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語文説課稿4篇

【精選】語文説課稿4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是説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説課稿4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語文説課稿4篇

語文説課稿 篇1

《梅花魂》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的好教材。這篇閲讀課文生動動人,情真意切。它講了一位身在異國異鄉的華僑老人對梅花的喜好,反應了他對故國的深深眷戀,暴露了一位老人的中國心。

全文接納倒敍的寫法,起首由梅花想到外祖父,接着回想幾件詳細的事變反應外祖父對故國的眷戀之情。即:每每教外孫女讀唐詩宋詞;對一幅墨梅圖特別愛惜;因來不及返國而惆悵得哭起來;告別前把最名貴的墨梅圖送給外孫女;船快開時,又遞給外孫女繡着梅花的手帕。末了又從梅花想到外祖父的愛國心。

本文在寫作上有以下特點:

1、緊緊圍繞外祖父在國外思念祖國這一思想感情展開回憶,中心突出。

2、首尾呼應,結構嚴謹,借梅花來表情,藴意深刻。

本課是六年制小語教材第十一冊第二單元的第四篇課文。該單元遠雖然體裁不同,但都表達了中國人相同的愛國之情。本組的重點訓練項目是“前後照應,首尾連貫”。但是本組有側重於從訓練作文的角度提出,不僅讓學生明白課文是怎樣做到“前後呼應,首尾連貫”的,並能在今後的作文中注意做到。

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單元訓練重點及新大綱對高年級閲讀教學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外祖父愛梅花,體會華僑老人眷戀祖國的感情。

2、懂得梅花的高尚品格,學習這種品格。

3、瞭解課文“前後照應、首尾連貫”的特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其中目標1、3為本課教學重點;外祖父對梅花品格的闡述;在愛梅花送梅花圖中寄託外祖父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這兩點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也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完成目標的具體措施:

本課的教學任務將分在以下五個環節中完成。

第一環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和閲讀能力。因此,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圍繞“課文講了幾件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分組認真讀課文,在充分的閲讀中整體感知,並對所提問題展開討論和交流。

第二環節:學生彙報,教師點撥各小組選代表將集中了組員智慧的見解發表出來,其他組員可以適時補充,別的小組可以發表不同的理解和看法,鼓勵學生髮表獨立的見解,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對其中問題做以點撥,如:作者小時候,外祖父為什麼常常教她唐詩宋詞?外祖父為什麼讓我擺弄古玩,而墨梅圖卻碰都不讓碰?老人為什麼把心愛的圖畫送給外孫女呢?-------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第三環節:重點感悟,領會含義重點讀“是啊,鶯兒,你要好好保存!------

總要有梅花的稟性才好”這段話,想想這句話講了幾層意思,進一步體會外祖父對梅花品格的闡述和通過梅花寄託的愛國之情,並從中領會課題“梅花魂”的含義。

第四環節:拓展引申,品味情感為使學生旁徵博引,學以致用。另外一段情境是由梅花精神引申開去感悟有着梅花精神的人物。我以江姐這一人物為例,使學生領會到像江姐這樣堅貞不屈的人就是有中華民族氣節的,由此再往返憶中華幾千年的氣節人物,學生就很輕易的入境了。學生舉例説出中華民族具有梅花高潔氣節的人,讓學生產生讚揚並學習這種品格的動機和願望。也使學生明白外祖父愛梅花即是愛祖國這一思想感情。

第五環節:總結全文,學習寫法出示文章的開頭和結尾,學生讀後,讓他們説出開頭和結尾有什麼聯繫?學生也許只能説出“聯繫緊密”之類的籠統感受,教師可進一步指出:開頭講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結尾又從梅花想到外祖父的愛國心,這樣首尾連貫,前後呼應,更加突出了身在異國他鄉的華僑老人思念祖國的思想感情

至此完成教學目標1、2、3。

教學目標4的完成分散在整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新課標明確指出:中高年級要重視默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重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本篇課文感情充沛,文辭優美,尤其適合於學生誦讀,在體會到華僑老人眷戀祖國的感情之後,讓學生帶著這位老人未了的遺憾反覆誦讀;在理解課文思考問題時,學生可默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在體會老華僑對祖國的眷戀之情時,讓學生表情朗讀;特別是第二自然段和外祖父講述梅花品格的一段話(這梅花 -----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這兩節內容,意思含蓄,感情深刻,最能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和藴含感情。因此,是作為朗讀重點,通過小聲讀,細體會,誦讀表感情等多種方式,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充分體現閲讀課文的特點。由於課文年代久遠,學生的感情沒有被充分調動起來,

