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説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精華】説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精華】説課稿模板錦集六篇

説課稿 篇1

一、活動思路:電是小朋友生活中非常常見的,也是小朋友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小朋友對電腦、電視、電冰箱、電燈……等非常熟悉,日常生活中也常常提到,我們在活動區中投放了電線和小燈泡等材料,當小朋友自己通過連接能使小燈泡亮起來時顯得特別高興,有些小朋友能在遊戲的時候會向我提出:“為什麼小燈泡能亮起來?”這樣的問題,於是我設計了一個科學實驗活動,通過兩個實驗來完成知道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塑料、紙、毛線等材料不導電,以及安全用電常識等目標。

 二、課堂實錄:第一個實驗是:什麼東西能導電?我請請小朋友來玩“會發光的小燈泡”這個遊戲,不過這次的材料和活動區使用的材料有點不同:不光有銅絲、鐵絲,還有塑料線、毛線、紙繩,請小朋友自己試驗一下,哪種材料能使小燈泡亮起來,並把你的試驗結果計下來。小朋友聽到我的這個要求,小朋友馬上行動起來,每個小朋友拿了一張記錄紙做起實驗來,那認真勁還真象一個小科學家,有的小朋友還問我:“老師,為什麼還有毛線呢?”實驗後小朋友得出結論: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所以小燈泡就能亮起來,塑料、毛線、紙等東西不能導電。我們平時見到的電線都是用金屬類的材料來做的。接下來是第二個實驗:那根電線能導電?請小朋友拿一根電線,看看它們能不能使小燈泡發光?這時小朋友選擇的電線可不是一樣的了,有兩邊露出銅線的、有一邊露出銅線的、有兩邊都沒有銅線的,經過小朋友自己的操作,有的小朋友能使小燈泡亮起來,有的小朋友選擇的電線就不能使小燈泡亮起來,於是我就針對這一現象請小朋友進行討論:為什麼有的電線也不能使小燈泡發光呢?並得出結論:電線的外面包了一層塑料的外衣,塑料是不導電的,有的電線把兩邊的塑料去掉了露出了裏面的鐵絲,所以就能導電,小燈泡才能發光,有的電線兩邊的塑料沒有去掉,塑料是不導電的,所以小燈泡就不會發光了。緊接着我又進行提問引出討論:為什麼要用塑料把鐵絲包住呢?電既然是很危險的,為什麼人們還要去使用它? 經過了一些實際操作和討論,小朋友們對於電的特性已經有了一些瞭解,然後我拿出為小朋友準備的一些材料請小朋友來當“小小工程師”,用電線、電池做一個小手電筒,孩子們可高興了,三五成羣的組成一組,一邊製作一邊爭論,因為別的小朋友沒有采納小紐紐的建議,小紐紐還着急的直跺腳呢。當曾輝那組的小朋友先製作出小手電筒時,他們高興的拍起了手慶祝自己的成功。

 三、 課後自評:本活動有三個目標:1、知道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塑料、紙、毛線等材料不導電。2、瞭解電的用途,以及安全用電常識。 3、對科學小製作感興趣。

為了使小朋友能更加直觀的瞭解電的特性,我為小朋友準備了各種不同的實驗材料。實驗一的目的是讓小朋友知道電線是由什麼材料作成的,所以我為幼兒準備了各種不同的材料,有能導電的,還有不能導電的,目的就是請幼兒通過自己動手操作試一試什麼材料能使小燈泡亮起來,從而能夠感受到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不是金屬類的材料不能導電的道理。所使用的記錄紙將每種線的實物貼在了表格中,小朋友一目瞭然,在實驗的時候也便於記錄,小朋友只要畫出 和 就可以了,降低了難度。實驗二的目的是讓幼兒進一步驗證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我為幼兒準備了三種不同的電線,一種是剝掉塑料皮的,一種是沒有剝掉塑料外皮的,另外一種是隻有一邊剝掉塑料皮的。這個實驗是通過小朋友自己操作發現問題,經過自己動腦筋解決問題才得出的結論,進一步驗證了金屬類的材料能導電,塑料的材料不能導電的道理,而且知道了電線只有在剝掉外皮的情況下才是導電的。為了使小朋友對電的特性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我設計了討論:“為什麼要用塑料把銅絲鐵絲包住?”和“電既然很危險,為什麼人們還要去用它?”通過小朋友的發言,使小朋友明確電是很危險的,用塑料把銅絲、鐵絲包起來,電就不會漏出來就不會對人們產生危險,但即使這樣小朋友平時也不要隨便去摸電線、電源插座。電對人們的用處是很大的,只要合理的利用它是不會有危險的。經過了以上幾個步驟以後,小朋友對於電的一些特性已經有所瞭解,在活動最後,我設計了一個小製作的活動為小朋友準備了電線、電燈泡、小開關、膠帶、電路圖等材料,請小朋友自己來製作一個小手電筒,從而提高小朋友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幼兒在本次活動中,興趣很濃且情緒高漲,積極的進行實驗操作,討論的時候也能積極發言,所以教師在知道教育目標、內容的時候要充分考慮到幼兒興趣點,在準備教育活動的時候也要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幼兒的操作活動、操作材料,既要緊貼教育內容,又不能難度太大,否則幼兒就會失去興趣。這就是教師在組織教學上的一點點藝術。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地位和作用

