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説課稿範文集錦10篇

説課稿範文集錦10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説課稿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説課稿10篇,歡迎大家分享。

説課稿範文集錦10篇

説課稿 篇1

課題:§ 3.1.2 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

教材: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A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節第二部分內容

課時:1課時

下面,我從背景分析、教學目標設計、課堂結構設計、教學媒體設計、教學過程設計及教學評價設計六個方面對本節課的思考進行説明。

一、背景分析:

1、學習任務分析:

直線與方程是平面解析幾何初步的第一章,主要內容是用座標法研究平面上最基本、最簡單的幾何圖形——直線。學習本章,既能為進一步學習解析幾何的圓、圓錐曲線、線性規劃、以及導數、微分等做好知識上的必要準備,又能為今後靈活運用解析幾何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打好堅實的基礎。

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的傾斜角、斜率概念和斜率公式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如何用直線的斜率判定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位置關係。核心內容是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它既是直線斜率概念的深化和簡單應用,也是後續內容學習的重要基礎。因此,我認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根據兩條直線斜率判定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

用斜率判定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體現了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思想,這是貫穿於本節乃至本章內容始終的一種思想方法,它是解析幾何研究問題的基本思想,本質還是數形結合。因此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也是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之一。

2、學情分析:

在初中數學中,學生已學習過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對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幾何判斷方法並不陌生,並且具備了一些初步推理能力。但用兩條直線的斜率判定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是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學生面對的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法,首次接觸會感到不習慣。按説要學好本節內容,學生還需具備三角函數的有關知識,但此前學生並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對誘導公式的認識是有一定困難的。因而要導出兩條直線垂直的斜率條件,學生會感到困難。因此,我以為本節課的教學難點為:探究兩條直線斜率與兩條直線垂直的關係。

二、教學目標設計:

《課程標準》指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能根據斜率判定兩條直線平行或垂直。根據《課標》要求和本節教學內容,並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我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根據斜率判定兩條直線平行或垂直。

2、體驗、經歷用斜率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過程與方法,通過兩條直線斜率之間的關係解釋幾何含義即初步體會數形結合思想。

3、感受座標法對溝通代數與幾何、數與形之間聯繫的重要作用。

三、課堂結構設計:

本節課從總體上講是一節原理及簡單的應用教學,誘思探究教學理論認為高中的數學課堂應該是學生在自主探究、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閲讀自學等學習方式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進行愉快而有效的多邊互動。結合本節課知識的邏輯關係,我按照以下順序安排本節課的教學:

即先讓學生回顧上節課學習的內容創設問題情景,通過學生自主探究,歸納和抽象得出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條件。然後通過例題和練習使學生鞏固判定條件,接着通過拓展提升,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判定條件的理解,最後通過課堂小結提高學生的認識,形成知識體系。

四、教學媒體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任務以及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學媒體的設計如下:

1、多媒體輔助教學:

製作高效實用的多媒體課件。其一,在探索兩條直線垂直的判定條件時,利用幾何畫板展示探究的過程,讓學生直觀感知、操作確認自己的猜想是正確的,加深學生對判定條件的理解。其二,改變相關內容的呈現方式,節約課時,增加課堂容量。

2、設計科學合理的板書:為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習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教學時將重要內容進行板書,如:

§3.1.2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

結論1: 結論2、

例1、 例2、

變式訓練1: 變式訓練2:

五、教學過程設計:

下面我就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的設計做簡單的説明。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活動一:

1、什麼叫傾斜角?它的範圍是什麼?

2、什麼叫斜率?如何計算呢?

3、已知直線 經過A(1,3)、B(-1,-1),直線 經過C(2,2)、D(1,0) ①計算直線 的斜率; ②在直角座標系中畫出直線 。

給學生約30秒的時間思考問題1、2,請學生口述答案,老師強調注意的條件。通過解決問題3,學生髮現k1= k2,並觀察出 是平行的,學生很自然發現兩條直線的斜率與位置有着某種聯繫,從而引出本節課的課題。

設計意圖:一方面通過回顧,鞏固上節課的教學內容,併為本節課做好知識方面的準備。另一方面也為引出本節課的課題。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運用舊知探求新知的慾望。也是為了體現由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

(二)新知的探究與應用:

1、兩條直線平行的判定:

説明:為了降低難度,設定兩條直線不重合且有斜率存在。

(1)設置問題,歸納結論

設兩條直線 與 的斜率分別為 與 。

活動二:

1、當 時, 與 滿足怎樣的關係?

給學生約30秒的時間思考、整理,請學生表述推導過程,教師板演。

歸納: 。

2、反之,當 時,兩條直線 與 有怎樣的位置關係?

學生通過思考,很快得出直線 ,但要明確其中的原理勢必受到三角函數基礎知識的限制,教師可給予適當的講解。

歸納:

結論:兩條直線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們平行,那麼它們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們的斜率相等,那麼它們平行,即

設計意圖:(1)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2)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習慣;(3)讓學生體驗探究兩條直線斜率與直線的位置關係的過程,更好的理解兩直線平行的條件。

(2)應用舉例:

例1、已知A(2,3),B(-4,0) P(-3,2),Q(-1,3),試判斷直線AB與直線PQ的位置關係,並證明你的結論.

給學生約1分鐘的時間思考,然後老師進行簡要的分析,最後由師生共同完成證明過程。

設計意圖:直接應用新知解決數學問題,同時也為學生規範表達數學過程做出示範。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思想方法。

變式訓練1:已知四邊形ABCD的四個頂點分別為A(-7,0)、B(2,-3)、C(5,6)、D(-4,9),試判斷四邊形ABCD的形狀,並給出證明。

由學生獨立完成,其中一人上黑板板演,教師巡視並給予必要的指導.在做完此題時,細心的學生會發現它可能還是一個正方形,如何判斷呢?引出下一個探究的問題:斜率之間有何關係時兩條直線垂直?

設計意圖:(1)培養學生應用新知獨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2)為了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也為下一環節做好鋪墊。

2、兩條直線垂直的判定:

説明:為了降低難度,設定兩條直線的斜率是存在。

(1)設置問題,歸納結論

活動三:

1、當 時,它們的斜率k1與k2有何關係?

探究:(1)直線 且 的傾斜角為300, 的傾斜角為1200 ,k1與k2的關係 .

(2)直線 且 的傾斜角為600, 的傾斜角為1500 ,k1與k2的關係

由學生自主探究,得出 。

猜想:任意兩條直線垂直時 ,此時老師利用幾何畫板直觀演示任意兩條相互垂直時直線斜率之積為-1.,驗證猜想的可靠性。

提出問題:我們能否證明上述結論呢?

該結論的證明過程涉及到三角函數的相關知識,學生無法完成。教師通過分析、講解,完成證明過程。

歸納:

2、反之,當 時,直線 與 有怎樣的位置關係?

