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説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有關説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8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説課稿模板彙總八篇

説課稿 篇1

【説教材】

《代數式》是浙教版七上實驗教材第四章第二節課程。本節是在完成了實數數集的擴充,瞭解了字母表示數後,進一步學習代數式及列代數式。從數到式是學生認識上 “質”的飛躍,是研究方程、不等式、函數等數學知識的基礎,可以説本節是“代數”之始。同時,本節課所滲透的特殊到一般的辨證思想和數學建模的思想方法,對學生今後的數學學習和發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説學生情況】

在本節內容學習之前,學生已具有了如下的“現有發展區”。但對初一新生來説,從“數”到“式”這種認識上的飛躍沒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對用字母表示數的理解還不深刻,尤其是數學的應用意識和應用能力還較弱,所以用代數式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會感到難於理解。

【説教學目標】

根據學習任務分析和學生認知特點,我從三方面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的“瞭解”、“運用”與“發展”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原有的認知、能力水平來確定的。

過程、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目標是根據本節教材的獨特性、抽象性,突出“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而確定的,以使學生在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説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代數式的概念及用代數式表示常用的數量關係。

教學難點:用代數式表示實際問題中的數量關係。

【説教法學法】

根據以上分析,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現有發展區”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解決“最近發展區”的認知矛盾,促成“最近發展區”向“目標發展區”轉化,依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和波利亞的問題解決理論,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方法為以問題解決為主的情境教學法,融入地方文化、參觀情景、導遊角色、問題解決等元素,讓學生體會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的一般規律;並附以實物和多媒體教學,創設有趣、直觀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習興趣,烘托重點。

在學法上引導學生採用“融、驗、探、合”四字學習法,即融入情景,在情景中快樂學習;體驗過程,在過程中建構知識;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培養品質;合作交流,在交流中獲取經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變“學會”為“會學”。

説課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內容

本節內容是從一個小狗活動的實例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出圓的面積。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過了圓的周長,弧長等有關概念、公式,在這個基礎上,學好本節課,掌握圓的面積公式和有關計算,為學生今後學習和圓有關的圖形的面積奠定了基礎。特別是在面積的推導過程中,潛意識的培養了學生的極限思想。

二、目標分析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的數學教學應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能力為重,同時也要強化應用意識,所以教學目標的確定應建立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上,而預備年級的學生只具備一定的形象思維能力,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完備,所以根據本節課的特點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瞭解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⑵幫助學生掌握圓的面積公式,並能應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

使學生了解從“未知”到“已知”的轉化過程,逐漸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實例引入,讓學生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向學生展示生動、活潑的數學天地,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全體學生積極參與探索,在參與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三.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圓的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圓的面積公式的應用。

難點:在圓的面積公式推導過程中,學生對圓的無限平均分割,“弧長”無限的接近“線段”的理解以及將圓轉化為長方形時,長方形的長是圓的周長的一半的理解。

四.教法分析

1、教法分析:

針對剛邁入初中的學生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以及他們現在的知識水平。採用啟發式,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讓儘可能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課堂上教師要成為學生的學習夥伴,與學生“同甘共苦”一起體驗成功的喜悦,創造一個輕鬆,高效的學習氛圍。

2、學法指導

通過實例引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學,在藉助長方形面積公式來推導圓的面積公式的同時,使學生體會到觀察,歸納,聯想,轉化等數學學習方法,在師生互動中讓每個學生都動口,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教學手段

為了更好地展示數學的魅力,結合一定的多媒體輔助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與趣味性,騰出足夠的時空和自由度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五、教學過程

1、複習(1)長方形面積公式

(2)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

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求法是通過割補轉化為長方形面積來解決。

2、創設問題情景,引入課題

一隻小狗被它的主人用一根長1米的繩子栓在草地上,問小狗能夠活動的範圍有多大?

問題:1、小狗能夠活動的最大面積是一個什麼圖形?

2、如何求圓的面積呢?

3、師生互動,探索新知

(1)引導:

平行四邊形面積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那麼圓的面積是否也可以轉化成長方形面積來解決呢?

