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必備】説課稿範文合集八篇

【必備】説課稿範文合集八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寫説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説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説課稿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必備】説課稿範文合集八篇

説課稿 篇1

《馬説》,它是人教版八年級(下)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篇文言文。下面我就按照説教材、説學生、説教法與學法、説教學過程四個部分進行説課。

一、説教材

該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於大約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作的。其時作者初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鬱郁,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歎。本文采用託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鍼砭和控訴;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文章對自己不着一字,憤懣不平之情和窮困潦倒之感卻充溢其中。教材入選此篇,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古文閲讀能力的同時,引發學生思考:當代千里馬是否也要依賴於伯樂?

根據?馬説?的思想內容和特點,確立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初步瞭解"説"這種文體特點,理解本文託物寓意的寫法。

2.培養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確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掌握文言詞語的意義。

3.認識封建社會埋沒人才的昏庸愚妄,引導學生認識當今社會重視人才的優越條件,努力學習,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

本課重點、難點:

課文寓意的理解既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這是由它的寫作特點,以及學生不瞭解封建人才選拔制度決定的。

二、説學生

八年級學生已掌握了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虛詞,文言閲讀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可以通過自己閲讀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但仍有一些難點待突破。如詞類活用、虛詞的用法以及課文寓意等。

針對以上的分析情況,《馬説》的學法、教法和教學過程確定如下。

三、説教法學法

教法:誦讀法、引導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設計依據:

1.因為本課題旨較含蓄,宜用啟發引導的教法。

2.誦讀法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必須貫徹以學生為主體和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教師應引導並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四、説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講述伯樂相馬的故事,啟發思考在現實社會中,什麼樣的人被稱為"千里馬",什麼樣的人被稱為"伯樂","千里馬"與"伯樂"之間是什麼關係。

學生很容易答出:"千里馬"指人才,而"伯樂"指善於識別人才的人。"伯樂"能夠識別"千里馬".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並不是現在才有的,早在唐代,韓愈就在他的《馬説》中闡明瞭千里馬與伯樂的關係。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這篇文章。

2 .解讀標題 .標題為"馬説",實則為"説説馬",即發表一些關於"馬"的看法。明確"説"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大多是以華麗的言辭來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

3.感知課文。

(1)教師範讀課文。

(2)學生反覆朗讀課文。

(3)學生默讀課文,並結合課下注釋疏通文意,標記不懂的詞語和句子。

(4)。有疑問的提出來由老師解答。

(設計意圖:學習文言文,誦讀是基礎;理解文言文,翻譯是手段。讓學生反覆朗讀培養語感,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從中找出不理解的與同學討論,最後由老師解答。可以更好的促進學生自主、合作的進行學習。)

4.研讀課文。

由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

(1)請找出第一段中作者的觀點是什麼?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

明確: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2)在作者的觀點中,還包含着一個反命題:無伯樂,則無千里馬。那麼,這句話實際闡明瞭伯樂與千里馬的關係。什麼關係呢?

明確:伯樂對千里馬的命運起着決定作用。

(3)如果沒有了伯樂,用原文中的語句來回答千里馬的命運會怎麼樣呢?

(4)朗讀第二段,説出千里馬才能被埋沒的原因是什麼。

學生討論回答: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不知"會造成什麼樣的惡果呢?用書中原句回答。

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

(6)文中還有哪些語句同樣表現出食馬者的無知呢?

第三段中: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

(7)食馬者的無知是因為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食馬者的愚妄和淺薄。

(8)作者對食馬者是抱着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呢?對千里馬又是懷着什麼樣的感情呢?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對千里馬是同情,對食馬者是強烈的譴責與辛辣的嘲諷。

5.教師小結:

我們很容易得出結論,文中的千里馬並不是真正的千里馬,而文中的食馬者也並不是真正的食馬者。作者實際是借寫千里馬的不幸遭遇來表現封建社會中人才的命運。這種寫法叫做託物寓意。

6.學生總結本文思想內容。(略)

7.找出本文論述的中心句。

明確:其真不知馬也。

(以上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並且側重於引導學生從文本中去發現問題。)板書設計:

世有伯樂,

決定 作用

然後有千里馬

辱、駢死

嘲諷愚妄淺薄的統治者

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慨

(悲慘命運)

食不飽

(直接原因)

不知馬

(根本原因)

通過這個板書讓學生形象的理解何謂託物寓意。

説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同行們:

大家好!

今天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説説我所講授的這門《大學語文》課。

一、説教材

我教的這門課程是根據國家高職高專教育發展的要求,從目前高職高專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精選國內外的文學名篇,為學生提供閲讀欣賞並進行素質教育,鍛鍊學生的讀、説、寫能力,增強高職高專的綜合人文素養,提高我校學生的實際語文能力。

與其他同類大學語文教材相比,本教材除文學作品選編外,另外增加了“口才訓練”、“應用文寫作”兩個部分,這種模塊的整合,既滿足高等教育的要求,又突出職業教育的特點。

二、説教學目標

大學語文課程是人文社會科學類課程綜合性最強的課程,許多篇目集文、史、哲及藝術於一身。因此,大學語文理所當然地成為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的基礎課程和重點課程。針對職業類院校的特點,我們改變以往大學語文作為輔助性工具的地位,而將我們的知識體系與專業課融合在一起,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從而使我們學校的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工作崗位,都能成為第一流的人才。

(一)知識目標:從語言知識的傳播來看,須建立文學史的知識體系。利用《大學語文》教材對中小學已學文學知識加以一番梳理,對中小學學過的作家作品從文學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認識,使學生對中國文學發展的全貌有個系統、粗略的瞭解,從而建構文學史的知識體系。

(二)注重各種能力的培養(能力目標)

首先就鑑賞教學而言, “大學語文”絕不是中學語文閲讀教學的繼續。從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來講,必須注重鑑賞批評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學習理論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讓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語文知識自動自覺的應用到社會實踐中,應用到生活中。

其次從寫作能力的提高來看,高職大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未必是欣賞類文章的創作,而是指針對專業、工作、生活需要的各種寫作實踐,如應用寫作。大學生的寫作能力,應體現在具有文體感的文章的寫作上。所謂文體感,就是要有自覺的文體意識,寫“什麼像什麼”。

(三)注重高職大學語文的道德教育(情感目標)

高職院校培養的是人才,不是機械的只懂得課本知識,而不會實踐操作的大學畢業生。 我們這門課程具有無可替代的人文精神的傳佈、道德薰陶與思想教育的功能,這種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説教,而要使學生在各個經典文章的感染教育下,促成思想境界的昇華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養其愛國情感與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在胡適的《容忍與自由》中,讓學生對於他人的作品,哪怕主張和自己相反,也能按照原意,公正無誤地理解,養成這種包容的態度,就是國語教育中的思想教育。

總之,大學語文課程所灌輸的人文精神,所培養的各種能力都體現了職業教育對學生素養與能力培養的要求。

三、説課程實施

我主要從三大方面來講解:

一是説學情,由於高校的課程內容多,涉及面廣,僅靠在有限的課時內學好語文是件困難的事,所以我在授課時注重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具體情況,應該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在同一個班內針對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程度的學習要求,給予各類學生不同形式的輔導,從而使各類學生分別在各自的起點上選擇不同的速度,獲取數量,層次不同的知識信息.