學生思考後得出 與 是垂直的。由於結論的證明涉及三角函數的相關知識,完成證明很困難,老師利用幾何畫板直觀演示,驗證兩條直線的斜率之積為-1,它們是相互垂直的即可。

歸納:

結論:如果兩條直線有斜率,且它們互相垂直,那麼它們的斜率之積等於-1;反之,如果它們的斜率之積等於-1,,那麼它們互相垂直,即

設計意圖:(1)為了更容易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更好的理解兩直線垂直的條件。(2)為了使學生的認識符合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規律。(3)充分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

(2)應用舉例:

例2:已知A(-6,0)、B(3,6)、 P(0,3)、 Q(6,-6),試判斷直線AB與直線PQ的位置關係。

給學生約30秒的時間思考,然後老師進行簡要的分析,最後由師生共同完成證明過程。接着與學生一同解決變式訓練1提出的判斷平行四邊形ABCD是否是正方形,前後呼應,給學生留下一個完整的影響。

設計意圖:直接應用新知解決數學問題,同時也為學生規範表達數學過程做出示範。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思想方法。

變式訓練2: 判斷下面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直線 經過兩點A(3,1),B(-2,0),直線 經過點P(1,-4),且斜率為-5,則 __ 。 (學生思考,口答即可)。

變式訓練3:已知A(5,-1)、B(1,1)、C(2,3)三點,試判斷△ABC的形狀。

由學生獨立完成,其中一人上黑板板演,教師巡視並給予必要的指導.

設計意圖:(1)培養學生應用新知獨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2)體會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思想方法。

(三)拓展提升:

1、若直線 的斜率不存在,則直線 的斜率為多少時?直線 和 :

(1)平行;(2)垂直。

給學生約30秒的時間思考,請一位學生口述答案,教師在黑板上畫出相應結論的圖像。

歸納(一般情況):

2.若直線 與 的斜率相等,則 與 一定平行嗎?

給學生約30秒的時間思考,請一位學生口述答案,教師出示結果。

(此結論是利用斜率證明三點共線的)

變式訓練3:

已知A(1,-1)、B(2,1)、C(0,-3),這三點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為什麼?

設計意圖:對特殊情況做出補充:即直線的斜率不存在時,兩條直線平行與垂直的判定方法。使得學生對平行與垂直的判定有更全面的認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所學的知識系統化。

(四)課堂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新知識?新方法?

2、在應用這些新知識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3、在本節課的學習中運用了哪些數學思想?

學生髮言,相互補充,教師點評,然後師生共同概括總結:

知識:

1.兩條直線有斜率且不重合,如果它們平行,那麼它們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們的斜率相等,那麼它們平行,即

2.如果兩條直線有斜率,且它們互相垂直,那麼它們的斜率之積等於-1;反之,如果它們的斜率之積等於-1,,那麼它們互相垂直,即

方法: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

思想:數行結合思想。

設計意圖:通過對所學內容進行小結,使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並對所學內容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

(五)、佈置作業:

1、課本p89習題3.1 a組 6、7

2、思考題:

已知三個點A(2,2),B(-5,1),C(3,-5),試求第四個點d的座標,使這四個點構成平行四邊形。

設計意圖:(1)作業1是直接應用,模仿練習。

(2)作業2是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做。旨在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能力。

六、教學評價設計:

評價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課標指出:相對於結果,過程更能反映每個學生的發展變化,體現出學生成長的歷程。因此,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重視結果,也要重視過程。結合“課標”對數學學習的評價建議,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進行:

1、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與學生的問答交流,發現其思維過程,在鼓勵的基礎上,糾正偏差,並對其進行定性的評價。

2、在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時,教師通過觀察,就個別或整體參與活動的態度和表現做出評價,以此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3、通過應用來檢驗學生學習的效果,並在講評中,肯定優點,指出不足。

4、通過作業,反饋信息,再次對本節課做出評價,以便查漏補缺。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一些説明,不妥之處,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謝謝﹗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分析

《珍珠泉》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描寫了家鄉山林中一眼美麗的清泉,寫出了泉水的清、深、綠以及冒不完的水泡,抒發了對大自然景觀的讚美之情,表達了對家鄉熱愛的思想感情。

這篇課文內容淺顯,語言優美,作者描寫珍珠泉由靜態着筆,抓住了“清、深、綠”的特點,接着以“最有趣的,當然是……”筆鋒一轉,由靜而動“搖晃、升、綻開、撲哧”等動詞把珍珠泉活潑、調皮的靈性展現得淋漓盡致。陽光一照,其越發色彩斑斕,嫵媚動人。不知不覺中,作者靜中有動,動中有靜的描摹,把我們帶入一個美的世界。因此,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課文所描寫的情景,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在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體會出美感,體會出作者表達的感情。

2、説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理解及編排意圖,我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緯度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 瞭解珍珠泉的美麗,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感情。

(3) 體會抓特點表述景物的方法。

(4) 積累課文優美語言。

3、説教學重難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珍珠泉的美麗,體會

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感情。而體會作者怎樣抓住特點將珍珠泉描繪得細膩生動是本課教學的難點。

二、説教法學法

説教法——語文教學要遵循“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薰陶”的教學原則。針對本課的教學目標和三年級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以下教學方法:

1、朗讀品悟法。“讀”是理解課文,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讀”也是語文實踐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走進文本,讀進去,想開去,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來理解和體會語言。本課教學我以讀為本,採用多種方式朗讀,讀悟交融,在平等對話中獲得啟迪,讓學生實現與文本的融合,並與自己的閲讀實踐期待相結合,形成新的感知。

2、課件演示法。課件演示起着使教學直觀化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抽象的語言文字,在本課教學中,我將利用課件,呈現一組泉水的畫面,用這優美的畫面來激活學生頭腦中儲存的相關語言信息,為走進文本搭橋鋪路。

説學法——對於我們的學生而言,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我十分注重以下兩點:

1、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視指導學生自讀自悟。

2、 在教學活動中,利用教材中特有的語言現象(如:第二段中對泉水清、

綠的描寫),進行相關的閲讀鏈接,幫助學生儲存寫作範例。

三、説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因此我準備用一課時來完成教學。本課時共分4個板塊:一、課件演示,導入新課,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三、品讀珍珠泉,感受美,感悟情,四、閲讀鏈接,積累寫作方法。

第一板塊——課件演示,導入新課

小朋友們,你們喜歡泉水嗎?看——多媒體課件播放一組泉水的畫面。當學生情不自禁地發出聲聲讚歎時,定格畫面,老師引導:泉水美嗎?你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你看到的泉水嗎?

