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關於怎樣教育孩子的書籍讀後感(通用6篇)

關於怎樣教育孩子的書籍讀後感(通用6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怎樣教育孩子的書籍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怎樣教育孩子的書籍讀後感(通用6篇)

怎樣教育孩子的書籍讀後感1

作為一名90後,我們的兒時生活並不像現在的孩子般豐富,那時沒有網絡、遊戲、樂園、電子讀物,我們的歡樂大部分都來自“書”,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閲讀便是一切新鮮事物的來源。

成長至今,我依然感慨兒時閲讀的習慣讓我們這一代受益至今,近期讀到《我用閲讀教育孩子》這本書,一是因為同事推薦該本書寫的很好,可以打破思維限制,去領略不同人的不同觀點,二是反觀自己的成長曆程,回想與父母間交流的不足,希望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

一、跨越年齡的橋樑

由於不同輩分在不同時代領略的風景、接觸的人事物都不一樣,父母與子女間的溝通總是存在隔膜,各用各的觀點試圖説服對方,終是很難互相理解,而父母“一切都為你好”的説教更是讓人瞬間燃起逆反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書籍便是好的橋樑,所謂好的書籍,就是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比家長更有説服力,可以取代家長的嘮叨和説教,孩子由此可以完成自我教育的過程,從而實現教育的最高境界。

有時,書籍裏包含更多的科學、正確且全面的知識點,可以隨時舉證,更有説服力,能夠和孩子閲讀相同觀點的書,可以幫助大家形成相似的世界觀和價值觀,遠比説教式教育要更為高效。

二、包攬不如引導實踐

現代社會,一個家庭普遍僅有一個或兩個孩子,太多家長從孩子小時就對孩子的事情事無鉅細,放不下心,這個習慣甚至在孩子已經成年時仍無改變,總是沒有限制的大包大攬,這樣成長過來的的孩子一方面自己的能力很差,另一方面待人接物也讓人很不適用,就像温室裏的花朵永遠都是脆弱的。孩子也並不總“吃這一套”,獨立的想法促使他們產生更多抗拒心理,慢慢不再願意和家長溝通。

如此沒有節制的包攬,反倒不如在吸引他們好奇心、注意力的情況下、引導孩子讀書的基礎上,讓他們多參與、多實踐,更多的為以後在社會生活、學習、工作打好基礎。看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了書中的基礎,多鼓勵、引導孩子實踐和作為,可以不斷驗證讀書的正確性,也能及時提出問題、培養思維意識,這樣長大的孩子更加自信、獨立、願意嘗試。

三、放鬆徜徉

人生在世,我們的父母也會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感到焦慮,而這份焦慮會自然而然地傳給我們,會讓我們成長中的幸福感、安全感大大降低,也不利於孩子在年少時建立良好的心理基礎,學會自我的情緒管理。

所以,不管父母已經處於何種階段,都要需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讓孩子在你的焦慮下戰戰兢兢地學習與生活。就如萬科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石先生曾説過:“任何當下讓你焦慮不已的事,十年後回頭來看時,都會覺得不值一提。”作為一名女性,除了家庭之外,我們還需要有自己的愛好、自己的朋友、自己喜愛的事業,需要建立自己的精神世界。我認為,讀書便是最好的方式,紙質讀物、電子讀物都是放鬆的好搭檔,工作之餘、生活間隙徜徉在這樣的海洋中,幸福而滿足。

家庭教育的實質是家長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這句話我很認同,因為最近深刻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能覺悟到自己的不足對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言傳不如身教,而父母與子女之間更是存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父母不斷提升自己來營造一個更好的家庭氛圍,如此一來,家教的實質就變成了家長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一切就會變得更好。

怎樣教育孩子的書籍讀後感2

當女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除去初為人父的喜悦,也暗暗地下定決心培養她好好成人。如何才能算一個成功的父母?培養出的兒女出人頭地、出類拔萃才算成功?能夠成就輝煌事業,名揚天下的人畢竟鳳毛麟角,絕大多數的人只是芸芸眾生。但芸芸眾生也有自己存在的價值,也有自己的快樂。要成事,先做人。我認為要培養孩子具有獨立的人格,開朗的性格,奮發向上的品格;能夠經受住困難、打擊,處於逆境而不氣餒;善於獨立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併為之不懈努力;事業暫時成功時,又不驕傲自滿,目空一切。這樣的人才是一個思想健康的人,才能融入當今的社會,將來成就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實現人生的價值。

