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知識文庫 >實用文檔 >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1、古詩詞三首

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第一單元教案

一、學習目標:

①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②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意思。

③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④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二、教學重難點:

1、瞭解詩句的意思,想象畫面。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背誦詩歌,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理解詩人的情感,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懷。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激趣導入

①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聖”)

②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釋題,簡介背景

①讀題,看註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②引語:“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①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説説詩意。

(盡:完。獨去閒: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閒地獨自離去了)

②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讀。

②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麼描寫的。(板書詩題)

●自由吟讀

①學生邊讀邊參閲課文註解,試着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②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説説意思

①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②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淨光亮,似乎並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裏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説它像明鏡,而説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裏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隻白銀盤裏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課外積累

①説説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②佈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③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複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讀課文,理解內容

①帶着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②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圖説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④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説説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説整首詞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説:“河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説江南好,是聽別人説,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熟悉,那麼瞭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裏?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裏,所以詞的結尾説──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抬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板書設計:

1、古詩詞三首

鳥飛雲去

獨坐敬亭山 不厭敬亭山

湖光秋月 潭面無風

望洞庭

山水翠 一青螺

日出江花紅勝火

憶江南 能不憶江南

春來江水綠如藍

教學反思:

2、桂林山水

一、學習目標:

①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句。

②積累課文優美的語段,初步體會排比句式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認識分號。

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④通過看圖、學文,感受桂林山水獨特的風景,感受大自然的美,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瞭解課文內容。瞭解桂林山水的特點。

2、談談對桂林山水的感受。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課前準備:

①教學掛圖。

②蒐集圖片或製作課件。

(課文配音的桂林山水風光片,各種形態的灕江水、桂林山的圖片資料)

第一課時

●引導學生進入圖文描繪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出示掛圖或放映課件圖像,同時播放課文朗讀錄音,或教師進行範讀,對圖文進行整體感知,然後讓學生談感受。

●導入(學習第一自然段)

導語:那麼,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找出來讀一讀。

“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將是多麼美的景象啊,讓我們和作者一起盪舟灕江,去觀賞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讀全文,學習字詞。

②讀準字音,找出新詞,對不懂的詞句,可以聯繫上下文理解或者請教同學、老師。

●觀賞灕江的水(學習第二自然段)

導語:我們先來欣賞灕江的水。觀察圖畫或觀看課件中的灕江水,用自己的話來描述。

①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齊讀(根據課堂讀的實際情況,可以讓學生個體再讀,要求投入自己感情地讀),找出概括灕江水的三個特點的詞。

品讀作者怎麼寫出灕江水與眾不同的“靜、清、綠”?

(特點之一“靜”。課文用“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靜”)

(特點之二“清”。課文用“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從視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清”)

(特點之三“綠”。課文用“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灕江水的“綠”和“純”。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淨)

根據課堂實情,教師點撥:為什麼開頭先提波瀾壯闊的大海、水平如鏡的西湖?在讀議中讓學生體會,用對比的方法突出灕江水的三個特點和作者的讚美之情。

②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並感受。讀出灕江水的靜、清、綠,讀出對灕江水的喜愛之情。

③引導學生“發現這個句子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讓學生談對排比句的感性認識)注意通過範讀指導讀好“真靜啊”“真清啊”“真綠啊”三個“啊”的變調。能背的可以看着畫面當堂背誦。

●鞏固識字,練習書寫

漓:注意右邊的寫法。

瀾:前鼻音。右邊“門”裏面是“柬”。

瑕:可與“假”進行比較。注意右上是“匚”。

翡:上下結構,下邊是兩個“習”,整個字要寫緊湊。

巒:前鼻音,與“瀾”比較讀音。與“戀”比較字形。

筏:上下結構,右下不要丟撇。

第二課時

●觀賞桂林的山(學習第三自然段)

①導語:那麼桂林的山又是怎樣的呢?

②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畫一畫,結合插圖來欣賞。

③互相交流:課文怎麼寫桂林山的特點的?(和第二自然段比較,也是用這樣的段落句式)

在學生的回答中,教師隨機展示課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

特點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指導學生讀出感受,理解詞語,並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圖像,以幫助學生理解“峯巒雄偉”“紅葉似火”。

看課件的補充資料圖片,讓學生想象: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

模仿句式練習,説説像什麼。比如:還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鬥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羅漢……

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通過圖像,讓學生感受到“秀”得鬱鬱葱葱,色彩明麗。

特點之三“險”。重點理解“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指導學生通過字面、結合語句領會。如“危峯兀立”,字面上指導“兀”的意思即“高聳突出”,然後讓學生自己連起來解釋,並放到句子中理解。這樣,教給方法後,再讓學生自己體會“怪石嶙峋”的意思。

④練習朗讀,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水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險啊”。

●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學習第四自然段)

導語:我們觀賞了灕江的水,觀賞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圖片,當山和水相映襯時,又是怎樣一番景象呢?作者又有什麼感受?

