的好處是今天你所要做的是都一目瞭然。老師還教我們了一種身體記單詞的方法。比如:耳朵上掛着一個咖啡,頭上頂着一個硬盤,鼻子夾了一個訂書機……除此之外,老師又教了我們一種方法。那就是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把今天一天所學習的東西都想一想過過腦子,不然昨天剛學的東西今天就忘了,那多不好啊。

老師還問:“我們學校的老師有沒有跟以前有什麼不同”。我們小聲的回答:“不打人了……”老師又問:“那老師都怎麼改變你們了?”這時我們班的馬雲龍高調的舉起了手。於是老師讓他去前面説説老師改變了他什麼。馬雲龍在前面嘀咕了半天我一句也沒聽懂。後來只見他説:“老師讓我從倒數第一變成了……怎麼説呢。反正不是倒數第一了,我很感謝老師。”其實他現在的狀況那可是名列前茅啊,只不過謙虛了點。

看了生命教育,我懂了許多道理。你的大衞是由你自己定的,旁人怎麼也掏不走。

教育讀後感 篇13

前段時間有機會看到了《禮儀教育》,幼兒園空的時間不多,我就帶着《禮儀教育》回家,迫不及待地翻開書本,認真地閲讀起來。不時被其中的錦囊妙計和禮儀須知給深深吸引住了,書中具體舉出實例,教家長如何科學理性地引導教育孩子,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及如何待人接物。

看完了這本書,我的收穫很大,感想也很多。誰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伶俐,長大了有出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願望。但大多數的家長們往往只重視培養孩子的智商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期“幸福魔方”直播電視,男主人公是位北大畢業的高材生。而女主人公是位清華大學畢業的高材生。兩人的結合在外人看來是一對非常般配的夫妻。但因女主人公的自私、任性、待人處事方面極差,全然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得罪了不少男主人公的親戚朋友們,還不知悔改。雖然她工作能力很強,事業蒸蒸日上。但眾叛親離,最終夫妻倆走到離婚的地步。主持人通過與女主人公母親的溝通,瞭解到母親教育理念對她的影響很大,母親在現場也承認自己對女兒的教育向來是只要學習好,其他什麼都不用操心。家人都一手操辦。這位母親一味培養孩子的智商,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情商教育。連最起碼的尊老愛幼,這位清華高材生都不懂得做。真是可悲!此實例深深的給我敲了一個警鐘,在以後教育孩子方面,要巧妙地應用禮儀教育書中的常識教育引導他。培養他的綜合素質能力,讓傳統禮儀深入他心。同時我也會向班裏的家長介紹這本書,讓每位家長了解禮儀教育的重要性!

人們常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家庭是人生成長的搖籃。”讓我們家長們時常對照《禮儀教育》書,提醒自己,改正自己的缺點。給孩子營造一個温馨,和諧,健康的家庭環境。讓禮儀之花開滿人們的心間。

教育讀後感 篇14

毒品,是每個人都不敢靠近的一種東西,因為人們都知道,一旦靠近了它,就不能再舍它而去,會對它上癮,所以有許多人都畏懼地躲開。但有些人會對毒品感到好奇,這種好奇心促使他們墜入深淵。只要一旦染上了毒品,就無法自拔!

我曾看過這樣一篇報道:有一名16歲的女孩子,因和爸媽嘔氣而離家出走,在附近的一家歌舞廳裏瘋狂地喝酒,在這時,一名男子遞給了她一杯酒,説:“嚐嚐我這個,我這個比你那酒喝下去更刺激。”那女孩聽完後,也沒有什麼戒備地喝了下去。喝完後她感到很興奮,隨着音樂的勁爆,她走進舞池,瘋狂地甩着自己的頭。她並不知道這是毒品搖丸起的作用,而後她的頭在音樂下一直搖下去。隨後的一段時間裏,她就戀上了這個舞廳,看到那個不認識的男子遞給她那杯酒時,就跟看到了荒漠裏的一滴水。她也曾想不去喝那杯酒,可她控制不了自己,極力地想喝那杯酒。後來,她的父母發現了她的異常,送她去醫院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女兒染上了毒品,他們只好眼裏含着淚把她送進了戒毒所。

看完了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毒品的危害性,它並不有利於我們自己的身體健康,只會對我們造成傷害,所以我們要遠離毒品。

隨着社會的發展,科學的不斷進步,販賣毒品及生產毒品的人也越來越多,導致更多的人接觸到毒品。而我國刑警在毒品這一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犯罪分子的猖獗,使得我國刑警在打擊毒品方面還應加快腳步,嚴懲這些犯罪分子。

各位青少年朋友,我們是祖國未來的棟樑,不要做罪惡的犧牲品,讓我們斬斷魔爪,迎接光輝燦爛的明天吧!這奼紫嫣紅的,就是罌花。藥學家從它的果實中提煉出嗎fei、海洛,是因為它們能為人類解除病痛。

少年自立於世界,中國才有希望!對於毒品,我們不應畏懼,要勇於面對,讓我們用法律武器來打擊毒品,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更加安定和美好!

