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精選説課稿彙總九篇

精選説課稿彙總九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説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説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説課稿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説課稿彙總九篇

説課稿 篇1

各位老師:

你們好!今天我説課的課題是《同類色與鄰近色》 , 下面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同類色與鄰近色》 是人民美術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第十四冊 第 3 課。

在此之前, 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一些關於色彩方面的基礎知識, 這為過度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鋪墊的作用。因此,本課題的理論、 知識是學好以後課題的基礎,它在整個教材中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

一、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七年級學生他們的認 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認識同類色和鄰近色,學習運用同類色、鄰近色 表現畫面內容的方法

2 過程與方法:運用同類色或鄰近色完成一幅色彩構成作品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運用同類色、鄰近色創作給人的 美感,瞭解色彩對人們生活的影響,增加對生活的熱愛,提高生活的 審美品位 本着初中美術新課程標準, 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 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學習同類色和鄰近色知識,掌握運用同類色和鄰近色的方法, 感受同類色與鄰近色的色彩美。

難點:區分同類色與鄰近色

二、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 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導入新課(2~3 分鐘)

導入新課:在之前學過的知識和教材開 頭的情景設置導入新課。導語設計的依據:一是概括了舊知識,引 出新知識温故而知新,使學生的未知慾望。這是教學非常重要的一 個環節。

引導學生看書上的圖片。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 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突出小組之間合作學習能力。引導學生 主動思考和討論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 學生的實際、 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 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 的知識興趣華。

三、課堂小結: (2~3 分鐘)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 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 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同類色 和鄰近色的概念和特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形 成良好的個性。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 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同類色和鄰近色 一、概念 二、特點 三、區別。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七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小組合作學習和管理的教學方法,以?教 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 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 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 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説課完畢,謝謝!

説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蒐集事例,感受到生活中的力無處不在。

2、通過一系列活動,探究力對物體運動和形狀的影響,力有大小和方向。

(二)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普遍存在。

2、知道力對物體運動和形狀的影響,力有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喜歡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並從中體驗和感受到樂趣。

教具準備:

1、教師準備:籃球、鐵鉗、核桃

2、學生準備:橡皮泥(麪糰)、彈簧、直尺、細木棍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1、提問:你能用什麼方法使講桌移動嗎?

指名學生説出方法並讓學生上來演示。

2、剛才大家想的辦法都使講桌移動了,儘管方法各不一樣,但是它們的共同之處都對講桌施加了一個什麼?(先讓學生説,學生很快説出“力”後,板書:力)

二、自主探究:

(一)、感受力的存在。

1、出示一個籃球,你有沒有辦法讓移動中的籃球停下來?上來試一試。(師生互擲籃球)。

2、你看到力了嗎?力是什麼樣子的?(為難學生,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力是無形的,我們只能感受到力的存在。)

3、請大家仔細觀察,看看你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嗎?

(1)、(雙手輕輕拿住一根粉筆),感受到力了嗎?

(2)、(用力掰斷粉筆),感受到力了嗎?

當 時,我感受到了力。你能用簡單的箭頭表示核桃受力的情況嗎?

4、學生用樹枝感受力的存在,試着説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

5、打開書40頁,看書上的四幅圖,小組討論,感受力的存在。(學生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6、學生活動:試着利用身邊的物體感受力的存在,將你們的研究成果展示到黑板上,只要有成果,可以自由上來寫。

7、在我們生活中,你還能感受到力的存在嗎?(可以安排討論)

8、師生共同總結得出:力無處不在。

9、提問:我站在這兒,有力存在嗎?晚上睡覺時有力存在嗎?(為難學生,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考。進一步鞏固力無處不在。)

(二)、力對物體的影響

1、通過前面幾個我們感受力的活動,你發現力對物體的運動有什麼影響?

2、力除了對物體的運動有影響,對物體的其他方面還有影響嗎?

3、(出示橡皮泥)拿這塊橡皮泥,用力捏一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活動,教師巡視)

學生彙報,全班交流(注意即時性評價和他評)

(三)、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

1、扳手腕活動

(1)、教師提問:邊玩邊思考:獲勝主要靠什麼?為什麼扳手腕特別費勁呢?