版畫是繪畫的重要種類之一。它是一種間接性的繪畫形式,通過製版和印刷來完成。《單色版畫》屬於造型.表現領域。本課着重讓學生理解凸版單色版畫的成像原理和製作過程。由於版畫具有複數性的特點,作品便於交流,對學生認識繪畫的廣泛性具有重要作用。

2、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的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着迅速發展。但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喜歡發表見解,希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所以在教學中應抓住這些特點,一方面運用直觀生動的形象,引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的注意力始終集中在課堂上;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髮表見解,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但對於創造性的表現,學生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困難,所以教學中應予以簡單明白,降低難度,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學習單色版畫的表現方法、製作過程,認識單色版畫的審美特徵。能夠運用簡單材料,完成單色版畫的設計製作。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討論和深入分析,認識版畫和版畫的獨特美感特徵。學生以個人或合作的方式參與活動,通過欣賞、分析、實踐等方法加深對單色紙版畫的理解,完成好本課作業。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積極探索單色版畫的實踐活動中,體會完成單色版畫的製作樂趣,在學習和創作中樹立信心,逐步形成欣賞版畫藝術的審美能力。

4、教學重點

(1)認識單色版畫的美感特徵,理解凸版畫的成像原理。

(2)掌握製作單色版畫的方法和步驟,提高操作能力。

5、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版畫表現手法,設計、製作有主題的單色版畫作品,表現一定的美感特徵。

二、説教法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言道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徵,本節課我採用啟發式、討論式以及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為主線,始終在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設置問題,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活動,以獨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在引導分析時,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思考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聯想、探索,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對知識的自我建構。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直觀呈現教學素材,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大教學容量,提高教學效率。

三、説學法

本節課我將運用直觀感受法、分組討論法、實踐操作法讓學生進行學習。

四、説教學過程

新課標指出,美術教學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過程,是教師和學生間互動的過程,是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為有序、有效地進行教學,本節課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組織教學、檢查學具。

2.提問:美術學科的四大表現領域是什麼?

3.出示單色版畫的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以問題的形式創設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通過情境創設,學生已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慾望,產生了強勁的學習動力,此時我把學生帶入下一環節。

(二)講授新課

發現問題,探求新知

設計意圖:現代教學論指出,美術的教學必須在學生自主探索,經驗歸納的基礎上獲得,教學中必須展現思維的過程性,在這裏,通過觀察分析、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等活動,引導學生歸納。

1.出示一張芮法彬的單色木刻版畫作品《秋》,觀察並思考問題:“單色版畫具有怎樣的美感?”

分析作品:大面積的黑色塊中用點的排列和概括的線條表現出柔韌、厚重,具有光影感的荷葉、蓮蓬。小面積的留白處,用以白託黑的方式,刻製出形體與荷葉對比反差很大的小魚。

小結:單色版畫是僅用一種顏色印製的版畫。簡潔、明快,對比強烈。

2.出示一張單色木刻版畫作品《蘆蕩輕舟》,觀察並分析。

分析作品:主要人物採用白色剪影的形式放在畫面中最重要的點上。變化的線條組合構成了細膩的灰色調,透出一種神祕、誘人的靈性。

小結:單色版畫也可以有豐富的層次,通過點線面形成黑白灰的對比,使畫面有很強的形式美感。

3.欣賞劉著的《大蜻蜓》(實物版)