預設學生會説:一泓清泉,涓涓細流,泉水叮咚……

大家積累的詞語可真多。今天,老師要帶着大家去欣賞另一處大自然的傑作——珍珠泉。(板書課題)

【形象直觀的泉水畫面,帶給學生美的享受,架起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橋樑,也喚起了學生頭腦中的語言積累。讓學生帶着這種情緒走進新課,能讓課堂“未成曲調先有情”。】

第二板塊——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一讀課文,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先聽老師把課文讀一遍,邊聽邊思考,課文主要講什麼?

三年級的學生可能一下子無法準確地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因此我會多叫幾個學生來説,讓大家在比較與討論中明確課文主要講了珍珠泉周圍的景物和泉水湧動的景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也是三年級學生所必須養成的學習習慣之一。

2、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快速默讀課文,思考並交流:

課文共有( )個自然段,第( )自然段交代了珍珠泉的位置,第( )自然段描寫了泉水四周的景物和泉水的特點,第( )自然段寫潭底冒出的泡泡,第( )自然段直接表達了“我”對家鄉珍珠泉的喜愛、讚美之情。

以上內容由課件出示,待學生獨立默讀後討論完成。

3、三讀課文,切入主替

請同學們捧起書,輕輕地讀課文,你覺得作者筆下的珍珠泉給了你什麼樣的感覺?它由哪些特點呢?請你根據自己的感受,給課題《珍珠泉》加一個修飾詞——( 的)珍珠泉。

在充分讀書的基礎上,讓學生把想到的詞語寫到黑板上。預計學生會想到:

美麗的珍珠泉

彩色的珍珠泉

又清又綠的珍珠泉

調皮的珍珠泉……

當一個詞語被寫到黑板上之後,都要引導大家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應的段落,再聽這位同學讀一讀,感受珍珠泉的特點,並相機進行朗讀指導。

【朗讀永遠是語文課上的主旋律。但枯燥的朗讀訓練不但毫無效果可言,還會使學生產生厭煩心理。在本環節,我設計了3個階梯式的朗讀訓練——讀出主要內容,讀出敍述順序,讀出珍珠泉的特點,層層遞進,讓學生每一次親近文本都有所收穫。而範讀,默讀,輕聲讀,指名讀,不同形式的讀書,恰恰符合三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讓學生輕輕鬆鬆地穿梭於文本之間。同時,這3次讀書,也是教給學生一種初讀課文,整體把握教材的方法,這在他們今後的課外閲讀中是非常實用的。】

第三板塊——品讀珍珠泉,感受美,感悟情

1、品讀第2自然段,感受又清又綠的珍珠泉(出示第2自然段)

(1)用……標出表示顏色的詞語,用——畫出珍珠泉四周的景物,然後多讀幾次,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

(2)課件出示,反覆引讀:這是一潭( )的泉水,……石頭上長着一層( )的青苔。……那綠得沒有( )的蕨草,那( )着的花朵,給珍珠泉編了個( )的花環。水是那樣綠,綠得( )。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清得( )。

在反覆的師生引讀,小組引讀,男女生引讀的過程中,取長補短,通過指點三個“那樣”的朗讀,讀出珍珠泉四周的景物的優美,讀出泉水的又清又綠。

2、品讀第3自然段,感受動感活潑的珍珠泉

這一段話寫的是泉水湧動的奇觀。細細品之,本段話有一定的內在邏輯,不宜分解。為了在學生心中保留這一幅完整的畫面,我繼續採用多次引讀法,引導學生在讀中完成對語言文字的感悟,在讀中引領學生與文本進行層層深入的對話。具體操作如下:

第一次引讀——着重強調本段話的敍述順序:最有趣的……開始……最後……有時候……

第二次引讀——着重強調水泡的有趣:最有趣的,當然是那( )、( )、( )、從潭底冒出來的水泡了。開始,( ),最後,( )。

第三次引讀——着重強調水泡的色彩:透過密密的樹葉,太陽篩下( ),照在( ),一直照到( )。水面和潭底( );水泡閃亮閃亮的,射出( )……多像一串串彩色的珍珠啊!

3、通過這三次的讀,我想,珍珠泉已經深深地印入你的腦海。現在,請你拿起筆來,把印在你腦海裏的美麗的如珍珠般的水泡畫出來。

指一名學生到黑板上畫,其餘在紙上畫。

4、小結過渡:指着學生剛才板書的詞語,小結——這就是彩色的珍珠泉,這就是美麗的珍珠泉,這就是又清又綠的珍珠泉,這就是活潑的珍珠泉。這就是我們村的珍珠泉。這就是我們家鄉的珍珠泉!作者把對家鄉的熱愛,融入到對家鄉珍珠泉的讚美之中,透過字裏行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

拿起書,讓我們再次走進珍珠泉,用我們的心靈去感受作者的那一顆心,用作者的情感來感染我們的情感。

學生齊讀2、3自然段。

【教師的有效引領,會使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層層深入。品讀與聯想的結合,會使學生的體驗不斷豐富。重點句段的反覆誦讀,會使師生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更加融合。而“把印在你腦海裏的美麗的如珍珠般的水泡畫出來”是引導學生把語言還原成形象的一種方式,有助於對課文語言文字的理解。學生人人動手,在畫圖中理解課文,有情有趣,興味盎然,有助於促進其投入創造性學習。】

第四板塊——閲讀鏈接,積累寫作方法

1、 山水美景一直是作家們樂於描繪的對象。同樣是寫水,請大家仔細發

現,本文中寫水的句子和資料上的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課件出示:

水是那樣綠,綠得像是被周圍的綠樹、綠草染過似的。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清得能看見潭底的青褐色的石頭,能看見沉積在潭底的沙粒和已經發黑的樹葉。(《珍珠泉》)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啊,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待學生充分朗讀後,引導討論,説異同。預計討論結果是:

(1)兩段話所寫的水的特點差不多,都寫到了水的綠與清;

(2)兩段話都採用了排比的手法,句式上也差不多;

(3)同樣寫綠,具體綠成怎麼樣,不同。寫水清的差不多……

3、總結方法:如果讓你寫一寫家鄉小河的水或小溪的水,你打算寫哪些方面呢?你準備用上面的哪些方法呢?有了上一環節的鋪墊,相信此時的學生一定會有很多想法。比如可以寫水的清、深、綠、涼、甜等,可以用上排比,比喻等。

4、運用剛才總結的方法,動筆寫一寫家鄉小河的水,或家鄉小溪的水。

【語文教學最終的落腳點應在“讀寫結合” 上。“教材只是個例子”,讀是為了寫,也就是必須讓學生從教材中學到的寫作知識和方法在實踐中進行利用。以上環節,充分地詮釋了這一理念。】