①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②理解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a.引導理解字面意思,“畫卷”即繪畫長卷,一般要捲起來收藏。“連綿不斷”,接連不斷。“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

b.觀看圖像片斷,同時配音介紹:“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平,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説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③引導邊讀邊想象“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是怎樣的一種景象,體會“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這種陶醉山水之間的感覺,然後説説自己的體驗。

●指導背誦

用師生引讀的方法練習背誦。

●抄寫句子

注意分號的用法。

抄寫描寫山、水特點的兩個句了,要求以標點為標誌,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個字詞寫一個字詞,格式要正確,字跡要工整。同時提示,每兩個特點之間用分號來分隔,可以把各個特點分得很清楚。指導分號的書寫。

板書設計:

2、桂林山水

總述 甲天下

水:靜、清、綠

桂林山水 分述: 熱愛

山:奇、秀、險

總結:美如畫卷

教學反思:

3、記金華的雙龍洞

一、學習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2、瞭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的遊覽過程,重點了解內洞的景象。

3、培養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

4、欣賞文中的好詞好句。

二、教學重難點:

1、瞭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的遊覽過程,重點了解內洞的景象。

2、欣賞文中的好詞好句。

三、教學時間:

兩課時

四、教具準備:

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課文

同學們,你們中間有誰去過溶洞,那裏的景象是怎樣的?給同學們介紹一下……

師總結: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不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風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觀。其中溶洞就像童話世界中的迷宮……

結合認讀“溶洞、石鐘乳、石筍”等詞語。

二、自學課文,認讀理解生字詞

1.讀一讀生字表中的13個生字,要求讀準字音,對其中筆畫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識記它們的字形。

2.畫出課文中的新詞並根據上下文或查工具書,理解它們的大概意思。

3.質疑問難。(可以同桌之間互相詢問,也可向老師提出不能理解的詞語。)

三、初讀課文

1.自由朗讀全文,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讀。

3.默讀全文,要求邊讀邊畫出作者遊覽路線示意圖。(可以各自進行,也可與幾個同學討論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畫好的示意圖。並按圖説清圖意,然後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

五、對照示意圖,找到相應段落再次朗讀。

六、佈置課堂作業

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一、研讀作者在去雙龍洞的途中所見的景物

思考:作者見到些什麼?

感悟句子:

1.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豔。

由具體的景物概括出“明豔”一詞,寫出金華一帶山區明亮豔麗的春色。

2.隨着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時變換調子。

引導發現這句話的特點。(如有兩對反義詞,用擬人手法,寫溪水的聲音)説説對這句話的理解,體會句子中的因果關係,音韻節奏感,和作者當時的心情等。

反覆朗讀上述句子。

二、研讀洞口,外洞,內洞各自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這些特點寫具體的。

1.引導學生找到課文中概括特點的詞語或者能用恰當的詞語概括。

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

外洞:寬敞。

孔隙:窄小。

內洞:昏暗比外洞大有雙龍和石鐘乳

2.從文中找到作者用什麼方法把這些特點寫出來。

(讓學生體會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採用的打比方,説感覺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擦傷鼻子。

體驗由於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擠壓”的感覺。

2.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也很值得觀賞。

着重理解“即使”這部分的強調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讓學生説説自己的感受,然後作適當的點撥。

三、複述

要求學生任選雙龍洞其中一個景點進行復述。可採用導遊介紹等形式進行。

四、總結全文

1.啟發學生談談學了本文後的收穫,在相互交流對話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2.教師小結。

五、指導造句,寫段訓練

1.用“時而……時而”寫句子。

2.把下面兩個句子表達的意思分別寫具體。

(1)那棵松樹的枝葉十分繁茂。

(2)登上山頂,我感到舒服極了。

六、佈置課外語文活動

蒐集有關溶洞的圖片或文字資料。

板書設計:

3、記金華的雙龍洞

(順序)

沿途 明豔

外洞 寬大 黑大 美好

孔隙 窄小 雙龍

內洞 奇特 石鐘乳 石筍

教學反思:

4﹡、七月的天山

一、學習目標:

①認識本課生字新詞。

②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③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意思,感受優美語句並積累。

④感受北國天山的美景,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瞭解課文描寫了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

2、有感情地朗讀,感受天山的美好。

三、教學時間:

一課時

四、課前準備

掛圖;畫有導遊線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課件。

●直接揭題

指名讀課文前面的過渡語。

●學生自學

帶着過渡語提示問題,初讀課文,並讀準生字,找出新詞。

整體感知,提問:文章似乎是個嚮導,帶着你遊覽,能看出導遊線路嗎?(讓學生列出作者的遊覽路線)