畫面中有紙張、布料、瓦楞紙、松樹葉等材料,通過混用構成畫面豐富的肌理效果。

小結:單色版畫材料豐富,表現技法多樣。

4.介紹紙版畫:紙版畫是用各種材質、各種紋理的紙板材料,經過不同的手法加工製作、印刷的版畫。由於材料簡易,相對易學。

這裏學習兩種紙版畫:

剪貼紙版畫——欣賞耿佳慧的紙版畫作品《大小魚》。

吹塑紙版畫——欣賞劉田田的吹塑紙版畫作品《奔走》。

5.剪貼紙版畫。

A.工具:各種刀具、剪子、刷子、油磙子、木蘑菇、馬蓮等。

B.材料:各種紙板、油墨等。

C.製作步驟:

(1)剪刻:選擇自己喜歡的題材轉移到卡紙上。用剪刀把畫稿上的形象分版,分別剪或刻出來。

(2)製版:將剪刻好的各個部分用膠水依次粘貼在底板上。

(3)塗色:使用油滾把調好的單色油墨(或水色)均勻滾塗到版上。

(4)拓印:鋪上紙,用木蘑菇或者光滑的玻璃瓶底均勻畫圓壓擦。

(5)完成效果:通過印刷得到的作品,造型概括、形象突出,生動有趣

(三)學生作業,教師巡視指導。(播放輕音樂)

作業要求:任選製版材料和方法創作一幅單色紙版畫。

1.題材、內容不限。

2.黑白灰關係明確,畫面具有形式美感。

3.印製清晰,墨色均勻。

以作業的鞏固性和發展性為出發點,我設計了分組創作和獨立個性創作兩項作業,分組創作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鞏固,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總的設計意圖是反饋教學,鞏固提高。

(四)展評學生作品。

(五)師生回顧本節課的知識點。

小結歸納不應該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應該是優化認知結構,完善知識體系的一種有效手段,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題作用,從學習的知識、方法、體驗各個方面進行歸納,我設計了這麼三個問題:

A.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B.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大的體驗是什麼?

C.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掌握了哪些學習單色版畫的方法?

(六)拓展延伸:

學習了這些版畫製作方法,希望同學們課後能瞭解更多不同材料的版畫,嘗試用這些材料製作的版畫美化自己的家居生活。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平均數》蘇教版第六冊第十單元的內容。在傳統教材中側重於從算法的水平理解平均數,這容易將平均數的學習演變為一種簡單的技能學習,忽略平均數的統計學意義,也就是隻會算,不理解。而新教材在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上明顯加重分量,其實平均數是描述數據集中程度的一個統計量,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一般情況,也可以用它進行不同組數據的比較,以看出整體之間的差別,可見平均數是統計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表示統計對象的一般水平。從整個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來看,平均數是一個持續的學習內容,到五年級學生還要學習稍複雜的平均數,六年級還要學習眾數、中位數並進行比較。因此,我覺得這節課的重點不僅僅是會求簡單的平均數,還要體會平均數的含義和意義。難點是平均數在統計意義上的理解和認識,感受平均的應用價值。

基於我對教材這樣的認識,結合學生的實際,我擬定如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問題的需要,使學生能結合實例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

2、能力目標: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並根據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會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的生活現象,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能力,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學情分析:

根據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已經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能力和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同時,在學生已經認識了可能性的大小,條形統計圖,並根據統計圖表進行簡單的分析的基礎上教學平均數,這些都對本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三、教學設計理念

由於平均數只是一個虛擬的數,意義比較抽象。因此根據新課程的理念,在教學中力圖體現以生為本、“先學後教,以學定教,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在設計中我力求體現以內容定教法,教法為內容與學生服務的宗旨。同時,力求體現師生平等、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創造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情境,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並通過師生互動式的討論,使學生充滿求知的慾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入探究式的教法,以自主探究和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並通過分析、討論等方法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學會探究問題的方法。

四、教學過程:

(一)首先是創設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使教學活動有效開展,我創設了學生熟悉的套圈遊戲,出示男、女生套圈成績統計圖,分別説説從中可以得到哪些數學信息,為下面的兩隊比賽做好鋪墊。