四、説板書設計

珍珠泉 泉水 清、深、綠 愛泉水

水泡 晶瑩閃亮 更愛家鄉

【該板書,簡單精練,抓住了關鍵詞,能清晰顯示文章結構,也準確表達出作者對珍珠泉的那一份情感,凸現了本課教學的重點】

説課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十一課《陳毅探母》的第一課時。我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設計説課。

一、教材簡析

《陳毅探母》是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本文講的是陳毅元帥回鄉看望生病的母親的故事,課文記敍陳毅在母親牀前的所言、所行,反映了陳毅對母親的無比敬愛之情,表現了他和母親之間的親情。全文共分3 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寫陳毅元帥知道母親生病後,連忙趕回故鄉探望。第二自然段寫陳毅詢問母親病情,給母親洗衣服。第三自然段寫陳毅母子之間的對話。課文語言質樸自然,濃濃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兩幅插圖緊扣課文內容,以片斷特寫的方式,再次凸顯課文主要內容,幫助學生對課文理解內化。

二、設計理念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閲讀理解必須建立在學生充分的閲讀實踐的基礎上,聯繫生活,創設情境,讓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充分對話、互動,從而達到感悟升情,實現閲讀成功。

三、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會讀會寫9個生字,只認不寫8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自主合作,實現對課文的認讀。

(2)激趣引思,促進學生個性化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感受閲讀快樂,形成閲讀慾望。

(2)品讀悟情,感受並踐行敬母之情。

四、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閲讀全文,感悟情感,體會文中所表達的濃濃的母子之情,並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2.會用“一…就…”、“一邊…一邊…”造句。

五、教學過程

(一)以圖為媒,釋題引思,激發閲讀慾望。

1、出示陳毅畫像:

(1)這個人你認識嗎?你是怎麼認識的?

(2)教師簡單介紹陳毅生平。

評析1:陳毅對於現在的一年級孩子來説是比較陌生的,教者從照片入手,讓學生直麪人物,明確對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是十分必要的。這裏出示陳毅畫像並作人物的生平介紹,拉近了教材人物與學生之間心理距離,對激學生的閲讀興趣起到了很好鋪墊作用。

2、揭示課題,學生質疑。

(1)板書課題,指導學生讀課題。

(2)讓學生針對課題質疑:由課題你會想到什麼呢?

(3)小結:什麼叫探母?陳毅為什麼要探母?怎樣探母?當時的情景怎麼樣?

評析2:學貴有疑,有疑才能產生閲讀慾望,圍繞課題進行釋題思考,引發疑問,有助於學生明確閲讀的方向性與目的性。

(二)認讀課文,理清文脈,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認清字形,讀準字音。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自主交流,相互正音,反覆練習。

2、檢查認讀,及時糾正。

評析3:讀通讀順讀正確,是閲讀理解的基礎。本環節設計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性,反覆認讀,在學生的相互交流中滲透“合作學習”的理念,讓學生在實實在在的閲讀實踐中讀好課文。在其基礎上及時檢查反饋,對學生在先期的自主矯正中難以解決的問題起到了很好的補救作用。

3、整體把握,課文大意。

(1)分自然段指名朗讀課文。

(2)課文講了誰的什麼事情?

評析4:整體把握是閲讀教學第一回路的首要環節。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和理清課文圍繞大意所作的段落安排,對後期的深入精讀理解課文具有統率和鋪墊作用。

(三)品讀析句,精讀感悟,領會課文情感

1、通讀全文,自主感悟:最讓你感動的地方是什麼?

2、學生自主認讀,小組內相互交流。

3、結合學生彙報,出示文中重點語句,並學會用下面的關聯詞造句。

(1)一進家門,陳毅就來到母親牀前,拉着她的手,細心地詢問病情。

——體會陳毅對母親的關切之情(可結合圖1指導學生理解朗讀)

(2)他看見母親換下的衣服還沒洗,就打來一盤水一邊洗衣服,一邊跟母親談家長。

——體會陳毅對母親的孝順之情(可結合圖2幫助學生體會句子表達的感情)

(3)娘,快別這麼説,從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給你洗衣服,是應該的呀!

——體會陳毅對母親的敬愛和報答之情。

評析5:濃濃的感情是靠文字來傳遞的。感悟情感必須憑藉對重點詞、句的品讀。本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整體通讀課文,找出自己對課文理解深刻的句子,這是對學生個性閲讀的尊重。在此基礎上,把文中的重點詞、句進行重點的品讀訓練,通過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充分的對話、互動,使文中濃濃的母子之情得到了很好的傳遞。

(四)聯繫生活,個性解讀,昇華課文情感

1、自主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生活實際,再説説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小組內相互交流。

3、大組交流。

4、自主選擇,小組合作,表演陳毅探母。

5、模仿陳毅,回家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

評析6: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閲讀理解要建立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之上。本環節的設計,把對課文的理解與學生不同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對課文深層次理解。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進行課本劇表演,既理解昇華了課文的情感,也引導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實現文情向學生的有效遷移。最後,把學生的視野引向生活,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學問,處處有語文。

六、板書設計:

12.陳 毅 探 母

趕回

一……就……

一邊……一邊……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從民間摺紙“紙彈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集折、剪、貼、畫為一體的綜合製作課。教材中主要展示了三大類能蹦蹦跳跳的玩具,一是利用衣夾作動力,在它的上面粘貼小動物,玩的時候只要輕輕一按,它就能蹦蹦跳跳;二是利用彈簧作身體,在它的基礎上添加頭部和四肢,製作卡通人;三是利用廢舊的按壓式的圓珠筆作身體,然後在給它添加頭部和上肢製作會跳的人物。玩具中生動的表情、動作,能把學習者帶入到熱烈的情境中,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製作熱情。

二、教學目標:

1、瞭解物體會跳的原理,學習設計會跳的玩具。

2、發展學生動手動腦能力。

3、培養學生廢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質。

三、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廢物再利用的良好品質。

2、做出玩具會跳的功能。

四、教學設計:

本課在製作方法這一教學環節上,採用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巧妙利用彈簧製作的構思上可通過思考、討論、交流等活動,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學生的製作行為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以小組為單位的集體制作。

因此,本課的教學流程大致上是這樣安排的:情境導入——探究質疑——嘗試製作——欣賞評價——表演遊戲。

在課前,出示幾個“蹦蹦跳跳”的玩具實物,從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由此,導入新課的學習。然後引導學生如何製作會跳的玩具。讓學生設計製作出各種有趣的玩具是本課的難點。可充分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充分利用所帶的材料,做出與眾不同的創意。

在欣賞評價中,可讓每小組推舉幾個同學上台用自己的作品進行表演,大家一起評出“最佳創意”、“最佳製作”等獎項,最後的遊戲環節,讓學生自由的表演玩樂。

説課稿 篇5

1、説教材

《愛吃的水果》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二冊第六單元中的口語交際訓練課。本課是通過實物或掛圖及投影片,讓孩子們運用普通話,説説這些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讓同學們來了解生活,熱愛生活。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1)你最愛吃什麼水果?把它的樣子、顏色、味道講給同學們聽。(2)評出一兩種最受同學們歡迎的水果。

