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勾踐滅吳的教案

勾踐滅吳的教案

勾踐滅吳的教案

勾踐滅吳的教案

教學目標:

掌握基本的文言字、詞、句;

學習越王勾踐卧薪嚐膽、奮發圖強的精神。

教學設想:

一、詞彙。要掌握文言文,首先必須解決詞彙問題。王力先生説,解決了詞彙問題,文言文也就解決了一半。但是,如果就詞彙論詞彙,教學過程會變得枯燥乏味,所以必須密切注視該詞各種變化和各種活用情況,注視該詞在現代漢語中遺留下來的痕跡,這個過程當中尤其需要重視成語。同時注意補充古代文化常識,增加信息量。

二、朗誦。學習任何一種語言,語感都很重要,而提高語感的最好辦法是朗讀,大聲的朗讀,重點難點部分還要加以背誦。

三、背景資料。《勾踐滅吳》涉及到吳越爭戰的歷史,學生雖然掌握了其中的一些基本情況,但是仍舊非常關注吳越爭戰的始末和故事人物的最後命運,所以想參照學習《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四、《勾踐滅吳》雖然是自讀課文,鑑於內容和背景知識較多,擬上三課時。

課前準備:

叫學生收集越王勾踐在紹興活動的資料,尋找與卧薪嚐膽有關的名勝古蹟,並預習課文,準備質疑。課外閲讀《史記·項羽本紀》。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吳越爭戰的歷史背景;

以練習為預習。

教學過程和內容:

越爭戰的歷史背景: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以幻燈片展示):

“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於會稽,以豐守禹之祀。文(紋)身斷髮,披草萊而邑焉,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允常之時,與吳王闔廬(閭)戰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踐立,是為越王。

“元年,吳王闔廬聞允常死,乃興師伐越。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陳(陣)呼而自剄。吳師觀之,越因襲擊吳師,吳師敗於 李,射傷吳王闔廬。闔廬且死,告其子夫差曰‘必勿忘越’。

“三年,勾踐聞夫差日夜勒兵,且以報越,越欲先吳未發往伐之,范蠡諫曰:‘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越王曰:‘吾已決之矣。’遂興師。吳王聞之,悉發精兵擊越,敗之夫椒。越王乃以餘兵五千人保棲於會稽,吳王追而圍之。” 接下來就是課文所寫的內容了。

提問:1、勾踐的家世淵源,2、會稽之恥前吳越爭霸情況。根據這段文字可以知道:一、勾踐是大禹、少康的後代,他的一個先祖來到會稽守護禹陵,披荊斬棘,建立了紹興城。越王允常從公元前497年起在位,如果“後二十餘世,至於允常”所言不虛,那麼紹興城至少應該有2800年的歷史了。二、越國初建就與吳國結怨,攻伐不斷,可想而知當時越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礙,越國因此而經不起一場失敗,由此可知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對當時越國經濟政治文化乃至後世、今天的重大影響。三、允常之時,中國歷史已經進入戰國(前475—前221)時期,所以把勾踐列入“春秋五霸”顯然是錯誤的。四、勾踐失敗的原因之一是不聽勸諫,所以有了下文的廣納賢良。

二、滅吳後的越國:滅吳後勾踐北上渡淮,“與齊、晉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命之為伯,“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後經五世至越王無強,楚大敗越,殺無強,越遂朝於楚……)

三、檢查學生課前收集準備的資料。

做練習卷《勾踐滅吳》。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國語》介紹;

二、掌握字詞句。

教學步驟和內容:

一、《國語》簡介:

聯繫課文註釋一和P62的課後資料,指出:《國語》是我國最早的一部國別史。(注意“最早”、“國別史”,並可聯繫學生過去所學:最早的紀傳史、最早的斷代史等。)《國語》的文學性不及《左傳》和《戰國策》,作為散文並不十分成熟,許多地方的文字因為過於簡單而變得粗鄙簡陋;但其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仍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地方。請同學朗讀課後資料第三段關於《國語》文學性的介紹。

二、朗讀:分組。糾正讀音錯誤。

賈(人):音“古”; :音“吃”;(伍)員:音“雲”;(太宰) :音“匹”;句(無):音“勾”;餼:音“戲”; 音“趁”。

三、重點字、詞、句的解釋翻譯(學生質疑,教師解惑;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句式變化不多,不列):

第一段。棲:居住、停留;父兄昆弟:父輩兄弟,意即越國子民;退:使動用法,“燭之武退秦師”;知:管理,“知縣”、“知府”;賈人:與商人相區別,“行商坐賈”,商人運貨販賣,賈人囤積營利,此處必須是“賈人”;爪牙:古今異義,古為“武士”今為“幫兇”;時雨:符合季節、時節的雨;無乃……乎:恐怕……吧;行成:執行和議任務。

第二段。所移:所字結構,所,代詞,移,動詞,兩者構成一個名詞性短語,意為“可以移動的地方”;飾:打扮;納:送;服:使動用法。文中另有許多代詞,如“是”、“其”、“之”,搞清楚其指代內容。

