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地球表面的地形》説課稿範文(精選3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説課稿範文(精選3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説課稿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地球表面的地形》説課稿範文(精選3篇),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地球表面的地形》説課稿範文(精選3篇)

《地球表面的地形》説課稿1

在設計這節課的時候,我以最新的《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修訂稿》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核心理念。

1、注重以人為本,為每一位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機會和科學潛能發展的基礎。

2、以生活中的科學為邏輯起點,使學生在學習中體驗科學的魅力和樂趣。

3、以科學探究為最為重要的學習方式,引導兒童主動探究,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激發兒童學習科學的主動性。

一、説教材

《地球表面的地形》一課是教科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地球表面及其變化》的起始課。本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讓學生知道五種主要地形的特點及學會觀看地形圖,並根據不同的方法分析判斷某個地方屬於什麼地形。從單元中看本課,本課是本單元學習的基礎,將引發學生討論和交流有關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變化的一些話題。激發學生對本單元內容的學習興趣。為以後學習地球內部運動和外力作用引起的地表變化奠定基礎。

二、説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地形包括高原、丘陵、盆地、山地、平原等。

2、地球表面有山地、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

2、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沙漠、海洋等的地形。

3、能利用沙盤,小組合作製作地形。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增強學生保護地球的意識。

三、説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知道五種典型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難點:

從地形圖中發現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佈和特點,知道並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四、説教法學法

這節課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有“查閲資料”、“合作探究”、 “利用工具”、“建造模型”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啟發、誘導貫穿始終,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注意調節課堂教學氣氛,使學生能充分利用工具、模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愉快的學習。

五、説教學過程

根據科學學科落實三維目標的方法及學生的實際認知能力,我設計教學流程如下: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二)進行探究,認識地形。

(三)動手活動,鞏固知識。

(四)拓展知識、課後延伸。

具體闡述:

(一)開門見山,導入新課。

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明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我直接問學生“你們喜歡科學課嗎?”“喜歡旅遊嗎?你想到什麼地方去旅遊?那裏是什麼地形?”“你打算用什麼方法來學習和探究這節課?”這樣設計的目的,既可以明確學習任務,又知道了學習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學習興趣都吸引到了本節課的學習任務上來。

(二)進行探究,認識地形。

在學生明確了學習任務以後,為了激發起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我出示五個地方的圖片。看的過程中,通過小組交流讓學生感知各種地形的特點。這幾個地方的地形是不一樣的,然後我用地形鳥瞰圖總結五種地形的特點,一方面讓學生明確各種地形之間是有差異的,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五種地形是相互穿插,相互存在的,為下面學生的主動探究做好鋪墊。

接下來從學生熟悉的中國的地形開始研究,先教給他們看圖的方法,再讓學生分組研究,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培養學生收集信息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學生集體交流時我用課件演示,學生清楚的看到祖國地形的分佈及特點。

然後認識世界地形,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進行保護地球的教育。

(三)動手活動,鞏固知識。

瞭解了有關地形的知識,接下來我讓學生動手活動,一起來玩沙盤。學生在這一活動中,將剛才所學知識的現場運用,是非常新鮮的回顧和加深理解的過程。作品完成後展示時的評價讓學生再一次將地形知識鞏固起來。

(四)拓展知識、課後延伸。

為了讓學生懂得關於地球表面的知識,不僅僅只有地形,還有更多的方面,因此我讓學生談完自己的收穫後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關於地球的表面,你們還知道些什麼呢?”讓有這樣知識儲備的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進行解答。最後我佈置課外思考:地球上只有地形嗎?還生活什麼?它的過去你知道嗎?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是什麼神奇的力量作用它發生變化的?請同學們回去以後查找相關的資料,並進行整理。

這樣的設計,首先對地形的表面的知識充滿新的期待與學習的興趣,不僅讓學生明確作業的內容,還要求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能力把找到的資料進行整理加工,使整合的學習不僅在課上,更延伸到課下,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地球表面的地形》説課稿2

 第一課 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峽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

 過程與方法:

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

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

 【教學重點】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難點】從地形圖中發現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佈和特點,知道並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學生事先準備一些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景照片,有條件的學校為每組學生準備一份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

