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小學二年級數學《分糖果》説課稿

小學二年級數學《分糖果》説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分糖果》説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分糖果》説課稿

小學二年級數學《分糖果》説課稿1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時的《分蘋果》。下面,我就從教材、學情分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板書設計等幾個方面來進行説課。

教材分析:

本課,教科書從“分蘋果”的情境引入

“分一分”活動,既可以按份數平均分,結果是每份分到幾個;也可以按每份的個數平均分,結果是可以分幾份。這兩種平均分是常見的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這一課也是學生已經學習了2~5的乘法口訣和本單元第一課時分物遊戲(小數目的平均分),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學習活動的。也為下一課學習大數目物品平均分做好鋪墊,同時也為今後學習除法奠定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進一步體會平均分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具體操作或畫圖的方法解決一些平均分的簡單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使學生在探究新知的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面對數量較少的物體,勇於採用多種方式進行平均分。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

教學難點:

如何用恰當的數學語言描述自己平均分實物的過程。

教學關鍵:

充分運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小組合作,引導學生認識平均分的兩種現實原型。

學情分析:

二年級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認知能力還處於啟蒙階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體系。因此在教學時,要放手讓學生積極參與到“分一分”的活動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充分感知和體驗平均分的意義以及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

教法學法:

為了更好的突出本課的教學重點,化解難點,使學生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與學法上談談。

(一)教法

教育家布魯納説過:“教學不是把學生當成圖書館,而是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的主體,因此我在設計教法時,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特點,我選擇了引導發現法為主,輔以講授法、直觀法、演示法、問答法、小組合作等方法的優化組合,充分發揮了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二)學法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是新世紀數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學法的選擇上體現出玩中學,學中玩,合作交流中學,學後交流合作的思想。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明確目標

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興趣是學習入門的嚮導。本節課的導入部分,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我班來了許多客人,今天老師準備了一袋蘋果來招待聽課的老師,想讓小朋友幫助老師來分一分。好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蘋果。(板書:分蘋果)

揭示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含着大量的數學信息,並積極主動地帶着自己的知識背景,活動經驗和理解走進課堂。)

二、獨立思考

自主嘗試

這一環節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從分蘋果的情境入手,讓學生找出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獨立思考並説一説可以怎樣分。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我從孩子們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出發,讓學生獨立思考。)

三、小組研討

展示交流

活動一

1、小組交流,探究多種方法。

2、集體交流,學生彙報不同方法時教師利用課件進行對應演示、講解、評價。

小組交流:利用每組的12個蘋果圖片代替蘋果,分成3堆,每堆一樣多,邊説邊擺,關鍵要説清你是怎樣分的、每堆有幾個?

擺完後看看你組有幾種擺法,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組同學最聰明,找到的擺法最多。

(設計意圖:此環節要求具體、明確,使學生在探索的基礎上引導有效地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啟發。充分的探究活動,既培養了學生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

活動二

每袋裝4個,需要幾個袋子?

教師利用課件進行對應演示、講解、評價。感知平均分的兩種情況。

(設計意圖:利用生動的課件演示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推動學生積極思考,逐步滲透方法多樣化,開闊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培養學生橫向思維能力。)

四、反饋評價

歸納總結

説一説,兩次分蘋果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教師小結

把物體平均分,既可以按份數平均分,結果是每份分

到幾個;也可以按每份的個數平均分,結果是可以分幾份,這兩種平均分是常見的平均分的兩種顯示原型,它們分的雖然有差別,但分的結果都是每份同樣多。

(設計意圖:此環節通過對比小結,突出兩種分法的共性:“平均分”。)

五、遷移拓展

鞏固提高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鞏固所學知識,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基礎練習,創設小兔分蘿蔔的問題情境,提高練習,創設松鼠採松果、分西瓜的問題情境,、拓展練習,怎樣站排,拓展多種排法,讓學生在在輕鬆愉快地“遊玩”中,鞏固本課所學知識。

孩子們,你今天的表現棒嗎?棒在哪裏?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説説本節課的收穫,既是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回顧與整理,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概括表達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六、課後延伸

強化訓練

1、佈置作業

針對學生素質差異,我進行了分層次訓練,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2、預習新知

分糖果—大數目的平均分

板書設計:

是課堂上所講內容的簡縮,簡單明瞭、富有條理性,使學生能夠利用板書清楚地瞭解到本課所講的內容。

小學二年級數學《分糖果》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本節教學內容是北師版二年級上冊第36頁“分糖果”,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動,分的數量比較多,一次分得一樣多對學生來説是有困難的,需要通過幾次來分步完成,這一活動也為學生學習除法打下基礎,根據課標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通過對大數目的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

3、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重點: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

難點:表格記錄

二、教材處理

引導學生觀察主題圖,先按照智慧老人建議的辦法,動手分一分,然後請同學向全班同學介紹分的過程,教師到表格上,進行如何做記錄的示範,再請大家把自己分的過程記錄到表格中,學會如何記錄,最後,全班體驗交流分法的多樣化和結果的一致性。不管學生採用的是哪一種方法,只要符合規律,都給充分的肯定,尊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悦,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説教法、學法

1、複習鋪墊,使學生領悟利用舊知學習新知的學習方法,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2、情境激趣、導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通過主題圖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小組的合作交流,讓學生體驗分法的多樣性。並能用語言表述分東西的過程。