二是説教法, 在教學中,我力求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打破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從某種意義上把“接受型教法”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型學習”。密切聯繫實際生活,做到課堂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語文,從而真正落實語文即是生活的新理念。我校學生大部分都屬於思維比較活躍的類型,枯燥無味的課堂只會讓他們感到厭煩,老師一味的向他們灌輸知識,往往會適得其反。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必須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為此,我重點設置項目教學法,並充分結合了以下幾種教法:

情景設置法—激發興趣,逐漸深入。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漸深入。

點撥法—展開聯想,拓展思路。

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能夠在關鍵處,進行恰到好處的啟發引導,讓學生展開聯想,拓展思路,把問題引向深入,高質量的完成課堂教學任務。

三是説學法: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已經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學生獲得知識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的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合作性、發展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沉澱的四種境界。在學法上重點採用了:

討論法—積極參與,總結規律

懸念法—帶着問題,鞏固提高

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其中,討論法很重要,討論的基本要求,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就教材的重點和疑難問題進行集體討論以求明確,解決疑難。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特點是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四、説課程教學設計

總思路:

從高職院校學生的發展需要,從適合他們將來的就業、創業需要,我們重新對大學語文教學進行了定位: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既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也應該注重學生各項能力、人文素養及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在提高能力、塑造良好人格、健全人文精神等方面也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為此,我將大學語文的三大板塊:口才訓練、應用文寫作、閲讀與欣賞設置成5個教學項目:

(一)口才訓練

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要求學生能認真傾聽別人的發言,敢於發表自己獨特的看法;與他人溝通交流時,能尊重、理解對方,做到舉止自然大方以至優雅;並能根據不同的對象和場合,恰當地與之交流、進行辯論、演講,推介自己。基於上述要求,我將採用實用情境模擬法、講授法來幫助我完成我的項目教學。如策劃演講比賽。

(二)應用文寫作

應用文寫作部分採用“例文現行”的體例,按“例文點評——綜合分析——思考與練習”的順序安排,力求使學生在例文點評中獲得具體的感性認識,進而通過綜合分析取得抽象的理性認識,最後的寫作訓練是為了強化寫作能力,從而使學生掌握文體的格式、寫作要求,寫出符合文種要求的文章來。以求職信、經濟合同為例,我先採用講授法,再採用實用情境模擬演示就業招聘會。 這裏包括三個單項訓練任務:求職演説―求職自薦信―就業合同 。

(三)閲讀與欣賞

詩歌單元

通過詩歌單元的教學,培養、提高學生的詩詞欣賞、朗誦、演唱、引用等能力。每首詩歌的教學,除必要的講授外,都注意反覆傾聽朗誦材料,把握詩歌中的情感基調,反覆進行朗誦練習,並鼓勵學生主動登講台朗誦。採用的教學方法:講授法、情境感受法、朗誦法。在班上選拔優秀選手、節目,之後舉辦一次詩詞朗誦大會,作為詩歌單元的成果展示。鼓勵節目創新,如用越劇、京劇、黃梅戲等來演唱詩詞等。

散文單元

通過一系列散文的賞析,提高學生的審美感受力,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感,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相關的社會、歷史、人生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和文化素養。

散文單元的教學分為兩大步:一是課堂上的散文教學,讓學生通過對中外優秀散文作品的學習掌握相關的知識;二是課下的“散文大賽”徵文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創作實踐最終完成整個學習過程。教學方法:講授法、聯想想象法、創設情境法。

小説單元

瞭解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提高學生辨別美與醜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對文學的興趣,提高審美素養;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熱愛生活。

因此,我們要根據小説有娓娓動聽的故事的特點,合理利用教材,創造寬鬆、愉悦的環境,激發學生的表達慾望,以故事會為項目,帶動小説單元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方法:講授法、模仿對話法。

五、説課程教學評估:

打破傳統的筆試模式,以突出能力考核為主,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溝通協作能力 。將高職語文學科的考評內容分為多項,對每一項內容的考核,在一個學年內全時段中分散安排。

平時成績:30%(平時作業:10%,課堂表現:10%,實踐活動:10%)由老師綜合評價和學生互評的方式,以示客觀公平。

出勤考核:30%

3.期末考核:40%

六、説課程教學效果

1.從學生實際水平出發,要進一步提高語文基本功。 通過高職語文課的教學進一步夯實學生語文方面的知識基礎,培養紮實的語文基本功。

2.從語文的人文性出發,要全方位地培養與提升學生的素質。 在教學中應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素質,堅定他們的信心,磨練他們的意志,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觀念,把他們塑造成高素質的有用人才。在這一點上我們與專業課一樣擔負着重要而艱鉅的任務。

3. 從職業崗位的任職需要出發,以實用為原則,要強化學生能力培養與訓練。《高職語文》課能力的培養不同於專業課,它不可能直接培養某項專業技能,而只能第一,從學生未來上崗就業的實際需要出發,培養其語文方面所需要的能力;第二,配合專業進行間接的專業技能訓練,在專業技能訓練方面起輔助作用。

以上,我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實施、教學設計、教學評估和教學效果六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説明,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評委老師。

説課稿 篇3

【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天淨沙秋思》是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最後一課,這篇作品是元曲中一首膾炙人口的抒情作品,被人們譽為“秋思之祖”,它無論在思想內容,遣詞造句,藝術表現手法等方面都有值得品味學習的地方,為了讓學生走進作品,提高詩歌的鑑賞能力,我運用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以及應用多媒體教學設施,讓學生親自動手去畫作品中的意象,從而體會到作品的完善到“增之一分則多,減之一分則少”的程度,感受作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的寫作功底,感受作者將情與景高度融合的藝術手法,感受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心的愁苦孤寂之情。

