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專業資料 >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31篇)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31篇)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一、數學教學

《數學教學》創刊於1955年7月,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華東師範大學主辦的中等教育類期刊。

據2020年9月《數學教學》官網顯示,《數學教學》編輯委員會有編委24人、顧問2人。

據2020年9月23日中國知網顯示,《數學教學》出版文獻共7043篇,總被下載699165次。據2020年9月23日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顯示,《數學教學》載文量為747篇、基金論文量為7篇,被引量為1379次。據2020年9月23日維普網顯示,《數學教學》發文量為183篇、被引量為296、影響因子0.20802。

二、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31篇)

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今天,我們要有很強的課堂教學能力,所謂反思就是能夠迅速從一個場景和事態中抽身出來,看自己在前一個場景和事態中自己的表現。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精選31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

抱着讓學生樂學數學,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願望,我設計了本節課,《找規律》(人教版二年級數學第四冊第九單元)是按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新增加的內容。這節課是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通過操作、觀察、實驗、猜測、推理等活動去探索圖形的排列規律。對於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要透徹理解圖形中的循環排列的規律,不是易事。從學生表現來看,這節課基本上達到了我的預期效果。這堂課我比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目標達成度較好。

本課我的教學目標簡單説來,就是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讓學生髮現數和圖形的排列規律。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數學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繫,只有來自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才能夠激發學生思考併產生探索的慾望。為此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後,根據兒童喜歡小動物的天性,先以學生喜愛的小動物切入主題,利用白板的拖拽功能依次排出前三隊,提問:“第四隊應怎樣排?”,吸引學生去觀察,讓學生去觀察不同的排列順序,使學生在觀察思考的基礎上發現規律,來揭示出其中循環排列的規律。在鑽研教材和了解了白板的各項功能後,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我從課堂教學和技術支持兩方面做思考,在合理的地方用上合理的技術,讓兩者有機的統一,利用白板的功能更好的為我們的教學服務,避免出現課堂教學跟着白板走的現象。俗話説“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這樣的設計分散了難點,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出其中複雜的循環排列規律,教學效果很好。

二、注重給學生營造氛圍,大膽想象

本節課中值得關注的地方,是我為學生營造了大膽發揮想象、大膽創造設計的氛圍。例如根據下列的排列,你能接着畫嗎?在學生畫後請學生説説自己是怎麼畫的?並説説為什麼這樣畫?在交流中學生不但鞏固了知識而且加深了理解。又如當我説:“你能根據我們剛才學習的循環排列規律,給a、b、c三個字母排列嗎?快來試一下吧。”話還沒等説完,很多學生就開始動手設計了,學生的積極性很高,學生在課堂上的自由發揮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的,是極其精彩的。有的學生都能自己總結出一行三個物體就三行一組循環一次,甚至能推想出一行5個、6個他們的循環規律。

三、充分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了學生的能動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以學生喜愛的小動物切入主題後,以活動的圖片在白板上依次排出前三隊,提問:“第四隊應怎樣排?”讓學生先猜猜再説出自己這麼猜的理由,在説理由的過程中讓自己説出今天學習的規律。

其次注重合作探究、交流。如:“接下來,應怎樣寫?”先故意讓學生猜錯,再討論:這樣有沒有規律呢?它的規律是什麼?從而讓學生加以掌握。小學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

四、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

我充分相信學生,鼓勵並放手讓學生進行大膽地猜測與推理。教學中,對學生出現的各種合理化推測我都給與了充分的肯定,用生動、親切的語言給予積極的評價。尤其是潘越格同學我一再鼓勵她,使學生充分相信自己,增強信心,在學習的過程中能不斷品嚐成功的喜悦,學得輕鬆而有意義,愉快而有價值!

我還不太滿意的地方:

一、缺少了張揚學生的個性。

二、拓展得大多,缺少一些最基本的練習。

三、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思考的時間和空間,急於求成。

改進調整:

一、對學生的課堂評價再積極些。

二、自己的語言要簡練些,儘量讓學生多説。

三、素材的選擇少一些,讓學生研究得透徹些。

四、練習的設計面廣些,關注到每一位孩子,讓每個孩子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

隨着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課程目標已由“關注知識”轉向“關注學生”,課程設計也由“給出知識”轉向“引起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因此,在教學中,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把課本中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能夠親自參加的、活生生的數學活動。重視創設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和其他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視過程,重視引導求異思維,鼓勵算法的多樣性;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等貫徹新理念的教學行為;讓學生以一種生動、活潑、有趣的方式來學習數學,讓學生不費勁地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學生經過半個學期的學習,多數同學已表現出對數學的一定興趣,並已逐漸適應,形成初步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教師引導下已逐漸懂得傾聽他人發言,與同學合作交流等。本學期的課堂教學工作,重點圍繞自主探究這一課題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一、在情境教學中要會“思”

二年級學生聽話效果,理解能力都要相對弱一些,有時教師對同樣一句話重複多次,也只能達到的效果有限。這樣,教師教的吃力,學生學的煩心。怎樣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呢?我嘗試在教學較難的內容時,要積極設置活生生的畫面幫助學生分析性學習,例如:小熊從家去學校,已經走了35米,離學校55米,小熊家離學校共有多米?在講這道題時,出示小熊上學去的動畫路線圖課件,着重啟發學生思考小熊從家開始走的35米是哪一部分?離學校還有55米是哪個部分?生動的畫面不僅吸引了學生,而且明白了在小熊上學這一鮮活的情景中的數學道理,即:已經行的路程+剩下的路程=全路程。又如在教學數學廣角中:一個文具盒12元,可以怎樣付錢?這個題的方法多種多樣,但學生對怎樣給錢卻感到有些難度,我在教學中,出示準備好的5角、1元、2元、5元、10元、1角、2角零錢,讓學生在直觀的演示中,帶着濃厚的興趣,帶着一份深深的思考進行正確的排列給合,輕鬆的解決問題。

二、在情境教學中要會“靜”

設置有序的情景、場合進行教學,會非常有力的增強學生對空間的感知,變抽象的知識為淺而易顯,容易消化的知識。如在教學觀察物體時,讓學生正確辨別從不同位置(正面、左側面、右側面、背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這樣的教學目標定位有一個很大的好處,就是可以讓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每人從一個面來觀察物體,然後進行調換(前後調換、左右調換),讓學生體會到左側面、右側面是不一樣的。我讓學生在很安靜的情況下在室內進行觀察,在互動中靜觀,在靜觀中互動,既保證了講課秩序,又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前看、後看、左看、右看,後看,側看的相對性,及方位存於空間的真正含義。從不同的方向看同一個東西可能會看到不同的樣子。

三、在情境教學中要會“動”

在軸對稱圖形中,我讓學生先自己試着剪剪軸對稱圖形,然後把學生的作品貼到黑板上展示讓同學對圖形進行分類,在學生進行分類的過程中,已經滲透了軸對稱圖形主要特徵的認識。然後讓學生思考為什麼這些圖形是對稱而另外一些不是,從而引出對稱圖形的判斷方法(對摺後看是不是完全重合)。通過找作品中的軸對稱圖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如果把一個圖形對摺,只要摺痕兩邊的部分能完全重合,那麼這樣的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接着讓剪出對稱圖形的學生來説説他(她)剪圖形的過程。然後讓同學看書本68頁剪一剪,加深同學的印象。最後全班再一起來剪對稱圖形。通過對先對摺再剪的圖形的觀察、比較,學生自己發現了這些圖形的共同之處——摺痕,自然引申出對稱軸這個概念。再讓學生動手自己畫一畫對稱軸(自己剪得對稱圖形)。我利用學生熟悉的剪紙經驗,讓學生“剪一剪、分一分、説一説、折一折再剪一剪、畫一畫”,初步體驗了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學生學得輕鬆、有趣、紮實。