教育讀後感 篇15

有一個學生,它曾被十三所學校開除,他只不過初二的知識水平,但卻走上電視,給上萬人將國學。着就是《聖賢教育》第一集演講人:胡斌。

他現在也僅僅二十二歲,但他走上演講者的舞台,成功的走出人生的困境,從一個壞孩子變成一位成功人士。

年少時,他崇尚西方價值觀。與父母、老師講民主、講平等……,從小不叫“爸爸、媽媽”,直接叫名字。在學校,老師只希望他能坐在最後一排睡覺。但他睡不着,左顧右盼。有時鼓動全班一半學生逃課,他吸煙,罵老師,打架……,母親不停的給他換學校,但不到一個月,半個月,又開除了。

母親知道這樣不行,就讓他讀“只養不教,父母之過,後悔已晚,全家之禍”。就讓他到北京學點技術,臨走時給了他費用,但他到了北京就把錢揮霍了。

他到網吧上網,他很快就把網絡遊戲玩的再熟練不過,網吧的人都認識他,但他卻不認識別人。後來,他乾脆在他租的房間裏天天打遊戲。有一次,他在超市買了一個星期的零食,放在旁邊,他開始打遊戲,一打就是七天七夜,最後趴在桌子上睡着了。每次母親打來電話他都不接,還不停的摔打電話……,錢花光了……

母親來接他,他才十分艱難的喊了一聲“媽——”。

他開始學習“弟子規”,學完後,他大徹大悟。母親讓他去敬老院做義工,可他卻不想這麼做,但為了推翻母親的理論,他去了。

在敬老院的一個月裏,他將那些爺爺奶奶照顧的像自己的爺爺奶奶,無微不至。不久,就有企業老闆來找他談工作,他不相信,他這樣的人有人要,乾脆讓舅舅帶他去,舅舅果然拿到了工資。他發現,自己終於做了一件“人”事。以後,不斷的有人找他談工作……

有人會問:這是為什麼?原來敬老院的老人大多是成功人士的父母,兒女常年在外,沒有精力照顧父母,所以來到敬老院。每當兒女來看他們,他們都會把這位很棒的小夥子介紹給自己的兒女,就這樣,工作自己找上門。

幸福吉祥,善心感召;苦難兇災,噁心感召;自作自受,命由我造。

教育讀後感 篇16

看了《美麗的教育》一書,最讓我感動的是一個字,那就是孫老師給與孩子的濃濃的愛。孫老師的人格魅力在於她善於觀察、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善於解決;她的成功在於小事細節不放過,小錯小病不錯過;同時她還是個“以身作則”的好老師,她知道身教大於言傳。

美麗,它不是指花枝招展,光彩奪目。樸實無華,潤物無聲才是持久永恆的美。淡淡的,從容的,心平氣和的,就是一種美麗的心情。一個老師只有先成為擁有平和心態的人才能成為好教師,因為這樣的教師心中才能真正寫下“愛“字。孫蒲遠老師就是這樣一個脱離了浮華的愛的大師。她慈眉善目,笑容可掬,從心靈深處理解和關愛兒童,面對生理機能有障礙的學生,學習特別吃力的學生,單親家庭的學生,她給了他們更多的愛,讓每個孩子都感受到了自己是孫老師的小天使。

試想:一個急功近利,心氣浮躁的教師怎能做到這樣循循善誘,孜孜不倦呢?回想自己,工作中的競爭壓力,生活中的鎖事煩惱曾讓我帶着一臉灰沉的心情走進教室。學生天真爛漫的陽光笑臉沒有引起我的審美興趣,相反,我的目光越發顯得狹隘,看到的都是學生們的缺點:怎麼那麼愛吵鬧?一點兒也不遵守紀律;反應真慢,連這麼簡單的畫也畫不出來;素質真差,專門欺負弱小同學……一連串的糟糕塞滿了我的眼球。於是,批評學生和埋怨別人成了我處理問題的主要方式。後果可想而知,不僅教育效果微乎其微,我的工作情緒也陷入了可怕的惡性循環,在工作中不能發現快樂,創造快樂!其實,只要稍稍改變一下自己的思維,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在工作中不要急於求成,一切都以一種自然的,平和的心境面對,那麼局面就可能完全不一樣了。

腳踏實地,對學生增加尊重和寬容,對於他人的評論不去過多理睬,心安理得地做着自己認為高興事。這樣,你才會享受到教育工作的美麗,你才會發現美麗原來是藏在平和的心態中。

教育讀後感 篇17

好書如一泓清泉,不僅清澈明淨,可當鏡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冽,沁人心脾。近來為了自己孩子和學生讀了周弘的賞識教育,感受頗深。

