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有關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説課稿,説課稿是進行説課準備的文稿,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麼寫好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説課稿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有關語文説課稿模板彙編八篇

語文説課稿 篇1

[教學目標]

1。領悟"美"的內涵,體味文中深厚的思想感情和深刻的哲理。

2。學習散文寓情於景和運用對比增強表達效果的寫法。

3。初步掌握鑑賞散文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寓情於景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2。難點:領悟文中藴藏的深刻哲理。

[教學設想]

1。教學程序:導入—誦讀—賞析—質疑—討論—拓展。

2。教學方法:引導,點撥,質疑,討論和比較鑑賞法。

3。輔助手段:多媒體計算機,大屏幕投影儀。

4,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

二。討論什麼是"美"

三。賞析《世間最美的墳墓》

1。作者簡介

2。教師範讀課文,並請學生動筆勾畫出托爾斯泰墓的環境和形狀的語句。

3。討論托爾斯泰墓的特點:

問題一:文中幾處寫到托爾斯墓的環境和形狀 (三處)

問題二:托爾斯泰墓有何特點 (逼人的樸素)

問題三:這樣的墳墓為什麼是世間最美的 (裏面埋葬着偉大的人物托爾斯泰)

4。介紹托爾斯泰

5。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第一段中托爾斯泰的遺願。

6。引導學生找出描寫人們瞻仰托爾斯泰墓的語句,想象當時的情景。

7。鑑賞景物描寫和對比手法的運用:

①課文第二段中有一個句子對墓地景物進行了動態描寫,請找出來。這個景物描寫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②課文最後,作者將托爾斯泰墓與拿破崙,歌德,莎士比亞的墳墓進行對比,這樣寫有何作用

8。文中作者為什麼説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 (這是托爾斯泰誕辰100週年的日子)

第二課時

[教學步驟]

一。賞析《冬天之美》

1。作者簡介

2。學生齊讀全文。

3。賞析,討論下列問題:

①"我從來熱愛鄉村的冬天"這句話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統攝全文,是文眼)

②第1段的內容從什麼角度説明"我從來熱愛鄉村的冬天" (對比的角度。"我"與富翁們對比,城市與鄉村對比)

③讓學生把第2段中描寫景物的句子畫出來,體會鄉村冬天之美。問:鄉村冬天的景物有何特點 (靜謐,温馨,豔麗,充滿生機和活力)

④課文結尾一句用了什麼修辭方法 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在結構上有何作用 (反問。表達了作者厭惡污濁的城市生活,嚮往農村田園風光,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與開頭相呼應,使全文結構緊湊)

二。兩篇散文比較鑑賞

相同點:

1。兩文都寫到了"美",都表達了深厚的思想感情,都藴藏了深刻的哲理。

2。兩文都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

3。兩文都短小精悍,開篇點題,首尾呼應,結構嚴謹。

不同點:

1。表現美的角度不同:《世間最美的墳墓》寫的是人文景觀,《冬天之美》寫的是田園風光。

2。表達的思想感情不同:《世間最美的墳墓》表達的是作者對托爾斯泰的無限崇敬,基調是深沉,醇厚的;《冬天之美》抒發的是作者厭惡城市生活,嚮往田園風光的思想感情,基調是亮麗,温馨的。

3。藴含的哲理不同:《世間最美的墳墓》——最平凡的也是最偉大的,最樸素的也是最華麗的。《冬天之美》——最美的景色不在城市而在鄉村。

三。拓展閲讀

1。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村》。

2。法國作家雨果的《悼念喬治桑》。

語文説課稿 篇2

今天我執教的是人教版第四冊第31課《恐龍的滅絕》,這是一篇科學知識小品文,文中列舉了幾種有關恐龍滅絕的説法。像這一類的科普説明文是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着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瞭解説明方法,提高學生閲讀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於這類文章沒有具體的故事情節,往往會被我們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條槓槓;由於敍述簡潔沒有多少感染力,又會被我們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寫得生動而準確”。稍不留心還很容易上成了科學課或常識課。那麼這類課文到底該教些什麼,怎樣教,才能使它的教學更具有語文味呢?