(2)實驗操作:

教師將課前準備好的圓分給各小組(前後四人為一組)。請同學們試試看,是否可以將圓轉化成為長方形。

(3)動畫展示:略

説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今天説課的題目是《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是人教版新課標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比例第一課時的內容。我的説課將從教材、教法與學法、教學設計、板書設計四方面進行。下面我將詳細説課。 一、説教材

比例的知識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習了比的知識和除法、分數等基礎上教學的。而本節課內容是這個單元的第一節課,主要屬於概念教學,是為以後解比例,講解正、反比例做準備的。學生學好這部分知識,不僅可以初步接觸函數的思想,而且是利用比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先決條件。

依據小學“新課標”的要求,參照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觀察、比較,讓學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義和比例的基本性質。

(2)通過自學,讓學生認識比例的各部分名稱。

(3)會用比例的意義或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能用兩種形式寫比例。

(4)培養觀察、比較、推理、概括、歸納能力。

其中教學重點是理解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會用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並寫出比例。

教學難點是掌握組成比例的條件,能正確組成比例

二、説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教材內容和編排的特點,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關鍵,按照學生認知規律,遵循我校以生為本,和諧課堂;過程簡單,效果紮實;培養自信,快樂愉悦的高效課堂理念,我選擇了“引導發現法”與“和諧教學法”為主,並根據自主性和差異性原則,讓學生在“計算——觀察、比較——概括——應用”的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發現、發展、形成的過程,使教法與學法融為一體。心理學家皮亞傑曾説過:“一切真理都要讓學生自己去獲得,由他重新去發現,而不是草率的傳遞給學生”。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發現規律,從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義和性質,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知識和概括知識的能力。

三、説程序設計

(一)導入新課

孩子們:你們知道我們人身上的有趣比嗎?例如:將拳頭翻滾一週,它的長度與腳的長度的比大約是1:1;身高與雙臂平伸長度的比大約也是1:1;腳長與身高長度的比大約是1:7??

你們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什麼用處嗎?比如你到商店去買襪子,只要將襪底在你的拳頭上繞一週,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如果你是一個偵探,只要發現了罪犯的腳印,就可估計出罪犯身材的大致高度??。這裏實際上是用這些比去組成一個個有趣的比例去計算的。你想知道什麼叫做比例嗎?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比例的意義和

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用學生感興趣的身體上的有趣的比和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問題聯繫起來組成比例,用形象直觀的例子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這樣引出課題,讓學生在躍躍欲試的情緒下進入新課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使學生帶着問題主動地參與本課新知識的學習。(二)、探究新知

1、動手計算、探究比例的意義

出示教科書中的主題圖,找學生説出這些國旗的長和寬各是多少?讓學生用兩種形式寫出長和寬的比。指名彙報並板書其中的兩個比,之後讓孩子求出它們的比值。

觀察求的比值,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會説兩個比的比值相等。那我們可以用什麼符號把它們連接起來?這時完善板書。告之學生像這樣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這時引導學生觀察板書,結合剛才的計算,描述比例的意義,然後板書:表示兩個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並讓學生齊讀一遍。 從比例的意義我們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幾個比組成的?這兩個比必須具備什麼條件?因此判斷兩個比能不能組成比例,關鍵是看什麼?

讓孩子由身邊的實際問題提煉知識,經歷了計算、觀察,自己總結出了比例的意義,加深孩子的理解。

2、組織看書,認識名稱

我們已經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稱,那麼比例的各部分名稱是什麼呢?自學教材第34頁內容。

學生彙報,板書名稱。同桌之間互相練習。

3、利用新知,學以致用

在主題圖的四面國旗的尺寸中,你還能找出哪些比來組成比例?這一環節採用小組討論交流的方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探討,加深對比例意義的認識,刺激學生多方位思考。

4、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

我們知道了比例的意義和各部分的名稱,那麼比例有什麼性質

呢?現在我們就來研究。(在比例的意義後面板書:比例的基本性質)請同學們分別計算出這個比例中兩個內項的積和兩個外項的積。教師板書:2.4×40=96 1.6×60=96

你發現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這樣的呢?讓學生分組計算前面判斷過的比例式。

通過計算,大家發現所有的比例式都有這個共同的規律,誰能用一句話把這個規律説出來?

最後教師歸納並板書出:在比例裏,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又是怎樣的呢?” 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質就是等號兩端分子和分母分別交叉相乘,積相等。

5、小結:研究到這,我們要判斷兩個比是不是成比例,有幾種方法?

