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華】説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精華】説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應該怎麼寫説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6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精華】説課稿模板集錦六篇

説課稿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內容。下面我將從以下七個方面對本框題進行分析:

一、 説教材

《按勞分配為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高中政治經濟生活第三單元第課七課第一框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第二單元:生產、勞動與經營,懂得了如何創造財富,這就為本框的學習如何對財富進行分配做了鋪墊。同時又為下一框如何在分配過程中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打下了基礎。因此,本課題的理論、知識是它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 教學設計的總體思路

本着三貼近的原則,我的教學以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為主。以學生們最喜歡的電視劇進行導入,接着以導入的例子繼續進行知識點的講解,起到連貫的作用,讓知識點沒有那麼零散。在第二目知識點特別是難點講解時,我利用學生的家庭成員收入情況進行講解,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更有興趣學習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

三、 説學情

作為高一新生,剛剛從初中階段過渡到高中階段,形象思維得到一定的發展,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發展不夠,儘管他們對身邊的一些經濟現象,有一定的瞭解和關注,但是對純粹的經濟理論把握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會使學生興趣不足,所以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使他們獲取理性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能對身邊的分配方式進行理性的分析。

四、 説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分析,我制定了一下教學目標:

在知識目標方面,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理解按勞分配的必然性,按勞分配的含義及其原因按勞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別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含義和原因。

在能力目標方面,培養學生比較分析能力,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邏輯推理的能力,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和精神。

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抓住教材和學生實際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堅定社會主義分配製度的優越性的信念,使學生樹立勞動光榮的價值觀。

五、 説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堅持按勞分配的必然性。我確定教學重點的依據是按勞分配體現了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只有掌握了按勞分配的必然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我國分配製度的社會主義性質。

教學難點: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含義。我確定難點的依據是因為高一的學生知識面較為狹窄,而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含義較為抽象,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六、 説教法

根據教師發揮主導性,學生髮揮主體性的原則,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的要求,為了使學生對本框題充滿興趣,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並且結合高一學生的實際情況及現狀,我主要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一)情景教學法:我主要採取現在熱播的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中肖奈與愚公的工資為何相差如此之大來導入我的新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並且培養學生將生活中的情景與政治課的知識點聯繫起來,解決實際問題。

(二)啟發式教學法:在分析“為什麼要實行按勞分配”“為什麼要安生產要素分配”等問題的時候,通過探究問題,引導啟發學生回答。

(三)案例分析法:在講授“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時,通過詢問學生家長家庭成員收入情況的來分析,把教材知識同學生實際結合起來,把事例同學生生活結合起來,培養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七、 説學法

人們常説:“教育成功的祕訣在與尊重學生。”在政治課的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創造性,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所以在學法上,我設置了以下幾種學法:

(一)小組探究法:在分析講解按勞分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的知識點時,我主要採取小組討論探究法,讓小組進行討論最後引導學生自己分許得出按勞分配的必然性。以此來拓展學生思維。

(二)比較分析法:在對多種分配方式進行知識點的講解時,最後讓學生比較分析出每種分配方式的不同,以加強對知識點理解。

(三)總結分析歸納法:在對於難點重點的解決上運用總結分析法來對難點重點進行突破。

一堂課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教學過程,下面我將談談我本節課所設計的教學過程:

八、 説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接下來我將從導入新課—新課講授—課堂小結—課後拓展四個環節來説我的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導入新課的環節中我採用了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微微一笑很傾城》中的場景,比較肖奈老闆與給肖奈打工的愚公兩人的工資為什麼不一樣從而進行導入新課。之所以採取這個導入是因為學生對該電視劇非常喜歡,扣住學生喜歡並且感興趣這點吸引學生注意力,從而又比較生動有趣,又能突出本節課的主題。

設計意圖:這個導入的設計主要結合了學生喜歡的明星以及喜歡的電視劇進行導入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並且突出本節課的知識點,起到開門見山的作用。

(二)新課講授

在導入新課後我將把本框題所要達到學習目標列舉出來,讓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主閲讀課本,對課本的基本知識點進行熟悉,構建教材知識結構,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1. 按勞分配基本內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之後,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2.按勞分配的必然性:實行按勞分配,是由我國現實的經濟條件決定的。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的前提;

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

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是實行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勞分配的意義:實行按勞分配,勞動者的個人收入與自己付出的勞動數量和質量直接聯繫在一起,有利於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勞動者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從而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

同時對導入材料中肖奈與愚公的收入的構成進行拓展進一步的分析,並且讓學生根據所給出的一段材料引導學生概括出按勞分配的範圍以及基本內容:在公有制經濟中,在對社會中產品作了各項必要的扣除之後,以勞動者向社會提供的勞動力(包括勞動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並且通過“非公有制中有按勞分配嗎?”“為什麼同樣是按勞分配肖奈和愚公的收入差距為什麼這麼大?”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回答,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按勞分配的範圍、尺度、以及標準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同時也啟發和發散了學生的思維。