(2)、學生活動,教師參與指導

(3)、學生彙報,全班交流

(4)、要精確測量力的大小,就必須使用彈簧秤,下節課我們要詳細的研究用彈簧秤測力的方法。

2、開關門活動

(1)、讓兩個學生上來,一個開門,一個關門。

(2)、仔細觀察,看看有什麼發現?

3、總結得出:力有大小;力有方向。

三、總結、評價

1、你感覺你這節課表現怎麼樣?為什麼?

2、小遊戲

雙方各伸出一隻腳,頂在一起;都伸出一隻手,也拉在一起,用力將對方拉向自己。

説課稿 篇3

本課是一篇簡短的寓言故事,寫一隻猴子因為沒有耐心不斷改種果樹,最終一事無成。全文共有9個自然段,課文情節曲折,語言生動,極富兒童情趣,適合兒童誦讀。教學中我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表演,理解課文內容,感悟寓意。本課的教學目標是: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做事要有耐心、要有主見,否則什麼事也做不成的道理;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在教學本文時,我先問學生愛吃什麼水果,水果是從哪來的導入,揭示課題。讓學生帶着問題,藉助拼音自課課文。.在學生基本讀通、讀順課文後,再讓學生回答前面的問題,使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當教學課文內容時,我引導學生細讀課文,瞭解猴子種果樹的經過和結果,明白做事如果急於求成,沒有主見,到頭來什麼事都辦不成的道理。在學習課文的第二至八自然段時,我根據課文三層意思內容相近和敍述形式相似的特點,我放手讓學生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這部分我讓學生邊讀課文邊交流:1.猴子一共種了幾棵樹?2.正當這些果樹成活的時候,都有哪些鳥和猴子説話?他們都説了些什麼?然後反饋評價。聽了這些鳥的話後猴子是怎樣想的.怎樣做的?在這個問題上我讓生邊讀課文邊在文中畫一畫,並説説這是一隻怎樣的猴子?學生深刻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角色朗讀。讀時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讀出猴子部分急於吃果實,沒有一點耐心的情態。同時注意讀出三種鳥的語言個性。最後在朗讀的基礎上演一演。另外,本文中有三句農諺:“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櫻二”,要讓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理解,並能用自己的話來説一説。

總之,本節課我採用以讀代講,以講促讀的辦法,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指導讀,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來培養學生的語感。此外,我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互相探討交流中,進一步理解和感受課文內容!

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寫的是早晨,草原從睡夢中醒來,牧民們趕着羊羣去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一片繁榮興旺的新氣象。全文共3個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寫草原在黎明的鞭聲中醒來。第二自然段寫牧民們趕着羊羣奔向草原。第三自然段寫牧羊人在遠處放羊的情景。本堂課的教學設計思想是如何滲透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實現語文素養、音樂素養、審美情趣等多種能力的整合,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課堂。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自由練讀、教師範讀、指導朗讀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會讀本課的生字詞,能在田字格中正確、工整、美觀地書寫:打、動、牧。

(3)通過朗讀、理解、角色表演等方法,藉助視頻、圖片、音樂等多媒體手段,感受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

三,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正確、工整、美觀地書寫“打、動、牧”;能抓住關鍵詞句,在腦海中展現大草原的樣子及草原早晨熱鬧、歡快的場面,去感受牧民們的勤勞、歡樂,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表達出自己的感受。

四,設計思路

根據信息時代的特點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本課的設計思路是:

(1)以基於多媒體條件下的學習環境為依託;

(2)以課內外聯繫,學科間融合的大語文觀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法;

(4)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和語文素養 為歸宿;