四、在情境教學中要會“記”

數學教學中概念性知識是教師最難講解,學生最難接受的問題,尤其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説,那就更難了。在學習加法、減法、乘法算式名稱時,教師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一些卡片,上面寫有一些加法、減法或乘法算式,然後同桌面對面叫準對方所準備的算式卡片中的數字名稱,這樣要求每人交友5次進行對話學習,在具體的遊戲場景中多次重複加數、和、被減數、差、因數、積,學生便會正確加以區分性記憶,不易混淆。

又如在教學長度單位米、釐米的認識及之間的關係時,教師引導學生觀察1米長的尺子上的刻度,先觀察1小格的長度有什麼特點?然後讓學生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出一釐米,再用尺子畫出一釐米的線段,真切的感受1釐米的實際長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讓學生數一大格有幾小格,1米尺子共有幾大格,共有幾小格,然後用自己的雙手張開感受一下1米大楷有多長讓學生反覆的數一數、做一做,加深印象,歸納得出1米等於100釐米。這種教學方法既讓學生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加深知識的記憶,又在記憶的過程中促進了知識的形成,收到了相輔相成的好效果!只要設置一點情境,學生就會增添一份樂趣,達到因材施教,培養素質型人才的目標。

還有在乘法概念的形成過程中我遵循“順學而導,當堂檢測”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建構數學模型,讓學生親身體會到加法的侷限性,從而使乘法的出現水到渠成,再在實際問題中體會乘法和加法的關係,感受乘法算式相對於加法算式的優點,在練習中明確求“幾個幾”相加的時候用乘法比較簡便。在乘法口訣的教學中發現學生口訣不熟,而導致計算速度慢,還經常出錯,那麼乘法口訣該如何記憶才好呢?我想口訣不是背的,是用的,光死記硬背並不能使孩子爛熟於心。我想理解口訣的意義是關鍵,在遊戲中熟練是載體。純粹的背會很枯燥,孩子往往會由於興趣的降低而思維混亂、錯誤百出,課堂上的“對口令”、“接龍”等遊戲反而能幫助學生提高興趣。當然最終乘法口訣應該在實際生活中運用,乘法口訣的運用滲透於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若想更熟練的掌握,課堂是有侷限性的,我們需要家長的協作幫助孩子記憶好乘法口訣。

當然,教學中還存在着許多問題,特別是學困生轉化問題,有待在今後的教學中注重方法,在課後多花時間進行溝通和輔導。以上是我在本學期數學教學所做的幾點初步嘗試,雖然還不是很成熟,但它在教學中已經初步落到了實處。

其次,在以後的教學中,對學生自主探究的創新意識培養還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任,具體落實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還需要認真研究和探索、備教材、備學生。通過自己的教學,使我深深體會到,教學中還存在着下列問題。例如教師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能力面還欠缺,應多加強這方面的培養,特別是要加強學生靈活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和業務知識,不斷充實教學水平,這樣才能適應二十一世紀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

學生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改為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我認為,數學預習有以下幾個優點:

1、利於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

在自學課本時,學生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儘管在老師看來非常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後的思維斷點。由於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長此以往,滴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2、利於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預習後,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可以解決,教師沒有必要在課堂上設置情境讓學生解決。在單位時間內,解決三個問題與解決兩個問題,哪個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教師的點撥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説,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説,易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如果沒有預習,學生的大腦會一片空白,不能及時與舊知識鏈接,會毫不批判的無條件接受。預習後,當認知發生衝突時,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3、充分利於教材的能力。

在學生預習後,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動的使用課本提供的素材。教師必須站在學生髮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於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為師生服務,不要成為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於接納的教學思路,並注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合適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

誠然,小學生年齡小,還不知道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學生(如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一節課結束時留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為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預習的能力和意識。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説,就可以通過佈置預習作業來促進學生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髮現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4

二年級學生由於積累的生活經驗較少,如果只是抽象地認識《克與千克》無疑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比較注重從以下組織教學活動:

1、聯繫生活實際進行教學,通過多種活動幫助學生激活原有生活經驗、積累新的生活經驗。

克與千克雖然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質量單位,但是對於學生來説,這只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生活現象,學生並不會認真地進行觀察、比較和思考。因此,教學中我們可以將這種已有的生活經驗進一步激活,變成我們的教學資源。比如,讓學生去超市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質量,還讓學生實地去菜市場買500g菜,去水果市場買500g水果等,並逐步會計算價錢。這樣將數學學習融入相關的生活情境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算理的同時,實現“數學來源於生活,最終也要回歸生活實踐中”的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也能夠較為靈活地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

2、通過有效的體驗活動,建立1克與1千克質量觀念。

1克和1千克究竟是多重?這個對於學生來説是十分抽象的。因此,在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我先讓學生準備的1千克的鹽(糖等其他1千克的物品均可)和1克的扣子(回形針、2分硬幣等均可)。由於準備的實物比較多樣,學生通過掂一掂、稱一稱等活動幫助學生進行多方位的直觀感受,積累了比較充分的生活經驗。由於學生將親手感受過的1克和1千克的物品的質量留給他們的直觀印象作為一個標準,因此,學生在不同物品使用什麼質量單位的問題上判斷比較準確。

3、教師應在在《克與千克》的學習中讓感受數學語言的嚴謹性。

在教學填寫單位名稱的練習中,如“1包瓜子使用什麼單位比較合適?”的問題時,教師注意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到數學語言的嚴謹性,説明為什麼一定要強調“合適”。因為1包瓜子的質量其實也是可以用千克或者其他單位來表示的,但是因為1包瓜子的質量比較輕,所以用克作為單位來表示是更加合適的。

整體來説,學生學習的效果還不錯。但是有部分學生在計算購買已知500g物品的單價數學問題仍然是有困難的。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

這是一節比較粗糙和緊湊的課,因為擔心40分鐘完不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所以在課上,我説的多,學生説的少,沒有將主動權交給學生。在教學設計上我準備了一些具體的做法,也想在課堂上展現出來,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一些原因,也是有點緊張,而無法達成預設與生成的統一。由此也説明以後備課不僅要注意各環節之間的聯繫,還得多注意細節部分。

1、在複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題時,我讓每個學生都説了算理,在複習筆算時也佔用了不少時間,整個複習內容好似當成一節新授課在進行教學。但在新授時,由於時間不夠,所以將教學內容拉得很快,也不管學生有沒有掌握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只是自顧自的講,自顧自的説。我應該將複習內容安排在10分鐘之內,説算理時相應指名兩個學生説就可以,不必每一題都要求他們説。

2、在教學過程中出現了這樣的一個情況:學生雖然能較容易的將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的方法遷移過來,但是在算理上就有些糊塗。如在教學中出現這樣一個情況,340—180,十位上不夠減,從百位退一,應該是一百。但學生説成是退一當十,我沒有引起重視,一帶而過。這樣導致學生對算理的理解上有些糊塗。我應該對學生講清楚筆算法則:做加法時,哪位滿10就向前一位進1。做減法時,哪位不夠減從上位退1,加10再減。

3、備課時一直想着要以學生為本,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但在上課時,卻總是忘了這一點。許多時候原本都是準備引導學生去發現算理,總結方法。但在實際中,都變成了我自己一個人的獨角戲,一味地進行灌輸,不考慮學生。

4、在教學過程中,在解決難點問題時,應加大放手力度,讓學生討論充分,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

5、課件的製作也相對簡單,對學生的吸引力還不夠,剛上課時,學生的積極性還很高,到後面學生舉手和發言的就少了,只是聽、不願思考問題。不是學生不想聽講,而是自己沒找到能夠吸引他們的教學方法。這裏不是學生的問題,是我自身的問題。以後上課,不但要認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在備好課的同時也要備好學生,儘可能多的想到學生在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以便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6