接着也是以肖奈與愚公的對話來引出我國為何不實行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從而也引出了本框題的重點—按勞分配的必要性。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框題的重點,我採取了小組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們討論並歸納出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的弊端,並讓小組派代表回答。如按需分配對勞動者的要求較高,而我國現階段的勞動者只是把勞動看成是謀生的手段,故從中引導學生歸納出,堅持按勞分配的直接原因是社會主義條件下人們勞動的性質和特點。最後再結合按勞分配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再補充一點按勞分配的必然性:生產資料公有制。通過討論學生們會發現按需分配需要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可是我們現在的生產力還未能滿足,從而引導學生歸納出按勞分配的物質基礎是社會主義公有制條件下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同時通過討論學生還可發現平均分配會挫傷勞動者積極性從而可以引導並且歸納出堅持按勞分配的含義。最後通過按勞分配的意義來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讓學生樹立勞動最光榮的價值觀,積極參加勞動以及堅持按勞分配的信念。

設計意圖:從導入的例子來貫徹,並讓學生們通過思考並且引導學生歸納出按勞分配的基本要求,並且通過對比平均分配與按需分配,使學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本框的重點,從而起到了突出重點的作用。

4.按勞動要素分配的含義:指在私營企業或外資企業裏所得到的工資等收入存在於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

5.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按個體勞動者勞動成果分配是指靠自己或家庭的勞動取得的收入

6.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含義: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要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製度。按生產要素分配,這是憑藉資本、技術、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而取得個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7.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意義:健全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是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確認,體現了國家對公民權利的尊重,對勞動、知識、人才、創的尊重。這有利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湧流,有利於增加居民收入、推動經濟的發展。

對於第二目的知識點講解是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在對知識點過渡時我會用“同學們,既然在公有制經濟中採用的是按勞分配的分配製度,那在非公有制經濟下又採取什麼樣的分配製度呢?”從而讓學生明白接下來所學習到的多種分配製度都是在非公有制經濟前提下進行學習的。接着我便隨意詢問幾位學生主要家庭成員的收入方式,通過分析學生主要家庭成員的收入方式來對幾種分配方式進行詳細的解釋。在對講解按生產要素分配時,我通過具體的案例來分析,從而讓學生明白凡是提到農民通過承包集體土地種植蔬菜、水鬼、林木等,獲得的收入都屬於按勞分配。因為在農村實行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集體經濟的典型實現形式,屬於公有制經濟的範疇。但是如果農民把自己承包的集體土地再轉讓給別人,獲得租金收入,那就是按生產要素分配中土地參與分配。把兩者相類似的分配方式來進行對比,更容易進行區分和辨別,從而實現突破難點。

設計意圖:第二目知識點的講解我結合學生的家庭成員收入情況進行講解,使得講解的知識點回歸到學生的生活,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

最後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鞏固辨別各種分配方式度我用一個表格進行對每種方式在適用範圍、體現的關係、在我國分配製度的地位,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進行對比,讓學生一目瞭然的把握知識點。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知識我利用課本P59的材料,來讓學生分析課本中小吳的家庭成員各是什麼分配方式,既能練習課本,同時也能鞏固所學知識。並且同時結合一道選擇題來進行讓學生鞏固。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的對比以及課本的例子的實際的應用,可以更好地總結本框題的知識點,並且練習題用課本的例子,既能迴歸到課本,又能達到檢測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三)課後小結

本次的課後小結我通過多媒體的方式,採用圖表的方式,對每種方式在適用範圍、體現的'關係、在我國分配製度的地位,以及他們之間的聯繫與區別進行對比,讓學生一目瞭然的把握知識點,並且讓學生一起與我來小結,讓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理解,同時在小結時我還為下個框題的效率與公平作了鋪墊。

説課稿 篇2

各位領導、老師:

下午好,我説課的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六節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一)。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教學程序設計、板書七個方面詳細講解。

一、教材分析

1、這節課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在高中物理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們。它是在前兩節探究和總結牛頓第二定律的基礎上,結合實例,展示了用牛頓第二定律解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2、通過學習本節可以使學生掌握以下知識點:

(1)知道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的兩類力學問題。

(2)學會解決這兩類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進一步加強受力分析和運動分析的能力

(4)幫助學生提高信息收集和處理的能力,分析、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思維活躍,關心生活,對物理規律和現實生活的聯繫比較感興趣。並且,學生在學習《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一)》前,已經瞭解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的基本規律,具備了進一步學習求解動力學問題的知識基礎。

三、三維目標

基於以上對教材和學情的綜合分析,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的兩類主要問題。

2.掌握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3.會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解決簡單的力學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感受研究力和運動關係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利用物理語言表達、描述物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3.幫助學生學會運用實例總結歸納一般問題的解題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認識牛頓運動定律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2.初步建立應用科學知識的意識。

3.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求實態度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

重點:應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難點:物體的受力分析及運動狀態分析,解題方法的靈活選擇和運用。正交分解法的應用。

突破途徑:通過“三案”導學、交流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進行突破。

五、教學方法:

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這節課我主要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進行設計,在整個過程中主要採用自主探究、交流討論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當今建構主義對於學習做出了新的解釋,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地建構內部心理表徵的過程,並且認為知識具有情境性,知識是在情境中通過活動而產生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