【教學目標】

1、瞭解小令表達的思想感情;

2、瞭解小令情景交融的特點,培養學生朗讀古代詩歌的節奏感;

3、品味每個字,感悟作品意境,培養賞讀詩歌的能力,增強古詩文修養。

【教育重點難點】

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意境,運用再造想象感悟詩歌內容

【教學方法】

朗讀法、聯想想象法、討論點撥法

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設施——多媒體,收集作者的資料;使朗讀有視頻、音頻效果;使繪畫更加便捷修改。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古典文學話“秋思”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教師必須創設情境,讓學生走近作者,崇拜作者,從而激發學習他的作品的積極性)

1、介紹馬致遠元曲中的地位;

2、介紹《天淨沙秋思》在文學史中的地位;

(在這個環節中,點擊多媒體課件,讓學生直觀感受這部作品在古曲文字中的地位,調動“主體”作用)。

二、氣韻流轉感音律

1、播放配樂詩朗讀;

2、學生説説朗讀這首小令的感情色彩(悲涼)、語調(深沉)、節奏(舒緩);

3、模仿朗讀;

4、抽個別學生配樂朗讀,並背誦(在這個環節中,充分應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走進音頻,視頻所渲染的意境中去,感受古曲文學的音韻美)。

三、魅力緣何近千年

1、説一説

(1)作品前3句多少個字?寫了幾種事物?

(2)簡單地把9種事物拼湊在一起就成了“秋思之祖”,曲子是否太容易寫了?你能試着把9種事物合在一起不加任何修飾表達一個主題嗎?

(3)這9種事物透露出作者怎樣的心境?

2、畫一畫

把作品前3句畫成三幅畫,要求把你認為最能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事物畫在畫面中心(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對每一幅畫都可能有3種以上的構思,要求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理由,鼓勵學生大膽聯想、想象,培養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依次在課件中點出:

3、描一描

讓學生討論:畫完成後,要上色彩,該為這三幅畫定上什麼基色最恬當?學生討論後點擊多媒體出現灰暗、明亮、灰暗(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藝術的通性,把抽象思維轉化為形象思維,從而體會作者“一切景語皆情語”體會作者把景和情高度融合的藝術手法)。

4、品一品

品味作者在前3句中的感情色彩(感受作者的情感逐漸強烈)

點擊課件(蒼涼、悲涼、悲憤)

(教學設計意圖:深入學習作者的藝術表現力。)

5、悟一悟

教師啟發:如果説作者看到了枯藤老樹昏鴉,勾起了思鄉之情,流下了辛酸的淚水,那麼緊接着眼前的景物又會勾起作者怎樣的情懷?

學生自然得出結論

(潸然淚下、淚流滿面)自然導入詩眼的學習:“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學生很快能領悟到馬致遠用9種事物層層鋪墊、渲染,就是為了唱出這首小令的最強音,表現一個長期漂泊天涯的淪落人內心的孤寂愁苦,無論在教法上,小令內容的學習上都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讓學生再完成最後一幅畫。

孤寂悉苦

更暗淡

四、美文選點作品評

瘦藤老樹昏鴉,

遠山河水人家,

古道北風瘦馬,

斜陽夕下,

斷腸人去天涯。

學生討論改動後的元曲是否更加完美?

在這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探究學習的能力,讓學生感受作者創作時字字斟酌的寫作態度,感受作品達到“一字不易”的程度,感受這首小令不愧為“秋思之祖”。

五、餘音迴響作尾聲

1、先讓學生來談談學了這首小令的感受。

2、有感情地朗讀,把“秋思之祖”有形的字變成打動心靈的聲音。

教師小結:這首元曲僅用28個字,就把讀者帶回到七百多年前的一個深秋的傍晚,感受一個天涯淪落人的悽苦愁楚之情,感受一切景語皆情語,字字都扣着“情”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作者將抒情主人公置於特定的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不愧是魅力近千年的“秋思之祖”。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春雨沙沙》是一篇短小的寫景散文,描寫了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具有詩一般的韻味.《春雨沙沙》一課通過描繪了一幅美麗的春天圖畫,展現了春天的美景.學習課文,瞭解大自然春天的景象,體會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激發學生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課文的語句優美,字字句句洋溢着春的氣息."沙沙,沙沙"的雨聲更是奏起了春的旋律,讓我們感受到了春的輕快步伐.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認識"提土旁",正確認識課文中的9個生字,積累9個詞語.

2、能力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能在田字格中正確描寫4個左窄右寬的字;能用一二句話説説春天的迷人景象.

3、情感目標: 體會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

、教學重點:

1、能運用多種方法識記本課9個生字,積累9個詞語.

2、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並能讀出感情.

四、教學難點:

1、體會春雨中鄉村的迷人景象.

2、用一二句話説説春天的迷人景象.

五、教法學法:

新的《幼兒園教育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應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因此,活動中除了以積極飽滿的情緒影響孩子外,我精選了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根據幼兒的具體形象思維佔主要地位的特點和幼兒語言發展的特點,我採用視聽唱玩法,引導幼兒在觀察生動形象的圖片,充分地刺激幼兒的視覺,用語言和音樂薰陶幫助他們輕鬆地理解課文內容。

2、根據"先行組織者理論",採用難點前置的方法,從幼兒熟悉的下雨聲入手,引導幼兒感知課文。

3、根據幼兒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採用遊戲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課文教學。

教學活動是老師和幼兒共同表演的舞台,而幼兒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的"表演"以及活動中所呈現的一切都必須為孩子自然的學習服務。因此,我在本次活動中注重幼兒自身的學習和體驗,採用體驗學習法和多種感官參與法,引導幼兒在體驗中學習,通過想一想、説一説、看一看、聽一聽、學一學、唱一唱等多種感官的活動,學習課文。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激發興趣。

出示課件,引導幼兒談話。(圖片內容:春天的場景,柳條剛剛長出嫩芽,種子睡在泥土裏,小雨在沙沙的下)教師問:什麼季節到了?

幼兒答:春天到了。

教師問:你是怎麼知道的?

師幼互動的關鍵是為幼兒提供寬鬆和諧的環境,激發幼兒積極迴應老師的提問,開放性的問題有助於拓展幼兒的思維,主動回憶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有關春天的知識。在這個問題中,隱含了課文的內容,巧妙地藉助圖片所展示的圖像,幫助幼兒理解並熟悉課文。同時,也為幼兒熟悉課文內容做了鋪墊。

(二)感知課文第一小節

1、在小學音樂教材中,有一首《春雨沙沙》的歌曲.可以用2分鐘預備鈴的時間,放給學生聽一聽.烘托氛圍.

