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有關説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有關説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説課稿,通過説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説課稿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關説課稿模板彙編六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來自,今天我説課的題目是《平均變化率》,我主要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説明:

一、教材分析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方法

四、教學過程

五、評價分析

以課本為依託

以問題為主線

以探究為手段

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均變化率》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選修(文)1-1第三章導數及其應用中的內容,(理)2-2第一章中的內容,《平均變化率》這節課是在學生在學習了函數、指、對數函數、冪函數、三角函數等知識後安排的一節內容,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函數知識的素養。

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目的是在為導數的引出作必要的鋪墊,在導數教學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這一節,學生將會為以後理解導數的概念等知識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同時學生對函數也有了更為完整的知識結構。

二、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我採用了“引導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在課堂教學中,我始終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通過引導學生感受、觀察、比較、分析和總結,使學生充分地動口、動手、動腦,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是在具體生活實例的基礎上,以問題為核心,創設情景,通過教師的適時引導,學生間、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反思、對比並形成對平均變化率的認識和利用平均變化率定義來解決實際問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嘗試合作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喜悦。

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選擇

教學方法

本節課是在學生對函數已有一定基礎認識的前提下進行的,採用教師啟發誘導,學生探究學習的教學方法,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師生交流,最終形成概念,同時獲得對利用平均變化率定義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手段.

本節課使用了多媒體投影和計算機來輔助教學,目的是充分發揮其快捷、生動、形象的特點,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的材料,有助於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五、教學過程的設計

為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教學上採取了以下的措施:

(1)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本節課一開始,本人通過某市氣温變化這樣一個實際而又有趣的問題,一方面引起學生學習本節課的濃厚的興趣,另一方面培養學生關心温室氣體的排放,關注我們所生活的地球的狀況,在數學學習中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2)引導探究,獲得新知。

在探索概念階段, 讓學生經歷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認知過程,通過具體的實例,在與直線的斜率等以前的知識的聯繫下,引出了平均變化率的概念,使得學生對概念的接受和理解水到渠成,順理成章.本階段的教學中,引導學生由生活情景,過渡到數學情景。

(3)深入探索,完善體系

學生知道了平均變化率的概念,很想知道平均變化率求法和應用,本節課通過具體的氣温的平均變化率為實例,在學生自主探究的情況下,老師適時引導,推導出函數的平均變化率的公式。

(4)指導應用,鼓勵創新。

在應用概念階段, 通過對幾個具體的實例的分析,幫助學生掌握方法和注意點;同時體現了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增加同學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本階段的教學主要是通過例題和練習的思考交流、分析講解和反思總結,使學生初步掌握平均變化率和函數的在閉區間上平均變化率的求法。

(5)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在小結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時,讓學生交流在本節課學習中的體會、收穫,交流學習過程中的體驗和感受,師生合作共同完成小結.設計了三個問題

問題1: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

(1)知識總結:

①平均變化率的概念

②函數的平均變化率公式

③利用平均變化率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五、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問題2、解決平均變化率問題需要注意什麼?

(2)能力總結:

① 分清所求平均變化率類型

(即什麼的平均變化率)

② 兩種處理手段:(1)看圖 (2)計算

五、歸納小結,提高認識

問題3、本節課體現了哪些數學思想方法?

(3)數學思想方法總結

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推理方法

六、作業 佈置,鞏固提升

必做題 2-1課本P7(2、3、4)

選做題

向氣球內勻速吹氣時,你會發現:隨着氣球內空氣容量的增加,氣球的半徑增加得越來越慢,你能從數學的角度解釋這一現象嗎?

六、評價分析

1、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從而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2、教師在與學生交流時,宜採用肯定、讚揚、欣賞等鼓勵性語言,激勵和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3、通過現實生活問題,鼓勵學生細心觀察,大膽猜想,關注學生活動過程的表現,關注學生在活動中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討論、分析和解決問題。通過課堂練習環節,促進學生對概念本質的理解、鞏固和應用,並反饋學生學習的效果.從而合理有效地調節課堂教學進程。

結束語

各位專家、評委,本節課在概念教學上進行了一些嘗試.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創設一個探索數學的學習環境,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 使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親身經歷數學概念的發生與發展過程,從而逐步把握概念的實質內涵,深入理解概念.

最後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説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謝謝大家!