(5)以培養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勤勞,歡樂為情感目標。

五,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時,緊緊圍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突破重難點”這一主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課一開始,我用課件出示“黎明前的草原圖”,生動地刻畫出了大草原寧靜、悠遠的意境,把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到了遼闊美麗的大草原,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學生的興趣自然而然地被激發出來了。基於一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情感體驗較貧乏,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當學生談到“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時,學生對草原醒來了,難以理解,我播放“啪!啪!”的鞭聲,響亮、震撼,通過這些形象的畫面、聲音,幫助學生感受草原的“寧靜”,體會“草原醒來了”的情景。然後課件出示“鋪滿新綠的草原圖”,讓學生説説草原上的草長得怎樣,讓學生明白“春天來了,草原上的小草都冒出了新的嫩芽,而且到處都是,像給草原鋪上了一層綠絨絨的地毯。”這就是課文中“鋪滿新綠”這個詞語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用朗讀喚醒同學們的耳朵,讓大家感受到草原醒來了。同時,注重了知識的復現與整合,結合之前學過的《小池塘》一課中“醒來了”的理解,初步體會“擬人”這種方法的有趣、生動,把觀察、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加強了詞語與事物表象的聯繫,有利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突破了教學難點。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牧民們趕着羊羣奔向草原的歡樂場面,在學習這一段時,學生對“湧”的理解可能會不到位,因為從沒有到過草原的小學生,頭腦中對羊兒爭先恐後像潮水一般湧出圈門這一景象可以説是一片空白,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想象、語言描述,生動地再現了很多羊兒歡快的“湧”出圈門的景象,讓學生感受到一幅鮮活、跳動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假設自己就是那一隻只歡樂的羊羣,體會草原的快樂、自由,再讀課文,學生自然就能把羊兒的多、羊兒的歡樂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學習“牧民們跨上駿馬,趕着那歡樂的羊羣。”這句話時,我引導學生通過動作表演來理解牧羊人“跨上”和“趕着”時動作的瀟灑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自然段寫了遠處的羊羣和牧羊人的歌聲。我設計了過渡語——“羊兒奔向無邊的草原,牧民們追趕着羊羣漸漸遠去了。我們向遠處望去,又會看到些什麼呢?遠處的草原又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一邊聽一邊想:“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接着通過欣賞藍天上白雲飄,藍天下羊羣散佈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動吃草,牧羊人悠閒地躺在草地上的畫面,學生再一次感受草原的美麗和牧羊人的快樂。講解“迴盪”一詞時,不是照搬詞典裏的解釋,而是通過欣賞音樂,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去“意會”。學生在老師創設的音樂情境中,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詞語,豐富了情感,拓寬了詞彙。其中,還要穿插一個比喻句的小練習,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與表達能力。

説課稿 篇5

【教材版本】: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美術》

【模 塊】:高中美術繪畫

【課 題】:(第二單元 繪畫中的色彩) 第二課 奏響色彩的旋律

【教材分析】:音樂是聽覺的藝術,美術是視覺的藝術,色彩和音樂有着許多相似之處,它可以超越對物象的描述,直接訴諸情感,實現其藝術使命。教材主要講了色彩的三種對比關係,教學重點落在學生能夠理解色彩與調和相互依存的關係,掌握一定的色彩調和方法。學會用美術的方法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色彩搭配問題。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初步瞭解色彩的色相對比、明度對比和純度對比,能夠掌握色相對比中鄰近色、類似色、對比色及互補色的色彩調和規律。

2、技能目標:對比與調和之間相互依存的規律。

3、情感目標:能夠運用已知的色彩知識分析、評價美術作品,增強研究色彩的視覺規律的學習觀念,提高發現各種色彩美的能力。

【學習活動分析】:本節課的學習活動始終圍繞對不同色彩的對比與調和方式及手段進行嘗試性練習來展開,教師主要採用欣賞、講述、討論、比較、合作、嘗試體驗等方法,幫助學生在色彩的練習實踐中建立研究色彩、運用色彩表達繪畫語言的意識。

【教學基本思路】:從色彩與音樂的共性中切入教學,也就是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出發,同時也能讓學生產生對繪畫中的不同色彩對比現象的探究,明確教學目標。接下來通過對教材中不同繪畫作品的色彩對比關係進行欣賞與分析,學生能在審美體驗中獲得對色相對比、明度對比和純度對比的初步認知,理解繪畫中色彩對比的強與弱是根據作品表現主題與意圖來選擇或確定的。然後設置“思考與交流”教學環節,讓學生能進一步理解色彩對比關係在繪畫主題表現中所起的作用,通過不同色相對比方式的運用與分析,認識基本的色彩對比與調和規律。根據學生練習中所產生的問題,順勢引導學生探究色彩的調和方法,在嘗試練習中,逐步形成追求色彩和諧美的審美意識,最後呼應課初,使繪畫中的色彩昇華到生命的色彩,值得學生回味。