《“重複”的奧妙》是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數學好玩》第二課時的內容,屬於綜合實踐活動。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體會簡單的“重複”規律。這節課以主題情境圖為載體,放手讓學生從具體的事物中去尋找規律,並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這些規律,實現了從具體事物到抽象的數學符號的過渡。反思整個課堂教學,有以下幾個優點:

首先通過比賽遊戲——記憶大賽,推選2名學生快速的記住不同的兩組數字,引導學生髮現重複的規律,接着創設情境——蒙古族的傳統節日那達慕節,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説説觀察到了什麼,再接着引導學生觀察燈籠,發現重複的規律,從而揭示課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規律表示出來,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

“表示規律”是本節課的重點。以學生的學習經驗為基礎,我設計了“語言描述規律——表示規律——交流表達方式”三個環節,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探究學習。特別是在“表示規律”環節,我先選取了“燈籠的排列規律”,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嘗試表示,展示交流,在瞭解了不同的表示方式後再任選一種進行表示,這樣的設計有梯度,降低了探究活動的難度。

在出示主題圖後,引導學生按順序觀察主題圖,滲透有序觀察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用語言描述規律時,引導學生説完整話,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在發現規律特點的環節,引導學生觀察每組有規律的信息,總結出規律“一組一組重複”的特點,培養了孩子的概括能力。

當然,本節課也有不足之處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探索當和努力,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7

通過低段組教師的交流與討論後,由我來執教這一節課,我覺得也是給我一次煅練的機會。經過兩次的教學後,感受頗多,現反思如下:

"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乘法部分的起始課,是學生進一步學習乘法口訣的基礎。這個內容的教學與以往的相比有很大的區別:老教材特別強調被乘數和乘數的位置,要求列出的乘法算式,只能把每份數當做被乘數,把份數當做乘數,位置不能顛倒。而新教材則着重使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感悟乘法的意義。"乘法的初步認識"是一節概念課,內容比較抽象。在設計方案時,我思考如何實現新課程標準所明確指出的"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因此,讓學生親身經歷乘法的產生過程是有其必要性的。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充分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自主動手操作,觀察,探究,思考,對乘法產生親切感,逐步體會乘法的意義呢?

一,創設情境,參與活動,激發學習興趣。

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動畫片來進行導入,並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進行學習,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

二,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通過觀察加法算式,引導學生進行比較,讓學生認識相同加數。在説與寫長長的同數連加算式的活動中,使學生親身體驗到相同加數連加用加法算式表述確確實實很麻煩,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思考:怎樣讀簡便再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出一種比較簡單的表示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展示彙報情況,適時地引出乘法。這樣學生可以親身經歷乘法產生的過程。乘法的知識並不是教師硬塞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在體驗了簡化的加法,有了自己的簡化方法之後才呈現出來的。這樣的教學不再是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索和創新中得到新發現,獲得新知識,感受成功體驗的過程。

三,應用新知,自主練習,解決生活問題。

這是本節課的練習環節。先通過觀察公園遊樂場的情景圖,提出數學問題,讓學生在這些問題中自主選擇,並用今天學習的乘法知識解決問題。再呈現一些鞏固練習,讓學生進一步地體會到乘法的意義,乘法與加法之間的關係。最後一道開放題。放手讓學生思考,討論,交流,促使學生髮現不同的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的教學思想。在活動中練習,在練習中交流鞏固,雙基得到了很好的落,開闊了思維,培養了能力。

四,學生小結,暢談收穫,前後呼應。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引導學生自己對知識進行梳理,從而培養他們的歸納能力。

但課無完課,在教學中,有的環節點得不夠多,不夠透。特別是在説乘法意義的環節中,學生對於幾個幾的理解還沒有到位。還有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學生的評價與練習的處理上不夠到位,特別是第一節試教時,練習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有點走過場的味道。在第二次教學時雖然注意到了這一點,但處理得還是有點倉促。在時間的安排上也需要一定地調整,分配得不是很貼切。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8

教學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要想上好一節課實在是不容易,備課的整個過程都要多次思考,多次修改。上完課後我有幾點感受和大家交流:

1、做為一個數學老師就應該語言準確、語言簡練。這也是每個老師教學中要努力做到的。這一節課我覺得我的語言還是比較簡練的。教學中努力讓自己的語言更加簡練,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

2、沒有充分放手讓學生獨立去探究例3的筆算方法。主要是試教時出現的一些狀況讓我改變了教學的方法。

3、新知識學習的時候,對筆算方法強調的不夠,特別是對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這兩點強調的不到位。

4、拓展題目的設計不夠好,設計的內容過於難,而是大部分的孩子都不會做。題目的設計必須符合孩子們的年齡特點,讓孩子們跳一跳能夠摘得到,孩子們才有信心!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9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後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願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於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0

今天所要認識的這些圖形都是生活中常見的,而且其命名也是有章可循的,所以學生對此不難了解,因此,本課的難點就轉為靈活應用。我感覺這節課做得比較成功的方面是讓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創。

1、創設情景,激發探究的興趣

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僅能使學生較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變的生動形象,饒有趣味。而針對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所創設的情景只要是他們熟悉的,在他們已有認知經驗基礎上,緊密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學生的求知慾自會激發。在上述“認識四邊形”這一環節中,以學生熟悉的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引入到它們的相同之處,再由它們的相同之處過渡到新知“由4條邊圍成的圖形是四邊形”,學生興趣即刻激發,思維活躍,當引導學生判斷生活中常見一些圖形是否是四邊形時,通過直觀呈現圖片認識並區別四邊形,從而感悟出四邊形的基本特徵,形成清晰的表象。

2、重視操作,增強學習的有效性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學習方式。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相應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以操作實驗,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等形式來完成。作為教師,應以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的角色參與到活動中去,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達成師生互動,以實現數學活動的有效性。在“認識圖形”、“搭圖形”和“剪正方形”三個環節中,讓學生進一步體會了多邊形的基本特徵,如數、説、判斷、搭、折、剪等,通過這樣的操作活動,不僅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多邊形的特徵,鞏固了新知,體驗到獲取知識的樂趣,體驗到經歷合作探索、交流傾聽的過程,更激活了思維、增長了見識、積累了經驗。因而,課中只有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才得以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適當地對教材進行改動,使學生學習的素材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更有利於學生的發展。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1

《數一數》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本課主要是學習千以內數的認識,讓學生通過認識新的計數單位千,進一步感受位值概念,發展數感。

教學本課時,考慮到孩子在生活中對千以內數接觸較少,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教學時我主要運用計數器和方塊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大數的關係及意義。如在引入“千”之前,我先讓學生在計數器上撥9個珠子,再添1個珠,是10;接着撥99再添1個珠子,是100;最後撥九千九百九十九再添1個珠子,是一千,讓學生經歷這樣一個撥數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位值概念的體會。為了讓學生對“千”有了初步的感知,我岀示1個大正方體,讓學生猜猜這是由幾個這麼小的小正方體組成的,答案五花八門。接着讓學生藉助學具中卡片數一數:先一個個地數,1條是十,再一條條地數,10條是一百,再一片片地數,10片是一千……再次讓學生體會計數單位和進位的過程,同時初步感知這個大正方體就是由一千個小正方體組成的,接着再出示一張紙,用手比劃下500張有多厚,再出示500張紙,調整下之前比劃的厚度,有了500張紙做鋪墊,大部分學生都能根據1000就有2個500,用手比劃1000張紙有多厚,進一步建立千的表象……