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我始終堅信着這麼三句話:只要我多關注一些語言,學生就能多夯實一點基礎;只要我多關注一些細節,學生就能多收穫一點成功;只要我多關注一些方法的指導,學生就能多提高一點學習的能力。所以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體現科普文教學的語文味。

一、注重字詞教學,落實初讀目標

記得有位教學專家説:閲讀教學,要加強初讀,延時開講。這對於低段的閲讀教學更是重要。為此在這個板塊中,我設計了兩個層次的讀:先請學生感知文本嘗試讀,要求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隨後以檢查詞語和難句朗讀的形式進行檢查反饋。

在這裏,詞語的呈現是精心預設過的。第一組的六個詞語是由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詞組成的,這樣的構詞結構可以引導學生髮現;第二組其實是動賓結構的詞組,而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出示這樣長長的詞語不是讓他們認識結構,而是給予一定的朗讀指導,停頓記號的出現就是給學生一種意識,以後碰上這樣的長詞語也能學着停頓。講到停頓,這裏還有就是一個長句的停頓,特別是低段的學生,讀長句對他們來説是一個難點,如果我們能在課堂上有意識地給予幫助,經常性地給予指導,相信對他們閲讀能力的提高是很有見效的。

同時還運用各種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詞意。課題中的“滅絕”讓學生猜意思,隨後一個追問“一隻恐龍死了可以叫滅絕嗎?”從而讓學生對滅絕的意思有了準確的理解;“孵”字通過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説説母雞怎樣孵小雞,再告訴學生“孵”左邊的“卵”字就是蛋的意思,通過理解構字特點理解字意;“哺乳動物”這一專有名詞的解釋,做的就更加感性了,像小狗那樣一生下來就是小狗,小時候還要喝媽媽的奶水這樣的動物叫哺乳動物,隨後讓學生用一句話説什麼也是哺乳動物。相信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多關注一些語言,學生自然就能多夯實一些基礎。

二、巧釋説明方法,品味語言精妙

課標指出:在學習説明文時能抓住要點,瞭解説明方法。但對於低段學生來説,不必作理性講解,讓學生在閲讀文本時有所領會即可。

課文第一自然段中把人類的歷史和恐龍的歷史進行比較,使恐龍滅絕之謎更是引起人們的好奇。所以我在教學時讓學生關注這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三四百萬年”和“兩億年”。儘管學生知道兩億年要比三四百萬年表示的時間長,但是到底相差多少呢?學生釋沒有概念的。針對二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我用了統計圖的形式直觀地將其進行對比,隨後小結“把這兩個表示時間的詞語這麼一比較,怪不得説人類歷史跟恐龍的歷史相比可就短多了。”再讓學生齊讀這兩句話。這樣就淡化了説明方法的傳授,可在學生心中已經留下了痕跡。

同樣,我們在教學科普文章時,更應該引導學生品味其豐富的具有表現力的語言,即怎麼個準確,怎麼個簡明,怎麼個科學等等。這篇課文中也有很多這樣的語言,我在教學第2自然段時就採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來品讀。

“加上恐龍身上沒有皮毛來保暖,它們耐不住嚴寒,就慢慢地消失了。”如果把“慢慢地”這個詞語去掉,你再讀一讀,意思有什麼不一樣?學生很快就感受到如果真從句子中刪去,就會與實際相悖。而且學生在對語言的比較和揣摩中,感知到了語言的精妙,領悟到了文本中用詞的準確性,長期以往,將會對加強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並滋養學生精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三、精心設計語言訓練,發展邏輯思維能力

提高語文能力的基本途徑是語文實踐,即在閲讀中學習閲讀,在寫作中學習寫作,在聽説中學習聽説。可見,語文基本功訓練,是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科普文的教學要引導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瞭解某些科學常識,更要學習作者怎樣表達説明這種常識,即説明的語言、説明的方法和説明的順序。而説明文的`説明順序一般都有嚴密的邏輯性,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最好的依託。

課文第3自然段關於星球相撞引起恐龍滅絕的這一説法在表達時就充分體現了這一特點,因此我抓住這個特點,精心設計了一系列語文化的訓練。

先標一標有幾個句子,想一想每句話在講什麼;再師生進行對一對的遊戲,知道每句話的意思;接着排一排5個句子的順序,理清順序;最後用上“因為……所以……”的句式説一説,理清其因果關係。就在這一步步精心的預設下,學生不僅讀懂了句子意思,理清了事物間的因果關係,發展了邏輯思維能力,更是對他們以後如何讀懂一段話做了方法指導,授他們以“漁”。

以上三點僅是我針對這個文本的特點力圖體現科普文教學時濃濃的語文味,設想總是美好的,也帶有很多個人的主觀意願,很願意接受在座各位的批評指正。如何讓我們的科普文教學不再死氣沉沉,不再單調枯燥,我想方法肯定還有很多,那就讓我們一起繼續探索吧!

