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初中地理印度説課稿範文

初中地理印度説課稿範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印度説課稿範文,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地理印度説課稿範文

初中地理印度説課稿1

今天我説的課題是《水旱災害和印度農業》,這一課題選自人教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下冊的第七章第三節《印度》,適用於七年級學生學習使用。

首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本節教材屬於世界地理分區部分。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自然條件最具有代表性的國家。本課題教材內容是在學生了解了印度的地形與人口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已有的氣候知識,來分析水旱災害頻繁與西南季風的關係;接着講述了印度農業生產的巨大變化,教材還安排了南亞季風圖與印度年降水量、農作物及礦產分佈圖以及三處學生課堂活動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本節用意在於使學生避免死記硬背,能夠利用地理材料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教材的這種安排,也從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農作物的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工業生產佈局與原料產地的關係等方面體現了環境-資源-人口這一主線,正確地闡明人地關係。

據此,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認識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係,理解有關人地關係、生產佈局的基本知識。

能力目標:

達到能夠利用孟買氣温、降水統計圖説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徵,理解南亞季風與水旱災害的關係。

情感目標:

通過對治理印度水旱的討論,激發學生了解自然,改造自然的情感,培養人地關係協調發展觀。

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要求,確定印度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的關係為教學重點。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既為教學重點亦為教學難點,因為學生綜合分析事物的能力較差,分析事物缺乏全面性,故確定印度的農作物分佈與地形和降水量的關係為教學難點。

綜上所述,我把本課教學用一課時,關於印度的水旱災害首先通過媒體報道,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災害的無情,接着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小組討論分析南亞季風對降水的影響。關於印度農業部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通過演示,形象直觀的對比印度的年降水量與農業帶的分佈等,突破教學重難點。

在教學方法上,我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教學演示與講解更為直觀,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主要通過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讓學生自讀課文、分組討論,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理解工農業生產佈局的原理等,從而提高學習能力。

教學方法

1、分組討論法:教師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變學會為會學;

2、分析講解法:對地理原理和難點,教師運用多媒體及圖、表輔助,分析講解,予以突破;

3、比較教學法:通過與已知的地理知識的縱向、橫向比較,開拓學生的思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鞏固。

教學過程

首先是前提測評:複習印度人口特點及印度的地形特點?

接着請學生自讀課文“水旱災害頻繁”,説説印度氣候有何特點?板書。這一部分內容不多,目的是為了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由學會到會學轉變。

下面師生共同總結:印度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由於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極不穩定,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水旱災害頻繁。

多媒體展示印度的水旱災害,利用圖片與新聞,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自然災害的無情,激發同情心。

水旱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為了抵禦水旱災害,印度人民是怎樣抵禦自然災害的?

師生總結:

印度人民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例如,北部恆河、印度河流域規模龐大的灌溉系統,南部的防旱貯水池等。

但是面對嚴重的水旱災害,印度現有的水利工程依然顯得有些不足。是什麼因素導致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讀課本37頁孟買年內各月氣温和降水量圖,分析一下受熱帶季風影響,印度的雨集中在幾月份?旱季又集中在幾月份?

那旱季與雨季的降水量,最多的月份和最少的月份相比要差多少?

請同學們前後桌一組,結合你的生活實際討論一下,雨季來臨時會是一番什麼樣的景象?到了旱季農田裏又會是一幅什麼樣的景象呢?

那是什麼原因造成如此頻繁的水旱災害呢?

請同學們讀南亞季風圖,比較分析1月、7月盛行風向有什麼不同?西南季風對印度的降水有何影響?完成P38頁的表,以説明印度的水旱災害與西南季風變化的關係。

多媒體輔助教學,師生共同總結:我國也是季風氣候,我國也同樣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發的國家,請結合我國的國情,討論該如何治理印度的水旱災害?大修水利工程,引導從我國的南水北調工程借鑑經驗。

師生小結

印度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降水季節變化大。季風活動不穩定,造成水、旱災害頻繁,影響了農業的發展。

轉承:印度的農業

1、由於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後,人口眾多,使得印度在20世紀上半葉糧食生產不能自給自足,每年進口大量的糧食。20世紀60年代後,印度的糧食生產由不能自足到自給有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什麼原因使糧食生產有這麼大變化的呢?下面請同學們自讀課文。

自給有餘的糧食生產(板書)

在學生自讀課文之後,我通過啟發式提問,安排瞭如下一系列小組討論活動。

1、讀資料“綠色革命”,説説它有什麼意義?它對我們的家鄉農業生產有什麼啟發?