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鄉下人家》編排在第六組,本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村”,旨在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充滿詩情畫意的田園美景,體驗自然質樸的鄉村生活,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鄉下人家》是本組第一篇精讀課文,起到初步實現並輻射這一主題的作用.文章語言質樸,採用白描和勾畫的寫法,按照房前屋後的空間順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間的時間順序交叉描寫,展現了鄉下人家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也讚揚了鄉下人家熱愛生活、善於用自己勤勞的雙手裝點自己的家園,裝點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質。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組美畫,讀之,正如作者所言“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二、説設計理念

新課標強調要引導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薰陶。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感受到鄉村生活的詩情畫意,我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安排了多層次的朗讀,指名讀,自讀品味,精讀感悟,配樂朗誦,把讀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始終,加深學生對鄉下人家那樸實、自然和諧、充滿詩意的鄉村生活的理解,讓學生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好。

三、説教學目標。

基於本文的特點及本組的編排目的,我將本文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1.知識目標:認識5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新詞。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摘錄積累好詞好句,培養語感。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和鄉下人家最密切相關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

3.情感目標:在讀文中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獲得美的享受。

教學重點:引導生隨文章敍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從而感受到鄉村生活的美好。

教學難點:體會從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場面展現出來的鄉村生活的美。

四、説過程

(一)音畫同步,創設情境感知文章結構,明確學習任務

上課伊始,教師先出示鄉下風光的多媒體課件,配樂旁白:這是順着棚架爬上屋檐的碧綠藤蔓;這是依着時令次第開放的鮮花;這是茂密竹林中破土而出的春筍;這是覓食的雞羣戲水的小鴨。這裏就是充滿詩情畫意的鄉下人家。在作者的眼裏鄉下人家的畫面是怎樣的?學生藉助第一課時感知的框架,加上畫面的重現,在文字的引領下,下鄉來了解這是什麼樣的“家”,是怎樣的“人”。學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引發閲讀期待,走進鄉下人家。為深入感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描寫上獨特的表達方式奠定了基礎。

(二)整合內容,教師導學細化理解方法,夯實學習實效

教師引導學生整體感知後直奔中心:“獨特、迷人”來統領全文教學,抓住文章第一自然段明確用“抓重點句、關鍵詞”的方法品味風景“獨特”在哪裏,“迷人”在何處?這樣激起了學生探究作者是怎樣用文字生動形象地描述一幅幅畫面的慾望。聯繫生活實際理解對比的描寫方法並不難,抓住動詞體會也很容易,但是透過文字提取情感,再聯繫落實到朗讀感受就是需要教師具體操作,學生體驗實踐的最具實效的學習歷程。

用“方法”實踐自主閲讀,進一步感悟“獨特迷人”的風景,我設計了下列教學板塊:

(1)動靜結合品植物“獨特中的迷人”

課文第一、二自然段寫了瓜架、花草、翠竹這些景物,表現出樸實的自然之美。教學這一部分,我充分發揮多媒體優勢,讓學生反覆讀文,展開想象的翅膀,從文字中建構畫面中捕捉色彩、體驗動靜。重點品味風趣裝飾的獨特農家風光。

“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它們依着時令,順序開放,樸素中帶着幾分華麗,顯出一派。”這裏花開不斷,樸素是因為自然生長的勃勃生機,華麗是天然、茂盛的生長態勢,反覆品讀獨特之處,學生品出生命之美。

鄉下人家的竹讓人感受到盎然的生機,“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裏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羣地從土裏探出頭來。”教學中重點抓住一個“探”字,學生體會出“探”字所藴含的“奇妙和生機”後出示繁花修竹圖片,把花與竹迷人的景色連起來品讀,學生盡情感受到了動靜之美和生命自然向上的勃勃生機。

在這一環節中,電教媒體豐富的色彩和柔和的音樂感染着學生,更加重要的是“方法”的導引使學生真正感受到字裏行間的田園詩情,受到美的薰陶的同時身心愉悦地享受着學習。

(2)水陸相間悟“迷人中的獨特”

課文中對雞和鴨的描寫生動形象地再現了江南鄉村畫面,教師抓住他們最感興趣的小動物在交流閲讀體會和評讀的過程中,巧妙地指導:“聯繫‘家’的概念你發現什麼?作者在描寫上值得我們學習的是什麼?”隨着雞閒庭信步、鴨戲水面場景的出現,學生明確了正是擬人寫法的恰當運用,這裏的雞和鴨像人一樣幸福地生活在自己的家裏。賞讀課文,也就自然而然地讀出了悠閒,讀出聲色,讀出快樂,讀出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景中鄉村獨有的意境。

(3)重組文章內容,感受“自然和諧”