根據大綱和教材的要求,以及兒童的生活實際來確定本節課教學重點;如何培養孩子們的説話興趣和與人交流的勇氣。根據孩子們的識事經歷來確立本課口語交際的難點;怎樣來激發孩子們能圍繞“水果”積極地參與討論,踴躍地發表自己的意見。

通過本節課要達到以下數學目的:進行聽和説的訓練,培養孩子們聽話和説話的能力。

2、説教法

合理運用快樂教學法,以投影儀、掛圖、實物圖演示,創設語言交際的情境,誘發孩子們語言的興趣,調動孩子們説話的積極性,啟迪孩子們的思維,挖掘孩子們口語交際的潛能。

老師是孩子們口語交際過程中的引導者、點撥者、鼓勵者和協調者。在教學中要突出孩子們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孩子們的動腦、動口、動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看一看”中學會辨別事物特徵;在“想一想”中學會善於思考問題;在“聽一聽”中學習口語交際的方法和技巧;在“嘗一嘗”中學會判斷水果的味道,並能準確的表達出來;在“比一比”中培養孩子們的勇氣和口語表達能力;在“演一演”中培養孩子們創造性和口語表達交際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課堂內容與孩子們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注重孩子們主動參與和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孩子們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以及逐步運用所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説教學過程

能力的獲取過程比知識獲取的結果更重要,因此,我根據孩子們初識事物的特點,為本課設計了五個教學活動場面。

“看一看”:出示投影:

(1)內容是一盤水果。這是創設生活情景,聯繫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引出問題,啟迪孩子們的思維,培養孩子們從小學會思考問題的習慣。先讓孩子們看一看盤子裏有哪些水果,平時看到過嗎?吃到過嗎?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讓孩子們去説,要能把意思表達清楚,同學們能聽得懂即可,不能要求過高。把孩子們説話積極性調動起來,使孩子們想説要説這是至關重要的。

(2)是一個水果店。讓孩子們看一看,然後,引出問題。這些水果你平時看到過嗎?吃到過碼?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嗎?引導孩子們聯繫生活實際,把水果店裏的水果一一辨認出來,如果有困難,大家在一起討論,説出它們的名稱和特徵。

“想一想”:聯繫實際讓孩子們想一想,我們平時吃過哪些水果?誰能説出它們的名稱?如果有叫不出名稱,説出水果的特徵,就讓大家來幫助你解決。在培養孩子們説話時,要注意那些平時不大愛説話的孩子們,要多激發他們的説話興趣。另外還要注重説話要有條理。讓孩子們能按一定的順序説一説。例如按“名稱--樣子--顏色--味道”來説,即按從外到內的順序説。在這個環節教學中儘量引導孩子們能聯繫生活實際大膽發言,説出生活感受,做生活的有心人,努力營造口語交際的環境。

“嘗一嘗”:出示準備好的水果實物,讓孩子們親口嚐嚐其味道,鼓勵孩子們無拘無束地説出自己的`真實感受,然後再“評一評”在這些水果中,最受同學們歡迎的水果是什麼?因同學們的口味不同,説法不一,少數服從多數。同時教育孩子們平時要養成良好的衞生習慣,教育孩子們平時要能做到注意衞生。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孩子們嘗一嘗,培養孩子們的辨味能力。

“比一比”:選同學位最愛吃的水果,按照一定順序,説説它的特徵。比一比看誰説得最清楚、最具體。要求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推薦代表上講台講演。同時從各組裏抽一名孩子們當評委,老師給予引導,提出比賽規則,評一評誰説得最好。在這個環節中,老師用比賽的形式,促使孩子們相互作學習,取長補短。鼓勵孩子們善於表現自己,鍛鍊自我。從而學會怎樣把事説明白,説清楚,説具體。並能做到表達自如。懂得聽話時要認真傾聽別人講述,邊聽邊想,有不同意看法要用“我認為”、“我覺得”的語氣向對方表達出來,以培養孩子們良好的語言交際習慣和能力。

“演一演”:組織孩子們開展演示活動,並在演示的過程中及時反饋,相機糾錯,以充分調動孩子們各種感官,手、口、腦、眼的作用,充分發揮孩子們口語交際的主動性,充分發掘孩子們口語交際的潛力。先出示課文插圖,指導看圖,引導孩子們想一想,這些小弟弟小妹妹到大姐姐來作客,大姐姐揣出一盤水果放在桌上,用手指着會説些什麼呢?先同桌説,再請孩子們表演。在表演中注意禮貌用語,如“謝謝、請”等。

我還用投影片設計了兩個圖景讓孩子們上講台演示。投影(1):“有個人挑着一擔水果在街上叫賣。”讓一孩子們扮演賣水果的,再讓幾個孩子們扮演買水果的。想一想,賣水果的可能會説些什麼?買水果的可能會説些什麼?先讓同桌孩子們説説,再請上講台表演,看誰表演得像,大家給予鼓掌,老師給予肯定。投影(2):“小姑娘拎着一些水果來看望一個病着的老人。”通過老人的表情和小姑娘的動作,想一想,他們各自會説些什麼呢?先同桌表演試試,讓孩子們看畫面上的情景去想象,再指幾個孩子們上講台扮演一下,看誰表演得好。我用這種方法來指導孩子們通過圖片來發揮想象,活躍孩子們的思維,將口語交際運用於生活實際中,培養孩子們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際,培養孩子們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並在學習中創新,發展孩子們的個性,發掘其口語交際的潛力。

説課稿 篇6

一、 説教材

(一) 教材分析

S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20課《故宮》是一篇説明文,這篇精讀課文,作者按照“總起——分述——總結”的思路行文,清晰有序地介紹了被譽為“人類的遺產,中國的驕傲”的北京故宮,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輝煌,歌頌了中國古代勞動人的智慧和創造才能。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課文內容,積累語言,學習掌握生字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讀課文,掌握文章的結構,理出文章的線索,學習按照空間轉換的順序介紹景物的方法,瞭解故宮的建築藝術和歷史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増深學生對於中國歷史文化內涵的瞭解,懂得故宮是古代中國輝煌藝術成就的見證,是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從而激發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的寫作思路,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圖示表達能力。結合課文內容,理解重點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以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

教學難點:

把握課文的寫作思路,提高學生布局謀篇的能力。

二、 説教法、學法

三、 説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課前蒐集資料

(二) 學習新知

1.快速瀏覽課文,發現文章的結構特點。(總起——分述——總結)