本節課比較遺憾的是在探索數數的方法時,由於趕時間,沒能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表達自己想法,而是讓會的同學一帶而過,我想在今後教學中,即使學生表述不清或不會,我們也應該學會等待,讓會的同學幫忙補充,又或者通過解讀會的同學的想法也是一種學習,一次兩次説不清,慢慢就會了。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2

《數學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堂課之所以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我以為主要是把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當作數學活動的過程,讓學生在充分的活動中學習數學,享受數學活動帶來的快樂與成功。

1)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幾個幾"。首先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列出連加算式,對幾個相同數連加有初步的感性認識;再讓學生人人動手操作圓片,將剛剛形成的感性認識加工成表象,在親自操作中體驗"幾個幾";然後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花片,分別列式求數量,在比較中進一步理解"幾個幾"的實際含義。教學中,學生通過看圖數數—操作體驗—比較感知,在鮮活的具體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幾個幾"的表象。

2)在現實問題中引入乘法。通過解決"一共有多少台電腦"這個實際問題,在數數,連加等方法後,自然引出乘法,讓學生了解乘法產生的背景。至於乘法各部分名稱,讀寫方法等,讓學生通過看書自學和交流來解決。數學概念的教學容易陷入枯燥灌輸的泥潭,因此要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形成"學習共同體",培養合作與共享的意識。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3

《認識除法》是二年級上冊課本中學生學習了平均分以後學習的知識,這節課的重難點之一是讓學生理解除法的意義,除法運算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模型,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從與之聯繫緊密的數學知識入手,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一個吸納新知的一個過程,利用動手操作後的結果完善已有的認知結構,從而充分認識除法的意義。

首先,引發學生平均分的需要,讓學生自主尋求答案。我一個追問:“每輛車坐2人是什麼意思?”給了學生一個思考方向上的提示,這對中等往下的學生更有所幫助,他們可以藉助學具去分一分。對於中等往上的學生他們也可以直接在大腦裏想分的過程或者聯繫乘法的意義來尋找答案,平均分和幾個幾相加本質上就有相通的地方。

其次,暴露學生的思維,在爭辯中完善知識結構。出示例題後,我讓學生自主尋找答案,可以請身邊的圓片幫忙,也可以在大腦裏思考,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找到答案,後者比前者的思維層次要高一些。在組織彙報交流時我溝通了這兩種方法相通的地方,“在這道題中是幾個幾相加是6人呢?”學生出現了意見的分歧,一方認為是3個2相加,一方認為是2個3相加,我讓學生舉手表決了一下,發現幾乎是半對半,隨後我説“有理走遍天下”,要説出自己的理由,此時有些學生根據平均分的意義來解釋,有些學生知道想乘法來找到答案,但意義解釋不清,我引導這部分學生去觀察平均分好的圓片,最終是心服口服了,為除法的意義的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最後,抽象出除法運算,讓學生在説中進一步理解除法的意義。算式中的3個數分別表示什麼意思,整個算式表示什麼意思,經歷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加強理解。

其實,學生從平均分的角度用圓片去分一分去解釋難度不算大,而對於是“幾個幾人是6?”這是一個從直觀形象到完全抽象的一箇中間的初步抽象過程,這是突破難點的重要紐帶,需要暴露學生的思維,讓他們主動地去明晰、完善。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4

《租船》這一課是在學生能正確計算有餘數除法的基礎上,幫助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根據《課程標準》的理念,本節課充分地體現數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租船”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是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在教這一課時,我是通過創設同學們租船的情境,結合生活實際,運用有餘數除法的有關知識,讓學生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以後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教學時,我先演示課件圖,讓學生説一説從情境圖中得到了什麼信息,然後提出課本中的問題。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你是怎樣想的,如何列式,結合實際想一想,怎樣回答問題。學生都知道要利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來計算,可是在最後的“答”這一環節就出現了問題,大部分學生都想21÷4=5(條)……1(人),所以“至少要租5條船。”他們沒有想到多出來的1人。還有學生對於安排的合理性掌握也不算好,他們不知道怎樣的安排才是合理的。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時還存在一定的難度,不會寫答。所以在上課應儘量多給學生一些主動探索的空間,多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遊戲和活動,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可能會發揮得更好一些,體會得更深一些。本節課的不足是:學生在練習時探索的空間還不夠,雖然學生在解決有餘數的問題時大部分孩子基本上都已經會計算,但在寫商和餘數的單位名稱時還有幾個孩子寫不對,在理解“最多”、至少“的意思時還存在一定的難度,所以不會寫答。所以老師在上課應儘量多給學生一些主動探索的空間,多設計一些動手操作的遊戲和活動,這樣學生的主動性可能會發揮得更好一些,體會得更深一些。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5

《買電器》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學習內容中的第一課時。本課要求通過“買電器”這一活動,探索並掌握整百、整十數的加減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的計算。結合具體情境,發展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我創設了“買電器”的情境,價錢都是整十、整百的數,目的是通過學生熟悉的買電器的生活場景,提出用加減法解答的問題,學習整十、整百數相加減的口算,從而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教學時,我先指名讓學生説出圖中各種家電的價格,然後結合各種電器的價格提出問題,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選擇性的挑選出來,並讓學生列出算式並嘗試計算。在學生探索計算方法過程中,我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使學生經歷了動手操作的過程,充分展示和交流多種算法。在交流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言語説出自己的想法,通過“估一估”、“撥一撥”、“算一算”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從而領悟到萬以內數的加減法計算與百以內數的加減法口算方法相同,只是數的範圍擴大了。整個探索過程讓學生充分體驗了算法的多樣化,同時注重對各種算法進行優化。

但是細細回想,本節課也出現了許多不足之處,比如本節課時間分配不夠均勻,到後面總結都沒來得及。在探究算法和算理時,應多一些直觀形象的實例結合起來,給學生建立更深的數學模型。

上完這堂課,我深深的體會到:

1、作為一名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幽默感、風趣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要想提升課堂組織能力,就要讓孩子喜歡你,喜歡上你的課。課堂上一旦自己打動了學生,我想課堂組織方面就會好很多。

2、如何在學生探究算法過程中引導學生對不同算法加以比較分析,找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對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提高運算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6

本節課,我先複習5的乘法口訣並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在複習舊知時,有意識的詢問學生如果不記得其中一句口訣應該如何解決,學生能道出聯繫上句或者下句口訣的答案來推算。接着我引導學生觀察《做家務》主題圖,由於擺碗筷是學生經常接觸的,所以講起來學生並不感到陌生,還能引起他們的好奇心,究竟擺碗筷和學習數學有什麼聯繫呢?我和學生共同探究了1、2、3分別乘2的乘法算式及口訣,剩下的口訣我請每位學生把所需的筷子數填在表格裏,有困難的學生可以藉助小棒擺一擺,讓他們邊擺邊填表,1雙2根,2雙4根……再利用表格列出乘法算式,並根據算式編出乘法口訣,在記憶口訣方面,我先讓學生找出2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並利用這個規律記憶,再請學生以集體背、對口令等方式記憶口訣。突出了從數數——填表——列式——編口訣——記憶口訣的學習過程。

這節課,我認為成功的方面有:

1、以具體的生活情境引入,與生活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創設小明擺筷子的情境,解決9雙筷子有多少根,讓學生經歷編制2的乘法口訣的過程。

2、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動腦想、動口與同學交流,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探索精神。

3、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探索記憶2的乘法口訣的方法,保證了探究活動的高效性。

不足的方面有:

1、課堂時間的掌控上,由於前期複習練習時間過長,導致後期編制2的乘法口訣時間不夠,並且還未完成表格。

2、能力提升方面。第一,在編制“二五一十”時,我想讓學生髮現這句口訣中同時涉及到“2”與“5”,在今後的口訣中都可以掌握此方法;第二、我還有一個設想,“如果有10位客人需要多少根筷子呢?”、“14根筷子能給幾位客人呢?”此類問題也由於時間不夠未能提出。

