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人類的居住地地理説課稿

人類的居住地地理説課稿

一、教材分析

人類的居住地地理説課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聚落,尤其是傳統聚落承載了更多的人類智慧、社會經濟、文化、政治、民俗等信息,表現了不同時代的文明。聚落文化是學生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同時有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人地觀,理解和尊重各國的文化傳統,這也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課程基本理念的體現。

(二)教育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和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及認知能力,我確定:

1、知識與能力目標:鄉村與城市景觀的差異;舉例説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根據材料從多角度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聯繫學生生活體驗及已有知識儲備,運用圖片或材料等分析歸納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瞭解世界聚落文化的差異,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的意義,形成正確的人地觀 .

(三)教學重點:依據新課標及教材內容,確定聚落與環境的關係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由於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認識水平有限因而確定分析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難點。

二、教法

(一)模式方法: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心理髮展規律,採用導向互動對話模式,在教學中運用觀察對比、討論、小組合作等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看書、討論,聯繫現實生活經歷和體驗,探究知識,並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二)教學手段:由於世界各地的自然環境及文化習俗等差異很大,因而聚落景觀各有千秋,僅有教材並不能滿足學生了解世界的願望,因此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構建了一個開放式的課堂,從而拓寬學習空間,同時達到強化直觀教學,提高課堂效率的作用。

三、説學法

現階段的學生其邏輯思維正從感性向理性發展,他們剛從小學上來,好奇心強,愛表現,因此根據其特點,同時也為實現新課程理念終身學習的目標,我,指導學生進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綜合等科學的學習方法,給每個學生創造參與學習體現自我的機會,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知識的`快樂,深挖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熱愛地理學習。

四、説教學程序

(一)激情引趣

展示一組鄉村和城市的圖片並配有音樂,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走進聚落的世界。設疑:這些景觀圖片可以分兩類,同學們知道是哪兩類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導言:鄉村和城市都是人們的集中居住地,我們稱之為聚落,聚落不僅是人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不同的聚落。

(二)探究新知

1、鄉村和城市聚落的差異

二者的差異是多方面的,由於七年級學生生活經驗有限,因此利用展示多組鄉村和城市聚落圖片,對比出現,將鄉村與城市在人口、規模、道路、勞動生產方式、建築等方面的差異用直觀方式展示給學生,學生觀察並從這些人文圖片中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小組探究得出結論。同時學生也能瞭解更多的聚落文化。

理論依據:

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作過關於人類獲取信息的和途徑的心理實驗。實驗證實:人類獲取信息83%來自視覺;實驗還表明人對圖形、符號的反應與記憶有着較大差異,其中對圖像所傳達的豐富信息接收最為充分,並保持最長時間的記憶。300多年前的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也曾經寫道:“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開始的。”)

過渡:鄉村和城市聚落存在着一定的差異,那同一種聚落間就沒有差異嗎?猜猜看下面的鄉村聚落分別是哪個大洲的。展示三大洲鄉村圖片小組競猜。進而引出哪些因素影響聚落的形成和發展呢。

2、聚落與環境的關係

此內容是本課的重點,而分析聚落與環境的關係又是本課的難點。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採用了問題解決式進行教學,即將大問題化為小問題,指導學生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個個擊破。

(理論依據:美國著名數家哈爾莫斯説“有了問題,思維才有了方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有目的地提出系列的不同類型的問題和任務,引導學生主動發現、積極探索、實踐體驗、解決問題、以便深層理解並掌握和運用基本知識,有效地解決問題,實現從能力到人格的整體發展,使之具有創造精神的學習者。)

(1)先提出問題:如果讓你選擇一個居住地,你將挑選怎樣的自然條件呢?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探究的主人。進而通過生生互動、師生互動,找到問題結論。(平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適宜、資源豐富)

(2)再問:除自然條件外,你還會考慮哪些因素呢?(交通,服務設施等)如果不具備這樣的條件,聚落分佈會怎樣(很少或沒有)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展示高山荒漠的圖片及中緯度平原區圖片,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瞭解世界聚落的分佈大勢。

(3)如果自然環境已定,你在所處的自然環境中會有怎樣的房屋創意呢?(展示:沙漠區、温帶草原區、熱帶雨林區、極地地區、黃土高原區,圖片下有文字材料説明)每組選定一種環境進行房屋設計要經濟實用,最好就地取材。

學生展示作品,教師進行適當的鼓勵性評價,最後展示現實環境中的房屋建築結構,進而達到共識:聚落受多種自然因素影響。(學生根據自然環境的特點,會設計出很多的房屋建築,可能與現實生活中的有些出入,但其與當地自然環境的適應功能是有相同或相近之處的,師生互動時,要適當引導,從而與現實自然環境中的建築拉近距離)

(4)除以上因素外,還有一些因素也會影響聚落的形成和發展,結合材料分析。如巴西利亞(巴西為管理內地而遷都,是政治因素),黃山市(我國黃山旅遊資源的開發而興起,旅遊因素),石家莊(原是小村莊,後因京漢先等鐵路通過而使其成為鐵路樞紐,是交通因素)等。(為使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補充教材之外的材料,同時培養學生通過材料學習和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

總結:聚落在長期發展中受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和文化特色。

學生已經具備一定聚落知識的基礎,讓學生欣賞一組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觀(包括部分世界文化遺產),學生感受欣賞聚落文化的魅力。(教師進行適當的解説,並提供相應的網址,便於學生充分利用網絡資源)

過渡:當我們在為以上聚落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時,我們也看到有很多具有鮮明特色的傳統聚落卻止步了,甚至有些已經消失了。

3、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時代在發展,聚落也在發展。聚落的發展為人們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環境。同時我們也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昔日特色鮮明的傳統聚落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是否應該保留呢?以2008年奧運會舉辦城市北京的四合院在城市建設中的去留問題為例。(教師補充材料:北京四合院是北京最有特點的居住形式,所謂四合,四“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四合院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工藝和人居創造的守完美結合。結合圖片進行説明,增強直觀性。)採用角色扮演小組合作進行,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語言表達能力及增強責任感,達到師生情感的共鳴——傳統聚落也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三)知識延伸

蒐集家鄉的聚落資料,並將其發展中存在問題及建議形成小,並以此為題,出一期板報。(使學生能真正將課堂知識內化,並通過實踐活動增加對家鄉瀋陽歷史文化的瞭解,認識到瀋陽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藴的城市,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四)板書設計

提示重點,強化記憶 ,設計結構式板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3xl4o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