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

身為一名人民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1

學生自主學習是課程改革的中心,“以學生為主體”是新課改教學中的基本思想。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改為主動,是終身學習的基礎。我認為,數學預習有以下四個優點:

一、利於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愛因斯坦説:“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自學課本時,學生由於認知能力的侷限,往往不能很到位的理解某些知識,只是有一些模糊的認識,讓學生大膽提出不懂的問題。儘管在老師看來非常簡單,但這些問題是學生思考後的思維斷點。由於學生間存在較大差異,有的問題具有思考的價值,有的甚至幼稚,我們重在培養學生提問題的意識。長此以往,水滴穿石,學生提出的問題肯定越來越精彩。

二、利於突出重點,提高教學效率。

經過預習後,有些簡單的問題學生自己可以解決,教師沒有必要在課堂上設置情境讓學生解決。在單位時間內,解決三個問題與解決兩個問題,哪個更有效率?不言而喻。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興趣,對自己疑惑的問題肯定會倍加關注。教師要及時抓住學生的“模糊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探究和澄清,鼓勵學生學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得。經教師的點撥後,“山重水複疑無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對教師來説,間接實施了因材施教。對學生來説,易突出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如果沒有預習,學生的大腦會一片空白,不能及時與舊知識鏈接,會毫不批判的無條件接受。預習後,當認知發生衝突時,及時反思學習成果,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利於學生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絡。

由於學生生活得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對同樣的知識構建的途徑必然也是多樣的。但因課本編排的侷限,不可能將各種想法全部展現出來,這就要求我們尊重學生,鼓勵學生在借鑑課本想法的基礎上,展現多樣化的見解,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預習的基礎上,教師要鼓勵學生不滿足於課本知識的獲得,敢於向課本挑戰,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見解,運用自己的智慧填補課本的空白點,從而達到對課本知識的深層次理解,構建自己清晰的知識網絡體系。

四、利於提高教師駕馭教材的能力。

在學生預習後,教師要相應的改變教學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動的使用課本提供的素材。教師必須站在學生髮展的高度,根據學生預習的情況,從學科的總體目標擬定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再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靈活的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科學的教學過程。在教材處理上做到以教材為依據但不拘泥於教材。靈活多變的處理教材,讓教材為師生服務,不要成為教材的奴隸。學生預習時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認識浮淺。因此教師更應深入鑽研教材,結合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巧妙的將教材的知識思路轉化成學生易於接納的教學思路,並注意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合適的空間。學生的心理結構、接受能力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分層教學。例如,原文用的除法例子:課本上是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怎樣分?重點是平均分及如何平均分。為了防止學生背答案而不去深入思考,可以改為: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怎樣分?

作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還不知道如何去預習,這就需要教師有步驟的分階段進行輔導。對於剛剛起步的小學生(如一、二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在一節課結束時流出5分鐘時間來一起預習下一節課的內容,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為他們在家如何預習給予示範,以此逐步培養學生預習的能力和意識。對於小學高年級的學生來説,就可以通過佈置預習作業來促進學生預習。在預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髮現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2

《長度單位》是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教學內容,也是在比較物體長短的基礎上學習的。儘管學生已有這方面的經驗和基礎,但由於長度單位及其操作應用是多種知識的綜合,針對二年級的小朋友的認知能力來説,難了點。

在本單元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對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認識1釐米和1米、用釐米測量線段和較短的物體的學習中並不感到困難,但是在將物體從直觀表象抽象成文字表述後再讓其選擇合適的單位時,一部分孩子就不能正確的對長度單位進行選擇,這於學生的生活經驗的積累有一定的關係。長度單位的選擇需要孩子在親身經歷中有所經驗積累。針對小朋友的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我給學生安排了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更自然、更主動地進行交流合作,互幫互助,共同發展提高。

注重學生個體參與的過程性與實效性,讓學生全程參與,全員參與,有效參與,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不同層次的發展,學習效率會大大提高。例如:認識長度單位"釐米"時,讓每個學生用手比一比,動手測一測,量一量,用眼看一看,用口説一説,用腦想一想,估一估,讓每個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的始終。如先讓學生在直尺上找出1釐米的長度,體會每一大格的長是1釐米——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再讓學生找一找身邊、身上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為1釐米,學生找出了很多,如:手指的寬度、一節手指的長度、牙齒、鼻孔、眼睛、田字格等等,這是我課前沒有想到的,我想對學生建立1釐米的表象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最後用手勢比劃出1釐米的長度。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正確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建立幾釐米的長度觀念。

然後應用釐米來估一估、量一量、辨一辨,讓學生在嘗試測量、比較、交流中,逐步總結出測量物體長度的方法,課堂上學生有的用“把物品左端對準0刻度,右端對着刻度幾就是幾釐米”這種方法,也有的學生採取其它刻度對準物體的左端,一格一格的數的方法,通過讓他們對比,明白前一種方法方便且快。在判斷中,使學生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在建立"米"的觀念時,由於長度較大,個體不易完成操作,就安排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如:兩人合作,用10釐米的學具擺出1米,再進行觀察比較,認識"米"與"釐米"的關係;測量時,一人測量,另一人記錄。以此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培養了學生的協作意識。

在學生掌握了基本的測量方法之後,我讓他們用直尺選擇身邊喜歡的事物進行測量,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發現數學問題,並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很高,他們開始量書本、練習本的長和寬;有的量鉛筆的長;有的量刀子等,達到了在玩中練,在練中玩的學習效果。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體會數學的內在價值。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這些活動對於建立學生正確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數感,有着重要意義。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3