(二)接着就利用遊戲的進程,解決問題,探求新知。

這裏我設計三個比賽環節:讓學生感受平均數的產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

第一次比賽,人數相同,男女各3個人,比較兩組水平可以直接比“總數”,但這個時候還顯示不出計算平均數的的迫切性。

第二次比賽,人數不同,男生3人,女生4人,男生3人每人套中4個,女生4人每人套中3個,讓學生交流哪個對贏,從圖上看,男生每人都比女生多套中1個,男生準一些,所以男生對贏了。明確人數不同時,比每人套中的個數,同時討論為什麼比總個數就不公平了。

第三次比賽,先交流看哪隊贏,比什麼,明確人數不同比每人套中的個數;接着和第二次比賽進行比較,第二次比賽每人套中多少個一下子可以看出來,而現在每人套中的有多有少,讓學生探索有什麼方法可以從圖上一下子看出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探索並總結出移多補少的方法,並初步認識平均數。

我成功引入了平均數,並介紹了移多補少的方法後,接着完成兩道用移多補少方法求平均數的練習,鞏固求解方法。

剛才只有三盤蘋果,學生一下子就看出怎麼移了,接下來還有幾盤蘋果,你能一下子就移好它嗎,有信心嗎?出示之後學生驚訝了,蘋果多了,盤子也多了,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有點困難了。這時馬上追問:那麼現在該怎麼辦?探究先合後分的方法。

在學生掌握了兩種求平均數的方法後,讓學生口答幾組數據的平均數,並探究平均數的範圍。這裏鼓勵學生大膽的説,用自己的語言説,讓模糊的概念越説越清晰,可能學生會説的不科學,但在表述中,逐漸走進抽象的理解,逐漸理解概念。

(三)練習設計:

新授離不開聯繫實際,拓展應用。所以練習的設計我始終遵循科學性原則、層次性原則和針對性原則來進行,而且素材全部取材於學生的生活,主要突出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因此我設計了

1.三(3)班第二小組的身高情況統計表,要求學生不計算,直接估計他們的平均身高,讓學生再次領悟平均數應該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間。

2. 一條河的平均水深為110釐米,小明的身高是135釐米,小明會出現危險嗎?這一生活的現實情境,為孩子們思維碰撞搭建了新的平台,爭論中,通過對“平均水深”的深刻理解,得出結論“可能會有危險”,在解決實際問題時,平均數代表是一個整體水平,而不是每個地方都是110釐米。

3、辯一辯,説一説。

目的:通過學生辨析,幫助學生進一步深化對平均數的認識。

4. 想一想,選一選。

目的:鞏固新知,不僅要掌握平均數的計算方法,更是對平均數的深入練習。

5、最後還介紹了演唱比賽中,選手的平均得分是怎樣產生的。讓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知識。

(四)總結評價。

總結評價中,我設計下面問題: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讓學生談談本節課的收穫,能有效地刺激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既讓學生加深了對平均數意義的理解,又可鞏固求平均數的方法。同時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能力的發展以及興趣的培養。

説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説課的題目是《風的形成》。我的資源包有五項內容,下面我以説教學設計為主線,把其他資源整合在其中進行説明。

一、教材分析:

《風的形成》是青島版三年級下冊中的內容,風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教材設計重點探究風的成因,瞭解人們對風的利用,認識風的兩面性,進而突出風與人們生活的關係。

二、學情分析:

根據課前對學生的瞭解,我發現:通過前段研究風級、製作風向儀、風的觀測及學習熱空氣等與風有關的知識,學生對風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也具備了比較豐富的生活經驗。但對於風與熱空氣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內在聯繫,還沒有比較清楚的認識。

三、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知識目標確定為:

1、知道自然界中風的成因。

2、能解釋季風的成因。

探究目標為:

1、能從實驗現象出發,提出要研究的問題。

2、能用模擬、對比實驗的方法,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歸納總結出風的成因。

情感態度目標為:

願意利用所學的風的成因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和問題。

四、教學重點:

能通過模擬實驗探究風的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利用風的成因知識解釋生活中的某些現象。

五、説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討論法、分組實驗法。通過對比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認識風的成因。最後引導學生運用知識聯繫生活實際。

學法上,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實驗法。

下面我來表述教學流程。

六、説教學過程

(一)觀察現象導入新課

1、教師首先給同學們演示一個新奇的現象:把教室窗打開一條縫,將兩根絲帶分別放在窗縫的上邊和下邊,學生會觀察到兩根絲帶分別向相反的方向飄動。教師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麼?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嗎?