(三)、鞏固深化,拓展思維

1、説説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這題既考查了比例的基本性質,也為下節課解比例奠定了基礎

3、先應用比例的意義,再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那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10:2.5

4、下面的四個數可以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出來。

2 、3 、4和6

四、全課小結,提高認識

通過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麼知識?

六、課外補充,拓展延伸

用4、5、6和( )可以組成比例

四説板書設計

這節內容的板書設計,簡明扼要、條理分明、佈局合理,體現形式美和簡潔美。把知識的重點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加深學生的印象。

説課稿 篇4

“角與直角”是上海市九年義務教育課本小學數學教材試用本第一學期第五單元“幾何小實踐”中的內容。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結合班級學生的實際,制定了以下幾個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角與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能夠動手製作直角,能用直角量具測定和判斷直角。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教學難點: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角與直角,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已經接觸並積累了許多關於角的經驗,本節課是將這些經驗初步上升學習角的概念。本節課對於下面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有着重要作用。同時,也為今後進一步學習角的分類、角的大小等知識作好必要的準備。

本堂課的探究過程是“感知角→概括角→應用角”的認識過程。學生的認知活動就是不斷在具體感知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得出結論,再把結論應用於實際,從而實現“感性思維→理性思維→具體思維”相互連接的兩個飛躍。

首先,我從尋找生活中的角引入,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其次將生活中的角抽象為數學中的角,通過看一看、摸一摸來感知角,再從説一説中得出“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邊”的定義。再根據學生對於角的定義的掌握,由老師引導,學生共同畫出一個角,加深學生對於角知識的掌握。

在認識角與直角後,學生又通過自主地摸索、嘗試、判斷角與直角的過程中,腦中對角與直角的理解逐步深化。最後,學生拿着自己的三角尺,在自己的身邊尋找直角。這讓學生有機會用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得以運用,一方面提高學習的興趣,另一方面幫助他們加深對測量直角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也深深地體會到數學和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角與直角》是一節操作性較強的幾何圖形課,設置情境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日常經驗,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向學生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和數學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在各種豐富的數學活動中,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與直角。

説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複韻母教學的第一課,是拼音教學的難點。教材包含四部分內容:複韻母ai ei ui的讀音和它們的四聲讀法。ai ei ui的形體和書寫規則。ai ei ui與聲母的拼讀練習。含有複韻母的帶調音節組成的拼音詞。本課配有大圖1幅、小圖3幅和橫幅圖1幅。利用大圖——情境圖,營造一個有教育意義的語境,逐層剝離出ai ei ui這三個複韻母來進行認讀,並讓學生接受綠化祖國、愛護樹木的環保薰陶。

根據新課程標準,根據本組拼音訓練的主要意圖和學生實

際,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學會複韻母的讀音,掌握ai ei ui的發音方法,能夠自主地用發音方法學習它們的四聲,達到讀準音,認清形,並能正確書寫。

2、使用拼讀方法,採用多種形式,練習聲母與複韻母ai ei ui的拼讀音節,正確熟練地讀準每個音節,提高拼讀音節的能力。

3、迴歸生活,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勤於動腦的習慣,樂於運用所學知識。

由於複韻母ai ei ui是由兩個單韻母合成的,學生容易發成

兩個單韻母的音,學生對複韻母的發音方法掌握不夠,因此我將掌握3個複韻母的音、形、四聲及標調方法作為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給ui標調作為本課時的難點。

二、説教法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我的教法如下:

一、新舊鏈接循序漸進

因為新知識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所以在新授前,我安排了複習舊知——本課涉及到的聲母及單韻母的發音,這樣在教學新知——複韻母時,學生很快在頭腦中形成新舊知識的鏈條,解決了複韻母發音難、容易混淆的問題,使學生感到新知識只是舊知識的延伸和拓展,在教學這三個複韻母時,我體現了從扶到放的過程,先是老師帶着學,然後學生討論後嘗試學,最後完全自主學,遵循了學生學習的循序漸進性。

二、藉助情境、語境學習複韻母

對於剛剛入學的兒童來説,漢語拼音字母他們很少見過,有的甚至從未見過,但用這些字母標識的語音在兒童口語中是經常出現的。只要我們在教學時善於藉助兒童已有的口語經驗和生活經驗,就可以化難為易,大大提高漢語拼音學習的效率。基於這樣的考慮:

1、利用情境圖激活兒童的生活經驗,如:教學ai時,看語境圖。讓學生説出弟弟的個子矮,利用矮的音幫助學生學習。再

如:指導學生看語境圖,小弟弟用力砍木頭時發出ei,ei, ei音。

2、藉助兒童已有的口語經驗來學拼音。如:指導學生練讀“語境歌”,從而使所學的韻母迴歸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再如:學習ai的四聲。讓學生從生活中,找到ai四聲的朋友。學ui的

四聲時,讓學生看圖,説句子,詞語等。四聲的學習不是孤立的,給予了生動的情境和語言環境,把學習拼音和發展語言有機結合起來。豐富的感性知識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展了思維,並且培養了學生對語言的興趣,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

三、注意兒童的心理特點,呈現方式富有童趣

教學時,我採用多種方法教學,輕鬆愉快,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兒歌誦讀法。低年級小朋友特別喜歡兒歌,因為兒歌富有童趣、琅琅上口、便於記憶,通過誦讀兒歌,可以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牢固地掌握知識,如:指導學生讀,小bái兔,bái又bái,兩隻耳朵豎起來。ài吃蘿蔔ài吃cài,蹦蹦跳跳真可ài!有目的的訓練了孩子發準ai的音,同時營造了融洽的學習氛圍,學習充滿樂趣。

2、遊戲記憶法。如:師生齊心協力幫助小兔拔蘿蔔。一起用力ei ei ei,拔蘿蔔呀——(生:ei、ei、ei),用點勁呀——齊心協力——,加油幹哪——!再如:模擬山谷回聲。師:ui—,大山你好!生:ui—,大山你好!師:ui—,我喜歡你!(生答)師:ui—,我會念ui了!(生答)不僅使學生牢牢地記住了ei、ui的發音,還讓學生在積極的參與中調動起眼、耳、口、手、腦去完成活動中的各種要求。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始終在愉快、輕鬆的氛圍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3、故事啟迪法。用幽默的故事講解枯燥的標調規律,激發

學生拼讀音節的興趣,形象、生動,學生很喜歡,教學效果較好。如:複韻母的小帽子該怎麼戴呢?單韻母中,誰是老大?a o e i u ü,所以複韻母戴帽子時,有老大a,老大戴,老大不在找老二o,老二不在找老三e,老四老五是雙胞胎,誰在後面誰戴帽子!

4、比較學習法。學完三個複韻母後,讓學生自己比較,和以前學的單韻母有什麼不一樣?(生答),師再總結,他們叫做複韻母,複韻母這個新的知識點是學生主動去學習發現的,不是第三者給予的,學生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了梳理,加深了理解和印象。

四、學導結合,學以致用

大家都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年級小朋友雖然年齡小,知識也很少,但也應該從小培養他們學習的方法如:在教學第一個複韻母時,我先讓學生充分的模仿ai的讀音,然後,通過老師的示範作用,讓學生找到複韻母的發音方法,教師總結後,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放手讓他們自己去觀察,去摸索,去實踐,通過小老師領讀,同桌互讀等方法學習第二、第三個複韻母的發音方法。這樣就有利於培養學生善於比較、敢於嘗試、舉一反三的學習方法。

三、説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做好準備

1、抽讀字母卡a o e i u u

今天老師來上課還帶了幾位老朋友,你們看看他們是誰,和

他們打個招呼!

2、知道這幾個字母叫什麼名字嗎?對,單韻母是6個兄弟,他們口型大小排順序,你們誰來給他們排排隊,大哥是誰?對a的口型最大是大哥。二哥是誰?三哥呢?四哥?五哥?小弟弟是u,口型最小在最後。

(通過複習單韻母和他的排列順序為後面學習複韻母的標調方法和發聲做好準備)

3、兄弟6個排排隊,相親相愛不吵鬧,口型大的在前面,口型小的在後面,現在我們來做個遊戲,看口型猜字母。

(二)看情境圖,引出新課

1、小朋友眼睛真厲害,看的誰説的對,看的準,請再用你們的眼睛仔細看看這幅圖畫了什麼?