何謂賞識?從周弘老師的書中我悟懂了:賞識就是欣賞孩子、鼓勵孩子、幫助孩子。因為當今的孩子是高自尊、高智慧,平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多豎大拇指、少批評、少指責,即所謂“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應學會細心琢磨孩子,善意引導孩子,用心賞識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別人欣賞和讚美。”欣賞、讚美和鼓勵便是助孩子飛向成功彼案的翅膀。可憐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作為教師,最大的願望莫過於學生“青春於藍而勝於藍”。如果能讓自己的學生有更美好的前程,我會不遺餘力的努力,因為學生的成就就是自己的成就。賞識學生就是讓他們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我認為從以下方面注意:

(一)賞識並不是無故表揚,而是有一定的藝術性。當孩子取得成績或受到挫折失敗後,要用肯定鼓勵的語言進行賞識;當孩子犯錯時,批評性的語言要有藝術性,既要幫助孩子找到不足,又要儘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

(二)賞識學生,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挖掘他們的閃光點,理解學生、相信學生,不斷地鼓勵表揚他們,賞識切忌急躁粗暴、大聲呵斥。教師和家長對孩子要寬容、和善、有耐心,時刻不望去賞識孩子,給予孩子希望。

(三)常識要與隨機教育相結合,這樣可使孩子發現自己的不足,在成人的鼓勵下繼續努力,當孩子犯了錯誤要及時分析錯誤的原因並隨機進行教育。

(四)賞識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因人施教。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教師要努力捕捉孩子身上稍縱即逝的閃光點並給予必要的表揚和鼓勵。

有人説快樂是一瓶香水,把它噴到別人身上,自己也會沾到一點。那麼賞識何嘗不是如此呢?賞識就是愛,要賞識孩子,就要去愛孩子,去相信孩子。

教育讀後感 篇18

自從實施新課改以來,我們的教育就在不斷地改革,終其目的,只有一個,為了孩子。為了孩子能更多更好地獲取知識和技能,老師們可謂是絞盡腦汁。

寒假之初,手中便多了一本《新教育》,信手一翻,都是自己接觸到的,或是自己在做着的。再靜下心來,細細一看,《新教育》給了一種深深的觸動。讀着讀着,你會發現,《新教育》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的書籍。因為小學生對新事物很有好奇心,所以平時經常給學生強調課外閲讀,因而關於課外閲讀這塊讀得特別仔細,尤其是對於“童心悦讀”這個詞更是觸動了我的心靈。在這飛速發展的今天,電視文化、網絡遊戲牢牢地吸引住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它們吞噬了孩子們的閒暇和身心健康,作為孩子們的老師,有這個責任和義務讓一些更好的東西走進他們的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靈。而閲讀正是最適合孩子們的,最能走進他們的世界,也是最能塑造他們美好心靈的方法。

新教育認為,生活在不同的語言世界裏,就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上;共讀一本書,就是創造並擁有共同的語言和密碼。共讀,就是和讀同一本書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如果沒有共讀共寫共同生活,教師與學生就是同一個屋檐下的陌生人,所以我們倡導班級共讀,師生共讀,通過共讀一本書,共寫心靈真誠的語言,實現師生之間真正的共同生活。

教育是喚醒,每一個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種子,藴藏着不為人知的神祕,而閲讀能夠喚醒這種藴藏着的美好與神奇。教育又是給與,無論是什麼,都需要教師和家長按符合生命成長的規律,慢慢地通過閲讀,通過故事傳授給孩子。所以我們的老師就需要精心挑選適合孩子看的書,適合他們年齡段閲讀的書,通過閲讀,將愛心、善良、寬容、責任、合作滲透到他們的血液中,為他們編織一張張美麗的網,呵護孩子在漫長的旅途中保持着純真、快樂和勇氣。

教育讀後感 篇19

前一段時間,我讀了《小學教育教學理論》一書,受益頗深,我對其中有關教學媒體的一節,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學媒體能使教學對象生動形象,給學生以更大的思維空間。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也變得生動起來,運用教學媒體,多感官、多渠道參與信息的加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媒體不僅給教學過程增添了色彩,更為學習效果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我從中懂得了教學媒體的重要性,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更應該更好的駕馭。

現代的素質教育觀要求面向全體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發展每一位學生。課堂教學中也要面向全體學生,為每一個學生的學生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開發每一個學生的潛能,教學媒體的選擇也應遵循這一點,不同的學生應該擁有屬於他們的最適合的媒體。通過製作各種模型和多媒體課件,使課程內容形象化、具體化,便成了我的目標。

