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高中地理的説課稿(通用5篇)

關於高中地理的説課稿(通用5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用到説課稿,認真擬定説課稿,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高中地理的説課稿(通用5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高中地理的説課稿(通用5篇)

高中地理説課稿1

一、説教材:

本節是高一必修上冊第二單元《大氣環境》第六節內容,主要講述太陽輻射、大氣環流、地面狀況和人類活動等氣候因子在氣候形成中的作用,在這些因子長期相互作用下,導致世界各地區氣候特點各不相同。由於本部分內容抽象,使得學生對氣候類型的特徵理解較難,進而影響了對氣候類型的判斷。因此,應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給的氣候材料,深入分析氣候圖。首先利用氣候分佈圖瞭解氣候的分佈;根據前面所學太陽輻射分佈規律、氣壓帶風帶分佈規律及影響氣候形成因子等相關地理知識原理分析各地氣候成因及特徵,並通過氣候統計圖對氣温、降水要素的進一步分析加深對氣候特徵的理解,再通過比較法,找出易混淆的氣候類型的異同點,最終達到對各種氣候類型進行判斷的目的。本節內容的安排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前後呼應,步步深入,有很強的邏輯性,是自然地理部分的重點,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該部分是自然地理與區域地理有機的結合,體現了學科知識的綜合性,能培養學生運用地理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為今後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

二、説學情:

高一學生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已初步掌握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能夠初步根據地圖和材料,運用分析、對比的方法,歸納所學的地理知識。但是,由於學生綜合分析能力有限,對本部分知識應不斷歸納總結,找出規律。再加上學生的知識面有限,生活閲歷較淺、對某些氣候不熟悉,可選取有關地理素材展示圖片可以增加學生對氣候特點的感性認識。

三、説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掌握世界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掌握氣候類型判斷的一般步驟和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1.能根據氣温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分析主要氣候類型的特點。

2.在活動中鍛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和應用地理信息的技能,

3.培養組織協調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表達能力等。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讓學生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氣候,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2.通過學生對自然科學的探究,養成科學的世界觀。

3.能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區域地理中並解決相關問題。

四、説教學重難點:

1.重點:氣候類型的分佈規律、成因及特點。

2.難點:氣候類型的判斷

五、説教法:

根據教學內容目標和地理科教學特點以及有關的教學規律,即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由宏觀掌握到微觀掌握的規律,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相統一規律,主要採取了讀圖法,直觀教學法和討論式教學法。

1、讀圖法;2、直觀教學法;3、討論式教學法。

六、説學法:

地理新課標倡導自主、探究、體驗合作的學習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教師必須是課堂師生互動的引導者,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選擇必要的學習策略,創造豐富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情趣動機,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求索反思,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所以,學生在學習時採取如下的學習法:

(1)合作學習法;(2)討論式學習法;(3)師生互動學習法。

高中地理説課稿2

一.説教材:

教材簡析:內容選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一節農業的區位選擇。

課標要求: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同,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內容地位與作用:

本節教材以兩種不同的農業景觀圖引入,提高了學生想了解為什麼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教材以文字的形式講述了區位概念的兩層含義,便於學生科學地理解概念。進而以圖片的形式向學生展示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清晰明瞭,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這一部分,教師應該給學生進一步講解這些因素分別是如何影響農業生產的。通過P43的活動1和2,可以培養學生學會分析具體某一農業生產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影響的。通過活動3則很自然地引入到了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知識的講解,案例1的設置,使學生了解環地中海地區農業因素的變化而帶來的農業變遷,使學生掌握農業區位因素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一知識點。接着通過文字講述讓學生知道什麼是農業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種農業地域類型,通過案例2讓學生學會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因素及其生產特點,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1、知識與技能:

(1)、農業區位的含義;

(2)、農業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3)、農業地域的概念、類型。

2、過程與方法:

(1)、根據景觀圖分析區域差異,得出農業區位的影響因素;

(2)、嘗試從本地農業生產實際出發,發現問題、分析情況。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

1、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説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判斷本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難點: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一地農業地域類型,並分析其形成條件。

二.説教法:

講授法、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多媒體電腦

一課時

三.説學法

1、利用圖文信息,提出知識性和能力性強的思考問題(新課導入)。

2、通過師生共同探究,掌握地理知識、原理與規律(導學探索、新課講授)。

3、運用綜合歸納的方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總結反饋)。

四、説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用視頻以及圖片展示導入新課,設計提問,為什麼會出現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農業生產方式?