課文第5自然段,我用多媒體課件再現情境,以媒體音樂渲染情境,以情感語言描給情境,力求把孩子們帶入文本所特有的意境中。在舒緩的音樂伴奏下,教師深情地範讀課文,孩子進入意境後再重組課文內容,把語文的積累訓練和個性化讀文結合起來:“讀着課文,你們彷彿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學生在方法導行的實踐中,能扣住“辛苦”“甜甜蜜蜜”二詞,品味出鄉下人家正是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出美麗的家園,和動植物一起幸福生活,進一步感悟到作者通過這樣的描寫幫助我們理解了“自然和諧”的真正內涵。

(三)整體迴歸,拓展遷移昇華美

在學生感知、理解、品悟了文本後,學生反覆品讀課文的中心段,以加深學生對“獨特、迷人”關鍵詞的理解和感悟,回扣作者之所以身在美國卻久久不能忘懷“鄉下人家”,他憶的是一幅幅畫面,心中思的是“自然和諧”,提升了感受。還能總結出:文字帶領我們認識了形象描寫,發現了“具體的美”“平凡中的美”。抓住這個難得的時機,我把背誦和默寫引進課堂,真正把“感悟擬人描寫的生動形象”,“積累優美語言”落實心頭,準確到筆頭。

五、説板書設計

鄉下人家

獨特迷人

綠藤紅瓜 鮮花春筍

雞羣覓食 羣鴨戲水

庭院晚餐 月下蟲鳴

我將整篇課文濃縮成了14個詞語,它們是文章的精華所在,而這14個詞語,又形成了一首詩,一幅畫。學生朗朗地誦讀着,感受到的是詞語美,韻律美,意境美。在詩的薰陶中,學生積澱了語言,受到了美的薰陶。

語文,語文,就是要讓語文課“文”起來,讓語文課堂的“文化氣息”更弄一些。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學生,感染着學生,啟迪着學生。漸漸地,詩意的語言,詩意的情懷,就會流進學生的心靈,注入到學生的血液中,內化到學生的生命中。

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修飾演示文稿》是泰山出版社出版的第二冊下第五章第三節的內容。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製作演示文稿》的基礎上,對演示文稿進行的修飾與美化,本節主要有四個知識點,分別是:插入藝術字、插入聲音、應用設計模板和設計背景,是PowerPoint綜合運用,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同時為後面章節中的插入超鏈接和動態設計創造基礎。

二、學生分析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規劃與籌備演示文稿》、《製作演示文稿》,已經熟悉了powerpoint20xx的程序界面,具備了製作演示文稿的基本技能。但是由於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學生的學習興趣點不同,計算機應用水平不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基礎好的學生我放手讓他們自學,在自己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幫助小組內的其他同學。對於應用水平差的學生,讓他們在老師和同學的示範作用下完成任務。

三、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1、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要求、教材特點、學生的水平,本課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

(1)學會使用藝術字,以提高標題的可讀性;

(2)能使用模板、背景等技術提高版面質量;

b、過程與方法

通過教師創設情景加以引導,讓學生了解修飾演示文稿的必要性,並知道從哪些方面對演示文稿進行修飾;通過教師演示、學生自主練習、討論交流等方式學會修飾演示文稿的基本方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學習中鍛鍊自己的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提高信息素養。

(2)在修飾演示文稿的過程中,感受創造美的樂趣,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

2、教學重點:模板與背景的應用

3、教學難點:運用審美的觀點修飾演示文稿,提高表達的效果

四、教法與學法

1.教學方法

(1)導入法與驅動法。

本節課採用導入法導入本節的學習內容,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來組織教學。根據每個知識點選擇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2)講練結合和小組合作學習

採用教師講解和學生上機練習的方法,並將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分在一個小組,在學習基本技能的時候讓學習快的學生幫助學習較慢的學生一起完成任務,在製作作品的過程中,由小組成員分配不同的任務共同設計完成作品。

2、學法

採用學生觀看教師演示、自己上機操作、小組互助的學習方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在大屏幕播放幻燈片演示文稿製作的數字故事《改變世界1.0》和《改變世界2.0》,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比較1.0和2.0的區別,認識修飾演示文稿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引導學生思考切入正文。

2、新課講解和佈置學習任務:

本節課包括四個知識點,本着講練結合的原則,在每個知識點的講解完後,安排學生上機練習。將課前準備好的未經美化的演示文稿發送給學生,讓學生經過本課的學習後完成對該文檔的美化。

(1)插入藝術字

主要講解幻燈片製作封面的一般過程。教師示範操作製作一個幻燈片封面。讓學生操作體驗,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2)插入聲音

