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精華】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麼什麼樣的説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三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三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説教材

1、教學內容:

《有餘數的除法》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數學課本第四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第50、51頁的例1、例2和51頁的“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二的第1、2題。

2、教材簡析

“有餘數的除法”這部分內容上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今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因些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必須讓學生學好。有餘數的除法是以表內除法知識作為基礎來進行學習的,它的內涵發生了新的變化,學生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認識和經驗,但是缺乏清晰的認識和數學思考的過程。因此,為了使學生掌握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和計算,教材有意識地注意聯繫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通過理解表內除法豎式的含義,來溝通有餘數的除法和表內除法的關係,在具體情境中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同時加強學生觀察、猜測、想像、操作等活動,發現餘數和除數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

我根據教材的內容和“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的關係”的原則並結合學生的學情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景中感知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

(2)學會筆算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

(3)進一步鞏固除法的意義,會用除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有餘數的除法的意義。

(2)能用筆算除法和有餘數的除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説教法

計算教學往往只重視處理、算法以及計算技能的訓練,強調計算的速度和結果,而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以及情感體驗,忽略了計算與現實生活的聯繫,造成課堂氣氛緊張,使計算教學變成枯燥的訓練。為了改變這一狀況,在教學有餘數的除法的例題時,我利用教材提供的豐富教學資源創設真實的情境,也聯繫到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吸引學生直觀地得到結果,發現生活中的“餘數”,引發學生交流和思考,提示有餘數的除法的計算方法。這樣組織教學,激活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溝通有餘數的除法豎式和表內除法豎式的聯繫,學會有餘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四、説教學程序

(一)激趣引入

1、談話

學校要開聯歡會,你們喜歡嗎?

2、出示主題材圖,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以情景圖引出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實踐探究

1、出示教材第50頁的例1

(1)讓學生觀察圖畫,理解題意。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事物,同時明確要解決的問題。]

(2)書寫除法式子,利用口訣計算。

[設計意圖:利用已經學過的表內除法知識先進行計算,明確商應該是多少。]

(3)在老師的引導下,正確書寫筆算除法,並懂得豎式裏的各部分的名稱。

(4)讓同桌之間互相説説筆算的書寫方法。

2、教學例2

(1)出示圖畫

讓學生觀察畫面,理解題意。

(2)學生操作學具,通過擺擺看,瞭解分法,最多能分幾組,還剩幾盆。

[有餘數的除法試商學生還不會,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學具讓學生先動手擺,再得出結果,從形象到抽象,便於學生掌握。]

(3)讓學生嘗試列橫式。檢查學生列橫式的過程與方法。校正。

(4)學讓嘗試列豎式計算,把學生的式子展示。

(5)讓同桌之間互相説説筆算的書寫方法。

3、讓學生觀察黑板上的兩個筆算式子,説説有什麼不同。引出課題:像這們沒有除完的除法,叫做“有餘數的除法”。板書課題。

(三)鞏固練習

1、練習第51頁“做一做”題。檢查,展示學生的練習。課件出示正確的計算。

2、判斷練習:課件出示。

3、練習“練習十二”中的第1、2題。先由學生獨立完成,後檢查,指名説説計算過程。課件出示正確的書寫過程。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剖析

千米的認識是九年任務教導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五冊第84、85頁的內容。《千米的認識》是小學數學量與計量知識的一個主要內容。它是在學生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並且初步懂得了這些長度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的基礎長進行教學的。

《提綱》明白指出:"要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為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接觸千米這個較大的長度單位,學生會覺得抽象,建立1千米的觀念比較困難。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重點是使學生建立千米的觀念,在建立千米觀念的基礎上去正確估計物體的長度又是這節課的難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的要害是儘量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增添學生對千米的理性認識。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年紀特點,我制訂了以下三條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長度觀念,熟記1千米=1000米,並能進行簡單的化聚。

2、能力目標:在認識千米的進程中,培養學生的視察、比較、抽象、概括能力,能用千米準確估量物體的長度。

3、感情目標:通過小組合作、交換,使學生在摸索和協作過程中取得勝利的休會。

本節課的課時部署為1課時

二、説教法

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為此我分析了學生的狀態。因為學生已經學習了米、分米、釐米、毫米等長度單位,且三年級學生都有最初步的感知長度的生活教訓,從基礎知識和根本技巧方面來看,預備狀況是良好的。但三年級學生習慣於形象思維,要建立1千米這麼大的一個長度觀念,還存在必定的難度,而對長度單位千米認識不深刻,必將導致重量單位使用分歧適,以及估計估計物體長度不準確等過錯。介於學生思維發展的階段特點,我採用了觀察法、試驗法及嘗試練習法,並把所學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經驗建立聯繫。這樣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親自體驗中中學習知識,使他們感觸到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

三、説學法

教師要成為"善教者"就必須對學生進行學法指點,因為"方法是翻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同教法一樣,學法指導也必須根據學生特點與學習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在分組實驗時,指導他們學會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的思維方法;學匯合作與討論;在認識千米時,指導他們學會自學與總結。

四、説教學程序

(一)複習導入

1、一米大略有多長?