板書和投影也是教學媒體中很重要的一環,通過板書和投影,把教學內容一一呈現給學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瞭解與體會。老師講授的東西,剛開始最容易忘,而好的板書可以讓教學內容留下痕跡,尤其是對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特別需要板書來幫助他們思考,在課後慢慢消化。這就對老師的板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老師要事先設計好板書,不但簡明扼要,更要想好需要保留和無須保留的部分,做到合理利用。且不説老師的板書需要藝術的美感,但至少要清晰自然,給學生們好的視覺享受。老師在板書的時候也可以適當修飾,增添色彩,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板書的形式可以多樣,提綱式使內容簡明扼要,圖式的特點是清晰、直觀形象,線索式往往特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流程式使學生的思路更好的展開,簡圖式有鍛鍊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生動活潑。而老師只要根據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階段採用不同的板書形式,定會取得不錯的效果。

教育讀後感 篇20

不取一點一滴不義之財,不索一針一線的非法之物。這是一種美德,那就是“廉潔”。以前我一直以為“廉潔”只是大人們的事,是當官者的事,與我們小學生相距甚遠。讀了《廉潔教育讀本》之後,我掩卷深思,心潮久久不能平靜。原來,“廉潔”並非遙不可及,從古至今,它一直伴隨人們左右。

歷史上,有許多名人用一身正氣、一世清白大大書寫了這個“廉”字。司馬遷便是其中一位。司馬遷任太史令時,朝中將軍李廣利千方百計想拉攏他,便派家人給他送來一對珍貴的玉璧。司馬遷的女兒見這對玉璧晶瑩透亮,十分喜歡,想要收下,司馬遷開導女兒説:“玉璧貴在無瑕,人也應如此。如果我收下這對玉璧,心靈上就會留下斑污,必要受制於人。”説完,就命人把玉璧退了回去。司馬遷的“廉潔”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廉潔”難道只是大人的事、當官者的事嗎?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廉潔”與我們小學生也是息息相關的。在我們班上,曾有一個調皮的男生,要拿新作業本送給組長,就為了不讓組長向老師揭發他沒完成作業的事情。但他沒有答應。四年級時,我的同桌也曾經想賄賂我,她對我説:“我媽媽説,如果我把作業寫得又對又好,就要獎勵我零花錢。你的字寫得比我好,你幫我寫作業,我用零花錢給你買一包糖。”我聽了,一口回絕:“一包糖?我的嘴才沒那麼饞呢!”我同桌不死心,繼續死纏爛打、軟磨硬泡:“兩包,兩包行了吧?”“誰稀罕你那兩包糖呀!你還是快改正這個壞毛病吧,我們倆的筆跡根本就不一樣,你休想瞞天過海。”現在回想起這件事,我暗暗慶幸,還好,我當時沒有接受同桌的賄賂,要不然我就是不廉潔了。

正如《廉潔教育讀本》中所説:“廉潔誠信一念間,榮耀品德一生隨。”讓我們攜起手來,與誠信守法同在,與崇廉尚潔同行。

教育讀後感 篇21

張文質的《慢教育》一書提及了“等待,耐心,從容,寬容,期待,悠閒,幽雅,細節”這些關鍵詞。實質上這些都是我們在從事教育的過程中所要培養的姿態和心態。慢,需要平和;慢,需要細緻;慢,需要耐心;慢,需要寬容。讓我們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快樂,慢慢地等待孩子長大。

但是,我對書中的這段話興趣較大,它談到:“我們所以迷惘,是由於我們不會思考了;我們所以不會思考,是由於我們儲存的‘知識’不足以解決或更好的解決問題了。最有效的辦法,是重拾書本,更新自己,與時俱進。”良好的閲讀習慣不但能幫助教師讀出教育的知識,讀出教育的思想,而且更有利於指導者更新思維,向外瞭解世界,向內瞭解自己。21世紀是“知識爆炸”的時代,知識老化加速,社會變化急劇,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擁有足夠的知識,而需要終身學習。

古今中外,關於“閲讀”留下了不少佳句。中國諺語説:“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諺語説明,只有在書籍之中才能獲得尊貴。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有一條重要的建議就是:“讀書,讀書,再讀書。”總之,讀書,有千萬個理由。但是,在當下的教育中,教師們疲於應付瑣碎的教育教學事務,有心讀書的教師在逐步減少,學校圖書館的藏書成了擺設;即使是讀書,也僅僅是教學用書、考試輔導書,這不能不説是一種遺憾。試問,教師如果不讀書,還能去“教書“嗎?因此,每一位教師要想真正成為有思想的教師,那就去讀書。如果作為一名領導者或中層幹部或是帶教的指導教師,要想對其他老師或徒弟起到專業引領的作用,必須是高屋建瓴,用閲讀的方式來拓展思路,更應該把讀書作為生活的一部分,養成閲讀的好習慣,樹立榜樣的作用。

教育讀後感 篇22

某日看到一篇《輕聲教育》的文章頗有受益,對此深有體會,輕聲説話跟人的學識文化無關,它體現一個人的素養和與人交往上。在公共場所,特別是在圖書館和影院等地方有的人總是大聲喧譁,人們總是旁若無人地打電話、與友人大聲説話,孩子在嬉笑打鬧,這似乎已經習以為常,毫無顧忌周圍人的感受。