2、教師提問:"聽!沙沙沙,沙沙沙,這是什麼聲音?"欣賞歌曲第一段,教師清唱提問:剛才,你聽到誰在説話?它説些什麼??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的思維方式和感受都有所不同,回答可能多種多樣。如何提升幼兒對春天的認識,使他們的學習變得主動而且有意義,需要老師靈活機智的引導。

提問: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一句?請你來讀一讀。

一篇課文一下子學會有點困難,但讓孩子在熟悉課文後,讀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句並不難。並且,中班的孩子已有一定的表現慾望了,讓他們當個小老師,他們會爭先恐後,使以往枯燥的學習生動起來。當然,孩子如果讀得不是很準確,教師要及時引導,並努力引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綱要》中指出,幼兒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利,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關注個別差異,促進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此環節要特別注意面向全體,尤其是能力較差、膽子較小的幼兒更應給予積極的鼓勵和機會。

3、教師與幼兒用問答的方式練習課語文第一小節。

(三)整體學課文

1、用幾種不同的朗讀方式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如:男女讀,同桌互讀,小組比賽,教師領讀幼兒跟讀;教師和幼兒互相接讀;邊做動作邊讀讀等,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感受美.而且這一節文質兼美,語言生動,讀來琅琅上口,適合背誦,於是我又採用了教師引讀等形式,鼓勵學生當堂背誦。

孩子對一種表現方式的興趣不是非常持久,所以我們可以嘗試讓孩子用不同讀的形式來學習課文。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這樣變化的方式很受孩子歡迎。同時,幼兒在學習第一段課文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內容已經有一定的感知,很快就能跟上老師的領讀。

2、分組對讀課文(幼兒兩兩結伴,分別扮演小雨和種子)問答式的課文非常適合孩子們進行對讀。在這環節中,我先採用老師與幼兒問答對讀的方式(老老師扮春雨,讀:"春雨春雨沙沙沙,沙沙沙,種子種子在説話,在説話。孩子扮種子,讀"哎呀呀,雨水真甜,哎呀呀,我要發芽。"再請幼兒自由分組進行對讀,隨後請個別幼兒與集體對讀……儘可能多地為幼兒提供表現的機會,讓幼兒在不同的朗讀過程中體驗課文愉快的情緒。《綱要》中指出,老師要培養幼兒大膽的表現自己情感和體驗的能力、鼓勵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課堂表現活動,所以我採用多種方式鼓勵幼兒參與課堂,這是孩子領會課堂的一種昇華,也是孩子們喜歡的一種學習方式。

(四)活動延伸

"春雨沙沙沙,還有誰在説話,哎呀呀,他會説什麼呢?"活動的延伸是為了孩子再一次鞏固所學到的本領,並給每個孩子都有表現表達的機會,讓他們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孩子們在春天的主題活動中積累了很多有關春天的知識,也一定能夠創編出很多新的歌詞,我鼓勵他們相互做小老師,學學別人編的課文,既滿足了幼兒充分表現自己的需要,也為孩子們鞏固課文內容提供了反覆的練習機會。

七、説板書:

柳樹綠

桃花紅小溪清凌凌

魚兒搖尾巴河對岸

一座山山坡下

農民播種山坡上

娃娃植樹

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裝滿昆蟲的衣袋》是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自然界的祕密”的第二課,這篇課文主要通過法布爾捉紡織娘和捉小甲蟲這兩件事講述了法布爾從小就對小蟲子非常着迷。正是法布爾的這種對昆蟲的痴迷和對昆蟲研究的執著引領他走進了科學的殿堂。

基於五年級學生對有勇於探索大自然奧祕的興趣,有對昆蟲的好奇和喜愛,還有在前一課學習《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的基礎上,本課第二課時教學目標確定為: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課文講述的兩件事。過程與方法:通過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學習中的疑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從法布爾喜歡昆蟲的兩件事中受到啟示,培養學生從小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志趣。2、激發對美好事物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仔細觀察、孜孜不倦、堅持不懈的精神。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受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之情。突破方法: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描寫法布爾抓紡織娘、捉小甲蟲的事,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教學難點:瞭解本文的命題方法。突破方法:聯繫課文的具體事例,分析人物的動作、神情,從法布爾“裝滿昆蟲的衣袋”中體會他對昆蟲的痴迷。

二、説教學法

新課改的核心精神是以人為本,“三步導學”的教學模式突出了以學生為主體。因此整個課堂教學就是引導學生親身經歷學習過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享受學習的快樂。一位著名教育家這樣説:“閲讀課,第一是讀,第二是讀,第三還是讀。”課標也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因此本課教法確定為導讀法。學法:讀思法,合作探究法。教學着力體現一個“讀”字,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充分讀書感悟,理解文章字面的意思,更瞭解文章的深層內涵。

教學準備,學生課前收集有關法布爾的資料,全面感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教師準備課件和《昆蟲記》這本書。

三、説教學過程

(一)説激情導課

通過回顧介紹法布爾的相關知識,設疑:為什麼後人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兩個衣袋做得高高地鼓起?導入新課後明確目標:雕像為什麼要突出衣袋?課文為什麼要用“裝滿昆蟲的衣袋”作題目?這樣安排,激發學生興趣,形成閲讀期待,以飽滿的熱情進入新課的學習,同時提示學生思考法布爾後來在科學方面的偉大成就與他的衣袋有何關係。

(二)説民主導學部分

在學習捉紡織娘部分,讓學生感受對昆蟲的“着迷”這一任務時,引導學生根據任務呈現的策略自讀自悟,把感受到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和着迷的關鍵詞句畫出。從“終於”一詞展開想象,三天期間他會做什麼,體會到什麼?學生帶着問題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此環節設計目的在於讓學生真正潛下心來,走進文本中去,與作者與文本對話,真正體現學生的個性化閲讀,自能閲讀。在展示交流環節,根據學生找出的關鍵詞句及時點撥,引導學生走向文本的本質內涵。如2、3自然段,引導學生進入情景,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生內心情感,激活學生讀書需求。通過圖片展示紡織娘的樣子,補充資料瞭解紡織娘叫的聲音,學生也同樣感受到紡織娘對自己的誘惑,聯繫文本,如法布爾的語言、“會唱歌的蟲子”等詞語,學生很容易理解法布爾對紡織娘的喜歡和着迷。學生能夠想象出三天期間法布爾會做些什麼,體會出對昆蟲的喜歡和抓到紡織娘的快樂的心情,引導學生感受到它的探究精神有點費力。