2、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提煉問題:你覺得風是怎麼形成的?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激發學生對風的研究興趣,讓學生大膽猜測風是怎麼形成的,瞭解學生的認知水平,以便能夠從實際出發,進行後面的環節。

(二)實驗探究風的形成原因。

1、出示實驗材料,引導學生根據實驗材料來自主設計實驗方案。並在討論交流中完善實驗設計:先不點燃風箱中的蠟燭,用火柴點燃衞生香,將衞生香置於風箱側面小孔處,觀察煙的流動方向;再將風箱中的蠟燭點燃,固定於風箱上部小孔正下方,將風箱正面密封,然後用火柴點燃衞生香,將衞生香置於風箱側面小孔處,觀察煙的流動方向。比較兩次實驗的現象,分析原因。

在此環節中,教師要強調幾點:①前後對比實驗中,除了蠟燭燃燒和不燃燒之外,其他條件都應相同;②實驗過程中紙風箱要不透風;③紙風箱易燃燒,實驗中要小心。同時要求學生小組之內可以用圖畫、文字進行實驗現象的記錄。學生按照“我們是怎樣做的”、“觀察到什麼現象、説明了什麼”、“還有什麼問題”彙報實驗結果。

2、學生小組合作,自主完成實驗探究。

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巡視各組,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操作中的問題。

3、組織交流現象,並分析成因,歸納結論:未點燃蠟燭時,煙向上飄;點燃蠟燭後,煙全部經風箱側面小孔流進箱內,然後從頂部小口上升。這是因為蠟燭燃燒將箱內空氣燒熱,熱空氣從頂部小孔上升後,箱外冷空氣就從側面小孔流進箱內補充,從而形成風。可見,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

在此環節中,學生的交流表述很可能是不規範和不完整的,教師要及時引導和幫助梳理,以求快速理清思路,理解原理。

(三)聯繫生活,拓展延伸

1、這一環節,首先引導學生回到上課初提出的問題上:為什麼窗縫上部和下部的絲帶飄動的方向相反?能不能用我們剛剛獲得的知識解釋一下?此設計意在引導學生對實驗中理解的原理做進一步鞏固,加深理解。

2、向學生介紹一種我們沿海地區獨特的自然現象:就是在海邊,白天,風總是從海面刮向陸地,到了夜晚,風向就會倒過來,從陸地刮向海面,這種現象被稱作“海陸風”,鼓勵學生課後自主探究,用今天學習的知識解釋一下這種現象的成因。目的一是引領學生學會查閲資料,二則激發學生繼續探究大自然的興趣,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外。

七、説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下面的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四季的色彩》是一節以瞭解色彩知識為主線,以認識國內外多樣的表現形式為基點,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的 “欣賞·評述”課。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對不同的季節的色彩變化有較深的認識,對不同的繪畫表現形式有初步瞭解,同時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對美的表達能力。

(2)教學重點認識四季的色彩,瞭解四位畫家的作品及風格。

(3)教學難點了解不同的繪畫表現形式,並能表達個人對作品的感受。

二、説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1)認識四季不同的色彩特點。(2)初步瞭解四位畫家的作品及風格。(3)瞭解欣賞的基本方法。

2、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欣賞、分析藝術作品、體會四季不同的色彩感受。(2)通過欣賞、比較、初淺的瞭解風景畫家的作品表現形式及特點。(3)通過討論、歸納知道欣賞的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養學生觀察大自然、熱愛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

三、説學情

經過三年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美術欣賞知識,具備了一定的美術表達能力,在本課學習中,尤其要關注以前不敢大膽表達自己感受的學生,要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感受,使他們參與到交流活動中來。對那些勇於表達自己感受的學生,要積極引導他們學會合作,學會更深層次的交流。在欣賞交流中養成善於爭鳴,勇於表達的學習態度,使全班學生在本次活動中都有所收穫。

四、説教法

本課藉助多媒體課件的教學手段,以小組競賽的活動方式,採用“認識四季—欣賞名作—鑑賞名作—新年祝願”的教學模式,課前讓學生查找收集資料,教學中特別重視學生的表達和內心真實的感受,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表達能力。

