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説課稿合集六篇

【精華】説課稿合集六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華】説課稿合集六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領導、老師們,你們好!今天我要進行説課的課題是《維護人格尊嚴—我們的人格尊嚴權利》,我準備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程序”等幾個方面來説:

一、説教材

1、本課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維護人格尊嚴》是初二《思想品德》第六單元《我們的人身權利》的第二課題。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第一課題《維護人身權利》,瞭解了法律對公民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權利保護的規定,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身自由和生命健康,而學習《維護人格尊嚴》將使學生進一步瞭解法律對公民人格尊嚴保護的規定,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自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這為後面《保護個人隱私》的學習做了鋪墊。處於重要的地位。

2、學習目標要求:

(1)、知識與能力

A、使學生了解人格尊嚴的含義和內容,區分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隱私權(教材單獨1個學習單元)的具體內容;

B、能夠根據現實生活中的案例,判斷侵犯公民人格尊嚴中哪些權利;

C、瞭解未成年人人格尊嚴受保護的法律規定,學會保護自身的人格尊嚴和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教學,使學生明白人格尊嚴的內容包括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這些權利與每個公民生活息息相關;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也受到法律的特殊保護,中學生能在自己的尊嚴受到傷害時,懂得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在逐步擴展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加強個人修養,自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嚴,培養平等待人,尊重他人人格的道德修養。

(3)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對案例的討論,理解人格尊嚴的含義及所包含的內容,明確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的含義及法律規定。

3、教學內容

“我們的人格尊嚴權利”介紹了人格尊嚴權的含義及所包含的內容,分別闡述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四個方面的內容及法律規定。

二、説教材重點、難點

學情上看:

1、認知結構方面:“人格尊嚴”是比較抽象的內容,要具體到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姓名權、隱私權等,學生才易於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對這些權利的認知較差,對發生在學習、生活中的有關事件,中學生甚至不懂得判斷是否侵犯了自己的人格尊嚴。

2、情感方面:在21世紀的文明社會,人格尊嚴越來越得到重視,中學生侵犯他人人格尊嚴的事情與被他人侵犯人格尊嚴的事情時有發生,因此要教育學生重視維護他人和自己的人格尊嚴.形成和發展尊重人格尊嚴的情感。

3、生活背景方面:尚有部分初中學生的文明素養不高,也不注重個人道德修養,有時會發生自己的言行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嚴而不自知的情況,當事人還以為自己僅僅是在開玩笑,不理解甚至不知道,侵犯了他人的人格尊嚴是違法的,因此要加強法律意識的培養,提高道德和法律素質。

教學重點:如何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和他人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在教材中是公民的人身權利的重要內容以及學生的人格尊嚴的權利意識淡薄的實際,確定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人格尊嚴的理解;道德高尚的人能自覺維護他人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依據本課教學內容“人格尊嚴”是比較抽象的,以及上述的八年級學生的學情,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

三、説教法和學法

1、説教法:

依據上面學情分析,主要採取

(1)、討論法:教育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我結合對研究性學習理論和教學過程最優化理論的認識,本堂課主要採用討論式進行教學。討論是以問題為中心,以教師引導下的師生和生生的對話、討論為主要手段的一種教學活動方式,它旨在鼓勵學生髮揮學習的主動性,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去辨析、去歸納。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美國教育家布魯姆也指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2)、情景教學法:採用電教平台等手段:擴大教學內容,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有通過直接感知,促進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和直觀性原則。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蘇霍姆林斯基説過這樣一句話:“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勞。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學習負擔。”

此外,還採取歸納法、演示分析法等。

2、説學法:

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強調:“教的最優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化”。學生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獲取、整理、貯存、運用知識和獲得學習能力的過程,因此,我認為,教學中要儘量避免單純地、直露地向學生灌輸某種學習方法,而是要有機滲透於教學過程中。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通過“問題——探究”教學途徑,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學習,讓學生在分析、比較、思考、討論、釋疑中達到“問題由學生提出,過程讓學生參與,疑難由學生解決”的目的,把學習的過程、學習的時間和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幫助學生在積極體驗中學會學習,善於學習。遵循“具體—抽象——具體”的認識程序,採用小組探究等學習法,在尊重學生認知規律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更好地理解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此外,還採取,引導學生能舉一反三,積極培養髮散思維。