語文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以一個兒童的口吻生動地説出人和樹的關係:人類保護樹木,樹木為人類造福。

全課共有三個自然段,兩幅插圖。

第一段寫的是在什麼地方有這麼一棵小樹。重點是讓學生學會用“我家的門口有什麼”説話。

第二段寫的是天冷了,爺爺給小樹穿上稻草衣裳,讓小樹暖暖和和過冬。所配插圖畫面是:爺爺在認真地給小樹的樹幹捆綁稻草。

第三段寫的是天熱了,小樹給爺爺撐開綠傘,讓爺爺在樹蔭下乘涼。所配插圖畫面是:夏天,小樹枝葉茂盛,爺爺悠閒地扇着大芭蕉扇,在樹蔭下乘涼。

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讓學生知道課文中的“暖和的衣裳”、“綠色的小傘”指的是什麼。要切實引導學生把詞放在句子中,把句子放在課文中準確地理解意思,使他們初步學習到聯繫句子、聯繫課文理解詞句的基本方法。

二、教學過程

課文有三個自然段五句話,寫天冷了,爺爺愛護小樹,照顧小樹;天熱了,小樹給爺爺遮擋烈日,滲透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文字活潑,富有情趣,且配有兩幅生動有趣的插圖,適合低年級兒童的審美情趣和閲讀心理。根據課文特點和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本課第一課時可通過“聽、看、讀、演、議”進行教學。

1、聽──創設情景,移情入境

良好的情景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出適合課堂教學的情景,給課堂學習打好基調,對於接下去的教學非常重要。所以我在學習課文之前,通過一系列的聲音感悟,把學生帶入了寒風刺骨的冬天、烈日炎炎的夏天。讓他們設身處地地為爺爺和小樹着想,為後面的看、讀、演、説,奠定良好的感情基調。

2、看──瞭解圖意,培養觀察能力

新課程其中的一大改變就是圖文並茂的課本。課文中的插圖其實是很好的教學資源,而且新課程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如學生的觀察能力、説話能力等,教師就要利用好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能力。所以我利用課文中的插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同時也是説話能力的培養。

3、讀──弄懂課文,培養讀書能力。

課文比較短,而且通俗易懂,可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指名讀、同桌對讀、齊讀、賽讀等。通過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養成自覺讀書的習慣。

4、演──深化理解,培養口語交際能力

教材只是例子,可以靈活運用,藉助文中直觀形象的插圖,引導學生想象爺爺和小樹是怎樣友好相處的,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激發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熱情。

創設情境:大屏幕展示文中的兩幅插圖,在黑板上畫出大大的房子,並配以合適的音樂。

讓學生3人一組分別扮演爺爺、孫子和小樹。儘量讓更多的小組有機會上台表演,要求在課文基礎上有所發揮。

例:

孫子:爺爺,外面這麼冷,您在幹什麼呢?

爺爺:我們冷,小樹也會冷的,我要給小樹穿上暖和的衣裳,它就不會凍壞了……

小樹:(微動着樹梢,用雙手做樹梢)謝謝爺爺,我真的不冷了,以後,我也會幫助您的。

5、議──發散思維,增強環保意識

本文的情感目標主要是懂得樹木是人類的朋友,人人都要愛護它。通過四人小組的討論交流,讓學生的情感能進一步得到昇華,從而體會到愛護小樹是人人都要做到。

語文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我們做朋友吧》是部編本一年級語文上冊語文園地四中的口語交際話題,目的是規範學生的口頭語言,要求學生把自己想和哪位同學交朋友及自己的想法説一説,以此來增進同學之間的瞭解,建立團結友愛的關係。通過口語交際訓練學生的聽、説能力,培養他們良好的聽説態度、語言習慣,以及語言交際能力。 本節課我遵循以學生為本的指導思想,讓學生在活動中真正成為口語交際的主體。教師主要的教學手段是創設情境,為搭建廣闊的可供學生充分展示的平台。讓學生的語言、個性與創造思維得到發展。 本節課我把自己定位為旁觀者,放手讓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實踐,不作過多指點和限制,充分相信學生,還學生交際的自由。不過也不是袖手旁觀,是觀察和傾聽,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讓學生主動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創新,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根據新教材本身特點、新課程的要求及一年級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結合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本課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 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與願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口語交際活動,感受交際的樂趣。