主要講解插入聲音的操作步驟,認識自動播放和單擊時播放的區別。

(3)應用設計模板。

教師示範操作應用設計模板的操作過程,重點介紹如何使用幻燈片母版。

(4)設計背景

演示設置恰當的背景使幻燈片生動豐富,講解可以設計為背景的種類以及基本的操作步驟。向學生講解背景與前景在色彩方面要注意搭配,與展示的內容也要協調。

3、學生上機操作

老師講解演示完以後,學生上機操作。完成任務快的學生要幫助完成慢的學生完成教學任務,也可以適當的嘗試對作品進行其他美化的修改。教師進行巡視並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講解演示、個別指導。

4、展示學生作品

在完成任務後教師將每個小組製作好的幻燈片展示給學生,展開分組討論探究,讓學生評選出最佳的作品並給與表揚。讓學生多實踐多練習,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自學能力和審美能力。最後教師總結並示範講解學生遇到的問題。

5、課堂總結

根據學生實際表現,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簡單總結。通過教師示範,學生回答的過程,鞏固本課所學知識。

6、作業設計

我設計瞭如下兩個作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水平選作其中的一個。

(1)修飾教師製作的“美麗校園”演示文稿(本作業涉及課本知識點難度較小)。

(2)利用本單元製作的《我國特有的珍惜動物》幻燈片,修飾演示文稿要求顏色搭配合理,同時蒐集一些小動物的視頻插入到演示文稿中。

六、設計理念:

本節課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進行設計。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我進行分組教學,通過小組合作互助,減輕教師的負擔,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練習,真正實現了學以致用,並在運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動手操作能力。通過欣賞他人的作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作品進行評價,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審美能力。

七、板書與媒體應用

本節課的板書主要投放在銀幕上,使用的多媒體有:計算機教室、投影儀、電子教室軟件、本課課件、課前收集的學生作品、教師修改好的學生作品、需要修飾的演示文稿作品、音樂文件以及網絡環境下學生可以搜索並下載的照片和音樂。

説課稿 篇4

你們好!

今天,我就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課——《與朱元思書》,進行説課彙報。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等方面具體闡述。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

《與朱元思書》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精讀課文,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就編排而言,將其作為本單元的第一篇選文,旨在突出其較好的典範性。而且本文是人教版與語文版的共有篇目,可見它的地位是很重要的。

就教材而言,這篇課文與其説是作者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不如看做是用清詞麗句構成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畫面秀美奇絕,筆觸鮮明生動,結構層次井然,句式駢散相間,清新雋永,歷歷如繪。

【教學目標】

根據《語文新課程標準》中三個維度的目標要求,結合本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三點:

1。 識記與理解目標:使用工具書積累文言詞彙,反覆誦讀,熟讀成誦,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結構美、語言美、意境美、志趣美”,使學生獲得美的享受,培養審美能力;通過美文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設計意圖:笛卡爾説:“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這一設計正是體現出這一理念。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激發學生對祖國山水和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體會作者高潔的志趣。

設計意圖:六朝書信多景語,本文秀美奇絕,清新雋永的景物描寫正好激發學生對於祖國山水的熱愛之情,同時也瞭解古代文人的高潔品性。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同以上的教學目標第1點和第2點。

2。難點:理解“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含意。

設計意圖:此句是本文的文眼,也是情感昇華、主題升格的關鍵點,但是學生不易由表及裏,會出現理解的偏頗。

二、教法學法

【學情分析】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在學習新知識前,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心理特徵及發展趨向。八年級的學生在文言文的學習上有一個大好時機,在七年級已有的文言文知識上建構新的文言知識,繼續培養學生的文言語感。同時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學習了《三峽》、《湖心亭看雪》等優秀的寫景文章。學生有鑑賞美文的基本能力。但是八年級學生對於文言文的喜好會出現明顯差異,我們的教學要能夠關注到對於文言文沒有感覺的學生。

“以學定教”是課堂教學應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所以我將採用以下教法、學法:

【教法】美聽、美讀的朗讀教學法。

設計意圖:美讀美品、美文美教。教學千法,朗讀為本,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朗讀尤為重要。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課堂始終,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美,感知文意美,感受音韻美,完成教學重點。

【學法】“三步朗讀法”讀準、讀懂、讀透,進行探究學習,完成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無論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最終還得落實到學生身上,《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生課堂上的學法重點就在體驗學習與探究上。

三、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1。課前預習,學生要充分預習課文,不僅是瞭解文章內容,解決讀音等問題,而且要對課文有初步的思考和理解,如果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考那在教學過程中很難激發學生的美感體驗