2.按照總——分——總的順序試分段。

第一部分(1):簡明講了故宮的位置、名稱、歷史。

第二部分(2——9):詳細地描述了故宮的建築。

第三部分(10):簡略介紹了故宮的文物。

第四部分(11):總結全文,對故宮的歷史價值做出評價

四、學習課文的第一和第四部分。

1、默讀,思考第一自然段講了哪幾層意思?(故宮的位置、名稱、歷史。)

2、讀最後一段,談談最後一段和中間兩段的聯繫。

【重視文章段落之間的聯繫,理性地閲讀、理解是使高年級學生靜下心來讀書思考的一個方法,也能指導學生注重習作的條理性。】

(結尾段中的“故宮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和陳列與室內的珍貴文物”這一句話的建築藝術和珍貴文物,分別是課文的第二和第三部分內容。)

3、有感情朗讀這兩段話。讀出自豪之情。

4、小結這兩部分在課文中的作用。(總起、總結)

回憶從前學過的類似的結構的課文。

(三) 拓展延伸

(屏幕顯示)故宮我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瑰寶,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有人説“建築是凝動的音樂”,也有人説“建築是無言的史詩”,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是否對建築也有着一份獨特的感悟?請你模仿上面的句式,説説:“建築是

(四)總結昇華

出示資料介紹“故宮”成為“故宮博物院”以來吸引了中外大批遊客的參觀,使學生認識到“故宮”已經成為人類共同的財富,齊聲朗讀最後一個自然段,昇華感情。

説課稿 篇7

活動目標:

1、 能用邊對角,邊對對角線的技能進行摺疊。

2、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以及動手動腦能力。

重點:幼兒能根據自己喜好圖上漂亮的顏色。

難點:培養學生觀察能力以及動手動腦能力。

活動準備:白色方形紙、彩色筆

活動過程:教師應成為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1、 在摺疊好的薔薇花的花瓣上圖上顏色

2、 製作完後把作品桌子(講台)上,讓幼兒互相欣賞作品。

3、 評價幼兒作品,表揚敢於大膽創新的幼兒。

活動延伸:讓幼兒在活動中製作的薔薇花,送給自己喜歡的人。

活動反思:在本次活動中,引導幼兒通過看、想、做、説來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對摺紙產生了興趣,個別動手能力較弱的幼兒老師進行輔導。

説課稿 篇8

教學內容: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意義。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索兩位數減一位數、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培養初步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經歷解決問題、探索、交流算法的過程,體現算法的多樣化,培養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能力。

3、主動參與新知識的學習活動,獲得成功的體驗,增強對數學學習的信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兩位數加一位數、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幾(少幾)”的意義

教學準備:小樹卡片、綠色大卡片、小棒、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3月12日是什麼節日嗎?(植樹節)。

每一年植樹節快要到來的時候,我們學校都要開展一次綠色植樹活動,今天,我們班先舉行一次植樹活動,好不好?(板書課題:綠色行動)。

老師為我們每個小隊都準備了一塊草地,如果你在這節課表現得好,回答問題積極,就可以為你們小隊的綠地栽上一棵小樹。咱們比一比,看哪個小隊樹栽得最多。栽樹最多的小隊將被評為本學期的 “優秀植樹小隊”!讓我們一起努力吧!加油!(課前準備各種不同的小樹卡片和八張綠色卡紙。)。

同學們,你參加過“植樹活動”行動嗎?你知道在植樹行動中要做些什麼事情?(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挖坑、栽樹、澆水、掛牌等。)

[設計意圖: 教師配合時令特點,結合近期的植樹節,充分利用情景圖,讓學生充分觀察,把情景圖的中“植樹活動”主題情景轉換成了學生需要進行活動的參考信息,結合課本內容設立了以“小樹”為獎勵,聯繫內容,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師生合作,探究新知

師:看來,小朋友們都喜歡參加“植樹活動”行動。(出示投影:植樹活動),這幅畫面就是小朋友參加“植樹活動”行動的情境,瞧,這些小夥伴們幹得多帶勁兒!下面,請同學們在小組內互相説説你發現了那些有趣的數學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有用的數學問題呢?看看誰發現的最多、最有用。

學生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發現的信息,教師進行巡視,指導學生找到有用的信息,小組內成員根據信息提出問題?並説明根據哪些信息可以提出那些問題,小組長進行記錄。

全班交流,選小組到講台上進行敍述。

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科

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板書:

(1)這裏一共有多少棵花?

(2)他們一共要掛多少個牌子?

(3)掛牌的和澆花的一共有多少人?

(4)掛牌的比澆花的多多少人?

同學們的提問能力真是強,能發現這麼多的有趣問題,作為表揚每一個組都種一棵樹!

4、解決問題

師:我們先來解決“這裏一共有多少棵花?”這個問題。同學們,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用到那些信息呢?如何利用這些信息列出算式呢?該如何計算呢?(用課件出示這三個問題)下面請同學們自己先試着想一想!

組織小組討論:請你先把你的想法和計算方法在小組內交流交流,小組長認真組織,我們比一比,看一看,哪個小組解決問題的方法多!(生交流,師適時進行指導)

組織全班研討:哪個小組能把解決方法説給大家聽?(對於學生的方法,選擇優秀的進行板書,鼓勵引導學生學習最佳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一道題竟能想出這麼多的計算方法,你能把你最喜歡的計算方法介紹給大家嗎?你為什麼喜歡這種算法?(根據學生表現獎勵小組“植樹”)

(設計意圖:主動猜測,多種算法。根據情景圖鼓勵學生尋找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口算25+3=?時,讓學生想辦法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和方法嘗試解決問題。提供自主思考學習的機會,給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和時間,允許並鼓勵他們有不同的想法,尊重他們的想法,哪怕他們的想法是不合理的,甚至是錯誤的,讓他們在相互交流、碰撞、討論中進一步明確算理。)

6、小練習:

a、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這兩道題嗎?

21+8= 4+53=

b、誰願意把你的計算結果説給大家聽?你是怎樣算的?

7、“這裏一共有多少棵花?”這個問題我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解決了,這些問題你還想解決哪個?

生:我想知道“他們一共要掛多少個牌子?”。

師:怎樣才能知道“他們一共要掛多少個牌子?”呢?

師:你知道怎樣計算嗎?請把你的計算方法在小組內交流交流!(生交流,師適時進行指導)

8、誰願意把你的計算方法説給大家聽?

9、小練習:

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科

a、小朋友請看屏幕,你能用自己喜歡的方法算一算這兩道題嗎?

45+30= 10+36=

b、誰願意把你的計算結果説給大家聽?你是怎樣算的?

10、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黑板上這兩道題,你發現它們有什麼特點?