【教學重點、難點】:能夠養成主動觀察與分析生活中各種色彩現象關係的學習意識,培養對繪畫色彩的探究精神和創造精神,提高學習美術的興趣。

【課前準備】:

1、多媒體設備、課件。

2、讓學生課前查找有關色彩對比與調和的信息(培養學生收 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併為以後的討論拓寬想象空間)。

3、老師蒐集有關描寫色彩的詩句和圖片,製作網頁。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導入:

幻燈1——課前,播放克萊德曼的鋼琴曲《秋日的私語》,讓學生伴隨着悠揚的樂曲走進教室的同時,引導學生利用各種感官感受音樂的旋律,從色彩與音樂的共性中切入教學(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角度出發)。

在適當的時間(學生正陶醉時)暫停音樂,教師引入“音樂家用七個音符的不同音階,配合旋律與節奏,演奏出或輕柔優美,或歡快熱烈,或慷慨激越的樂曲。在繪畫中,如果説圖像是畫家的“語言”,那麼色彩則是畫家心靈的“樂曲”。(引出下一個環節)

二、 欣賞體驗:

幻燈2——欣賞一組有着強烈色彩韻味的美術作品(不要配有任何背景音樂),讓學生靜靜地感受畫面中音樂的旋律(利用色彩的視覺感受與音樂的聽覺感受之間的通感聯想),然後將畫面定格在康定斯基的《幾個圓圈》作品上,講述康定斯基把色彩比喻為琴鍵的觀點:“藝術家是撥動琴絃的手,只要接觸一根根琴絃,就會引起心靈的顫動。”(引出課題)

幻燈3——(這節課就讓我們共同撥動色彩的琴鍵,共同奏響色彩的旋律),展示課題並板書。

三、 知識拓展:

首先提問學生:“色環中主要色彩及三原色是什麼?”

順勢展示幻燈4、5——讓學生了解色環中主要色彩的色相以及三原色。明確指出三原色為紅、黃、藍等不可由其它顏色調配的基本色,黃色是明度最高;由三原色可以調出綠、橙、紫等三間色,再混合可得紅灰、黃灰、藍灰等複色。原色純度最高,複色純度、明度都低。

幻燈6——展示主要以紅、黃、藍等不同色彩的色相共同組成的一幅作品《凝思的女孩》。

提問學生:“畫面中主要有哪幾種色彩的色相?”引出色彩的對比。(同時也能讓學生產生對繪畫中的不同色彩對比現象的探究。)

幻燈7——講述色彩的對比包括:色相對比、明度對比以及純度對比。在舉例的過程中讓學生理解三種對比的含義。

幻燈8——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賞析與分析),讓學生能在審美體驗中獲得色相對比的初步認知。

幻燈9——賞析分別由鄰近色、類似色、對比色、互補色組成的《飛舞的.小蜜蜂》圖案 ,理解繪畫中色彩對比的強與弱是根據作品表現主題與意圖來選擇或確定的。

幻燈10——設置“交流與體驗”教學環節,這個環節應積極調動學生參與熱情,老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

活動程序:把學生分成四組,分別是對比色組、互補色組、鄰近色組及類似色組,讓他們揮動手中的畫筆,沾起豐富的顏料去完成幻燈中的問題:(從屏幕上的作品中提取4-5種主要色彩,按兩色一組分別組合,看看是屬於哪一種對比方式並畫出。)關鍵是讓學生能進一步理解對比色、互補色、鄰近色及類似色的色相對比關係在繪畫主題表現中所起的作用。(對的組給予獎勵,錯的組也要給予鼓勵。)

幻燈11至14——通過多媒體圖片(包括國畫、水彩畫)展示(賞析與分析),讓學生能在審美體驗中獲得明度對比的初步認知。如:畢加索的《格爾尼卡》則用明度低長調強烈控拆戰爭的罪惡。

幻燈15——再次設置“思考與交流”教學環節,(從圖中提取9種不同色相的色彩,從明到暗排列哪一個正確?)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明度對比。