其實《梅花魂》這篇文章情真意切,以是備課時我力求營造一個個的情境,拉進學生與文本的間隔,與外祖父的間隔。好比學生對於梅花不畏寒冷的精力只是停頓在筆墨層面,感覺不深刻,以是我就建立了將隆冬的冷落和梅花的傲放比擬的圖片,當學生看到在冰雪的欺凌下,梅花還是那麼清秀,這個彷佛是有點出乎他們料想之外的,以是有的孩子不禁發出了驚歎聲,我就實時的讓他們讀課件上打出的文中重點句子,我看到有不少孩子已經被這梅花所衝動,都和着音樂吟誦起一句句稱讚語言,真正的感覺到了梅花精力。

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小壁虎借尾巴》是第四組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是一篇科普童話,課文藉助形象化擬人的手法,通過小壁虎向小魚、黃牛、燕子借尾巴的故事,講了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特點,揭示了“動物尾巴都有用”這樣一個道理。文章生動有趣,把小動物有禮貌和它們之間真誠相待的美好形象表述得栩栩如生,符合一年級兒童的年齡特點。是向學生進行科普教育,發展學生觀察能力、審美能力、朗讀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課教材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⑴ 學會本課9個生字和由生字組成的新詞。

⑵ 通過看圖,學習課文,理解詞句和每段的意思,瞭解小魚、黃牛、燕子、壁虎尾巴用處,及壁虎尾巴可以再生的特點。

⑶ 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瞭解其敍述方法。

3、教學重難點:

⑴ 教學重點:

學習小壁虎借尾巴的經過,懂得魚、牛、燕子、壁虎尾巴的用處,接受禮貌教育。

⑵ 教學難點:

理解小壁虎尾巴的用處和特點。

4、教具準備:課件

5、課時安排:

整課計劃3課時完成。第1課時初讀課文,認識生字,學習課文1、2自然段。第2課時講讀三至七自然段並指導朗讀,總結全文,激發學生閲讀課外讀物的興趣。第3課時,識記生字的形,指導書寫,完成課後練習。

二、説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以“突出一個特色,遵循四個原則,落實兩個結合”為指導思想設計教法、學法、以及教學程序。“一個特色”培養學生自讀會讀。遵循哪四個原則呢?

1、“三為主”原則:

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語言文字訓練為主線。

2、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創設情景。

3、文道統一原則:

在學習課文時,教育學生講文明、懂禮貌。

4、課內外聯繫原則:

讓學生把課堂知識向課外閲讀、觀察、研究這一應用上延伸,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在目標上落實兩個結合,即把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結合起來,把握科普童話教學特點,又把語言文字的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結合起來。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本課的教法主要用導學法即“講──扶──放”、直觀法、朗讀式教學法。學法是自讀、讀中思考、讀中討論、舉一反三,貫徹“自讀、會讀”這一精神。

三、説教學過程

1、情境導入,整體感知:

⑴ 導語:

上課開始,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出示小壁虎剪圖,問:“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種小動物叫什麼名字嗎?”對!小壁虎生來就有一條長長的尾巴,可有隻小壁虎還要去借尾巴,這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們到《小壁虎借尾巴》這個故事中尋找答案吧!

⑵ 看幻燈,聽錄音故事,思考:

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它向誰借尾巴,借到尾巴沒有?

⑶ 自由讀課文,按要求自學:

提出兩個要求:

① 畫出本課生字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② 讀通課文,標出自然段的序號。

⑷ 檢查自學效果:

讓學生根據要求讀課文,使學生讀有目的,能避免單純地、盲目地讀書,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讀後進行檢查,及時反饋,可以提高學生讀書的認真的程度。

2、先扶後放,逐層精讀:

⑴ 尋求壁虎借尾巴的原因:

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後,理清了文章思路:

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怎樣借→借到了沒有了。

下一步就是深究課文:

首先引導學生尋求小壁虎借尾巴的原因,要求學生自由讀第一、二自然段,想一想:

小壁虎為什麼借尾巴?