第三段。更:改變;吊:慰問,“形影相弔”;然後:古今異義;卑事:卑賤地侍奉;宦:做貴族的奴僕。

第四段。廣運:東西為廣,南北為運,不知“大運河”的“運”是否與此相關;致:招致、召集;二三子:你們;蕃:音“凡”,生息,繁殖;取:同“娶”;丈夫:古今異義,男子;免:同“娩”;當室者:嫡子,區別嫡子與庶子、支子的關係,以《紅樓夢》賈府為例;政:通“徵”,賦税;納宦其子,把他的孩子送到官府(由公家供養教育);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三詞皆為使動用法;摩厲:通“磨礪”;俱:副詞,全、都,兩個以上的人做,區別於“具”。

第五段。請:兩種含義,一、請對方做某事,二、請對方允許我做某事;恥:前者為使動用法,後者名詞意為“羞恥之心”;無庸:無用,成語“無庸諱言”;封:疆界,聯繫《燭之武退秦師》;其:同“豈”,難道;患:擔心;志行:思想行為;億:十萬;有:通“又”旅:共同;“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句子翻譯。

第六段。果:堅決、果決;勸:勉勵,勸勉;“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翻譯;敗:使動用法。

四、學生翻譯課文第五段。

校對練習卷。

課後作業:

背誦課文第五段,課後練習二、三。

第三課時

一、默寫課文第五段。

二、課文串講:

第一段:勾踐從戰爭的失敗之中吸取了經驗教訓(提問),意識到放着越國乃至天下賢士不為我用的重大失策,所以退守會稽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提問)就是廣納賢才,並對能夠幫助他擊退吳國的人許以“共知越國之政”,也就是給他半壁江山。勾踐話音剛落,文種應聲而出(提問),可見文種一貫躊躇滿志但不得重用。文種的一席話(提問)通過類比論證説明人才也要提前準備,不要事到臨頭沒有個出主意的人。勾踐恍然大悟,相見恨晚,“執其手而與之謀”,派他向吳求和。

第二段:經過文種的一番利誘威嚇,“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卻遭到伍子胥的阻攔。伍子胥説:“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提問)從地理環境上論證了吳越爭戰的必然,此時不滅越,他年被越滅。夫差正在猶豫,太宰 又諫道:伍子胥是想陷夫差於不義(“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夫差當時已想北上與齊晉爭做霸主,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越國的美人計已如一針麻醉劑注入了他們君臣的中樞神經,夫差不由自主地“與之成而去之”。古之忠君之道,文臣死諫武官死戰,雖然同為效忠君主,但是文武之間經常是有矛盾的。如果武官(伍員)一舉消滅越國,文官(太宰 )就會沒有寸功,這是越國離間計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一、二兩段為第一部分,文種獻計,向吳求和。

第三段:於是勾踐一方面忍辱負重“卑事夫差”,爭取保存越國;另一方面則努力爭取百姓的理解,準備休養生息,恢復和發展經濟。“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正是對接下來第四段的越國富國強兵政策的總的概括。

第四段:勾踐保持了政治上的獨立,有國有家,於是頒佈改革命令,各種強國富民的政策措施詳細倍至,其中包括(提問):鼓勵生育、減免徭役和廣納賢才等,勾踐不僅關愛百姓,自己也與民同勞。於是十年之後,“民俱有三年之食”。“民俱有三年之食”(提問)就是説越國至少有三年的時間可以停止經濟生產來專心進行戰爭,越國復仇的時機已經成熟。

第三、四兩段為第二部分,卧薪嚐膽,準備復仇。

第五段:“臣而思報君之仇”,越國人民對會稽之恥記憶猶新,所以主動請纓,“請報之”。然而勾踐似乎一點兒信心都沒有(提問),令越國父老熱血澎湃情緒激昂,紛紛明確表態:“其有敢不盡力者乎?”原來勾踐只是要看看他們的決心有多大,並且顯示不是勾踐要報一己之仇,而是百姓要報國家之仇。勾踐答應越國百姓的請求之後,順勢提出軍隊紀律和獎懲辦法,同時也指出了吳軍的弱點,鼓舞士氣。需要注意的是,勾踐又抬出一個“天”來:“今寡人將助天滅之”,為越軍壯膽助威,使師出有名。看起來,越國此戰上應天意,下合民心,必勝無疑。

第六段:收尾。越軍出征場面激動人心。

第五、六兩段為第三部分,同仇敵愾,一舉滅吳。

勾踐性格特點分析(組織討論):

雖然勾踐的性格特點具有兩面性,在這裏還是要集中在其積極的方面:(“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忍辱負重、能屈能伸、堅忍不拔、目光長遠、心機靈巧等等;如果學生指出他性格消極陰鬱的一面(鳥盡弓藏),也不作迴避。

三、課文總結。聯繫《史記·項羽本紀》,引蒲松齡《落第自勉聯》(一説為朋友所贈):“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有心人,天不負,卧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上聯講的是西楚霸王項羽孤注一擲、絕處求生,終於擊敗強秦的故事(這一聯叫學生來講);下聯講的是越王勾踐忍辱負重、勵精圖治,終於滅吳報仇的故事。可見志堅有心者必有所成。——這正是《勾踐滅吳》所寫的內容。

板書設計:

標籤: 勾踐 教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o8qg3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