2、出示米尺,讓學生説説米尺的作用。

3、當我們測量數學課本的寬,鉛筆盒的厚度時,是不是還用米來丈量?當米尺測量這些物體顯得太長時,我們是引入了分米、釐米、毫米等比米小的長度單位來測量,這些單位間的關係是怎麼的?

4、如果我們要測量一下梧埏鎮核心小學到温州動物園的路程到底有多長?你有沒有措施?根據學生的回答收拾,當測量行程的長度時,我們通常用比米大的長度單位千米(板書課題)。當初我們就來認識千米。

(這種導入方法建立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設疑提問,巧設懸念,可以激發學生自動探究新知識的願望,並瞭解了千米這種單位的作用。)

(二)新課教學

1、認識千米

(1)意識10米。

在學校的操場上用捲尺量出10米,在兩頭插兩根標槍,讓學生走一走,看一看。然後每10米挪動一下標槍,同時讓學生觀察,走步,瞭解幾十米,舉例説説什麼物體的長度大概是10米?

(2)認識100米。通過測量得到10個10米是100米,觀察,然後走一走,想想100米的長度。舉例説説從哪裏到哪裏的長度大約是100米?

(3)認識1000米。

上此課的前幾天體育老師已經應用體育課組織學生繞操場跑道跑了4圈,每人必需跑完,跑慢不要緊。學生先説説賽跑的感想,然後告知學生跑道為250米,問實際上就是跑了多少米?

2、單位間的化聚。

(1)1000米就是1千米,1千米就是1000米(板書千米、米關聯),

千米有時也叫公里。

(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親自體驗,跑完艱難的1千米,此時"千米"在學生的心中已經烙下了深深的印痕,那將是長遠的,衝破了建破1千米的觀念的難點)

(2)教學例1

以前我們學過米、分米、釐米、毫米間的互化,現在你能不能根據1千米=1000米,自己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請大家試一試,有艱苦的同學可以與同桌磋商一下。

計算2千米=()米

學生計算成果,然後説説是怎樣想的。

再練習:

2千米500米=()米

6千米30米=()米

練習後説説主意。

(3)教學例2

嘗試訓練

4000米=()千米

並説説練習過程的根據?

再訓練

10000米=()千米

嘗試練習:

4350米=()千米()米

想:4000米是4千米,4350千米是4千米530米

(4)試一試:

6千米720米=()米

5830米=()米

3、歸納整理長度單位

經由這個單元的學習,咱們已經把長度單位全體學完了。你可以先用手比劃一下各長度單位(千米除外)的長度。誰能按從小到大的次序給它們排排位?

答:我們學過的長度單位共有五個,依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順次是: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

相鄰長度單位間的進率都雷同嗎?不同在哪裏?

答:基礎的進率關係式有四個,分離是: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在此基礎上可以推算出以下的進率關係式:

1千米=10000分米=100000釐米=1000000毫米

1米=100釐米=10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引導學生對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其進率進行整頓和演繹,使學生認識一個完整的長度單位的知識系統。)

小結:今天你有哪些新的播種?還有哪些問題?你是用哪些辦法學會這些知識的?

三、堅固應用

學了這些知識你感到能解決哪些問題?

那麼多實際問題,課後你們可以抉擇自己最愛好的問題想方法加以解決。這裏老師也收集了幾個問題,你們能用今天學到的本事加以解決嗎?

1、填上合適的長度單位

一根拔河繩長12()

小冬肩寬30()

一輛汽車每小時行60()

一本數學書厚8()

北京到温州之間相距2510()

杭州到温州之間相距367()

學校到温州動物園相距12()

(這道題跟生涯接洽最嚴密,能夠增強學生對長度單位千米與米、分米、釐米、毫米的對照,培育學生正確應用長度單位的才能。)

2、在○裏填上"〉"、"〈"、或"="號。

(1)5千米○678米;(2)28毫米○6釐米;

(3)100分米○10米(4)6分米○485毫米

3、有a、b、c、d四種物體,它們的長度分辨如下。那麼最長的一種物體是()。

a、680毫米b、4分米c、2米d、216釐米

(支配這道題的目標是在學生掌握長度單位之間的基礎上,會進行單位換算,並比較大小。又通過取捨合適的數目,建立實際長度的觀念。)

4、你能説出一些詳細例子嗎?