3、説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製作課件給學生全新的、栩栩如生的視聽感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

4、課時安排:本單元共3課時,這裏説的是第一課時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本課時的教學內容是:我們的人格尊嚴權利。

四、説教學模式

為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將採用“激勵——質疑——探索——體驗——感悟——創造”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這種方法有利於把學生主體、教師主導、學生的心理感悟與體驗、探索與學習、實踐與創新、個人活動與集體活動有機統一起來,實現教學過程的優化,以達到發展學生能力和素質的目的。

五、説教學設計思路

課前準備:

教師:

1、根據教材的需要蒐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有關維護或侵犯人格尊嚴的典型案例和素材,並製成課件。

2、認真學習有關人格尊嚴的法律條文,收集法律依據。

學生:

1、尋找發生在身邊(學校、家庭、社會)的有關侵犯人格尊嚴的事件。

2、查找學習相關法律法規。

教學程序

A故事導入 引出話題

(本環節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活動內容:

a(故事描述)廣州白雲機場有一乞丐在行乞時,有一個乘客鄙夷地將施捨的錢用力地扔在乞丐的臉上,該乞丐不滿這種施捨態度,認為有傷他的自尊,他説:寧可餓死、凍死也不需要這種施捨。根據這件事,讓學生以“乞丐有尊嚴嗎?”進行思考。

b(引導學生閲讀)課文P36“情境探討”(體罰學生—家庭暴力—侮辱性的綽號)並回答書上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乞丐有尊嚴嗎?”的思索,引出對人格尊嚴權的學習與討論,引發學生的情感價值觀的振動,從而為下文在法律上認識人格尊嚴打下基礎。設置生活中發生的事件場景,勾勒出“生活畫面”,以增強學生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尋找問題、探求問題的興趣,從而創設出良好的活動氛圍。

B.理性思考 學習權利

(本環節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案例分析法”來進行新授知識的教學)

(1)活動內容:引導學生根據上述故事和教材中相關的知識進行小組討論和分析:①什麼是人格尊嚴權?②人格尊嚴權包括哪些具體內容?

設計意圖:挖掘故事與教材中藴涵的“理”,幫助學生感悟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和結構體系,使學生系統地、宏觀地把握所學內容,從而增強思想品德課的理性魅力。

(2)活動內容:學習“肖像權”的含義及相關法律規定,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活學活用——我來當法官”和課文P37“個案研討”——《報社侵犯了小陸的肖像權嗎?》的分析,讓學生明白哪些行為是侵犯肖像權的行為。

設計意圖:“我來當法官”的活動,寓教於生活中,讓教育迴歸生活,凸現教學與學生生活、社會生活相聯繫。通過活動,聯繫現實,分析案件,處理案件,提高了自己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提升了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終身收益。

(3)活動內容:學習“名譽權”的含義及相關法律規定,並在此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小林的做法和説法對嗎?”的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哪些是侵犯名譽權的行為方式。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本案例的辨析,使學生比較全面地認識到侵犯他人名譽權的種種行為,深刻地感受到侵犯名譽權行為給受侵害人造成的損失和危害,並明確這種行為要受到道德的譴責甚至法律的制裁,從而引起廣大學生的共鳴。

(4)活動內容:出示兩幅圖片,引出“榮譽權”;再學習“榮譽權”的含義及相關法律規定;最後進行“情境研討——周老師對小陳的處理對嗎?”。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對本案例的辨析,讓學生知道在回答法律問題時要養成事事以法律為依據的習慣。

(5)活動內容:出示“李士鬆案件”,引起學生思考;進而學習“姓名權”的含義及有關法律規定;再對“情景劇場——秦壽生的故事”進行分析;最後“探索——以他人姓名給別人捐款是否侵犯姓名權?”。

設計意圖:通過了解案情和思考,要求學生明確侵害姓名權的表現形式:盜用和冒用他人姓名。懂得侵害姓名權的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從而提高學生的維權意識。

C課堂小結(歸納法)

設計目的:使前後知識形成系統、網絡,使學生更加清晰的懂得前後知識間的內在聯繫。

D自我反思與評價

活動內容: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認為最大的收穫是什麼?還有沒有疑問?