五、説教學程序

(一)遊戲導入。

我們剛剛過完元旦,馬上就要迎來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春節,為了迎接新年,我們今天就來一個小小的競賽。首先我考考大家,一年有幾個季節?那我把大家分成春夏秋冬四組,現在我們就開始比賽。

(二)第一關:認識四季

1、請説一説你最喜歡一年中的哪個季節的景色,它的色彩有什麼特點?(學生用語言描述出四季景色的特點,教師根據情況追問季節色彩特點)

2、老師這有一些圖片,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讓它喚起我們美好的回憶。(播放課件四季風景圖片學生試着用“這是___季,是___季節”來形容它。)

3、猜一猜教師出示四幅色調圖,學生猜出它所代表的季節

【本環節的設計是為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利用圖片使學生初步感受四季的變化,引發學生對四季的回憶。】

(三)第二關:名作欣賞

1、分組欣賞四幅作品,教師提出問題:(1)畫面表現了哪些事物,運用了哪些色彩?

(2)畫面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這幅作品有什麼特點?(3)你從作品中感受到了什麼?

(學生分組先欣賞、討論再分組交流作品。教師對四位畫家的情況作簡單的介紹)

2、教師小結:我們已經欣賞了這幾幅作品,你能説出欣賞的基本方法嗎?

【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交流能力,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瞭解欣賞的基本方法】

(四)第三關:名作鑑賞

1、剛才我們已經分組欣賞了四幅作品,現在大家仔細看看這四幅作品有什麼異同?

(教師出示教材中的四幅作品,學生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並搶答。)

2、小結:其實在畫外,他們還有很多相同之處:如他們都出生於平凡的家庭,他們一生都起伏不平,他們都擁有一顆追求藝術的心。如果大家想更多的瞭解他們,還有哪些方法呢?(上網,查資料,看畫展……)

3、遊戲:老師通過上網查資料,找到了他們的一些代表作品,你能猜出是誰的作品嗎?

(教師分組出示四名畫家的代表作,讓學生搶答出是誰的作品。)

【感受不同創作形式與作品的特點,提高學生欣賞,評述能力。】

(五)新年祝願

1、誰來猜一猜他們為什麼能畫出那麼偉大的作品。(學生競猜)

2、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成為大師的祕密,那你們想成為大師麼?(想)老師祝願大家在新的一年裏,學習進步,心想事成,早日成為像大師一樣偉大的人。

【鼓勵學生進一步學好美術,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總析

《PEP Primary English》是一套全新的中小學銜接的英語教材。本教材編寫的思路是以話題為綱,以交際功能為主線,兼顧語言結構,逐步引導同學運用英語完成有實際目的語言任務。即:話題—功能—結構—任務。教材的主要特點體現為強調語言運用,注重同學能力培養,突出興趣激發,重視雙向交流和學科的融合。

2.單元簡析

PEP教材以每單元一個話題構建全書,每單元按A、B、C三大課型設計。教材因考慮到地區、師生等差別,教學內容具有靈活性和彈性。C局部為選修局部,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地增加或刪減。

二、教材處置

1、教學內容的選擇和重難點確定

《 Where Is My Ruler?》來自於PEP第二冊五單元Part B的對話,主要教學內容為主動向他人借用物品,並做到有禮貌。因為,我始終認為:教材只是教師開展教學的一種良好的資源,但決非教學的唯一和全部。教師是在“使用教材”,決非“教教材”。因此,我們在使用教材時應該根據教學實際有的放矢地對教學內容、教學順序進行調整,應該有着自身的思想和見解,而不能完全地拘泥於教材的內容,迷信於教材的佈置。

基於以上原因,我把Recyle1.中的選學內容“小製作Make a widow card ”和教學活動中常會出現的禮貌用語整合在這節課中作為了教學內容之一。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句型Can I use your…和禮貌用語詞,如:Excuse me. Please. No problem……教學難點是讓同學在生活實際中靈活、恰當地運用該句型。

2、教學目標

英語課程目標是以同學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戰略和文化意識五個方面綜合行為的表示進行描述的,基於此,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目標

學會用英語禮貌地向他人借用物品並做出恰當的應答;