以前我也是經常習慣性大聲説話,影響到其他人還不自知,往往受到家人的提醒才會注意控制音量。自從看到《輕聲教育》的文章之後懂得了輕聲説話的重要性,學會控制自己説話音量,現在有時偶爾還會大聲説話,這不好的習慣還需要改正。

現在又到了開學季,需要我們老師對新生進行輕聲教育的時候了,輕聲説話需從小開始教育,培養孩子養成輕聲説話的良好習慣,長大後在為人處世方面就有教養。在當今注重情商的時代,人們需要學會説話,也需要學會控制自己説話的音量,有理不在聲音高,説話的音量控制好了,就顯得文明素養。

當我經常在上課時對孩子進行“輕聲教育”,要求孩子們降低音量,學會輕聲説話,學會專注傾聽。在就餐等待時要保持安靜,課堂上同桌之間交流、課間休息三五成羣交流要悄悄説,儘量不要影響到其他人,要考慮到別人感受。在教育過程中發現收效甚微,希望輕聲教育靠大家一起重視起來,由於有些家長對輕聲教育未引起重視,説話也是經常大嗓門,家庭方面未對孩子進行輕聲教育,孩子也就無法做到輕聲説話,這就需要家長的緊密配合,通過家長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孩子自然而然就養成輕聲説話的習慣了。當然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説話要求,不應一概而論。除了請輕聲説話之外還要注意我們聽音樂的音量、晚間看電視的音量,儘量不影響到左鄰右舍,以免引起鄰居的不滿和噪音污染。

輕聲説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很值得我們大力推廣,當“輕聲教育”越來越普遍,未來的社會秩序和公民素養也將會越來越好。

教育讀後感 篇23

暑假裏我用了一個星期的時間,慢慢品讀了《愛的教育》。讀完它之後,它讓我不禁對自己的人生深深地反思。

《愛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作品,被認為是意大利人必讀的十本小説之一,是世界文學史上經久不衰的名著,被各國公認為最富愛心和教育性的讀物。此書通過一個四年級男孩安利柯的眼光,講述了從10月份開學的第一天到第二年10月份在校內外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包括髮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還包括親人為他寫的許多勸誡性的、具有啟發意義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9則感人肺腑的每月故事。

這本書通過塑造一個個看似渺小、不起眼,實則不平凡的人物來激起讀者心中一陣陣情感的漣漪,使讀者的愛永駐自己的心中。初讀這本書時,我曾為其中的人物“耐利”和“克洛西”深感命運的不公,為他們哭泣過。但漸漸讀下來,我又被安利柯的善心,他父親的耐心與慈愛,同學們之間的友愛與真誠所深深打動。此書充滿了兒童情趣的幽默語言和十九世紀意大利引人入勝的習俗風尚,讓我忍俊不禁,深陷其中。語言以孩子的口吻,孩子的筆觸,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更貼近我們的內心世界。

書中父親所寫的一篇篇感人至深、具有勸誡性、能啟發意義的文章讓我受益頗多。這本書教會了我什麼是真、善、美,如何用眼睛去看待人世間發生的悲歡離合,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對待他人。書中的孩子個個機靈活潑,天真可愛,在他們身上有許多我沒有的優點。書中家人的鼓勵,朋友的關愛,老師的教導對我們當下的孩子豈不又是一次心靈的洗滌?

閲讀帶給我許多的情感,我會跟書中的人物一起歡樂一起笑,一起悲傷一起痛苦。也會看着天空思考自己的人生,回味自己的過去,暢遊在故事的天堂。

教育讀後感 篇24

《愛的教育》,教會我們把愛比作成很多東西。確實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已經成了對於愛的思考。愛是什麼,愛到底在哪裏?我們的生活中有愛嗎?讀了《愛的教育》我開始明白了這些。

《愛的教育》講述了一個叫安利柯的男孩,他一年裏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文中洋溢着對祖國、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文中所表達更多的是比明珠還閃亮的道德。一直是這本書引導着我們走向愛的王國,擁有着一顆勇敢進取而又真誠的心。最令我難忘的是“醫院的天使”。

一個叫齊啟祿的男孩,由於他的爸爸生病了,繁忙的妻子,由於有個二兒子在生病,還有正在哺乳的小兒子,不能分身,不得不叫大兒子去看望父親了。可是孩子到醫院後遇見了一個獨居的人生了沒人照顧,結果他一直照顧着一個外人,連自己的父親都沒辦法照顧。看到這裏我不禁感歎: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愛一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人又談何容易?看着這個故事,我想起了那一件事,在5.12大地震期間,老師要我們獻出自己的一點愛心,我聽了,很為難,想:我一個月只有50元零花錢,早已打算好去買3本書了。後來我想起了“醫院的天使”。我看了看電視機裏的小孩子,個個衣衫破爛,沒吃沒穿,一對對布鞋破爛,頓時想:我“犧牲”一下自己的零用錢吧!看!他們沒吃沒穿,這個時候應該要我們相助啊!我把我僅有的50元零用錢捐給了四川災區,彷彿我的“愛心”已經飛到了災區了……我微微地笑了一下。

生活就是這樣,社會上有許多需要我們去愛的人,但在社會上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愛別人,去感受那種比珍寶還貴重的愛呢?《愛的教育》讓我懂得了愛是偉大的、無窮的、博大的力量……它使我一生受用不盡!

