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關於地理的説課稿

關於地理的説課稿

篇一:《宇宙中的地球》説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我是xxx,今天我要説課的課題是“宇宙中的地球”,選自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行星地球”中第一節的內容。下面我將從課程標準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學法指導、教學過程和板書設計這六個方面進行我的説課內容。

關於地理的説課稿

一、課程標準分析。

課標要求:描述地球所處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説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宇宙是什麼?宇宙中有什麼?地球為什麼是普通而特殊的行星。“説明”是要説出理由,要體現理解的思維過程。“運用資料”則是對認知過程要求從感性材料再到理性認識,這些資料如太陽系九大行星的比較數據、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圖、地球本身的條件等,中間自然要有分析、比較、綜合、概括的過程。

二、教材分析。

(一)內容和地位。

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地球在宇宙的位置、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三個部分,屬於自然地理的範圍。

本節教材內容位於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節,是高中地理的開篇,具有激發興趣、奠定基礎的作用。本節課上得好壞與否將會影響到學生對整個高中地理的學習興趣,是整個地理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課。

(二)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以及要求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為了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在分析了教材內容之後,我制定了以下的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辨別不同類型的天體。

(2)以示意圖的方法從天體系統的層次表示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3)運用太陽系中八大行星的相關資料説明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4)根據地球的相關資料説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閲讀太陽模式圖、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表等圖表資料,培養從圖表中讀取、分析、歸納信息的能力。

(2)通過分析圖文資料,説明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進而初步掌握比較地理事物,分析和綜合出地理特徵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宇宙的物質性和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樹立正確的宇宙觀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能用唯物辯證的思維去看待事物。

(2)通過地球中存在生命的條件分析,認識到在太陽系中地球是唯一一個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建立起要珍愛生命保護地球的情感態度。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

依據課標要求,結合本節課知識的特點,我將天體系統的層次和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條件作為本節課的重點。

2、教學難點:

由於學生剛剛進入高中,邏輯思維和空間想象能力還不夠成熟,對圖表資料的分析歸納

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我將運用資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作為本節課的難點。

三、教法分析:

根據多元智能理論(多樣的教學方法、小組合作等),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在對宇宙物質性的知識將採用講授法、談話法等教法;為落實重點採用板書筆記法、讀書指導法等教法;為突破難點採用發現教學法、綱要信號法等教法,以加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四、學法指導:

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是建構的過程),為使所學知識能較好的納入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智能發展,本節課中採用協作探究法和讀圖分析法,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地理的學習思維。

五、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用康德的墓誌銘(這世界唯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的心靈受到震撼:一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康德)引入,並讓學生回想天空中所能看到的常見天體。以激發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有利於學生快速進入學習情境。

2、導學結合講授新課。

引導學生回想睛朗夜空並結合插圖比較天空中星體的形狀、亮度、是否閃爍、運動、是否本身發光等,提問它們分別是哪種天體?學生回答後,老師點評、歸納出天體及天體的類型。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又達到了學習新知識點的目的。在瞭解天體的種類之後,提出“天體並不雜無章的分佈,而是有規律的運動着的”來引出天體系統的的知識。把天體系統的層次性作為對地球的定位,並板書天體結構層次圖,使學生形成地理空間層次觀念。並適當補充天體軌道傾角、偏心率、天文單位、光年等相關天文知識,既擴充了學生知識面,也為之後講解地球運動特稱的普通性埋下伏筆。

3、深入探究引發思考。

在學習了“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這一框題內容之後,繼續深入探究,引發學生對地球所處環境的思考。首先指導學生閲讀課本第4頁圖1.4 太陽模式圖,找出太陽系中天體,並寫下按照與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的各個行星,然後總結學生的.答案,並點出各行星的公轉方的至西向東向和在火星和木星之間有小行星帶。根據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原則,分析表

1.1行星軌道傾角與偏心率和圖1.5太陽系其他行星與地球的質量比和體積比,使學生回答各行星的質量、體積、公轉軌道傾角、軌道偏心率等數據的最大值與最小值,來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行星運動特徵的普通性和結構特徵的普通性。結合教師講解,總結歸納出“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行星”的結論。

4、分組討論交流提升。

在學生理解了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之後繼續深入學習、分析地球的特殊性。先是請學生就“為什麼地球是特殊的”發表自己的觀點,並對學生所答進行概括總結,得出地球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顆存在生命的行星。接着教師以談話的形式與學生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存在生命的一般條件有哪些,地球又是通過何種方式來滿足生命存在的條件的,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概括、補充,點出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包括外部的穩定的宇宙環境和地球自身的條件。在談話交流的過程中鼓勵學生髮表自己的觀點,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地理自信心,提高教學效果,也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5、課堂總結理清框架。

為了幫助學生理清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我將在新課最後,結合板書對本節課進行小結,重點強調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6、提升情感昇華主題。

通過對宇宙浩渺的瞭解和地球生命存在的不易,來指出同學們應該珍愛生命、保護地球。

7、作業佈置。

我了進一步落實重點和難點、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我將佈置以下作業:

如果你承擔了尋找外星人的任務,怎樣的恆星系統行和星系統才可能孕育生命? 你將如何在茫茫的宇宙中確定尋找外星人的方向?