2) 技能目標

能用英語積極主動地與人交流,能夠輕鬆完成借用物品的任務;

3) 情感目標

培養同學合作的團隊精神,使他們懂得協助和分享,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4) 文化目標

瞭解卡片的製作以和卡片在西方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影響。

三、教法設計

以課標的理念為指針,根據小同學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和發展要求,我主要採用了情景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開展教學。

1、 情景教學法

皮亞傑説過“小朋友是天生的想象家,他們經常分不清虛擬世界和實際世界,他們有着無比豐富的想象。” 語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幹使其表達富有真實的意義,因此,勝利的情景創設能極大地提高同學的參與熱情,它對於同學感知、領會語言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本節課的新知引入的環節中,我就創設了因教師忘記帶書而去借同學的課本這樣一個情景。

2、 任務型教學法

任務型學習就是讓同學體驗學習過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勝利,同學在運用中學,為了運用而學,它符合“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幾個教學任務:安排同學借用yo-yo, 製作卡片等,讓同學在玩中學,做中學,畫中學。

四、説同學、學法

經過近兩年的英語學習,三年級的小朋友們已經養成了初步的學習戰略,他們語言有了一定的積累,具備了一定的交際能力.更可貴的是,他們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的開展英語活動,參與意識強,能夠在活動中自主地學習英語。

因此,我以合作學習的方法貫穿於整個英語學習的過程之中。在本課中,我組建了學習小組,確定了小組長,一個學習任務安排後,成員在小組長的帶領下或組內成員協助下完成活動。這樣不同層次同學學習到了不同層次的英語,每個人均有不同層次的收穫。這既體現了教學面向全體同學的理念,也把分層教學落到了實處,防止了大班教學中局部同學得不到參與的現狀。

五、教學手段

本節課我主要採用了實物和多媒體的手段來輔助教學。由於小同學的年齡和知識有限,決定了他們對直觀、新穎、有趣的資料容易理解和接受。教學中的這些教學手段符合小同學學習英語的特點,激發了同學學習的興趣,提高了教學效果。

六、教學過程 (40分鐘)

1. 複習舊知,鋪設新知

一上課,課堂便響起了輕鬆活潑的歌曲《Where is My Monkey?》。小朋友們合着旋律歡快的唱歌。緊接着,老師通過利用乒乓球在手上不同位置擺放的説課稿讓同學快速説出其方位。

該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複習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繫的舊知識“Where is…”和“It’s…”,為新知識的引入做好鋪墊。同時,優美的歌曲,有趣的方位變化能吸引同學,為本課創設了一個愉悦的學習氛圍,讓小朋友們自然地為新內容的學習作好認知準備。

2. 設計情景,出現新知

複習完後,教師準備上新課了。但是同學們卻發現老師滿臉焦急,四處在尋找東西。原來,老師忘記了帶來教材。怎麼辦呢?課得繼續上呀!此時,同學們關注着事情的處置,完全投入到老師巧妙設計的情景中。而老師掌握住這最佳時機,走進同學中,問道:“Excuse me, can I use your book, please?”(我可以用你的書嗎?)本課新知的引出順理成章。同學通過情景悟出其義,在老師的引導下做出回答“Yes ,please .”或者“No problem”。

創設情景,懸念引出新知,這符合同學學習語言的規律,它對同學感知和領悟語言起着重要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同學的參與熱情,師生的情感在小朋友們的踴躍借書中也得到進一步昇華。

3. 反覆操練 鞏固新知

在老師通過借書引出新知的同時,也讓同學感知了新知,增加了同學的語言輸入量。接着,老師拿出一個溜溜球,蠢笨地玩弄着,總也不勝利。在老師的示意下,小朋友們都爭相想上台在老師和同學們面前展示自身玩溜溜球的技術。因只有能熟練説出“Excuse me, can I use your yo-yo?”才有機會上台,所以同學們學習很有熱情,在小組學習中互相協助,虛心向老師和小組長請教,力求快速學會新知。

教師在這個局部先全班操練,再個別展示,然後小組互相協助、練習和運用,循序漸進,注意同學操練的“面”和“度”,使同學由不會到會,繼而熟練掌握,為下一步語言的綜合運用做好準備。誠如托爾斯泰所説:“勝利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的,而是激發同學學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ene9y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