學生很快就把借尾巴的原因找到了(一掙,難看)小壁虎怎樣掙斷尾巴逃走的?課件,屏幕中顯示出:

一隻壁虎在牆角捉蚊子,一條蛇悄悄地爬過去,一口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用力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

鮮明、活動的畫面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對“一掙”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

小壁虎掙斷尾巴後,心情怎樣?

指導學生用難過的語氣讀:“沒有尾巴多難看哪!”

強調“多難看”。

⑵ 梳理壁虎借尾巴的經過:

原因找到了,接下來引導學生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扣住“怎樣借”重點分析,由於抓學法來學習,設計出“從扶到放”的教學程序:

學習第三自然段以扶為主,學習第四自然段採用半扶半放的教法,學習第五自然段,以放手讓學生自學為主。採取這個由扶到放的過程,就是教給學生讀書方法的過程。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

① 以扶為主,領學課文第三自然段:

A、學習第1、2句:

出示句式:

小壁虎爬到哪裏?看見什麼?

通過讀與説,學生弄明白了:

小壁虎爬到小河邊,看見小魚搖着尾巴在河裏游來游去。

這時教師扣住“搖”字問:

小魚為什麼能在河裏自由自在地游來游去呢?

(學生回答是因為小魚搖着尾巴)

教師就因勢利導,讓學生用手勢演示“搖”的動作,教師進一步問:

寫小壁虎爬到小河邊怎麼要寫?

(爬呀爬)

説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爬的路程長,這為後面突破教學難點:小壁虎尾巴再生的特點,埋下了伏筆。

B、學習第3、4句:

出示句式:

小壁虎怎麼説,小魚怎麼答。

學生一下子找出了答案:

小壁虎説:“小魚姐姐,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小魚説:“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撥水呢。”

總結學法:

(指着板示的句式)我們學習第三自然段,先學習壁虎爬到哪,看見什麼;再學習小壁虎怎麼説,小魚怎麼答;最後想想:為什麼小魚不把尾巴借給壁虎。

這樣的總結,既對小學生了解小壁虎向小魚借尾巴的經過起強化作用,又教給了學生學習的方法,注重了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② 半扶半放,學習第四自然段:

A、教師出示句式引讀本節,幫助學生理順序。

B、指導朗讀。

C、討論老黃牛為什麼不把尾巴借給壁虎:

因為老黃牛要用尾巴趕蠅子。

③ 放手自學第五自然段:

A、讓學生自由讀這個自然段,根據板示的句式,找出第一、二句寫什麼,第三、四句寫什麼。

B、討論:

燕子為什麼不能把尾巴借給壁虎?因為燕子要用尾巴掌握方向。

三、四、五自然段採用以上方法教學,使學生處於輕鬆、愉快、積極思維的氣氛中,做到面向全體,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另外,藉助“小魚用尾巴撥水”“黃牛用尾巴趕蠅子”、“燕子用尾巴掌握方向”。

提問:

你們從中明白了什麼道理?進行歸納推理。由個別現象,總結出一般結論──動物的尾巴都有用。

3、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用處:

既然動物的尾巴都有用,那麼壁虎的尾巴也有用。壁虎的尾巴有什麼用呢?課文中沒有直接説明,是教學的難點,如何突破這個難點,先得弄清壁虎尾巴的特點。學生自由讀六、七自然段,找出壁虎心情變化的詞語。(難過、高興)小壁虎為什麼難過?因為它向水裏的魚、陸上的黃牛、空中的燕子都沒借到尾巴。為什麼高興?因為它又長出一條新尾巴啦!壁虎尾巴一掙就斷,斷了能長出新的來,這種易斷、再生的特點對它有什麼用處?重放CAI課件:一條蛇咬住了壁虎的尾巴,壁虎一掙,掙斷尾巴逃走了。如果尾巴掙不斷會發生什麼後果?(會被蛇吃掉)從而悟到壁虎尾巴有自我保護作用。這部分的教學是一種演繹推理,由一般結論推斷、研究出個別現象,至此突破了難點。