設計意圖:反思是認識過程中強化自我意識、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重要形式。通過這一環節,能培養學生反思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自主性,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使學生學會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E、作業設置:(多媒體展示)

(1)、練習。設計目的:圍繞本課時主題選擇有代表性選擇題進行訓練,力爭突出體現本框的重點、難點,目的是進一步消化和鞏固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知識遷移的能力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力爭使學生達成本課的學習目標。

(2)、(活動探究法)查找〈xx〉、〈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關於對公民人格尊嚴的法律規定條文。為下一課時“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受法律的特殊保護”的學習做鋪墊。

六、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運用直觀式,這樣看起來條理清晰,思路明確,重難點突出,學生容易知道本課的基本知識,便於今後複習、掌握。

總之,對課堂的設計,我始終在努力貫徹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基礎,以能力與方法為主線,(以材料為依據,以媒體為手段,以覺悟為目的,)本着“學生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也是教學活動的落腳點”的教學理念,儘量做到“兩個突破”,即一是突破課本課堂的束縛,拓展學生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二是突破“一言堂和滿堂灌”教學模式,加強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有計劃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和合作意識。蘇霍姆林斯基説:“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而在於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所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還要找準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適時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與反映,靈活應變,因勢利導,儘量使課堂教學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真正體現“生活教育化、教育生活化”。

説課稿 篇2

1、秋天是美麗的、可愛的、喜悦的,為了孩子們能感受真正的秋天,投入地、盡興地、愉悦地學習課文,我對教材做了如下處理:

⑴ 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文的過程中能真切地感受濃郁的秋色,針對富陽的氣候特點,我進行了重組教材,將第一單元的課文後置到了十月份,這樣我們就可以一邊學文一邊帶孩子們去大自然中找秋天,畫秋天,寫秋天,頌秋天,真正達成情感目標和知識能力目標同步發展的目的。

⑵ 適量的從課外引進一些學生喜愛的描寫秋天的古詩、兒歌和散文,在拓寬學生的閲讀面的同時,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語言表達形式。

⑶ 與音樂老師商量是否能與此同時教一些讚美秋天的歌曲,讓孩子們多維的感受秋天美麗與喜悦。

2、根據文本的語言特點和孩子們的實際學情,我確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⑴ 會認本課8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⑵ 體會秋天的美麗和喜悦,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⑶ 能夠仿照課文中的一些句式,寫一寫秋天的其他景物。

⑷ 通過拓展閲讀,幫助學生進一步瞭解秋天的特點,積累更多的語言表達形式。

⑸ 在老師的帶領下走進秋天,願意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表現秋天。為了突破重難點,我結合教學目標,計劃用三課時完成這篇課文的教學:

在第一課時,學生已理解了課題,整體感知了課文內容,學會了生字,並理解了部分詞語,完成了第一個教學目標。第三課時帶學生走進春秋公園觀察秋天、欣賞秋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讚美秋天:如畫秋天、寫秋天、唱秋天等。

今天我所執教的是第二課時,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我預設要幫助學生達成的是第二、第三和第四個目標。為了能較好的達成這些教學目標,我採用今天這樣一個教學設計,下面我就這個設計來談談我的設計理念和課堂教學的反思。整個課可以分為四大部分:

① 第一步:以詩導入,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秋天的圖畫》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真切地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和文中意境的美,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因此,創設一個情境,讓學生迅速走入文本成了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李吉林曾經説過:“教師的情感對於兒童來説,是導體,是火種。教師要善於將自己對教材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導給學生。”學生在完成了第一課時的教學後,對秋天的美麗和喜悦已經有了初步的感知,如何才能讓這種感受進一步昇華,讓他們不僅有對秋天美景的喜愛,更有對文中優美語句的喜愛。課後我反覆地研讀了課文,讀着讀着,我發現這篇散文讀起來更像一首優美的詩歌,於是我以中間四句為主基調對其他的幾句進行了修改,果然讀來更朗朗上口了,而且這樣的修改也突出了重點句式,便於學生的朗誦和仿寫。後來我便在課堂上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當舒緩優美的鋼琴曲響起時,教師開始動情地朗誦小詩,將學生帶入那幅詩意的秋天的圖畫中,如果孩子們的情感已完全投入,他們會情不自禁地為老師鼓掌,當老師問:“想讀嗎?”他們會迫不及待地像老師一樣去朗誦詩歌,這時學生情感就得到了真正地激發,因為他們朗誦時的表情是投入的、幸福的、詩人的。在讓學生反覆地動情地朗誦之後,再讓學生來談讀後的感受就比較到位了。