教學過程的實施採用了“三案”導學法。即課前自主探究案、課堂互動導學案、課後應用提升案。

下面談一下“三案”的具體設計和要達到的預期目標。

1.自主探究案。課前發給學生,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知識,主要是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公式、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力。用牛頓運動定律解題有兩大難點,一是受力分析,二是運動分析。由於學生對運動學公式和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已經學過去較長時間,難免有所遺忘。所以,通過課前自主學習回顧已學知識是必須的。

2.課堂互動案。本案是這節課的核心,是實現三維目標的載體。

在本案中將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的手段引領學生掌握解題的思路和方法,感受用所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快樂,體會與同學互動學習、一起探究的成功喜悦。師生互動、自主探究是本案的主旋律。

本案的核心內容是對兩個例題的處理。

授課過程中,我充分挖掘了例題的示範作用,對例題進行多方面的拓展,同時引導學生自主創新,自己去拓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

比如對例題1,我進行了兩個拓展,學生自主討論解決問題後,我再引導學生自主創新,比如把“水平地面”改成“傾角是30°的斜面”,物塊沿斜面可以上升,還可以下滑;可以用力拉着物體豎直上升,也可以豎直下降等等。這樣一個例題就變成了多個題,實現了一題多變、以點帶面的教學效果。

在課堂互動環節,時時不忘規範化解題的教學要求和思想滲透。

具體措施:分成兩個小組進行規範化解題的PK大賽。A組推舉一個代表,B組推舉一個代表,到黑板上板書,其他同學在下面書寫,然後由兩組同學給對方點評,通過討論、交流找到規範解答的標準。

3.應用提升案。是對這節課所學知識的鞏固和落實,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在該案中我精心編擬了6道針對性練習題和一個開放性作業。練習題供學生課後鞏固提高。開放性問題是要求學生自編兩道應用牛頓定律求解的題目,並要求學生交換解答,出題的同學給做題的同學寫出評語。最後由小組長選出物理情景創設豐富、構思巧妙的試題在後面的黑板報上發表,以此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六、教學程序設計(“一三五”模式)

為了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 (約10分鐘)

根據對自主探究案的批閲情況,解決學生的遺留問題

具體實施:投影學生的自主探究案,讓學生交流討論,教師點評。

第二環節: ( 約30分鐘)

新課學習:在“課堂互動案”的導學提綱引領下,完成這節課的三維教學目標。

具體實施:多媒體輔助教學、交流討論。

第三環節: (約5分鐘)

課堂小結和佈置作業:

為了體現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改變傳統的教師總結為學生總結的模式,既強化了學生所學的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歸納和概括能力。

作業分為兩部分:

(1)書面作業p85,1、2、3、4。

(2)完成“應用提升案”。

七、板書設計

由於多媒體在物理教學中僅是一種輔助手段,不能完全取代黑板,因此一節課的主要內容和學生的必要參與還需要藉助黑板來幫助。我在這節課的板書設計中突出了主要內容,簡潔明瞭。

4.6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問題(一)

八、教學設計特色: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牢牢把握建構主義中的“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在具體實施中採用“三案”導學模式,使老師在整個課堂中僅僅處於一個學習環境創設者和學習組織者的地位,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情境,學生在討論、活動和交流中學習新知識,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了師生關係的轉變,較好地把握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的要求,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積極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為特徵的學習理念。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儘管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會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努力完善,謝謝各位!請多多批評指正。

説課稿 篇3

一、説教材

《新型玻璃》這篇課文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三組第11課。這組課文是圍繞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來編排的。《新型玻璃》一文在這組課文中起着培養學生的科學思想,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探索和熱愛。這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説明文,課文以生動形象的詞句對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作了具體介紹,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説明文的表達方法,二是通過了解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瞭解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及其在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對科學探索的興趣和熱愛。要想學生學好這篇課文必須達到以下知識與技能目標。

1、自學本文生字,結合課文內容理解文中新詞,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瞭解5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

3、瞭解課文運用了那些説明方法。

4、放飛想象,設計發明一種神奇的玻璃。

二、説重難點

瞭解新型玻璃的特點與作用,學習作者介紹新型玻璃的表達方法,正確區分新型玻璃的特點和用途。

三、説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説教法

為了達到上述目標,我採用情境創設法、多媒體輔助法和朗讀教學法並用的教學方法。

1、五年級學生好奇心強,認識事物能力、走進課文加深理解能力有限,根據這一特點,我採用召開玻璃展銷會的活動形式,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當推銷員,讓學生清楚地瞭解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讓語文走進生活,因為生活的範圍有多大,學習語文的範圍就有多大,充分利用廣闊的語文環境,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從而溝通語文與生活的聯繫,然後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個表格,小組合作將每種玻璃的特點和作用填在表格裏,在全班交流。

2、理解課文內容,讀是最重要的,引導學生讀中學説,讀中學寫,讀、説、寫結合,訓練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讀能培養學生的語感,讀能領悟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情感,體會新型玻璃用途之廣,作用之大,有意識地把認識事物、學習語言和發展思維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落和重點詞句,如讓學生了解説明方法,就重點引導學生讀3至5自然段。