◆設計意圖:直觀地引入農業生產的區位差異,提高學生想了解為什麼會這樣,進而要求獲取相關知識的興趣。

2.新課講授

A.引導學生閲讀教材內容,瞭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區位的含義不作為重點內容講授,只要讓學生知道區位的兩層含義就可以了。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閲讀,培養學生自主閲讀教材獲得知識的能力。

B.讀圖分析,瞭解並鞏固應用農業區位因素

要求學生分析教材圖3、3,從而初步瞭解影響農業生產的因素都有哪些。在學生初步認識影響農業區位選擇的因素之後,展示圖片:思考分別是什麼因素起了主要作用: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讀圖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學以致用,分析各個地區發展農業的影響因素;通過圖片分析,幫助學生鞏固對農業區位因素的理解。

C。通過活動,引出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並通過讀圖以及案例《環地中海地區農業的變遷》分析鞏固

通過課堂活動:P43活動3題,啟示:除了自然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之外,還有哪些因素的影響。(社會經濟因素)

並分析圖片分別體現哪些社會經濟因素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後通過案例分析鞏固。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能力。分別説明市場、交通、勞動力、機械和政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讓學生切實地考慮,拓展學生思路。教師激發和維持學生學習動機、引導學生、幫助學生自主發現、探索知識,達到鞏固所學知識,檢驗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D。分析教材,識別圖片,理解農業地域

閲讀、分析教材,看圖識別,研究案例《澳大利亞地混合農業生產》、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圖片展示能清楚直觀地説明問題,通過案例分析,瞭解澳大利亞的混合農業生產,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思路。

3.課堂小結: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回顧課堂、鞏固所學知識。

4。反饋練習:

◆設計意圖:知識與能力強化訓練,鞏固本課所學知識,提高應用能力。

高中地理説課稿3

一、説教材分析

1、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師過渡:從本課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來看)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個知識系統而言本節是具有強烈後續支撐作用的知識模塊。如果就章節聯繫而言,本節承上啟下,所以本節是本模塊本章的重要內容。此外,本節的知識與我們日常生活、生產、科學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聯繫,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着廣泛的現實意義。本節的特點之一是:知識間前後聯繫非常密切;特點之二是:知識原理性極強。

從教材和資料中可以看出本節教學內容涵蓋的時空跨度非常大,思維的鏈鎖很長很廣,許多問題涉及到學科的前沿及人類所關注的熱點,而高一學生在前面的學習內容中有涉及到相關知識,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關的認知,因此,本節課對學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戰性。

(教師過渡:根據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高一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狀況,結合《指導意見》,我把本節的三維目標確定為)

2、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1)、知識與技能目標: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多種途徑、運用多種手段收集信息,並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對地理信息進行整理分析,把這些信息運用於地理學習過程,最後,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學習和探究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雖然通過一節課的幾次活動,對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並不能立竿見影,但我對學生有積極期望,這種期望會產生羅森塔爾效應。故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設定為:通過對學生眼、手、腦、口的調動,讓學生學會地理思維方法,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

(教師過渡:通過對教學目標的分析,根據教材和授課對象的特點,確定本節的教學重難點為)

3、説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

難點:

(教師過渡:為了能夠充分地完成本節的教學任務,解決教學重難點,我認為用一個課時去處理。)

4、説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師過渡:那麼在一個課時中運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夠更好的解決教學重難點內容呢?接下來我説説教法選擇及學法指導)

二、説教法及學法

1、説教法及選擇依據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本節課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培養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2)、學案導學法:在學案上提出問題讓學生採取自學的方式先解決一部分知識與能力問題,增強學生自己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3)、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