② 第二步:賞讀重點句,發揮想象,指導朗讀:

如果説前面的教學是朗讀指導的第一步,學生通過仿讀對課文的朗讀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那麼朗讀教學的第二步就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運用一些朗讀技巧,來品味經典語句,體味文本意境。所以在前一環節讓學生動情朗讀和談感受之後,我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你從那些句子感受到了這份快樂?”將學生的思維從感性逐漸帶入理性,孩子們很聰明很快就找到四個重點句。這時問題出現了,孩子們整首詩都已經讀得很有感情了,接下來我又該如何指導朗讀這四個句子,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呢?這時我想到了愛因斯但的一句話:“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對,動用學生的想象,讓學生眼中的文字活起來,不僅能幫助孩子更深入地感受秋天美麗的圖畫,而且還能潛移默化滲透比喻句的教學,為學生奠定寫的基礎。於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請再讀讀這四個句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從今天的課堂教學看來,這一環節確實還是挺出彩的,孩子們的想象力非常豐富,所以後面讀這四句的時候,情感上更多了一份有趣和可愛。

③ 第三步:發現規律,欣賞文外景,讀寫結合: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切實把握好語言訓練的點,紮紮實實地進行聽説讀寫能力的培養。”這篇課文中的四個重點句,句式整齊,對仗工整,是很好的仿寫載體。在第二環節想象朗讀的基礎上,學生很容易就能發現四個重點句的句式規律。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各種各樣秋天的美麗圖景,讓學生在感歎之餘,用手中的筆,模仿課文的句式盡情書寫一番,可謂水到渠成。針對一些中下學生即興訪寫難度教大的特點,我採用了小組合作,選擇其中的一幅或幾幅寫一寫,讓孩子們在互幫互助的過程中,愉悦地學習知識。

④ 第四步:拓展閲讀,走出課堂,豐富積累:

語文專家指出:語文教學的目的不是讓孩子僅僅學會課本上的幾篇文章,這些文章再怎樣經典,它也不過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一個摹本,要真正的學好語文必須閲讀大量的書籍,積累大量的語言素材,豐富自己的社會閲歷。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讀課外書的興趣和習慣,指導他們做個細心觀察的人,在社會生活中學習語文。所以我在課的最後一環節,將學習語文的觸角伸向了課外,不僅插入了課後的選讀課文學習,讓學生在不同文章的比較中,感受語言表達的多樣性,秋天景物的神奇有趣。還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去感受秋天,尋找秋天,畫秋天、寫秋天……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讚美秋天。這一活動將安排在第三課時,希望到時孩子們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1.《大綱》的要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對閲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桃花源記》是試用修訂本初中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比作者在田園詩《歸園田居》所描寫的田園生活更美,更理想。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學的重點、難點:由於初一年級學生知識積累的有限,形象思維能力仍占主導地位,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大綱》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可以這樣確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4.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積累遷移,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教學設想

1.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一個“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税”般的社會,和平恬靜,怡然自樂。它是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徵。因此,我把本節課設計為賞析課,以“美”為突破口,開展教學,突出重點。

2.為突破難點,我設計讓學生分組自由討論,啟發學生認識作者的社會理想,弄清“桃源”是“世外”的,而不是現實的。

3.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CAI)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才能。

4、課時安排:2課時

三、學法指導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

1.誦讀法:朗讀是學生習得語感,提高閲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它具有喚起形象、表達情感、加強理解、訓練思維等多種功能。《桃花源記》是一篇美文,只有讓學生熟讀成誦,才可能習得語感,在此基礎上理解文章的內容,感受優美意境。

2.想象法:愛因斯坦曾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由此可見,想象力對人的發展的重要性。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虛構故事,教學時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領會作者的意圖,評價桃花源社會。

四、教學過程

本節課的指導思想是教師作為啟發者和鼓勵者,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通過想象,主動參與學習,攝取知識,培養能力。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其教學基本流程如下:教師導:誦讀感知 —— 分步品讀 —— 積累遷移 。學生學:感受“美”—— 欣賞“美 —— 創造“美”