2。收集作者的資料,瞭解作者的生平事蹟,瞭解“文體清拔有古氣”的“吳均體”。

設計意圖:讓學生初步瞭解所學文本,有利於在課堂上生成更多的知識。

【新課導入】

多媒體滾動播放富春江的優美畫面,由歷代文人讚美富春江的名句導入。

“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唐 韋莊)

“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更清美”(宋 蘇軾)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 吳桓贊)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灣清水一條琴。無聲詩興有聲畫,須在桐廬江上尋。”(清 劉嗣綰)

由此我們可以感受到桐廬的山水就是大自然用巧奪天工的妙筆留在人間的一幅畫。這節課我們就隨吳均去走一遭。

設計意圖:教師富有啟發性和情緒渲染的情景導入,優美的畫面與優美的詩句相結合,在視聽覺與頭腦中讓學生感受富春江的美,從而進入新課講授。此環節設計3分鐘。

【新課講授】

(一)、讀準。(時間8分鐘)

1。自讀課文,讀準讀音。

2。齊讀課文,注意朗讀停頓

3。自讀課文,感受文章內容,消化讀音和停頓。

4。閉上眼睛聽優美的配樂朗讀帶,欣賞朗讀之美從而把身心沉浸在課文中。

5。學生配樂齊讀。參與美感之旅。感受本文的音樂美和節奏美。

設計意圖:根據“三步朗讀法”的由淺入深的過程,在這個環節我設計了5個步驟。

(二)、讀懂。(時間12分鐘)

1。默讀課文,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文義,有不解之處可提出疑問,師生合作解決。

並引入詞語學習小遊戲,填出文言詞,並解釋意思,然後延伸到現代漢語的成語,進行對比:

文言詞語 現代成語

風煙(俱)淨 萬籟俱寂

天下獨(絕) 絕代佳人

急湍(甚)箭 甚囂塵上

千百成(峯) 峯迴路轉

千轉不(窮) 山窮水盡

百叫無(絕) 不絕於耳

疏條交(映) 相映成趣

設計意圖:《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對文言文學習要求有:“學生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語感。”此環節正體現出這一點。

2。“泉水激石”怎麼不用“泉水擊石”呢?“皆生寒樹”中怎麼用“寒”來形容“樹”呢?“猛浪若奔”中的“奔”為何不可以理解為動詞“奔跑”呢?

設計意圖:不要以為這只是簡單的字詞理解方面的提問。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就是在詞義辨析的基礎上開通學生的思維通道,激發學生的知識再生成。

(三)、讀透。(時間20分鐘)

〈一〉問題探究,學習結構。(時間5分鐘)

此環節採用的方法是引領學生回憶《三峽》,然後利用板書引導學生自我閲讀並填補圖示,完成課文結構的學習。

1、從富陽至桐廬的景緻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總寫)

接着本文又寫了哪些內容?

“異水”和“奇山”(分寫)

由此感受本文整齊、嚴謹的結構,品味結構美。

2。作者是如何表現富春江的美?

①學習第二段。從水清,水急的角度感受水之異。

②學習第三段。從形、聲、色的角度感受山之奇。品味本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③齊讀課文體會本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

千丈見底 水之(清)

(異)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獨絕

負勢軒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鳥蟬猿 山之(音)

橫柯疏條 山之(色)

設計意圖:維果斯基的 “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而是知識的處理和轉換。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自主學習,此環節就是在建構主義和比較閲讀下的自主學習。

〈二〉合作探究,學習志趣。(時間15分鐘)

本環節採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小組討論和課堂爭辯相結合,集體解決以下問題:

1。正所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能夠以這樣的妙筆去描繪山水的人,以這種欣賞的心態享受山水的人,一定是一個有着仁智之慧的人。所以他用“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來表述山水的魅力。這句話僅僅是在告訴我們碧水險峯的魅力嗎?

2。品味作者的這種興趣,比較其與“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遁世隱居情懷有何不同?

學生暢談自己的看法:這是一種對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嚮往,相比之下少了一份悲觀,多了一份豁達,更具有一份常人的心態,使人倍感親切。

3。文中已經用“窺谷忘反”和“望峯息心”兩個句子點題了,文章在這個時候戛然而止多好啊,為什麼又還要加一句景物描寫“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呢?這會不會沖淡主題?