教師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圖片或課件,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家鄉地形圖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教師用課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遊的照片,問:你知道這是什麼地方嗎?從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裏的地形嗎?你能説説它的地形特點嗎?學生回答,教師適當糾正並補充介紹地形特點。

2、你去過什麼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來介紹一下呢?你可以説説那裏的地名,有什麼特點,地形是怎樣的。

 二、我們看到過的地形

1、學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紹該地方,注意説清楚地形地貌的類型,能簡單描述其特點。

2、教師補充介紹。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補充介紹,結合學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關圖片和課件,介紹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平原:寬廣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較緩,由連綿不斷的低矮山丘組成;

高原:面積很大,地形開闊,周圍以明顯的陡坡為界;

山地:地勢較高,蜿蜒起伏,層巒疊嶂;

盆地:四周地勢較高,中間低平;

3、瞭解家鄉的地形。

我們的家鄉是什麼地形呢?它有什麼特點呢?

教師出示家鄉地形的照片或課件,學生回答後補充介紹,並填表板書。

4、小組交流,統計地形。

學生自己帶來的照片在組內交流,説出地形地貌的類型,簡單描述其特點,整理並做好地形統計記錄,完成上面表格。

5、彙報、小結。

 三、觀察地形圖

1、引入。

剛才我們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幾張照片可以反映出我們整個家鄉的以及整個國家的地形嗎?我想光憑我們的照片是很難了解清楚的。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樣的呢?所以,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件禮物。請看!(教師出示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家鄉地形圖)希望在它們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更好的瞭解(師板書課題: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觀察地形圖。

這三張地形圖雖然範圍不一樣,可是它們卻有一些共同的特點,你發現了嗎?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顏色所代表的意思嗎?

3、教師補充介紹地形圖的相關知識。

地形圖,是普通地圖的一種,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種正射投影圖。它用符號和顏色來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圖上都有比例尺和圖例。如深淺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別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峯,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淺不同的藍色表示各種深度的海洋……

4、小組觀察地形圖

從地形圖上我們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請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世界地形圖和中國地形圖,交流並注意記錄從地形圖中獲得的信息。

5、彙報、小結。

 四、拓展延伸

1、關於地球的表面,我們還知道些什麼呢?交流、討論。

2、小結並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呢?是什麼力量在作用它發生變化呢?下節課我們將繼續研究。

五、課後活動

收集有關地形地貌發生變化,特別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變化的資料,最好是文字加圖片。

《地球表面的地形》説課稿3

《地球表面的地形》是教科版五上《科學》教材“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這一單元的第一課時,從單元內容編排結構來看,本課內容具有總起作用,大致讓學生了解認識地球表面的地形及整體概況。教材中主要安排了兩個活動內容,第一、我們所看到過的地形,這一活動內容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回憶曾經去過或年到過的地形來相對應説出這一地形特點的地貌特徵,這一認識從實到形,是學生認識事物的一個轉變;第二、觀察地形圖,這一活動步驟主要是讓學生通過進一步觀察地形圖來了解我國地形結構和地球表面地貌特徵狀況。

學情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學習的`基礎,將會引發學生討論和交流有關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及其變化的一些話題,為此在教學活動從交流學生帶來的照片、圖片或視頻看到的典型地形特點進行教學的,由於學生知識面相對較狹窄,對一些科學術語等都並不瞭解,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儘可能地從家鄉地形特點展開,同時也從認識家鄉地形開始,再進行拓展,以達到知識遷移的目的,能更好地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峽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多種多樣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嶇不平的。

過程與方法:

觀察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

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脈、河流、海洋等地形。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對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興趣,能自覺關注和收集相關的信息。

教學重點: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難點: 從地形圖中發現整個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佈和特點,知道並描述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學生事先準備一些自己去過的地方的風景照片;每小組準備一份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

教師演示:一些典型地形地貌圖片、課件;世界地形圖、中國地形圖、家鄉地形圖課件。

教學過程:

談話引入

教師先以課件展示自己(或朋友)到外地旅遊的照片。問學生是否看得出是什麼樣的地形,然後教師補充介紹它的地形及特點。

那你們都去過什麼地方旅遊嗎?能不能像老師剛才那樣,上來向同學們介紹你最喜歡的地方。説説去過的地方的地名,有什麼特點,知道是什麼地形嗎?