2.學習使用普通話,引導學生逐步養成講普通話的習慣。

本次話題的重點是在交際互動中,使學生能初步説清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並瞭解別人的講話內容;態度大方、有禮貌,在交流中發展口語交際能力。能講清楚想和誰交朋友及原因;能在交際中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能學會自我賞識及賞識他人;能愉快和諧地和他人進行溝通則是本次話題的難點

二、説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口語交際是聽與説雙方的互動過程。教學活動主要應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根據新課標理念,本課教學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

1. 情境創設法:李吉林老師説過:“語言的發源地是具體的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語言的動機,是提供語言的材料,從而促進語言的發展。”因為,本次話題思想性強,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從中受到思想教育,又要突出口語交際的“交際”的特點,讓學生在互動中進行語言交流,情境的創設為學生的口語交流提供了平台。

2. 討論法:教學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合作探究的意識,共同討論。

3. 評價激勵法:人的深層需要都有渴望別人賞識的願望,小學生更是如此。他們需要老師常用肯定和表揚的方式來保護他們的自尊心,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教學中根據學生的表現,並採用老師激勵評價,生生互評的方式激發學生説的興趣。

三、説學法

根據“教學相長”的原則和口語交際課的特點,着重指導學生運用下面幾種方法進行學習:

1、觀察法。通過讓學生觀察插圖和生活中的事,讓學生去發現,做一個生活的有心人。

2、合作學習法:口語交際課的重要特點之一是互動性。為了給學生提供互動的平台,教學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中實現生生互動。

3、實踐法。本課口語交際主要激發學生交流的興趣與願望,從而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口語交際活動,感受交際的樂趣。通過讓學生演一演、説一説的形式,引導學生充分參與口語交際實踐,在口語交際實踐中準確表達自己的情感,學會自我賞識及賞識他人,能愉快和諧地和他人進行溝通。

四、説教學設計

(一)揭題激趣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課開門見山揭示課題“我們做朋友吧”,讓學生説説進入學校這兩三個月裏認識的新朋友並準確説出他們的名字。

(二)情境引圖 生活是口語交際的廣闊天地,是口語交際的源頭、活水。創設口語交際的情境是學生增強生活體驗,激發思維與口語表達的環境條件和動力源泉。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視頻《好朋友》,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喜歡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交朋友?”

(三)討論交流 口語交際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實踐活動,一方的言語行為必定會直接影響着另一方的言語行為,任何單向行為都不可能構成真正意義的口語交際。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在交際互動中能初步説清自己的觀點,能認真傾聽並瞭解別人的講話內容。在教學中,我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讓學生充分討論“我是如何跟別他(她)交上朋友的”,然後進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給學生充分互動的機會。最後引導學生個別彙報,其他學生注意傾聽,從而達到認真“説話”和“聽話”的目的。

(四)角色表演 口語交際能力的提高需要學生通過自身實踐運用才能逐步實現。本環節在學生充分説的基礎上,讓學生演一演,再現生活情境。老師請一個學生上台,模擬口語交際的情景,通過自我介紹,互交朋友。讓學生知道不相熟的人之間通過自我介紹,相互瞭解對方,也能成為好朋友。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有許多交朋友的方法,我通過讓學生觀看視頻《花花的新朋友》引導他們交朋友的方法,同時請同學們按我們瞭解的途徑,去認識一位不熟悉的同學,和他做朋友吧。

五、説板書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明白什麼是“朋友”以及交朋友有哪些途徑,該如何交朋友。

語文説課稿 篇5

説教材:

《月亮灣》一課以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幅秀麗的田園風光圖,展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派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全文共有3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講“我”的家鄉月亮灣是個美麗的村子。第二、三兩個自然段,從村前到村後具體地描述了月亮灣景色的美麗。