教育讀後感 篇25

《愛的教育》這本書採用了日記的形式,以一個四年級的孩子——安利柯的眼光和口吻,向人們講述了一個又一個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故事中有善良的卡隆、品學兼優的德羅西、刻苦勤奮的斯代地、可愛懂事的波列科西……他們送給了安利柯最真摯的友誼,最美好的回憶。還有慈愛的父母、令人敬佩的老師,他們給予安利柯最無私的愛,教會了他寬容與理解。

在眾多故事中,使我感受最深的要屬每月故事中的《從亞平寧山脈到安第斯山脈》了。它的主要內容是:一位母親為了全家的幸福,去了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到一個富有人家裏去幫工。這家主人對她很好,工資也很高,可是,她雖然緩解了家裏困苦的處境,但還是無法減輕家人對她的思念。於是,她的小兒子便踏上了漫漫的尋母之途。在經過他人的鼓勵和幫助,也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這個小兒子終於找到了他朝思暮想的母親。可他的母親為了多拿報酬,生了重病也不肯説一聲,直到暈倒在地。那好心的女主人一直陪伴在這位母親的身邊,直到這位母親的小兒子來到這裏。當這位母親看到自己的小兒子後,十分激動,垂危的生命又重新有了生存的動力。

在這篇文章中既有孩子對母親的愛,又有母親對孩子的愛。孩子因為母親而敢於漂洋過海,母親因為孩子而有了生存的動力。可見,愛是多麼偉大的力量啊!愛,可以讓一顆失望的心重新點燃希望的火焰;愛,可以讓一條垂危的生命重新擁有生存的動力;愛,可以讓每一個人的心靈得到淨化;愛,可以讓飢寒交迫的人們感受到久違的温暖!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片愛的海洋裏,比如失敗時的一句鼓勵;成功時的一聲喝彩;傷心時的一疊紙巾;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這些不被人們所察覺的細小舉動都是愛的印證。當我們用一雙明亮的眼睛去發現生活中不輕易被發現的愛的同時,不要忘記將自己的一份愛也為他人送去,要知道,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點點滴滴的愛終究會彙集成一片愛的海洋。

教育讀後感 篇26

我一直認為《愛的教育》是適合孩子讀的一本好書,閒暇之餘,我翻閲起了兒子的這本書,一讀起來卻愛不釋手,於是一口氣讀完。我認為這是一本適合任何年齡段都可讀的好書。

讀了《愛的教育》使我感受到一種純真的友情,博愛的親情,無私的師生之情,這些都是人間最美的情感。亞米契斯以一個小學生的名義,通過日記的形式,講述了他在校內、校外的所見所聞,並且寫成一個個很小的故事,如:《小小抄寫員》、《掃煙窗的孩子》、《班長》、《窮人》、《虛榮心》、《感恩》、《嫉妒》、《爭吵》、《告別》等都令人潸然淚下。從中讓我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份情感。充滿愛心、獻身教育事業的老師;對孩子關懷備至、拳拳之心的父母;清純善良、活潑可愛、見義勇為、心靈高尚的小學生,還有那使安利柯永生難忘的小學校園生活。它會讓你感動,讓你讀起來就好象在充滿愛的海洋裏翱翔。

非常佩服作者亞米契斯他沒有用普通人常用的枯燥無味的説教來教育人,而使用一個個感人肺腑的日常小故事來教會我們愛:寬宏大量的卡羅納,令人佩服的德羅西,勤奮能幹的科列蒂,愛國少年帕多瓦。還有那些盛氣凌人的諾比斯,不知廉恥的弗朗蒂等等。通過對比,塑造了一個個鮮明的個性人物。

《愛的教育》這本書,那平凡而細膩的筆觸中體現出的近乎完美的愛。這部處處洋溢着愛的小説,所藴涵散發出的那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無不訴説着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教育使愛在昇華。

它讓我感動的同時,也引發了我對“愛”的一些思索。我想,“愛是什麼”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愛”是沒有限制的: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陽光之愛可以熔化冰雪,春風之愛可以萌發草木,雨露之愛可以滋潤禾苗······愛想空氣一樣,我們身邊無處不在!我想《愛的教育》這本好書將會把這種美好的感受帶給更多的人。

