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胸部解剖報告範文

胸部解剖報告範文

胸部解剖報告範文

胸部解剖報告範文

一、本次課內容提綱

胸大肌、喙鎖胸筋膜、胸小肌、前鋸肌、胸長神經、腋淋巴結、腋動脈、胸肩峯動脈、胸外側動脈、肩胛下動脈、胸背動脈、旋肩胛動脈、旋肱前動脈、旋肱後動脈、胸前內、外側神經、肌皮神經、正中神經、前臂內側皮神經,尺神經、肩胛下神經,胸背神經、橈神經,腋神經。

二、解剖方法及步驟

1、清除胸大肌表面的胸筋膜、顯露胸大肌,觀察該肌的形態、位置,起止點。並依其起止點審度其功能。

胸大肌:復於胸壁前面的大部分,起於鎖骨內側半、胸骨及2-7肋軟骨和腹直肌鞘,各部肌纖維束聚集向外、止於肱骨大結節嵴。作用、內收及內旋肱骨,使下垂的上肢移至軀幹的前面,當上肢固定時,可以上提軀幹及上提肋骨。神經支配為胸前外側神經。

2、觀察和審度胸大肌之起止和功能之後,從起端處呈弧形切斷胸大肌的肌纖維,然後向止點處翻起。在翻該肌的過程中,可見支配該肌的胸前外側神經及營養該肌的血管一肩峯動脈的胸肌支,應將進入該肌的血管神經分離修剔清楚。

(1)胸前內外、側神經:係臂叢的鎖骨上部分支,起自臂叢內,外側束,經鎖骨下方向前,穿喙鎖胸筋膜及胸小肌而分佈於胸大肌和胸小肌

(2)胸肩蜂動脈:系腋動脈的一個分支,詼動脈又分為三支,其中的胸肌支在胸大、小肌之間下行分佈於該二肌。

3、在翻開胸大肌後,可見胸小肌及胸筋膜深層,覆蓋於胸小肌表面,在胸小肌上緣處緊張於鎖骨、胸小肌和喙突之間叫做喙鎖胸筋膜。

4、在保留穿過喙鎖胸筋膜的血管神經的原則下,剝除胸筋膜深層,以暴露胸小肌,並檢查其起止及審度其功能。

胸小肌:以3—4個肌齒起自3—5肋,肌纖維向外上方集中,止於肩胛骨喙突,此肌可向前下方牽引肩胛骨,如上肢固定時,則可提肋,由胸前內側神經支配。

5、自胸小肌起點處將胸小肌自骨面剝離,向外上方翻起,觀察支配它的胸前內側神經和胸肩峯動脈的胸肌支,並修潔乾淨。

6、檢查前鋸肌,該肌貼附於胸外側壁。以9個肌齒起自第1至第9肋,止於肩胛骨的脊柱緣,前鋸肌作用是牽引肩胛骨向前,下部肌纖維可使肩胛骨下角外旋。

7、在前鋸肌表面尋認支配該肌的胸長神經,起自臂叢的鎖骨上部,向下經腋動脈後方,依前鋸肌表面下行,並支配該肌。

8、觀察腋淋巴結羣:腋淋巴結位於腋窩內,約有15→20個,按其排列部位大約可分為五羣:

(1)外側羣:在腋窩外側壁,排到於腋動靜脈周圍,該羣淋巴結收集整個遊離上肢的淋巴。

(2)前羣:在前鋸肌表面,胸外側動靜脈周圍,收納胸側壁及乳房的淋巴管。

(3)後羣:在腋窩後壁,肩胛下動靜脈周圍,收納背部及腋窩後壁的淋巴管。

(4)中央羣:位於腋窩的底部,收集上述三羣淋巴結的輸出管。

(5)尖羣:沿腋靜脈近側段排列,收集乳房上部的淋巴管和中央羣的輸出管,其輸出管組成鎖骨下幹。9、在胸大肌與三角肌之間尋找由上肢來的頭靜脈。該靜脈為上肢的淺靜脈主幹之一,注入腋靜脈或鎖骨下靜脈。