3、拓展延伸,學後所悟,大膽創新,放飛想象,自己設計一種神奇的玻璃。使之達成教學目標。

五、説學法

學生是課堂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老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和合作者,老師的教學任務不僅是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在合作探究自主學習中感受學習的快樂,老師走下講台,讓學生走上學台,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實行師生平等交流,民主對話,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走進作者心靈,和作者一同感受美好,體會作者思想情感,並從中學習作者語言,學會表達,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六、説教學過程

教學本課我計劃用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的教學任務是初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認識生字,理解文中新詞,學習第一自然段,讓學生在讀中理解,並從中感受本段的語言魅力,弄清楚夾絲網防盜玻璃的特點與作用。併為後面的4種新型玻璃的介紹的理解打下基礎。第二課時讓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去理解4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也就省時輕鬆高效了。並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技術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在這裏我重點説説第2課時的教學設計流程。

1、先讓學生回顧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方法學習後面4種新型玻璃的介紹、瞭解其特點和作用,以小組合作探究討論交流的活動形式找出4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感受科技產品的神奇。

2、引導學生走進課文,瞭解課文運用了那些説明方法,如打比方,列數字,舉例子等。

3、拓展延伸,放飛想象,把自己設計發明的玻璃運用説明方法進行小練筆,介紹給大家聽。

4、讓學生齊讀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進行課堂總結,感召學生,只要刻苦學習,掌握先進的科學技術就一定能讓自己的奇思夢想成為現實結束本課教學。

七、説板書

形式簡潔,講究藝術,書寫工整,給學生留下清晰明瞭的印象。

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各種各樣的巖石》是教科版《科學》四下第四單元《巖石和礦物》的第一課,它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本課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常見巖石的特徵,培養學生觀察巖石、研究巖石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類能力和創新能力。

本課教材共2頁,分為2個部分。第一部分:開個石頭展覽會,是對巖石個性特徵的觀察,重點是對“我的巖石”的觀察活動,引導學生採用多樣的方法觀察巖石,並遵循“觀察方法-觀察結果”的邏輯關係交流探究結果。第二部分給巖石分類,是第一部分的延續,目的在於讓學生們研究一羣巖石的共性特徵,給巖石分類要學會根據巖石的某個特點確定分類標準。本課既有讓學生對已有巖石認知的瞭解和交流,更是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器官和觀察工具觀察研究巖石的過程。通過收集巖石、觀察巖石、比較巖石、給巖石分類,發展學生的觀察和分類水平。

二、説學情

四年級學生對巖石已有一定了解:他們知道在哪兒可以找到巖石,在家觀察過放在水裏的巖石,有的從課外科普書籍上了解了許多關於巖石的知識。這些都成為本課的學習的基礎。本課以巖石為話題,引導學生開展各種研究活動。學生對巖石並不陌生,對巖石是各種各樣的也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時越是熟悉的事物學生越不容易產生關注,學生並不會花很多的時間去探究巖石更多的奧祕,這恰是我們教學有價值的地方。學生對收集巖石一般比較感興趣,而對巖石細緻的觀察和切實有效的分類則需要教師精心的設計和指導。

三、説教法

“各種各樣的巖石”一課屬於“科學探究”的目標系列,從教學流程來分析,本課的教學重在對巖石的觀察、比較,不斷挖掘學生觀察、比較、分類的潛能,重視學生在對巖石研究過程中的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力求通過多種活動將學生對巖石的零散的發現如珍珠項鍊一樣串起來,形成自己對巖石的科學概念。而對於四年級的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説,這種觀察又不適合大步子、粗線條教學,四年級的學生從接觸科學到現在,他們經歷的觀察活動雖然比較多,但教學期望往往與實際效果有一定距離,為此,本課仍宜採用層層推進的方式設計教學,對學生觀察能力、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過高,必須符合四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

四、説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誘發學生對巖石的原有認識,建立巖石的初步概念:巖石是各種各樣的,在顏色、花紋、軟硬、輕重、顆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點。

2.巖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點分成不同的類別。

3.不同的分類標準其分類的結果也可能不同。

·過程與方法

1.學生能夠以個人參與或小組參與為形式,獲得在附近尋找巖石的親身經歷。

2.在課堂中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對巖石進行直接的觀察,讓孩子經歷觀察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

3.能以巖石的某種特點為分類標準給巖石分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願意與他人合作並交流。

2.從欣賞自然界中的石頭美景獲得美的體驗,從而熱愛大自然。

3.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巖石的愉悦情感。

五、説教學設計理念和特色

本節課我設計的理念是將學生定位於觀察者和科學探究者,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的已有經驗和興趣,直接用三個卡通問號板貼和小布袋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通過讓學生猜、看、摸、聞等方式,喚起學生對一些常用觀察方法的回憶,並期望通過本環節的教學,讓學生能在生活中撿到一塊巖石時,不會隨便看過後就隨手扔掉,而會運用各種觀察方法對它進行研究。在隨後的教學中,我為學生創設了便於學生探究的教學場景,圍繞“各種各樣的巖石”這個課題,由淺入深,分別設計了三個教學環節,“提供有結構的材料供學生觀察研究巖石”、“尋寶總動員”和“給巖石分類”,取材簡單、結構嚴謹,邏輯線索清晰。整節課緊緊圍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意識和科學研究習慣為中心,以使用多樣的方法對巖石進行觀察為主線,通過分類展示板等輔助手段,引導學生最終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學會利用各種標準給巖石進行分類。