教育讀後感 篇27

假期伊始,翻起了桌頭的那本看了一本半的《陪伴式教育》,覺得書中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案例,在如今的家庭中,對於我們70、80後,不僅面對的是自己的寶寶,還有父母、爺爺奶奶,可以説上下兩難的中年已經悄然而至。

書中告誡我:孩子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在育兒的過程中成長;忘掉完美孩子;我們不是在養育孩子,而是在養育成年人;以身作則,培養自尊自愛,塑造自我意識;健康的溝通促進與孩子之間的關係;言行一致;培養孩子的同情心、敏感性、同情心;幫助孩子應對生活的壓力;快樂源於內心強大。這些好像被自己忽略,細想自己小的時候,無論是爸爸媽媽,甚至爺爺奶奶,都好像無時無刻不陪伴着自己,看書,寫字,畫畫等,自己之所以這樣,缺乏的就是耐心和自制吧!

隨着互聯網的普遍,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卻阻礙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與談心,現在回到家裏,會不自覺的拿出手機,看一看微信,看一看朋友圈;現在一出門,首先摸一摸口袋,找的不是鑰匙,還是手機;坐公交車時,不再是和朋友談心或者看看沿途的風景,而是看手機。好像自己的一顆心,都在手機上。但書中有段文字告訴我們,有記者問曾經的蘋果CEO喬布斯,在家裏你讓你的孩子用平板電腦麼?答案很意外:從來不,我們都知道電子商品給孩子帶來的影響,我規定在卧室裏不允許有電子商品的出現。

看到這裏,我覺得不管自己有沒有準備好,我都要放下手機,這或許會很難受,但孩子真的不能等,假期裏陪着孩子看看書,畫畫,帶着孩子到户外去運動,這都強於讓孩子放任去看電視。

不養兒不知道父母恩,曾經的父母原來是那麼包容自己,自己真的應該反思一下,要勇敢地去擔當肩上的這份責任,利用假期,陪伴在家人的身邊,陪着他們,就這麼簡單的度過!

教育讀後感 篇28

很久沒有乘公交車了,今天,摩托車壞了,我又爬上了久違的5路(中醫院——農工商)。由於早上起來的早,睡意還沒有散去,於是,一路打起瞌睡起來。

“奶奶,坐這兒!”一陣稚嫩的聲音讓我清醒了過來。汽車已經開到了獅山路口。上來了一老一少,小的八九歲,扎一條馬尾,雖然瘦瘦的,但兩隻眼睛亮亮的。老的五十來歲,揹着書包,粉紅的書包被有點駝的背揹着,顯得有點扎眼。

透過車窗的陽光格外的燦爛,小女孩自顧自地玩起了手影遊戲,一會兒是展翅高飛的小鳥,一會兒是晃動腦袋的小狗,笑臉和陽光一樣燦爛。手臂上彆着三條槓,白襯衫格子裙,一看就知道,那是我們海師附小的。奶奶一直揹着書包,坐在旁邊的凳子上看着孩子樂呵呵的,也是一臉的燦爛。

汽車到站了,奶奶依舊揹着書包,小女孩牽着奶奶的手,蹦蹦跳跳,小辮兒一搖一晃,地上的那個影子也快樂地一搖一晃。“小姑娘,你幾年級了?”看到自己學校的孩子,總有幾分親切感。“二年級。”“哦,奶奶每天送的呀!”“是啊,路遠,又不放心一個人走。”奶奶接過話説。奶奶依舊揹着書包,一直牽着孩子的手,送到了不能再送的地方。

路途遠,奶奶跟着車送孩子,也許讓人無話可説,因為現在的路上,汽車摩托車實在太多,交通安全的確很重要,一個二年級的孩子有個人接送,也許還能説得過去。但是每到星期二導護時,我留心了一下,三年級,四年級,甚至五、六年級的學生,由爺爺、奶奶背書包的大有人在,説實話,我很想跟那些爺爺、奶奶説:讓孩子自己背書包吧!

讓孩子從小學會承擔,小時候能承擔自己書包的重量,長大後,才能肩挑起屬於自己的責任。他們不應該是温室裏的花朵,而應該是陽光下展翅的小鷹。讓孩子在成長中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東西,那是一種鍛鍊,大人又怎能替代這種鍛鍊?

背起書包,在陽光下快樂奔跑,這才是屬於我們孩子的風景。

教育讀後感 篇29

今年暑假有幸拜讀了朱永新的《新教育》,感覺受益匪淺,這確實是一本可讀性很強、很實用的書。文中精彩的思想,磁石一般緊緊地吸引着我,看得我內心激情澎湃,彷彿走進了實驗基地,感受到了新教育的魅力。這本書就是一個嚮導,帶着迷茫的我走向了光明。它讓我知道了原來自己從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詩意,如此浪漫。這本書帶給我很多的思考。

最欣賞的一句話: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觀點,其中有一個基本觀點説要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他引用米盧的一句話説:態度決定一切,並將此改版為“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他説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對太多的理想,一路走過,我們總是實現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礙着自我的超越。我們不要太多的口號,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記住朱教授的話,只要行動,就有收穫。