具體操作如下: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約2分鐘) 好奇心是想象的起點。這一環節主要是通過教師口述桃花源的故事,創設情感情境,把學生帶入一個神奇的世界,抓住學生的好奇心,激起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中。

二、反覆誦讀,整體感知(約10分鐘)從認識的心理過程來説,這一環節是學生的感性認識階段,它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習得語感,積累感性材料。其具體步驟是:① 學生聽配樂朗誦,以此為示範嚮導,讓學生進入情境; ② 學生自由讀,讀法自定,或朗讀,或默讀,甚至可以吟唱。這是尊重學生的“個體”認知個性,引導他們樂於去讀。此時,教師用幻燈片把一些易讀錯的字(如阡陌、語云、郡下、詣、驥、邑人)投影出來,供學生參考。③ 小組內互評,看誰讀得最清楚、流利。通過討論比較優劣找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對朗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讀”後讓學生寫出一句話,把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感受表達出來,並與本組的同學交流,看誰寫得最簡潔。目的是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課文。

三、分步品讀,理解、欣賞文章精妙的意境之美(約法20分鐘)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一環節分兩步進行:

(一)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這一環節的設計以“桃源美景”為核心,讓學生入情入境,展開豐富的想象;繪聲繪色,進行創造性的描繪。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首先讓學生個別朗讀課文第一、二段,啟發其他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從山口進入桃花源看到了怎樣的景色?並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接着,我在屏幕上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桃花源真是美不勝收,你頭腦中浮現出了怎樣的畫面?然後讓學生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用下列句式進行描繪。句式:這裏的……美,你看(聽)……。教師注意對描述中詞句理解不正確的地方,予以指正,鼓勵有創造性的描述。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聽了大家的描繪,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幅美麗的畫圖,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通過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

(二)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因此我將進一步引導學生髮揮合理的想象,理解“世外桃源”的內在美—社會美,深化學生的美感,形成初步的理性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啟發學生思考:“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麼美?”學生回答之後,在屏幕上投影幻燈片,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裏生活的美。目的是讓學生入情入境,去發現“美”,創造“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生講述之後,進一步追問:這裏的統治者是誰?衙門在哪裏?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蜀?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這裏沒有戰亂,沒有階級,沒有 紛爭,沒有憂傷,處處恬靜,人們過着怡然自樂的生活,是一幅幸福、快樂的美妙生活畫卷。此時學生的學習情緒高漲,利用這一點讓學生把全文再誦讀一遍,使學生加深對桃源“美境”的體驗。在學生還陶醉在環境幽美、其樂融融的桃源勝景時,進入下一步的學習。

四、整合評讀——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約6分鐘)這是教學的難點,主要通過啟發思考和學生自己的討論來突破,同時使用多媒體幻燈片輔助教學,提供背景資料。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內涵,通過想象誘導學生的發散思維,從中得出有規律的認識,即上升為理性的認識。具體的做法是:先要求學生默讀課文第四、五段,然後要求學生根據我提供的背景,聯繫歷史知識思考,並分組討論:這麼美的地方它存在嗎?你有什麼根據?如果不存在,作者為什麼要這樣虛構呢?此時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對學生的思路、表達等方面點撥。並進一步對學生進行理想的啟迪和薰陶,啟發學生進行大膽的想象:陶淵明的理想社會能實現嗎?你心目中的理想社會是怎樣的社會?

五、歸納總結(約5分鐘)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文章的認識已從開始的感知形象過渡到理性的認識。此時由學生自我總結已是水到渠成,因此我通過問題的形式啟發學生思考: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談學習這一課的感受,也可以談學習方法等等。在學生正感受到“收穫”的滿足感時,我讓學生在以下的三件事中作出選擇,把“收穫”變為創造。這三件事是:① 選一段你最喜歡的文段有感情地讀給全班或本組的同學聽 ② 用你的筆畫出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畫好之後,如果學生願意,就通過多媒體投影儀展示給全班同學看。③ 製作知識積累卡:可以摘抄文中優美詞句,也可以把本節課的心得體會、學習的方法寫出來。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把心中想象的“世外桃源”或者用心讀出,或者用繪出,或者用筆寫出,使課文藴涵的美育價值在學生的讀、寫、畫中充分顯現出來,實現“美”的再創造,培養創新能力。同時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長,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