幻燈16——通過多媒體圖片展示(賞析與分析),講解純度對比。《拾穗者》用低純度色表現了勤勞樸素而貧窮的勞動者,傳遞出對人民的同情和歌頌。

順勢闡明色彩的和諧美取決於色彩中對比與調和關係的適度,引出色彩的調和。

幻燈17至20——通過多媒體圖片賞析與分析,講述主要的四種調和(同一調和、面積調和、間隔調和、漸變調和),通過不同色相對比方式的運用與分析,認識基本的色彩對比與調和規律。

四、 拓展練習:

播放錄像帶——最後以對油畫拉斐爾的《椅中聖母》的賞析來總概色彩的對比與調和。在嘗試欣賞練習中,順勢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追求色彩和諧美的審美意識。以對梵高的《向日葵》賞析,來把色彩與生命聯繫在一起,順勢請學生思考與色彩有關的詩句。

五、 總結延伸:

最後由繪畫中的色彩昇華到生命的色彩,欣賞以克萊德曼的鋼琴曲《秋日的私語》為背景音樂製作的聞一多《色彩》詩一首(網頁製作)。再次小結,同時希望今天的課能給同學們以後的學習生活帶來啟示和幫助。

六、收穫與反思:

在美術繪畫教學模塊中,多種美術教學方式和手段的合理運用是很重要的。適當設置並提出一些能引發學生思考和探究興趣的問題亦不可少。在教學內容的講解上讓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討論、多體驗,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概念的講解應淺顯易懂,而不一定非要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幫助學生突破簡單化、概念化的欣賞習慣。

要打破僅僅依賴傳統的講授法教學的模式,設計一些有利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教學新模式,使學生的潛能得到相應的發揮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一定要認真思考的。激發學生的想象,激活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儘可能地在美術學習活動中獲得愉快和積極的體驗。

説課稿 篇6

一、説教材:

《美麗的丹頂鶴》是蘇教版第三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語言優美,形象而傳神地呈現出丹頂鶴的美麗外形以及它們每年到黃海之濱越冬的遷徙習性,引起學生的丹頂鶴的喜愛,滲透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但是,由於教者和學生都從來沒有親眼見到過丹頂鶴,很難有真實的感受,要讓學生僅通過讀書就能領略到丹頂鶴的美麗、高雅就更困難了。後來,通過不斷地鑽研教材,並通過多媒體查找有關丹頂鶴的知識、圖片、音像資料等,我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頂鶴的美麗和高雅。當我拿起書來再讀課文的時候,我是情不自禁地將這種對丹頂鶴的喜愛、欣賞融入課文的字裏行間。我想,這篇課文的教學就應該和孩子們一起進入這種情境。

二、説教學目標:

本課預設分三個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認識10二類生字,學會六個生字;第二課時品讀課文,練習感情朗讀,背誦課文第二自然段,隨文識字。第三課時練習背誦課文,複習本課生字,完成《補充習題》相關練習。

下面我詳細説説第二課時的教學。本課時教學根據文本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再整體考慮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的三維整合,設計本課教學目標為:

知識能力目標: 1、隨文學會三個生字。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過程方法目標: 1、使學生在掌握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合作交流、演練結合。2、練習自主識字。

情感態度目標: 品讀課文,體會課文描述的丹頂鶴的的美麗,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是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教學難點是品讀課文,體會課文描述的丹頂鶴的的美麗,初步樹立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

三、説教法、學法:

新課程提倡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注重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圍繞這樣的教學理念,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以讀代講、以演促讀法,讓學生充分地讀,學生讀出了感情就理解了課文內涵,讀是理解感悟的最好渠道。在本課我安排以下四個有層次、有目的的讀:嘗試讀,讀得文通句暢;品味讀,讀到熟能成誦;配樂配畫讀,讀得情濃意遠;迴歸課題讀,水到渠自成。這樣逐層遞進地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丹頂鶴的美,在讀中感悟課文的語言優美,在讀中陶冶自己的感情。

其他輔助方法有: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合作交流學習法等。

新課標指出:在重視教法研究的同時,要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並注重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因此,在教學中我很重視讓學生主動參與和互相學習,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強調一些學習習慣的養成,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和創造性。設計學法具體如下:自主識字、合作探究的方式。