本節課我設計的特色是力爭以探究為核心,為學生提供大量的觀察探究巖石的機會,鼓勵學生在課堂中能夠綜合運用感官對巖石進行直接的觀察,讓孩子經歷觀察巖石特點的活動過程,獲得觀察巖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並能以巖石的某種特點為分類標準給巖石分類。通過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實驗、遊戲、比賽、獎勵等,讓孩子獲得豐富的研究巖石的愉悦情感。整節課嘗試運用科學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充分經歷探究過程,逐步形成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體現小學科學新課程以探究為核心的基本理念。

六、説授課效果

這節課上完後,聽了兄弟地市同行的評價,自我感覺還好。主要從學生學習效果來看,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全班所有學生都投入到了學習活動中,都能採用多種觀察方法認真觀察巖石,都有新的發現,都能提出有一定質量的問題。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至始至終是活躍的,發言踴躍,他們以生動活潑的語言方式表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僅感動了我,也征服了所有的聽課老師。通過本課教學,學生除了較好地完成了我預設的各項教學目標外,在科學興趣、語言、思維、動手操作能力以及諸多心理品質上都有所促進,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我永遠追求的課堂教學目標和價值。

七、説課後反思

這是我參加安徽省20xx年小學科學優質課評選的一節參賽課,臨時抽籤,第二天上課,時間緊任務重,賽前雖有準備,也難免有些顧此失彼,課後細細品味,得失盡在其中。

1.精心設計“有結構的材料”是學生觀察成功的保證。我為學生準備的5塊巖石,不但從顏色、軟硬度、光滑度、成因等方面考慮,而且特別重視各自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儘量讓學生一目瞭然,便於觀察、便於分類。對於學生收集的巖石,在呈現時間上我也做了一定的考慮,教材上是先觀察學生自己收集的巖石,以“巖石展覽會”活動為切入點,積極鼓勵學生尋找身邊的巖石,交流自己從小溪邊、房前屋後、校園內、公園裏收集的巖石,但由於學生自己收集的巖石隨意性很大,給學生隨後的觀察、分類活動都帶來了麻煩。我在教學中是先為學生提供具有典型特徵的巖石讓學生充分觀察研究,然後再讓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巖石,開“巖石展覽會”,最後進行分類。雖然只是對教材的順序進行了小小的調整,但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學生易於接受和認同。在觀察工具上,我也做了一些拓展,增加了學生比較熟悉的直尺和鐵釘等,為學生的觀察研究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2.遊戲活動——“尋寶總動員”,設計巧妙,為學生從“對巖石觀察”到“給巖石分類”過渡架起了橋樑。設計“尋寶總動員”,目的是把“對巖石的觀察”和“給巖石分類”貫穿起來,使整個課堂教學結構緊湊、過渡自然,學生的研究活動環環相扣,一氣呵成。先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巖石進行觀察,比一比哪位同學發現的巖石特徵多,然後通過全班彙報、交流,把學生零碎的發現組合起來,形成對一種巖石整體的認識,進而擴展為對某幾種巖石的整體認識。而“尋寶總動員”既是對前面巖石觀察成果的鞏固,有利於學生第二次全面運用多種方法對巖石進行觀察,又在不知不覺中,對自己小組研究的巖石在全班範圍內進行了一次分類,為下一個活動“給巖石分類”做了鋪墊和知識上的準備,一舉多得、一箭雙鵰。

3.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有效地指導非常必要。在進行“觀察巖石”的活動之前,為了能使學生從更多方面來觀察巖石的特點、特徵,我設計了一個小問題:當我們面對一塊陌生的巖石時,我們可以採取哪些方法來觀察研究它呢?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點撥。

如當學生提出用眼睛看時,教師及時肯定好的,進一步追問:看什麼,怎麼看(看花紋、大小、形狀、粗糙、光滑等)。當學生提出用手摸時,教師及時指導:用手摸,摸什麼?用手還可以幹什麼?(光滑、粗糙、用手掂掂輕重)等。實踐證明這樣的設計為學生後面綜合運用感官對巖石進行直接的觀察,掃清了障礙,同時為學生利用工具進行觀察打下了基礎。