説教學目標:

這是一篇寫景文章,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以下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欣賞月亮灣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説教學重難點:

理解課文背誦課文。

説教法學法:

1、緊扣中心,一線串珠。教學中,從釋題、析文到練習,都以月亮灣的美為線索。引導學生去觀察,去品讀,去理解。

2、朗讀體會法:通過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朗讀,幫助學生體會語言的優美,感受作者對月亮灣的讚美之情,同時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感訓練。

3、讓學生運用“讀、找、品、誦”的方法學習,教會學生學習寫景文章的“一找;二找;三體會;四朗讀”的閲讀方法。

説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學習第一自然段。

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動機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才能變被動為主動,變厭學為樂學。因些在課開始,我就用一個“心隨耳動”的小遊戲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在這個遊戲中,我用第一自然段的這句話作為內容,讓學生聽了後複述。這樣,不但讓學生在遊戲中記住了這句話,同時也培養了學生聽和複述的能力。接着,我就讓學生來説説通過剛才的聽,説,讀,從這句話中你知道了什麼?從而引出上課的內容,讓學生對月亮灣也有了一個最直接的感受。

二、創設情境,初步感知月亮灣的美。

利用插圖,讓學生整體感知月亮灣的美,知道作者所描寫了哪些景物。在觀察時,注意讓學生要按一定的順序來觀察。這樣,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説話能力。

三、通過“讀、悟、議、賞、再讀”,重點體會月亮灣的美。

月亮灣村前村後的景色描寫是課文的重點。抓住重點詞句品味是難點。學習這一部分時,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充分讀,體會,並發動學生相互評議、補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礎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設計如下環節:

1、讀。選自己最喜歡的景物讀一讀。在閲讀教學中以讀為本,把時間和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

2、悟。讀中感悟,説説自己喜歡的原因,學生在讀書時聯繫已有生活經歷,體會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課文。

3、議。即教師給學生足夠多的時間討論交流,讓學生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見解,允許有不同意見,並鼓勵創新,圍繞“哪些景象你最喜歡,説説原因,並把體會到的讀出來”這一問題,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見。在議的過程中,教師根據課文的語言特點,適當安排句子的比較練習,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在學習桃花時,讓學生通過比較圖,從而理解比喻的用法。在學習河水和農田時,通過兩組句子的比較,來認識怎樣把句子寫生動,寫具體,在教學中滲透提高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這一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老師搭設的學習舞台上發揮、表演。

4、賞。在學習美景時,都是讓學生能夠在情境中去理解,真正從文字中賞到月亮灣的美。

5、再讀。在學生深入體會感受後,把自己體會到的朗讀出來。使學生在讀中欣賞品味,既激發了學生讀書的慾望,提高品味詞句的能力,又再一次為月亮灣的美所折服。

四、結束

學完全文後,我再次讓學生對照板書,進行小導遊的練習,把月亮灣介紹給客人。並給予時間讓學生展示,這樣既鞏固了學生的感受,進一步激發了學生讀書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五作業:

讓學生把自己感受到的月亮灣的景象及感受講給家長聽,既鍛鍊學生運用詞彙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同時讓學生把自己家鄉介紹給別人,是對課文學習遷移應用的很好途徑。

説效果:

可以看到,通過充分讀,學生實現了在讀中自學,讀中自悟,讀中自得,讀中展示;通過自己領悟,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和情感體驗;通過自由評,使學生的參與意識,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得淋漓盡致。“讀中感悟,議中深入”學生不僅讀懂得了課文,而且體會到了鄉村的美麗風光,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語文説課稿 篇6

 説教材:

《綠色的金魚》 這首詩歌寫“我”在圖畫課上畫了一條綠色的金魚,老師對“我” 點點頭, 滿意地笑了, 並在“我” 的圖畫本上畫了一顆“紅五星” 。 課文一共分三節。 第一小節講“我” 畫了一條綠色的金魚, 教師問“我” 。 第二節講“我” 喜歡綠色的金魚, “我” 認為現在雖然沒有, 以後會有的。 第三節寫老師讚揚“我” 。 課文中小朋友的言行體現了兒童喜歡幻想、 敢於創造的心理特點, 老師的做法也很恰當, 不是批評學生畫的金魚不真實, 而是注意保護、 激勵兒童敢於幻想和創造的積極性。 這位小朋友值得讚揚, 同樣, 那位教師也值得肯定。