(1)約6分米長的物體(舉出5個例子)。

(2)用千米作單位最適合(舉出5個例子)。

(在純熟認識長度單位的基本上,會應用所學知識解利用題,並能聯繫生活實際舉例闡明,進步運用長度單位的能力。)

板書設計:

千米(公里)的認識

毫米、釐米、分米、米、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釐米,1釐米=10毫米。

例1:

(1)2千米=()米

(2)2千米500米=()米

例2:

(1)4000米=()千米

(2)4350米=()千米()米

這樣的板書設計一是有利於領導學生觀察和抽象概括;二是板書設計和教學思路協調同一,能扼要凸起地浮現本課知識點,看上去高深莫測。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通過創設情境和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能在有餘數的除法算式中表示商和餘數。通過自主探究明確餘數一定要比除數小。會用有餘數除法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本課的重、難點是在具體操作中,感知有餘數除法的意義和明確餘數與除數之間的關係。

二、説教法學法:

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設計本節課時,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自主操作、體驗感悟

為了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探索促進學生有意義地構建新知,我設計了一個擺小棒的活動,讓學生在擺的過程中體會餘數的產生,以及餘數的意義。這個活動給了學生很大的自由和空間,充分發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2、反思交流、應用提高

在教學餘數和除數的關係中,我結合學生擺小棒的例子,鼓勵學生猜想、驗證,逐步抽象概括,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反思性學習,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深刻地體驗餘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突破教學難點,最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有餘數除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以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流程

為了能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複習舊知,引入新課”、“實踐操作,自主探究”、“鞏固新知,體驗快樂”三個教學環節。

1、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學習有餘數的除法是在理解除法的意義和表內除法算式的寫法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新課之前一定要對這兩個知識點進行復習,為下面探索新知做好知識,技能,經驗和心理上的準備。

我利用複習導入, “用18根小棒,每3根擺一個三角形,能擺幾個三角形?”讓學生知道此題可以轉化為“18裏面有幾個3?”用除法計算,從中複習除法的意義。

2、實踐操作、自主探究

此環節讓學生理解餘數的意義,會正確用算式表示有餘數的除法。

學生操作:請每個學生用9根小棒,擺正方形。學生展示:學生擺出了2個,還剩1根。全班交流:請學生分別説一説擺小棒的過程,明確剩下的是多餘的,不能再擺一個原有的圖形,也就明確了餘數的產生的意義。接着,我讓學生充分體驗感知除法算式橫式和豎式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然後接着用十根小棒擺正方形,並列出橫等式及豎式,進一步體驗各部分的名稱及意義。最後,依次列出用12、13、14、15、16擺正方形能擺幾個餘幾根的除法橫等式。探究餘數和除數的關係時,我讓學生觀察黑板上幾個算式中的餘數和除數,大膽猜測餘數與除數的關係,學生一般都會得出:餘數﹤除數。

3、鞏固新知,享受快樂

這部分我安排了課本中的一些習題,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本節課所學的內容,讓學生共同評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本課的教學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4頁。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本課在此基礎上,使學生學習辨認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二、説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具體要求和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能夠用給定的一個方向辨認其餘的三個方向,並能用這些詞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2、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活動體驗,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小組合作的精神,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繫。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東、南、西、北四個方向,並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教學難點:能用這些方位詞描述物體所在的方向。

四、説教學策略

1、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東、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識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經驗,並通過第一學年的學習,已經會用上、下、左、右、前、後描述物體的相對位置,對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基礎。

2、設計理念:

(1)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教師進行數學教學時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摳教科書,應避免讓學生死記枯燥的概念。這節課從學生的興趣引入,選擇了學生樂於接受,有價值的教學內容為題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2)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新課改積極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説教法

這節課我主要採用互動、合作、探究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裏,根據自己的學習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師生、生生到動,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發現,去“再創造”新知識。

4、説學法

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在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上力求體現: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讓學生親身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通過師生,生生互動、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方法;通過靈活、有趣和富有創意的練習,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聯繫生活實際解決身邊問題,體驗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

5、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每組學生一張校園平面設計圖,學生按教室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就坐。

五、説教學流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創造情景讓學生説説“前、後、左、右、向左、向右、向後轉”。複習和感受方位。

2、組織學生活動: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後、左、右。

3、師:“誰認得東、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樣認識的?”