本週陪女兒一起閲讀了《親子有道:名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深受啟發。作者彙集了數十位頂尖名人的教子啟示錄,分為:父母是孩子人生的導演、問問孩子快不快樂、行為習慣決定孩子的人生三個章節。分別説明了父母對孩子一生影響的突出作用;讓孩子成長之路多一些快樂的積極意義;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於孩子一生的重要性。

讀完此書,感慨頗多:首先是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作為股神巴菲特的兒子,彼得並沒有從父親那兒得到什麼錢,而是得到一套處世哲學--人生得靠自己打拼,併成就了他自己的事業。中國的許多父母,會留給孩子許多的財富,卻沒能讓孩子學會創造財富的本領。有魚,以後也不一定吃得飽;有漁,一定會活得很好。有了生存本領才能助其成長,展翅高飛,即使再貧瘠的土地,也會結出“財富”的碩果。

其次,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深有感觸。他從小就對物理感興趣,但父母更希望他成為建築師,最終父母尊重他的'選擇,讓他走上了物理研究的這條路。因為有了興趣,你才會發現生活的色彩;因為有了興趣,無論前方有多大的困難與挫折,你都會勇往直前,永不退縮,駛向夢想的遠方。

另外,一定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美國著名發明家富蘭克林曾説過,他在幼兒園養成良好的習慣比後來在任何大學、實驗室學到的知識都更重要。習慣對人的生活、學習以至事業上的成功都至關重要。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不知不覺中害了一輩子。所以我們一定要把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讓我們發現自己孩子的興趣並努力引導她;從小開始培養她有良好的習慣;作為父母,身體力行,為孩子做好榜樣。我們並不強求孩子將來一定功成名就,大富大貴,但我們希望孩子有個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習慣,哪怕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也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怎樣教育孩子的書籍讀後感3

孩子是每個父母的手中寶,心頭肉,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那麼如何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如何給孩子創造一個一人積極上進的學習環境,如何當好這終生老師,如何培育孩子的良好習慣,這是令每個家長都頭疼的問題。

在一個很巧然的機會下,得到了一本《名人是怎樣教育孩子的》一本書,帶着好奇的心情讀了幾頁,感覺真的是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從智慧媽媽楊瀾到放任教育的潘長江,從霸氣慈愛的陳道明到言傳身教的徐子健,從以柔克剛的樑曉聲到狠心爸爸李嘉誠,他們的育兒經驗各有千秋,但都值得做媽媽的你去欣賞與感悟。

楊瀾的教子經: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成長。大家都知道楊瀾是著名節目主持人,每天的工作非常忙碌非常累,但她每天回家都能要求自己細心地聽孩子為她講學校裏發生的每件微乎其微的小事,這就是身為一個智慧媽媽應該給予孩子的尊重。其實做媽媽的都一樣,沒有誰是天生的智慧媽媽,所謂智慧媽媽也是通過不斷學習成長的。只要你不斷學習,讓自己的視野更廣闊更深邃,讓自己的心再細一點,你就會成為一個智慧媽媽,你的孩子會向着你期望的道路越走越順。

樑曉聲:以柔克剛,和風細雨潤子心。順其自然,物盡所能,是樑曉聲對孩子成長的期望。這種辯證的觀點不僅來自於他對事物認識的深刻性,更鮮明地反映了一位名作家的人生觀和人才觀。在一般人眼中,望子成龍是被家長們認為天經地義的事;以學分高低論英雄更為普通大眾司空見慣。由此推斷,一些人也會認為樑曉聲是名人,他對孩子的期望值一定更高,會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一定更會看重高分、名校。樑曉聲卻不這樣認為。他曾對孩子談過:“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對人的一生很重要,但不是絕對的,丘吉爾、巴爾扎克上中學時都不是成績好的學生。關鍵是根據個人的條件選準人生的座標,定好位,發揮自己所長。”

樑曉聲的教子方法,使我們不僅聯想到魯迅先生的一段話“父母對於子女,應該健全的產生,盡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但中國父母又有多少能真的做到呢?