在學習捉甲蟲部分,讓學生感受對昆蟲的“迷戀”這一任務時,引導學生在自由朗讀課文的同時,體會從哪些詞句能感受到法布爾對昆蟲的迷戀。並且讓學生反覆讀這些詞句,思考想到了什麼。在自主學習,分組討論的基礎上,展示交流。當學生找到“閃爍着金屬光澤”、“比櫻桃還要小,顏色比藍天還要藍”這些詞句時,及時展示小甲蟲的圖片,圖文並茂,學生立即體會到了小甲蟲在法布爾眼裏是多麼漂亮。從學生找出的動詞“放進”、“包上”、“裝進”、“打算……欣賞”引導學生體會出法布爾對小甲蟲的珍愛,體會後再讀出感受。文章7-10自然段,是寫父母的責罵與法布爾“揹着大人把衣袋裝的鼓鼓的,躲起來偷偷的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學生體會不到法布爾難過的心情時,我針對課堂上生成的問題,及時將教學設計進行了調整,改為角色扮演,感情朗讀。我扮演父母,在聲色俱厲的責備下,學生捨不得心愛的小寶貝,難過的心情自然流露出來,並抓住文中的“放進”體會他的不捨,從下文“以後每次放鴨,他仍然興致勃勃的撿那些沒用的玩意兒,揹着大人把衣袋裝的鼓鼓的,躲起來偷偷的玩“這句中再次感受到他對科學事業的執著精神,水到渠成。在這一部分,學生交流時沒有點到第4自然段,其實是從另一個側面寫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有着濃厚的興趣,放鴨時觀察水底世界、逮蝴蝶等給法布爾帶來了無窮的`樂趣。這也是我教學的一個疏忽點,沒有巧妙的引導到這一段的教學。

最後一段要重點理解第一句話的含義。“正是這種對昆蟲的痴迷,把法布爾引進了科學的殿堂。”我補充了法布爾在科學領域的偉大成就《昆蟲記》,及它的巨大影響,幫助學生體會到由於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有着濃厚的興趣,並且把研究昆蟲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終於成為一個對人類對科學有着卓越貢獻的著名昆蟲學家。節選《昆蟲記》的一段讓學生讀是進一步體會他仔細觀察才能把文章寫得生動形象,是一個寫法的指導。

(三)説檢測導結部分

目標檢測題設計了兩個有梯度的練習題,第一是根據課文內容填空,目的在於讓學生理解着迷、迷戀、痴迷這三個詞説明法布爾對昆蟲的興趣越來越濃厚,着迷的程度越來越深。第二是帶有拓展性的題,法布爾的衣袋裏裝滿的是什麼,裝滿的是什麼,裝滿的是什麼,目的在於讓學生學習法布爾的探究、執著、孜孜以求、鍥而不捨等精神。從結果反饋來看,第二題難度有些大。

四、説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豎着看,第一列為兩件事,第二列為着迷的不同程度的三個詞,第三列是體現人物精神的詞語,第四列是“科學的殿堂”,體現了法布爾從小對昆蟲的痴迷與長大後成為科學家的關係。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的説課,有不足之處還望老師們提出寶貴意見。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出塞》是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首古詩,這首詩屬於漢朝樂府詩題,是一首感歎邊戰不斷、國無良將的經典之作。詩人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全詩反映了作者對駐守邊疆的將士們久徵未歸的同情,也表達了詩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將,早日平息邊塞戰事,使國家安寧的憂國憂民之情,是一首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結合的佳作。王昌齡著有《出塞》兩首,本詩是第一首。

2、説教學目標:

小學語文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力。根據教學大綱對六年級語文教學的要求和高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的現狀,我確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

1、結合註釋及工具書,自學古詩,瞭解古詩大意。

2、誦讀古詩,展開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感受詩歌彰顯出的博大人性美。

3、課內外相結合,激發學生對唐詩的興趣以及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之情。3、説重點難點:

古詩教學的主旨是讓學生在詩情畫意中品味語言的韻律美,在吟誦想象中感悟詩歌的意境美。教詩的最好方法便是誦讀、想象、因此,我把“指導學生有層次地讀詩、通過想象,體會詩人豐富的情感。”作為教學重點。

這首詩雖篇幅短小,但意境深遠,第一、二句的時間,空間跨度極大,而且採用了互文見義的修辭手法。“秦時明月漢時關”應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邊關” ,根據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理解這一點有一定難度,因此我把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作為教學難點。

4、説教學方法:

(1)想象法:美好的意境,總給人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古詩教學也是這樣,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翻譯詩意,因此,理解詩意的最好方法便是激發學生的想象。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五次想象,幫助學生更本質、更內源、更切身地感知詩歌的意境。

(2)以詩解詩法:為了使課堂更充實,提高40分鐘課堂效率,我以《出塞》為例。這為生打開了邊塞詩的大門,借其它邊塞詩的名句豐富了學生的語感,知識與情感,併為理解本詩做了很好的鋪墊與引申。這種借鑑對比也是一種理解詩意的捷徑。

5、教具使用:

一堂精彩、成功的語文課也離不開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作用,我選擇了精美的古詩配畫,再配以如泣如訴的琵琶曲,激發了學生豐富的想象、聯想。在有着詩情、畫意、音韻的課堂中,學生的心智受到了啟迪,情感受到了薰陶。

二、説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想象解題,營造意境。

新課標明確指出,古詩教學要求學生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出塞”這個題目本身就含有豐富的意象,課一開始,我便在學生理解“塞”的意思之後,引導學生用一個詞,一句話,一句古詩描述自己想象的畫面,從而感知邊塞環境惡劣,戰事的頻繁。

第二環節: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古詩講究韻律,讀起來琅琅上口,作為小學教材中的必讀課文,更以其優美的節律與獨特的意境著稱,是小學生閲讀、賞析的典範。因此,我教這首詩的第一步驟,便是引領學生讀準字音,做到字正腔圓,教給學生簡單的平仄規律,在老師的範讀、老師做手勢學生讀、學生讀、這樣有層次的讀中,指導學生把古詩的節奏讀出來,先聲奪人。