3、練習量不夠。在最後的環節上我以背誦口訣Pk賽來調動學生的情緒,如果能留1/2或1/3的時間讓學生練習,可能效果會更好。

學生方面:

1、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欠佳,小組合作意識不強。

2、在讓學生動手擺小棒,再編制口訣時,我發現還是有個別學生理解能力差,沒弄清一雙和一根,會給“每位客人”一根筷子。

如果我再上這節課,第一恰當掌控課堂時間,本班學生大部分對2的口訣已經掌握的差不多了,完全可以用激昂的情緒去感染他們、也可以一輪一輪的Pk戰去調動他們的情緒。但我想講的細、精、透,導致語速慢了,時間不夠用;第二,我會在記憶口訣方面多下點功夫,讓學生探索記憶口訣的方法,並根據口訣的規律記憶,請記得快的同學談談記憶方法,並請學生口頭編應用題,如:一支圓珠筆要2元,買6支要幾元?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7

二年級數學下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這一內容,課本設置了三個例題。學生對這三個例題所呈現的各個量的關係並不陌生。因為在上學期的學習過程中已經出現需要兩步才能解決的問題,這個學期重點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化、小括號的正確使用以及會列綜合算式解決問題。我執教的內容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例1兩步計算解決問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兩步計算的問題,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一、激趣導入,讓學生進入課堂

本部分內容是本學期的開篇內容,但是解決問題又是學生最困難的問題,因此,有一個好的開端是十分重要的。我用書本上的情境,以談話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興趣,願意發現知識。

二、還原課堂,讓學生做主人

新課標強調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為已經有了上學期解決問題的能力,本部分內容讓學生自己來解決並不是十分困難。在課堂上我讓學生充當小老師,將自己的思路呈現在課堂上。

三、迴歸實踐,讓練習伴隨

練習是一節課的重中之重,或許有人會説,新知才是主題,但是沒有了鞏固的新知,只是一粒沙子,微不足道,所以適當的練習十分重要,在練習的設計上我並沒有以量取勝,而是用簡單的三道題來完成這一環節,但是難度確實層層遞進。

固然,一節課有好的一面也會有不足的地方,在本節課的處理上我過於放手課堂,讓學生髮散思維,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齡段,自己並不能夠有一個規範的書寫方式。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8

這節課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主要策略是通過從學生喜歡的課本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然後通過組織學生實踐操作,幫助學生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用不同的物品作標準去量數學書的寬,量出的結果不一樣;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長度有時量出的結果一樣,引起學生的認知衝突,進而理解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為使學生能夠真實的感受到統一長度的必要性,我叫孩子準備好要用的學具,曲別針和一角的硬幣7個。課在有條不紊的進行着,學生在老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初步體驗用不同的長度作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的長度,接着又用不同的長度做標準去測量不同的物體的長度。在這一個活動中有這樣的教學設計:讓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直尺去測量課桌的長,然後再用曲別針去測量數學書的寬。顯然教材設計者充分考慮教具的實用性,讓孩子能夠比較方便。而且是為讓學生的比較容易進行比較,進行大量的實踐的。但是孩子在測量課桌的長的時候,由於學生用的尺子長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測量的結果也不一樣。但是這一活動恰恰又讓學生體驗用不同的長度標準去測量同一個物體。

這節課,就目標而言,學生不難達到,但總體感覺上得太匆忙,不輕鬆。而且,每次總有個別學生不帶學具,不認真聽操作要求,這也是個問題。

讓學生在活動中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動課上,學生學具的準備、課堂紀律的控制都是需要考慮、重視的問題。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19

教學內容的呈現是

1、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到“求一個數的幾倍”的存在,並體驗到它的含義與作用,真正理解“一個數的幾倍”具體描述什麼內容。

2、反覆通過學具操作,在學生的腦海裏建立“第一行幾個,第二行有多少個同樣多的幾個,就是幾的多少倍”的表象。

3、用已構建起的思維模式“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

一、重視基礎知識間的聯繫

學生在學習7的乘法口訣的基礎上,進行“倍”的概念的教學,以及如何用乘法解決有關倍的實際問題。由例1通過學生用七巧板拼圖活動來完成7的口訣教學,例 2是以三個小朋友用小木棒擺正方形的情境,引出“一個數的幾倍”的含義。例3是通過學生擺點子圖的方式,建立“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計算思路。例4是運用已建構起的“認知結構”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乘法含義的理解,還有更多的機會來練習乘法的計算,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所學習的知識有什麼用處,如何用,從而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注重學習方式的轉變

貫徹新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通過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在同桌或小組進行各種編口訣,完後進行全班交流,每個小組交流自己小組的編口訣的方法和記憶口訣的方法,學生之間相互評價,然後將題目適當拓展,並利於同桌或小組間的相互學習。

三、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注意利用各種素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倍”的教學裏,我通過各種情境的素材先讓學生體會感知“倍”的含義,“倍”的表象,最後形成“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思維模式。再通過畫線段圖加深理解數與數之間的關係,也就是“倍數”之間的關係,初步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此外,在練習中設計了一些開放題,放手讓學生自由的發揮想象力,以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0

1.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

我為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氣氛活躍,通過擺一擺,配一配、連一連、讓學生在獨立嘗試解決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彙報都興致勃勃,參與熱情很高。

2.注重層次性和思考性。

活動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具有層次性。如“兩兩配”到“三二配”最後到“二四配”,由易到難,重視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交流,使學生互相啟發,共同提高。本節課我儘量設計些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這些教學內容很具有層次性和思考性。通過這幾個活動,不但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聯繫生活實際,使學生體會學習數學的意義,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

3.注重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和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用數學眼光去觀察問題是培養學生的一種數感、一種生活問題數學化的感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則是檢驗學生思維的有序性。

搭配要按一定的順序,才能不重複、不遺漏。有效的引導學生思維有具體逐步過渡到抽象。抓住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索與交流的空間。

不足之處:

1、 問題的提出不夠明確,是不是能夠放手,讓學生自己試着提下呢。

2、課堂的教學語言不夠嚴謹,特別是有些過渡處理的較為生硬。

3、課堂教學的評價太單一。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1

這節課的目的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之後讓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初步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引導學生用計量工具測量較短物體的長度,用釐米做單位,同時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

這是一節實踐性較強的活動課。我設計一系列活動。如:設計觀察直尺,利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讓他們通過觀察、交流,掌握直尺的基本構造,既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又為建立1釐米的長度觀念打下基礎。認識1釐米,安排三次活動:第一次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第二次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釐米,學生找出很多,如:手指的寬度、牙齒、開關、鈕釦、小獎品的寬度等等,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很好的效果;第三次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今天課堂上學生都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在這裏我讓學生比較兩種不同的量法,學生認為第2種量法從刻度3量起比較麻煩,要數或者要算。但也是可以的,我想體現方法多樣化,注重學生的自主性。在量一量,填一填這個活動中,留給學生很大的實踐空間,既讓學生測量已知物體的長度,又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歡的、熟悉的物體來測量它的長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達到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多數學生都能明白為什麼要統一長度單位,而且也學會如何利用刻度尺量較短的物體長度。但也有個別學生在量物體長度時總忘記對準“0”刻度。在今後應該多給學生提供測量的機會,以便熟練掌握測量方法,達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同時也要對少數落後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 對於這節課中涉及的估測內容學生們完成得不好,估測能力差,大部分學生是靠用尺子量來完成估算習題的,比較依賴測量工具。我必須在培養學生的估算能力上多下些功夫,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更加活躍。還有一個不足之處是第二種方法也是一句話帶過,有的沒有掌握好。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2