(教師過渡:這是我在本節教學設計時採用的教法選擇及其依據,課堂教學中"教"是一個方面,但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

2、説學法指導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學習的人",在這樣的時代下,需要我們教師在教學中樹立"學教並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不僅教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圖表:培養學生從各種地理圖像中獲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探究: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總之,通過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三維目標,在活動中歸納知識,在參與中培養能力,在合作中學會學習。

(教師過渡:那麼怎麼把教法選擇和學法指導具體得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來呢?接下去我將重點説説具體的教學程序安排)

三、説教學程序

(1)、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指導理論。該理論認為,知識的學習過程並不是簡單的由教師向學生傳遞、轉移的過程,而應是在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下,在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中,完成教師對學習過程的引導,而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建構生成新知識,完成對新知識的理解、把握。故本節課採用激疑導趣——設疑導讀——啟思樂動——概括昇華的四個過程,引導學生從感性——理性——實踐——感性的思維轉換過程,完成教學。

(2)、具體教學過程

【激疑導趣】(課堂時間:分鐘)

教學手段:情境教學法、圖表教學

預期目標: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繫的線索,幫助學生導入並構建當前所要學習的知識,讓學生帶着興趣帶着問題進入課堂。

【設疑導讀】

【啟思樂動】

請同學們按照課前要求分組入座,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個探究任務。

探究一(課前通過學案預習完成一部分,課堂時間:分鐘):有關概念性質等問題

探究二(課堂時間:分鐘)設置第一個教學高潮:

設計意圖:

教育心理學上認為,在上課後第5分鐘到第20分鐘之間,這一段應該是學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徵,此時便圍繞教學重點,抓住教學時機,設置了第一個教學高潮,以便利用學生注意力比較集中的特點,順利的完成教學重點,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探究(課堂時間:分鐘)設置第二個教學高潮:

設計意圖:

教育心理學上指出,由於中學生注意力的穩定並不很長,一般在20分鐘左右。我注意到學生這一心理特徵,此時便圍繞教學難點,抓住教學時機,設置了第二個教學高潮,來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激起思想上的喚醒,使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求索,希望能夠再次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教學手段:小組合作探究

預期目標:通過小組討論、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整個課堂時間安排:根據各個學校一節課不同的時間長度,根據學生在課堂活動時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的在時間分配上靈活點、機動點。

【概括昇華】

學生在我"知識小結"完成後,老師再出示板書以參考。

板書:

教學手段:合作探究

預期目標:自主構建知識網絡。

四、説反饋練習設計

為了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設置幾道有梯度的常規性練習,如配套作業本;為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能力,設計一個半開放性題目,佈置給學生小組作為課後研究性練習。

五、小結

本節的課堂設計,我以建構主義為理論指導,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主線是

。課堂設計符合新課程理念,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知識掌握程度,利於學生的發展。為避免預設與生成之間的矛盾關係,在課堂活動中加強教師的指導作用。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高中地理説課稿4

一、説教材

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地理環境,以及人類和地理環境關係的學科。地理環境有氣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構成。水是地理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之一。《陸地水與水循環》這節內容通過對陸地水體類型的介紹,水體類型轉化規律的分析和水循環原理的剖析,使學生能對地球淡水資源有比較全面的瞭解。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從幫助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本節內容是第三單元的重點。

二、説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各種類型以及不同類型水體之間相互轉化規律,理解水資源的性質,使學生明白在一定時間和空間內水資源數量是有限的,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環的類型、主要環節和海陸間循環的意義。理解人類是如何水循環規律來化害為利,造福人類的。

能力目標

1、通過水體類型及其轉化等圖表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利用圖表和數據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過水循環等知識的學習,使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基本概念、原理分析評價地理問題。

2、利用水循環過程的學習,學會繪製地理示意圖。

德育目標

通過陸地水體有關知識的學習,增強學生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和資源觀,使學生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三、説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陸地水體相互轉化及其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過程和意義。

因為這些知識是學習河流水文特徵的基礎,也是學生正確理解水資源性質的前提。更能使學生對我國的“三峽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有更深層次的瞭解。