在這本書中還講了很多名人的教子經,不管你現在是不是一個媽媽,都值得仔細閲讀。

怎樣教育孩子的書籍讀後感4

我是一名小學老師,我很想教育好我的學生。工作上我勤勤懇懇,在教育學生方面付出了很多心血,但總覺得學生的發展離自己的目標還差很遠,對自己教育學生的做法也有諸多困惑。《教師怎樣教育好自己的孩子》這本書中的許多觀點和做法令我茅塞頓開,明白了許多。

其實教育學生,並沒有現成的一成不變的法則。因為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有選擇地學習別人的好的做法,更要針對自己的學生的個性採取有效的方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教育自己的孩子時要放平心態。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思想,如果我們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不顧他們的感受,最終受傷害的會是我們自己。因此,教師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首先應該以平和的心態來對待自己的孩子。給自己一種為學生全面發展的心態,將會為學生未來的發展撲救一條新的發展道路。學生也將收穫幸福美滿的人生!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

回想自己的童年時,往往會有很多的樂趣。踢毽子、扔沙包、跳皮筋、抓石子、捉迷藏……説來一大串,當時玩耍的樂趣至今記憶猶新。可是看看我們現在的學生,他們又是多麼的可憐。每天除了必須的作業外,玩的內容很少,更甭提有多少花樣了。我們在批評學生的同時,也應該想一想,其實現在的學生已經很可憐了,他們的童年在已經失去了很多的樂趣。童年的痛苦幾乎就是一生的痛苦。因此,我們教師應該努力給學生創設一個快樂的童年。

其實,在教育學生時,許多的難題和不解只要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許多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了。作為教師,我要努力為學生的成長營造寬鬆的環境,更要客觀地看待學生的長處和短處,要科學地引領他們不斷成長,要多關注學生,要拿出愛心和耐心來,為學生的成長奠基。

怎樣教育孩子的書籍讀後感5

最近讀了一本書,書名是《像教育家一樣教育孩子》。在這本書裏,蔡笑晚全面地敍述了對孩子蔡天文的培養經過。

一、學前教育。

1、出生兩個星期便進行“專注力”的訓練。即用琴聲和笛子的聲音去引起孩子的關注。這種“專注”習慣的培養,對後來注意力集中有很大的好處。天文長大後,讀書學習和處事都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即使在街頭,他都能專心學習。

2、帶路訓練。天文會走路之後,他父母每次出門,不管是拜訪親友還是外出散步,總讓孩子走在前着,為大人帶路。幾次以後,他就能大膽地獨立前進了。這種訓練在於讓孩子從小就學會獨立走人生之路,並大大培養孩子的自信。

3、語言訓練。在四個月時,天文父母就對着他念《三字經》、唱兒歌,唱催眠曲。一週歲時,常常教他念《三字經》、《弟子規》,三歲時,念《千字詩》、《今日詩》、《明日歌》、《十二詩經》、《朱子格言》,還有一些民謠。而這些,天文那時就能大段大段地背下來。

4、數學訓練。三歲以前,主要是認識一些數字,進行一些最簡單的加減運算。三歲以後,對孩子進行了正規訓練,讓他背加法表和乘法表,給孩子講一些關於趣味數學的故事,讓孩子解答其中的數字問題,以此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興趣。

二、中小學時期的教育

1、入學準備時的教育。天文入學前的一兩年,蔡笑晚就帶着天文到學校看學生上課讀書,天文看得很感興趣,很羨慕。經常問什麼時候能上學。他父親就跟他講:再過一個新年你就能讀書了。於是他就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等待着,那年春節的時候,他特別高興,因為終於盼到了讀書的時候。入學後,蔡笑晚與孩子的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取得溝通,反覆説明在教育孩子方面的觀點,並把孩子的性格特點告訴老師,同時向學校領導和有關老師提出三點建議:第一、多獎勵,少懲罰。第二、可以温和的地方決不嚴厲。第三、作業儘量精簡,使學生有自由發展的餘地。這些做法,使天文很順利地開始了學習。

2、擺地攤的教育。一般的家庭,任何一個負責任的父母,再窮也不能讓八歲的孩子分擔家庭生活的重擔。但蔡笑晚認為,“擺地攤出租小人書”這件事可以是對孩子的一種很具體的素質教育,使他從小懂得人生的艱難,養成勤勞儉樸的習慣,並能激勵他去奮鬥、去拼搏、求上進、爭出路。於是,在天文八歲時的那個暑假,天文在自己家門口擺了個地攤。擺了一個星期,收穫還不錯。一個星期之後,天文還想繼續做下去,但他父親沒有同意。他父親説,現在你是求學長知識的黃金時期,有時間多看書、長知識,不能為了這些“小生意”浪費時間。

