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社戲》語文説課稿

《社戲》語文説課稿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説課稿準備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社戲》語文説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社戲》語文説課稿

《社戲》語文説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這體現了語文同社會文化生活的密切聯繫。文化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內容,語文除了是交際和學習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還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語文教學除了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引導學生認識和把握人類文化的重要任務。培養學生對文化生活、文學藝術的廣泛興趣和鑑賞能力,是語文教學普遍的目標內容之一。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通過對“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趙莊看戲、月夜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現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生活經歷。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閲讀和寫作的要求,教學者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1、知識目標:

體會江南水鄉文化生活,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家鄉的文化習俗。

2、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人物內心世界的豐富多彩。

3、情感目標:

體會勞動人民的淳樸善良、農家子弟的好客能幹以及“我”和小夥伴之間的真摯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文的景物描寫充滿了江南水鄉的詩情畫意,閲讀中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點進行描繪的,又是怎樣將情景交融的。這是本文的學習重點。課文結尾對“豆”和“戲”的評價與前文對其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之處,引導學生對此正確理解是本文的難點所在。

四、教法與學法

1、課文敍述的雖是童年趣事,符合初一學生的年齡特徵,但由於時代背景、生活環境等的差異,使得當代城市少年對文中的童年生活既熟悉又陌生,看似容易理解,但細細想來,又頓生疑問。對此,教師應當精講、少講,在提供有關背景材料後,放手讓學生從讀中去討論,去體會。文學作品的內涵是豐富的,讀者對它的理解和感悟也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的作用在於啟發和引導學生思維,因此鼓勵學生質疑時,不求答案的完美,但求有所領悟。

2、學習語文,關鍵是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由於童心所向,對於本文學生大多會對文章所敍述的看戲、偷豆的事情比較感興趣。對此,教師應抓住之一特點,引導學生聯繫現實生活,進行比較性閲讀。如:文中小夥伴的經歷如果發生在自己身上,你會怎麼做?在現實生活中,你是否也和夥伴做過一些童年趣事呢,説説你現在的感受。這樣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閲讀興趣,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3、由於學生的閲讀興趣可能會過多的集中在故事情節的敍述上,從而忽略了對優美的景物和細膩的心理刻畫的體會。因此,教師還應引導學生理解在作者的心目中,不僅故事美,而且景美,情更美,這也就是文章的難點部分。

4、教學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精神的培養和探究習慣的養成。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努力通過合作、探究的途徑解決問題。學會如何將事情寫得生動,富有情趣。學會如何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五、教學設計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理清結構把握情節,感受文中的故事美。第二課時研討課文中的景美、情美,從而把握文章的語言特色,並解決疑難點。

課前準備:

由於所教班級的學生有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要求他們將課前的預習工作,做得充實,包括熟讀課文、疏通字詞(註釋和預習時的重難點)、初步質疑等。

第一課時

1、創設情景式導入:“童年是七彩的夢/伴我在牀頭玩耍/童年是彎彎的小船/載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童年是快樂的小鳥/張開翅膀/攜我在自由的藍天上飛翔//現在啊/童年卻是一枚小小的鈴鐺/不管春與夏、秋與冬/永在我記憶深處/放聲歌唱……”,這首小詩將學生的思緒帶入對童年往事的回憶中,心中不免充滿了浪漫的理想色彩。

2、介紹作者魯迅的生平及代表作品。

3、疏通字詞。——對於初一學生,基礎知識必須夯實,這一環節不可少。

4、速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由於課文篇幅較長,朗讀全文佔用時間較多,因此第一課時中,我會選擇速讀,而將全文的朗讀放於早讀課上。

5、學生聯繫課文、註釋和背景介紹,描述“社戲”這一習俗。主要從波瀾曲折的故事情節和孩子們的動作和活動等的描寫中感受故事美。

6、學生口頭描述家鄉的某種習俗。——這一環節既提高閲讀興趣,又鍛鍊了口頭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

1、感受景美:從去看戲途中的景色和歸航途中的景色感受景美。要求學生找出表現作者從多種感官描寫景物的語句,並從中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學習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感受情美:主要從孩子們的熱情好客、無私、聰慧和勞動人民的質樸善良的品質中加以體會,解決文章難點部分。

引導:通過對全文的感知,我們知道:那晚的戲並不精彩,那晚的豆也並不特別,但文末作者為何會發出“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這樣的感慨呢?難道讓作者如此留念的並不是“戲”和“豆”本身?那又是什麼呢?(思考片刻,暫不做答)看看文中除了寫看社戲外,筆墨最多的是寫什麼?從他們身上能否找到答案呢?(學生獨立思考後,展開討論。)——這一環節自然而然的將學生的思路從對故事情節的關注轉到對人物的描寫上,緊扣文章的重點和難點。

3、讓學生聯繫自己曾經歷過的一件看似平淡無奇,卻因為某些人或物而讓自己記憶猶新的童年往事。——這裏的聯繫實際是在上節課聯繫實際的基礎上加以深入了,因為這裏不僅講述事情,更多的是融情於事中。

4、學生質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在預習和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不一定都已解決,這一環節就是讓學生將遺留的`問題進行討論,有時學生的這些問題中,會閃現出智慧火花,教師應給予表揚和引導。

注:在這一課時中,加大朗讀的比重,以讀促進理解,以讀增強情感,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對情、景描寫的重點段落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如男女生分讀、指名朗讀、分組朗讀等,並對文中的背誦段落進行指導。