10、胸大、小肌已翻起,腋筋膜已剝除,此時解剖已進入腋窩。腋窩中有腋動脈分支、腋靜脈、臂神經叢及其分支,淋巴結及脂肪結締組織,除腋淋巴結已觀察外,此後則詳細解剖血管和神經的分支,在解剖過程中注意血管和神經兩者的'關係。對影響解剖操作的淋巴結可摘除,清除包繞腋動、靜脈及臂叢周圍的腋鞘及脂肪結締組織。

11、觀察腋動脈:腋動脈是鎖骨下動脈延續,以第一肋外側緣為界,向外為腋動脈,至背闊肌外側緣處,延續為肱動脈。腋動脈位於腋窩深處,胸大、小肌的後面,內側為腋靜脈,臂神經叢初在其外側,繼而包繞腋動脈,其分支如下:

(1)胸肩峯動脈:在胸小肌上緣處起自腋動脈,然後分為三支:胸肌支:行於胸大、小肌之間,並分佈於該二肌;三角肌支:行走在三角肌與胸大肌之間,主要分佈於三角肌;肩峯支:向外經三角肌深面而至肩蜂。

(2)胸外側動脈:在胸小肌下緣處起自腋動脈,向下沿前鋸肌表面分支至前鋸肌及乳房。

(3)肩胛下動脈:是腋動脈的最大分支,在肩胛下肌下緣處分為二支:胸背動脈:沿肩胛骨腋緣下行,分佈於背闊肌和前鋸肌;旋肩胛動脈;向後穿三邊孔,分佈於肩部的肌肉,待解剖肩部時再證實。

(4)旋肱後動脈:由腋動脈分出後向後行,穿四邊孔,並繞肱骨外科頸的後外側,營養三角肌和肩關節。

(5)旋肱前動脈:較細小,經肱肌外科頸前方向外行,分佈於鄰近的肌肉,並和旋肱後動脈吻合。

在解剖腋動脈分支時,要注意觀察其行程,發出部位、分支、分佈等,並一一驗證,腋動脈分支變異較多,如遇有異常時可請老師説明和鑑定。

12、觀察腋靜脈,它位於腋動脈內側,接受上肢淺深部的全部血液及腋動脈分佈區的靜脈血,在第一肋的外側續於鎖骨下靜脈。

13、檢查圍繞腋動脈周圍的臂神經叢,此叢由頸神經5-8及第一胸神經前支合成,合成情況可分四個階段:即(1)五條神經的前支;(2)第5和第6頸神經合成上幹,第7頸神經為中幹,第8頸神經和第1胸神經合成下幹;(3)每個幹分為前後支(股);(4)三個乾的後支合成後束,上幹及中乾的前支合成外側束,下乾的前支合成內側束。仔細觀察幹、支、束與腋動脈的位置關係,但五個神經的前支和幹,可能因個體的不同,在腋窩不能全部觀察,可留待頸部解剖時再證實。

14、臂叢諸分支的檢查

發自各束的分支

(1)發自外側束和神經

①胸前外側神經:穿喙鎖胸筋膜,分佈於胸大肌,該神經已查過,此處可複查。 ②肌皮神經:位於腋動脈和正中神經外側,向下行,穿入肱肌,以後行程緩查。

③正中神經外側頭:沿腋動脈外側下行,合併於來自內側束的正中神經內側頭,而成正中神經。

(2)發自內側束的神經:①胸前內側神經:分佈於胸小肌,並有分支穿胸小肌而至胸大肌。 ②前臂內側皮神經:可在腋動、靜脈間尋找,以後的行程和分佈待臂部解剖時再詳述。 ③尺神經:位於前臂內側皮神經後方,行程和分佈緩查。

④正中神經內側頭:斜過腋動脈前方,與外側頭合成正中神經。

(3)發自後束的神經

①肩胛下神經:常常有2-3支,沿肩胛下肌前面下行,分佈於肩胛下肌和大圓肌。 ②胸背神經:較長,與肩胛下動脈伴行,沿肩胛骨腋緣下行,支配背闊肌。

③橈神經:位腋動脈後方,經腋窩至臂部(緩查)。

④腋神經:於橈神經外側向下行,在肩胛下肌下緣處,與旋舷後動脈伴行穿四邊孔至背側,支配三角肌和小圓肌,分佈情況緩查。篇三:解剖牛實驗報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rgkr9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