根據不同的課型,設計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二年級第一學期數學,在整個小學階段佔一定的重要位置。初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判斷、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等。着眼於發展學生數學能力,通過讓學生多瞭解數學知識的來源和用途,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抓好以下兩點:

1、適度使用學具。

數學思維在小學階段主要是抽象的邏輯思維,而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性為主。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及認識規律,實物學具對發展學生抽象思維能力有一定的作用。如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認識時,因為這是新的運算知識,學生以前只學過加法和減法,乘法對他們來説是很難想出它的意義的。我使用學具教學,把學生從加法的意義上過渡到乘法的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擺學具時也應有一定的技巧,如在擺花片的過程中,應按照從一般到特殊的規律,先擺出兩堆不同數目的小棒,再擺兩份數目相同的',最後擺很多份數都相同的,讓學生覺得加法的累贅,再介紹乘法。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乘法的意義,很樂意去學習乘法。可見,學具使用的恰到好處,有利於新知識的過渡、教學,也可以擺脱枯燥的學習氣氛,還可以促進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記憶力。

2、從現實生活出發,利用社會生活知識教學。

《新課標》中強調小學數學特別是低年級的數學應該生活化,如果我們能從他們的生活實際出發,把現實生活的問題聯繫到學習的知識來,這樣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也可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如有這樣的一道應用題:小紅做了23朵紙花,送給同學們18朵,還剩下多少朵?這道是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應用題,如果要二年級的學生做出來,有的同學們可以很快就可以做出來,但有一些同學連題意都不明白。這時,如果我們從實際的生活出發,具體地給出這道題的實際意思,再根據結果和減法的意義,就可以很容易讓學生明白這道題的意思,這樣比較容易解決問題,因為本來他們就知道結果,只不過不會用數學知識來解答罷了。所以説,有一些應用題中,如果能從實際生活出發,先用學生的生活經歷來解答,再用數學知識來解答,這樣就可以使學生理解題意。也可以給學生帶來學習的樂趣。以上兩點。使二年級的小朋友真正從生活中學數學用數學。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4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已初步瞭解乘法的意義,會用2—6的乘法口訣計算表內乘法的基礎上學習的。這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經歷從“任意分”到“平均分”的過程,瞭解平均分的含義,能根據要求把一些具體物品平均分,並知道每份是多少。通過本課教學,有以下幾點體會。

1、在操作活動中學習數學

二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動手是他們的天性,具體形象思維是他們認知的特點。數學活動中的操作既可以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興趣,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體驗、理解數學的知識。比如通過學生分小棒來理解“平均分”,這樣做學生既動手又動腦,在操作中探索規律,建立概念,這樣將興趣激發,思維訓練,能力培養融為一體,使知識充滿內在活力,充分為學生提供體驗經歷探索的過程,並敢於把自己想法、做法展現給大家。

2、創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習興趣

這節課的教學,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展示給大家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分給兩個小朋友,問有幾種分法,然後又提出:要使兩個小朋友分得同樣多,應怎樣分?用小棒來代替蘋果分一分吧!學生們很願意動手來分,這樣做,提高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身邊問題的能力,從學數學的角度,注意了數學知識的特點。

總之,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們在操作的基礎上,充分理解了平均分。但整節課顯得過於平淡,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意對學生的這方面的能力培養,多多采用激勵性的語言,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學反思5篇5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四冊第29頁例3用除法解決問題,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通過學習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通過提供豐富的、現實的、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繫,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教學重點是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教學難點是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筋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兩個問題的內在聯繫,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我覺得在這幾個方面做得比較理想:

1、對教材的充分理解與把握。

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它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編者的意圖,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師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選擇教材,利用教材,從教材出發卻又不侷限於教材。對教材有遊刃有餘的運用能力,程度地發揮教材的教學作用。

(1)力求進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識與實際相結合,知識也就活了,學生也更願意學了。通過回憶“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讓學生看主題圖,在圖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決的問題。這是同學們生活中經常發生的,是符合現實生活的。“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也就變成了他們希望解決的問題。可見聯繫實際能夠激起他們學習的願望,並且使學生髮現生活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還能夠有效地使數學課堂延伸。

(2)力求體現探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是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方式。在實際時,我是這樣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觀察“同學們玩遊戲”的情景,使學生髮現問題;第二步,讓學生從中找出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第三步,讓學生用除法獨立解決“每組有幾人?”“可以分成幾組?”這兩個問題;第四步,回顧解決問題的方法,並比較兩題之間的關係,發現相同點與不同點,進而使大家能夠多留心身邊的數學信息和問題,並解決這些問題。

(3)根據學生的能力增加了發展題。發展題是有一定難度的,又來了3人,如何平均分為3組。進而發展學生思維,培養思維能力。

2、學方式方法的優化。

(1)注重學生的説。在課堂中,呈現了不同的説的方式,個別説、小組討論説、跟着同學一起説,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通過説展現思維過程,表達自己的想法。在説的過程中理解“把一個數平均分成幾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個數按照每幾個一份來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應用題的數量關係,掌握解決方法。在實現教學目標的同時發展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對不同觀點的審視能力。

(2)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如在例題教學“兩道題之間有什麼關係?”這個問題,你是怎麼想的,我採用了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而在做一做這題中,我讓學生直接回答。小組討論的形式給了學生更寬裕的時間,有利於學生組織更好的語言,並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而獨立思考的形式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對於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更具優勢。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相結合的思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873o8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