第三環節:讀中想象,讀出情感。

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古詩教學已由一字一句地教詩意轉變為通過看註釋,通過不同層次,不同形式的讀,大體把握詩意。古詩教學最忌一句一句地講解詩意,可不講詩意,怎樣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與情感?在解與不解之間,我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途徑——想象。

在本節課,我一共安排了不同類型的五次想象:讀詩後談腦海中的印象是一種再造想象;緊扣“人未還”談想到的情景是一種聯想想象;聽音樂寫親人的話是一種創造想象。此外,在結尾的拓展讀詩中,我還引導學生讀古詩談聽到的聲音,這是一種聲音想象,引導學生站在戰士的角度揣度他們的心理活動,那便是一種角色想象了。這裏的種種想象,既是對詩的整體性和生命性的一種小心翼翼的呵護,又是對詩的一種具有個性化的深入解讀。

第四環節:拓展讀詩,讀懂詩人

一首古詩便是作者生命中的一面鏡子,透過詩,我們是可以,也應該去了解詩人豐富的生命體驗與情想世界的。如果還有他的其他作品作以比較,補充,便會對詩人有更全面的認識。因此,我選擇了王昌齡的《出塞》(二)作為這堂課的補充與延伸。通過對詩歌場景的想象,對我們情感世界的想象,折射出作者深厚的愛國情感。這樣既與教學內容形成互補,又緊扣熱愛祖國的思想教育,可謂一舉兩得。

第五環節:回到現實,激勵閲讀

課的結尾,請學生思考自己對戰爭的看法,將課延伸到現實中,延展到課外,體現了語文課的開放性,現實性。最後,為學生準備了邊塞詩的資料,為課外閲讀提供了範本,把激發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落到實處。

三、説板書設計:

出塞 明月 關 人未還

同情徵人,渴望和平,熱愛祖國

這樣的板書既體現了詩在時間,空間上的廣度,又體現了詩人的情感世界,為學生理解詩歌意境發揮了積極作用。

説課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説課的是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方程》的第一課時。主要從教材、教法、學法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來説。

一、説教材分析及構思

本節知識,是在 “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編排的。方程是表示等量關係的一種模式,學習方程最重要的方面是能夠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係,找出等量關係列出方程。教材編排時,創設了多方面的問題情境,使學生通過對多個實例的討論,發現了方程能刻畫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從而體會到方程的作用,併產生積極的學習願望。這對於學生學習方程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設計預案時,基本遵從教材體系。

二、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理解並掌握方程的意義,弄清方程與等式之間的關係。

2 、能力目標:正確地應用方程的意義辨別方程,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分類思想。培養學生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品質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學習中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3 、情感目標:加強師生的情感交流,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獲取新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啟蒙教育。

教學重點: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學難點:正確區分等式與方程的含義。

以上是根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認識特徵而確定的。

説教法

新課程標準指出“以學生髮展為本”必須為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提供更為有利的條件。那麼教師只能通過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使學生主動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中。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及教材特點,這節課,我主要採用直觀教學法、演示操作法、觀察法等教學方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寬鬆的數學學習環境,使得他們能夠積極自主地,充滿自信地學習數學,平等交流各自對數學的理解,並通過相互合作共同解決所面臨的問題。我設計瞭如下三個方面的教學手段:

1 、用直觀的操作和演示,讓每位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和歸結出結論。

2 、恰當運用現代教學手段,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努力促進本節課教學目標的實現。

3 、充分利用身邊的事物,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能在輕鬆、愉快而且有趣的氛圍中理解、掌握知識。

説學法

為了使學生獲取 “ 方程的意義 ” 這部分的知識,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在特定的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學習知識的自信心。讓學生動眼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動口表達,真正理解和掌握方程最基本的知識,培養學生探索、發現和創新能力。

説教學過程

課堂教學是教學的主渠道,根據教學要求為實施教學計劃突破教學的重、難點,我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四部分。

一、藉助生活經驗,感悟等量關係

師談話引入:這是我們在科學課裏用到的天平,它和大家玩過的蹺蹺板非常相似。當蹺蹺板平衡時,説明蹺蹺板兩邊人的體重有什麼關係?(學生肯定會異口同聲回答道:一樣重)。那麼如果我在天平的右邊托盤裏放一個300克的砝碼,請你們在左邊放你喜歡的東西,使天平平衡,你會放什麼東西?(學生自由説,師引導學生體會到只要放上的東西的質量是300克都行)。接着展示教材例1天平圖,老師提問:看看這幅圖,誰能説一説這兩種東西的質量關係?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聯繫了生活實際,較好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自由放東西的過程中較自主的體會到等式的特徵(左右兩邊相等)。

二、探究學習,發現方程

出示例2情境圖

師問:第一張圖天平往左邊下垂説明什麼?(左邊物體的質量大)天平左邊托盤裏物體的質量可以怎麼表示?右邊的質量呢?怎樣用數學算式表示天平兩邊物體質量的不相等關係?另外三個算式請同學們自己填寫。

寫四個式子時,對學生的要求由扶到放。圓圈裏的關係符號都要學生填寫,學生在選擇“=”“>”或“<”時,能深刻體會符號兩邊相等與不相等的關係;符號兩邊的式子與數則逐漸放手讓學生填寫,這是因為他們以前沒有寫過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與不等式。

教學至此學生陸續寫出了等式,也寫出了不等式;寫出了不含未知數的等式,也寫出了含有未知數的等式。這些都為教學方程的意義提供了鮮明的感知材料。老師在這時及時指出方程的定義:像x+50=150、2x=200這樣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做方程,讓學生理解x+50=150、2x=200的共同特點是“含有未知數”,而且也是“等式”。

3.根據方程編數學情景。X+5=12,8x=48(大家都有能夠根據數學情景寫方程了,反過來,你能根據我的方程編數學情景嗎?同桌相互説來聽聽。現在我請一位同學説一説。)逆向訓練,有助於學生開闊數學視野。

四、 總結:今天這節課我們學了什麼內容,你覺得方程在數學裏、在生活裏有什麼用?(學了方程我們就可以很輕鬆的表示多個數量之間的相等關係。)老師覺得今天大家很能幹,其中,有46個孩子表現超級棒,有X個孩子還如果再認真一點,全班50個孩子就都超級厲害了。請大家根據我們班今天的表現情況寫一個方程。準備好了,跟老師一起説:x加……為我們自己的精彩鼓掌。這樣,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總結,學生易於接受。