(引導學生髮現:兩位數加一位數是個位相加;兩位數加整十數是十位相加)。

(設計意圖:驗證猜想,探究算法。任何猜想都要經過證明,才能確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義,所以設計了兩個活動進行練習,在練習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驗證猜想。驗證猜想的過程,也就是學生主動參與數學知識探究的過程。通過多樣的練習讓學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優缺點,進而自主的選擇最優的口算的方法,促使學生以一個創造者、發明者的身份去探索知識,讓學生在體驗滿足感、成功感的同時,獲得一種科學方法的啟蒙教育。)

三、課堂練習:

1、你們太棒了,老師真佩服你們!我這裏有一些問題需要同學們幫忙解決。看一看這節,課誰學的最棒!

(1)、學校要給一些小樹掛牌,現在已經做好了23個牌子,還有5個沒有做好,你能知道我們一共要給多少棵小樹掛牌子嗎?

(2)、如果我們大家要去植樹,男同學有18人,女同學有20人,如果一人栽一棵樹, 一共要栽多少棵樹?

(3)、要挖38個坑,男同學已經挖了26個坑,女同學挖了10個坑,我們挖的坑夠不夠?

2、遊戲:找樹葉。

同學們表現得這麼棒,為了獎勵大家,我們來做個遊戲:“找樹葉”。

小組活動:大樹的四個枝上寫上不同的得數,樹葉上寫算式,讓學生找一找:看看每片葉子應該長在這棵大樹的哪個枝上?

四、課堂小結:

小朋友,你今天學到了什麼?(生交流)

你們可真了不起,每一個小組都種了這麼多的樹,表現太棒了!不但會計算100以內兩位數加減法的題,而且還想出了這麼多的計算方法,老師真為你們驕傲!希望小朋友們繼續努力,相信你們一定會更出色!

教學反思

多少年來,口算教學所追求的目標是:能正確、迅速地口算,掌握一定的速算技巧,具備一定的口算能力。而評價的標準也簡單,即檢驗一個學生的口算能力就是看他一分鐘能口算多少題。併為讓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計算,算法多樣化就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鼓勵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計算。

小學低年級數學學科算法多樣化是近年來小學數學教學改革中最易引起爭議的焦點問題。算法多樣化是《數學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按照這樣的教學,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於學生進行數學交流,而且有利於因材施教,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這樣的教學不但使得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愉悦,而且能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的數學。但是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指導學生選擇口算的最優方法,所以,在教學中,我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説出自己的口算方法,小組內進行評價,進行辯論,進而形成最優的口算方法,通過多樣的練習讓學生自己感受出自己的口算方法的優缺點,進而自主的選擇最優的口算的方法,並且通過練習達到認可和鞏固的作用。

在設計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一、密切聯繫生活實際,培養估算意識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應該培養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在口算時可以先加強學生的估算的練習,這樣有助於學生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口算的準確性,促進學生對口算的理解和應用。

二、重視算法多樣化,培養創新意識

由於學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樣的。面對算式,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各自不同的思維方式,無論哪個學生,凡是以自己的學習方式,根據自己的特點,以自己的步調進行學習,都是有效的。學生的學習總是在自己已有知識基礎上的自我建構,學生的心靈深處不僅有求異和創新的需要,而且完全有創造的潛力。這樣通過一道題的有效學習比訓練幾張口算卡來得收穫更大。

三、鼓勵質疑評價,培養反思意識

新課程標準指出:要使學生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對於學生思維成果的評價,並非是老師的專利。因此對學生各種各樣的口算方法,教師不要急於評價優劣,應引導學生比較各種算法的特點,並對各種算法進行質疑、剖析。讓學生自己來評價,自己來反思。“為什麼結果要減去3呢?”“對××同學的算法,你想發表什麼意見?”“還有不同意見嗎?”等等,特別是引導學生對各種方法的思路進行比較,讓學生進一步思考:同學們用多種方法去口算,儘管大家的思考方法不同,但有一種相同的思路,想一想,這一基本的思路是什麼?學生經過思考發現,都是在想方設法“湊整”。如果學生原來的“湊整”是處於無意識狀態,那麼,通過對自己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就增強了用“湊整”思路來解決實際情境中的各種計算問題的意識。不僅使結論得到進一步的凝練和昇華,而且有助於學生建立初步的數學價值觀。

説課稿 篇9

説課稿:《傳統文化的繼承》

——政治科組 遊月茹 各位評委、老師:您們好!

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傳統文化的繼承》。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

一、説教材

(一)本框題的地位與作用

本框題是高中政治必修3第二單元第四課第一框的內容,第二單元《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介紹文化發展的三個過程(文化傳播、文化繼承、文化創新)。本框題《傳統文化的繼承》它向前承接了在文化傳播中,如何尊重和培育自己的傳統文化,向後又為今天如何進行文化創新做了鋪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我們的優秀傳統文化不能只陳列在歷史遺址中,她的價值在於傳承與發揚,只有讓青少年學生參與其中,才能煥發活力。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什麼是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以及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能夠區分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繼承傳統文化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讓學生形成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樹立熱愛優秀傳統文化、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感情,成為傳統文化自覺的傳承者和享用者。

(三)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傳統文化的表現;?傳統文化的作用

2.難點: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二、説教法

1.設疑激趣法:在教學的四個層次中層層設疑,讓學生帶着疑惑去學,時時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不斷激發好奇心,引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行為。

2.情感引導法:激發學生內心的民族情感和文化情結,引導學生在交流活動中獲得知識、陶冶性情,以達到知、情、行統一的最佳效果。

3.情境教學法:將圖片、時事等直觀資料有機整合,將學生帶入到濃厚的傳統文化的氛圍中,讓學生去體會、去感受、去討論、去運用,師生共同在教學中獲得新知。

三、説學法

1.合作探究法:課前讓學生分小組蒐集資料,瞭解傳統文化相關知識,培養合作探究能力;課堂上學生積極合作探究討論 、在探究中深化認識。

2.辨證分析法:傳統文化在今天的影響,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這就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

3.調查研究法:理論聯繫實際,調查惠州本土傳統文化的現狀。

四、説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立足實際,發揮學生調查和收集、分析資料的能力。課前佈置兩項調查活動:一是“尋找家鄉的傳統文化”,學生分組去了解自己家鄉有哪些傳統文化,蒐集有關圖片或文字資料形成學生作品展覽;二是讓學生收集資料説明為什麼端午祭會被韓國申遺成功。

(二)課堂教學

教學過程,緊緊圍繞傳統文化,分為“設置情境、引入新課—分析重難點—課堂小結—練習、作業”四個層次,環環相扣,逐步推進,幫助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1.情境導入