教學難點

1、河流水的補給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相互轉化規律。

2、海陸間水循環的意義。

這些內容和各地的氣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關係密切,而目前學生對各區域的特徵瞭解不多,就給學習帶來了難度。

四、説教學方法

教無定法,應“以學定法”,這是新課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以此為出發點,本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徵,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式:

1、構建問題情景,引導探究性學習

在教學中,營造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創設思考問題的空間,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地理實踐能力。

2、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引導合作學習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圍繞一個或幾個問題相互交流信息,從而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在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展思維,培養合作的態度。這種方式既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五、説學生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教是手段,會學是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授之於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本節課主要使用自主學習的方法,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開展合作教學和探究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素養。

六、説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準備圍繞“地球為什麼鬧水慌”着一主題來組織教學。通過構建五大問題情景、四大圖表系統、兩次合作討論來完成。

導入:通過多媒體播放地球有關水的資料,創設第一個問題情景:“地球是水的行星”,為什麼地球上很多地方還鬧“水慌”?

新課教學:展示“陸地水體類型以及儲量百分比圖”,引導學生讀圖,完成兩個知識點的學習:陸地水體按空間分佈分為地下水和地表水;陸地淡水的儲量很少,只有0。3%。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一。

結合生活實際,創設第二個問題情景:人類使用的淡水資源為什麼主要依賴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

展示水資源循環週期表,組織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週期較短,利用後在較短時期內可恢復。而其他水體更新週期很長,冰川更新需要1600年,相當於是不可再生的水資源。這是地球鬧“水慌”的原因之二。

承轉到下個知識點,也本節重點和難點:陸地水體的相互轉化的學習。需要化大約15分鐘時間。展示“河流徑流與降水量的關係圖”、“冰川補給的河流流量與氣温的關係圖”和“河流與潛水相互補給示意圖”。詳細分析圖表,提高學生讀圖能力,突破難點,使學生掌握陸地水體補給的規律。同時理解陸地水體補給的時空分佈不均,雨季鬧水災、乾季鬧旱災,是造成“水慌”的又一原因。

結合現實問題,創設

第三問題:為什麼全球鬧“水慌”現象越來越嚴重?是地球淡水資源在減少嗎?引入水循環內容的學習。這也是本節的重點知識,這部分知識的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繪製水循環的示意圖,來突出重點知識的學習。學習水循環知識後學生已經明白地球淡水資源在不斷循環,是一個常量,地球“水慌”加劇是人造成的,包括過量使用水資源、污染、浪費等。

提供華北地區的一些生產、生活情況資料,創設第四個問題情景:華北地區處在半濕潤氣候區,為什麼缺水現象越來越嚴重?怎麼解決?

組織一次合作討論,讓學生學會表達和傾聽。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提高。

引出“南水北調”、“三峽”工程,提供資料。組織第二次合作討論:“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的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本節內容儘管屬於自然地理的範疇,但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體現人文精神,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資源觀和環境觀。

高中地理説課稿5

一、説教材

(一)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大氣環境與人類生存和發展關係這一主線,其中前四課主要介紹大氣的組成、垂直分佈、運動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本課是在前四課的基礎上,從生活實際需要出發,論述影響我國天氣變化的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識讀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常出現的簡易天氣圖,聽懂播放的天氣形勢預報。本課的學習還為後面第八課氣象災害颱風、寒潮等的學習提供理論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記住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天氣系統:鋒面系統,低壓系統,高壓系統。

②理解鋒面系統的分類,掌握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③理解低壓系統和高壓系統的區別,記住它們對天氣的影響。

2、能力目標:①通過閲讀冷鋒、暖鋒、低壓、高壓等各類圖,提高學生閲讀識圖能力。

②通過閲讀天氣形勢圖,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閲讀各類圖形,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三)説教材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重點:①對我國天氣有重要影響的鋒面天氣。

②高壓系統、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

2、教學難點:①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

②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

3、教學重、難點確定的依據:

確定鋒面天氣為本課重點之一是因為鋒面系統是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我國的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以及北方冬、春季節的沙塵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另外,掌握了冷、暖鋒的形成以及與天氣的關係可以“學以致用”,解釋發生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天氣現象。例如“一場春雨一場暖”,“一場秋雨一場寒”。高壓、低壓系統的天氣特徵也是本課的重點。因為夏秋季節,我國東南沿海常出現的颱風天氣就是熱帶氣旋強烈發展的表現,我國長江流域的伏旱天氣以及北方秋季“秋高氣爽”的好天氣都是在高壓系統的控制下形成的。

把冷鋒、暖鋒與天氣的關係確定為難點之一,原因有四。一是鋒面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二是要抓住冷、暖氣團哪個為主動,三是鋒面兩側的温度、濕度、氣壓、風等有明顯差異,四是要懂得什麼是過境前、過境時、過境後,它們分別被什麼天氣系統控制。本課難點之二是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狀況與差異,造成這一難點的原因主要是難於長久性的記憶,容易將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的水平氣流旋轉方向記錯。

二、説教學方法

那麼,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教學方法:本課主要採取讀圖分析法和對比法。本課的許多知識點容易混淆,例如,冷鋒與暖鋒的概念和形成的天氣,氣旋與反氣旋的氣流運動方向等。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比較深刻地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異與同,區別與聯繫,可以深刻地把握各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本課幾種常見的天氣系統的形成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比較抽象,而課本有許多的插圖,所以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來指導學生分析圖表中的地理信息,變抽象為直觀,更好地展示知識的內在聯繫和事物的空間分佈,運動狀態,以便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教學手段:在教學手段上,充分發揮多媒體課件的作用,把多媒體信息如文字、圖象、聲音等有機集成並顯示在屏幕上,給學生以全新的視聽感覺。

三、説學法指導

1.讓學生重視圖文轉化,進一步培養學生閲讀地圖的能力。

課文字簡潔,圖像豐富,色彩鮮豔,主題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應緊密聯繫教材中的插圖,將抽象、深奧的天氣系統知識轉化為直觀的圖像,彌補同學們感性認識的不足,並鞏固理性知識。

2.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

南、北半球氣旋與反氣旋水平氣流運動方向的判別,是本課的難點之一,可指導學生藉助手勢,幫助強化記憶。如下圖:略

四、説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課:

先播放兩段“城市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預報”的錄像。看完後,告訴學生要能夠看懂和聽懂這些天氣預報圖,首先要了解影響我國的主要天氣系統及其與天氣有關的基礎知識。這樣導入新課,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求知慾。

(二)講授新課:

一、鋒面系統

(一)鋒面結構與特點

(利用多媒體播放鋒面動畫,通過教師一系列的提問,引導學生了解鋒面的概念,結構特點,天氣特點)

1概念:冷暖氣團的交界面

2結構特點:暖氣團在鋒面上面,冷氣團在鋒面下面。

(問:①為什麼暖氣團總在鋒面的上面?②一上一下兩種不同性質氣團會穩定存在嗎?)

3天氣特點:鋒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風等天氣

(過渡:根據冷暖氣團誰主動移動,可將鋒面一般分為兩種類型)

(二)鋒面類型與天氣

(利用多媒體播放冷鋒、暖鋒與天氣的動畫,通過以下問題幫助學生學習冷、暖鋒與天氣的關係,完成表1內容)

(問題:①冷、暖氣團誰主動向對方移動?暖氣團抬升情況如何?

②何為鋒面過境時、過境前、過境後?提示學生根據鋒面移動的方向來確定。

③冷、暖鋒面過境前,過境後分別在什麼氣團控制下,天氣如何?

④冷、暖鋒過境時天氣如何?

⑤冷鋒、暖鋒降水都發生在鋒面的哪一側?它們又有何不同?)

教師講解:我國降水和一些災害性天氣大都與鋒面有聯繫。影響我國天氣的鋒面主要是冷鋒,例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我國冬季爆發的寒潮,我國北方冬、春季節的大風和沙暴天氣都是冷鋒造成的天氣現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n4dg3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