3、競爭意識的培養。天文在小學裏讀了三年之後,他父親給他轉學了,因為他原來的小學生源素質普遍較差。為了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和競爭能力,必須讓孩子進入較強的競爭羣體之中。天文因此而被轉到新的學校,新的班級。競爭意識對孩子的成長很重要,使孩子從小就養成奮鬥、拼搏的精神,不安於現狀、不安於平庸,要以自己的努力去爭優秀、爭先進,並讓他從小懂得競爭中的勝利者,不一定是最聰明的人,而是最努力、最頑強不屈的人。他們不怕失敗,能從失敗中站起來,毫不氣餒地勇敢前進,去奪取勝利。但是,蔡笑晚也沒有勉強要求天文去爭取第一名,他總是説:優秀很重要,名次在前十名都是好的,差一兩名並不説明問題,偶爾在十名之外也不要緊,真才實學最重要,讀書像馬拉松賽跑,開頭所處的名次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最後衝刺時最先到達終點。

4、營造立志氛圍。當時,儘管家境貧寒,住的只是三十多平方米的百年老屋。但蔡笑晚卻在房子裏進行了一番苦心的設計,在牆壁上貼了很多勵志格言和家訓。還有一些偉大的科學家的畫像,如愛因斯坦、牛頓、居里夫人、愛迪生、法拉第、哥白尼等。讓這些偉大科學家的畫像和故事慢慢地滲透到孩子的心靈裏,樹立偶像的地位。這種氛圍對孩子確有很好的立志教育作用,使孩子從小就有一種大的心胸氣概、有一顆奮發向上的心。

5、培養早期行為習慣。

①誠實守信的習慣。為了培養孩子不説謊,作為父母要做到以下幾點:不能欺騙孩子,承諾孩子的事一定要兑現;孩子犯了錯誤,或考試成績很差,只要是實話實説,就不能給予嚴厲懲罰;相反,要給予特別的關懷,給予温柔的開導和教訓,使他能從父母那裏得到安慰;孩子承諾父母的事一定要讓他能兑現,既不能給孩子過高的具體要求,也不能讓孩子承諾無法兑現的事;從小讓孩子養成“一諾千金”的習慣,孩子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他兑現,即使是不正確的事,也要妥善解決,決不能讓他失去信用。

②尊敬師長和禮貌待人的習慣。

③遵守時間的習慣。

④獨立自理的習慣。

怎樣教育孩子的書籍讀後感6

雖然當了十五六年的媽媽,但始終覺得自己算不上好媽媽,在女兒悦悦成長的很長一個時期,只要工作需要,不論心裏多急,也把她撇在一邊不管不顧的,因為處理的不夠好,也落了不少埋怨。同時,對孩子的引導缺乏耐性,有時説着説着就火了,教育效果並不理想。直到她初一下學期有了明顯的青春期逆反跡象,敏感而易怒時,我才猛然一震,意識到自己的教育存在很多問題。為此,近兩年,只要外出,我都買兩本與家庭教育有關的書讀。今年寒假又買了兩本;《像猶太人一樣教育孩子》、《巴菲特給兒女一生的忠告》,讀後,收穫很大。

這兩本書的共性,都反映了猶太人的家教,其中前者是從猶太民族的角度來介紹的,後者是從一個猶太家庭的角度來介紹的,都在我的心靈深處激起了很多波瀾。猶太人特別重視親子教育,父母經常和孩子一起討論、遊戲、讀書,不禁母親如此,父親也是一樣,所以説孩子的成長始終伴隨着父母雙方的呵護和引導。我覺得猶太民族家人間經常的溝通稱得上是心理按摩,利於孩子的心智健康,猶太家庭不斷強化的問題意識及家人間圍繞問題展開的深入探討,利於孩子明辨是非,養成良好的習慣,樹立正確的志向。邊讀我邊警示自己,身處家中,就要靜下心,履行好母親的職責,多從理解的角度出發,少一些挑剔,多聽女兒説,多發現女兒的長處,多一些欣賞和鼓勵,現在看來還是有一定效果的,每每女兒將喜怒哀樂和我説完心無負擔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兒後,我都有一種幸福感。同時我也有一種頓悟:為什麼青春期遠離父母陪伴的青少年問題多多?因為孩子的想法和做法得不到父母及時有效的正確評價、引導和矯正。我很愛女兒,也在努力把這份愛傳遞給她,並引起她的共鳴,使她的身心都處在良性發展的軌道上越來越順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xlldo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