四、説教學程序。

本着簡簡單單教語文,紮紮實實求發展的基本理念,對本文的教學,我採用“明象—入境—悟情”的教學程序。明象才能入境,入境方可悟情。通讀全文,明確表象;品讀課文,入情入境;以演促讀,釋發感情。具體教學程序如下:

(一)賞圖啟情,點撥美;

上課伊始,我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丹頂鶴遷徙過冬圖片,瞧丹頂鶴飛來了,你看到了什麼。直觀的圖片營造了一種美的情境,丹頂鶴從遙遠的北方飛來,給我們提供了近距離了解丹頂鶴的機會,也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慾望。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上課剛開始,孩子的注意力還未集中起來,需要強刺激。邊飛邊鳴的丹頂鶴,姿態優美,歌聲嘹亮,場面壯觀,能很快的將孩子的注意力吸引過來。這一過程中,巧妙憑藉插圖, “你看到了什麼”,訓練學生的觀察和口語表達能力,激起了學習的熱情。

(二)自由朗讀,感知美;

讓學生自由朗讀二、三自然段課文,思考:丹頂鶴美在哪裏?找出自己體會到的描寫丹頂鶴美麗的句子,可以和同桌討論一下。

在這一環節中,學生用嘴巴讀,迅速在腦海中浮現出生動可感的畫面。 熟讀精思,把文字符號轉換成形象。

(三)品讀課文,體驗美;

課文二、三自然段的教學,是本文的重點,值得細細品讀。以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他們很容易被丹頂鶴美麗的外形顏色吸引,這時,老師就可以因勢利導進行第二自然段的教學。在教學丹頂鶴的顏色美時,我利用圖片,讓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語句,從而在腦海裏明確建立丹頂鶴的美好形象。對於丹頂鶴色彩的美,我重點讓學生比較理解“潔白”“黑”“鮮紅鮮紅”這三種色彩在丹頂鶴身上搭配的和諧分明。第二句把鮮紅鮮紅的頭頂比作紅寶石,通過放大的圖片引導學生感受丹頂鶴鮮紅、富有光澤的頭頂,進而體會頭頂的一點紅使丹頂鶴的形象更加熠熠生輝,順勢理解課題上的“丹”,理解丹頂鶴名字的由來。句中 “嵌”的字義較難理解,出示帶橡皮頭的鉛筆,直觀形象地來理解。

課文的第三自然段具體描寫了丹頂鶴的形體美、姿態美。師問喜歡這樣的丹頂鶴嗎?引出本段的中心句“丹頂鶴很逗人喜歡。”銜接到本自然段的最後一句話,讓學生自己讀讀,説説從中你讀懂了什麼?得出丹頂鶴的另一名字“仙鶴”。然後重點品讀“丹頂鶴無論在地上引吭高歌,還是在天上展翅飛翔,都顯得那麼高雅。”先讓學生讀準句子,出示詞語“引吭高歌”、“展翅飛翔”要是就字面意思解釋給學生聽,他們很難理解;作者用這兩個詞就是為了表現丹頂鶴的姿態優美。基於以上兩點考慮,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丹頂鶴動態的美,讓學生找找哪隻丹頂鶴在引吭高歌,哪隻在展翅飛翔,並做做這個動作。這時孩子們內心的情感被調動起來了,適時演示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配樂配畫美讀2、3自然段。

音樂可以啟迪孩子大腦,可以使人的心情得以放鬆。優美的詩句,再配上動聽的音樂,讓人心曠神怡。抒發孩子內心的對丹頂鶴的喜愛之情。

接着,讓學生在頭腦中放放小電影,教者引背第3自然段,讓學生能背誦下來,起到積累的效果。

最後再啟發學生説説還有的丹頂鶴在幹什麼?相機出示圖片,一幅幅美不勝收的丹頂鶴圖片不停地刺激着學生的視覺感官:“水中漫步、捕捉小魚、翩翩起舞、哺育幼鳥、追逐嬉戲、梳理羽毛”。一個個富有詩意的畫名吸引着學生閃亮的眼睛,帶給孩子美的視覺享受。此時進行語言訓練“不論……還是……”。學生定能有感而發,結合看圖,豐富了想象,課文的語言在此時得到深刻內化。