交流我們看過的地形及特點:

1.先同學之間交流、展示。

然後請2~4名學生上來介紹,把他們親自去過的地方介紹給大家。在介紹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注意説清楚地形地貌的類型,能簡單描述其特點。

2.教師講解。

在學生介紹的基礎上補充介紹,在介紹時結合學生照片上的地形,並出示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圖片或課件,講解各種地形地貌的特點。

山地:地勢高而崎嶇,峯巒高聳。(課件舉例展示)

丘陵:海拔不高、山頂渾圓。(課件舉例展示)

平原:低平而寬廣。(課件舉例展示)

高原:海拔較高,地面開闊或有丘陵起伏。(課件舉例展示)

盆地:周圍山地、高原環繞,中間地勢較低。(課件舉例展示)

……

3.瞭解家鄉的地形。

我們的家鄉是什麼地形,它有什麼特點,大家知道嗎?在學生髮言的基礎上,教師出示家鄉地形的照片或課件進行介紹。並把地形及特點填寫在記錄的表格中,為下面學生的活動作示範。

4.交流、統計地形。

學生把自己帶來的照片在組內交流,説出地形地貌的類型,簡單描述其特點。然後填寫書上的地形統計觀察圖,並進行統計——我們去過或看到過的地方有哪些地形。 地球表面的地形報告單 地 名 地 形 特 點 小組學生代表彙報。

小結:我們知道的地形有哪些。 過渡到下一個內容的學習:我國有哪些地形?整個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什麼樣的?

觀察地形圖

1、瞭解學生對地形圖已具備了哪些相關知識。 我們要了解地球的表面形態,最便捷的方法是觀看地形圖或地形地球儀。出示地形地球儀,請學生上台觀察,説説自己發現了什麼,知道上面不同的顏色代表什麼嗎,其他同學補充。

2、小組觀察地形圖。 學生分小組觀察世界地形圖和中國地形圖,交流和記錄從地形圖中獲得的信息。

3、大組彙報。

4、歸納小結。

教師講解觀察地形圖的相關知識。(投影展示某地形圖) 地形圖是指用符號和顏色來表示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般在圖上都有比例尺和圖例。地形圖上常常用不同的顏色來表示不同高度地形,深淺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別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終年積雪的山峯,往往都在6 000米以上。深淺不同的藍色表示各種深度的海洋。藍色的、封閉的圖形是湖泊,藍色的曲線表示河流。 在學生彙報的基礎上,教師出示世界地形和中國地形的照片或課件。歸納整理中國和整個地球表面地形的特點,比如:中國著名的平原、高山、高原、盆地、丘陵地的大概位置。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分佈和比例,以及陸地上各種地形地貌的組成,等等。 交流有關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知識 1.教師啟發。 關於地球的表面,我們還知道什麼?鼓勵學生把知道的都説出來。如果學生説不上來,可以提出一些問題進行啟發,比如地球剛形成時,地球表面是什麼樣的,你們知道喜馬拉雅山還在長高嗎,等等。

5、教師小結。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會不會發生變化?是什麼神奇的力量在使它發生變化呢?我們將在下一節課中探究這個問題。

課外作業

1、收集不同地貌的照片和相關資料。

2、收集有關火山和地震的資料,注意收集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地形地貌資料。 板書設計 地球表面的地形 平原 盆地 丘陵 山地 高原 峽谷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1、學生的科學概念和探究技能的掌握和運用情況。如知道山地、高原、平原等地形的特點,能用一定的詞彙簡單描述常見地形的特點,會看簡單的地形圖,能在地形圖上指認如山脈、高原、平原、盆地、河流、海洋等地形,等等。

3、學生對科學學習的態度。如是否主動、積極地收集相關資料,在小組活動中是否善於合作,在學習中是否積極動手動腦等等。

4、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充分利用小組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自評、互評來進行。

教學反思

1、注重信息技術與科學學科的有機整合,讓信息技術服務於教學,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使他們能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資源進行小組學習,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

2、注重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展示他們充滿個性的學習成果。

3、讓整合在課外加以延伸,培養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以後的學習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7nmlgg.html
專題