教師指導:隨着導遊線路觀看圖像或網頁瀏覽,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麗風光。

●引導讀通

結合看畫面,指導讀好課文各個小節,讓學生説説作者分別寫了哪些景物。

同時正音、解詞,通讀句子。如疑難詞有:炎暑、山澗、飲馬、索繞等。

“藍天襯着高聳的巨大的雪峯……”這句,需要結合圖片點撥感受。

●合作學習

你覺得哪些語段、詞句寫得好?這段話或這一詞語好在哪裏?在四人小組中閲讀交流,説出感受,請同學發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請教老師。

如:寫雪峯、雪水時的確切比喻;“密密的塔鬆像撐開的巨傘,重重疊疊的枝椏,漏下斑斑點點細碎的日影”一句,用了許多疊詞,讀起來別有韻味,讓人感受到原始森林幽靜的美;還有描寫花海的排比句;“人浮在花海上”中的“浮”字等,都是值得研讀的句子。

●班級交流

各小組派代表在班上彙報討論情況,教師給予肯定和鼓勵,對體會不到位的進行點撥,並結合朗讀加深體會。

●激發興趣,課外延伸

在學生交流後,問他們是否喜歡讀這樣的遊記,並讓學生在課外自由選擇讀些這方面的書,也可以瀏覽互聯網上的資料,鼓勵學生多和老師、同學交流,這樣,“足不出户,也可以遊遍千山萬水”。

●摘抄優美詞句

有條件的設計專門的摘錄本子,指導摘錄的格式,提醒學生在課外閲讀中也要進行這樣的摘錄。

●作業:複習詞語卡

板書設計:

4﹡、七月的天山

騎馬

進入天山 雪峯 雪水

七月的天山 再往裏走 森林 日影 水聲 美

熱愛 走進深處 溪流 野花

教學反思:

語文園地一

一、教學目標:

①能就春遊活動講清楚自己的計劃,並參與商討,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參與意識。

②能具體明白地描寫生活中觀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發的聯想。

③感性認識排比句的特點及其表達作用。

④積累描寫景物的古詩詞,激發課外閲讀興趣。

⑤學習瀏覽,獲取需要的信息,並交流感受。

二、教學重難點:

1、進行口語交際。

2、完成習作。

三、教具準備:

課件、圖片。

四、教學時間:

三課時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導語

不知不覺春天已經來到我們身邊。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學們最想去春遊了,記得往年我們去了哪裏?今年我們還要去,不過需要由大家自己來安排。

●準備計劃

先讀讀課文裏的這段話,想想需要考慮哪些問題,準備紙筆,稍作記錄。比如:去的時間、地點,怎麼去,需要用到什麼交通工具、搞些什麼活動,帶什麼器具等等。

●分組討論

恐怕一個人拿不定主意,咱們分小組進行。看哪一組計劃得周密、妥當,咱們就聽從他們的意見。每人稍做準備,談談自己的計劃,再由小組長統一意見,推選一人做好發言交流準備。

●制定春遊方案

各小組派代表發言,師生評議。最後由班長綜合大家意見,制定出一個春遊方案。

第二、三課時 習作

●啟發談話

我們在校園裏生活了三年,對環境應該很熟悉了,你能説説嗎?你最喜歡哪個地方,比如校園的花壇,有哪些花草等,你經常在那裏做些什麼?(鼓勵學生自由説,放開説,教師做適當補充指點)

小結:有的同學平時能夠留心觀察,説了自己的所見所想,講得很具體,而有的同學疏於觀察,我們要做善於觀察的人。

●實地觀察

現在給大家30分鐘時間,去校園裏做一次觀察,把觀察到的景物記下來。可以選一處景物來寫,具體寫出你的感受來,或者你想到了曾經在那裏發生過的事情,覺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寫下來。注意要仔細觀察。

●交流觀察所得

指名説説你已觀察到什麼,準備怎麼寫,讓學生在互相交流中得到啟發。教師結合學生的交流進行點評。

●學生完成習作

●同桌互相交流,評改

改通順,指出錯別字及其病句、標點錯誤等;評優點,劃出你認為的好詞好句或者精彩語段;提建議,提出哪些內容需要具體或補充,哪些可簡單或刪除等等。

第四課時 我的發現 日積月累

●複習導入

檢查讀詞語卡中的詞語;有選擇聽寫詞語。

●我的發現

分角色讀讀對話。説説小林和小東發現了什麼?讀句子,回到課文中去找這些句子,再讀一讀,説説用這樣的句式有什麼好處。交流後進行摘抄。我們在哪些課文中也學到過類似的句子?

●日積月累

自由朗讀詩句。説説自己讀懂意思的詩句,提出難以理解的詩句。教師點評釋疑。比一比,看誰背得多,背得快。

●寬帶網

①自讀:看圖,讀文,説説從中瞭解的知識。

②小組交流:介紹自己瞭解的五嶽和五湖。

③拓展知識:蒐集或下載資料,邀遊祖國的山山水水。

④集體交流:圖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圖片自己口頭介紹,或者直接在多媒體教室打開網頁介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hishiwenku/shiyongwendang/g27k3l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