新的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施了,經過這段艱苦歷程,深受新課改的冼禮,在教材鑽研、課堂教學、學生評價等領域都有着較大的收穫。教師明顯表現出關注學生,重視創設聯繫生活實際的問題情境和其他活動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增強了民主平等意識,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學習,積極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視過程,重視引導求異思維,鼓勵算法的多樣性;注意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習慣等貫徹新理念的教學行為;一致希望能讓學生以一種生動、活潑、有趣的方式來學習數學,讓學生不費勁地在不知不覺中掌握數學,感受到數學與我們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多數同學已表現出對數學的一定興趣,並已逐漸適應,形成初步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在教師引導下已逐漸懂得傾聽他人發言,與同學合作交流等。

新教材在編排體系上,知識結構上都發生重大變化,突出了知識的形式的探究過程,同時增加了大量的動手操作,動腦思考與相互交流的機會,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變得既有趣又有用;它以實現兒童的發展為宗旨,為他們提供了大量的觀察、猜想、思考、操作、驗證、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機會。

1.根據不同的數學知識,領略教材圖例的含義,精心設計組織課堂教學活動

在新教材的例題、"做一做"中,都有一些漂亮的插圖,這些插圖對我們教師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把握好這些插圖的內容,領略插圖的含義,根據插圖組織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如:上冊在"比一比"中的"做一做"裏有5幅插圖,我在教學中利用這些插圖開展比多少、比長短、比高矮的分組活動。在比長短中,我開展"誰的胳膊長"的趣味比賽活動,先分小組比出誰是小組中胳膊最長的同學,再組與組比較,比出誰是全班胳膊最長的同學。這項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在小組裏合作學習,使生與生之間有交流、討論,在交互的教學活動中學會了新知,教師真正站到了教學活動組織者的位置。在練習中也有一些有着指導意義的插圖,這些插圖也為我們設計教學活動提供參考。如在教學10以內數的加減法時,我們可發現練習裏都有這樣的題型與插圖:讓學生抽取0~10的11張數字卡片。要麼用大數減小數(學減法),要麼哪兩個數想加得幾(學加法)。受到教材插圖啟發,我讓學生各自準備了自己的數學卡片袋,在鞏固練習中開展分組比賽活動。這樣學生自主活動始終貫穿於整個單元,學生在自主練習中鞏固了新知。

2.發揮教材信息資源,創造性創設問題情境

低年級的小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很少是因為認識上的需要,而只是對數學活動本身感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勇於探索的強大內驅力。教學活動中能否不斷激發興趣,使學生自始至終情緒高昂地主動參與學習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新教材在教授的圖例中有許多能解決問題的多個素材與信息,這就為我們教師提供了空間。如果能善於挖掘這些信息資源,創造性的創設問題情境,就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在"比一比"的新授課中,除了書本上列舉的兔子與磚頭、小豬與木頭的比較外,還有蘿蔔與蘋果、小豬與小魚等多種有用信息,還可利用插圖所提供的這些豐富信息資源,引導學生觀察已獲得的信息,讓他們想一想:圖中還有什麼可以比。這樣通過利用插圖資源放開學生,讓他們牽動探索,從而加深了學生對"多"與"少"的理解。

3.重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加強學生的實際思維的培養

數學概念是抽象的,而低年級學生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抽象能力較弱。本冊教材注意以學生的已有經驗為基礎,提供學生熟悉的活動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構建有關的數學知識。在教學中我重視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體會數學知識的含義,表內乘法的教學是先學習5的乘法口訣,在學習2346的口訣,後學習789的口訣,因為學生在認識100以內數的時候已經知道了5個5個地數數,這樣學生既容易理解口訣的含義又容易記住口訣。參與了獲取知識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也為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打下基礎。

4.新教材更加註重思想品德的教育

學生到學校來除了學習知識、獲取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學會做人的道理。新教材在編排上,注重知識與德育滲透,如:在"比一比"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精神;在"6——10的認識和加減法"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熱愛家鄉、熱愛自然、保護環境、講衞生等方面的教育,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等方面的健康發展。新政策對學生實施學費全免,但新教材圖文並茂色彩豐富,比原來使用的教材更好。這使學生在身心方面都能獲得美好的情感體念。

5、新教材賦予我們更多的重任。

新教材給老師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無論是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還是教學用具都給了我們很多思考和研究的壓力。一方面教參依據不完善,二是教學活動準備量大,三是如何體現新課改精神,四是教師精力物力有限,有的教師帶雙班根本無時間搞教學研究,有的教師沒有電腦共享資源,五是教室電教設備緊缺,許多新構想新資源不能在平常課堂上與學生共享。 這樣看來新課改的路真的是很長很長。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3

從現代課程理念來看,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主動發展的過程。因此評價一堂課,最重要的是要看學生在課堂上是否自始至終參與了學習的全過程,他們學習的情緒是不是達到了興奮點,是不是獲得了主動發展。基於這樣的觀點,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我試着在促進學生主動發展方面做了一點嘗試。

1、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樂於參與

《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這就要求數學教學從內容到方法要更貼近兒童,儘可能順應兒童活潑好動的天性,要不斷地觸發他們的興趣點,從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的過程。課一開始,我就通過事先設計好的一個事例,讓學生能從生活中的事例,感知東西要分門別類的放好了,這樣才不會出錯,其目的也是為了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正所謂“未登殿堂,先入佳境”。再用計算機向學生呈現了一幅動物運動會的畫面,這幅畫面既富有現實生活的氣息,又充滿了童話的色彩,一下子就緊接着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仔細觀察,操場上有哪些小動物?他們參加了哪兩項活動?”從而迅速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統計問題上來,接着就是要讓學生通過幫小動物們“發運動服”、“訂午餐”等一連串的問題,產生按不同的標準分類統計的意識。

2、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

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沒有把教學目標僅僅侷限在掌握簡單的分類統計方法上,而是着眼於讓學生感受統計問題的產生,體驗統計方法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通過學生自主提出想知道的問題,引發統計的需要,這種需要很自然地轉化為學生經歷統計過程的內在動力。

其次,我又試着在教學的安排上做了一點嘗試。

1、授課的大部分形式是教師與學生共動。

具體細節:在填統計表的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報數我在電腦前操作。我的想法是: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更具體更直接的看到圖表的製作過程,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下將知識內化。但也有讓學生獨自完成的學習活動,如:學生自己動手完課本第95頁上的“想想做做”的第2題。我的目的是:讓學生感到自己也能行,感到只有“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同時又安排了活動和實踐作業部分,讓學生動腦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可以用今天學習的知識進行統計的?我考慮到學生可能一下子發現不了,我就作一些小小的提示:“全班的小朋友,你想怎麼分類呢?”,接着課件出示“中國象棋”和“積木”幫助他們開動腦筋,他們的想法會可能很幼稚但仍需鼓勵,並鼓勵他們將自己的想法在課下實施。我的用意是讓他們懂得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很大的不足:

如:在教學的第二個環節“合作學習,探索新知”,我如果這樣設計或許會更好些:先讓學生自己試着把看到的小動物“數一數記下來”,當學生用以前學的一個統計表來統計自己提出的小狗、小兔、小猴各有幾隻,跳高、賽跑的動物各有幾隻時,他們遇到了一個麻煩,那就是由於分類不清,讓人很難一下子看明白到底一共有幾隻小動物(看圖數是13只,看統計表算是26只)。這時,學生便對掌握更好的統計方法產生了期待。當學生面臨這個新問題時,他們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思維異常活躍,都紛紛投入到尋找新的統計方法的探究過程中,我想這時的參與將會是更深層次的參與。