蘇教版語文教材強調以讀書活動為“經”,語言文字的訓練為“緯”的一條“讀書感悟——背誦積累——遷移運用”的訓練主線。這一環節抓住重點語句訓練朗讀,是引導學生讀好書的重要手段,同時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讀中感悟,讀中想象,讀中體驗,在情感交流的“對話”活動中表達情感,這樣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孩子們進入樂讀、美讀的境界,提高學生閲讀的興趣和能力。

在學完2、3自然段後讓學生做個小畫家,給畫好的形態各異的丹頂鶴添上顏色。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鞏固所學內容,讓學生對丹頂鶴的美麗再次有一個完整深刻的印象,另外,激發學生和丹頂鶴做朋友,保護丹頂鶴的慾望,過渡到下文的學習。

第四自然段的學習先展示丹頂鶴的第二故鄉——我國的黃海之濱,對“第二故鄉”的理解,讓學生把一,四節連起來讀,然後問:丹頂鶴從哪裏來,到哪裏去?就可以説遙遠的北方黑龍江的扎龍就是他的第一故鄉,第二故鄉就是“黃海之濱”。並補充介紹相關知識。引導想象丹頂鶴怎樣“無憂無慮”, 用“有的……有的……還有的”句式給畫面配上解説詞。體會這個地方適合它生存,不僅僅是因為自然條件的優越,還因為人類在保護他們。

這樣的設計正符合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功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紮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潛能,促使學生持續發展”的要求。

(四)領悟情感,表達美。

孩子們經過小畫家的塗色、表演的點撥己是激情高漲,丹頂鶴的美麗形象已飛到他們的心裏,此時,讓他們戴上頭飾讀課文是水到渠成。

低段的語文教學應屏棄煩瑣的分析和故作深奧的解讀,提倡簡約和可接受性。我們的教學過程應力求簡單明快,教學手段應力求簡便有效,對教學內容的體悟應力求簡明扼要,使教學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樂於接受,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顯示出活力與實效。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應是一個互動的,有生命力的課堂,在“目標——過程——結果”的演變過程中,除了預設的精彩以外,伴隨着課堂教學活動的展開,定會“生成”許多無法預知的精彩。

“亦師,亦生,教學相長也”。

説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等邊三角形是八年級數學上冊的內容,主要內容是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定理和判定定理以及判定定理的推理證明和初步應用。是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圖形和等腰三角形有關知識後學習的,本課學習不僅是學生進一步認識特殊的軸對稱圖形——等邊三角形,更是今後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的重要工具.要求學生探索並掌握等邊三角形的性質、判定方法。

能力目標:建立初步的符號感,發展抽象思維。經過觀察實驗、猜想證明等數學活動,發展合情推理能力。

知識目標:

(1)瞭解等邊三角形的概念。

(2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

重點:等邊三角形判定定理證明。

難點:(1)等邊三角形判定定理的發現和證明。

二、教法指導

根據“獲得數學知識的過程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的理念。我確定本課的教法為:探究發現法,即學生在老師的正確引導下,積極主動參與探索發現、歸納類比等數學活動獲得知識。

三、學法指導:

“教學中讓學生髮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而本課的學法指導是讓學生在“觀察——發現——論證——歸納”的學習過程中自主參與知識的形成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探究問題,交流合作的良好品質。

四、教學過程設計

1、《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為能更多地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為以下四個環節: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先借助多媒體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觀察實物圖片,在眾多圖形中認識等腰三角形,辨認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揭示課題

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從實物抽象出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的幾何圖形,並用課件展示圖形。請同學思考下列問題:

問題1 圖中的等腰三角形有什麼特殊之處?—— 學生回答後自然引出等邊三角形的定義。

問題2 等邊三角形的三個內角有什麼關係?讓學生根據定義畫一個等邊三角形,用量角器度量三角形內角的角度進一步驗證這個結論。

問題3 我們從邊、角兩方面描述等邊三角形的性質,那麼我們要判定一個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從邊、角如何判定?(提出問題後,應給學生自主探索、思考的時間)然後歸納等邊三角形的判定方法1:三個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問題4 你認為有一個角等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嗎?你能證明你的結論嗎?請把你的證明思路和同伴交流。(提出問題後,再次讓學生合作交流, 歸納:等腰三角形判定方法2,有一個角是60度,等腰三角形是等邊三角形。