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就是和圖上的這幾個字母有關

2、看圖學習複韻母ai

姐姐和弟弟比個子,姐姐的個子高,弟弟的個子矮,矮把第三聲去掉就是我們今天所學的第一個韻母。

(充分利用情境圖,引導學生學習漢語拼音,通過看情境圖使學生了解漢語拼音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生活中常常用到它,它並不是什麼陌生的神奇的東西)

3、師範讀。發ai音口型要變動,先發a的音,口張大,聲音響亮,慢慢的向i滑行,i發音輕又短,合起來一口氣讀成ai 老師先範讀,然後通過指名讀、開火車讀,面向全體學生,瞭解

説課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我是佳木斯市第十小學的教師閆麗,我今天説課的內容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數一數》。今天我將分為七個部分進行説課。

讀懂教材:

本節課是北師版學習乘法的起始課,教材設計了豐富的操作活動,教材通過數熊貓、數圓片、數格子、數蘋果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數連加的問題,瞭解這種加法的簡便表示就是要學習的乘法,這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求,學生通過數數抽象出算式對於大多數的孩子並不困難,重要的是如何讓學生充分經歷從不同的角度去數,讓學生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義奠定基礎。(而以前的教材只是教學生知識,而不告訴學生為什麼要學習這些知識)。從不同的角度去數,為學生後面理解兩個因數可以交換位置而積不變埋下伏筆。

讀懂學生:

在教學設計前我設計了三個前測問題:

1、觀察方陣圖,讓學生説説一共有多少個圖形,你是怎麼列式的,説説為什麼這麼列,我出示的是每排6個,有4列,通過調查孩子的列式有三種方法,

(1)6+6+6+6= 4+4+4+4+4+4=(我橫着看一行是6個,豎着看每行是4個)

(2)只列出了6+6+6+6=(我橫着看一行是6個)

(3)6+12+6=(第一行是6個,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個第三行是6個)

2、你知道乘法嗎?並用自己的語言講一講。(聽説過乘法,但是説不清楚。)

3、會背誦乘法口訣嗎?(共同的答案不會.)

通過前測,我發現學生在數物體的時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來數,同時教材中數一數的活動充分考慮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把學生數數的經驗和技巧作為乘法學習的基礎,這是符合學生數學學習的年齡特徵和心理規律的。

我們班的學生思維活躍,課堂上經常有靈動的思維火花閃現。

確立目標:根據教材的解讀和對學生的分析,我確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結合數數的具體情境,經歷相同加數連加算式的抽象過程,感受這種運算與日常生活的聯繫,以便進一步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2、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數方陣排列的物體個數,相應列出兩個不同的連加算式。

3、在具體情境中,體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加數連加的問題,為學習乘法奠定基礎。

在教材處理方面

以“動物園召開運動會”為主線。並把四個內容通過一個情景串了起來。數的層次與每個層次的思維要求逐步提高,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用兩種方法數方陣排列物體的個數,並列出兩個不同的連加算式。感受相同加數連加與日常生活的聯繫,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教學難點:把數一數的活動與乘法的意義溝通起來,體會學習乘法的必要性。

教學方式

我採用的教學方式是為學生創設主動思考的空間,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具體在教學流程中體現。

精心預設

在2個多月的網絡教研和施教過程中,務實校長和武秀華校長給我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建議,研討中,我五易其稿。具體的流程是這樣的: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對不規則、規則物品計數,列式,簡單比較異同。這個環節是我充分研究學生和教材後,創設的環節,目地是讓孩子通過觀察説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初步感知規則和不規則物體的計數不同。

二、充分經歷 探究新知

真正讓每一個孩子都經歷不同方法數的過程,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體會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可列出不同的相同加數的加法算式。

説課稿 篇7

[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學習中已初步掌握瞭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通過對詩歌的朗讀,憑藉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通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瞭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詩歌創作的體驗。然而,隨着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同學們的知識和生活閲歷有了一定積累,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原先只是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的學習方法已不能滿足他們,他們要真正全面透徹地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那就必須學會鑑賞,懂得什麼是詩歌的美,怎樣才能讓詩歌綻放她的美,這樣,他們的詩歌創作水平也會隨之上個台階。因此,設計了這樣一個由“解讀——鑑賞——創作”的階梯性走向的教學環節。因為,這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使他們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創作水平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教學目標]