運用以前的統計方法進行統計,學生的“記錄”顯然不夠科學,別人不易看懂,感受到了“挫折”,正因為有了這種“挫折”,才激起了他們主動尋科學的統計方法的積極性。接着,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獨立思考到小組討論、班級交流的過程。最後,把分類統計的方法告訴學生。在這樣的過程中,更能體現學生始終是在自主探究,對分類統計這一方法的認識不斷加深,從而充分的經歷了統計的過程。

再如:由於某些原因,沒能充分的讓孩子説説通過觀看這兩個統計表你知道的什麼,尤其是“對於同一件事物可以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標準”上分析得不夠透徹。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4

本節課教學還算順利,有成功也有失敗;為了很好地體現新課標三維目標和四基核心,我在教學時充分展現了概念的生成過程,不但讓學生學習數學的一些現成結果,還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我運用了活動教學形態,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採取“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情境創設的手段,先讓學生通過對比圖形大小理解面積概念,然後循序漸進的學習面積單位。我想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對這節課做一反思:

一 、成功之處

1、親歷實踐,感知“面積”

面積概念的建立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中,使理解和建立面積這一概念效果很好。課的一開始,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情入手,讓學生感到數學離我們並不遙遠,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引導學生通過摸、比、找、看和指身邊物體的面,讓學生從觸覺和視覺中直接感知物體表面有大有小,從而總結出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緊接着又通過觀察比較黑板上所畫的長方形、圓形、“⌒”及大屏幕中菱形、正邊形、五角形等引出什麼是封閉圖形、封閉圖形的面積;然後又引導學生自己總結概括出面積的含義。這樣分層教學,降低了學生理解概念的難度,不僅讓學生全方位地感知什麼是面積,又充分展現了面積這一概念的形成過程,使學生對面積這一概念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更注重了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關注生活中的物體。

2、創設矛盾,強化體驗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面積單位的建立。為了突破這一難點,讓學生理解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使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着、聽得到的現實,真正感受到數學的價值,我巧妙地設計了比較紅、黃、藍三張彩紙的大小,將學生引入重重矛盾之中,引導學生自己探索、解決矛盾,把知識和能力溶為一體,鍛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使他們經歷了從觀察——重疊——拼擺——用統一的標準來擺——面積單位的建立這一過程,從而理解了:要正確比較出兩個圖形的大小,所選擇的用於拼擺的圖形,形狀、大小必須相同,拼擺後會出現空隙的圖形不適合;真正體會到用正方形測量比較方便。這樣符合學生的認知探索規律,有利於學生面積單位的表象形成。學生始終在興奮中思考、探索,知識的學習成為了自我需要,學習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滿了挑戰和樂趣。

3、鼓勵動手操作,重視表象形成

新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本節課,我在每一環節的設計中都很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充分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在摸一摸中感知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在擺一擺中理解了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在説一説、拿一拿、畫一畫、找一找、試一試等一系列操作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正確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

4、鞏固運用中,盡享數學樂趣

用數學的眼光審視客觀世界中豐富多彩的現象,這才是享受數學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因此,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徵與生活經驗,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活動,一畫、找一找、試一試等一系列操作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正確建立了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釐米的表象。

4、鞏固運用中,盡享數學樂趣

用數學的眼光審視客觀世界中豐富多彩的現象,這才是享受數學知識帶來的無窮樂趣。因此,我為孩子們提供了一些符合他們年齡特徵與生活經驗,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性的活動,在解決實際問題中享受成功的樂趣。例如:我設計的為小馬哈“修改數學小日記”這一活動,貼近生活,學生在爭着搶着去檢驗自己學習成果的同時,也為小馬哈的馬虎而捧腹大笑,享受到了極大的快樂,並感受到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運用於生活;不學好數學就會弄出大笑話。“在同桌合作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量一量中”,使學生不僅學會了選擇合適的面積單位,從中掌握測量的技巧,更是體會了與他人合作的重要性。“還有美妙生活化的填空題”中,讓孩子們在課堂上擁有着學習知識的興趣,也讓課堂上充滿着孩子的歡聲笑語,課堂才富有靈動的氣息。

二、失敗之處

1、這節課概念性知識點比較多,需要給學生大量的體驗,由於時間關係感覺給學生的體驗還不夠,導致知識點落實得不夠紮實。

2、本課內容安排十分多,讓學生感知面積用時太長,特別是封閉圖形那部分:感知封閉圖形的概念(怎樣的圖形是封閉圖形、怎樣的圖形不是封閉圖形)——探究封閉圖形的大小——不是封閉圖形大小不能確定——揭示封閉圖形的面積——歸納面積的含義,導致課堂上習題訓練不多,顯得前鬆後緊。

3、課堂上有效的評價語言在本節課中也體現不夠完善,在評價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評價語言單調,不夠多元。缺乏數學思想、方法等實質性評價。

三、改進措施

1、繼續學習新課程標準,依照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執行課堂,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提供給學生大量的學習資源,讓孩子們能夠充分體驗、感受,把知識點落實得紮紮實實。

2、把握好課堂時間,合理安排教學任務,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交流、表現時空。

3、多元化進行評價,讓課堂變成“伯樂”。改變過去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態 ,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參與到評價中,特別是學生自我評價,一方面可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能提高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讓“評價”走進孩子的“心靈”,充分發揮數學課堂的評價功能,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和諧、健康的發展,也是我今後工作中努力的方向。

四、如果讓我從新上這節課,我會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將《面積和麪積單位》分成《面積》和《面積單位》兩節來上,這樣既可以使這節課的概念性知識多得到分散,又可以讓孩子們在足夠的時間裏進行實踐探索、感知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5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信息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閲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説,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説,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着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着“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裏“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閲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6

本次公開課《退位減》上完以後,通過幾位老師的點評,我也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決定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改正:

一、加強對孩子數學語言的培養。

通過這節課孩子們對問題的回答,我明顯感覺到孩子語言不夠精煉,表達意思不完整。通常一個問題提出以後,對於第一個孩子的回答,老師要給與正確的導向,尤其注意完整地敍述,這樣可以讓後來回答的孩子有個明確的方向。

二、增強教育機智。

對孩子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本次課上孩子課堂上出現的問題我並沒有第一時間給予正確的導向。還有,自己出現的教學遺漏沒有選擇好恰當的時間補充。

三、豐富評價體系。

新課程倡導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方式多樣化,而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更應注意靈活運用評價。我在日常教學中並沒有充分把攀英教學中的評價方式滲透到數學教學中。

四、合理安排教學時間,突出重點。

平時每次上課都會發現例題教學花費太多時間,造成時間安排不均衡。

五、注意板書設計。

一節課上完,發現自己的板書亂七八糟,平時也沒有注意板書設計,寫字得也很隨意,自己真的需要注意了。

自己雖然是一名初職教師,在教學能力各方面也尤顯年輕,但自己一定要嚴格要求自己,決不能給自己找藉口。我一定要清楚地找到自己的不足,相信每一次改正一小點,最終會把自身存在的問題全部改正。使自己的課堂變成真正鮮活的有生命力的課堂!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7

一、課堂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

我們每位數學教師都是課堂教學的實踐者,為保證新課程標準的落實,我們把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課前精心備課,撰寫教案,實施以後趁記憶猶新,回顧、反思寫下自己執教時的切身體會或疏漏,記下學生學習中的閃光點或困惑,是教師最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訓的吸取,對今後改進課堂教學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評是十分有用。

努力處理好數學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努力處理好應用意識與解決問題的重要性,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重視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能力。

以創新求發展, 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堅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打好基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教學高質量,課堂高效率。

二、創新評價,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也作為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對學生的學習評價,既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關注他們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更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抓基礎知識的掌握,抓課堂作業的堂堂清,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量採用等級制,定性採用評語的形式,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發展。