3、應用新知鞏固提高1.例題解析;課外興趣小組

(1) 由學生們分組相互探討,共同研究此題 的已知、猜想結論部分,然後由小組派代表闡述推理過程,教師板書,在板書的過程中,請其它小組的同學提出合理化建議,使此題證明過程條理更加清晰,從而培養他們語言表達能力。

(2)、課堂練習(然後我又設計了兩種不同類型的練習題

第一部分設計了兩道有關等邊三角形推理的練習。目的是對等邊三角形性質和判定進一步理解,並考察學生掌握的情況。

第二部分是生活中實際問題,來提升學生所學的知識,並加以綜合練,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數學實質是來源於生活並要服務於生活。

五 、總結反思拓展昇華

此環節我是先讓學生歸納本節所學,再通過圖框的形式小結等邊三角形和前階段所學三角形之間的內在聯繫

説課稿 篇8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基本知識。

2.瞭解柳永及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3.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4.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同學們,俗話説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的《望海潮》,來領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板書)

二.詞的基本知識: 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指一種可以合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餘”;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響: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稱他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為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於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為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羣眾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四.整體感知。

1.請同學聽錄音,注意詞中生字的讀音,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場景?並試着説説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受?

2.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這首詞。

1.先看詞的題目,詞的題目是不同於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每句的字數、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闕”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關於這首詞的寫作還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講述故事)

2.詩詞賞析:

五.寫作特點。 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運用了點染的表現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評點,“染”即具體描寫,二者緊密相連,表現作者的情志。如《天淨沙秋思》中前四句為染,最後一句為點。結合例子來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

(1)上片中“東南……”是點,點染了杭州城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着從城市規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通過具體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了大都市的風彩。

(2)下片中“重湖…”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點染。

六.小結。

這首詞着力描寫了錢塘江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七.板書。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 歷史傳統史 驚歎

環境優美、經濟繁榮

3. 自然景觀 讚美

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

4. 市井面貌 羨慕

圖景

5. 生活圖景

八.作業:背誦這首詞

説課稿 篇9

一、本節課的內容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裏的一個內容:三角形的分類。這是在學生認識了各種角及三角形的特徵的基礎上展開學習的,本節課的設計我分為兩個層次:按角分為三類,主要引導學生認識鋭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按邊分為三類,着重引導學生認識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邊和角的特徵。

二、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

1、會根據三角形角、邊的特點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2、認識各種三角形。

能力目標是:經歷觀察與探索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動手操作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能夠按三角形角的不同和邊的不同給三角形分類。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認識各類三角形的特徵。

四、本節課設計理念和施教措施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本組小專題“精心設計問題,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中以直觀教學為主,運用觀察、動手操作、同桌合作等教學方法,精心設計問題,引導並啟發學生展開思考和學習活動,促進學生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本節課中我精心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你能按三角形的特徵給三角形分類嗎?這是讓學生運用已學過的就知識為新知識做鋪墊,通過採取兩次同桌合作的方式是學生會按角、邊的特點給三角形進行分類。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是有效實施數學教學的方法之一,因此,我在讓學生按角分類之後,拋出了又一個問題:仔細觀察這三類三角形的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這是為了讓學生清楚在一個三角形中至少有兩個鋭角,也為如何正確的判斷三角形打好基礎。

此外,自學能力是教學中的一部分,因此,我根據教材內容的設置,安排讓學生自學,以問題: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又是怎樣的呢?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通過學生自學課本內容來認識這兩種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稱。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對等腰三角形、等邊三角形有一個更清楚的認識和理解,我又以問題:你認為等邊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嗎?為導向,讓學生對比、理解等腰三角形包含等邊三角形,也就是等邊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總之,整節課根據教學內容的設置,設計不同層面的問題,引導學生在積極思維的過程中有效學習,從而掌握知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8z72q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