4.課堂教學機智不夠,影響了學生觀察的深度和廣度。由於這是一節參賽課,從功利的角度,我比較重視節奏的緊湊和時間的把握,從事後的“錄像”中可以看到,我在一些教學細節上處理得比較粗糙,課的發展雖然比較順暢和有趣,但結果只是簡單地演習了一個由“觀察方法——觀察結果”的過程。從整理“實錄”的過程中,我非常吃驚學生觀察的細緻和思維發展的活躍。不得不承認,這個班的學生實在是太優秀了,他們只經過一年多的觀察、描述培養,就能非常熟練地綜合運用各種感官觀察事物的各方面特徵,表達能力也令我讚歎不已。特別是學生對巖石放到水裏產生氣泡的研究,氣泡究竟是巖石裏的還是水裏本身就有的,這個問題具有很高的觀察訓練價值!而我在課堂中沒有及時抓住這一點加以引導,所以造成學生觀察面的淺顯,非常可惜。再如學生提出可用“放大鏡幫助觀察研究巖石”,我及時給予肯定,一帶而過,如果我再追問:“你打算用放大鏡觀察巖石的什麼?”,相信這個班的學生會很自然地把觀察重點轉移到巖石的紋路或顆粒上來,那樣這節課的觀察就有深度了。關注課堂細節將是我今後教學中一個值得不斷深究的課題。

5.注重了對學生觀察方法的指導,但對巖石進行有序觀察要求不夠。針對教師提供的有結構的材料,學生討論提出許多觀察方法(用眼看巖石上的顏色、花紋、形狀、大小、有沒有氣孔,用手摸巖石表面是光滑還是粗糙、掂一掂巖石的輕重,用鼻子聞一聞巖石的氣味,用耳朵聽一聽敲打等),由於我沒有強調觀察要有順序,所以當學生自己實際觀察時,有的學生在等工具、有的在水裏洗巖石,造成一定的時間浪費和混亂,學生彙報時,就出現了説不清、説不全的現象。有聽課老師建議:可以在學生説完觀察方法後補充問一問“你打算按什麼順序觀察?為什麼要按這個順序?”這樣通過討論學生明確了觀察目的、認識到觀察順序的重要性,然後再按預定的順序觀察、彙報。這樣在分組交流觀察記錄時,會節省較多的交流時間,而且在彙報觀察到的現象時,學生會説得有條理且全面、準確。這個建議是否可行和必要,我將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進行嘗試和研究。

6.給巖石分類的難點還需進一步突破。對於教材安排的“給巖石分類”活動,我有一些想法。給巖石分類活動是讓學生按照不同的標準給自己手中的巖石進行分類,由於標準不同我們分類的方法也不同。通常的情況下,學生能夠想到了主要有以下幾種不同的分類方法:顏色、手感(粗糙光滑度)、透明度、氣味、花紋、輕重、厚度、硬度、大小、出處、密度等,粗略看來都可以進行分類,但如果我們仔細想想有些分類方法其實比較勉強,如大小、厚度、輕重這些分類,不是非常合理,即使你能分出來,也沒有什麼價值,對於輕重要在體積相同的情況下才具有可比性,我們在課堂中如何體現這種科學性?可以説有些分類標準雖然從理論上是成立的,但實際結果學生根本無法操作,在這節課中,我都沒能圓滿解決,但對四年級學生而言也許有這樣的分類經歷也就足夠了。記得在教參中有這麼一句話:讓學生儘可能多地提出給巖石分類的標準,並儘可能多地給學生時間,讓他們充分求證自己“分類標準”的正確性,我想在儘可能多的標準裏,有必要儘可能的做到分類方法的科學性。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教材分析

《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第一課時的內容,是一節概念課。這一節課是在學生掌握整除和除盡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約數和倍數是本單元中最基本的概念。教材先概括了“整除”,在此基礎上引出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指出約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約數和倍數是以後學習質數、合數、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倍數、約分、通分、分數四則運算等知識的基礎,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獲得一些有關整數的知識,還為學生到中學學習因式分解做了準備,使學生加深對整數的認識,也有助於發展他們的抽象思維。

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編排特點,學生的認識水平,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整除的意義;理解約數和倍數的含義,會判斷一個數是不是另一個數的約數瞳倍數;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分析、觀察、抽象、概括等能力;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辯證關係。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觀察比較、合作交流,使學生理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在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滲透,引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整除、約數、倍數的概念;應用概念正確作出判斷;理解整除是約數和倍數的基礎。

教學難點:理解約數和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

二、説教法與學法

教法:本節課力求做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充分體現讓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特點,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歸納整除時,引導學生歸納比較整除算式的特點;在學習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時,讓學生小組合作,積極主動的探索知識;在深化理解時,通過填空、判斷、遊戲等靈活、有趣、多層次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在歸納總結時,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

學法:課程標準指出必須轉變學生舊的學習方式,本節課學生主要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獨立思考等方法獲取知識。例如在歸納整除時學生自主學習整除的概念;比較整除和除盡、應用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時,學生互相討論,互相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等等。

三、説教學過程

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了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本課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如下:

(一)、歸納整除,紮實基礎

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是在整除的基礎上教學的。由於學生對整除的認識比較模糊,因此在學習約數、倍數的意義之前先通過憶整除、感悟整除、歸納概括整除三個環節對整除進行歸納整理。其中在歸納整除時又安排了觀察特點、分組討論、嘗試歸納、解讀文本等學習環節,層層推進,一個環節就是一個不同層次的訓練,每次都讓學生有新的體驗。