五、個性作業。(A基礎題:書P2練一練第⑶和練習一⑴、⑵、⑶題;B拓展題:哥哥有180枚郵票,弟弟有60枚,哥哥借弟弟的郵冊看了後,弟弟發現兩人的郵票一樣多了。你認為發生了什麼事情?你能寫出一個方程嗎?你能想辦法驗證你寫的方程是否正確嗎?)分層對待,培養學生的正確價值觀,同時又激發學生繼續學習的慾望。

這時為了使學生更深刻理解方程含義,老師讓學生對兩道例題裏寫出的其他算式不能稱為方程的原因作出合理的解釋。

在學生對方程含義有一定理解的基礎上,老師讓學生獨立完成“練一練”第1題,讓學生先找出等式,再找出方程,(實際我在這裏暗示了學生找方程只要從等式當中去找就可以了)通過這樣的提示學生就很容易理解等式與方程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包含與被包含關係。另外,這道題裏有既以x又有以y為未知數的等式,使學生對“未知數”有正確的理解,防止把方程狹隘地理解為“含有x的等式”。接着安排學生討論“等式和方程有什麼關係”,學生可能討論出一下幾個結論:

⑴等式包含方程。

⑵方程是特殊的等式。

⑶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是方程。

⑷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都是方程。對於學生的這些結論,我給予及時的表揚和充分的肯定,以調動他們學習的激情。

三、運用方程,解決問題

為引出運用方程解決問題我設計了這樣的過渡語:看來大家對方程已經很熟悉了,大家想想,你覺得學了方程有什麼意義呢?

1、看圖列方程:

出示試一試第一張情境圖。對於看天平圖列方程,學生已經很熟悉,因而很容易就能列出方程2x=500。教師追問:你列出方程的依據是什麼?(生回答:天平兩臂平衡,表示它左右兩邊物體的質量相等)。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列方程關鍵是尋找等量關係,這一題的等量關係就是天平左邊物體的質量=右邊物體的質量。接着出示試一試第二張情境圖,列方程表示帶括線的圖畫裏的等量關係。這裏突出的是兩個或幾個部分數相加等於它們的總數。這一題學生可能會找到多種等量關係,如:

⑴文具盒的價錢+筆記本的價錢=總價錢

⑵文具盒的價錢=總價錢-筆記本的價錢

⑶筆記本的價錢=總價錢-文具盒的價錢

列出的方程分別是:12+x=20、12=20-x和x=20-12。教師指出:提倡大家列第一種方程,第二種方程是可以的;但第三種x=20-12堅決不提倡。因為這仍然是過去列算式的思路,不利於學生體會數量間的相等關係,對以後的學習也是有弊無利的。

2.根據題意列方程。樹上原來有x只小鳥,飛走了6只,又飛來了8只,樹上現在一共有23只小鳥。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尋找等量關係、列出方程,感受方程在生活中的實際意義。

説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雨的形成》是冀人版科學教材,四年級下冊第9課內容,是《物質的狀態》單元中的第四課。本課在學生已有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能力,嘗試探究“雨是怎樣形成的”。課時從生活中常見的一些生活情境導入,提出問題,設計了兩個活動:小水珠從哪裏來和雨的形成。其中活動2是在完全理解活動1的基礎上完成的,活動3人工降雨可以激發學生關注科技發展,體會到科學技術的運用可以影響雨的形成,改善乾燥的環境。主要內容是,在活動1中讓學生明白什麼是凝結,能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設計實驗探究雨的形成原因,使學生再次感受物質狀態的變化,尤其是水的三態之間的循環往復的變化,通過實踐發現這種變化是可逆的。本課需要3課時,三個活動各為一課時。

2、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能用自己的話説明什麼叫凝結。

( 2)能舉例説出有些物質的變化過程是可逆的。

科學探究目標:

1. 能通過觀察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現象,提出想研究的問題。

2.能選擇不同的方法和材料進行研究。

3.能設計模擬實驗驗證自己的假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與其他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

3、教學重難點

重點:雨是怎樣形成的。

難點:雨形成的模擬實驗。

二、學情分析

“雨的形成”是一個綜合運用已有知識、經驗的開放性較強的探究活動,但同時雨又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之一,學生有一定的興趣。而且學生們大都動手慾望強、動手能力也好,我的設計力求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操作實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雨的形成過程。

三、説教法學法

談話法、講解法、實驗法、觀察法、討論法。在實驗觀察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討得出結論,獲得新知。

四、教學具準備

燒杯、皿盤、鐵架台、酒精燈、火柴、石棉網、冰塊、可以用來裝冰的能吊起來的塑料瓶、塑料小碗、帶蓋的瓶子、實驗記錄表、開水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提問,導入新課:

老師: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的內容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那麼你都知道

哪些有關天氣的自然現象?

學生1:風、雨

學生2:霜、霧、打雷

學生3:雪、冰雹

學生4:陰天、晴天、颱風

……

老師:同學們知道的真多,有風、雨、雷、電、霜、霧等,在這些自然現象中,

你想不想知道雨是怎樣形成的?(學生答:想)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九課雨的形成(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研究小水珠形成的條件

(1)、提出問題

出示課件,(鍋蓋上的水珠、浴室玻璃上的水珠)

老師:這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這兩幅圖有什麼共同現象(學生:都有小水珠)

出示課件問題(1、這些小水珠是從哪裏來的2、形成這些小水珠的條件是什麼?)

小組同學討論,説出自己的觀點。

學生答:

學生1 :我認為和温度有關。

學生2:我認為和水蒸氣有關。

學生3:我認為和冷熱有關。

(2)實驗驗證

師:同學們各有各的觀點,今天,我們就來當一回小小的科學家,來驗證一下自己的想法,我們先來看看書本上的實驗,都需要哪些材料。

出示課件,分發實驗材料。

學生動手實驗,填寫實驗記錄單。教師巡視指導。

(3)學生彙報實驗現象。

學生:我看到加熱的玻璃片上沒有小水珠,沒有加熱的玻璃片上出現了小水珠(學生2、學生3回答同上)

老師:那麼同學們認為小水珠形成的條件是什麼?

學生1:小水珠形成需要大量的水蒸氣

學生2:還需要遇冷的條件

學生3:有水蒸氣,遇冷就能形成小水珠

教師板書:小水珠形成的條件: 1、水蒸氣;

2、遇冷

水蒸氣遇冷變成水的過程叫凝結

學生敍述凝結概念,並且反覆默記,教師檢查2個學生背概念情況

(二)、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師:凝結就是水蒸氣遇冷變成水的過程,那麼誰能解釋生活中的凝結現象? 1、鍋裏燒開水後,水蒸氣碰上冷鍋蓋,水蒸氣就凝結成小水珠。

2、在浴室裏洗澡時會有很多水蒸氣,水蒸氣碰到冷冷的玻璃就形了小水珠。

3、夏天從冰箱裏拿出的啤酒瓶,空氣中的水蒸氣碰到瓶壁上會出現許多小水珠 4綠葉上的露珠是空氣中的水蒸氣受冷形成的。

師:大家説得很棒,那麼你知道生活中還有哪些凝結現象呢?