説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認識“金、 課、 了、 條、 世、 界、 嗎、 現、 以、 後、 顆“11 個生字, 會寫“了、 五、 後、 會” 4 個字。

過程與方法

正確、 流利地朗讀課文。 理解老師為什麼“點點頭, 滿意地笑了”。

情感、 態度與價值觀

教育學生要敢於想象和創造。

 説教法學法:

從本課詩歌的特點考慮, 從學生實際出發, 教學時我主要採用情境教學法。 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倡導“自主、 合作、 探究的”的學習方式, 具體採用了領悟式指導法、 點撥式指導法、 反饋式指導法, 學生通過讀、 思、 論、畫來完成學習的目標。

説教學流程:

一、課前談話, 引出課題。

A、 提問 : 你們喜歡畫畫嗎? 喜歡畫什麼呢?

B、 出示掛圖或放映多媒體課件讓學生仔細觀察: 畫面上的小朋友在幹什麼? 他畫了什麼呢? 塗上了什麼顏色? (板書課題)

C、 討論: 你認為他畫的好嗎?

二、初讀課文。

A、 藉助拼音, 試讀課文, 要求學生讀順句子。

B、 在書中畫出本課生字, 把每個生字讀幾遍, 讀準字音。

三、創設情境, 理解課文。

A、 指導學生學習第一節。 指名讀。 思考: 老師看“我” 畫的綠色金魚是怎麼説的? 老師的話應該怎麼讀?

B、 指導學習第二節。 指名讀。 思考: “我” 是怎樣回答老師的? “我” 為什麼要 畫綠色的金魚? 指導朗讀“我” 的話。

C、 指導學生學習第三節。 齊讀。 引導理解老師為什麼“點點頭, 滿意地笑了” 還要在“我”的圖畫本上畫一顆紅五星? 思考: “我” 是一個怎樣的孩子?

四、拓展延伸

你認為以後會有綠色的金魚嗎? 你想畫什麼顏色的金魚?

五、創造想象畫

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後, 讓他們拿出課前準備好的紙和畫筆,引導學生畫金魚, 並塗上自己喜歡的顏色? 在黑板上張貼學生的作品並評比。

六、佈置作業

有感情地讀課文。 並給家長講一講這個小故事。

説板書設計:

敢於想象、 創造

語文説課稿 篇7

一説教材

(一)教材解析:香港迴歸的背景:英國人的到來,使得香港捲入世界性事端。十九世紀,英商來華進行貿易,賺取大筆財富,換取中國的白銀、絲綢、茶葉和香料。清廷擔心老百姓受到煙毒影響,決定禁止的進口。英商方面,渴望在港口加強地位,不受滿清朝廷控制,因此導致戰爭(1840~1842年)的爆發。英國船堅炮利,中國戰敗。香港島就在一八四二年所簽訂的《南京條約》中,永久割讓給英國。鄧小平同志在接見時任英國首相的撒切爾夫人的時候,明確地表達了中國政府將收回香港主權的意願,同時,這也是國家主權神聖不可侵犯的體現。

1997年7月1日零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在香港升起,經歷了百年滄桑的香港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中國政府開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大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

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皇家遊輪撤離香港的最後時刻,將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育目標

1.瞭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徵和結構方式;

2.瞭解香港近百年的發展史。

二、能力訓練目標

1.培養閲讀新聞作品的能力;

2.培養在閲讀中篩選信息的能力;

3.學習兩篇文章短小精悍、語言簡練、概括力強的特點。

三、德育滲透目標

1.通過學習第一篇文章,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引導學生認識法西斯的暴行,激發學生熱愛和平的美好情感。

(三)、教學重點

1、欣賞特寫新聞的語言,品味文中藴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新聞的表達技巧,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四)、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二、説教法和學法

1、播放有關香港迴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2、通過介紹香港近百年的發展史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討論納粹暴行(擴展至南京大屠殺)對於我們人類的戕害,以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什麼樣的教訓。課外查找一些香港歷史和納粹暴行的背景材料,以輔助閲讀。

3、分別找一些香港迴歸和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新聞報道,比較一下寫法的不同。

三、説教學過程

一、導入:導入是播放有關香港迴歸的紀錄片和反映納粹暴行的影片,設定好情境,引導學生進入課文。

二、新課

研習課文

1、學生聽課文錄音或教師範讀,注意新聞播音的特點,發現並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讀音。

2、複習新聞知識

①什麼是特寫新聞?