認知:理解詩歌中“意象”的作用及瞭解體現詩歌特色的“三美”:建築美、繪畫美、音樂美。

能力:讓學生在學習體驗中初步掌握鑑賞詩歌的方法、具備鑑賞詩歌的能力並能進行簡單的詩歌創作。

情感:在朗讀、想象和品味中薰陶學生情感,從而體會、感悟詩人內心的思鄉愛國之情;在理解詩歌、鑑賞詩歌的過程中,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和創作慾望。

[教學重難點]

重點:1、運用已有的學習詩歌的方法來理解詩歌的內容、感悟詩歌的情感。

2、學會如何鑑賞詩歌。

難點:1、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三美”並以此來鑑賞詩歌。

2、再選一個意象,進行詩歌創作,為“鄉愁”再添一韻。

[教法與學法]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總結舊知識;運用已有知識與學生互動;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望並幫助學生在分析體驗中獲得新的知識;在新舊知識的交融中提升學生分析理解能力、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學習詩歌;在誦讀、想象、品味、感悟中學會鑑賞詩歌;在模仿的基礎上創作詩歌。

[教學準備]

學生利用網絡資源收集整理關於作者與作品的相關資料;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1、回憶已有知識,激發學習興趣。

2、談談作者,瞭解作品的創作背景。

二 、運用讀、想、品、悟的方法,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人的情感。

1、散讀(參考學習建議中的節奏,並運用朗讀的重音、語調。)

個別學生範讀——配樂(其餘同學可以閉上眼睛展開合理想象)

2、鄉愁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情緒,詩人用了哪些具體的意象來抒發這種情感的?

3、詩人藉助這些意象分別想表達鄉愁的什麼特點?

4、詩人為何選擇這些意象?他又是如何通過這些意象來表達濃濃鄉愁的的呢?我們能不能根據詩人由這些意象所展開的聯想再結合我們剛才閉上眼睛所想象到的畫面,來説説你的理解。

三 、引導學生從詩的形式、語言、意境等角度去感受詩歌的美。

1、在意境中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2、在結構中感受詩歌的建築美。

3、在語言中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四 、體會感悟,拓展延伸

1、欣賞羅大佑為《鄉愁四韻》譜寫的旋律。

2、創作練筆:給鄉愁添上一韻。

3、作品交流。

五、 課堂小結 渲染激情

1、談收穫

六 、作業

1、反覆吟誦《鄉愁四韻》

2、在余光中和席慕容的同名詩作《鄉愁》中,任選一首,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賞析。

《鄉愁四韻》説課

由於學生在六年級、七年級的現代詩歌單元的學習中已初步掌握瞭解讀現代詩歌的方法——讀、想、品、悟(即通過對詩歌的朗讀,憑藉詩歌的語言展開合理的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再通過對詩中語言的分析品味,來進一步瞭解詩的內容,感悟詩的情感),也有了一些詩歌創作的體驗。再加上,隨着年齡的增長,年級的升高,同學們的知識和生活閲歷有了一定積累,對情感的理解也有了提升。顯然,原先只是用來幫助他們理解詩歌內容、感悟詩歌情感的解讀詩歌的方法已不能滿足他們的求知慾望,要讓學生真正全面透徹地感受詩歌的藝術魅力,那就必須教會他們如何鑑賞,只有懂得了什麼是詩歌的美,才會從不同的角度去賞析它,這樣對詩歌的理解和感悟才會深遠而透徹,並且還懂得如何讓詩歌綻放她的美,這樣,他們的詩歌創作水平也將會隨之提高。

因此,本着“關注學生體驗、感悟和實踐過程”的新課程理念,我給本節課設計了這樣一個由“解讀——鑑賞——創作”的階梯性走向的教學環節,既複習鞏固了舊知識,又在體驗感悟中習得了新的知識,並當堂進行了實踐——詩歌創作,這樣一節課,課堂教學環節比較清晰,新舊知識的銜接、過度也很自然,學生也在體驗感悟中獲得了知識,並在實踐中運用了所學的知識。學生的語文能力得到了多方面的訓練和提高。因為,在這這節課上,不僅在知識層面上使學生有了新的提高,而且他們的文學鑑賞能力、人文素養和文化內涵、以及文學創作水平都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學情