這種由事物的個別現象,總結出事物一般規律,再由一般基本規律去解釋事物個別現象,即“個別──一般──個別”,完成好兩次推理,給學生滲透一點認識事物的一般方法,整個閲讀過程,就是學生智力發展的過程,可以達到語言文字訓練與邏輯思維訓練同步進行,學習語文與認識事物同步發展的目的。

4、總結全文,擴散思維:

⑴ 扣住“傻”字問:“同學們,壁虎媽媽叫小壁虎傻孩子,小壁虎到底傻不傻?”“一石激起千層浪”,教室裏的氣氛熱烈極了。有的説:“小壁虎肯定傻嘛,連自己長出一條尾巴也不知道!”有的説:“小壁虎不傻,因為第一,在蛇咬住它尾巴的時候,他知道掙斷尾巴去逃命。第二,它在借尾巴的時候多有禮貌,根據不同的動物,用不同的稱呼。第三,‘傻孩子’是媽媽對它的暱稱。”

⑵ 學習了17課,我們知道了魚的尾巴能撥水,黃牛的尾巴能趕蠅子,燕子尾巴能掌握方向,壁虎的尾巴能保護自己。你們還知道哪些動物尾巴有什麼用?放CAI課件,屏幕中顯示了猴子、松鼠、啄木鳥、狗四種動物,讓學生説説他們尾巴的作用。如果僅僅只讓學生説説這些動物尾巴的作用就沒有體現語文課的特點,我就讓學生模仿第三自然段的結構句式説一段話。比如: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樹上,看見猴子在樹上搖來晃去,小壁虎説:“猴子大叔,您把尾巴借給我行嗎?”猴子説:“不行啊,我要用尾巴盪鞦韆呢!”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能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成能力,從而獲得成功的快樂。

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析。(本説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莫懷戚的《散步》這篇課文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文章記敍了一家三代人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的“生活細節”,滲透着濃郁温馨的親情。表達一個大主題——互敬互愛、珍愛親情、珍惜生命。第五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散步》,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學生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單元要求。

②可以獻給文中的“妻子”,因為她賢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③可以獻給文中的母親,母親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愛孫子。

④可以獻給文中的孩子,他聰明活潑,也很懂事。

(4)一個散步中的分歧,在一家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關愛中消除了,於是他們共同走向了那條開着金色菜花、長着整齊桑樹、閃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請同學們齊讀文章最後一段,感受一家人的温馨幸福。

(四)、拓展閲讀,昇華親情(約八分鐘)

1、多媒體展示作者寫作本文的契機之一,為學生閲讀思考文章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內涵作鋪墊。

我與來西南政法學院進修中國民事訴訟法的美國漢學家柯爾特先生相熟後,常就中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淺層次交談。出我意料的是他對中國文化的“孝”大加讚賞,説中國人的敬老愛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説英國哲學家培根説過,“哺育子女是動物也有的本能,贍養父母才是人類的文明之舉”,這個,全世界數中國人做得最好。他還同我一起去看過中央電視台舉辦的春節聯歡晚會,説這種“由政府出面召集,全國像一家人在過年的事,在美國是不可想象的”。

2、朗讀理解課文最後一句話的深刻含義。

“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通過反覆誦讀這句話,教師適時點撥,使學生明白“母親”代表老一輩,“兒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揹負起贍養老人,撫養下一代的責任。家庭是社會的縮影,一個家庭是這樣,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2、多媒體播放中央電視台的公益廣告《將愛心傳遞下去》,讓學生觀看體會中年人的愛心力量。

(五)、真誠行動,抒發親情(約二分鐘)

家因為有了深深的愛而温馨,家庭生活因為有了濃濃的親情而美好。回家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腳……幫助父母做點家務,陪父母散散步……

打個電話告訴家人,你很愛他們。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橋樑,是已知與未知的中介,學習過程中,認真研究教材是必要的,但是學習課文又不能侷限於教材。課內外結合,以外促內是學習語文的好方法。)

(六)、總結全文,表達祝福。(約二分鐘)

親愛的同學們:家,是一個幸福的搖籃,需要我們用心靈來呵護。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擔子,需要我們每個人用責任來擔當。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撐起一片愛的天空,營造一個幸福的家園。老師把下面這副對聯送給大家,讓我們所有的家都永遠充滿愛,永遠洋溢着濃濃的親情。