當學生對整除有了較深的認識和理解時,教師再提出除盡這個概念,形成認知衝突,然後引導學生比較整除和除盡,在比較時用課件出示表格,根據表格同桌互相討論、嘗試歸納、彙報討論結果,完成表格,最後再概括整除和除盡的關係,使學生知道除盡包括整除,整除是除盡中特殊的一種,加深學生對整除和除盡的理解。

設計意圖: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是建立在整除基礎上的,只有基礎紮實了,學習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才會得心應手。這一環節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安排了合作學習、自主學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參與了整除這一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新知所需的知識基礎得到了鞏固。

(二)、立足基石,構建新知

探究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是按以下的程序進行的,揭示約數和倍數的意義、強調,加深理解 應用約數和倍數、探究倍數與倍的區別和聯繫、解讀文本、自學反饋。首先用課件把約數和倍數的概念呈現給學生,首次接觸,學生對約數和倍數的概念理解有限,再提出幾個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可以加深學生對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的理解,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當學生對約數和倍數有了一定的認識後,學習例1,讓學生説説15和3它們之間約數和倍數的關係。在學習例1時,先讓同桌互相嘗試説説,再指定同學來説,最後讓學生説説45和5、16和2、4和24、0.6和0.3四組數的約數和倍數關係,當學生説0.6和0.3它們之間不存在約數和倍數的關係時請學生説説為什麼,説説它們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由此進入下一個環節,比較倍數和倍。最後讓學生閲讀課本第50頁有關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的知識,並提出一些問題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通過約數和倍數相互依存關係的學習,向學生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

設計意圖:約數和倍數的意義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僅靠學生從文字上來理解遠遠不夠,讓學生結合具體的算式加以理解更為直觀,化難為易,再讓學生説説各組數的約數和倍數關係,既訓練了學生的言語能力,又可以通過説來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三)、巧設練習,深化理解

在這一環節設計了説一説、填空、判斷、數學遊戲、開放式習題五種形式的練習。先讓學生判斷幾組數中哪組有約數和倍數的關係,並指出為什麼,再説説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第二題通過填空、加深學生對倍數和約數和理解;接下來設計了判斷、遊戲兩種習題,讓學生猜猜老師的年齡,用自己的學號找朋友;最後根據約數和倍數的意義設計了兩道開放式習題,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也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為下一節課的學習作好了鋪墊。

設計意圖:通過多種形式、針對性很強的練習,可以瞭解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重點、難點的掌握情況,也可以對學生進行綜合分析、判斷能力的訓練,加深學生對約數和倍數概念的理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四)、總結新知,形成結構

全堂總結時先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反思質疑,再師生共同小結,最後提出你還想知道什麼?對知識進行擴展延伸。主要是調動學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再認識,從而加深印象,建立合理的知識結構。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立求簡潔美觀,展示本課的知識點,突出重點,左邊的兩個圓圈反映了整除和除盡的關係,説明了它們自身的特點,也通過板書向學生滲透了集合思想。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説課的題目是《讓幻燈片“動”起來》,我分以下五點來説:説教材、説學法、説教法、説教學程序、説課後反思。

一、説教材

(一) 教材的前後聯繫及地位

本課是海南省中小學《信息技術》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六節的內容。主要教學內容有:能夠對幻燈片中的對象設置動畫效果;學會插入新幻燈片;學會對幻燈片設置切換效果。這節課的內容是在“插入聲音與影片”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它們的操作程序,是對上一節課的延續和深化,是在學生了解幻燈片基礎知識之上的操作性的新課,是學生掌握應用幻燈片的關鍵。在今後的學習工作中,不論是大學畢業的論文答辯,還是走上工作崗位後的作品展示,都會經常用到。

(二) 內容整合

課本上使用的是PwerPint 20xx, 本節課我所使用的是PwerPint 20xx, PwerPint 20xx比 PwerPint 20xx操作方法更簡便、內容更豐富、更充實。

(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能夠對幻燈片中的對象設置動畫效果;

(2) 學會插入新幻燈片;

(3) 學會對幻燈片設置切換效果。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提高學生比較、表達、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師生的互動交流,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讓學生享受到探索的樂趣,從而樹立自信心;

(2)同學之間交流合作的過程中,培養學生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

(四)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自定義動畫、幻燈片切換(因為課題是“讓幻燈片‘動’起來”,這兩點是這一節的核心知識,所以我把它確定為重點。)

難點:自定義動畫(因為學生沒有實際操作過動畫,對動畫效果的設置不是很瞭解,所以我把它確定為難點。)

(五)課時安排:一課時。

(六)課前準備

硬件準備:計算機網絡教室

軟件準備:Windws操作系統、多媒體網絡教室

素材準備:多媒體

二、説學法

(一) 學情分析

1、初二年級的學生,電腦水平參差不齊,操作技能差的學生僅限於瞭解Wrd及 Excel的基本操作;而操作技能好的學生,吸收消化新知的能力較強,學習起來得心應手。

2、幻燈片對他們來説是一種全新的操作程序,他們既有學習新知的興奮感,同時又有所畏懼。

(二) 學法指導

1、 小步子、多練習:這種方式一方面能夠直觀、生動地反映情境,增加課堂容量;另一方面有利於突出重點、分散難點,增強教學條理性、形象性,更好地提高課堂效率。

2、小組合作學習:基於學生的差異性,通過這種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總結歸納。

、説教法

1、任務驅動:根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及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方法的總體構想上,我採用目前信息技術教學倡導的這一教學模式,以引導學生完成一個個具體的學習任務而開展課堂教學。