六、課後延伸(約2分鐘) 現代教育家葉聖陶曾説過:“教是為了不教。”從認知心理來説,這是學習的必然,也是能力的延伸。因此我將通過佈置課後作業,把學生對桃源美的感受延伸至課外,開闊視野,瞭解陶淵明描繪的“世外桃源”閃光的藝術魅力。具體説就是要求學生課後選讀以下詩作:《桃花源詩》(陶淵明)《桃源行》(王維)《桃源圖》(韓愈)《桃花溪》(張旭)《桃源行》(王安石)。

説課稿 篇4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第5冊的課文《一個小村莊的故事》。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美麗的小村莊,由於村裏的人們不加節制地砍伐樹木,周圍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最後受到了大自然嚴厲的懲罰整個小村莊都被咆哮的洪水捲走了,那個美麗而寧靜的小村莊從此消失的無影無蹤。它告訴了人們要愛護樹木,保護大自然的生態環境。

整組課文都是圍繞着保護環境為主題,通過質樸、深藴的語言,優美真實的課件演示,將學生帶入了一個全新的視野窗口,從這個窗口裏他們看到了歷史環境的巨大變遷,激發了他們內心強烈的的情感共鳴,深深感受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從而深化了主題。下面我把它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板書這個方面進行説課。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説説教材。根據新課程標準,本組課文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的實際,我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通過朗讀,交流、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悟出課文中藴含的道理。

技能目標:培養學生結合句子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的能力

情感目標:教育學生從小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發展目標:培養學生愛護家園、保護環境、為後人造福的憂患意識。

二、教學重點:

〈它採用了設置懸念的方式,引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因此我們認為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瞭解小村莊變化的原因。

三、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中藴含的道理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教法和學法:

在這堂課中,我們綜合了觀察法、談話法、討論法、隨機通達教學、自上而下教學設計及情境性教學方法來引導學生自學、討論、交流。

五、教學過程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們採用了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實踐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新型的良好的課堂氛圍。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活情感

在這裏,一個山清水秀、鳥語花香的小村莊在老師的故事中娓娓而來,通過直觀畫面,直接刺激學生的視覺思維,首先學生感受到美的氛圍。然後畫面急劇變化,突如其來的洪水毀掉了這個美麗的村莊,從聲音、畫面方面激活學生潛在的情感。讓他們的思維處於一種張開的狀態,在他們幼小的心靈裏,感受到村莊從美麗到毀滅的過程給他們帶來的那種震撼心靈的感覺。第一次與大自然進行心靈碰撞為他們理解村莊的消失奠定了情感基礎。

(二)、模擬調查,滲透新知

在學生自由讀課文的基礎上,深入瞭解小村莊變化的原因。並且採用新穎而獨特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在教學中,課件演示讓學生看到了一個色彩斑斕的情感畫卷。在這個時候,學生的心裏一定有很多的疑問,很多的想法,再運用模擬調查的方式,首先激起學生的興趣,小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學生通過剛才的課件觀看,聽老師逐步深入的引導,拉近了學生與課文之間的時空距離。學生心裏那麼多的問號就會在他們自己的探索中一步一步的清晰、明顯。

(三)、自主釋疑,知識反饋。

《新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成為語文學習的主人,在這課裏,要引導學生根據單元訓練目標,讓學生提問,把學習的主動權放給學生,這樣做,為學生指明瞭方向,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在這個教學步驟中,我們以課堂為主陣地,始終將分組討論、合作交流作為一種激活課堂信息交流、促進學習目標達成的有效教學方式。首先是討論前留出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讓學生開展觀察思考,比如: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學生經過有目的地觀察和有意識地思想,有針對性去討論,對問題產生了獨特的想法,才能充分、深刻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弄明白所有靠斧頭得到一切不僅僅指前面提到的用斧頭得到的房子、傢俱還有靠斧頭得到的所有不錯的生活。討論中學生都有各不相同的想法,有的是成熟的見解,有的僅僅是幼稚的疑問。這些想法,都使學生有一種一吐為快的心理需求,此時,正是討論的最佳時機。討論時,引導學生有序地發言,特別注意讓只習慣於説的學生有聽的耐心,使羞於發言的學生有講的信心,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條理地將自己的意見充分表露,使課堂討論呈現一種個性思想展現,交流意識濃厚的良好氛圍。討論後,再引導學生進行整理,對於這些意見的聯結點,讓學生從中歸納出正是因為這些村民亂砍亂伐,造成了對周圍環境的破壞,最終受到了大自然的懲罰,由此看出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後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來體會文章中所藴含的深刻道理。