數學教師從點滴入手,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查找資料,精心備課,努力創設寬鬆愉悦的學習氛圍,激發興趣,教給了學生知識,更教會了他們求知、合作、競爭,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良好的學習習慣及方法,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實在,確有所得,向40分鐘要效益;分層設計內容豐富的課外作業,教法切磋,學情分析。

耕耘,一份收穫。教學工作苦樂相伴。我們將本着“勤學、善思、實幹”的準則,一如既往,再接再厲,把工作搞得更好。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8

學生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學生為主體”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改為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我認為,數學預習有以下四個優點:

一、利於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愛因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自學課本時,學生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儘管在老師看來非常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後的思維斷點、由於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水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利於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預習後,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可以解決,教師沒有必要在課堂上設置情境讓學生解決、在單位時間內,解決三個問題與解決兩個問題,哪個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教師的點撥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説,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説,易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如果沒有預習,學生的大腦會一片空白,不能及時與舊知識鏈接,會毫不批判的無條件接受、預習後,當認知發生衝突時,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於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絡、

由於學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對同樣的知識構建的途徑必然也是多樣的、但因課本編排的侷限,不可能將各種想法全部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在借鑑課本想法的基礎上,展現多樣化的見解,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於課本知識的獲得,敢於向課本挑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補課本的空白點,從而達到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構建自己清晰的知識網絡體系、

四、利於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

在學生預習後,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動的使用課本提供的素材、教師必須站在學生髮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於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為師生服務,不要成為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於接納的教學思路,並注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合適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課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樣分?重點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為了防止學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樣分?

誠然,小學生年齡小,還不知道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學生(如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一節課結束時流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為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預習的能力和意識、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説,就可以通過佈置預習作業來促進學生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髮現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29

《星星合唱隊》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和教學中,領悟到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與運算規律,解決日常生活中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並對計算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把計算的數的範圍擴展到100。學生對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在一年級已經學過,這裏只是把數目變大了。3個數的連加、連減筆算方法儘管在形式上有些變化,但它們的算法是相通的,只是要求學生的計算能力更強,計算過程要更加細心。 “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理解、感悟、發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的。”根據這一理念,我在教學中緊緊圍繞學生的心理,從學生的認知規律,並結合二年級兒童的思維特點,創設“乘車”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探索,使學生能夠通過“上車”、“下車”、“上車又下車”的情境,比較輕鬆地理解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我在學生的表演中間,適時穿插引導:“現在車上的人數有什麼變化?為什麼?”“你是怎麼想的?”學生自己發現了問題,提出問題,大家合作解決了問題,從而領悟到了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意義和運算規律,突破了教學重點,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通過觀察、交流、討論、計算,從直觀到抽象,主動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

興趣不是天生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通過對所學科目的加深而產生,也可以通過老師的指導或家長、朋友的影響加以培養,它也可以因為遇到困難無法克服而逐漸消失,也可以通過幫助或輔導解決

了困難而恢復。在二年級數學教學中,努力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師“易教”,學生“樂學”,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教學方法。

學生喜歡學的東西,他就會認真去學。因此,培養學生的求知慾,是和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緊密聯繫在一起的。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0

時光荏苒,轉眼間這個學期就要結束了,這個學期以來,無論是教學方面還是對學生的管理方面,都有太多的反思。

這個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二年級的課程還沒有結束,主要原因在於,學習前幾單元的資料時,總覺得對學生不太放心,於是節奏放得很慢,當然慢還是有好處的,比如説第二單元的列豎式,全部同學都能掌握基本的方法,比如説:相同數位要對齊,從個位算起;個位相加滿十,要向十位進一;個位不夠減,要從十位退一,這三條基本的運算法則同學們都能熟記於心,但仍有個別學生在計算時由於不認真導致錯誤,針對這種狀況,要求學生在計算時必須要仔細,同時做好檢查。

在本月的第二個星期,我們還有差不多兩個單元的資料沒有學,雖然這兩個單元:認識時間和數學廣角的搭配,資料不算太多,但是在考試中還是佔有必須的比例。於是我們就改變了策略,不完全按之前那種邊學新課邊處理習題然後考試的策略進行,而是按照先學新課,在處理習題的方式進行的,也如期的在第二個周的的週五結課。

本週是我們最忙的一週,為了應對即將到來的期末考試,我們先是制定複習計劃,做好分工,然後就開始一單元一單元的複習,為了到達更好的效果,我們找副科老師借課,佔用自習課,每個單元都是先複習知識點,然後考試,佔用休息的時間批改試卷,最後再進行講解,並爭取讓每個學生都過關,之所以這樣做,只是想讓複習的效果更好一些,讓每個學生都能多得幾分,拿到滿意的成績回家過年。

雖然這樣很累,很辛苦,但是很充實,累並快樂着!

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31

課堂教學情境是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課堂教學活動、即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既定的目的,從教學需要出發製造或創設的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

一、聯繫生活,創設情境

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找準每一節教材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的“切入點”可讓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親切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如:教學11—20各數的認識時,我創設了這樣的生活情境:“你幫爸爸、媽媽買過東西嗎?想買一本標價是11元的書,你準備怎樣付錢?想怎樣簡便地把錢付清又不用營業員找錢,你有好辦法嗎?然後請代表説説看、”這樣藉助學生的生活經驗,將日常買東西付款的方法再現,讓他們議一議,説一説初步建立十進制的體會1個十和1個一合起來是11、這樣聯繫學生生活實例進行教學就會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喜歡數學、

二、加強直觀,創設情境

有位名人曾經説過:“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精心設計知識的呈現形式,營造良好的研究氛圍,讓學生置身於一種探索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和實踐能力,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例如,教學“圓的周長”時,當學生弄清周長的含義後,我首先出示了一個用鐵絲圍成的圓,讓學生自己動腦求出圓的周長,學生髮現只有把鐵絲剪斷、拉直就可以測量圓的周長,即“化曲為直”的計算方法;接着我又讓學生計算手中硬紙片圓的周長,他們有的沿圓的一週貼上透明膠帶,有的用繞線的方法,還有的把圓滾動一週又可以測出圓的周長;然後指着黑板上畫的圓,問:“你們能求出它的周長嗎?”“有”,我啟發説:“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就發現了,我相信同學們經過研究後一定也會成為當代的祖沖之、”同學們研究的興趣一下子被激活了,紛紛投入到探索研究之中。

三、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有位教育家曾經説過:故事是兒童的第一需要、因此,教師的教學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徵,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創設情境、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編制一些生動有趣的故事,藉助多媒體通過圖像的形色、聲光的動態感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教師運用三維動畫技術,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孫悟空拿着一把米尺問豬八戒:“你能用這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長嗎?”豬八戒拿起米尺邊量邊數:一米、二米、三米……量到第四米時,豬八戒犯難了,剩下的不足一米怎麼表示呢?此時教師暫關機,利用常規教學手段,指名一生用米尺量一量黑板的長度,讓其他同學人人動手,用直尺量一量桌面的長度,都會遇到豬八戒遇到的問題:不夠一米或不夠一尺的長度該怎樣表示?使學生認識到生活實際中確實存在着這些問題,怎麼辦?以引起急於解決的懸念,激勵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進行推測和猜想,讓學生通過實踐自己去拓展數的範圍、此時教師認真設置問題,組織學生廣泛討論自己的見解,同時教師要耐心聽取學生的看法,保護、引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討論之後,教師邊評價小結邊開機,畫面上出現孫悟空指着豬八戒的腦袋説:這就要用到分數、你想知道什麼叫分數嗎?這樣藉助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了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和創新意識。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情境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有更多機會表現自我,課堂上要多給一點時間和空間,儘量讓學生多説、多想、多做、多讓學生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體驗和享受成功的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zhuanyeziliao/9gk4n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