上聯: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謙讓

下聯:祖孫三代風雨人生相依偎

橫批:相親相愛

語文説課稿 篇4

教材分析:

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以求知和讀書為主題,“分析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是與閲讀部分相照應的,主題內容是“好讀書,讀好書”。

針對這一主題,我本課的選題是《讀好書吧,和平實的生活對話!——〈讀者〉交流課》。

《課標》中在“分析性學習”部分提出“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悦”。

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部分又明確提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創造性的開展各類活動,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根據《課標》以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提高對讀書的認識,引導學生喜歡讀書,力求養成勤於讀書的習慣。

2、認識到讀書要有選擇,提高對書籍的辨別能力,養成讀書的良好趣味。

3、尋找適合本人的讀書方式和讀書方法。

4、學會和同學們一起讀書交流讀書心得,分享讀書的喜悦,共同提高讀書水平。

5、寫作關於讀書的作文,口頭髮表關於讀書的意見,能達到一定水平。

教學重點:通過有指導的閲讀活動,使學生關注生活熱愛生活,獲得審美體驗,寫作關於讀書的作文。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夠自主組織活動,以多種方式交流展示讀書體會,提高讀書水平。

説教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次活動課的實際特點,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

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情參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列讀書心得的交流和展示。

具體做法如下:

①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利用多媒體)

②合作法——拓展材料,交流心得。

③演示法——個別展示,豐富體驗。

其中,演示法是本課最主要的方法。在課前大量材料積累預備的前提下,讓學生以豐富的形式進列交流展示,來高質量的完成教學任務。

説學法:

(一)學情分析:

課標要求,在初中階段,學生課外閲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我們更多的時候是重視引導學生閲讀名著,側重經典。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怎樣使學生在平日學習任務重的情況下還能保持一種持續的閲讀習慣,我選擇了向學生推薦閲讀刊物《讀者》,並把它遷移到課堂上,其目的在於不僅要親近文學大師,還要拓展視野,走近温情的生活。此種閲讀習慣已經保持兩年,借本次分析性學習“好讀書,讀好書”之東風,我把本課定位於《讀者》交流課,力求讓學生在關注生活熱愛生活中對讀書有更深刻的認識。

(二)學力培養:

“一個差的老師只會奉獻,而好的老師則教會學生髮現真理。”在教學中我力求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三)指導方法:

課前積累和預備是分析性學習的重要環節,每一次讀書活動,我有序的指導學生:

①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②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③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懸念法——帶着問題,積極思考。

⑤感悟法——擷取要點,闡發感受。

同時也注意指導訓練學生:學寫讀後感。養成當眾説話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思路。

課前預備:

1、確定選題。

請學生從《讀者》雜誌中精選出深受喜愛的六個欄目,並分別擬題。

“文苑”——人間的詩意;“原創精品”——心靈的日出

“書摘”——文學的影像;“人物”——歷史的脊骨

“人生”——成長的歲月;話題”——人類的聲音

擬題的過程也是一個陶冶文學情趣的過程。

2、小組分工。

①組織全班學生分成六大組,每組選出一名負責的同學。

②抽籤決定每個小組負責一個欄目的收集整理工作。

3、活動內容。

組長負責本人小組在收集整理中的合作協調情況和交流情況的記錄。

教師指導學生以多種方式向小組同學展示交流讀書體會。

在文章形式上,可以寫讀書心得,改寫,縮寫,續寫,仿寫,劇本,精彩片段積累等等。

在展示形式上,可以朗讀,朗誦,吟唱,表演等等。

組員在討論的基礎上推薦好的作品參加課堂成果展示。

4、課堂內容(《讀者》交流課):

在選出一名主持人,和六名組長溝通合作的基礎上,學生彙報成果進列展示。(學生自列設計形式,內容豐富多彩)

教師適時的提供建設性的意見,配合製作多媒體課件。

5、教師總結評價

讀好書吧,和高尚的人對話;讀好書吧,和平實的生活對話!

6、佈置作業:整理讀書心得。

(五)、總結: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給方法比教給知識更重要。”當然,我僅僅是針對本人學生長期以來養成的閲讀習慣,有目的性的借這次分析性學習“好讀書,讀好書”做一次《讀者》交流課,有不當之處,懇請得到各位老師的指正,以讓它更趨系統化,更加完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ypezk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