德國的普克朗認為:“思考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因此,一開始,我就運用20xx年中韓端午節“申遺”之爭,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到的相關資料,討論為什麼端午祭會被韓國申遺成功?我們該怎樣對待自身的傳統文化?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得出結論:韓國申遺成功原因在於對端午祭的重視和保護,這也提醒我們國家要重視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繼承,由此開始新知的學習。

2. 分析重難點

緊接拋出“我們要繼承哪些傳統文化?”的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合作探究能力,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介紹自己家鄉有哪些傳統文化(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然後每小組派一代表上台將

課前收集到的圖片和材料進行直觀的展示,使學生產生對傳統文化的濃厚感情,並與教師的經典點撥相結合,讓學生從傳統文化的具體表現中悟出傳統文化的真正含義。

3.思維探究

(1)問題探究,培養能力,突出傳統文化的作用。

從傳統文化的含義可以看出傳統文化具有繼承性,教師拋出問題“我們應該怎樣繼承傳統文化?是不是全盤繼承?,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

展示安徽省西遞村的敬愛堂中懸掛着的“孝”字。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在今天如何看待“孝道”這種傳統思想。“在今天還需不需要講孝道?是不是把古代的孝全盤繼承下來”。此處藉助《二十四孝》之埋兒奉母的故事,藉助問題的探究和學科知識的支撐,突出傳統文化作用具有雙重性的這一重點,為實現難點突破提供基礎。

在認識傳統文化的雙重作用時,要重點突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反映課標思想。

(2)案例探究,把握標準,突破正確對待傳統文化的難點。

通過對傳統文化雙重作用的學習,學生能較容易歸納出對待包括“孝”在內的中華傳統文化,我們應該批判繼承,古為今用。由此歸納出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 古為今用”,突破本節課的難點。

4、課堂小結和練習、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傳統文化面面觀

1、含義:

2、具體表現:

二、傳統文化在今天

1、傳統文化的作用

①積極作用 ②消極作用

三、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 古為今用"

説課稿 篇10

一.説教材

《荷花》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這篇精讀課文描寫了夏日公園裏一池荷花盛開時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與荷花融為一體的感受。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描寫了荷花的清新美麗,展現了一幅各具姿態、色彩明豔,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畫面。文章的字數不多,卻把滿池荷花的美景表現得淋漓盡致,同時也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好題材,也是指導學生朗讀和培養學生感悟能力、想象能力的好教材。這節課我力圖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欣賞荷花那不同尋常的美。

二.説教學目標

本組課文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為專題。根據本課以上特點,我制訂了以下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優美語言;

2.圖文結合,理解課文,欣賞荷花的美麗,培養審美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學習邊閲讀邊想象畫面的讀書方法。

根據擬定的學習目標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荷花美麗的姿態,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培養對大自然美的體驗。教學難點是: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畫……”等語句。

三、説教學方法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為了突破重點,解決難點,達到目標,我主要採用了以下幾種教法:

1、圖文對照法;本文利用課文插圖和《荷花》的課件幫助學生理解、想象。

2、情境教學法,使學生感覺如臨其境,易於理解。

3、以讀代講法。通過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讀,引導學生感受課文的語言美和荷花美。

四、説教學過程

我是緊扣“美”字進行設計的:

(一)創設情境,感知美

俗話説的好,“良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我在設計《荷花》一課導入時,選用了猜迷這種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接着,出示荷花圖,讓學生欣賞後用詞語描繪看到的荷花。如此激情導入新課,學生的聽覺、視覺、思維、想象被激發,情緒一下子被調動起來,形成“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的課堂基調。師生交流後揭題板書。

(二)自主探究,尋找美

本文語言優美,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初讀課文,談讀後的感受,使學生整體感知荷花的美。然後再讀課文,找出具體描寫荷花美的句子畫下來,反覆誦讀,並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讀後的感受。

(三)彙報交流,體驗美

學生通過上述兩個環節,對文章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同時也定會產生一些疑惑。在學生彙報交流具體描寫荷花美的句子時,教師可隨機出示圖片或視頻,圖文結合,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句子,在讀中理解、感悟。通過此環節,學生更進一步體會到了荷花的美,然後有滋有味地讀出美,使教學達到異曲同工的效果。

如在教學描寫荷葉的句子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抓住描寫荷葉特點的詞語“挨挨擠擠”,通過看圖理解,有感情朗讀,想象一池荷葉長勢之美,並教給學生圖文結合理解課文這一學習方法。而“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這一句緊緊抓住“冒”字進行引導。讓學生想象:“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是什麼樣子呢?誰來演一演?“冒”字用得好在哪裏?緊接着又抓住“冒”字,通過多種形式練習有感情朗讀。

又如,教學描寫荷花三種姿態的句子時可分三步走:

(1)讓學生抓住重點詞體會;

(2)圖文對照,讓學生感受荷花的美;

(3)以“荷花是那樣美,誰能讀出它的美?”

激發讀的興趣,讓學生練讀、比讀、評讀、表演讀。最後,讓學生配樂朗讀第二段,邊讀邊想象畫面。在感受了、體會了、讀出了荷花的美后,教師還準備了貼畫,要求他們在黑板上貼出荷花的美。

(四)含情誦讀,釋放美

在第二段體驗美的基礎上,第三、四段使美感進一步深化。教師深情引讀:這麼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學生飽含激情,接讀第三段。然後,讓學生想象,除了文中寫到的三種姿勢,荷花還會有哪些姿態?在理解“一大幅活的畫”時,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想像一下,活的畫是什麼樣的?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體會了一池荷花的動態美,並在表達中抒發了美,釋放了美。

以此為契機,教師配樂範讀第四段,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彷彿看到的畫面,接下來課件展示動畫,讓學生想象説一説,似乎聽見蜻蜓和小魚對“我”説了什麼話,還有哪些動物會來和“我”交談,可能告訴“我”一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的思維將又一次被激活。這時,再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朗讀這部分,學生感覺自己彷彿真的成了荷花,併為自己的美所陶醉。

(五)整體回顧,欣賞美

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再次讓學生欣賞優美的畫面,嘗試自己介紹荷花的美。

(六)拓展延伸,深化美

在這一環節,教師告訴學生,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寫下了讚美荷花的詩篇,接着,伴隨一首優美的民族音樂,教師出示宋代詩人楊萬里的配圖古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並深情朗誦。之後,教師用課件展示滿池荷花,讓學生面對大自然描繪的美麗畫卷,説出此時最想説的話。通過這一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從欣賞、感受荷花的美,延伸到對大自然的熱愛,讓學生的感情進一步得到昇華。

五、課外練習

1.看課外書或上網查找有關荷花的古詩。

2.作者把荷花寫得多美啊!我也要寫寫自己喜歡的花。

六、板書設計

板書是微型的教案,我的板書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以直觀形象的貼畫和一個“美”字組成,讓荷花的美再現在學生面前。

標籤: 集錦 説課稿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003jw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