感受最深的是沒有教師的幸福,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

《新教育》把教師的發展看作是學校發展的起點,一切為了教師,為了一切教師,為了教師的一切!讓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學校管理最最靈魂最最核心的東西就是用教師的專業發展帶動學校的發展,影響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成長,則永遠不會有學生的成長,如果沒有教師的快樂,那就永遠不會有學生的快樂。我都不快樂,我會讓你快樂嗎?如果教師他不能充滿激情地去擁抱他的教育生活,那麼何談教育幸福?何談學生的快樂呢?一個人的精神發育史就是一個人的閲讀史。閲讀讓我們精神起來!因此,我們教師應該把閲讀當成一個習慣,就像每天吃飯喝水一樣。每天讀,每天都有收穫,在收穫中成長,再收穫中快樂。自己快樂了,孩子何嘗不快樂呢!

為師者,不斷提升自己,用“心”閲讀,用“心”教學,用“心”總結!讓我們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共同成長,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教育讀後感 篇30

《新教育》書中講到,“一個教師不在於他教了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教了多少年書。一些人,他教一年,然後重複五年十年乃至一輩子;有些人,實實在在地教了五年。一個實實在在教五年的人,與一個教了一年卻重複了一輩子的人,他們的成就是不一樣的”。日常的工作中,自認為整天和孩子們一起盡情地享受着成功的快樂,共同體驗着成長路途上的挫折與失落。可是很多時候,自己只是激動一下,興奮一刻,難過一陣,後悔一回……也沒有付諸筆端,便不了了之。正像書中所説的那樣“這些‘火花’不久就煙消雲散了”。現在想來,真為曾經流逝的歲月而感慨,真為逐漸模糊的記憶而惋惜。所以,理想的教師應該成為新教育實踐中的“有心人”,要及時地記錄教育現象,記錄自己的感受,記錄自己的思考等。因為,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這成功的背後靠的不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和不懈地追求。

“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千百年來社會、學校和家庭達成的共識,也是教育發展的內在規律,教師的職業要求教師不斷學習。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這個世代和前一世時代最大的不同之處是,以前工作的開始是學習的結束,當下的社會則是工作的開始就是學習的開始。”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説:“如果離開學校後不再持續學習,這個人一定會被淘汰!因為未來的東西他全都不會。”因此,今天多讀幾本書,就是為自己的未來投資。不斷追求終身的知識成長,未來才有立足的空間。

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我不同的是,今天的我會更加珍惜時間讀書學習的機會。給一點時間給閲讀,陶冶我們因繁雜生活而麻木了的性情;找一點時間給閲讀,矯正我們因忙忙碌碌而迷失了的方向;擠一點時間給閲讀,開啟我們因機械學習而遮掩了的心扉。

努力讀書,用書的厚度提升人生的高度,力爭做一個永遠富有魅力的老師。

教育讀後感 篇31

今天,我再一次翻開我在暑假裏買的《愛的教育》;再一次被故事中的情結所感動;再一次深受愛的薰陶……

《愛的教育》是一本關於愛的教育,洗滌心靈的書籍,作者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它的書名使我思考,在這紛紜的世界裏,我與一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去探索一個未知的答案:愛是什麼……

正當我要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書本便不由自主地翻到第二十一頁:災難。於是,我便順其自然地看下去。看完之後,我的感觸非常深:文中有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叫洛佩諦,他看到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摔倒在馬路上,快被車子撞到了,就大膽地跳了出去,把他拖救出來,不料自己的腳卻被車子輾得腳骨都碎了……

看到這裏,我陷入了沉思之中,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可是,這位小主人公洛佩諦有着一顆火熱的心,用生命時刻在幫助着別人。試想:同樣的情況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會怎樣做?也許,自私和各種考慮會讓我們卻步。我在心裏默默地對自己説:“我跟洛佩諦比起來,真是太自私太自私了!”的確,連這個二年級的小弟弟都知道要捨己為人,為別人着想,而我,一個已經讀六年級的學生,卻總是因為一點點利益,就跟姐姐斤斤計較,從來不會為姐姐着想……我真是自愧不如。

在我們的身邊,有些人根本不會這麼做,他們認為金錢就是人的一切,活着就是為了自己,完全不顧他人的利益,更有甚者,為了賺更多的錢快樂自己,哪怕是黑心錢也賺得悠然自得,多麼可惡啊!

我想洛佩諦那種捨己為人的精神就是一種最無私的愛,多麼有愛心的人啊,為了幫助自己身邊的人,哪怕是不認識的一個過路人,他都要幫人一把,把生的希望總是先給了他人,這是怎樣的一種愛呀!

同學們,讓我們的生命更有意義起來吧!學習有用的知識,幫助更多需要我們幫助的人,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標籤: 教育 通用 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7yqgw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