課外練筆

將第二課時中回憶的往事,整理成篇。——這一環節將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學生從欣賞作品到完成作品,既提高了閲讀水平,又鍛鍊了寫作水平。寫作手法會了,情感被激發了,思緒如泉湧了,寫作當然是樂在其中。

《社戲》語文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分析

1、説教材的地位。《社戲》是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講讀課文,就體裁而言,它屬於小説。就內容而言,它是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作者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和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所以本文定位在“文化生活”上,體現了語文同文化生活的密切關係。因此教學本文除教會學生使用語文工具外,還有就是培育學生對課外生活的關注。

課文《社戲》以“社戲”這一江南水鄉文化活動為線索,表現了“我”的一段童年生活經歷。課文通過“我”和少年夥伴們夏夜行船、船上看戲、月下歸航等情節的描寫,展示了“我”的一段天真爛漫、童趣盎然的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經歷。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大綱》對閲讀和寫作的要求,將本課教學目標擬訂如下:

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1、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故事情節

2、體會景物描寫的詩情畫意和抒情作用。

情感目標:

1、體會農家少年的淳樸善良、好客能幹和“我”與農家小朋友的真摯感情。

2、體會作者對童年生活的美好追憶及作者眷戀故鄉的情感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學生在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文中景物描寫對錶現主題的作用;體會小説通過刻畫人物形象表達主題的作用。

難點:本文結尾對“豆”與“戲”的評價、讚美與前面對“豆”與“戲”的描寫似乎有些矛盾,引導學生理解這一問題是本文教學的難點。

四、教學手段

1、從學生實際出發,以多媒體展示作為主要教學手段,一方面增強直觀感,培養學生對江南水鄉文化生活的感性認識。

五、教法、學法

教法:1、誦讀法,2、質疑法、3、點拔法

六:教學理念:

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説出自己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1、強調學生自我的閲讀體驗。《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加大語文閲讀量和口語交際環節,重視培養語感。"還強調"要加強朗讀,重視閲讀感受和體驗。""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因此,在教學中我將指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去"讀",在"讀"中感悟的思想情感和人文內涵。

2、讓學生,學會聯繫自己生活實際上。充分調動學生在生活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來閲讀本文,體現新課程的"大語文觀",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語文,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充份的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係。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

3、重視互動合作。《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因此,在教學中要重視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平等、融洽交流討論的互動合作,引導學生在互動合作中自主構建探究問題、發現解決問題途徑的閲讀方式,並逐步學得合作技能。

七:學情分析:

學生們喜歡讀,有初步的體驗能力,能結合生活實際上。來品讀文本。

八:教學過程

(第二節內容):(第一節課解決問題2、解決字詞障礙;3、理清脈絡;熟讀課文;4、明確“我”在平橋村得到的優待和樂事 )

(一)導入新課:配樂同學朗讀有寫童年的美文。

(二)整體感知:

1、放播放有關“社戲”的圖片。

2、學生在預習情況,跳讀課文精彩片斷。。

(三)師生合作探究:你發現了文中有哪些美?

1、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理由?(引導:人情美)課文塑造了熱情的夥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用“我喜歡文中的 X X(人物),因為他(他們)……(評價其性格、品質),比如……(舉人物表現)”的句式,寫三言兩語,簡筆勾勒人物形象。

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兒。六一公公:是一位寬厚、善良、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

2、小朋友們偷豆情節:“偷”反映了小朋友們誠懇待客的熱情,“偷”跳動着小朋友們純潔無私的心,“偷”反映了小朋友們周到天真的天性。

3、江南的美景如詩如畫;這些語句作者寫得很美,美詞美句需要我們用心去體驗,請自選一段你認為寫得美的句子,讀一讀,然後用“我覺得_______(美詞)用得好,好在它寫出了(或表現了)_________”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進行品味

引導學生:品味美詞:從色彩 氣味 聲音 心情 動態方面品味美詞。如:

“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它們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碧綠”“淡黑”“紅霞”分別寫出了豆麥、、燈光的色彩美。

“縹緲”“仙山樓閣”寫出了戲台的神奇美。

“清香”寫出了豆麥和水草的氣味美

“潺潺”寫出了水聲美,“宛轉”“悠揚”寫出了笛聲美。

“輕鬆”“舒展”表現了“我”心曠神怡之情。“船慢”表現了“我”的迫切之情。“沉靜”表現了“我”由焦急而平靜之情。“自失、彌散”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回望”表現了“我”的依依之情。

“起伏、踴躍”寫出了的動態美。“躥”“喝彩”分別從正面和側面寫出了船行的輕快美。

3、為什麼:戲並不好看,豆也很普通,為什麼結尾卻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從以上分析,得出對難點的主題的理解)

我所難忘的是平橋村老人孩子那份淳樸真摯的感情和特有的農村風光,自由的空氣,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親密的關係。這一切都是“我”童年時代在城鎮未曾見到過,在以後的人生路上也很少見到的。“我”對這段往事的深情回憶,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

所謂的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代表了作者對天真爛漫自由有趣的童年美好回憶,充滿了一種浪漫理想色彩,表現作者對人生理想境界的渴望和追求。也反映了,對農家小朋友真摯情誼的深深眷戀。

(四)小結:作業:結合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把你對“童年的美”的理解幻化成美麗的文字。

標籤: 社戲 語文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v90gv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