4、最後,通過數學遊戲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繼續進行平均分的活動。

四、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人、引入課題

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總是要利用他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抓住新舊知識的聯繫,設計好複習,能使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經驗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充實,又能激勵學生應用遷移、類推規律,主動探索新知,本課中我運用所學知識為學生體驗大數目的平均分做鋪墊。

(二)情境激趣、問題探究

1、利用本課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根據畫面提出數學問題。

2、引導學生動手分一分,要求學生拿出20根小棒,代替糖果,桌上擺5個圓片代表5個小朋友,分一分,並把分得的結果記錄數學書36頁的表格中。

組織學生彙報

請不同分法的學生演示分的過程,並説明自己是怎樣分的。

3、教師小結:不論用什麼方法、不論分幾次,最後結果都是每個小朋友分得4塊糖。

(三)、體驗感悟

小組活動,教師出示題目,把50根小棒平均分給你們小組的同學。

1、説一説,可以怎麼分

2、分一分,把分的過程記錄下來。

(四)、實踐應用

組織分豆子的遊戲,以小組為單位,每人抓一把豆子。先平均分2份,得2分,再平均分3份,得3分,看誰分的高。

教師巡視

(五)、全課小結

通過本課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小學二年級數學《分糖果》説課稿3

我説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數學二年上冊第七單元“分一分與除法”中的第三課《分糖果》。

教材分析:

《分糖果》一課是本單元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動,是在學生經歷小數目的平均分的基礎上進行大數目的平均分,使學生感受到分步進行平均分的過程與分法的多樣性。通過這樣幾個活動,繼續積累一定的平均分的經驗,為下節課認識除法打下堅實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對大數目物品進行平均分的具體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2.過程與能力:體驗用表格記錄平均分的過程,獲得“試商”的初步經驗。情感與態度:經歷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培養合作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操作,感受大數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樣化與合理性。教學難點:如何組織有效的小組活動,在實踐和交流中,培養優化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教法學法:

在教學中,我選擇了以嘗試探究為主導,採取因材施教及課堂問題行為的預防性等策略,並應用實物投影,掛圖,小棒,圓片,記錄表,豆子等教學手段,確定了自主學習、同桌互動和小組合作學習等學習策略。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

創設情境不但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還要促使每個學生得到參與。本課在理解教材意圖基礎上,創設學生身邊的“給小客人分糖果”的情境,學生本能產生互動,從中引出課題,並提出問題“把20塊糖果平均分給5個小朋友,每個小朋友分幾塊?”

二、動手操作,解決問題。

有效的數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之上的。在這一環節,我先引導學生想一想怎麼解決,使下面的活動為解決問題而進行。根據經驗,學生想到用學具代替糖果分一分。帶着強烈的興趣,學生動手操作。為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有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運用“枚舉法”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隨機示範引領學生在表格上記錄分的過程。

學生出現了四、五種不同分法,有多次分的,也有一次分完的,這都在老師的預料之中的。從中,學生體會到了分法的多樣性和結果的一致性。對於一次分完的,教師及時追問,是碰巧還是想到了什麼好方法,表揚學生髮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繫,能應用口訣幫助平均分。接着引導比較,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呢?多數學生都喜歡第3種,也有孩子喜歡多次分完的,教師沒有強求孩子,以“那你們能用所喜歡的辦法,再分一次數目更大些的東西嗎?”引出下一個活動。

三、拓展活動,鞏固提升

把50根小棒平均分給組內的小朋友,由於數目更大,又要求通過小組活動完成,對二年級學生來説是有挑戰性的。學生在“分糖果”活動中已積累了一定經驗,所以教師引導學生先獨立思考,再組內説一説,共同選擇一個分法,引導學生分工後動手分一分。

在有效的合作後,教師將不同的分法按分的次數的多少倒序呈現,讓學生在交流中評價哪些分法更簡便、更合理。這裏重點請第一次每人分10根的小組説一説,體會10根10根地分,便於口算。而且分掉的多,剩下的少,利用後面繼續分。

預設之外出現了一次分12根的方法,通過追問,學生髮現原來也是先用10試試,再次調整後每人分12根的。最後處理6人小組的,是把10調小後,每人分8根。通過操作和交流,學生獲得“試商”初步經驗。

接着給學生一個反思、調整的機會。如果重新分一分,想怎麼分?實踐證明,學生通過反思,優化了自己的策略。最後,教師不忘追問:還剩下2根,怎麼不分了?再次體會平均分也會有剩餘,並且餘數小於份數。

四、數學遊戲,活動延續。

分豆子游戲的目的在於調動學生興趣,繼續進行平均分活動。自讀規則後,師與一生合作,提供示範。學生遊戲,興趣很濃。由於時間關係,預設的改變遊戲規則的嘗試沒有進行,延伸到課後。

五、總結收穫,課外延伸。

先讓學生談收穫與不足,思維得到梳理。根據學生建議佈置作業,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根據教學效果設計作業。

評價分析:

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遵循教材編寫安排,根據學生實際,組織全體參與,親身經歷,動手操作,這是大家設計此課的共同特點。但是,我的創新之處是更重視學生活動中的思考交流及活動後的評價與反思,重再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方法和策略。真正做到了“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教育中得到不同的發展。”要保證每個活動展開和落實,可能會從時間上略顯匆忙。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rzpp0m.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