2、分層教學法:根據學生電腦水平參差不齊的實際情況,我採用此方法。對於操作技能好的學生,我提高要求,增加“動作路徑”的動畫效果;對於操作技能較差的學生,我只要求他們掌握基本的“動畫效果”和“切換效果”。

四、説教學程序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我打算安排以下四個教學環節:

第一環節:整合內容、“魔法”引趣

激情導入:“同學們,請大家注意囉,老師現要給你們上節課所學的幻燈片施‘魔法’。請大家盯住顯示屏幕,看老師施出了什麼‘魔法’?”

“魔法”演示:

1、上節課沒有動畫的幻燈片;

2、有動畫的幻燈片(文字飛入、小人跑步、切換效果)。

(這樣引入,創設豐富的現實情境,讓學生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再説魔法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東東,自然能吸引學生注意力。)

第二環節:任務驅動、大膽探索

問學生:“這些幻燈片老師都施了些什麼‘魔法’?”這就是我們今天共同學習的內容——讓幻燈片“動”起來。

任務:各小組利用本節課的知識做一份演示文稿來介紹本小組成員及風采。

主題:小組風采。

要求:三張以上幻燈片,突出主題,有文字、藝術字、圖片、背景、聲音、動畫效果以及幻燈片切換效果。

(總體設想:“魔法”演示+設疑引思+小組練習)

1、廣播演示激活“自定義動畫”的過程後,問學生“老師對這些文字施了什麼‘魔法’?”(文字飛入)(重複過程)

安排學生分組練習,完成《小組風采》中的文字部分的動畫效果。

(後面類似的活動基本按照“‘魔法’演示+設疑引思+小組練習”程序進行。)

2、我們學會了“文字飛入”,現在大家能不能自己想辦法做“圖片飛入”的動畫呢?

小組練習,合作交流,完成《小組風采》中的圖片的動畫效果。

3、 “一個對象可以添加多種效果嗎?” 動畫效果可以“修改”或“刪除”嗎?

按照“‘魔法’演示+設疑引思+小組練習”程序完成“自定義動畫”內容的學習。

操作技能好的學生幫助操作技能差的學生,共同完成《小組風采》中的自定義動畫。

4、“你會做老師給你欣賞的小雞繞圈的動畫嗎?”“動作路徑的長度是否可改變?” (針對操作技能好的學生)

(小組練習,合作交流,完成《小組風采》中的“動作路徑”動畫效果)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由於任務的開放性,提供了學生創造的空間,學生在可以完成任務中發揮自己的想象和創造性,通過任務的完成使他們很有成就感,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5、按照“‘魔法’演示+設疑引思+小組練習”程序完成“插入新幻燈片”和“切換效果”內容的學習。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然後學生帶着任務通過小組合作、實際操作等方式,逐步完成任務,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第三環節:完成任務、鞏固應用

1、讓學生完成《小組風采》的練習。

2、設問:四個問題組成一個問題鏈。

(1)如何設置對象動畫效果?

(小組討論+總結,先選中操作對象,然後再設置對象的動畫效果。)

(2)如何改變動畫對象的出場順序?

(引導學生觀察右邊任務窗的變化,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完成。)

(3)怎樣讓“小人”從左至右“跑”過?(針對操作技能好的學生)

(小組討論+總結,“進入”、“退出”、“動作路徑”)

(4)“自定義動畫”和“幻燈片切換效果”有何不同?

(通過“小組討論+總結”完成。激發學生主動思考,應該比老師費力去類比更有效。)

設計意圖:讓學生逐步體會到自定義動畫與幻燈片切換效果之間的差別,並能在具體情境中合理選用,鞏固了本節課的重難點。通過逐層的設問,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小組討論,給學生充分表達個人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的機會,對於學生的回答給予更多的激勵和表揚。

第四環節:成果展示、課堂小結

各小組派出代表通過網絡教室演示系統展示他們的作品。同學之間相互交流、點評,讓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引導學生從知識和方法兩方面進行小結,教師根據情況再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作品展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激活課堂氣氛,使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狀態,讓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樹立了自信心,也學會了合作,培養他們在合作中懂得欣賞他人的一種品質。

五、課後反思

本節課我的教學思路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完成學習任務。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法,順利地完成了教學目標。學生能夠對幻燈片中的對象設置動畫效果;學會了插入新幻燈片;學會了對幻燈片設置切換效果。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大膽探究的品質。使學生樹立了自信心,獲得了成就感。這節課我最成功的做法就是採用了“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模式和“分層教學法”。

“任務驅動”這一教學模式,是讓學生帶着任務、目的去學習,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同時,針對學生電腦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我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採用分層教學法,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

當然,課堂不可能只是老師教學設想的電影再現,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課堂必然會生成一些新的問題,這些問題是老師無法預設的,因此這節課還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有待我們去探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nddr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