設計意圖:陶行知説: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此環節的設計符合《語文新課程標準》:“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 師生共同討論,挖掘思維潛力,拓開整體閲讀的空間,深入體會作者高潔的志趣。

(四)、小結:(時間2分鐘)

教學流程圖:(略)

設計意圖:“方法是穿過峯巔的響箭”,“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本課重在學習方法上進行小結,方法的收穫也是本課教學中的亮點。

(五)、作業: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與朱元思書

吳均

千丈見底 水之(清)

(異)水

猛浪若奔 水之(急)

天下獨絕

負勢軒邈 山之(形)

(奇)山 泉鳥蟬猿 山之(音)

橫柯疏條 山之(色)

四、教學效果預期:

通過教學的實施,預計會產生如下效果:

學生通過有情誦讀課文,訓練了語感,增進了興趣,掌握了賞美的技法,並對美文進行個性化的創意賞析。從而實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完美結合,知識與能力並重,過程與方法同等。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了師生溝通、生生交流的和諧課堂。

如此設計,難免存在不可忽視的疏漏與問題:

1。如果教師感染力不強,學生體驗性就不濃。

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中的韻味與美感很重要,決定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控制不好,學生對美文的體驗就不濃,理解就只限於面,未深及裏。

2。教師預設不夠細,學生的生成就不會廣。

在教學環節中,由於學情的複雜,初估的學情不一定準確,教師的預設就會有很多漏洞,致使學生在讀透這一環節中,可能會呆板、牽強、空洞,生成不美,生成不深,影響到難點的突破。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背篼》是浙教版義務教材第九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短小而優美的散文,文章以山區為背景,選取了一個農家孩子黃昏時分打柴歸來的形象,描繪出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勤勞的山區孩子的讚美之情。

整篇文章篇幅短小,語言簡練而又富有情味,適宜學生朗讀和背誦。

二、説教學目標

1、感受山區孩子勤勞樸實的美好形象。

2、學會7個生字,讀準多音字“盛”,理解14個新詞語的意思。

3、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閲讀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三、課時安排

第一課時:預習課文,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完成部分書面作業

第二課時: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第2——7自然段,體會小男孩的勤勞、純樸和可愛。

第三課時:找出課文的重點句,圍繞重點句讀讀議議,朗讀,背誦全文。

四、説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初步學會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的閲讀方法。

五、説教學過程

語文課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已成為大家的共識,然而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絕非是簡單地多搞些練習、多做些作業,而應是形式多樣地、生動有趣地進行品詞賞句、感情讀背等訓練。語言文字訓練與閲讀教學的有機統一、閲讀中與片斷練筆的有機的結合,是語文教學中增強學生語文素養與提高學生讀寫水平的基本要求和途徑。對讀寫結合、文道統一的教學要求。

第一課時

一、猜謎導入。

1、小小一個兜,寶物全入口,常常背在肩,既非衣兜也非褲兜,你猜它是什麼兜?

2、揭題,學習“篼”字

3、《背篼》這篇課文主要寫什麼呢?讓學生帶着問題聽課文錄音,邊聽邊思考。

二、整體感知。

1、指導學生用課題擴充法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什麼時候) (誰) (用“背篼”幹什麼)

2、按三項要求自學課文。

3、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字詞。(基礎較差)

(2)提出難讀、難寫、不理解的字詞。

字音重點:梢、攢、漬、背、盛。

字形重點:篼、撩、揩。

檢查詞義:蜿蜒依依送別積攢田埂

(3)指名分自然段讀課文,説説讀後的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板書:勤勞

4、學習“學習提示”。

(1)投影出示:我們在學習課文時要抓住重點詞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2)找出課文重點句。

三、作業;抄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一、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第1——4自然段。

1、讀課文重點句,導入:這個勤勞的孩子回來了。自由讀,你看到了怎樣的情景?同桌互説。

2、句子比較,體會感情。(投影出示)

(1)山風吹着他蓬亂的頭髮。

山風梳理着他蓬亂的頭髮。

(2)小溪發出輕輕的流淌聲。

小溪對他説着悄悄話。

(3)鳥兒在樹枝上叫着。

鳥兒依依送別,約他明天再來。

比一比,體會表達的方法和情感有什麼不同。

3、指導朗讀第2、3自然段。理解“炊煙裊裊”。

4、如果你是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會怎麼想?

5、聽到媽媽的呼喚,孩子怎麼做了?默讀第4自然段,你發現了什麼?(動詞很多:.拐、繞、走、跨、走、走)

6、感情朗讀,小結。

二、圍繞重點句,學習課文5——7自然段。

1、導入:山裏的孩子已回到了家,我們看到的是怎樣的情景?

2、朗讀5——7自然段,談談讀後的感受。

3、山裏的孩子多麼勤勞,多麼懂事。他不但幫助家裏打柴,還採集藥材,積攢學費,同時不忘愛護鄰家小弟弟。你有什麼話對他説?有感情地朗讀重點句。

4、理解重點句:背篼裏裝的是什麼?