生:冬天家裏做飯的時候,玻璃上會出現許多小水珠。

冬天,戴眼鏡的人從屋外走到屋內,鏡片上會有小水珠

同學們説的很好,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的凝結現象

出示課件(地膜、蔬菜大棚的小水珠、浴室鏡子的小水珠)

三、知識拓展,做好鋪墊

我們認識了這麼多的凝結現象,那如果在凝結中水滴越聚越多,會出現什麼現象?與自然界中的什麼現象比較相似?

對,水蒸氣受冷凝結成的小水珠依附在物體上就是露珠;懸浮在低空就是霧;懸浮在高空就是雲,雲就有無數的小水滴組成的,有云才有可能下雨。

四、小結

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五、佈置作業

課下和同學一起探討於是怎樣成的?試着設計實驗。

第二課時

一、利用古詩、雨景導入

談話:我知道同學們學過很多首古詩,我來説第一句,看你們能不能説出後面的詩句。“好雨知時節(”學生接後面的詩句)……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甫寫的《春夜喜雨》。

雨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放雨景畫面)同學們看,你眼前就有一幅美麗的雨景,看着眼前的雨,你能想到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問題嗎?(點學生回答,教師視學生提問適當板書課題。)

二、引導猜想

1、提問:要想弄明白雨是怎麼形成的並不難,它與上節課我們學的凝結現象是有關係的。誰再來説一説什麼叫凝結?(板書:水蒸氣遇冷,小水珠)

2、引導學生根據生活中見到的凝結現象討論、猜想一下雨的形成過程。 (學生交流猜想。)

意圖:在此環節中要培養學生有根據、科學的猜想能力。為此,我先和學生一起復習與凝結有關的知識,又讓學生根據生活現象進行猜想,使他們的猜想科學合

理。

3、總結:同學們根據生活現象有這麼多的想法,真不錯。怎樣才能證明我們的想法是不是正確呢?

三、設計實驗

1、談話:現在我們就動手試一試,通過模擬實驗來推想一下雨的形成過程。請同學們想想,要想做這個模擬實驗,我們怎樣才能得到水蒸氣?製造一個什麼樣的受冷條件,讓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珠,落下來呢?

(讓學生思考後交流想出的方法。)

2、交流評價,完善實驗方案。

(通常學生可能想到的辦法有:①根據凝結實驗的啟發,往燒杯裏放熱水,燒杯口蓋玻璃片;②根據喝茶水時杯蓋上有水珠啟發,用口較大的瓶子,裏面放熱水,蓋上蓋;③根據對凝結實驗改進的啟發,往燒杯口放皿盤,皿盤裏放冰,下面用酒精燈加熱;④把前一種方法中的皿盤換成裝有冰水的能吊起來的容器或小塑料碗,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小水珠落下來的情景。)

意圖:本環節要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所以我有意識地啟發學生結合相關的實驗與經驗,儘可能想出多個實驗方案,然後再引導學生互相補充、完善,使實驗方案更可行,為學生成功探究雨的形成打下基礎。

四、實驗、交流

1、談話:下面同學們就可以選擇你們認為合適的實驗方法動手實驗了,在你們的桌子上已經有一些材料,如果你們選用的方法還需要其他材料,可以到前面來取。在實驗前我還有幾個要求請同學們聽清楚:第一、寫清楚實驗材料和方法;第二、從實驗一開始到結束都發生了哪些現象,要認真觀察,想一想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把分析填好;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一定要注意安全。請同學們選取材料,動手實驗吧!

(學生實驗,教師在巡視中提醒學生注意安全,認真觀察記錄。)

2、彙報實驗現象並分析。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適時地澄清以下問題:

(1)皿盤底部或燒杯壁上的小水珠哪兒來的?水蒸氣又來自哪兒?

(2)小水珠是在什麼時候落下來的呢?

(3)小水珠是怎麼增大的?

(4)實驗中看到的白氣是什麼?

意圖:通過對以上幾個問題的辨析,明確幾個關鍵點: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小水珠聚在一起;小水珠不斷合併成大水珠或在原來的小水珠上繼續凝結,使水珠增大;水珠增大到一定程度時就落下來了。這樣,就便於學生在之後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時提供幫助。

五、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

1、提問:剛才同學們的實驗方法雖然不同,但我們都看到了類似的實驗現象,誰能把這個過程簡單地描述一下?

2、請大家分組討論,推想自然界雨的形成過程。

(教師深入到各小組指導他們説清楚,並注重與實驗現象緊密結合,如自然界中的什麼與實驗室中的現象相似等。)

3、學生彙報討論結果。(這裏有很大的伸縮性,教師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適當的引導和點撥,並結合多媒體課件使學生弄清楚;自然界中的水蒸氣遇冷在高空凝結成小水珠,聚集在一起是雲;由於高空冷雲中有凝結的小水珠存在,當雲裏的小水珠大到空氣託不住的時候就落下來,成為雨。教師再適時板書地球表面的水,以及板畫雲、雨點等完成課題。)

意圖:本環節意在給學生充分自主的空間,讓他們親歷探究過程,自己探究出雨的的形成。不僅如此,這樣的設計還有意識地培養了學生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課時

1.出示地方乾旱的圖片

引導:怎樣幫農民伯伯救救稻田?

2.指導學生閲讀科學在線“人工降水”進一步增強對雨的形成的認識;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利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改變。

3.認識可逆變化,並通過舉例加深學生的理解。

六、小結:

這節課我們通過實驗推理,瞭解了雨的形成過程。雨就是水的一種循環形式,來自於地面,孕育在天空,一旦時機成熟,就從天而降。最後請同學們欣賞動畫片《小水滴旅行記》,看完後教師還有任務交給你們。(播放動畫片)小水滴在旅行過程中發生了哪些變化呢?請同學們寫一篇關於自然界中水的循環的科學童話,要求用上冷、熱、凝結等一些科學術語。比一比,誰的作品更吸引人。

標籤: 説課稿 八篇 範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e22z7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