2、通過對比印度水稻和小麥分佈圖與地形圖和年降水量分佈圖,説説水稻和小麥分佈與地形、降水量有什麼關係?(通過展示師生共同總結。)

3、接着通過討論棉花、黃麻、茶葉的分佈與地形、降水量的關係。在此,我把全班分成五組,請每一組同學討論一種農作物的分佈與地形、降水的關係。學生小組討論,師生共同總結,通過多媒體展示結果。

4、看資料剪輯“飲食習慣”,想一想:為什麼印度南、北方人民的日常飲食有這麼大的差異?

印度人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麪食。北方以小麥、玉米、豆類等為主,東部和南方沿海地區以大米居多,中部德干高原則以小米和雜糧為主。印度人的副食分肉食和素食兩類,但是印度人不吃牛肉。

印度菜的一大特點就是糊狀菜居多,而且還加以各種色素,因此常有黃的湯,綠的糊,紅的泥。如果沒有一段時間的適應,是很難習慣的。此外,無論在家庭還是餐館,印度人認為生水是最好的飲料(建議最好煮沸),餐桌上總會有一杯涼水。

課堂總結

印度和我國都是人口眾多、歷史悠久、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都是發展中國家,人口壓力大,經濟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比較落後。但是發展中國家也不是樣樣都落後的,大力發展科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開拓高科技產品的國際市場,是發展中國家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最佳途徑。請大家預習“發展中的工業”。

初中地理印度説課稿2

一、説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印度》是初中地理第二冊第十章南亞的第二節課文。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從古至今南亞各國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對外交往的中心。因此,印度是南亞8個國家中,要求學生掌握突出地理特徵的'唯一國家,也是初中階段要求掌握的8個國家之一。本節課是在學習了世界地理總論之後,繼第一冊日本之後,又一個在世界上佔重要地位的國家。而且本節課文為了避免與前一節南亞概述內容重複,着重從人文地理特徵和人地關係方面來闡述印度的地理特徵,從而為後面學習國家地理提供了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為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a、知道印度是當今世界人口位居第二,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

b、理解印度發展農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並知道印度主要的農作物種類及其分佈。

(2)能力目標:

通過對印度農業發展的自然條件的分析以及印度農作物與自然條件關係的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科學的邏輯思維方法,認識和評價地理事物的能力。

(3)德育目標:

a、通過對印度歷史發展的簡介,使學生樹立反對殖民主義、強權主義的觀念。

b、通過講述印度的人口和農業發展情況,使學生認識到人口的增長一定要與經濟的增長相適應,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對於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3、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印度是亞洲耕地面積最大的國家,農業物種類豐富,糧食在正常年份基本自給,但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影響顯著,人口給農業生產造成的壓力很大,因此把農業發展和人口壓力作為本節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存在於教學重點之中的自然條件對農作物分佈的影響,只有通過講解不同農作物的習性和分佈與氣候、地形的關係,步步啟發,層層突破,從而達到解除難點,突出重點之目的。

4、教材處理:

本節教材的內容有:(1)世界文明古國:(2)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除文字外,還安排了四幅人文景觀圖和印度年降水量分佈圖,以及兩處"讀一讀"和一處讀圖練習。

教材的第一部分內容略講,主要通過看人文景觀圖和有關錄相以及自讀課文,瞭解印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

教材的第二部分內容是本節重點及難點所在,所以要詳講,主要通過讀圖析圖,歸納總結從而達到解除難點,突出重點之目的,當然在講述"人口壓力"這部分內容時,由於課文較簡單,還須補充材料,列舉事實,説明人口增長過快不僅給農業造成很大壓力而且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説教法

由於第一:中學地理是一門包括自然地理知識和人文地理知識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由於地理對象的廣闊性,地理空間的遙遠性與學生視野、見聞的侷限性之矛盾,所以要求學習地理必須經常藉助地圖,以小見大。

第二:中學生初中階段心理特點是直接經驗少,理解能力差,習慣機械記憶,思維形式正處在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階段,所以對具體形象的事物比較感興趣,也容易理解和接受,對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往往用死記硬背的辦法業進行機械記憶。

因此:根據地理教學的一般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採用以下兩種主要教法:

1、讀圖分析法:通過教師指導學生動眼識圖,動腦析圖,動口説圖和動手繪圖等多項措施的訓練過程,理解和鞏固地理知識,培養用圖習慣和發展地理智能。

2、"引導——探索"啟發式教學法:由教師提出問題並引導學生讀書讀圖,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在主動的學習中獲到知識,變學會為會學,從而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在採用以上兩種主要教法的同時,針對本節課有較多的提問而採取小級競賽的方法來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集中學生注意力,培養學生競爭意識之目的,也使得課堂活動形成一次又一次的高潮。

教具:南亞地形掛圖,有關印度年降水量分佈圖及印度農作物分佈圖的電腦課件,印度舞蹈錄相片(約2分鐘),若干景觀圖。

三、説學法

1、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技能

地圖和地理學的關係十分密切,這是地理學科本身特點所決定的。地圖和地理是"骨"和"肉"的關係,地圖猶如"骨架",只有讓學生把地理知識附在這副"骨架"上,才能容易記住,並引起一系列聯想,從而獲得豐富的地理知識。因此,地理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基本技能,而且閲讀地圖不能只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

本節課通過教師設問,啟發學生運用相地理知識、地理圖表來分析問題、判斷問題、經過推理解答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大家先盾一段錄相,看完後請回答,説出這是哪個國家的舞蹈?(板書課題:第二節印度)

這樣導入新課,比較生動形象,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進入本節課的學習。

(二)講授新課

1、世界文明古國(板書)

學生自學"世界文明古國"課文,並看"讀一讀"材料,"泰姬陵"彩圖等。

思考並討論:

(1)為什麼説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

(2)簡述印度從文明古國→殖民地→獨立的歷史。

學生思考,討論問題,教師巡迴輔導,最後學生回答問題。

小結:印度是南亞最大的國家,人口8億多,僅次於中國,居世界第二位,公元前200多年前印度就形成統一的國家,古代印度人發展了農業,建造了城市,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18世紀,印度為英國的殖民地,長期遭受英國的殖民統治,1947年印度宣佈獨立,1950年成立共和國。

2、農業發展與人口壓力(板書)

讓學生根據第一節南亞概述中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印度地形可分為哪三個主要部分?

2、看地圖冊第一頁《南亞地形圖》對照高度表,讀出德干高原的海拔大約是多少米?

3、印度大部分地區屬什麼氣候?

4、讀課本P7印度降水量分佈圖,思考:(1)印度大部分地區降水量約為多少毫業?(2)從西南到東北降水有什麼變化規律?

5、從印度的地形、土壤、氣候等自然條件來看,發展農業有哪些有利和不利條件?

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教師作出必要的糾正和補充,然後總結歸納如下:

有利條件大部分地區地勢平坦耕地面積廣,

土壤肥沃氣候温暖,降水豐沛

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

不利條件經常發生水旱災害(板書)

(2)農作物分佈與自然條件的關係(板書)

讀印度農作物分佈圖,結合印度降水量分佈圖和南亞地形圖,討論:

1、印度有哪些主要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它們各分佈在哪裏?

2、這些農作物的分佈與氣候、地形有什麼關係?

學生思考,相互討論,教師巡迴輔導,根據學生回答情況,教師利用有關印度農作物分佈圖和印度降水量分佈圖的電腦課件來歸納總結,如下表:

小結:從上表可以看出地形、氣候對農作物分佈有着明顯的影響。發展農業生產必須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種植與之相適應的農作物,才能提高農作物產量。

(3)農業發展快,人口壓力大(板書)

由於課文內容比較簡單,不能很好地説明問題。因此,補充介紹印度從60年化開始為發展農業和產而推行的三大戰略,即"綠色革命"、"白色革命"、"藍色革命""具體內容略)。然後再介紹印度的人口增長狀況以及人口與土地、糧食形成的尖鋭矛盾,來説明人口增長一定要經濟增長的相適應的道理。

過去印度與中國有許多相似的地方,經過近50年的發展,印度與中國又存在着哪些差異?(看下錶)

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印度雖然耕地面積比中國大,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也比中國好,而且人口也比中國少,但是印度的糧食總產量比中國少得多,人均佔有糧食的數量也比中國少許多。我們中國能夠用佔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佔世界22%的人口,這充分説明了解放後,特別在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部分內容課本是沒有的,但可以利用這個素材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三)總結新課

印度是南亞面積最大、人口眾多、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的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優越,農產富饒,地形、氣候對農作物分佈有明顯的影響,60年代以後,印度農業發展較快,但人口急劇增長,給農業造成很大壓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vv23y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