六、板書設計。

由於本節課內容較為繁多複雜,但內部邏輯關係性較強,故我採用了以結構式板書為主的方式,以理清知識結構,明確知識內容,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具體板書內容如下:

第一節 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體和星際物質:星雲、恆星、行星、衞星、彗星、流星、氣體和塵埃

2、天體系統:總星系

二、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

1、八大行星:銀河系 其他恆星系 河外星系 太陽系 地月系其他行星系

2、公轉運動特徵:近圓性、同向性、共面性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安全的運行軌道外因

地球宇宙環境穩定的太陽光照

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日地距離適中——適宜的温度 分類: 特徵: 類地行星 質量小、體積小 巨行星 質量大、體積大 遠日行星 質量、體積居中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行星

地球自身條件體積質量適中——大氣層的存在內因

具有液態水——生命的搖籃

篇二:《認識地球》説課稿

各位評委,上午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一節“認識地球”第一課時的內容。今天我以新課程標準為指導,圍繞説教材、説教法、説學法、説教學程序和説課堂總結、説達標檢測六個環節進行。

一、説教材。

本節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狀、地球有多大、地球儀、地球的運動等四部分容。 “地球的形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瞭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地球有多大”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運用地球儀,説出經線與緯線、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地球的運動”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用簡單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轉和公轉;用地理現象説明地球自轉和公轉”。因此,依據課程標準確定“地球儀”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地球的運動”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

(一)知識與技能:

1、能提出證據説明地球是個球體。

2、知道地球的大小,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運用地球儀,找出地軸、南北兩極、經線、緯線、赤道、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課文的閲讀,培養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

2、通過組織學生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過觀察事物和製作地球模型,鍛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表達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人類逐步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使學生受到科學史教育,培養學生勇於探索的精神。

二、説教法。

新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學生的實際,因此我根據本節教材的特點採取了以下幾種教學法:

1、情境引導法:運用講故事的方式,引導學生認識地球被確定為球形這個艱難漫長的過程,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索的積極性。

2、直觀教學法:通過觀察地球儀和多媒體演示,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空間想像力,深入掌握地軸、南北兩極、經線、緯線、赤道、南北迴歸線和南北極圈等方面的知識。

三、説學法指導。

1、通過辨圖、識圖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基本地理技能。

3、通過完成課堂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蘇東坡有這樣的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以前正是因為人類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學技術條件的限制,人們無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那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個什麼形狀呢?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引入熱點,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這一環節大約需要1分鐘。

2、教學新課:

由於“地球的形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瞭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為此我這樣設計:

(1)展示PPT:地球衞星圖片。

(2)展示ppt:蓋天説和渾天説的圖片。

(3)展示對媒體動畫:麥哲倫環球航行示意圖。

讓學生們閲讀課本 “認識地球形狀閲讀”部分的內容,瞭解最初對地球認識的三個過程:“蓋天説”、“渾天説”、球體。然後設置問題:我們現在都認為地球是球體,那麼有

沒有誰能舉出生活中見過的事例來説明地球是球體呢?給學生一分鐘小組交流。設置這個活動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形成觀察生活現象的習慣。

(4)通過展示ppt上的圖片:

事例一:人觀察船向遠處航行所觀察到的船身的變化情況。

事例二:月食觀察月球上地球的影子。

事例三:從不同緯度看北極星與地球的高度角。

來補充學生的討論結果。這一環節大約需要8分鐘。

(5)通過過渡語:我們認識了地球的形狀,再來認識一下地球的大小。從而引入到下一個學習內容:地球有多大。這部分對應的課程標準是“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為此,我這樣設計:

出示圖片“地球基本數據”,讓學生嘗試用語言描述。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這一環節大約需要3分鐘。

(6)通過過渡語:地球這麼大,研究起來不方便,怎麼辦呢?人們想了一個辦法,按照一定比例將地球縮小形成一種儀器叫———地球儀。從而引入下一個學習內容————地球儀。“地球儀”對應的課程標準是“運用地球儀,説出經線與緯線、經度和緯度的劃分;在地球儀上確定某地點的經緯度;

為此我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給每一個小組一個地球儀,要求各小組觀察小地球儀,合作完成下列內容:

1、找出北極、南極、赤道、地軸、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

2、觀察緯線和經線並歸納出它們特點。

3、觀察緯度和經度的劃分,並歸納出緯度和經度的變化規律。

4、閲讀課本,找出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由於這部分內容難度挺大,加上初一學生各方面的能力較低,所以預先準備好導學案,讓學生參照導學案來合作完成,這樣就降低了學習的難度。最後讓各小組分別呈現合作結果,師生共同總結、評價。由於這部分內容是重點,而且難度大,為此我設計了一個反饋練習,讓學生獨立完成,來鞏固所學內容。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這一環節大約需要25分鐘。

五、説課堂總結:

通過讓學生談這節課有什麼收穫。

篇三:《地球的形狀》説課稿

各位評委老師、各位同學大家好。今天我為大家説課的題目是《地球的形狀》,下面我將從説教材與學情、説教學目標、説教法和學法、説教學準備、説教學過程、説板書設計等六個方面來對本課作具體的闡述。

一、説教材與學情:

《地球的形狀》是蘇教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我們的地球》中的第一課。本單元是小學生較全面地認識、瞭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單元,引導學生從地球表面到地球內部去認識地球。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對地球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知道人們對地球的認識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對這一科學史的學習,有助於學生形成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並且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六年級的學生對地球的知識已經有所瞭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狀,但對於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卻知道的很少。另外,他們經過兩年的科學課學習,對科學探究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積極的探究欲,多數學生已經具有收集資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説教學目標:

綜合以上的分析,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科學知識:

(1)知道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過程。

科學探究:能通過查閲整理從書刊及其它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瞭解地球的概況。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瞭解人類為科學認識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學是不斷髮展的;並且願意和同學們一起合作交流。

三、説教法和學法: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本課用資料、文字、圖片,讓學生整理分析得出結論。採用多媒體展示,結合探究式提問法、討論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師生歸納概括,引導學生了解古今人們探究地球的歷史的全過程,自主開展探究活動,給學生顯示自我才能的機會,使學生真正成為科學探究主人。

四、説教學準備:

地球儀、小船、相關課件及圖片、多媒體資源以及讓學生自己在課前找與本節課有關的資料

五、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出示地球課件,同學們這是什麼?導入本節課主題——地球。

2、談話:這就是我們人類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狀是個什麼樣的,地球有多大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些知識。板書課題:地球的形狀

3、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蒐集的資料。

在課件中出示宇航員拍攝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實景的照片,讓學生説説看到了什麼。

4、小組討論:關於地球,你已經知道些什麼,還想知道些什麼?

(注意提醒組長做好分類記錄)

5、小組彙報。

(二)帶領學生經歷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1、談話:

同學們對於地球的認識基本來自於書和電視,現在科學技術發達了,人們對地球有了正確的認識,古代人又是怎樣認識地球的呢?

出示圖片,一種是古代印度人對地球的認識,一種是古代中國人對地球的認識。 學生討論交流,我適當補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類已經飛出地球通過衞星照片證實了地球是個球體,那麼想象一下,如果我們沒有飛進太空,怎樣證明地球是個球體呢?

板書:結論:圓球體

證明:從太空看地球學生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所提問題進行假設。

3、看課本,瞭解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

(三)介紹古代人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

1、提問課本中張衡和亞里士多德的猜想是什麼?

板書:猜想:球形,並説出他們猜想的依據是什麼?

板書:依據:月食。

2、後來,人們站在海岸邊看遠處的航船,發現進港的船隻總是先看見桅杆,在逐漸看見船身;出港的船隻總是先不見船身,然後桅杆才逐漸隱沒在海平面下,據此,人們又有了猜測。

小實驗:觀察進港的帆船,論證地球的形狀。

提示:觀察者眼睛要平視,“開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學生觀察試驗後,得出自己的結論。

板書:看遠處的航船。

3、介紹麥哲倫環球航行。

板書:證明:環球一週。

4、提問:通過對地球形狀的認識,你有何收穫?

(四)認識地球的大小。

1、介紹利用科學技術觀察到的地球。

蘇聯、美國的人造衞星、宇宙飛船;中國的神州系列宇宙飛船。

2、談話:根據收集到的資料,誰來説説地球有多大?

3、學生介紹有關地球赤道周長、半徑、表面積等相關數據,根據學生的回答,把這些數據展示出來。

4、談話:根據這些數據你們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嗎?我們知道中國的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那麼你們能猜猜一個地球相當於多少中國面積嗎?學生計算猜想。

5、展示中國地圖和世界地圖,並在地球儀上找出中國的位置,看一看中國在地球上有多大,用類比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地球的大小。

(五)拓展活動。

1、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時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時,當你繞行赤道一週後,你的年齡該有多大。

2、如果時間還有剩餘的話,在課件中展示若干關於地球知識的簡單小問題。

六、説板書設計:

地球的形狀①

猜想:球形④

依據:月食⑤

看遠處的航船⑥

證明:環球一週⑦

從太空看地球③

結論:圓球體②

標籤: 説課稿 地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xe7k8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