(四)、發展思維、深化主題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綱要》指出:"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係並體驗到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數字來源於生活,運用於生活。認識數字並理解其意義是為以後學習好數學知識打良好的基礎。3到4歲的孩子,對數學已經有了初步的概念,但數的對應,按物點數,按數取物還有一定的困難,於是,我設計了:《妞妞糖果店》。幫助幼兒建構相應的知識,具體形象的物與其點子相對應從簡單到難,環節遞進,在做做中學到數學知識。

二、説目標:

根據小班幼兒已有經驗水平,和年齡特點,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感知4以內的數量,能數物對應。

2、在互動的遊戲中參與教學活動,體驗教學活動的樂趣。

重點:4以內的數物對應。

難點:感知4以內的數量,進行4以內的數物對應。

三、説教法:

由於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和嚴密的邏輯性,小班幼兒的注意力不持久、易分散、對生活和周圍的事物感興趣等特點。整個過程我用情景遊戲貫穿始終,通過操作法、遊戲法和引導發現法,來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使幼兒能主動進行學習。

四、説準備:

《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繫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所以,在活動準備的材料中,我選擇了幼兒常見且喜歡吃的糖作為教具。幼兒使用的小筐和袋子等符合安全和衞生要求的。便於幼兒操作,使他們在發展精細動作的同時,引導幼兒觀察、思考,逐步從具體形象向抽象的方向過渡。

五、説過程:

1、活動導入

小班幼兒年齡特點是通過情景教學來進行遊戲和學習,因此,我運用故事情景導入主題,以此激發幼兒興趣。

2、活動展開

由於幼兒學習特點從淺到深,從易到難,所以我從集體---個別---集體的方式展開活動。

在環節一中,從點數,2個用目測,3個集體點數,4個個別,層層遞進。

在環節二中,運用兩次個別幼兒的示範操作,幼兒自己操作來按成按物取數的重點問題,在問題中教師進行驗證,讓幼兒發現錯誤,讓幼兒自己來解決問題,從而提升他們的經驗

最後環節中,通過幼兒自主操作,提升數物對應的能力。

3、活動拓展:

在學會感知,4以內的數物對應以後,在幼兒的知識經驗遷移到活動中來,我還設置了這樣一個環節,讓每位幼兒取5顆糖,既是對幼兒勞動成就的一種獎賞,又是我們所設的一個環節,因為我們在幼兒園上這個活動時,發現每位幼兒4以內的數物對應都能完成的很好,一個錯誤都沒有,好像沒有太多的挑戰性,所以我設置了這個環節,讓幼兒可以利用已有經驗對按數取物,運用經驗提升經驗。

説課稿 篇6

區角活動是一種開放性的、低結構的活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意志為導向自主活動,在擺弄與操作、探索與發現、交流與詢問等過程中實現和生成的活動。為了滿足幼兒個體發展的需要,培養幼兒主動探索精神,我在班中設計了愛心醫院、益智區、科學區等區域。下面我將從設計意圖、活動目標、玩法、活動反思這四方面對益智區中《認識鐘錶》進行説課。

兒童每天起牀、吃飯、上課都要按照一定的時間進行,這樣在生活中潛移默化地感知了時間這一概念。同時大班幼兒好動、好玩、好奇心強,對鐘錶很感興趣,也會好奇地問:“幾點了?”也會動手撥一撥鐘錶上的針。因此我在區角中的益智區投放了學具鐘錶。希望能提供給幼兒充足的操作材料,讓他們動動、做做,再加以引導,一步步深入,使幼兒真正在操作過程中去發現、歸納鐘錶的特徵。活動目標:

大班幼兒的認知、操作、邏輯思維能力等都在不斷提高,同時,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老師所傳授的,他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加以證實。

標籤: 六篇 精華 説課稿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q7x7e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