明確: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羣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特寫新聞,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於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採寫製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新聞側重於“再現”,往往採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② 新聞(消息)的結構:

明確:

標題(引標、正標、副標) 、導語(新聞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由最新鮮、最主要的事實或者依託新聞事實的精闢議論組成)、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後,具體展開新聞事實的敍述,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一般新聞經常運用這三要素,有的新聞還有背景,一般説,背景材料是新聞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這篇課文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3、文章的標題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文章的中心,新聞標題更是如此。思考這篇新聞標題的用意所在。

討論後明確:

標題有兩層意思。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不列顛尼亞”號在中國人的目光中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徵着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國歷史上屈辱的一段終被洗雪。標題一語雙關傳遞出中華民族在這種特定歷史時刻的自豪感,同時,此刻所傳遞的情緒又是複雜和深沉的。標題寓虛境於實境,獨具匠心又了無痕跡。本文標題,以英國皇家遊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徵英國在香港的殖民統治。“別了”委婉的口氣中略帶一絲嘲諷,藉以表達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主謂倒裝,更能表達情感。這個標題不僅揭示了事件的主題,而且新穎別緻,寓意深刻。

4、快速閲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掌握新聞的結構特徵,理清思路。

討論後明確:

導語(第1自然段)。它告訴我們,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顛尼亞”號離港,這標誌着長達156年的英國統治的結束。導語部分有三個重點,一個是點題,點明瞭英國國旗降落後,查爾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將乘坐“不列顛尼亞”號回國,“不列顛尼亞”號將最後完成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撤離的使命,這樣就賦予了“不列顛尼亞”號以象徵意義;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飄揚了156年的英國米字旗即將下降,香港即將回歸;三是導語突出時間概念,為新聞主體部分按時序順序組織材料奠定了基礎。

主體(2-11自然段),可分四層,按照時間順序,具體敍述了英國殖民者的告別儀式。

第一層(第2~3段):下午4∶30,港督府告別儀式(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別儀式是英國告別儀式的序幕,地點:港島半山上的港督府。時間:4∶30,降旗。4∶40,港督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第二層(第4~7段):晚6時15分,添馬艦東廣場告別儀式(第二次降旗)。

添馬艦東面廣場的告別儀式,象徵着英國長達156年統治的結束。時間:晚6時15分,儀式開始。7時45分,降旗。

第三層(第8~9段):子夜時分,交接儀式(降旗與升旗)。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是整個儀式的高潮。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時間:1997年6月30日的最後一分鐘和7月1日的第一分鐘。米字旗在香港最後一次降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與此同時,添馬艦東廣場升起五星紅旗,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香港防務。

第四層(第10~11段):0點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時間:0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離任總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小結:

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將事件的始末説清楚,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了香港迴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着重描述了3次降旗與1次升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徵與標誌,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徵着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誌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主體部分共有10個自然段,其中有8個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聞發生的現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的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這些儀式的敍述都很簡潔,但都有着歷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後,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代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後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悦的心情。

板書:

別了,“不列顛尼亞”

下午4∶30 告別儀式 第一次降旗

晚6時15分 告別儀式 第二次降旗

子夜時分 交接儀式 降旗與升旗

零點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港

5、作業佈置

聯繫上下文,揣摩下面語句的內涵。

1.象徵英國統治的“不列顛尼亞”號,與象徵香港迴歸祖國的特別行政區區旗,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啟示人們發現這一儀式的深刻內涵。

2.大英帝國從上乘船登陸香港,開始了長達156年的殖民統治;1997年7月1日凌晨,香港順利迴歸祖國,參加儀式的英國官員乘坐“不列顛尼亞”號離開了香港,消失在南海的茫茫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也是一句概括性很強的話,把香港百年曆史的滄桑鉅變凝聚其中,暗含着歷史和現實的對比。