比較句子:

背篼裏盛着滿滿的柴火。

背篼裏盛着一個勤勞的童年。

這兩句話有什麼關聯?作者用第2句話來讚揚這個孩子,好在哪裏?(前一句寫了作者看到的事實,是“一次”,是平實的記敍;後一句寫了作者的聯想,是“許多次”,是“習以為常”的,是指整個童年辛勤地背柴火,點出背篼裏柴火的象徵意義。)

5、小結:山裏的孩子,利用課餘的時間,去打柴、採藥材,他是多麼勤勞啊!

三、朗讀全文。

1、自由讀。

2、四人小組交流。

3、個別交流(評議)。

4、集體讀。

五、回顧學習過程與方法,小結寫作順序。

(課文按山裏的孩子歸來的順序,先寫大山的孩子,揹着柴火回來;再寫大山的孩子回到自家的小院裏;最後作者讚揚了大山孩子的勤勞童年。)

六、作業。

完成《作業本》第2、5、6題。

第三課時

一、邊聽課文錄音邊輕讀課文,回顧:你喜歡這個山裏的孩子嗎?他有哪些優秀的品質?

1、交流:勤勞、孝順、愛學習、愛他人

2、你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集體交流疑難點。

3、聽寫詞語。

二、自讀課文,欣賞語句。劃下優美詞句,試背。指名背誦部分語句。

三、背誦全文。

1、自由背誦。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

4、課本劇表演。

5、集體背誦。

四、城市裏的孩子與這些山村裏的孩子有什麼不同?

1、仿寫練習:

哦,山裏的孩子,背篼裏盛着一個勤勞的童年。

哦,城裏的孩子,

2、學了這篇課文後,你希望自己有一個怎樣的童年?圍繞上面的重點句,寫一段話。

五、作業。

1、有感情地背誦全文。

2、完成《作業本》第3、4、7題。

3、補充練習:辨字組詞。

延() 民() 責()

蜓() 抿() 漬()

梢() 贊()

哨() 攢()

説課稿 篇6

新課標倡導教師積極利用日常生活用品進行實驗。日常用品來自我們的身邊,來自我們的生活,學生對它有親近感、熟悉感。日常用品具有簡單、直觀、經濟等特點,有利於學生去創造發揮,去做實驗,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創新精神。

新課改下積極倡導“罈罈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為了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實驗資源,本人執教滬科版教材第十章第一節《科學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我嘗試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教具,改進實驗,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得到與會專家和老師的認可。

按照課程標準,本節的教學目標如下: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認識槓桿,知道支點、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掌握槓桿平衡條件,根據一定的方法對槓桿進行分類;過程與方法方面,讓學生通過參與科學探究活動,歸納得出槓桿平衡條件,鍛鍊自己觀察、動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同學間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探究物理的方法和規律。本節教學重點是探究槓桿平衡條件,教學難點是設計探究槓桿平衡的方案。

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着手準備:

一、從日常用品中設計教具

教學過程中用到的教具有:

體驗器材,帶蓋的鐵桶、鉗子、剪刀、核桃鉗、鑷子、天平等;

演示實驗器材,蹺蹺板、大小不同的橘子等;

分組實驗器材,改進的槓桿和支架、鈎碼。

二、合理改進實驗

1.實驗器材的改進

改進教具所用器材:槓桿、塑料掛環、釣魚的鉛墜、釣魚線、釣魚線上的連接器。

槓桿做了三點改進:由單面有刻度變為雙面有刻度,一旦分組人數較多時,槓桿前後學生都可以做實驗;由固定的掛鈎變為可移動的掛環,讓學生移動鈎碼的範圍更大;由直接掛鈎碼改為用兩端帶鈎的懸線懸掛鈎碼,更好的體現出力的感覺。

在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判定上,突破如下:在支架上固定一個白板,白板上標有互相垂直的橫線和豎線。白板前掛有一個重垂線,當重垂線和豎線重合,説明白板是水平的。當槓桿和橫線平行時,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此外,如果學生單獨實驗,可以在白板的上端距離槓桿不遠處放兩根小鐵釘,限制槓桿的轉動範圍。

2.數據記錄表格的改進

我在課本實驗記錄表格上,做了三點改進:

其一是實驗數據表格設計的完整性。我將表格分為兩部分,橫欄是物理量,豎欄是實驗序號。

其二是空白實驗序號,讓學生自己填寫,從而引導學生明確本實驗要分析多組數據得結論,避免偶然性。

其三是添加了四列空白。

如果學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們就可以在前兩欄添加上F1l1 和F2l2,然後將計算結果填上,從而比較得結論。

如果學生猜想的是F1/l1 ﹦F2/l2,那他們就可以在前兩欄添加上F1/l1和F2/l2,然後將計算結果填上,若不相等,則可以在後欄上填寫F1l1 和F2l2,然後將計算結果填上,從而比較得結論。

特別是數據記錄表格的第三點改進,為學生分析與論證數據帶來了方便,也很有效的突破了實驗探究中的分析與論證環節。

三、精心設計實驗,尋求實驗教學的高效率

教學中緊緊圍繞 “一個載體——蹺蹺板”、“一個遊戲----翹翹板上放橘子”、“一個改進——表格多四列” 展開教學,有效突破重點和難點。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一個大盒子,盒內是什麼,徒手打不開,大家想辦法。在這樣的場景中,讓學生打開盒子,並展示用類似於棒的物體撬開盒蓋,引入新課。

説明:在“認識槓桿”中,創設情景“開盒蓋”。一方面是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動起來。另一方面,讓學生在撬的一剎那,就初步建構槓桿的模型。

(二)合作探究,進行新課。

包括三大板塊:

1、體驗生活,認識槓桿:

經歷三次體驗:第一次體驗生活中常用到的槓桿,討論説出共同特徵,並給槓桿下定義。第二次體驗用棒撬動物體,自學槓桿五要素。第三次是在“認一 認”基礎上對比分析槓桿,體驗槓桿的平衡,明確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於直接測量力臂。

説明:在“槓桿的五要素”中,讓學生體驗用棒撬動物體,加深對槓桿五要素的認識;讓學生體驗傾斜靜止和水平靜止的槓桿,體驗槓桿平衡,並比較發現槓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便於直接測量力臂,為探究實驗做好充分準備。

2、科學探究,槓桿平衡:

我認為此處可分兩大部分,一部分是認識到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一部分是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條件。

在“影響槓桿平衡因素”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是:

先讓學生認識水平平衡的蹺蹺板的五要素,特別是明確動力和動力臂,阻力和阻力臂。再讓學生在體驗遊戲過程中,認識到動力、阻力、動力臂、阻力臂影響槓桿的平衡。最後提出探究的問題“槓桿平衡時,動力、動力臂和阻力、阻力臂滿足怎樣的關係?”

説明:此外為了更好突破槓桿平衡教學,我設計了“在蹺蹺板上放橘子”遊戲,其目的是:

在放橘子游戲中,學生可以學會規定動力和阻力,可以歸納出影響槓桿平衡的因素。

師生在放橘子的過程中,在改變力或力臂或力、力臂同時改變,學生可以清醒的感受到實驗的操作過程,那就是先固定某端的力和力臂,然後改變另一端的力或力臂,使槓桿重新平衡。而這種感受恰恰是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困惑點。

而且,學生在放橘子的過程中,僅僅是停留在感性上,沒有理論的支持。正因如此,也給實驗的深入開展埋下伏筆。在實驗結論出來以後,再讓學生來比較橘子的重,那時候學生是站在理性的高度上分析問題。這樣的設計正符合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在“探究槓桿平衡條件實驗”教學中,我的教學思路是:

提出問題—學生獨立猜想——展示猜想——排除不合理的猜想——介紹實驗器材——小組設計實驗——展示實驗方案——優化實驗方案——合作探究實驗——分析與論證實驗——異組交流合作———評估實驗———應用實驗結論。

3、感受生活,槓桿分類。

從“蹺蹺板上猜橘子重”入手,讓學生明確基本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給槓桿分類。並向學生説明分類只是研究問題的方法。

(三)歸納總結,當堂達標。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充分利用日常用品設計教學,通過對日常用品做實驗,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快樂,增強了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和應用。由於用到的是身邊的器材,又是學生自己設計出的實驗,這樣也消除了物理學習中的神密感,增加了親切感。

運用日常生活用品做實驗,可以讓學生比較清楚的觀察物理現象發生、發展的全過程,從而反覆地品味其中的物理原理,也有利於學生課內課外獨立操作,培養學生獨立實驗的能力。

要想充分發揮實驗對物理教學的獨特作用,就要求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我們不應一味的等和靠,要學會自我開發和設計實驗資源,要結合自己的教學體會去創造更好的實驗資源,讓學生每一節課都能樂在其中、樂得其所,讓學生每一個實驗都能研究的淋漓盡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23k9w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