4、出示課題:東西南北

(二)活動體驗,學習新知

1、早晨,太陽從哪邊升起?引出東。

2、指一指哪邊是東?教室的東邊有什麼?(黑板)

3、東和西是相對的,那西邊是哪邊呢?教室的西邊有什麼?

4、組織全班活動,起立,指一指東和西。指左邊練習表達:這邊是北。指右邊:這邊是南。練習用教室的北和南各有什麼説一説?

5、完成書本填空和做一做:

出示例1掛圖:

圖書館在操場的東面,體育館在操場的()面。教學樓在操場的()面,大門在操場的()面。

完成“做一做”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練習一第2題

先觀察,你從對話中瞭解到什麼?(可以確定了兩個方向:北和西)

你能説説哪邊是東、哪邊是南嗎?説説房間是怎樣佈置的?東南西北方向各有什麼?

2、在教室玩“走方向的遊戲”。

3、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學校的東西南北方向?各個方向各有什麼?

4、小組討論:你怎樣記住我們東莞市的東西南北方向?

5、背兒歌:早晨起牀面向太陽,前邊是東後邊是西,左邊是北右邊是南。方向。

六、説教學反思

整節課是由各種活動貫穿其中,有“説一説”、“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畫一畫”等活動,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中數學的生活性,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基礎等新理念,使學生願學、樂學、教學重難點突出,課堂氣氛輕鬆、愉悦,是一個立體化的開放式教學,學生也從中獲得大量的知識信息,提高了各種能力。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義務教育五年制小學教科書(實驗本)《數學》第五冊第146—147頁,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二、教學目的:

1.知道長方形、正方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2.掌握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會應用公式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教學過程:

師:我們已經學過面積和麪積單位。現在複習,什麼叫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

生:物體的表面或圍成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平方釐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

師:什麼是1平方釐米?

生: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平方釐米。

師: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多少?

生: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邊長是1分米。

師:[掛出小黑板,上面畫有一個長方形。教師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這個長方形的面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

生:6平方分米。

師:你是怎麼知道的?

生: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出來的。

師:假如有一個很大的正方形的操場,要想知道它的面積,用面積單位一個一個地量麻煩嗎?

生:麻煩。

師:假如有一個長方形的養魚池,要想知道它的佔地面積,能把面積單位擺到水面上去量嗎?[邊説邊用抽拉幻燈片演示水面波動的養魚池]

生:不能。

師:這説明用面積單位直接量的方法,不是最好的方法,不僅麻煩,而且在很多情況下,無法用面積單位直接量。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學一種計算面積的好方法。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好方法,愛學嗎?

生:愛學!

[出示課題: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

師:我們首先研究長方形面積的計算。請同學們從學具袋中拿出長方形紙板,這是一個長5釐米,寬3釐米的長方形紙板。請你們用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擺一擺,看看它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

師:[學生操作完畢]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清楚,我把這個長方形放大了[貼在黑板上]。

師:這個長方形長5釐米,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學生説,教師擺]

師:寬3釐米,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3排。

[學生回答,教師演示](見圖14)

師:很好!想一想,一排擺5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擺了這樣的3排,一共有多少平方釐米呢?

生:一共有15平方釐米。

師:你是怎樣算的?

生:5×3=15(平方釐米)

師:對,它的面積是15平方釐米。

[教師又出示一個長方形](見圖15)

師:[看圖]誰知道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幾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生:沿着長邊一排可以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6個1平方釐米的正方形呢?

生:因為這個長方形的長是6釐米。

師:對!

師: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幾排?

生:沿着寬邊可以擺這樣的兩排。

師:你沒有擺,怎麼知道能擺兩排呢?

生:因為寬是2釐米。

師:對!這個長方形的面積是多少?怎樣列式?

生:面積是12平方釐米。6×2=12(平方釐米)

三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早上好!