本節課是 20xx 年最新審定的人教版一年級數學第 6 頁至第 8 頁的內容。學習它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數數、有了一定的數學基礎、所以學習比多少時學生上路還是比較快的。另外這一課、也是後面認知各數大小的基礎、是學習後面數學知識的基礎。書中是以小豬蓋房子的故事開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在情境圖中找一找、比一比”、讓學生自己尋找可比的對象、選擇比較的標準來“比”、給學生較大的自由發揮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發展為宗旨”的素質教育新理念和目標。

二、説目標

1 、使學生初步認識 一一 對應、知道同樣多的含義;初步學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義;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考慮比較的多種方法

2 、通過操作、觀察、初步體驗數感、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合作學習的樂趣、讓學生在比一比的過程中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三、説重點、難點

會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物體的多少;能準確地比出同樣多、多些、少些、並會準確地表達出來、形成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能力。

四、説教學策略

學以致用、數學來源於生活、同時又用於生活、因此我們的教學儘量要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經歷中感悟、體會、認識數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的教學也應不斷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好。基於這些理念、本課可以通過掛圖和講故事等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通過一系列模擬活動或遊戲、讓學生更樂於融入課堂學習、提高學習積極性和有效性。

五、課前小遊戲

伸手指做遊戲:左手伸出一個指頭、右手伸出一個指頭、同時嘴上唱:“ 1 對 1 、一樣多”;類似的辦法、一直唱到“ 5 對 5 、一樣多”。

這個小遊戲是 為了讓學生在遊戲中輕鬆感受到同樣多就是數量一樣、數量一樣就是同樣多。同時也為畫對應線比較多少、打下了很巧妙的基礎。

六、 教學過程

1、課程導入

小朋友、你們喜歡聽故事嗎??大部分學生是喜歡聽的、教師在學生答後播放一段三隻小豬的故事。(事前錄好略)。聽完這個故事、我們知道三隻小豬通過實踐發現磚頭房子最堅固、所以當小免要蓋房子時、小豬就來幫小免、我們看到圖上(出示主題圖)有幾隻小免 /? 從而引出新授

2、新授

1)教學“同樣多”

師:觀察圖上有幾隻小免、一隻小免搬了多少塊磚? ( 學生一邊回答、教師一邊貼小免頭的圖案和磚頭的圖案 ) 一隻小免搬一塊磚、小免的只數和磚的塊數誰多誰少?根據學生回答、師總結 : 一隻小免對一塊磚、不多也不少、我們就説小免和磚的數量一樣多。同時在圖案中間畫對應線。這樣一個對一個的比較方法就叫做一一對應。教師要讓學生口頭説:免子和磚同樣多 . 板書:同樣多。之後讓學生找找還有哪些物體同樣多?並讓學生口頭説説誰和誰同樣多。

2) 教學“多一些”、“少一些”

教師:觀察圖上有幾隻小豬、幾根木頭?生一邊回答、師一邊貼小豬和木頭的圖案。一隻小豬對一根木頭、有沒有多餘的小豬、有沒有多餘的木頭?誰多誰少 ? 根據學生情況、適時的説出用連對應線的方法比。一隻豬對一根木頭、兩隻豬對兩根木頭…邊説邊連線、同時正應課前遊戲 1 對 1 、 2 對 2 、 3 對 3. 説明木頭多、豬少、讓學生口頭多説木頭的數量比豬的數量多、豬的數量比木頭的少、要學生説完整。板書:“多一些、少一些”、類似地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哪些物體可以比多比少的。

3) 動手操作

為加強印象、我們以學生身邊的物體出發、讓學生動手用自制的小圓片和三角形、擺出同樣、多一些、少一些的情況、根據自己擺的情況完整地説出誰多誰少。師循視、並給予評價。

4)鞏固練習

教會學生做題之前先讀題、讀兩遍。做數學書本第 7 頁。

對於數學書第 8 頁的 3,4 兩小題。分別可以用兩種不同的方法、3 是用畫 對應線的方法、擺的長度一樣、可是疏密不一樣、這時畫對應線是學生常出錯、還是用 1 對 1 、 2 對 2 、從左對到右的辦法對應畫過去、這樣不易錯。 4 題就用數數的辦法。引導學生根據不同的題、選用最好的辦法。

七、板書設計與作業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kk7x7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