語文説課稿 篇8

一、説教材

1、課在教材中的地位

《歸園田居》是高中第三冊第二單元的課文。根據大綱要求以及教材體例安排來説,高中語文第三四冊的閲讀部分,全部是文學作品,包括古代文學作品,現當代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意在加強文學教育培養學生初步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2、根據大綱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結合本文的特點,現制定學習目標下:

知識目標

(1)學習陶淵明此文的藝術手法:質樸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

(2)抓住重點詞句,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進一步瞭解其文其人。

情感目標

瞭解作者辭官歸隱的原因,深刻體會詩人鄙棄官場,對田園生活無限熱愛欣賞之情。

3、重點、難點、課時

重點:

(1)通過朗讀整體把握文意。

(2)提煉表現陶淵明思想志趣的語句進行探究式學習。

難點:

欣賞作者如何以質樸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塑造高潔的品格。

課時:

1課時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主要採用點撥、誦讀法教學模式,這是符合新課程改革要求的。

依據:本課着重去了解陶淵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過抓住關鍵詩句進行點撥,以點代面。反覆朗讀逐步加深對詩意的理解。重點可以適當提示,寓討論、探究式教學法於一體。以學生個體情感介入來體驗陶淵明的思想。

三、説學法

為便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結合所採用的教學方式,故引導學生作如下準備:

1、充分預習: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讀課文;瞭解寫作背景,作者生平。初步感知文章的構建。

2、小組討論,分析評價:主要是通過重點難點加深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3、借鑑吸收:通過本文的學習,用現代的觀點來評論陶淵明的思想情趣。

四、説過程

(一)首先,導入新課。世稱靖節先生的陶淵明,以其“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傳為佳話,那麼當他歸隱田園後,又將是怎樣的一幅生活圖景呢?

(播放朗誦帶)

(二)下面我就本文的重點難點的突破做如下闡述。我教學本文的總的方法是:學生先就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小組交流,選代表發言。之後,可由學生相互提出問題,互相解答。老師作最後的補充小結。這樣由師問生及生問生,形成生與師和生生之間的互動。從而使學生深入理解教材,這裏重在培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綜合能力。所以,我打算從下面三步着手講解:

第一步:思路結構

提問:詩的題目猶如人的眉和目,所謂“眉目傳情”,你認為題目中哪個字能作為題眼?

(學生回答:歸。)從這個歸字你可以挖出那些隱含信息?

即以“從何而歸——為何而歸——歸向何處——歸去如何”結構全文,學生可由此先自我尋找答案。

第二步:語言揣摩

1、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入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評析:起首四句,先説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衝突。韻、性,都是指為人品格與精神氣質。所謂“適俗韻”又是什麼呢?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吧,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為全詩定下—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歎息道:“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內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2、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評析:這裏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不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嗎?這些描寫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這是近景。“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遠景,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近景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不是活起來了嗎?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第三步:疑難指津

陶淵明筆下的田園風光美在哪裏?

這裏描寫的一切,是極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莊,炊煙;狗吠,雞鳴……但正是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詩人筆下,構成了一幅十分恬靜幽美、清新喜人的圖畫。在這畫面上,田園風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無矯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現在我們面前,使人悠然神往。這不是有點兒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嗎?這些描寫初讀起來,只覺得自然平淡,其實構思安排,頗有精妙。“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宏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這是近景。“遠人村,依依墟里煙”,這是遠景,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從近景轉到遠景,猶如電影鏡頭慢慢拉開,將一座充滿農家風味的茅舍融化到深遠的背景之中。畫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卻是很濃很濃,令人胸襟開闊、心曠神怡。這景象太過清靜,似乎少一點生氣。但詩人沒有忘記這一點,請聽,“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這幅美好的田園畫不是活起來了嗎?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

閲讀遷移(比較異同)

《歸園田居》其四:

久去山澤遊,浪莽林野娛。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五、預習、作業、板書設計

預習設計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字:熟讀課文,查找資料瞭解陶淵明其人其事。

2、自我選圈重點詞句。如“誤落”、“塵網”、“樊籠”等。

3、初步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通過預習使學生在課前進入陶詩所營造的氛圍,為學習本文理解作者的情感作準備。

作業設計

1、評論陶淵明的形象。

2、用現代的觀點看陶淵明的歸隱。

板書設計

官場田園

誤落塵網自得其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329y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