我説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觀察物體》的第一課時《認識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本節課的教學我打算分如下幾個步驟來完成:

第一步.課前談話。

今天,有這麼多的老師來聽課,哪位小朋友願意來作一下自我介紹?(由學生自願上台介紹)

這時師肯定:面對大家,落落大方,真不錯!我們跟人打招呼就應該這樣正面對着別人。還有哪位小朋友願意上來作一下自我介紹?(再請一位學生上台自我介紹)

師再次肯定:非常自信的正面對着大家,真是一個好孩子。這時老師站在一側説:你能轉過身來讓老師認識一下嗎?並問其他學生:現在你們看到的是他的哪面。 (側面)。

這一課前談話的設計,不僅能消除學生緊張的學習情緒,而且能讓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物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有一個初步的感知,為新課的學習埋下伏筆。

第二步.導入新課。

首先談話:以前上課都是一個老師在講,今天這節課我們改變一下方式,老師準備請張老師跟我一起來和同學們上課,大家歡迎嗎?(歡迎)那麼請看錄象,從而引出張老師上課的導入片段:美術上畫同一物體楊桃,卻得到了不同的畫面,你能解釋這種現象嗎?引導學生複習舊知: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這是我們以前學習的觀察物體,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觀察物體,從而導入新課。

第三步.探究新知。

1、認識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帶領學生觀察教室的書櫃。提問:你能指出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着我組織學生觀察教室裏的書櫃並討論哪裏是正面,哪裏是側面,哪裏是上面。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一般情況下,有門的是正面,左右的面叫側面,櫃頂上的一面叫上面。

(從學生熟悉的教室場景入手,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練習

播放錄象:生活中有許多類似圖書櫃的物體,我們一眼就能看出哪裏是他的正面,哪裏是他的側面,哪裏是他的上面。下面我們就來看想想做做一,你能指出洗衣機和冰箱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接着由我組織學生討論完成並談談是如何思考的。最後再由張老師總結,拼出圖形。

(這樣的演示既清晰又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並體現了從直觀逐步抽象過度的過程,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和理解,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3、認識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拋出疑問洗衣機,冰箱的上正面、側面和上面是相對固定的,不受位置的改變而改變,那麼長方體模型我們該如何確定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呢?接着組織學生同桌討論交流,由於觀察的方法不同,學生會得到不同的答案,需要對其進行觀察的指導。我就適時請出張老師對學生進行觀察的示範、指導,並完成想想做做3你能説出下面正方體、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嗎?再次組織學生觀察、討論、交流。接着由張老師作出總結並提問:桌上這個長方體的正面、側面和上面又各是什麼顏色的嗎?改變它的位置你還能説出來嗎?最後再由張老師來總結:觀察者的位置不變,改變物體的位置,觀察到的圖象也會發生改變。

4、練習

首先播放錄象:出示圖書櫃圖,問:這兩幅圖分別時誰看到的?各看到了幾個面?

學生判斷,並在小組裏説説理由後組織學生下位觀察驗證自己的想法。

最後由張老師總結:觀察者站的高矮不同,觀察到物體的面也會不同。老師的個子高,她站的位置可以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而學生個子矮,她只能看到圖書櫃的正面和側面,看不到圖書櫃的上面。

(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不但解決了本課的一大難點,同時也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5、活動。

(1)觀察文具盒。

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觀察文具盒,先坐着觀察,再站着觀察,然後下位從不同方位觀察並思考: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一個面?在什麼位置只能看到兩個面?在什麼位置能同時看到三個面?最多能同時看到幾個面?先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再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自己的想法。最後總結:因為正方體、長方體每兩個是相對的,看到了上面就看不到下面,看到了正面就看不到後面,看到了左面就看不到右面,所以最多隻能看到3個面。

(2)觀察正方體。

觀察正方體,從它的正面看,看到的是什麼圖形?從它的側面看呢?上面呢?為了能準確的研究,先請張老師進行觀察前的指導然後再組織學生按老師示範的方法觀察、活動。最後還是由張老師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從正方體的每一個面觀察得到的圖形都是正方形。

(3)觀察兩個正方體。

同桌兩人合作,用兩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橫着擺成一個長方體,再從它的正面、側面和上面看一看。説説分別看到的是什麼樣的圖形。同桌兩人討論,説説你是怎麼思考的?然後由張老師總結。

(4)遊戲拍照片。

首先播放錄象:由張老師提出拍照片的要求:(1)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2)只拍到粉筆盒的正面和右側面;(3)粉筆盒的正面和左側面和上面都要拍到。緊接着組織學生討論:你覺得該站在粉筆盒的哪面拍呢?説説你的想法。然後再組織學生活動驗證。

第四步.全課總結。

這節課我們一起觀察了物體,你有些什麼收穫?請大家課後找一些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觀察,看看各能看到幾個面,説給別人聽一聽。説到這裏老師想到了一首詩《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古詩是什麼意思呢?聯繫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想一想,也可以請教你 的爸爸媽媽。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一些思考,敬請各位評委批評指導。謝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l4m7k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